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讨论的内涵和特点_第1页
阐述讨论的内涵和特点_第2页
阐述讨论的内涵和特点_第3页
阐述讨论的内涵和特点_第4页
阐述讨论的内涵和特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阐述讨论的内涵和特点?(一)讨论的内涵1.信息交流

从信息论角度看,课堂讨论是师生、生生之间多向交叉式的信息交流过程,它的表现形态是一种思考水平的教学。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其主要作用在于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独立钻研、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参与讨论。学生通过讨论来交流思想,解决问题,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课堂讨论由此形成了一种多向交往的课堂教学模式。信息交流是讨论式教学最基本的特征。

2.竞争与合作并存

课堂讨论是一种体现竞争与合作并存性的活动。在讨论式教学中学生对某一问题发表不同见解或质疑对方的观点,体现竞争性;同时为了更好解决这一问题,往往又需要讨论小组成员的合作,共同探讨解决方略,力求达成一致结论或选择最佳方案,体现了合作性。讨论式教学的这种竞争——合作性的互动如果组织的好,则既能发挥竞争与合作的正效应,又可避免其负效应,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合理的竞争意识,是一种富含时代性的互动模式。

3.知识主动建构

奥苏伯尔认为建构知识主要有接受和发现两种途径,两者各有优劣,不可偏废。然而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接受知识,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者的能动性,限制了学生的发展。而课堂讨论正是弥补这种传统课堂教学缺陷的必要环节和有效方式,它要求教师的角色由原来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并且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课堂讨论。学生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通过讨论和协作主动地建构知识。(二)讨论的特点讨论的优点:

1.讨论的最大优点在于讨论学习的目的性强。学生为解决某一问题而进行共同探讨,积极性更高。

2.讨论能为学生提供群体思考的机会。学生在群体思考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有益于摆脱自我中心,增长才智。

3.全体学生都参与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对集体的责任心。讨论可以促进学生的交往,促进各种能力的形成,如倾听、表达、协作、竞争等。

4.讨论往往是学与思、学与论的结合,对于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有利于学生对教材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把握。

5.由于学生在准备讨论时,必须独立思考,进行归纳、分析并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述,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

讨论也有明显的局限性:1.占用教学时间长。往往一个通过讲授20分钟就可以解释清楚的问题,若采用讨论,可能需要一节课甚至更多的时间。

2.讨论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相应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这种方式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2.阐述课堂讨论应从哪几个方面做准备?讨论应从两个方面做准备:一是论题的准备;二是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准备。

1.设计好讨论的题目

(1)把握好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教材中各部分内容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任何教材内容总存在主要和次要、难学和易学、关键和一般之分,即有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教师在设计讨论时要力求抓住这些部分,选择最有价值的问题,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学生对整个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力戒讨论问题面面俱到,使学生不得要领,浪费时间和精力,以致影响他们对主要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2)抓住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选择学生普遍难以理解,或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问题作为讨论题目时,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通过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使所有学生都有收获和提高。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全面地、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否则,所设计的题目就可能脱离大多数学生的实际,不能激起学生兴趣,难以调动多数学生的积极性,使讨论无法进行。

3)讨论题目应难易适度。教师设计讨论题目既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又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基础;提出的问题既要有讨论价值,又要有讨论的基础和条件。课堂讨论是一个引发学生思维、探索的过程。如果所设计的题目浅而俗,缺乏讨论的价值,就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不能调动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反之,如果设计的题目过分高和深,脱离学生的实际,就会使他们望而生畏、无从下手,同样会失去讨论的意义。所以,教师设计课堂讨论题目时,既要注意量力而行,又要注意适当地提高难度,使讨论教学能达到使学生“跳一跳摘桃子”的效果。

