第五讲 古诗歌语言_第1页
第五讲 古诗歌语言_第2页
第五讲 古诗歌语言_第3页
第五讲 古诗歌语言_第4页
第五讲 古诗歌语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讲古诗歌语言诗歌是锤炼的语言艺术,这一特点就决定了“鉴赏诗歌语言”是高考的常考点。分析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好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炼字(含诗眼)、炼句和炼篇(赏析语言风格)。CONTENTS目录1234命题点一炼字(含诗眼)命题点二炼句课时强化训练命题点三炼篇(赏析语言风格)NO.1命题点一炼字(含诗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处?请你置身诗境,说说自己的感受。参考答案:①一“坼”一“浮”,将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②“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③“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都像是昼夜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从教材中悟通炼字,多指诗歌中那些经过推敲,用得准确、生动,能传神地表现事物和情感等鲜明特征的字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有时是副词或数量词、叠词。在归纳中建模(一)“炼字”题思维建模1.古代诗歌“炼字”分类类型示例分析动词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穿”字,化静为动,写出了乱石的陡峭、尖锐;“拍”字,运用拟人手法,点出了江流湍急的气势;“卷”字,表现了江涛冲击堤岸后形成浪花的力度。形容词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空”,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空”既写出了遭受战火洗劫的扬州城内再无往年繁荣、热闹的荒凉、冷落景象,又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凄凉。类型示例分析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七组叠词,十四个字,“寻”“觅”“冷”“清”“凄”“惨”“戚”,本是富有形象色彩和感情色彩的字,把它们重叠起来,集中在一起,就更加强了它们的艺术效果。副词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自”,独自的意思;“空”,白白的意思。这两个字巧妙地衬托了祠堂景象,碧草映阶,独自成为春色,表明祠堂游人稀少;黄鹂隔叶,空自啼鸣,无人欣赏。一“自”一“空”表明后人已经把武侯遗忘。表达诗人对诸葛亮英雄长逝的悲痛之感。2.品味关键词(炼字)“三步骤”[特别提示]

赏析字(词)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要注意根据题目要求,把该字(词)放到具体的诗(词)句之中,并结合全诗(词)的结构、意境、情感,特别是主旨,来分析该字(词)的语法特点或表达技巧。(二)“诗眼”题思维建模1.诗眼类型类型示例分析思想的凝聚点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深”是诗眼,不仅概括了诗的内容,而且将“潭水之深”与“友谊之深”巧妙地联系起来。类型示例分析结构的总起点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其一)》]“好”字统领全篇,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诗人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精妙的闪光点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蒸”写出湖面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湖的滋养哺育。“撼”突出了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2.确定诗眼“五角度”内容上最能揭示诗人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意双关,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人或主人公的心理感受)修辞上常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词性上这类字(词)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多的思想的动词、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等往往是“诗眼”结构上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侧重,此类字(词)以形容词或动词为主位置上五言诗一般是句中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中第五个字续表3.赏析诗眼“三步骤”在训练中应用[注]

