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基础落实练_第1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基础落实练_第2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基础落实练_第3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基础落实练_第4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基础落实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必修1 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基础落实练基础检测知识点1 自然带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读下图,回答1-2题。1.图中A处的典型自然带为(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热带雨林带2.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述,正确的是( )A.自然带BCD的更替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自然带BCD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C.自然带AB的更替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D.自然带AB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下图为某岛自然带分布范围图,图中a为两种自然带的分界线。读图回答3-4题。3.该岛自然带的典型植被是( )A.落叶阔叶林 B.针叶林 C.苔藓和地衣 D.草原4.该岛上、自然带类型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热量 C.降水 D.海陆位置知识点2 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非地带性读喜马拉雅山垂直带谱分布图,回答5-6题。5.喜马拉雅山南坡山麓的自然带M可能为( )A.热带雨林带 B.落叶阔叶林带C.常绿阔叶林带 D.热带草原带6.高山草甸在南北两坡分布的海拔存在明显差异,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南坡为迎风坡,水热条件好,分布海拔高B.北坡为背风坡,降水少,分布海拔高C.南坡相对高度大,分布海拔高D.北坡相对高度大,分布海拔低读马达加斯加岛沿20S的地形剖面图,回答7-8题。7.与甲地的自然带相同的地区是( )A.青藏高原 B.东非高原C.美国中央大平原 D.刚果盆地8.乙地自然景观的分布体现了(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下图为不同纬度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9.水平方向上植被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到苔原的变化,体现了(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现象10.与丙山地相比,甲山地垂直自然带谱更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 B.距海较远C.降水较多 D.纬度较低11.下面图甲是世界部分地区示意图,图乙是地所在经线附近某山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地所属的自然带是_,此自然带在澳大利亚分布较广,并一直延伸到大陆西岸,其原因是什么?(2)图甲中地所属的自然带是_,地所属的自然带是_,地地地的自然带变化体现了_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_为基础的,地地自然带的更替主要受_因素影响。(3)图乙中A、B、C代表的自然带可能分别是_、_、_。能力提升读我国2 300万年前植被带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1.图中我国干旱半干旱植被带的主要成因是受_影响。( )A.副热带高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C.赤道低气压带 D.季风环流2.从植被带A到植被带B的变化体现了(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读我国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略图,回答3-4题。3.图中甲、乙、丙的自然带依次是( )A.森林、草原、荒漠 B.草原、荒漠、森林C.森林、荒漠、草原 D.荒漠、草原、森林4.引起自然景观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从东向西降水减少 B.从东向西降水增多C.从东向西气温升高 D.从东向西海拔升高读我国三座名山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5-6题。5.图中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 )A.落叶阔叶林带 B.针叶林带C.常绿阔叶林带 D.常绿硬叶林带6.贺兰山东西两侧带谱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东坡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 B.西坡是冬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C.西坡的海拔较东坡高 D.东坡的热量较西坡丰富7.下图示意纬度45附近某地区的相关数据,图中处为海洋,处为陆地,80、60为当地经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处沿海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处与处自然带的差异体现了非地带性现象C.区域向东的地域差异主要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D.处沿海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8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我们可以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推测气候的形成与特征,而气候又是影响自然带分布的重要因素。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与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之间的对应关系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_性。(2)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位于_(填风带名称)。(3)A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对应的自然带是_带。(4)从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上可以看出,B地在_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下形成地中海气候,与之对应的地的自然带是_带。(5)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_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_为基础的。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_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_为基础的。参考答案基础检测1.C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A位于我国长江以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2.B解析:自然带B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自然带C为温带草原带,自然带D为温带荒漠带。自然带AB的更替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BCD的更替是以水分变化为基础的,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3.C解析:根据图中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可知,该岛为格陵兰岛。格陵兰岛南部沿海为苔原气候,典型植被为苔藓和地衣。