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2.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3.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4.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5.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6.区域空间管制是以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等密切联系的区域为基础单元,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通过不同层级政府或发展主体之间、同级政府之间或利益团体之间的沟通、对话、协商,在达成共识、自我约束、建立互信的基础之上,逐步实现区域规划统一实施、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各类资源占有者之间的公平。7.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者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者自然、环境要素)。8.生态环境补偿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它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9.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就是促进补偿活动、调动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性的各种规则、激励和协调的制度安排。7.自然资源承载力: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8.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逆,并且在使用之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可耗竭资源叫做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15.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和部分生态环境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19.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20.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外在成本的内部化,就是使生产者或消费者产生的外部费用进入他们的生产和消费决策,由他们自己承担或“内部消化”,从而弥补外部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差额以解决污染外部性问题。21.教育成本:教育成本是为了培养一定熟练的劳动后备力量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而耗费的教育费用。教育成本可分为:教育的个人成本和教育的社会成本22.教育收益:教育收益是教育对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知识与技巧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种种有益效果,也称教育的经济收益。教育收益可分为:教育的个人收益和教育的社会收益23.适度人口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一定条件(生产力水平)、一定的人均消费(或占有)水平下能够供养的最优人口数量。24.人口容量: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提供的人口数量。25.技术进步是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26.科技人力资源是指实际从事或有潜力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活动的人力资源、既包括实际从事科技活动的劳动力,也包含可能从事科技活动的劳动力。27.技术转让指一个国家或企业引进国外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所必须附带的设备、仪器和器材,用来发展本国的经济和推动科学技术进步。28.区域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29.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30.所谓区域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主要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包括社会、自然资源等)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31.区域投资环境,指的是影响投资主体进行投资决策的各种区域因素的组合。狭义的区域投资环境包括区域自然环境、区域经济环境、区域政策环境以及区域社会文化环境。32.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33.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34.区域地位是指某区域在区域系统中或同一层次区域中的排序、重要性、所起的作用和影响。35.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的投资水平下持续利用时的食物生产能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一定营养水平的人口数量。它主要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一是土地生产潜力,一是营养水平和人口数量。36.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关系和分布形式,它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37.土地是指地球陆地表面上的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38.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利用土地的特征,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39.人工化的土地:是指人的劳动与自然土地结合后的已利用土地,无论性质和内涵实质上都与原生自然土地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它使土地由劳动对象、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经过劳动的加工、改变,而逐渐成为劳动资料(生产资料)、生态经济要素和商品经济要素。40.土地利用分区,又可称为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41.现代服务业是指在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电子、信息和网络等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服务部门。42.