①巴丘:今湖南岳阳,历代兵家战略要地。②巴丘处在东吴上游。③周瑜至巴丘病重,上书孙权举荐鲁肃以自代。(一)诗意精读(疏通字词障碍)(1)三分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晚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吐乱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腐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国志》,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故事指金人秋冬的树木指日光秋冬之际,洞庭湖水落,湖中露出许多不规则的沙洲迂腐的读书人,诗人自我嘲讽之词(二)考题精做(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用“三分书”而不用《三国志》,暗示当时河山分裂,中原沦陷的局面,引出下句避乱巴丘的现实。B.颔联写的景色苍凉激越,意境雄浑阔大。这两句与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所用的艺术手法不尽相同。C.尾联用“九分头”去呼应首句的“三分书”,写自己避难漂泊中,仍念念不忘国事,焦急得头发都全白了。D.本诗含蓄蕴藉,感时伤事,把个人遭遇和国家命运融合在一起,和忧国忧民杜甫诗的风格相近。√解析:C项,“仍念念不忘国事,焦急得头发都全白了”错,诗句用的“空白九分头”,意为“大部分头发都白了”。(2)《唐宋诗举要》中赞赏本诗的颈联“吐”字,说“言水落而洲出也,吐字下得奇警”。“奇警”是指文字或言论含义新颖、深切,请结合诗句鉴赏“吐”字的“奇警”之处。解析:①“十月江湖吐乱洲”意思是已到十月,洞庭水落,吐出了纵横错落的沙洲。“吐乱洲”是指秋冬之际,洞庭湖水落,湖中露出许多不规则的沙洲。诗人用一“吐”字化静为动,新奇特别。诗人眼前是洞庭湖中的沙洲因水少而露出来的静景,作者用“吐”写出了江湖主动吐出了沙洲的动态。②此句运用比拟的手法,用一“吐”字将无生命的洞庭湖写出了生命,生动形象。江海本是自然之物,作者用一“吐”字赋予它们生命力,能吞吐沙洲。③此句运用虚写的方式,“吐”字用得生动险劲,这一“吐”字包含了作者的奇特丰富的想象:枯水期江湖能吐出沙洲,同样丰水期江湖也能吞没沙洲。想象之奇令人赞叹。参考答案:①“吐”字化静为动,新奇特别。诗人眼前是洞庭湖中的沙洲因水少而露出来的静景,作者用“吐”写出了江湖主动吐出了沙洲的动态。②“吐”字将无生命的事物写出了生命,生动形象。江海是自然之物,作者赋予它们生命力,能吞吐沙洲。(此条答“比拟”也可)③“吐”字包含了作者的奇特丰富的想象:丰水期江湖吞没了沙洲,枯水期江湖吐出了沙洲。(此条答“虚写”也可)[白话诗歌]我在《三国志》里早就认识了边防重镇巴丘,而今年岁老迈,只因避难才得以初次一游。听到寒风吹刮树木的飒飒声响充满了广阔的洞庭原野,又见惨淡的日光笼罩着这座古老的岳阳楼。四年来的风餐露宿、辗转奔波使我的生活饱受侵扰;已到十月,洞庭水落,吐出了纵横错落的沙洲。唉,朝廷未必会派鲁肃这样的良将镇守上游,我这个书呆子却空自焦急几乎全白了头。[注]

①谵谆:叨唠。②登封草:登山封禅的文章,后人以“登封草”泛指歌颂皇帝功德的文章。(一)诗意精读(疏通字词障碍)(1)细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踸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力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字明亮古称八十岁到九十岁的年纪,形容年老跳踯,行走不定的样子努力耕作(二)考题精做(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的“万瓦”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了霜雪之大,冬日之寒;由“万瓦”而至“一窗”,空间视角转换自然。B.第三句承接首联,由自然之景到人生之况,“破裘”的客观事实与诗人的主观感受相勾连,构思非常巧妙。C.颈联的“耄”“衰”含有自嘲之意,从言、行两个角度描写了诗人年老体衰,无所作为的现状,暗示了内心的不平。D.全诗章法整饬谨严,语言晓畅,表达方式多样,或描写,或记叙,或抒情,体现出陆游诗歌创作技法的娴熟。√解析:C项,“‘耄’‘衰’含有自嘲之意”“暗示了内心的不平”说法有误,诗中“喜”字表达了诗人虽年事已高却能安享现实生活的闲情野趣,并无“自嘲”与“不平”之意。(2)本诗以“晴”字统领全诗,请分析本诗中“晴”的具体内涵。解析:题干说“晴”字统领全诗,考生需结合全诗内容赏析“晴”的具体内涵。“万瓦新霜白,一窗朝日晴”,意为:一夜霜下,屋瓦皆白,太阳初升,满窗阳光,霜天放晴。首联“朝日晴”描绘了一幅朝日晴和图。“破裘身亦暖,细字眼犹明”,意为:身上衣裘破旧,但内心仍感温暖;字太小费神,但仍觉得眼明心亮。颔联承起句,由“暖”“明”可见诗人内心愉悦。“耄喜谵谆语,衰常踸踔行”,意为:虽然自己年事已高,但喜好聊天叙闲;腿脚虽然不利索,但仍坚持经常散步。颈联进而叙写闲适的日常生活,“喜”字可见诗人在霜晴后内心愉悦。“登封书不草,力穑报时平”,意为:我不写歌功颂德的文章,而是以努力耕作回报时世承平。尾联合笔,“力穑报时平”抒发了躬耕垄亩,踏实报国的襟怀。参考答案:①首联起笔写晴景。太阳初升,霜天放晴,描绘了一幅朝日晴和图。②颔联承笔写情感。衣裘破敝,但内心仍感温暖,字小费神,但仍觉得眼明心亮,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愉悦。③颈联进而写晴事。虽年事已高却喜好叙闲,腿脚虽不利索仍坚持散步,叙写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日常。④尾联合笔写情怀。不写歌功颂德的文章,而是以努力耕作回报时世承平,抒发了诗人躬耕垄亩,踏实报国的襟怀。[白话诗歌]一夜霜下,屋瓦皆白,太阳初升,满窗阳光,霜天放晴。身上衣裘破旧,但内心仍感温暖;字太小费神,但仍觉得眼明心亮。虽然自己年事已高,但喜好聊天叙闲;腿脚虽然不利索,但仍坚持经常散步。我不写歌功颂德的文章,而是以努力耕作回报时世承平。命题点二炼句NO.21.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用比喻的手法写明月映照下江边原野风光景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从教材中悟通2.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写乐声时而低沉时而热烈,带给人或凄凉或感动的艺术享受。参考答案: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参考答案:这千古传诵的名句以春水来喻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既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写出了愁绪的连绵不断、无尽无休。炼句类考题题型包括赏析句子和理解句子含意。赏析句子重在句中“技”,主要从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和表达技巧密不可分;理解句子含意重在句中“意”,主要从内容、情感等角度赏析,和内容情感息息相关。炼句类考题因没有固定的套路,能够考查学生真正读懂诗歌的能力而备受命题人青睐,频频出现在高考试卷上。在归纳中建模(一)炼句“三注意”1.注意诗句中精当的动词、形容词以及叠词、修饰词等,它们往往对诗句的表情达意起到很大的作用。2.注意诗句运用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3.注意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句的含意。在赏析某一句诗时,只有结合全诗的内容来分析,才能理解诗句的多层意思,明了诗句在开拓意境、创设氛围或表达情感等方面的作用。(二)炼句题解答“两步骤”炼句重在赏句中“意”、句中“技”,也就是说一般从艺术特色和情感内容两大方面进行赏析。具体分析时可从以下两个步骤入手:(三)炼句题常用答题句式这句诗运用××的手法(注意从语言特点、表达技巧、结构特点等多角度赏析),写出了××的景象(人物特点、物象特点等),表达(或“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或“情操”)。在训练中应用(一)诗意精读(疏通字词障碍)(1)稀:____________________