4.B解析:该岛I自然带为苔原带,自然带为冰原带,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热量的南北差异。5.C解析:喜马拉雅山的南坡纬度较北坡低,夏季时,其南坡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山麓的自然带M可能为常绿阔叶林带。6.A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高山草甸在南坡分布海拔较高,主要是因为南坡是阳坡、迎风坡,水热条件好;北坡分布海拔较低,因为北坡是阴坡、背风坡,水热条件差。7.B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解析:马达加斯加岛的中部为山地,东部(乙地)为热带雨林气候,西部(甲地)为热带草原气候。选项中只有东非高原地区的陆地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与甲地相同。8.D解析:理论上该岛的自然带应为热带草原带,但乙地因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同时受马达加斯加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的影响而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这体现了非地带性现象。9.A解析:水平方向上植被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到苔原的变化,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这符合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10.D解析:与丙山地相比,甲山地垂直自然带谱更丰富,其原因是甲山地的纬度更低,热量条件更好。11.(1)热带荒漠带 原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干旱少雨;西岸有西澳大利亚寒流流经,降温减湿;受东南信风带控制,吹离岸风,空气干燥;位于大分水岭的背风坡,降水少。(2)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由赤道到两极 热量水分(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解析:第(1)问,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东南信风带及洋流的影响,图甲中地虽位于沿海地区,但为热带荒漠带。第(2)问,根据所处的气候区判断自然带即可。图甲中地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其所属的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地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其所属的自然带是亚寒带针叶林带。图甲中地所属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地地地的自然带变化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图甲中两地分别位于澳大利亚大陆东岸与西岸,其自然带的更替主要受水分因素影响。第(3)问,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有相似之处。图乙中该山地基带为热带雨林、季雨林带,A、B、C代表的自然带可能分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方法技巧 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水平地域分异主要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一般来说,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主要是由热量条件的变化引起的,这种地域分异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主要是由水分条件的变化引起的,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变化。从山麓向山顶更替的是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如喜马拉雅山等一些高山地区自然带的分异。能力提升1.A解析:图中我国干旱半干旱植被带分布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气候干旱,降水较少。2.B解析:由图可知,从植被带A到植被带B为南北方向更替,它反映了自然带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3.A解析:根据全球自然带的地区分布以及我国气候类型的地区分布可知,甲自然带应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和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乙自然带应为温带草原带、丙自然带应为温带荒漠带,故选项A正确。4.A解析:甲、乙、丙自然带的更替体现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是水分(降水)。由森林到草原,再到荒漠的变化,说明了图示地区的年降水量从东向西逐渐减少。5.B解析:大兴安岭、贺兰山、天山所在的纬度均较高,所代表的自然带不可能为常绿阔叶林带。常绿硬叶林带集中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所代表的自然带分布在灌丛林之下、落叶阔叶林之上,最可能为森林带,因其分布的海拔较高,应为针叶林带。故选B项。6.A解析:贺兰山东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因而出现森林带;西坡为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未出现森林带。贺兰山东西两侧带谱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降水差异。7.B解析:纬度45附近的大陆西岸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A项错误;结合图中海拔可知,处与处之间有海拔较高的山脉,处位于背风坡,降水少,与具有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处有明显差异,故处与处自然带的差异体现了非地带性现象,B项正确,C项错误;根据年降水量可知,处沿海降水少,降水量约为200 mm,不会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项错误。8.(1)整体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2)盛行西风带(3)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4)副热带高气压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5)由赤道到两极 热量 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解析:第(1)问,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在各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方面,差异性体现在各地区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的差异方面。由于差异性的存在,全球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与自然带。气候类型的分布与自然带的分布一一对应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2)问,根据甲地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可判断其为中纬度的西风带。第(3)问,A地位于赤道附近,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第(4)问,结合图,根据B地的位置,当气压带与风带北移时,B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而当气压带与风带南移时,B地受中纬度西风带影响,故B地为地中海气候,其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第(5)问,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而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规律总结 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类型并不完全吻合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