物流是指商品实体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物理位移,是由运输、储存、装卸、流通加工、包装、配送、信息处理等多项经济活动组成的统一体。物流的最本质功能是创造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43.物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由所需求位移的物、提供服务的设备、组织服务的人和信息等若干相互制约的动态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44.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5.区域的属性。空间性: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地域性: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结构性: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横向和纵向关系客观性:区域是客观存在的17简述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①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主要指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②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评价: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评价。区域社会发展状况的评价:主要包括区域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福利水平,区域科技文化发展水平和精神文明状况,区域社会组织、管理和运行成本、效率及其对发展的支撑状况,尤其是区域政策与制度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等方面的分析评估。区域资源环境分析:是从环境与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的质量和资源环境容量及其对发展的影响,分析区域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形成原因,研究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治理的方向,为区域发展中协调资源与环境关系和制定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规划提供依据。③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在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制定区域发展的政策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对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论证,也应以经济发展研究为主,重点研究和确定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和先行产业及其发展策略,经济增长的方式以及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优化策略等问题。18简述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①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②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③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④基础设施规划⑤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⑥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⑦区域空间管制⑧区域发展政策第八章区域规划的发展和程序2.简述系统方法的环节系统法通常由三个基本环节构成,即问题形成、系统分析、系统评价。每一个环节都有一系列定性和定量的具体方法可供利用。系统问题的形成。即确定被研究系统的性质、边界,设计好价值系统并将之综合。注意:在区域规划中相当于确定规划的区域、规划的目的要求和发展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系统分析。系统分析是对系统要素的性质、功能、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对系统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系统的组织、结构、状态和可能的变化,通过综合处理,建立模型,反复验证,以作出判断,并提出抉择方案。系统分析要回答为谁、为什么、何时、何地、做什么、怎么做等问题。注意:在区域规划中大体是区域发展条件的评价、规划方案的设计。系统分析这个环节,上接系统问题、下连系统评价,要经过反复分析、思考和判断,才能使可行方案逐渐完善。系统评价。即分析设计方案(包括书面报告、图件等)提出后,或者分析设计方案实施过程中,根据效益、成本、影响等基本指标,对规划设计方案作出综合评价。注意:评价时要注意方案的可靠性、安全性、先进性、学术性、可操作性、经济性、规范性、生态环境可相容性、社会性及可扩展性、灵活性等,进行总体评价。3.简述系统方法的基本步骤。首先,必须把区域规划的对象即规划区域看成为一个整体。一方面,这个整体是由许多要素、许多部门、许多地块相互联系的整体或较完整的综合体;另一方面,这个规划区域又是与外界有密切关联的更高序列区域体系中可分解为序列较低的体系中的一个分子。其次,规划区域的各个要素、各个部门、各个地块都有一定的相互联系。通过这些联系的性质、结构、次数、频率和稳定性就可以判定这个规划区域是复杂的还是简单的,是稳定的还是功能活跃的,是静态性的还是动态性的,是多核心的还是单一核心的。第三,规划区域的面貌、状态是区域要素相互作用和受外界输入因素影响的结果。通过它们相互作用及与外界输入因素的关系的分析,那就可以分析区域的特征,全面地认识区域布局的变化趋势,并确定未来发展的抉择方案。6简述比较法的基本步骤。选择比较对象。比较的对象应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具有可比性。确定比较标准。针对比较对象,明确比较内容,确定比较标准,才能使比较的结论有据可依。分析评价。即目标和方案的优选。规划工作中通常要对所选的方案或目标在一定的时间尺度内作纵向的比较并在一定的空间尺度上进行横向的比较。9、论述区域规划的基本程序。(一)规划准备工作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思想上的酝酿和宣传发动。(2)组织起有权威的和未来进行实际决策的领导机构。(3)筹建实际参与规划方案设计的工作班子。(4)筹措规划经费。(5)规划区域的地图。(6)制订规划工作计划。初步拟定规划工作阶段或进度要求。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内容和成果要求应十分明确。(7)培训规划工作人员。(8)筹备办公地点或工作室。(二)规划工作步骤(1)区域发展的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目的在于认识区域的本质特征、区域的发展演变过程,明确区域发展的优势和限制因素,找出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和潜力,为研究区域发展战略,制订区域发展目标及设计规划方案提供依据。(2)确定区域发展目标。确定区域发展目标,实质是对规划区域提出发展的意想状态。