(2)赋:________________(3)试:____________________(4)数:________________(5)相会:__________________(6)劝:________________(7)东溪:__________________(8)谢:________________稀少尝试

相聚泛指风景美好的地方写作计数劝酒凋谢(二)考题精做(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解析:A项考查对词作整体内容的理解。晁补之《临江仙》全词重在抒写与朋友的深情。词中“明年应赋送君诗”一句,明确表明友人此时并未离去,所以A项是错误的。B项考查对词作情感的理解。开篇即通过对比“闲愁”与“欢事”,一“满”一“稀”,形象地写出词人日常的情感状态,“明年”的离别更会增添词人的眷恋。C项考查对词作内容的理解。“试从”两句,轻盈而细致地刻画了词人屈指数算相聚时光的感人细节,这正是不忍离别、珍惜当下的生动写照。D项考查对词作内容的理解。“东溪春近好同归”是词人与友人的相约之句,表现了词人对来年春日的憧憬。同时,考生也要从尾句对“柳”“梅”的描写中,意识到这是春天的典型景物特征。(2)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解析:首先,从艺术手法上看,这两句运用了想象,词人想象与友人结伴赏景,表现出词人心中对友人真挚的依恋与不舍;其次,从位置上看,这两句位于词的结尾,以景结情,将词人的留恋蕴含其中,情感表达含蓄隽永。参考答案:①想象丰富,以虚景传真情。词人想象与友人在离别之前结伴赏景的情形,可见词人不愿与友人离别的真挚情感。②以景结情,含蓄蕴藉。“柳”谐音为“留”,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不舍。结尾两句不直接抒发词人对友人的眷恋之情,而是将情感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极耐咀嚼,极具含蓄的艺术之美。[白话诗歌]这世间满眼都是闲愁,其中的乐事常常很稀少。明年应该要为你作送别诗。试着从今夜开始数来,相聚的时间还剩多少呢。薄酒一杯想要邀人同饮,谁人能劝,深厚的情谊只有你能知晓。东溪春天将近,想与你玩赏再归来。(一起欣赏)垂柳倒映在江水中的影子,雪中凋谢的梅枝。[注]

