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20碳的氧化物
中考对碳的氧化物的考查,主要以物质的鉴别、推断及其含碳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对氧化物的物理性
质和化学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和在转化过程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是中考的高频点,
常以文字叙述的形式在选择题中考查,有时也会在填空题或简答题中考查。
主要涉及的命题点有:
①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色);
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以及用途(与氢氧化钠、澄清石灰水反应)。
国考查重点
1.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
2.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探究
^弓重点考向
考向一、二氧化碳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
无色常温下是气体无味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固体二氧化碳——干冰
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能变成液体或固体。固态的二氧化碳又叫做“干冰”,干冰升华吸热,可作制冷剂或
人工降雨。
(2)实验探究
①倾倒二氧化碳实验
将二氧化碳慢慢倒入如图所示的烧杯中,观察到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
结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同时,也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②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
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震荡。观察到塑料
瓶变瘪了。
结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造成瓶内气压减小,大气压高于瓶内气压,所以变瘪了。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化学性质
①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②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a.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
b.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H2CO3=CO2T+H2O
③二氧化碳与碱反应
Ca(OH)2+CO2=CaCO3i+H2O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2NaOH+CO2=Na2cO3+H2O用于吸收二氧化碳
④二氧化碳与木炭反应
C+CO2=5^=2CO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
(1)实验操作:
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小花,分别进行以下操作:
(2)实验现象及分析
I.小花变红色,说明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II.小花不变色,说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
III.小花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
IV.小花变红色,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将IV中小花取出烘干,发现小花又变成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
(3)实验结论:
①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显酸性。
②生成的碳酸不稳定,很容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3.二氧化碳对人体和环境(温室效应)的影响
(1)对人体:
二氧化碳本身无毒,但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超过正常含量时,会对人体健康
产生影响,浓度过高可能会使人窒息死亡。如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或深井时,先要做灯火实验,若火把熄
灭,说明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不能进入。
(2)对环境影响一温室效应
①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温室的玻璃或塑料薄膜一样,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散失,
起到了对地球的保温作用,从而使全球变暖。这种现象叫做温室效应。
②温室气体: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了二氧化碳外,还有甲烷(CH4)、臭氧(03)、氟氯代烷(氟利昂)
等。
③温室效应的危害与防治
>危害
a.引起全球变暖,可能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淹没沿海城市。
b.使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
C.引起暴雨、洪水等;
d.影响生态系统,改变生物多样性等。
>防治
a.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使用;
b.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
c..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乱伐等。
4.二氧化碳的用途
性质用途
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大于空气用于灭火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能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
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制碳酸饮料
可用二氧化碳、水、氯化钠等生成纯碱(碳酸钠)作化工产品的原料
固体二氧化碳(干冰)升华吸热作制冷剂、人工降雨
品易错警示
1.CO2无毒,可溶但不是易溶于水。
2.活泼金属如钾钙钠镁可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相应的金属氧化物和碳单质,属于置换反应,这些金
属着火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3.二氧化碳使得紫色石蕊变红是因为生成了碳酸,这是一个可逆过程,干燥的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试纸
变红。
知识拓展
1、灭火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密度比空气大),又利用其化学性质(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I
2、二氧化碳在与氢氧化钙反应时:先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再与氢氧化钙反应。所以反应中二氧化
碳会转化为碳酸根。生成的碳酸钙还可再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CaCO3+H2O===Ca(HCO3)2所以向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会先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继续
通入二氧化碳会观察到石灰水又变澄清。当受热或压强突然变小时,水中的碳酸氢钙可以再发生分解反应
生成二氧化碳、水和碳酸钙。(地下溶洞形成的原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HCO3》===C02+CaCO3+H2O
