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环境化学课程编号ENSE3107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Chemistry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学时54理论学时54实验学时

实践学时

学分3预修课程无机/有机/分析/物理化学适用对象环境科学课程简介(200字左右)主要讲述水环境中气体的溶解挥发平衡、碳酸平衡、沉淀溶解平衡、配合解离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和吸附解吸平衡的基本原理及污染物在水环境中迁移、转化的化学过程与机制;大气的组成和性质、大气气相化学和液相化学的相关原理及大气环境问题的产生机理、效应和防治措施等;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和归趋的规律及其影响因子;污染环境的修复技术与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及应用,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要求学生熟悉环境化学定义、研究内容、特点、发展动向,深入了解污染物在各种环境介质中迁移、转化规律;牢固掌握:污染物在水体的溶解、沉淀、配合、氧化、还原、吸附、解吸等化学过程的机制;污染物在大气液相、气相中迁移和转化的过程与污染环境的修复技术。会应用环境化学的原理分析解决实际环境问题。本课程支撑环境科学专业毕业要求2、3、4、6、7、8和10。

三、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章节章节内容讲课实验实践合计绪论环境化学概述4

第一章天然水的组成与酸碱平衡7

第二章水中溶解和沉淀作用3

第三章水环境中的配合作用5

第四章氧化–还原平衡4

第五章水环境中固液界面作用5

第六章水环境中污染物的行为与水体富营养化2

第七章大气的化学组成3

第八章气相大气化学4

第九章液相大气化学3

第十章土壤环境化学10

第十一章污染环境的修复2

第十二章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2

合计54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绪论第一节

环境化学1.环境化学的形成2.环境化学的基本定义3.环境化学的特点4.环境化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范围5.环境化学的发展动向习题要点:针对环境化学的特点、研究对象、任务、范围和发展动向设置习题。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1.环境污染物的类别2.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3.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的迁移转化过程简介习题要点:环境污染物的定义、环境效应的概念与分类、能举例说明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本章重点、难点:环境效应及其辨别。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环境化学的特点及发展动向;理解污染物的环境效应;掌握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归趋过程。

第一章

天然水的组成与碳酸平衡第一节

水的化学组成与分类1.化学组成的形成过程2.主要离子组成与分类3.水生生物与水体性质习题要点:根据有关水质数据能按O.A.阿列金分类方法进行水质分类;水质指标的意义与用途。第二节

水中的金属离子1.存在形态2.水合Fe(III)离子习题要点:能计算已知条件下水体中各形态金属离子的浓度。第三节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1.

亨利定律2.

O2的溶解度3.

Clausius-Clapeyron方程4.

CO2的溶解度习题要点:计算气体在水中的饱和溶解度。第四节

碳酸体系形态与作用1.

水中CO2的化学反应2.

水中CO2的重要作用3.

水中碳酸体系的形态习题要点:水中碳酸盐的种类。第五节

封闭体系碳酸平衡规律1.

封闭体系碳酸平衡条件2.

碳酸各化合态浓度分布3.

平衡规律及其适用条件4.特征线及其重要临界点习题要点:碳酸各化合态浓度与pH之间关系公式的推导、封闭体系碳酸平衡的规律。第六节

开放体系碳酸平衡规律1.

开放体系碳酸平衡条件2.

开放体系碳酸各化合态浓度分布3.

开放体系与封闭体系碳酸平衡特点的比较习题要点:开放体系碳酸各化合态浓度与pH之间关系公式的推导、封闭体系与开放体系碳酸平衡的比较。第七节

天然水的碱度与酸度1.

水的酸碱度的概念2.

酸碱度的来源3.

各种酸碱度的表示4.

酸碱度的有关计算和水体pH值的调节5.

酸碱度的单位与水的pH的比较习题要点:酸碱度的概念和有关计算。第八节

天然水的缓冲能力1.

强酸、碱加入量公式的推导2.

加酸、碱量的计算习题要点:公式推导和相关计算。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是O.A.阿列金水质分类与气体在水中饱和溶解度的计算、封闭与开放体系碳酸的平衡规律及各种酸碱度的表示。难点是O.A.阿列金分类前单位的换算(由mg/L换算为meq/L)、碳酸体系有关公式的推导和计算。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天然水的化学组成的形成过程、碳酸体系的形态与作用;理解水生生物与水体理化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有关水质指标的环境意义、各种酸碱度的表示方法;掌握水中金属离子各形态浓度的计算、O.A.阿列金分类法和气体在水中饱和溶解度的计算、碳酸体系各碳酸化合态浓度与pH之间的关系、酸碱度的概念和计算。第二章

水环境中的溶解和沉淀作用第一节

溶解和沉淀的环境意义1.

环境意义2.

平衡关系与反应速率3.