①征南将:代指李中丞。(一)诗意精读(疏通字词障碍)(1)流落:_________________

(2)驱:_____________________(3)师:

___________________(4)罢:_____________________(5)旧业:_________________

(6)明时:___________________(7)三边:

_________________ (8)轻生:

___________________(9)日暮:_________________

(10)何之:

__________________漂泊失所军队在家乡的产业泛指边疆天晚,暗指朝廷不公率领罢职对当时朝代的美称不畏死亡何往,何处去(二)考题精做(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南将”点明友人身份,他曾率领十万军队表现其叱咤风云的才干和显赫身份,与如今流落对比鲜明。B.“无旧业”实写友人回到襄阳之后无恒产相持的困窘,也透露出其任南征统帅、为国立功期间的清正廉洁。C.“独立”与“三边”,对照鲜明,突出其以一人之力系三边安危,“静”字,更显示出边塞地区晏然之景。D.“轻生”接以“一剑知”三字,化抽象为具象,表现视死如归的品质。字锤句炼,又明白如话,自然流畅。√解析:B项,“‘无旧业’实写友人回到襄阳之后无恒产相持的困窘”错,“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意思是想到友人罢职回乡没有产业,到老年他还留恋贤明之时。可看出此为诗人想象分别之后友人的生活情景,非实写。(2)请赏析“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两句的妙处。解析:尾联“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意思是在茫茫的汉江上漂来荡去,天色已晚你还想要去哪里?①尾联写“茫茫江汉”“日暮”的景象,以实景收束全篇,想到友人故居旧业无存,因此提出了“欲何之”的担忧之问。据此看出,以景结情。实写眼前之景,日暮苍苍,汉水茫茫,老将白发,归去何方。沉沉暮色吞去了一片孤帆,传达出不舍与担忧之情。②“日暮欲何之”,问友人日暮苍苍归去何方,与开头“流落征南将”即漂泊流离的征南老将相呼应,又联想到友人“罢归无旧业”即罢职回乡没有产业。据此看出,以问结尾,照应开头。末尾一问,既关合“罢归”句,又与起首“流落”语意连成一片,写出对友人的关切。③诗句“茫茫江汉上”中的“茫茫”,写出傍晚汉水茫茫,沉沉暮色中友人离去的孤帆渐渐消失,茫茫汉江也似乎吞没了诗人关照的疑问。据此看出,使用叠词。“茫茫”不仅形象具体地写出友人乘船远去,消失在浩渺江面的情形,也渲染悲愁气氛,暗示友人的流落生涯也茫茫未知,传递深切忧虑。参考答案:①以景结情。实写眼前之景,日暮苍苍,汉水茫茫,老将白发,归去何方。沉沉暮色吞去了一片孤帆,传达出不舍与担忧之情。②以问结尾,照应开头。末尾一问,既关合“罢归”句,又与起首“流落”语意连成一片,写出对友人的关切。③使用叠词。“茫茫”不仅形象具体地写出友人乘船远去,消失在浩渺江面的情形,也渲染悲愁气氛,暗示友人的流落生涯也茫茫未知,传递深切忧虑。[白话诗歌]这位漂泊流离的征南老将,当年曾经指挥过十万雄师。后来他罢职回乡没有产业,到老年他还留恋贤明之时。少壮时独立功勋三边平静,为国轻生只有随身佩剑知。在茫茫的汉江上漂来荡去,天色已晚你还想要去哪里?命题点三炼篇(赏析语言风格)NO.31.在边疆建功立业是不少人的理想。古诗文中就有不少描写战争场景的诗句,它们或壮怀激越,或悲怆凄凉……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从教材中悟通2.李白《蜀道难》体现了其诗歌“____________”的语言风格,而杜甫《登高》体现了其诗歌“____________”的语言风格,李商隐《锦瑟》则体现了其诗歌“____________”的语言风格。参考答案:浪漫飘逸沉郁顿挫含蓄委婉3.“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被誉为“绘尽江南春的神魄”。试简要分析其语言风格特点。参考答案:语言清新隽永。本联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的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显得含蓄深蕴。炼篇,即对诗歌全篇语言风格的赏析,主要是诗(词)人在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区别于其他诗(词)人的艺术特色,往往与诗(词)人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有关。古代诗词的语言风格是多种多样的。在归纳中建模(一)知识系统归纳1.辨析两组概念(1)语言特点和语言风格语言特点(特色)泛指一切语言相别于其他语言的风格特点,而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与诗歌的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且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语言特点既包括语言风格,又包括用词、造句、叙述口吻等表达技巧要素。(2)语言风格与诗人风格不同的诗人因其个性、经历与思想不同,而在创作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创作风格,如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等。诗人风格中包括语言风格,但不全是指语言风格,它还包括思想感情等诸多要素。诗人风格是变化的,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风格,如李清照早年诗词清新明丽,而晚年则婉约凄凉。诗人的风格是多样的。如苏轼风格是旷达豪放的,但其某些诗篇又是委婉细腻的。同样,李清照词是婉约的,但她的词作也有豪放的一面。我们在赏析某首诗歌的语言风格时,不要先入为主地判定诗人的创作风格;我们在赏析语言风格时,不要等同于作者的创作风格。总之,我们要就诗论诗,从诗歌的实际出发。2.掌握常见语言风格(1)常见的用来描述语言风格的词语①清新清秀清健平淡淡雅古朴质朴朴素