2.精神和物质准备

要想提高讨论的质量,使讨论达到预期的目的,除了事先设计好讨论题目以外,师生双方还要在精神和物质方面做好准备。准备工作主要有: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计算机网络、图书馆、专家访谈等途径收集与讨论主题相关的资料,将注意力集中在与论题有关的内容上,进行有目的的批判性阅读,对照、比较各种观点和看法,注意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差别;摒弃先人之见,客观公正的对待各种观点,得出建设性的结论,或者将材料重新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并纳入个人的知识结构中。最后,着手准备一个发言提纲、发言稿或书面报告。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准备一份发言提纲即可,表达能力相对弱一些的学生则要准备一份较详细的发言稿。学生在查阅资料、组织观点、撰写发言提纲的过程中,自身的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阐述课堂讨论应遵循的原则?一、讨论的原则(一)目的性原则课堂讨论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通过讨论要明确什么是重点、解决哪些难点、让学生学会哪些知识、提高哪些能力等等,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教师不仅自己要在讨论前对讨论的总目标和子目标了如指掌,而且还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了解。另外,在讨论的过程中,只有带着明确的目标开展讨论,才能使讨论紧紧围绕讨论的主题来进行,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指导下齐心攻关。此外,只有讨论目的明确了,才能设计出好的命题并正确地选择讨论方式。因此,讨论的目的性原则是首先必须遵循的原则。(二)实际性原则从问题设计、讨论方式的选择,到讨论过程的控制,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兼顾教师、学生以及教学条件的实际。这里特别强调学生的特点。所谓学生的特点主要包括:(1)认知基础,即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已有的知识基础;(2)认识规律,即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3)年龄实际,即不同年龄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即使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其认知结构、智力发展、个性特征等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讨论时,一切从实际出发,灵活掌握,注重实效。(三)层次性原则教师可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一两个核心问题,并由此分解成若干个具有密切联系的小问题。这若干个小问题犹如一串锁链,环环紧扣,前一个是后一个的基础。在设计问题时,一方面要弄清楚这些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思维规律,做到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逐渐使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高的层次发展,最终实现核心问题的解决。防止所提问题之间联系不紧或跨度过大,脱离学生认知规律,不利于讨论的进行和问题的解决。(四)启发性原则从问题的提出到讨论的结束,教师都必须注意启发。首先,讨论的问题要富于启发性。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探讨的兴趣。其次,当讨论展开后,教师要细心听取各种见解,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和“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切不可包办代替,硬性地将学生的思维纳入预先设计好的轨道,或者过早地得出结论,那样就失去了讨论的意义。(五)民主性原则课堂讨论中应该充分发扬民主,营造浓厚的民主气氛,让每个学生都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要真正发扬民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提倡人人参与,尤其不能冷落中差生。这就要求教师设计题目时照顾到中、差生的实际和特点,使他们面对题目有言可发;其次,热诚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勇于向老师质疑问难。“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耐心细致的解答,对那些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可在课后查阅有关资料,弄清楚后再向学生解答;第三,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提倡不同见解的争鸣。对学生间的争论,教师不要求全责备,不要急于表态,而应让学生在辩论中明辨是非、提高认识能力;第四,平等对待学生,教师作风要民主,态度要和蔼可亲,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参加讨论。在讨论中教师要以理服人,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才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环境。只有在讨论中真正发扬民主,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获得较高的教学效率。4.阐述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一)学生方面1.生理方面的障碍:

(1)神经系统发育不全,或因病、因重伤而心智低下;

(2)视听感官有缺陷,或受损伤,视力听觉迟钝;

(3)腺体分泌不平衡,影响情绪稳定;

(4)身体上因先天遗传或后天损伤造成的残缺;

(5)有不可医治之疾病,或体弱多病。

2.心理方面的缺陷:

(1)智力低下,缺乏推理思考能力;

(2)情绪不稳定,不能安心学习;(3)无内部驱动力,学习积极性不强;

(4)缺乏自信心,缺乏学习的兴趣;

(5)由于营养不良,精力不佳。

3.态度和习惯方面的缺陷:

(1)对学校课程不感兴趣(其原因很多,或由于学校课程不适合学生的能力和需要,或由于教师的教法不好,或由于教师的态度不好,或由于家长的暗示,或由于一再失败等);

(2)懒惰、不愿动脑;

(3)时常缺席,以致功课无法衔接;

(4)做事无恒心,时作时辍或有头无尾;

(5)注意力不集中等。

4.能力基础方面的不足:

(1)阅读能力、计算能力等基础差;

(2)缺乏学习的技巧,如查字典的方法、作笔记的技巧、搜集参考资料的方法、作摘要的方法、绘图的方法、记忆的技巧等;

(3)因各种原因,教学没有在学生的现有基础上进行,致使能力程度不衔接。(二)学校方面1.课程:

(1)课程编制不当,未切合学生的需要和学生的能力;

(2)教学内容陈旧,不符合时代精神和时代需要;

(3)缺乏适当的教学媒体及软件,如仪器、标本、幻灯、电影、课件等,以至于教学效果不佳;