为决定发展目标,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区域内外的条件和资源状况,对区域未来发展变化进行大量的预测工作。(3)区域发展的课题与对策研究。区域发展的研究课题一般是根据自然环境、历史发展背景、未来的发展目标、重大建设项目而提出来的,通常的课题有:水、土、矿产、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人口增长,就业问题,主导产业,经济结构,交通运输系统,自然保护区,生态与环境保护,重点开发区域,科技园等等。每一个课题都可能存在数个解决问题的替选方案。规划工作者需要在各个比选方案中选择其中一至二个,作为解决的对策。(4)规划方案设计。根据区域发展战略和课题研究的对策,规划工作者综合各种各样的设想和方案,拟定区域发展的总体方案。他们要使各个部门、区域的各个部分尽可能和谐、协调、有效地发展,要设计出可供比较、选择的若干个方案。规划设计时既要有部门发展的专项规划方案,也要有综合的总体规划方案。(5)规划方案评估。第一阶段是在规划方案未决定之前,对若干个供比较、选择的方案进行评估。…,在评估的基础上,选定出较为适当的方案。第二阶段是在规划方案初步拟定后,请当地政府的负责人、业务主管部门和各方面的专家,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估、论证或评审。(6)报批定案。规划成果应按有关规定程序,报上级主管机构或政府权力部门审批,方具有实施的权威。参照中国《国土规划编制办法》(计土[1987]1310号文),全国性的规划、跨省区的大区规划和大江大河流域的规划,应报国务院批准。省、自治区级的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7)实施阶段。在实施规划方案过程中,要经常检查规划的可行性和实际效益,根据新发现的情况和问题,对原规划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补充或修改,使它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和环境。(三)区域规划的动态性区域规划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动态规划过程要求:第一,重视规划过程的循环。规划工作的各个步骤、各个环节是互相关联的,在规划工作过程中要不断地反馈,不能等到总体方案审定实施后方反馈修正第二,保持规划的弹性。区域的未来发展,不确定的因素多,为了能够对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对规划作出必要的调整,规划方案宜尽可能保持比较大的弹性。第三,定期检查规划实施状况,随时对规划作必要的调整或修编。定期对规划实施状况进行检查,是保证规划能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必要措施。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如遇到有新的重大变化或发现有新的问题,经过一定的规定程序,对规划方案作出某些补充或修正都是必要的。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4.论述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也在不断地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的自然物质基础。(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5.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1)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3)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自然资源6.论述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1)自然资源质的评价对自然资源的质的评价应从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为利用资源所付出的代价为人们接受的程度)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对自然资源的质量的评价应结合资源本身质量特征和一定生产部门的质量要求,确定反映自然资源质量特征和满足一定生产部门生产要求的质量指标,并运用这些指标进行综合评价。(2)自然资源量的评价对自然资源量的评价主要目的是确定自然资源的开发规模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或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的保证程度。①自然资源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当前需要量的程度,亦即自然资源在合适的开发利用强度下的服务年限。②对远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产力布局需求量的保证程度,即预测资源的远景需求量。首先,要搞清区域各类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其次,对于已开发利用的资源,则应研究其数量对现状生产的保证程度第三,分析自然资源相对量,进一步明确自然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度和开发利用的潜力第四,分析比较区域主要几类资源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3)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影响到其被开发利用的先后次序和开发利用的成本及利用的效率。对自然资源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有利于揭示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明确在一定地域上自然资源对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并抓住主要资源或主要矛盾进行分析。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还是影响地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4)自然资源可能开发利用的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前提的评价☞不仅不同的自然资源种类或组合有不同的利用方式与方向,而且同一类的自然资源或组合也有不同的利用方式与方向。☞应该就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与方向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并对各种方案从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筛选出几个可行方案。并同时指出各种方案之特点,尤其对实施各方案的技术经济前提要特别指出,以利于开发利用之决策与实施。(5)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任何对自然的改造和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会引起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它不但表现在经济方面,而且还表现在社会方面和环境生态方面。只有正确分析各方面的正负效应,综合权衡利弊得失,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并在资源开发实施中预先安排好预防措施,以减轻负效应之影响。