3、二氧化碳过多排放会引起温室效应,但不是空气污染物。
4、6co2+6H2O^^^C6Hl2O6+6O2
帘方法技巧
解答这类题目时,要熟记二氧化碳的性质,尤其是有二氧化碳参与的反应的现象、化学方程式等,以
及碳酸或紫色的石蕊试液的性质等;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以及实验装置图等相关信息,结合所学
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选择或解答。
◎跟踪训练
1.下列实验现象只能反映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CO2co:
澄清石一
紫色石:::
蕊试满一学:灰水一工
A.紫色石蕊变红色B.石灰水变浑浊
9二
c«—'■co1
0
C.蜡烛熄灭D.杠杆左高右低
【答案】D
【解析】A、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是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水化合生成了碳酸,反映二氧化碳的
化学性质,故A不符合题意;B、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是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
酸钙沉淀和水。反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故B不符合题意;C、蜡烛熄灭,是由于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
燃烧,密度比空气大,既反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又反映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故C不符合题意;D、杠
杆左高右低,是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只反映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故D符合题意。故选D。
2.如图为海水吸收C02并进行碳循环的原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O:海洋表面
CaCO3(CH2O)X
A.光合中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B.此碳循环中将C02转化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C.吸收的CO2与钙化中释放的C02的量相等
D.钙化中释放CO2的反应为:2NaHCO3+CaC12=CaCO31+CO2T+2NaCl+H2。
【答案】C
【解析】A、绿色植物进行的光合作用是将太阳能转换为化学能的过程,故正确;B、碳循环中将CO2被海
水吸收转化为碳酸,为无机物,绿色植物进行的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故正确;C、吸收的
CO2与钙化中释放的CO2的量不相等,吸收的二氧化碳多,故错误;D、钙化中释放CCh的反应为:
2NaHCO3+CaC12=CaCO31+CO2T+2NaCl+H2。,故正确。故选C。
3.倡导“低碳”生活,从一点一滴做起。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A.节约用电,随手关灯B.循环使用教科书
C.用洗脸水冲厕所D.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
【答案】D。
【解析】A、低碳生活就是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多步行,少开车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做法合
理;
B、教科书循环使用可以减少森林的砍伐,树木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同时还可以减少生产书所
消耗的能源,故做法合理;
C、出门随手关灯,能节约电能,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做法合理;
D、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会造成森林砍伐,不利于环境保护,故做法不合理;
4.为探究二氧化碳能否和水反应,用四朵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完成下图四个实验。实验I、W中
小花变红,实验n、m中小花不变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I)喷稀酯酸(H)喷水(HI)直接放入二氧化碳中(IV)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
A.实验I、II说明醋酸可以使小花变红
B.实验III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小花变红
c.实验n、田、w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D.上述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和醋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答案】D。
【解析】A、由实验的现象可知,实验I、II说明醋酸可以使小花变红,说法正确;
B、实验m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小花变红,说法正确;
C、实验II、III、w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说法正确;
D、上述实验说明碳酸和醋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和醋酸不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说法不正确。
5.某化学兴趣小组用青霉素的药瓶、注射器和眼药水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微型实验装置,用于检验二氧化
碳的性质。缓缓推动注射器活塞,滴入稀硫酸后,在眼药水瓶中即可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下列有关说法错
误的是()
A.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CO?生成
B.上下两片滤纸条变红,只能证明CO?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该实验能验证二氧化碳通常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D.该微型实验具有所用药品量少,现象明显,操作简单等优点
【答案】Bo
【解析】A、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C02生成,该选项说法正确;
B、上下两片滤纸条变红,并且下边的先变红,证明CCh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并且密度比空气大,该选项说
法不正确;
C、燃烧的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通常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该选项说法正确;
D、该微型实验具有所用药品量少,现象明显,操作简单等优点,该选项说法正确。
6某兴趣小组用图1中实验装置对二氧化碳性质进行探究。三位同学同时迅速将注射器内85mL的液侬水、
饱和石灰水、40%氢氧化钠溶液)注入各自烧瓶中,关闭活塞。约90s后,同时振荡烧瓶,冷却至室温。观
察传感器定量实时地传回烧瓶内气压变化形成的图象(如图2)下列结论或解释不正确的是()
A.该温度下,1体积水约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
B.对比曲线a和b可知,二氧化碳和水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C.三个实验的起始阶段压强都快速增大是由于注入液体压缩了瓶内的气体
D.对比曲线b和c可知,40%NaOH溶液比饱和石灰水更适合吸收二氧化碳
【答案】B。
【解析】A.根据曲线a可知,加入水前后,二氧化碳的压强基本没有变体,这说明减少的气体体积大约等
于加入水的体积,即1体积水约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故A正确;
B.二氧化碳不但能与水反应也能溶于水,比较1和2只能说明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了,并不能说明二