(4)课外活动太多,分散学生的精力。

2.教师:

(1)教师缺乏专业训练,教学方法运用不当,不能循循善诱,致使学生学习困难;

(2)教师待遇微薄,兼任校外工作,不能以全部精力指导学生;

(3)教师的教学负担太重(班内学生人数太多,或任课时数太多),不能对学生一一加以指导;

(4)教师所定的教学进度不当,不切合学生的能力,难以因材施教;

(5)教师固守其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妨碍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发挥,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6)教师制定的学习目标过高,不能照顾所有学生的能力,以至于有些学生无法达到预期的要求;(7)教师健康状况不佳,精力不够,无法指导学生;

(8)教师的学历不够,学识浅薄,无法作适当的指导;

(9)教师缺乏仁慈、热心、公正、诚恳等品质,以至于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甚至厌恶学习。

3.学习环境:

(1)教室的采光、通风等不良,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

(2)教室四周环境干扰因素太多,妨碍学习;

(3)学生座次排列不合理或班级人数太多,听不清教师的讲解。(三)社会和家庭方面1.家庭环境:

(1)家庭经济窘迫,学生回家后需要帮工,无时间作业、自学,终年疲乏;

(2)家庭与学校距离太远,往返费时疲劳,耗费精力;

(3)家庭学习条件太差,喧扰不宁,无法学习;

(4)家长教育水平较低,不能给予子女适当的指导;

(5)家庭迁徙频繁,一再更换学校,以致学生不能安心求学;

(6)家庭经济状况不佳,使学生缺乏必需的参考书及文具;

(7)父母对子女不加引导,以至于子女放任自流,不肯学习。

2.社会环境:

(1)所在社区对学生学习的支持与重视不够,学习的氛围不佳,使学生认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

(2)住宅周围环境不良,或不卫生,或过于喧嚣,影响学生的学习;

(3)受不良伙伴的影响,呼朋引伴,在外游荡。5.简述结课的功能和结课的方法?一、结课的功能1.条理化、系统化功能。一般来说,一堂课要经历几个教学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各

自的特点和任务,其中有主有次,而且后面的教学活动往往冲淡了前面的学习内容,学生一时难以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通过恰当的结课,可以帮助学生作一番简要的回忆和整理,理清知识脉络,便于学生把握教学重点,使学生容易从复杂的教学内容中简化储存的信息。

2.巩固强化功能。课堂结束其实是一种“及时回忆”。知识的再次重复、深化,会

加深记忆。依据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课堂及时回忆要比六小时后回忆,效率高出四倍。3.激趣开智功能。有激情的小结会使学生在感情上得到启迪,诱发,领会到新感觉、