朴实

自然

浅显

通俗

优美

华美华丽

工丽

典雅

新奇

鲜明

生动

形象准确

简洁

简练

凝练

洗练

明快

传神②高昂奔放豪放热情恢宏轻灵飘逸

苍劲

劲健

强健

雄健

雄奇

雄伟

雄壮

雄浑

浑厚

俊爽

旷达

奇崛

峭拔③深沉低沉委婉含蓄风趣幽默诙谐

朦胧

隐晦

细密

悲慨

悲壮

悲凉

苍凉

舒缓

俊寒

清冷

孤峭

清瘦④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活泼晓畅笔调婉约

色彩丰富富有韵律平字见奇常字见险

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诗画一体

(2)不同题材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题材语言风格题材语言风格田园诗恬淡宁静羁旅诗沉郁悲慨山水诗清新优美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闺怨诗婉约凄切咏史诗雄浑壮阔宫廷诗缠绵婉转(二)解题思维建模赏析语言风格“三步骤”步骤一:明特色用一两个词概括出语言风格特色。常用术语:平淡、工丽、绚丽、直率、婉约、明快、自然、清幽、雄奇、豪放、悲慨、凝练、沉郁等步骤二:列例证结合诗(词)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语言风格特点,可从手法、意象、境界等角度展开分析步骤三:析效果①指出蕴含其中的感情;②点明这一特点在传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在训练中应用(一)诗意精读(疏通字词障碍)(1)片雨:_________

(2)端居:_________(3)傍:

___________ (4)况:

___________阵雨依靠

闲居况且(二)考题精做(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室外写到室内:阵雨落在屋前水边的平地上,室内的枕簟也清凉了许多。B.颔联写诗人的病痛随暑退而消,诗思伴随着秋凉的产生而萌动,暗扣诗题。C.颈联运用拟人、比喻修辞,写听到别燕之语、残蝉之鸣,便不免又引起愁思。D.全诗是诗人病愈后有感而作,因事咏怀,巧妙地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解析:C项,“比喻修辞”错,颈联没有运用比喻,“仿佛”是想象。(2)有人认为本诗虽情调悲婉,但语言具有质朴浅白的特点,请简要分析。解析:此诗用字平实浅白,无令人难解的用典或譬喻,前两联写阵雨落在屋前水边的平地上,室内的枕簟也清凉了许多;诗人的病痛随暑退而消,诗思伴随着秋凉的产生而萌动。其中“端居”“病魔”等词,将诗人闲居的冷寂、经受疾病的痛苦显豁直白地表达出来,语言通俗易懂,浅显明了。尾联写自古以来悲伤无穷无尽,更何况本就多情的“我”呢?此处“悲不尽”“本多情”更是直白如话,诗人直言自己因多愁善感而体悟到的悲苦,这种悲苦无限绵长、深重。参考答案:①此诗用字平实浅白,无令人难解的用典或譬喻,如“端居”“病魔”等词,将诗人闲居的冷寂、经受疾病的痛苦显豁直白地表达出来;②尾联中“悲不尽”“本多情”更是直白如话,坦言自己因多情(多愁善感)体悟到的悲苦之绵长、深重。[注]