氧化碳和水反应,即图象1压强减小的原因也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水产生的,故B不正确;
C.在实验开始阶段将三种不同的液体倒入盛满二氧化碳的烧瓶中气体压强都快速增大是因为液体压缩了瓶
内的气体,使瓶内气压增大,故C正确;
D.比较曲线b和c,c压强减小明显,说明40%氢氧化钠溶液比饱和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和强,更适
合吸收二氧化碳,故D正确。
考向二、一氧化碳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
无色常温下是气体无味比空气密度略小难溶于水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
一氧化碳能燃烧,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蓝色。发生如下反应:
2co+02月空2cCh
(2)还原性(一氧化碳能还原某些金属氧化物)
C0+Cu0=Cu+C02
声’日
Fe2O3+3CO=2Fe+3CO2
令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
>实验步骤:
①实验前,先检验C0的纯度;
②先通入co,排尽空气,点燃酒精灯(前一个加热、后一个点燃尾气);
③等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时,先停止加热,继续通co直至装置冷却。
>实验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点燃尾气时产生蓝色火焰。
特别注意
像co等有毒气体,进行实验时,一定要进行尾气处理,方法是点燃或收集。
(3)毒性
一氧化碳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不能与氧气结合,使生物体内缺氧而中毒甚
至死亡。
3.一氧化碳的用途
(1)作燃料(可燃性);
(2)用于冶炼金属(还原性)。
国易错警示
一氧化碳中毒是化学变化。
或知识拓展
煤炉中①②③处发生的反应主要是
@C+O2=CO2;
皆:目
②C+CO2曾2co(吸收热量);
@2CO+O2=2CO2.
孝方法技巧
一氧化碳的检验
方案一:点燃待检气体,先用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无水珠,再用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
杯罩在火焰上方,若出现白色浑浊物,则为一氧化碳气体。
方案二:将待检气体通过灼热的CuO,若出现红色物质,目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该
待检气体为一氧化碳。
◎跟踪训练
1.中会发生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该反应中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是()
A.COB.FezChC.CO2D.Fe
【答案】A
【解析】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在此反应中一氧化碳得氧发生了氧化反应,是还原剂;
氧化铁失氧发生了还原反应,是氧化剂。
故选A。
2.叙述属于CO化学性质的是()
A.无色B.无味C.难溶于水D.能燃烧
【答案】D
【解析】A.物质的颜色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B.物质的气味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C.的溶解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D.物质能够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故选:D。
3.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A.A试管中粉末由黑色变成红色B.实验中一氧化碳表现了还原性
C.右图装置不够完备D.B试管中增重的质量为A试管中减轻的质量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A、A试管中粉末由黑色变成红色,一氧化碳可以把氧化铜还原为铜,
氧化铜为黑色,铜为红色,故A不符合题意;
B、实验中一氧化碳表现了还原性,氧化铜表现了氧化性,故B符合题意;
C、上图装置不够完备,一氧化碳有毒,应有尾气处理装置,故C不符合题意;
D、B试管中增重的质量不是为A试管中减轻的质量,A试管中减轻的是氧元素的质量,B试管中增重的质
量是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燃气热水器中燃气不充分燃烧易产生CO气体,下列关于CO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CO气体有毒,可危害人体健康B.CO可用于冶炼金属
C.CO可以燃烧,可作燃料D.在煤炉上放一壶水就能防止CO中毒
【答案】D
【解析】A、CO气体有毒,可危害人体健康,正确;B、CO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正确;C、CO
可以燃烧,可作燃料,正确;D、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在煤炉上放一壶水不能防止CO中毒,错误。故选
D„
5.如图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rz
石n
灰
水
A.开始时应先预热玻璃管,后通入一氧化碳B.实验中玻璃管里粉末由黑色逐渐变成红粽色
C.参加反应的氧化铁和一氧化碳质量比为40:7D.将尾气点燃或收集,可防止一氧化碳污染空气
【答案】D
【解析】A、实验开始先通入一氧化碳,排出装置内的空气后,再点燃酒精喷灯加热玻璃管中的氧化铁,先
通入一氧化碳后加热的原因是排尽玻璃管中的空气,防止发生爆炸,故选项说法错误。
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玻璃管A中出现的现
象是红棕色粉末逐渐变黑,故选项说法错误。
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CO=2Fe+3CO2,参加反应的氧化铁和一氧化碳质量比为160:(28x3)
=40:21,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一氧化碳有毒,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环境,本实验的缺陷是没有设计尾气处理装置,可将玻璃管改
成尖嘴点燃或用气球收集,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6.一定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木炭都能与氧化铜反应,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反应都有CO2气体生成B.反应都有红色固体生成
C.反应类型都是置换反应D.一氧化碳和木炭都具有还原性
【答案】C
【解析】A、一定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木炭都能与氧化铜反应,均能夺取氧化铜中的氧,生成二氧化碳,故
选项说法正确;
B、一定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木炭都能与氧化铜反应,反应都有红色固体生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C、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属于置换反应;但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
反应的反应物是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一定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木炭都能与氧化铜反应,均能夺取氧化铜中的氧,均具有还原性,故选项说法
正确。
7.“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下列关于C02与CO的不同点比较错误的是()
A.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B.性质:CCh能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CO难溶于水,但能燃烧
C.用途:CO2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等;co可作气体燃料,还可用于人工降雨
D.危害:CCh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答案】c
【解析】A、由两种物质的化学式可知两种分子中氧原子个数不同,故此项说法正确.
