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哲学基础_第1页
中医学哲学基础_第2页
中医学哲学基础_第3页
中医学哲学基础_第4页
中医学哲学基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医学哲学基础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中医理论形成的标志。包括: 素问 灵枢 各九卷八十一篇伤寒杂病论 创立辨证论治医疗体系,奠定临床医学的基础。后世尊张仲景为“医圣”,其书尊为“方书之祖”。 分为: 伤寒论 金匱要略东汉张机(仲景)整体观念概念: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各个部分之间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事物与事物之间亦密切联系,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的有机整体。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

2、、社会条件的影响,这就要求人们在医疗实践中,必须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内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二是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念的内容人与自然的统一 next人体本身的统一 next人体身心的统一人与社会的统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的特点崇尚自然 顺应自然 强调与自然的统一和谐。 强调自然而然的状态。超越形态结构 中医理论不论生理抑或病理,都不是形态结构概念。 中医的脏腑机能也不是从脏腑形态结构的分析中得来的。本体论约定 元气论万物连同人本身都是一元之气化生的

3、。 气的运动变化是连续的而非间断的。认识论约定 主客不分辨证论治 相关概念 病,即疾病。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患者的临床表现 证,即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概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及邪正关系等 辨证论治 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以探求疾病的本质。 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

4、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 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举例说明: 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无汗,流清涕,舌苔薄, 白,脉浮紧。 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 风热感冒:发热重,恶风,自汗,鼻塞,舌苔薄黄,脉 浮数。 辛凉解表:银翘散辨证论治:病、症、证、征辨证论治的特点辨证论治是整体观念的体现辨证论治是辨病与辨证的统一辨证论治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辨证(病)论治的局限性 辨证要点辨清

5、疾病的原因辨清疾病的部位辨清疾病的性质辨清病变的邪正关系 辨证论治内涵 以症辨证,以症辨病,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重在辨证 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 意义: 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其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其病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亦不一样。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和相同的证,因而也可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 四、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 指对活着的人体进行整体的观察,通过分析人体在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外界刺激的一同反应,来认识人体生理病理规律。如内经“藏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表知内”

6、现代控制论“黑箱”方法在掌握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把两个或两种不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相类似或共同的地方;然后把已知的某一事物的有关知识和结论,推论到与之相类似或有共同的现象或事物,也可能具有相同听知识和结论。 素问示从容论“援物比类,化之冥冥。” 德康德:“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司外揣内援物比类揆度奇恒直觉领悟是在对研究对象深刻感受的基础上,获得某种灵感,突然领悟到某种普遍形式的客观规律性。 如素问八正神明论“慧然独悟”“昭然独明”医学心悟“学者,心之学也;悟者,心之悟也。心学之而必悟之。”就是用比较的方法测度事物的正常与异

7、常。 素问示从容论“别异比类”。科学的发展在于不断深入研究认识对象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对事物的相同点与差异点把握得越多,越精细,探求事物的本质也就越深。 整体观恒动观功能观方法论特点五脏一体、形神合一;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事物的统一、人与自然结构的统一、人与自然规律的统一根据事物外在表现,可以概括出事物变化的法则和规律。 内经将功能观的内容概括为“形神关系”,其表现形式有: 形生神,神御形,形与神俱 1.内经认为事物内部阴阳两方不断运动变化,是事物存在和消亡的根本。运动变化是“永恒”的:物体的位置不断转换移动的现象、事物形态和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运动变化是“永恒”的,但人们在认识事物时,需要

8、在事物运动变化的全过程之中,抓住适当的一个阶段,把它视作相对静止和稳定的状态,并进而认识各个阶段所特有的性质。辨证论治理论正是以“运动变化”为思想基础的。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四时五脏阴阳系统学习目标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掌握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一)基本概念阴阳的最初含义为阳光的相背:“向日光者为阳,背日光者为阴” 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既可以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意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说文解字:“阴,晴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也,与阴相对也”阳阴(二)基本特征 运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

9、形的兴奋地相对静止的内收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三)属性特征 阴阳的属性特征具有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1、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贯穿于一切事物中,可运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分类归纳。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素问 阴阳离合论2、阴阳的相关性 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的范畴之内。 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必须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即相互关联的基础上。 如:以天而言,则昼为阳,夜为阴。 3、阴阳的相对性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特定条件的改变,具有明显的相对性。 即阴阳的属性是通过与自己

10、的对立面比较而确定的,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 4、阴阳的可分性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 如:以天而言,昼为阳,夜为阴;白昼又可再分,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黑夜亦可再分,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阴阳之中再分阴阳。 -素问金贵真言论 (四)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阳相互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1、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自然界的一切相关事物和现象,其阴阳两个方面都存在着相互斗争和相互抑制的关系。对立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截然相反,是相互对立、相 互排斥的关系。如:上与下、水与火。制约阴阳双方在

11、一定限度内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特性, 是相互牵制、相互约束的关系。如阴强则阳弱、阳 胜则阴退。 最终对立与制约达到动态平衡2、阴阳的互根互用 指相互队里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互根阴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相互资生、相互促进和相互助长。孤阴不生,独阳不长3、阴阳的消长平衡 是指阴阳双方的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 阳长阴消;阴长阳消 阳消阴长;阴消阳长 阴随阳长;阳随阴长 阴随阳消;阳随阴消互为消长阴阳对立制约皆消皆长阴阳互根互用4、阴阳的相互转化

12、 指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各自相反方向转化。 内在因素互根互用是转化的内在根据,消长平衡是转 化得以发生的前提。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1、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2、五行的特性 3、五行的归类 4、五行的生克关系 木、火、土、金、水这五类物质是自然界 中最主要的五类物质,它们之间各有特性但 又相互依存而不可分离,因此古人也就利用 它们的特性及其相互关系来对自然界中一切 事物进行归类和说明,因此,原始的五行概 念便被抽象发展成为了五行学说,成为了一 种哲学概念。(一)基本概念 “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行” ,

13、指运动和变化。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 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二)五行的特征(三)五行的分类(四)五行的生克关系 1、五行相生 2、五行相克 3、五行相乘 4、五行相侮1、五行相生 相生: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 有资生、促进和助长作用。 规律和次序:2、五行相克 相克: 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 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 规律和次序:土水 克3、五行相乘 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 次序同相克: 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相乘原因:其一是五行中某一行(被克方)本身虚衰/不足,如土虚木乘;其二是五行中某一行(克方)过度亢盛/太过,如木旺乘土。木水金土火乘4、五行相侮 相侮: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 又称反克。 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