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交通事故机动车驾驶人鉴定体系研究
在交通事故调查中,通常可以通过询问当事人和证人、调查小组的视频、进行现场调查和其他手段来确定发生事故的驾驶员。但是在人员伤亡无法提供言辞证据,事故现场人车分离无法直接识别驾驶人,为躲避法律追究机动车驾驶人有冒名顶替嫌疑等情形,而又缺乏其他相关证据时,就需要通过鉴定来确定发生事故时的机动车驾驶人,且鉴定往往成为重要的乃至惟一的手段。如果驾驶人不确定,会导致事故责任主体不明确,直接影响事故事实认定和当事人责任确定。当前对交通事故驾驶人的鉴定,有从法医损伤学的角度来研究;有借助计算机仿真模拟汽车碰撞过程及乘车人运动,辅助法医学鉴定;有从问话材料、人体倒地位置、人体损伤和车辆痕迹来分析驾驶人;也有从微量物证、当事人损伤、车辆损坏情况、现场勘查及相互印证,综合鉴定驾驶人。笔者曾提出遵循系统科学的原则并结合交通事故的特点构建交通事故鉴定体系。交通事故机动车驾驶人鉴定,其鉴定对象虽然是人,但仍要将其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一、道路交通事故中的个别要素系统科学是研究一个系统的内部结构、各分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协调互动的发展关系以及系统和外部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科学。它调整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系统本身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为依存、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道路交通系统是由人、车、路、环境等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能够实现人和物的位移并达到一定安全水平的有机整体。道路交通事故实质上就是道路交通系统中人、车、路、环境等因素不协调运动导致系统安全水平下降的一种外在表象。在进行道路交通事故鉴定时,要遵循系统科学的原则,不能简单地只研究系统中的单个要素,而应把人、车、道路及环境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同时在对道路交通事故这一系统中的某个要素进行分析时,要充分考虑它与其他要素以及与整个系统之间的关联性,而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在机动车驾驶人鉴定中,同样要遵循系统科学的原则,要把机动车驾驶人放在交通事故这个大环境中去研究。机动车驾驶人鉴定的对象虽然是人,但绝不能仅研究人这一个要素,而要充分考虑人与车、人与路以及人与整个事故现场之间的关系。既要研究驾驶人自身,也要研究其反映形象以及相关的事实和现象。也就是说,我们不但要研究人体损伤、体貌特征等人体自身的一些特征,还要研究人体与车辆的相互作用、人体与道路的相互关系以及与人体有直接或间接作用关系的所有信息。同时,由于系统及内部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动态性,因此在驾驶人鉴定时,还要在整个事故动态的演变中把握人与车、人与路以及人与整个事故现场的动态关系。这就是机动车驾驶人鉴定体系。道路交通事故虽然是偶然的、随机的事件,但却有其必然的规律。道路交通事故就其表象而言是一种物理现象,这些物理现象会遵循以牛顿三大定律为核心的物理定律而产生和发展,只要正确地记录碰撞结果(车辆的损坏状况、人员的受伤状态、路面痕迹等),对照自然规律、车辆运动特性、结构特点、人体工程学等,再现事故发生的过程是完全可能的。机动车驾驶人鉴定仅仅是还原交通事故这一物理现象中的一环,从表面上看,解决的虽然是人的问题,但是归根结底解决的是包括人、车、道路、环境等各个要素在内的整个事故的发生演变过程。