B、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一氧化碳能燃烧,故此项说法正确.
C、CCh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其固体“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等;CO能燃烧可用作气体燃料,故此项说法
错误.
D、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CO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煤气中毒.故此项说法正确.
故选C
考向三、CO与CO2的鉴别与除杂方法
1.物质的鉴别要依据物质性质的差异而产生的不同现象,co与C02的性质差别很大,鉴别方法很多。
鉴别方法现象与结论依据的原理
①将燃烧的木条分别伸入盛有气木条立即熄灭的是C02,能被点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co能燃
体的瓶内燃的是C。烧
②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使溶液变浑浊的是C02,不变浑CO2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co不能
浊的是coCa(OH)2+CO2=CaCO3i+H2O
③将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使溶液变红色的是C02,不变色CO2能与水反应,CO不能
中的是coH2O+CO2=H2CO3
④将气体分别通入灼热的CuO中使黑色粉末•变红的是co,不变CO能与CuO反应;CO2不能
色的是C02
C0+CuO4u+C02
⑤向装满两瓶气体的塑料瓶中倒瓶子变瘪的是CO2,不变瘪的是CO2能溶于水;CO难溶于水
入小半瓶水co
2.物质的除杂也是根据物质性质的差异,不过还要注意不能混入新的杂质。(括号能是杂质)
除杂方法依据原理
CO2(CO)通过灼热•的氧化铜CO能与CuO反应;CO2不能
C0+CuO^=Cu+CO2
CO(CO2)通过氢氧化钠溶液CO2能与NaOH反应;CO不能
2NaOH+CO2=Na2cO3+H2O
通过灼热的碳高温下CO2能与C反应;CO不能
高温
C+CO2=2CO
品易错警示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除去C02中的CO时不能用燃烧法。
◎跟踪训练
1.除去一氧化碳气体中混有的少量二氧化碳,下列操作最容易达到目的的是()
A.将气体通过浓硫酸
B.将气体点燃
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贷款援助就业合同3篇
- 2024年零售店店长专属聘用协议
- 2024年跨国品牌许可使用合同
- 2024年艺术品交易协议样式版B版
- 2024年设备采购与工程设计合同
- 2024航空公司与旅行社之间关于机票销售的合同
- 2025年度热带水果店专业承包合作协议3篇
- 2024年陶幻离婚后个人隐私保护及信息共享协议3篇
- 2025年度大连市二手房地产交易合同备案与登记服务合同3篇
- 2024高空作业安全协议书搭雨棚
- 2022-2024年浙江中考英语试题汇编:完形填空(学生版)
- 中试部培训资料
- 【可行性报告】2024年第三方检测相关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解析:第三章物态变化-基础练(原卷版)
- 藏医学专业生涯发展展示
- 信息安全保密三员培训
- 2024新版《药品管理法》培训课件
- DB41T 2302-2022 人工影响天气地面作业规程
- 【初中语文】2024-2025学年新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中专题12:议论文阅读
- 四川省成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物理试题(原卷版)
- 2024政务服务综合窗口人员能力与服务规范考试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