动力学过程习题要点:溶解-沉淀平衡的环境学意义第二节

各类固体的溶解度1.

氧化物与氢氧化物2.

硫化物3.

碳酸盐习题要点:logc-pH图的制作、污水处理过程中的相关计算。第三节

不同固相的稳定性1.

不同固相共存时溶解态金属浓度与pH之间的关系2.

溶解规律习题要点:不同固相共存时溶解态金属浓度与pH之间关系图的制作第四节

水体的稳定性1.

水体稳定性定义2.

判别公式的推导3.

水的稳定性计算习题要点:水体稳定性计算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是各类固体的溶解度、不同固相的稳定性和水体稳定性。难点是不同固相稳定性。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环境学意义;理解不同固相的稳定性;掌握各类固体的溶解度和水体的稳定性判别的计算。

第三章

水环境中的配合作用第一节

配合作用的环境意义习题要点:配合作用的环境学意义。第二节

配合物的稳定性习题要点:配合物稳定性的定义及性质。第三节

羟基的配合作用1.

羟基配合金属离子浓度分布2.

氯离子对重金属的配合作用习题要点:配离子浓度与配位体浓度之间的关系。第四节

螯合剂NTA的配合作用1.

NTA在溶液中存在形态2.

NTA对金属配合作用3.

NTA与金属氢氧化物作用4.

NTA与微溶盐作用5.

Ca2+与微溶盐金属争夺NTA习题要点:有机配位体存在条件下溶液体系中金属离子浓度的计算。第五节

腐殖质的配合作用1.

腐殖质的结构2.

腐殖质的环境学意义习题要点:腐殖质的分类与性质。第六节

有机配位体的影响习题要点:有机配位体的环境效应。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是羟基和螯合剂NTA的配合作用。难点是Ca2+与微溶盐金属争夺NTA。本章教学要求:了解配合作用的环境学意义;理解腐殖质等有机配位体的在污染迁移与转化中的配合作用;掌握羟基和螯合剂NTA与金属离子配合作用的有关计算。

第四章

水环境中的氧化还原平衡第一节

氧化还原平衡的意义习题要点:水体中氧化-还原平衡的意义。第二节

电子活度与氧化还原电位1.

电子活度的概念2.

E与pE的关系3.

判定相对反应趋势4.

pE与K和△G的关系习题要点:pE及有关计算第三节

天然水体的pE-pH图1.

水的氧化-还原限度2.

pE-pH图3.

天然水的pE和决定电位习题要点:pE-pH图的制作。第四节

水中污染物的氧化还原转化1.

无机氮化合物的氧化还原转化2.

无机铁的氧化还原转化3.

水中有机物的氧化习题要点:水中污染物的氧化还原转化。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是pE与K和△G等氧化-还原参数之间的关系和pE-pH图的制作。难点是pE-pH图的制作。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水中氧化-还原平衡的意义;理解水中污染物的氧化-还原转化;掌握pE的有关计算和pE-pH图的制作。

第五章

水环境中固液界面的相互作用第一节水中胶体的来源及性质1.

水体中各相间的相互作用2.

胶体物质来源与形态特征3.

胶体的表面电荷4.

双电层模型5.

胶粒的凝聚习题要点:胶体表面电荷的来源、双电层的模型和胶粒凝聚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第二节颗粒物的吸附过程1.

胶体吸附作用2.

吸附等温线和等温式3.

氧化物表面配合模式习题要点:吸附的类型比较、吸附的有关计算、吸附实验的设计。第三节水体沉积物1.

研究水体沉积物的重要性2.

沉积物及其富集金属来源3.

沉积物中金属结合类型4.

沉积速率与环境变迁5.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释放习题要点:沉积速率的计算与环境变迁的推理。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是胶体表面电荷的来源、颗粒物的吸附作用和沉积物的沉积速率。难点是双电层模型。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水中胶体的种类和沉积物中污染物释放的影响因素;理解胶体的双电层模型;掌握颗粒物的吸附作用及其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第六章

水环境中污染物的行为与水体富营养化第一节

水环境中的金属形态分类与研究方法1.

金属形态研究的重要性2.

天然水中金属的形态与分析技术3.

不同形态金属的生物有效性4.

形态分析技术的应用及存在问题习题要点:形态分析技术及其在环境污染化学中的应用。第二节

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化学行为1.

分配作用2.

挥发作用3.

水解作用4.

光解作用5.

生物降解作用6.

归趋模型和迁移转化动力学机理习题要点:举例说明有机污染物的化学行为过程。第三节

水体富营养化预测模型1.

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2.

藻类的过多繁殖3.

水中营养物质的来源4.