新情趣。小学阶段是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形成的重要阶段。课堂结束的主要思维形式是归纳概括,因而,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4.教学过渡功能。有时,课堂教学要利用几个课时才讲完一个完整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既要使结课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又要为下一节或以后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二、结课的方法(一)归纳法归纳法是教师引领学生以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课堂讲授的知识进行归纳、概括、总结,梳理讲授内容,理清知识脉络,突出重点和难点,归纳出一般的规律、系统的知识结构等的方法。它可以在一节课结束时进行,也可以在有联系的几节课结束后进行。(二)比较法比较法是教师对教学内容采用辨析、比较、讨论等方式结束课堂教学的方法,意在引导学生将新学概念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类似概念或对立概念,进行分析、比较,既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特征,又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异同点,使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更加准确、深刻,记忆更加牢固、清晰。(三)悬念启下法悬念启下法是课结束时,教师选择时机设置悬念,引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方法。课堂在扣人心弦处嘎然而止,教师打出“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招牌,引发学生产生继续探究的强烈愿望,为后续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四)练习法练习法是教师通过让学生完成练习、作业的方式结束课堂教学的方法,这是最简单最常用的一种结课方式。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题,趁热打铁,既使学生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得到巩固和运用,又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及时的反馈。(五)游戏法游戏法是一种把练习内容寓于游戏之中的结束课堂教学的方法。小学生往往对大量的、枯燥的练习缺乏兴趣,甚至产生厌倦心理,学习处于被动状态。采用游戏法结课能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唤起儿童再一次追求成功的心向。(六)提问法提问法是在课堂结束时,教师围绕着教学内容进行口头提问,让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或其他学生再根据回答的情况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补充的方法。需要指出的是,口头提问必须针对要点、难点和关键点,切忌走题。(七)回应法回应法是指教学结束与起始相呼应,使整个教学过程前后照应的方法。回应的内容包括开头设置的悬念、问题、困难、假设等,是悬念则释消,是问题则解决,是困难则克服,是假设则证实或证伪。回应法使教学表现出更强的逻辑性,让学生豁然开朗,顿开茅塞,同时还使学生产生一种“思路遥遥、惊回起点”的喜悦感,有助于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八)点题法点题法是教学结束时,在学生对教材进行了认真研读,对一些问题作了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内容直接或间接的说明、点拨,以表现、揭示主题的结课方法。(九)激疑、答疑法激疑、答疑法是在新内容讲完后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回答问题的结课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让学生提出一些不太明白的问题,然后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与解决问题。运用这种方法结课,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调控能力,能引导学生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并能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作出贴切的回答。(十)发散法发散法是引导学生对教学过程中得出的结论、命题、定律等进行进一步的发散性思考,以拓宽知识的覆盖面和适用面,并加深学生对已讲知识理解的结课方法。这种结课法可使教学的主题、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具有培养发散的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十一)假想法假想法是对课文作各种假设,让学生依据假设推断另外的结局,以此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结课方法。(十二)拓展延伸法拓展延伸法是指教师在总结归纳所学知识的同时,与其它科目或以后将要学到的内容或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知识向其他方面扩展或延伸的结课方法,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研究新知识的兴趣。(十三)汇报法汇报法结课就是在一堂课结束时让学生汇报这堂课的学习收获,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让学生自己谈收获,学生兴趣浓,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进一步掌握本堂课所学知识。除了以上结课方法,另外还有活动操作法、设疑启发法等结课方法,这里不再一一列举。结课的方法虽然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即封闭型结课和开放型结课。封闭型结课的目的是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程的要点上,这种方法是对教学内容的归纳总结,对结论和要点的进一步明确和强调,并尽可能的引出新问题,把学生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解决新问题中去。开放型结课是在一个与其他学科、生活现象或后续课程联系比较密切的教学内容完成后,结课不仅限于对教学内容要点的复习巩固,而是把所学的知识向其他方面延伸,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起更浓厚的学习兴趣,或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在实际教学中具体采用什么方式结束课,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等灵活掌握。6.阐述作业布置的原则和要求?(一)作业布置的原则1.目的性

作业的布置应体现课堂教学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作业能进一步巩固知识,使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2.针对性

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教师要精心选择作业题。作业偏难,学生无从下手,会导致积极性下降,作业偏易,降低了教学的要求,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吸引自制力尚处在薄弱阶段的小学生,使他们以愉快的心情完成每次作业。

4.层次性

学生的学习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就要求作业的布置要体现层次性。做到“优等生吃得精,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饱”。

5.多样性

作业的形式要新颖灵活,不拘一格。除了传统的手写作业外,应适当地运用口头练习(复述、讲故事等)、表演练习(小品、话剧等)、实际操作(课外实验、观察、测量、制作等)等多种作业形式。

6.开放性

这一点最能体现新课程对作业的要求。传统的作业过于强调答案的惟一性和确定性,而新的课程环境要求大部分作业内容应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也就是学生解答问题时要有一定的思考和实践,作业答案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二)作业布置的要求1.课堂作业的布置

课堂作业应该注重巩固新知。课堂书面作业训练,既是教学的一个环节,也是学生作业的一种形式。适当的课堂作业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消化吸收。因此,适当增加课堂书面作业的时间和数量,可成为学生迅速地理解和掌握新知的催化剂,有效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外作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课外作业的布置

与课堂作业相比,课外作业布置的难度更大一点,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布置课外作业在遵循作业布置几个原则的基础上,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变规范、统一的作业为自主的、个性化的作业。这一点主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长而言,作业的内容、方法和形式要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2)变封闭的作业为开放的作业。开放性作业突破书本知识的范围狭小限制,让学生的作业更贴近生活,拓展了学生的视野。(3)变独立完成的作业为合作完成的作业。新课程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在作业的布置中也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来。因为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将是探究性作业,往往需要其他人的合作才能顺利完成。这里的合作包括了学生与学生间的合作、学生与家长间的合作以及学生与各学科教师间的合作。7.阐述作业批改的方式和应注意的问题?(一)作业批改的方式1.教师批改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作业批改方式。教师要充分利用每次作业批改的时机,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动态,在传授知识、解难答惑的同时,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勤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