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第三章第二节板块构造学说同步测试卷_第1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第三章第二节板块构造学说同步测试卷_第2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第三章第二节板块构造学说同步测试卷_第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第三章第二节板块构造学说同步测试卷_第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第三章第二节板块构造学说同步测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第三章第二节板块构造学说同步测试卷一、 选择题1. 大陆漂移假说提出的依据之一是() A火山、地震都分布在各个大陆的边缘 B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西岸与南美洲东岸的轮廓线几乎是吻合的 C生活在各个大陆的生物几乎相同或相似 D据观测,红海、大西洋每年都在扩大 2. 有关海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海沟主要分布于大陆边缘,伴随着岛弧或海底山脉延伸 B海沟的深度一般大于6 000米,尤以太平洋西部最为典型 C海沟附近的火山、地震非常强烈 D海沟存在着向大陆倾斜的巨大断裂带 3. 下图中能正确反映安第斯山脉形成的是() 4. 分离型板块边界常形成() A海沟B山脉 C岛弧链 D大陆裂谷 5. 下面哪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在变长() A纽约和巴黎 B巴黎和柏林 C华盛顿和芝加哥 D汉城和长春 6. 海底扩张学说提出的依据是() A世界各大洋面积不断扩大 B海底岩石的年龄很轻,一般不超过2亿年,而且岩石离海岭越近,年龄越轻,离海岭越远,年龄越老,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 C大洋周围都有因海底扩张而形成的海沟、岛弧和山脉 D大西洋两岸的大陆形状、地质构造、古生物等的相似性 7. 下列山脉的形成与断层构造有关的是() A泰山 B喜马拉雅山 C阿尔卑斯山 D富士山 8. 下面哪一地理现象不能用大陆漂移学说来解释() A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互补性 B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找到同一种生物化石,而其他大陆则没有 C南极大陆的煤层 D南极大陆的铁矿 9. 下列关于今天七大洲、四大洋分布状况的原因,正确的是() A天生如此 B今天的海陆分布是从两亿年前零散地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几块大陆,经过缓慢漂移,逐渐形成的 C今天的海陆分布是从两亿年前的一块原始大陆分裂成几块大陆后,缓慢漂移分离,逐渐形成的 D无法用大陆漂移假说来说明 10. 深海钻探证实,由洋中脊向两侧,深海沉积物的地质年龄越来越老,但不老于1.7亿年,表明() A大陆是在向海洋两侧漂移的 B每个大洋的面积都正在扩大 C洋中脊是新的洋壳的诞生处 D深海沟是新的大洋底的诞生处 11. 下列岛屿中,位于板块生长边界上的是() A冰岛 B台湾岛 C大不列颠岛 D新西兰南、北二岛 12. 洋中脊两侧的海底分布着一系列的磁条带,它们() A大体对称分布且相邻磁条带的磁化方向相同 B大体对称分布且相邻磁条带的磁化方向相反 C随意分布但相邻磁条带的磁化方向相同 D随意分布但相邻磁条带的磁化方向相反 13. 运用板块学说,完成(1)(2)题。 (1)形成东非大裂谷的原因是() A地震频繁 B火山活动剧烈 C地壳板块发生张裂运动 D地壳板块发生相碰运动 (2)下列几组岩层运动过程示意图,能正确表示东非大裂谷未来趋势的是() 14. 下图是“日本东北地区东西横切的地形剖面图”。关于图中日本海沟成因分析正确的是() A海流侵蚀 B海底滑坡 C海洋板块俯冲斜插入大陆板块之下而形成海沟 D河流侵蚀形成的山谷沉入海底而形成海沟 15. 读“太平洋局部海底地层年龄分布图”(单位:百万年),判断海岭的大致位置是在() Aa、b曲线之间 Bb、c曲线之间 Cc、d曲线之间 Dd、e曲线之间 二、 非选择题16. 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海底地形A处为_,P处为_; B处是_物质上升处。 (2)在M、N板块的地壳部分,硅铝层(花岗岩层)较薄,甚至缺失的是_(填写字母)板块的地壳处。 (3)下列各类岩石中,在H处常见的是() A玄武岩 B页岩 C花岗石 D石英岩 (4)据勘探,C、D、E三处海底地层岩石年龄按自老到新依次排列是_,这个发现为_学说的建立提供了事实依据。 (5)如M板块为太平洋板块,则N板块的名称是_板块;当M板块俯冲到N板块下面,N板块受挤压上拱,形成高大山系的名称是_山系。 17. 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斜的是_。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到背斜成谷现象,其原因是_。根据地层的相互关系确定背斜的方法是_。处的地形属_山地。 (2)请在图中地垒两侧断层的细短线上标注4个箭头,表示岩层错动的方向。 (3)(多选)下列地理事物与图中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相似的是() A渭河谷地B长江三峡 C汾河谷地 D雅鲁藏布大峡谷 (4)图中c地层为含水层,a、b、d各地层为隔水层,因此在_处(填数码)打井较有可能获得丰富的地下水。判断依据是_。 18. 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数码代表_板块,数码代表_板块,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图中板块与_(板块名称)相撞形成的。 (2)图中字母A处与B处相比,地壳较稳定的是_处,因为_。 (3)D处的板块边界类型是_,其典型的标志是_。 (4)地中海的面积正在_,判断理由是_。 (5)C处与D处相比,海底岩石年龄较轻的是_处, 因为_。 19. 读下面两幅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反映的地貌有_、_。 (2)说出下列地貌的成因。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华山:_。 渭河平原:_。 (3)在上图中的适当位置画出岩块运动方向。 20. 下图为“某地区平面地质图”,图中的地质界线大致与等高线平行,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背斜中心在_处,判断依据是_,该地在地貌上表现为_,其成因是_。 (2)向斜中心在_处,该地在地貌上表现为_,其成因是_。 (3)该地区最大的河流可能发育于_处,其原因是_。 (4)可能发育有地下暗河的是_、_,理由是_。 第 1 页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2、A3、D4、D5、A6、B 7、A8、D9、C10、C11、A12、B13、(1)C(2)A14、C15、C二、非选择题16、 (1)海沟海岭地幔 (2)M (3)A (4)E、C、D海底扩张 (5)美洲科迪勒拉17、 (1)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后易受侵蚀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较新断块 (2)绘图略。 (3)AC (4)该处为向斜构造,在此处打井能打到向斜槽部,地下水容易汇聚18、 (1)美洲太平洋印度洋板块 (2)AA处位于板块内部 (3)汇聚型板块边界海沟或岛弧 (4)缩小处在板块的消亡边界,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碰撞,地壳发生抬升形成隆起的山脉 (5)CC位于海岭(大洋中脊)附近,形成最晚19、 (1)块状山地冲积平原(凹陷谷地) (2)两个断层之间相对上升的岩块形成两个断层之间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