10.简述区域自然资源利用分配的公平性。(一)自然资源的代际分配第一,规则公正,包括产权是否充分界定,产权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否清晰,社会激励机制及约束机制是否健全等。第二,自然资源在各代人之间的分配是否公正,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现代人对自然资源的消费是否适度,即现代人的经济活动是否破坏了后代人的发展基础;二是现代人对自然资源的投资是否与他们消耗的资源量相匹配。第三,现代人对自然资源基础及后代人的补偿行为是否能实现。(二)自然资源的代内分配1)自然资源在不同国家之间分配的公平性:现实世界,各国占用、消耗自然资源的数量存在悬殊差别,即存在明显的不公平性。造成地区之间自然资源分配不公平的原因很多,其中不平等的贸易关系是主要原因。2)同一国家内部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的公平性、不同产业对自然资源的消费16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1)生态环境调查1)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调查包括自然环境状况和社会经济状况调查两个方面。2)生态环境状况与特征调查主要生态系统特点、生态环境的资源特征以及生态环境问题调查。3)生态环境效应分析包括生态系统影响效应、环境健康效应和生态经济效应等三个方面的内容(2)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评价单元的确定2)评价因子筛选与指标体系构建3)评价标准与方法的确定4)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分级、分类和分区(3)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评价的解题思路是:通过建设项目、区域发展趋势或规划方案的分析,评价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性质和程度,从而确定应采取的维持区域生态环境功能稳定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与措施。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包括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趋势分析与评价、规划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等三个方面。第三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1.论述区域经济特色形成的原因。区域经济特色形成的原因:①.区域差异与区域优势:区域优势和区域差异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各区域由于自然资源和历史基础,人口、技术和资金,市场、组织和管理等区域经济发展要素的不同,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性。区域优势,就是一个区域所客观存在的比较有利的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条件。②.产业布局的指向性: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原料指向消费市场指向劳动力指向高科技指向交通枢纽指向③.劳动分工规律:社会劳动地域分工规律要求各区域凭借、利用和发挥自身优势进行生产布局,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部门,建立特色显著、专业程度高的区域经济结构,以发挥其在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区域经济功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④.区域利益:区域利益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并渗透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中,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正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经济行为特征。区域经济发展只有走特色经济之路,才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规模效应,既使区域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又推动国民经济整体利益的增长。2.简述市场化水平对区域经济的影响。(1)市场对经济活动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是促进区域优势发挥,增强区域生产专业化协作,促成区域具有个性特色的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2)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以及经济合理性(3)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4)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5)市场意识是形成经济活动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如:温州模式)3.简述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答: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文化发展不仅以物质文化、科技文化形式直接推动生产发展,还以政治制度形式、思想意识形态为对区域发展产生作用。从微观层面看,各经济主体重视文化建设,弘扬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提高产品文化含量,从而能在市场竞争中技高一筹、立于不败之地。体现在以下方面:(1)区域文化中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潜在因素,决定着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2)区域文化发展与经济变革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3)区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4)区域文化的增长力,可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总之,一个地区的区域文化背景是区域经济、政治在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反映,又反过来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一个地区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体现。