机动车驾驶人鉴定体系能够有效克服按照学科领域进行驾驶人鉴定的缺陷,能够有效化解各学科针对驾驶人鉴定相互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使鉴定结论能作为一个完整有效的证据被采信,提高鉴定结论的证明力。二、机动车驾驶人鉴定分析方法在机动车驾驶人鉴定体系这一框架下,笔者根据工作实践,按照现场、车辆、衣着和人体的分类方式,以人、车、现场之间的关联性和动态性为重点详细分析机动车驾驶人鉴定的分析方法。(一)事故发生1.故的发生过程道路交通事故一旦发生,必然在事故现场引起物体的变化或留下痕迹,这种变化和痕迹常能反映事故的发生过程。从现场路面痕迹入手,结合相关车辆痕迹、物证,可以分析肇事车辆事故前和事故后的运动轨迹,进而分析车内人员的运动过程和受力情况,人体可能与哪些部件碰撞,可能从哪个通道被抛出车外,是否有可能在被抛出的通道及周边遗留血迹、擦蹭痕迹、衣着纤维等相关痕迹、物证。2.注意观察静脉范围小、分布小、涉及少、种类少、形状伤亡人员在现场的位置、姿势与车辆运动轨迹、受力状态相互印证,可以推断人员被抛出的轨迹。同样,通过鞋、帽等物品在现场的位置也有助于推断人员被抛出的轨迹。血迹在交通事故现场中具有客观性、稳定性等特点。发现血迹后应注意观察血迹范围的大小、分布状态、形状种类,血迹在现场流淌方向及血迹量的多少。如:血泊是人体大量出血聚集在一起形成的血液痕迹,血泊在现场的位置可以判断受伤者或死亡者在现场的位置;喷溅血是人体动脉血管损伤后血液喷射到现场中形成的血液痕迹,喷溅血迹的现场往往是原始现场,根据喷溅血迹的位置、形状、方向、角度和高度等,可以判断受伤者或死亡者在现场的运动情况;擦拭血迹是现场中带血的物体与其他物体相互接触摩擦形成的血液痕迹,可判断当事人的活动方向和范围;血滴是人体血液自然滴落到现场中形成的血液痕迹,通过血滴的形态可判断当事人活动范围和行进速度等。(二)车内人员多次撞击车辆外部痕迹可反映出车辆的撞击方式、次数,而每一次撞击都会使车内人员再次受力;车辆内部痕迹可反映驾驶人每次受力时与车内部件相互作用的关系。1.风窗玻璃破损原因分析通过车内变形情况分析车辆受撞击的部位,进而推断车内哪些部件可能作用于人体造成人体损伤。如果肇事车辆风窗玻璃破损,要分析破损是由内向外还是由外向内或是挤压变形造成。如果破损是由内向外,要分析有没有可能是车内人员撞击所致,如果是车内人员撞击所致,则受力点的位置、破损的位置和方向性以及是否附着有血迹、毛发、皮肤组织等附着物,可以反映人体的运动轨迹,推断车辆驾驶人。2..从表面上显示整理车内方向盘下沿、中控台、中央扶手近驾驶人一侧等特定位置,在车辆与驾驶人相互作用或驾驶人被甩出车外的过程中,衣着、鞋或者人体可能与之形成擦蹭痕迹,表面会附着衣着纤维、鞋的皮革、橡胶等微量物质或人体组织;相应的,在衣着、鞋上可能附着车辆内部方向盘下沿、中控台、中央扶手等相应位置表面的塑料或橡胶等物质。因为除驾驶人外,车内其他位置上人员无法在这些特定部位上形成相应痕迹,因此将这些互相交换的微量物质进行理化检验,可以认定肇事车辆驾驶人。同样,有一些痕迹只有位于乘车人或其他特定位置的人才能形成,也可作为推断驾驶人的依据。3.鞋或私家车上印压的痕迹发生事故时由于车辆受撞击或驾驶人本能地用力踩踏踏板,会使鞋底与踏板之间接触的力度增大,有可能将鞋底花纹印压在踏板上或将踏板上的花纹印压在鞋底上,因此对鞋或踏板上印压的痕迹进行比对可以识别车辆驾驶人。同时,驾驶人在驾驶过程中,所穿的鞋有可能脱落并卡于车辆踏板处,而其他位置乘车人的鞋不易卡于此位置,因此也可以通过踏板周边固定的鞋或其他特定物品来判断车辆驾驶人。4.分析驾驶员座椅的纵向距离和转向角度身高、体型差异较大的人驾驶车辆时座椅纵向距离及方向盘调节的角度差异也较大,通过现场试验或者模拟试验,可以区分身材差异较大的驾驶人。5.物质分析车辆受正面撞击时,安全气囊可能会弹出与人面部接触,附着有血迹、唾液、涕液、皮肤组织、毛发等物质,可以通过分析痕迹的种类、分布、方向以及与车内人员的DNA比对,确定附着物来自驾驶人还是位于副驾驶上的乘车人。应当注意的是,如果车辆有旋转、翻滚,气囊上的附着物尤其是血迹就常常不止一个人所留,这时要仔细分析其形状和形成机理,不能一概认为驾驶座气囊上的附着物就是驾驶人所留。6.