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诵读教学 打好语文基础_第1页
加强诵读教学 打好语文基础_第2页
加强诵读教学 打好语文基础_第3页
加强诵读教学 打好语文基础_第4页
加强诵读教学 打好语文基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7 加强诵读教学 打好语文基础 一从小学到高中年,语文课占总课时的,用的时间来学语文,仍然是速度效率偏低,不适应国内、国际发展快的需要,实用性不强,学了不管用(张志公语)。是语文教师不努力吗?不是。平心而论,这些年各学科的教学改革,恐怕语文是最红火最热闹的。但就整体而言,语文教改仍是老大难问题。这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如何把握语文教学的整体策略,我们还研究得不够深透。 根壮才能叶茂。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相当大程度取决于这个人的语文积累。如何积累,最主 要的还是一条 读书,尤其要诵读。要将一批有代表性的包括各种内容、体裁、风格的诗文熟读成诵,消化领悟,多积累一些典范的规范汉语的语言材料,这才可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才是提高语文素质的根本。正是出于此,我们才主张把加强诵读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种整体策略。 二以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为代表的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大家,在实践中融汇了传统教育的精华和国外先进的教育科研成果,形成了我国优秀的语文教学理论和经验。他们对诵读教学有独到的研究和精辟的见解。 叶圣陶先生指出: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 该2 / 7 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荆(精读指导举隅前言) 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 能,一种习惯。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摹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这里说的摹仿和实践,就包括要读好典范的白话文。 笔者)在我看来,现在的问题,至少以白话课文而论,不是讲得太少,而是讲得太多。语文课既然主要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讲解之外,可以诵读课文或者做别的练习,可以指导课外阅读。(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关于语文教学问题) 语文大师的这些论述,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符 合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没有感性的认识就没有理性的认识,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智力的发展有赖于记忆力的发3 / 7 展。没有记忆力为基础,分析、综合、联想、推理、评价、运用全是虚空的。不储存信息,就谈不上处理信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本来是十分容易理解的道理。 事实已经证明,只分析语法、修辞特点,只记多少个语文知识点,只分析文章的内容结构和写作特点是很难学好语文的。当前世界不少研究语言运用的学者,都指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只研究纯粹的语言形式和关系模式,只用形式化或代数化的方式研究语言系统,确实 难以解决使用语言的问题。这就需要研究特定语境中的特定话语,从语境可以影响话语解释的各个方面发现语用规律。以莫里斯(,美国哲学家)为代表的现代语用学的兴起就不是偶然的了。我国语文大师的主张,与现代语用学有异曲同工之妙。诵读典范作品,正是注意从整体上体味不同语境中如何运用语言,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去领悟语用规律,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用诵读打下的语文基础去进行语言交际,又进一步消化了读的记的,并在运用中提高了使用语文的技能。语文前辈优秀的语文教学理论没有过时,而且完全符合学习语文 的规律。 三也许有人要问,加强诵读,是否与大语文教学观相悖呢?现在学生生活面广,能接触各种各样语言媒体,如电视、广播等等,不是处处可以学习语文吗?有必要去多读多背一些诗文吗? 4 / 7 我们把加强诵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整体策略,并没有反对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思。恰恰相反,我们正是要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充分利用各种语言媒体,大量阅读。其实,读书本来就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书籍本来也是一种语文媒体。我们之所以强调诵读,只是因为与其他媒体比,书籍不但量大,而且相对来说它的语言更为规范、更为直接、更易于为学生所 掌握。 我们不能不承认,平时生活中交流的口语,多数与我们所要求的准确、规范、流利、生动、得体的语言,还有相当的距离。特别是我们方言区的学生,从小听的说的几乎都是方言。方言与规范的现代汉语比,不但语音相去甚远,在词汇、语序等方面也有巨大的差别。而且方言的口语,几乎都是俚俗语,尽管它也有其群众性、通俗性的一面,但与典范的白话文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能用方言把话讲得妙趣横生,不一定就能用普通话讲出来,更不一定能用规范汉语写出来。 更成问题的是,方言区的学生往往习惯于用方言来思维,听到的普通话必须翻译成方言来思考,接着再把想的翻译成普通话说出来,写作也是这样。因此语言表达(说与写)不但往往慢一拍,而且在翻译过程中语言往往变了味,掺杂进不规范的方言。读书少的学生,由于积累的规范汉语少,表达本来就艰涩苍白,一翻译更变得非驴非马,5 / 7 不伦不类,病句连篇,叫人不知所云。 所以,我们要向生活学习语文,就要提倡学习生活中的规范汉语,特别是在方言区这个语言环境中,更要多读多记规范的、精当的书面语言,通过诵读准确、生动、鲜明的精彩诗文, 口诵心惟,把这些语言材料消化成为自己的语言,从读入手,带动说写,养成用规范汉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习惯。有了这样的基础,才有可能熟练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面对世纪,我们的学生当然必须掌握人工语言 同样有语汇、形式、语法规则、语句结构和语义内容的电子计算机语言。但是,人工语言的学习和掌握都有赖于自然语言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掌握。电子计算机无法代替人脑,如果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规范汉语,就无法很好地运用语言工具,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未来社会更需要人才,需要有口头和书面交际能力的人才,需要再学习 ,而这些,都要求学生必须有较高的语文素质。如果青少年时代不多读多记一些,就不可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郭沫若诗)。抓诵读,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特别是方言区学生的实际,为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四正如张志公先生所总结的,传统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经验是,教学要从语文工具性这个特点着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运用得好,首6 / 7 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他们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们 不主张狭窄,主张广博。要求学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要求穷经通史,通晓诸子百家言;他们也并不都主张两耳不闻窗外事,有识之士是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然而,他们毕竟认为多读书是根本。凡工具,必须操作熟练,运用自如,才能发挥效力。要学生多获取语言材料,就不仅要靠多读,还必须要求熟读以至背诵,背得烂熟,这些材料才能真正为他所有掌握语文工具要靠积蓄丰富的语言材料,要靠纯熟的驾驭这些材料,这条原则是正确的。(传统语文教学的得失) 但是,传统的诵读教学也存在着 明显的缺点和问题:要求学生读的内容,大多脱离社会生活,脱离社会实际,与语言实际运用的需要距离甚大。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过分强调学生直觉体验,缺乏科学的指导,缺乏系统有序的、合乎教学规律的训练体系。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窒息学生的创造精神,忽视口头语言训练和多样化语文活动。未能形成一套语文教学的理论,并据此产生出一套或几套可以广泛使用的方法。 我们教的学的,毕竟是植根于中国的中国语文。我们应当学习以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语文7 / 7 大师,扬弃我国语文教学传统,予以改造创新。我们之所以把诵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整体策略,就是要有别于传统的仅仅作为一种方法的诵读,把诵读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点。总的说来,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是要抓好养成教育。抓诵读,决不能靠戒尺,而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好读书,勤诵读,认真做好读书笔记,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是诵读教学成功的关键。 二是要改革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毕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堂上要加强诵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