4论述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作为生产者的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人口数量对区域发展影响:数量要适中②人口素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体质状况、文化技术水平、道德修养等方面③人口迁移与分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的布局作为消费者的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产的投资的供给②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结构③人口的迁移及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7简述区域发展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区域经济发展对人口分布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在一定的消费水平下,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可以决定当地可能达到的人口密度和容纳量;第二,生产布局的延伸和扩大,新的经济区域的开拓,可以决定人口分布的延伸和扩展,形成新的集居区。第四章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2论述技术进步与区域自然资源开发的作用。(P114)(1)技术进步与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2)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发展:消费结构和需求结构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变化(3)技术进步与区域劳动就业6技术扩散的类型。从地理角度看,技术扩散是技术在空间上的流动和转移,它是由新技术的供方、受方、传递渠道组成。根据技术空间传递方式,技术扩散可以分为空间梯度式、跳跃式和双向书等三种类型。(1)空间梯度扩散是指以发源地为核心呈放射状向周围地区渐次转移的技术扩散过程,空间距离远近是影响技术扩散强度的主要因子。(2)跳跃式技术扩散是指技术从一地呈跳跃式传播到另一距离较远的地点。(3)双向对流式是指技术从甲地转移到乙地经改造发展后又传回到甲地的技术扩散过程。8技术引进或转移的优点。技术的引进或转移的优点:(1)可以避免漫长的探索过程,为发展赢得时间。(2)可以节约大量的科学研究和试制费用。(3)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4)有助于培养科技人才。*10简述技术引进的障碍性因素。从技术引进方看有以下几个方面:(1)需求障碍、(2)资本障碍、(3)自然资源障碍、(4)劳动就业障碍、(5)技术人力资源障碍、(6)规模障碍、(7)基础设施障碍、(8)文化障碍、(9)时序障碍。来自技术转让方的障碍主要是指某些政治因素或政策考虑、专利及商业保密措施、技术及产品垄断、知识产权保护等。12适用技术选择的原则。①所选技术必须适应当地的技术基础和生产力水平,有利于提高当地的技术水平。②所选技术必须适应当地的自然资源特点,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③所选技术应适应当地人力资源基础,并满足劳动就业需要,充分利用地方人力资源。④新技术的引进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并同时考虑市场容量问题。⑤新技术的选择应满足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要求。第五章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2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⑴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区域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区域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⑵考虑到区际间收入的流动,便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基础上产生了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即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外区域的劳动者报酬和资产收入减去支付给外区域的劳动者报酬和资产收入。⑶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收入概念,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生产概念。3竞争力的四个层次。竞争力分为四个层次上的竞争:一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即国家竞争力;二是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即区域竞争力;三是产业与产业的竞争,即产业竞争力;四是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即企业竞争力。6理解钱纳里的区域发展阶段的判断。钱纳里认为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会规律性的经过3个阶段6个时期:第一时期传统社会阶段。第二时期工业化初期阶段。第三时期工业化中期阶段。第四时期工业化后期阶段。第五时期后工业化社会阶段。第六时期现代化社会阶段。第六章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3简述亚当.斯密绝对成本说的内容。⑴从生产成本的绝对优势出发,认为一国生产某商品的成本比别国低,即具有绝对利益优势,该商品就可出口,反之就要进口。⑵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于某些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而导致生产成本绝对低,这叫做绝对利益原则,又称绝对优势说。如每个国家均按此原则进行专业化生产,通过贸易进行交换,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地利用,这是斯密地域分工学说的基石。4大卫.李嘉图相对成本学说的内容。⑴从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出发,认为两个国家生产力不同,一国即使生产不出成本绝对低的产品,但只要能生产出成本相对低的产品,就可以同另一个国家进行贸易,并使贸易双方都能获得贸易利益。⑵比较成本论假定的情况是: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其中一种更为有利;另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不同,其中一种更为不利。在这种情况下也能产生分工。5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⑴认为两国进行商品交换,其交换比率取决于双方各自对该商品需求的大小,并稳定在输出货物恰好能抵偿输入货物的水平上。国际商品交换的价格是由两国的相互需求决定的,所以他的理论就被称为相互需求论。⑵相互需求论用两国商品交换比率的上下限来解释双方获利的范围;用贸易条件说明在贸易利益的分配中,双方各占多少;用相互需求强度来解释贸易条件的变动。6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学说的主要内容。⑴贸易的首要条件是,有些商品在某一地区比在其他地区能够更便宜地生产出来。一个地区的出口商品含有相对大量的、比其他地区便宜的生产要素,而进口的是其他地区能够更便宜的生产的商品。⑵总之,进口的是使用高昂生产要素比例大的商品,出口的是使用低廉生产要素比例大的商品。即一个地区或国家出口的是那些在生产中密集地使用了本地或本国相对充裕的要素的商品,进口的则是那些在生产中密集地使用了在本地或本国相对缺乏的要素的商品。