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东北:代指金人。④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⑤铜鞮:代指襄阳。(一)诗意精读(疏通字词障碍)(1)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看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君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椽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相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忍受看得胆战心惊汉代对列侯的尊称,后泛指达官贵人,此指李正之如椽巨笔,指大手笔不要正值,正当时

相思,想念(二)考题精做(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解析:A项,一、二句点出李正之入蜀与己之送行,三、四句点出作者“中年”又“多病”,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正确。B项,“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体现了作者对友人的称许,正确。C项,下阕表达“与其有像小儿女那样哭泣的时间,倒不如听我说一说你要去的荆楚这一路的风光”的意思,一扫上阕愁闷的心绪,用“要新诗准备”引出“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正确。D项,结尾两句,点明入蜀时间“正梅花万里雪深时”,表达相互勉励,提醒友人莫忘彼此的友谊,记得互通消息之意,并非“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故错。(2)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时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解析:首先要准确理解陈廷焯两句评论的意思。“龙吟虎啸”形容声音宏大或叱咤风云的气势。这里指词的声律豪放峭拔,“和缓”有平和、缓和之意。两者在诗词语言和表达技巧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结合对本词的理解,典故和建功立业与劝慰的情感是豪放而大气的,而作者对自己身世及友人的不舍就显得细腻而和缓了。参考答案:①本词整体风格豪放,但又收放自如,时有柔和(平和、缓和、细腻)之笔。②比如上阕“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气势雄奇,下阕“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意境宏阔,皆是典型的豪放之笔,堪称“龙吟虎啸”。③比如上阕“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低回婉转,下阕“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清丽隽永,皆堪称“和缓”。[白话诗歌]蜀道攀登难于上青天,一杯薄酒为你饯行。只能自我叹息中年赋闲而生出更多病痛,又怎能忍受离别之痛。侵占东北河山的金人看到你像诸葛亮一样请求出师会感到吃惊,我希望你能像司马相如草拟《喻巴蜀檄》一样,对西蜀百姓进行安抚。你文才出众,希望大展身手,为国立功建业。君莫要流泪伤心,湖南湖北一带那些你入蜀必经之地的风景,我都能说得清楚。请用诗写下一路美好景色:庐山的丰姿,赤壁的激浪,襄阳的明月。正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的季节,务必相互勉励莫相忘,并不断传递消息。课时强化训练NO.4123456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杂诗[西晋]左思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高志局四海,块然①守空堂。壮齿②不恒居,岁暮常慨慷。[注]

①块然:孤独的样子。②壮齿:少年。612345(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风”两句写秋风寒冷、白露凝霜的萧瑟冷寂之景,渲染了悲秋的气氛。“白露为朝霜”化用《诗经》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B.“柔条”两句借柔条与绿叶随时令之变,或强劲,或枯黄,表现时光流逝。C.“明月”两句,“皦皦”写月之明亮皎洁,而“流”字赋予月光动态之美。大雁展翅高飞,诗人愁思更加郁结,以致夜不能寐,枯坐整夜。D.这首诗既描写了白露时节素雅的自然意境,更表现出诗人不得志的忧愁。细品这首诗,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左思在诗中的自我慰藉和消极的人生态度。√612345解析:

D项,“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左思在诗中的自我慰藉和消极的人生态度”分析错误。诗句“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的意思是“少壮盛年不能常驻永在,时常因为年岁已老而伤悲”,这里只是诗人感叹志不得伸和老之将至,并没有表现出诗人消极的人生态度。612345★(2)本诗“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中的“空”字,与《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字有何不同?请比较赏析。612345解析:“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的“空”,修饰的是“堂”,因此可解释为“空旷、空荡”,意思是崇高的志向局促于四海,只能孤独地守着空堂,表达出诗人的孤独之感。诗人曾经抱有比四海还要远大的志向,然而残酷的现实却使得他壮志难酬,落得终老空室的下场。“局四海”与“守空堂”对比鲜明,愈发表现出理想破灭的无奈与悲哀。“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修饰的是“音”,可解释为“白白地、徒然”,句意是碧草映照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其情感含无人欣赏、倾听之意,写出了在明丽春光中的寂寞、荒凉之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感物怀人之情,以及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612345参考答案:“块然守空堂”中的“空”是空旷、空荡的意思,表达出诗人的孤独之感。“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是白白地、徒然的意思,写出了在明丽春光中的寂寞荒凉之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感物怀人之情。612345[白话诗歌]秋风是那么的凛冽,白露凝结成了晨霜。柔软的枝条一天天变硬,翠绿的叶子一天天变黄。明月从云际露出,流泄下皎洁的月光。打开轩窗面对前庭,早晨飞翔的大雁嗷嗷鸣叫。崇高的志向局促于四海,只能孤独地守在空堂。少壮盛年不能常驻永在,时常因为年岁已老而伤悲。1562342.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秋分日同友人山行钱月龄羁愁暂摆作山行,秋日平分气转清。溪影照人风已息,稻香沾袖雨初晴。古今在眼青山色,岁序惊心白雁声。更喜同游俱物表①,搴芝②坐石看云生。[注]