湖水营养化程度习题要点: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表征。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是金属形态分析技术和水体富营养化的表征。难点是有机污染物的化学行为与归趋模式。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天然水中的技术形态及其分析缺陷;理解有机污染物在水中的化学行为过程;掌握金属形态分析技术和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表征。

第七章

大气的化学组成第一节组分浓度及停留时间1.

大气组分浓度表示法2.大气组分停留时间3.大气的主要层次及特点习题要点:大气组分停留时间。第二节重要大气物质组分1.大气中的离子2.大气中的自由基3.主要大气污染物4.温室效应与温室气体习题要点:大气中主要的自由基种类及其来源、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源与汇。第三节大气颗粒物(气溶胶)1.基本分类及其源和汇2.粒度分布及表面性质3.颗粒物来源推断方法4.颗粒物中主要污染物习题要点:颗粒物来源推断。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是大气主要自由基的种类与来源、重要大气污染物的源与汇、温室效应的产生机理、颗粒物来源推断。难点是大气颗粒物来源推断。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大气的组成和停留时间;理解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源与汇和温室效应的产生机制;掌握大气颗粒物来源的推断。

第八章

气相大气化学第一节

大气光化学反应基础1.光化学反应基础2.光化学反应定律习题要点:光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第二节

氮氧化物的气相反应1.基本反应2.光化学循环3.气相反应动力学习题要点:氮氧化物的光化学循环。第三节

二氧化硫的气相反应1.与氧原子的反应2.与其他自由基的反应习题要点:二氧化硫的基本气相反应。第四节

有机物的气相反应1.碳氢化合物的一些重要反应2.羟基自由基与烯烃类、烃类、醛类、卤代烃、芳烃类的反应3.烯烃与臭氧、原子氧、和氮氧化物的反应4.天然有机物的转化习题要点:有机物的气相反应。第五节

光化学烟雾1.光化学烟雾的形成2.形成机理3.化学动力学机理4.光化学烟雾的效应与防控措施习题要点: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理。第六节

平流层化学1.平流层化学反应2.南极“臭氧洞”现象与解释习题要点:臭氧形成与耗损的化学过程。本章重点、难点:光化学烟雾与臭氧空洞的形成机理。难点:大气污染物的气相反应过程。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大气光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理解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气相反应过程;掌握光化学烟雾与臭氧空洞的形成机理。

第九章

液相大气化学第一节

二氧化硫的液相反应1.SO2的液相平衡2.SO2的液相反应动力学习题要点:SO2的液相反应。第二节

氮氧化物的液相反应1.NOx的液相平衡2.NH3和HNO3的液相平衡3.NOx的液相反应动力学习题要点:NOx的液相反应。第三节

酸沉降化学1.酸雨的形成和分布2.酸雨的化学组成3.酸雨的关键性离子组分4.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5.酸雨来源与危害习题要点:酸雨的形成机理。第四节

降水化学组分和pH的背景值1.降水化学组分的背景值2.降水pH的背景值3.酸雨标准的评价习题要点:酸雨标准的由来及合理性。本章重点、难点:重点为酸雨形成的机理和酸雨标准合理性评判。难点是氮和硫氧化物的液相反应。本章教学要求:了解酸雨的地带性分布;理解氮和硫氧化物的液相反应;掌握酸雨形成机理。

第十章

土壤环境化学第一节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1.土壤组成与性质2.土壤粒级与质地分组3.土壤吸附性4.土壤酸碱性5.土壤氧化还原性习题要点:土壤的基本概念与理化性质。第二节

有机、无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及影响因子1.土壤中的迁移2.影响因子3.在土壤中的积累和迁移转化习题要点:迁移转化过程及其影响因子。第三节

生物耐受污染物的机制1.超积累的定义2.耐受机制习题要点:耐受机制。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是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与污染物迁移转化之间的关系、生物耐受污染物的机制。难点是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过程。本章的教学要求:了解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理解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与污染物迁移转化之间的关系;掌握生物耐受污染物的机制。

第十一章

污染环境的修复第一节

微生物修复技术1.概述2.影响微生物修复效率的因素3.强化生物修复的主要类型4.生物修复的优缺点习题要点:微生物修复的机理及优缺点。第二节

植物修复技术1.概述2.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的过程和机理3.植物修复有机污染物的过程和机理习题要点:植物修复污染物的过程和机理。第三节

化学氧化技术1.概述2.高锰酸钾氧化法3.臭氧氧化技术4.过氧化氢和Fenton氧化技术习题要点:化学氧化技术的原理。第四节

电动力学修复1.基本原理2.影响因素3.联用技术习题要点:电动力学修复技术的原理与影响因素。第五节

地下水修复的可渗透反应格栅技术1.概述2.Fe-PRB习题要点:可渗透反应格栅技术原理。

第六节

表面活性剂及共溶剂淋洗技术1.基本原理2.影响因素习题要点:表面活性剂及共溶剂淋洗技术的原理。本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