7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的主要内容。⑴地理分工的必要条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该劳动成果由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使生产地和消费地在空间上分离。⑵地理分工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因为自然条件的关系,完全不能生产某种产品而由另一国家或地区输入(绝对地理分工);另一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虽然生产某种产品,但生产起来较贵,因而输入这种产品(相对地理分工)。8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参照经济地理)9简述区域分工的特点和模式。特点:(1)区域生产的专业化(2)区域间经济的联系性(3)区际劳动分工的层次性和综合性模式:(1)垂直分工:指相关区域在同一个生产过程的不同生产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彼此联系而产生的区域分工。(2)水平分工:是指相关区域发展不同的经济部门、或者生产具有差异的同类产品所形成的分工。(3)混合分工:在实际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之间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可能是同时存在的。有的学者把这种区域分工的情况称为区域混合型分工。13简述区域投资环境评价的方法。(1)冷热国评价法投资环境“冷热”的七大因素:政治稳定性、市场机会、经济发展与成就、文化一元化、法令阻碍、实质障碍、地理与文化差距(2)等级尺度法将投资环境要素按优劣为不同等级,逐一评分,汇总得投资环境总评分,得分越高说明环境越好。(3)多因素综合评价法选取影响区域投资环境的因素因子,对因素因子进行评价打分,得到个因素因子的分值,根据其重要程度,赋予各因素因子以不同的权重,然后进行计算加权平均数,得到评价因素因子的综合分值,综合分值越大,投资环境越好。⑷参数法⑸雷达模型第七章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2简述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答:①社会消费②资源状况③科技水平④原有产业基础和生产传统⑤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3如何进行产业结构合理性的评价。1)是否充分利用了区域资源2)区域产业的技术结构是否合理3)区域内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是否协调4)区域产业结构是否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5)产业结构的效益如何4简述导致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1)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2)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市场容量和市场寿命3)主导专业化部门的技术生命周期4)区域资源供应状况的变化7主导产业的特征。第一,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获得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能够实现“产业突破”。第二,具有持续的部门增长率,并高于区域整体经济增长率。第三,具有很强的关联效应,能广泛地采取多种手段带动或启动其他产业的增长;对其他产业的增长产生广泛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第四,具有显著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潜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主导。第五,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随经济发展进入不同阶段而不断转换。8论述主导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1)主导产业是指能引导、带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2)国家和区域的主导产业是随着国内外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和市场变动而有不同发展阶段的(3)主导产业一般具有当时阶段最高的技术装备,在开发产品、开辟市场方面应走在最前头(4)主导产业一般应领先增长9论述主导产业判断的标准。(P222)(1)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①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影响②对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③对区域就业的作用④增加价值⑤出口潜力⑥环境影响(2)竞争能力①技术先进程度②产品质量水平③劳动生产率④市场占有率⑤利税效果12简述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1)产业结构合理配置与调整优化必须从区域实际情况出发,与区域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相适应2)必须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3)有利于加速出口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开拓国际市场,增加出口创汇,并为进口结构高级化创造条件4)有助于区域优势的发挥,在优势产业基础上向地区专门化方向发展5)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减轻劳动人口的就业压力6)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区域环境质量的提高第九章区域发展战略3简述评估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的主要内容。(1)区域的地位区域地位是指某区域在区域系统中或同一层次区域中的排序、重要性、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区域地位与区域的规模、地理位置、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发展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2)区域优势与劣势确定区域的优势和劣势,通常需要做两种比较:一是区内比较。二是区际比较。区域优势很多主要有下列几种:①区位优势②资源优势③技术优势④产业优势。(3)区域容量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的投资水平下持续利用时的食物生产能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一定营养水平的人口数量。它主要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一是土地生产潜力,一是营养水平和人口数量。(4)创新活动创新活动,尤其是技术创新,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推动力量。