①物表:指物外,世俗之外。②搴(qiān)芝:采摘香草。156234(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分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分”即为平分、半的意思,除了指平分昼夜外,还指平分秋季。B.颔联写景虚实结合,“溪影照人”写天气风轻云淡,景色宜人,“稻香沾袖”写金色稻田香飘四溢。C.颈联写古往今来,青山如黛,亘古不变。时序更替,白雁声声,惊动心绪,呼应开头“羁愁”之深意。D.全诗通过视觉、嗅觉、听觉等感官,既描摹秋分之景,又抒发秋分之情,可谓意境悠远,清新雅致。√156234解析:B项,“虚实结合”错误,颔联是说:秋风已经停歇,清澈的流水中倒映着我们的影子;雨过天晴,稻花的香气沾满了衣袖。所写皆是眼前之景,没有虚写。156234★(2)本诗的诗眼是“喜”,请对此作简要分析。解析:首联写诗人暂时摆脱旅人的愁思,和友人一起进行了一次山行;秋天的日子至此被平分,天气渐渐转为清凉。这是放下羁旅之愁而感受秋之美景,为后文的“喜”作铺垫;颔联写秋风已经停歇,清澈的流水中倒映着我们的影子;雨过天晴,稻花的香气沾满了衣袖。诗人看到秋分时节的美景,心境豁然开朗,喜色已萌;尾联诗人更喜欢与友人同游,一起超然物外;采摘香草,坐在石上,看云卷云舒。最后以“喜”字点睛,水到渠成,情感彻底由愁转喜,升华了情感,表达对秋分美好景致的赞美。156234参考答案:诗歌写诗人暂时摆脱旅人的愁思,和友人相约踏秋,看到秋分时节的美景,情感由愁转喜,表达诗人对于秋分最好的赞美。“喜”字是全诗情感的落脚点,升华了情感,是本诗的诗眼。156234[白话诗歌]暂时摆脱旅人的愁思,和友人一起进行了一次山行;秋天的日子至此被平分,天气渐渐转为清凉。秋风已经停歇,清澈的流水中倒映着我们的影子;雨过天晴,稻花的香气沾满了衣袖。从古至今,青山如黛,亘古不变。时序更替,白雁声声,惊动心绪。更喜欢与友人同游,一起超然物外;采摘香草,坐在石上,看云卷云舒。156234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贾校书东归寄振上人①李益北风吹雁数声悲,况指前林是别时。秋草不堪频送远,白云何处更相期。山随匹马行看暮,路入寒城独去迟。为向东州故人道,江淹已拟惠休诗②。156234[注]

①贾校书:即贾弇(yǎn),曾任校书郎。振上人:诗僧法振,作者诗友,当时居于“东州”。②江淹:南朝梁诗人,曾模仿惠休《怨诗行》而作《休上人怨别》。惠休:南朝宋、齐间诗人,原为僧。156234(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风劲吹、大雁悲鸣,诗歌开篇便从触觉与听觉角度渲染出送别时的伤感氛围。B.诗歌第三句与姜夔《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采用了相同的写法。C.诗人认为,分别之后友人就会像浮云一样行踪不定,二人何处再相见难以预期。D.颈联描述诗人匹马独行返城时倍感寒冷的情景,烘托出与友人别后的孤独冷寂。√156234解析:“诗人匹马独行返城时倍感寒冷”错,“山随匹马”“路入寒城”写的是友人的行为。156234★(2)学校微视频社团计划将本诗拍摄成一个短视频,将由你拟写第八句的视频拍摄脚本。请根据诗歌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完成下面表格。