创新活动的内涵:①新的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②新的产品;③新的原材料;④新的市场;⑤新的组织。(创新活动要素有四个:一是机会;二是环境;三是支持系统;四是创新者。)8分析区域发展外部环境的主要内容。(1)总体环境总体环境的分析评价:1)审时度势,了解世界发展变化的总趋势2)了解全国的经济发展形势,自觉接受全国或高层次区域发展战略的约束3)了解周边地区的情况,分析区域与周围地区的关系(2)产业环境产业环境分析主要包括:1)产业结构分析2)生产状况分析3)产品状况分析4)产品市场状况分析5)产品生产环境分析(3)企业或公司环境更多的是从单一企业或公司的角度去考虑9.产业环境分析的主要内容。1)产业结构分析2)生产状况分析3)产品状况分析4)产品市场状况分析5)产品生产环境分析(详见课本)10理解经济发展的战略模式。答:主要包括七个方面:(1)自主发展战略——依据(2)高速度增长战略(3)变通经济发展战略(4)初级产品出口战略(5)出口替代发展战略(6)进口替代发展战略(7)信息化发展战略11.论述空间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平衡发展战略、不平衡发展略、梯度推移战略)。(1)平衡发展战略地区平衡一般是指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人均国民收入等经济发展指标处于大体相当的状态。平衡发展战略不足之处:投资的经济效益较为低下:全国和区域系统的整体效益受到影响(2)不平衡发展战略不平衡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是:平衡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状态。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客观的、绝对的、永恒的。地区经济不平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①经济发展条件的地区差异。②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经济增长潜力。③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促成作用一种意见认为,通过不平衡发展可以达到平衡发展的目的,持积极的态度;另一种意见则持悲观的态度,认为不平衡发展会造成恶性循环,贫富更加悬殊。对不平衡发展战略持悲观论调的依据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种具有超稳定性的经济现象,在通常情况下一般不易改变。地区发展由不平衡趋向平衡的主要动力是: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劳动力与技术的自由流动,将导致区域发展趋于均衡。②经济扩散作用,推动地区平衡。③区域开发过程的交替变化,促进地区平衡发展。④区际间产业的转移和结构的调整,推动地区平衡发展。(3)梯度推移战略(下面是所包含内容)经济梯度是指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差距。经济梯度推移是指经济发展由低水平地区向高水平地区过渡的空间变化历程。2)经济发展的梯度推移。①推移的动力。经济梯度推移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产业的创新活动。②推移的方式——有序推移。③推移的途径。梯度推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镇系统逐步转移的。3)梯度理论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4)对梯度推移战略的批评和相关新理论的出现。梯度理论强调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强调区际间的分工和协作,是对平衡布局理论和政策的批判与否定。它反映了地域分工的客观原因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实际,把产业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与地域空间的产业布局结合起来,在理论上有积极的贡献。梯度理论也不是一个十分成熟的理论,它有许多值得继续深入探讨的问题。12产业空间集聚的两种情况。一是同类型产业在一定区域内的集中分布(各个地区客观存在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地区差异;企业外部的经济利益)另一种是不同类型的产业同在一定的地点或区域内集中分布(一是相同的产业指向;二是特殊的区位优势产生的吸引力;三是因产业的关联性而集聚在一起;四是企业外部的集聚效益)。13产业分散发展的原因。第一,同类产业的排异性。第二,产业的区位指向。第三,产业在区域间的转移。第四,经济活动过分集中产生的推力。第五,小企业的游散经济效益。第十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2论述增长极理论的主要内容,优缺点。3核心—边缘理论中经济活动空间结构变化的过程。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4核心—边缘理论中经济活动空间结构形态的类型。(1)离散形(2)聚集形(3)扩散形(4)均衡性5简述弗里德曼核心边缘理论中的区域类型。6简述核心边缘理论在处理城市和区域关系中的应用。城市与乡村的关系:核心-边缘理论指导城镇和区域关系,重视核心的发展,壮大中心城镇,要重视大城市卫星城镇和农村小城镇的发展,要合理确定城镇发展规模,中心城市的工业和一些服务业,要有步骤地主动向外围扩散,促进本身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边缘区域的发展。(2)国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系:制定发展规划方案与发展策略:核心区域,上过渡区,下过渡区,资源边疆区(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1、边缘对核心存在着依附,表现:①国民收入的大部分来自出口;②出口又集中在少数几种商品上;③经济要害部门为外国企业或跨国公司所控制。2、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殖民依附、金融依附、技术依附7论述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内容。理论核心: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联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理论依据:(1)生产力地域组织的演变过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点-轴-点轴系统(2)事物相互引力和扩散方式的普遍性点轴渐进扩展模式:均匀分布状态,点先形成,轴线形成,中心和轴线系统第11章区域土地利用和区域管制2、为了节约用地,充分提高用地综合效益,土地供给应遵循的原则。(1)以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为依据。(2)根据区位条件,因地制宜。(3)注意与环境的协调发展。(4)统筹安排各业用地。6、土地利用分区的意义。1)通过土地分区,能更好地体现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2)通过土地分区,能够从空间布局上落实用地指标,协调产业间用地的矛盾,为各个产业的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用地条件。3)土地分区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4)用地分区是用地规划与用地管理联系的重要环节。