分镜头脚本时长:20秒场景静夜拟诗音乐特点①特写镜头②视频解说(可从内容、情感角度解说;不超过60字)③156234参考答案:①抒情低沉、略带伤感;②李益提笔伏案写诗;③江淹曾模仿惠休作诗,此时李益以江淹自比仿照振上人的诗创作,表现出对振上人诗作的赞赏与对他的思念。156234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临江仙陈与义①高咏楚词②酬午日③,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④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⑤。156234[注]

①陈与义:宋朝诗人,靖康之难后,他避难南奔。这首词是他流寓两湖一带,恰逢端午有感而作。②楚词:楚辞。③午日:端午。④戎葵:蜀葵,花常朝向太阳。⑤湘中:湘江水中。此处指屈原投江殉难处。156234(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咏楚词”表明词人借吟诵楚辞篇章度过端午时节,透露出词人感伤的情绪。B.“榴花不似舞裙红”意思是面对着盛开的石榴花和舞女的舞裙,词人觉得舞裙更鲜艳。C.“无人知此意”主要抒发了词人对国家动荡和自身飘零的凄苦、无奈之情。D.下阕中,词人将今日之酒与昔日之酒进行对比,深浅一样,词人举杯倒酒,祭奠屈原。√156234解析:B项,“面对着盛开的石榴花和舞女的舞裙”错误,“舞女的舞裙”是词人回忆过去春风得意时的情景,并不是面对着的情景。156234★(2)请简要赏析“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解析:“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意思是万事在如今,只是空有一身老病在。墙东的蜀葵,仿佛也在嘲笑我的凄凉。运用对比手法,“万事”与“一身”相对照,突出世事之苍茫与自身之渺小;“笑”与“伤”相对照,突出词人凄凉的处境。下阕自伤身世,本想承担北伐中原、匡扶宋室的大业,但无法实现。这正是最堪伤心处。一声长叹,包含了作者对家国离乱、个人身世的感慨之情。156234参考答案:①“万事”与“一身”相对照,万事在如今,只是空有一身疾病,只能衰老于此,突出世事之苍茫与自身之渺小,令人可伤可悲。②“笑”与“伤”相对照,墙东的蜀葵对着词人绽放笑脸,似乎在嘲笑词人凄凉的处境,使得词人更添无奈、愁苦之情。③包含了作者对家国离乱、个人身世的感慨之情。156234[白话诗歌]我放声吟诵楚辞,来度过端午。此时我漂泊在天涯远地,是一个匆匆过客。异乡的石榴花再红,也比不上京师里的舞者裙衫飘飞那般艳丽。没有人能理解我此时的心意,慷慨悲歌后,只有一身风动掠过。万事在如今,只是空有一身老病在。墙东的蜀葵,仿佛也在嘲笑我的凄凉。杯中之酒,看起来与往年相似,我将它浇到桥下的江水里,让江水带着流到湘江去。156234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虞美人·梳楼蒋捷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156234(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羁旅异乡,登楼远眺,杨柳、细雨、归舟等景物都是词人眼中所见。B.以“丝丝”描摹杨柳和雨,既抓住了春天景物的特点,又富有音韵之美。C.楼太小,愁太多,因而楼藏不住愁,这样写暗含比喻和对比,形象生动。D.海棠花鲜艳绽放,词人以此春天之美景反衬哀情,更增添词人思归之愁。√156234解析:A项,“杨柳、细雨、归舟等景物都是词人眼中所见”错。词中“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是词人的想象,因此“归舟”不是词人眼中所见。156234★(2)明代杨慎《词品》云:“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而这首词做到了平淡而入调,请以“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两句为例,分别赏析说明。解析:通观全词,本词字字锤炼,用句精巧,词中语言清新素淡,雕琢之下,不失平淡之本色。具体来看,“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意为“梳妆楼太小了,藏不下我的许多闲愁,闲愁好几回同云飞去寻觅一只送我回乡的轻舟”。这两句中,词人写愁,不写愁多,只说“楼忒小”,如此平淡的语言,使无法捉摸的愁情具体化、形象化,愁之多,愁之浓重,不言而喻。“几度”一句,特设“云”“舟”以写归思,156234“几度”强调次数之多,“飞去”运用比拟,不说自己思归,却说“愁”飞出小楼,随云驾雾去“觅归舟”,这一句语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