7、区域空间管治规划的作用。(1)区域空间管治规划对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知识等生产要素的控制、分配、流通的影响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提高区域社会经济的整体效益。(2)区域空间管治规划能有效地协调水、土地、矿产等资源管理部门和其他社会、经济、建设、环境等管理部门之间的业务矛盾,提高公共管理效率。(3)区域空间管治规划可以为土地用途管制、城镇建设等方案的实施指出可操作的措施。(4)区域空间管治规划为政府管理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宏观决策的实施提供引导性措施。8、区域空间管治的原则。(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2)强制性、指导性并存的原则(3)空间准入的可操作性原则(4)与其他相关规划协调的原则10、保护土地资源的基本措施。(1)因地制宜安排各业用地(2)适宜的土地开发和利用强度(3)应用生物技术保护生态环境(4)合理用水(5)水土保持(6)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第十二章区域产业规划布局1影响农业发展的条件。(1)农业自然条件分析:1)光照(太阳辐射、热量)2)土地3)水分(2)农业的技术经济条件分析:1)农业劳动力条件2)农业技术装备3)农业生产技术4)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3)农业原有基础:1)分析农业发展规模、水平与发展速度,生产总投入和产出2)分析农业生产结构、总体布局态势与土地综合利用状况3)分析研究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商品性生产与自给性生产、集中种植与分散种植等关系及其历史演变规律4)分析农业生产条件变化与农业资源开发程度变化5)分析区域农业收入分配和消费状况4农业产业化的主要作用。1)有利于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克服农户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2)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3)有利于吸收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就业,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4)有利于利用产业化的组织载体,吸引金融资本向农业产业流动5)有利于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步伐,实行农业产业化解决了小规模经营与采用先进科学技术的矛盾5区域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条件和要求。1)要有相对的资源优势2)主导产品要有较高的商品率3)要有系列的开发项目4)有运作灵活的产业化组织载体5)建立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15加工制造业发展布局的趋势。全球集中生产型专业化生产型市场地生产型跨国横向一体化生产型21高新技术产业区区位选择的因素。1)智力密集程度2)开发性技术条件3)信息资源条件4)基础设施条件5)生产和生活环境24传统商业与服务业生产发展的特点。商业与服务业生产仅创造价值,不创造产品商业与服务业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产业商业与服务业通过中心地发挥功能商业与服务业综合性强,互动协作紧密29现代商业布局的趋势是什么?1)现代化服务业是现代化城市的基本职能2)现代服务业是体现现代城市的基本特征3)现代服务业是现代城市经济增长的支撑产业4)借助现代服务公司活动,扩大城市影响力和控制力42简述闲暇产业的主要特征。发展极为迅速新的行业不断出现高新技术渗透日趋明显就业岗位不断扩张43简述作为影响旅游规划布局的主要因素旅游者的影响。①旅游客源产生的动力内动力——旅游者动机:精神动机,健康动机,心情动机,其他动机外动力——旅游对象的空间相互作用:各地的人文景观和民族文化也是因地而异,这种差别和差异与人们日常生活区内的景观、环境往往形成一种梯度差,其变化越大,差异越突出,其梯度差也越大,对人们旅游的吸引力也越强。中间条件——距离(时间距离)、费用和旅途条件②旅游者的数量:旅游者的数量——旅游对象吸引半径和半径区域内人口密度有关。旅游对象的吸引半径取决于旅游资源价值和旅游条件。在一定吸引半径内,人口密度越大而产生旅游者的数量越多,相反则较少。③旅游者旅游对象的偏爱:年龄职业文化素质45简述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1)文化产业被国际经济学界公认为“朝阳产业”,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方向。2)文化产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在人们对物质产品的需求相对饱和后,精神文化产品需求提到议事日程。3)文化产业具有产业的关联性,能带动第三产业中相当一部分行业发展,其乘数效应明显,对第三产业结构优化具有一定的作用。4)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强。第13章城镇体系规划3、简述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它的主要任务是主导城乡空间结构调整,指导区域性基础设施配置,引导生产要素流动、集聚。(一)以区域为整体,统筹考虑城镇与乡村协调发展,明确城镇职能分工,确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调控和引导区域内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大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二)协调区域开发活动的空间布局和时序,限制不符合区域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开发活动,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三)保障社会公益性项目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四)确定引导城镇体系完善与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5、简述城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规范格式员工解聘协议范本
- 2024年培训学校业务承接协议典范
- 2024年资格认证代理挂靠服务协议
- 2024年简化场地租赁协议范例
- 2024年水产养殖协议范本及条款详解
- DB11∕T 1694-2019 生活垃圾收集运输节能规范
- 2024年设备分期付款购销协议典范
- 2024年房产租赁业务协议参考
- 2024年停车场租赁模板协议
- 2024年度定制墙体租赁服务协议
- 朝花夕拾读书分享会
- 心肌病和心肌炎课件
-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知识培训
- 糖尿病专科护士考试试题
- 人工智能概论-人工智能概述
- 乡村旅游财务分析策划方案
-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1
- (中职)ZZ030植物病虫害防治赛项规程(7月19日更新)
- 2024年国能包神铁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非甾体类抗炎药课件
- 出入库登记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