皮肤损伤的预防安全带及安全带扣是比较牢固结实的部件,只有在受到极大外力作用下才有可能损坏,同时会在使用人的衣服、身体上留下对应的痕迹及损伤。因此可以通过不同位置的安全带损坏情况及车内人员衣服、身体上的痕迹、损伤情况来综合识别驾驶人。7.车内指纹或掌纹驾驶人在驾驶车辆时,会在方向盘、车门、仪表盘、转向灯开关、大灯开关、档把、车内后视镜、车钥匙、驻车制动手柄等部位留下指纹或掌纹,而车内其他人员一般不会与这些部位接触。虽然车内指纹或掌纹的证据价值有待进一步探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笔者确实曾在方向盘上提取到掌纹,在后视镜上提取到指纹,并且均为实际驾驶人所留。(三)面料痕迹与人体损伤人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在有衣着相隔的部位,外力首先作用到衣着上,再向内传导至人体造成人体组织损伤,有时仅造成衣着损坏或仅在衣着上遗留痕迹而未造成人体损伤。因此衣着痕迹和人体损伤具有同样重要的证明力。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常因抢救伤员等原因未保全或有效保全衣着,因此笔者特意将衣着单独提出论述。1.照片照片的录像事故现场或周边监控录像有可能将肇事车辆内人员情况拍摄下来,但有时由于监控录像距离车辆较远、拍摄画面的像素较低等原因,无法对车辆内人员面部特征进行辨认。此时可通过对人员衣服的颜色、款式等较明显特征区分驾驶人。2.车辆驾驶人检测痕迹的方法衣着痕迹应当与车内痕迹对应分析。在车辆与驾驶人相互作用或驾驶人被甩出过程中,衣着与车内特定部位相互作用,在车内遗留痕迹、纤维,同时,衣着本身也可能出现破损,或呈现加层、减层痕迹、印压痕迹(如安全带印痕)。将这些痕迹或微量物质进行比对、检验,可以识别车辆驾驶人。驾驶人所穿鞋的表面有时会附着踏板表面橡胶物质,这是因为车辆在碰撞过程中,运动状态发生突变,踏板与驾驶人的鞋表面互相擦蹭,使踏板表面橡胶物质附着在鞋上。因此通过擦蹭痕迹特点以及微量物质比对可以识别驾驶人。此外通过印压在鞋底的踏板印痕,也可以识别车辆驾驶人。衣着痕迹单一的形态特征,都不可能独立证明事故的真相,要全面结合事故的其他痕迹,相互印证才能发挥其证明作用。(四)车辆运行状态分析研究人体损伤,应当在分析损伤部位、损伤形态特点、致伤物、致伤机制的基础上,与车辆运行状态,车辆、人体受力情况,车辆、衣着痕迹、附着物等紧密结合,全面分析,综合判断。1.玻璃破碎的原因车辆碰撞时,人体因惯性沿原来的方向继续运动,如果驾驶人与左侧车门碰撞、挤压可形成身体左侧损伤,左车门玻璃破碎可形成左肩部、左上臂皮肤细小裂伤,头部可形成划伤或裂创。如果人体向右侧位移,驾驶人可与储物盒、档把、驻车制动手柄以及排档锁等作用形成相应损伤,衣着上可能留有痕迹,车内相应部件也可能留有纤维或人体皮屑。如果驾驶人头部撞击前风窗玻璃,破碎玻璃可造成前额和发际部位出现划伤或裂创,风窗玻璃呈蜘蛛网状破碎并可在玻璃破碎处留有毛发或血迹,提取头发或血迹进行DNA检验,有助于识别驾驶人。如果车辆撞击后颠簸、翻滚,驾驶人头部与车顶、遮光板撞击可形成头皮下血肿,相应部位可附着血迹或者夹带毛发。2.皮肤损伤的类型车辆正面碰撞时,面部、颈部、胸腹部、上肢等部位可与充气状态下或排气状态下的气囊作用造成相应损伤。造成的皮肤损伤主要在面部和上肢,造成皮肤损伤的类型主要是擦伤和挫伤。造成的头颈部损伤主要有软组织损伤、颞颚关节脱位、颈椎骨折,各种程度的眼部损伤、听力损伤,其中以眼部损伤最常见。胸部损伤常见的有肋骨骨折、肺损伤、大动脉损伤、心脏破裂、心瓣膜损伤等。上述损伤可提示座位前有气囊。同时对气囊上可能留有的血迹、鼻涕、唾液、泪液等进行DNA检验,有助于识别驾驶人。3.生物试验验证发生事故时,方向盘极易对驾驶人身体造成损伤,主要表现为正面的挫伤、挤压伤和挫擦伤,有时还可见有方向盘特征的软组织损伤,在体内可出现脏器破裂、广泛骨折等。由于不同类型的车辆方向盘表面与驾驶人座位形成的角度、驾驶座位的高度以及驾驶室的高度不同,方向盘对驾驶人造成损伤的部位也存在差异。因此,对可能属于方向盘所致的损伤,要在分析运动、受力的基础上,通过比对方向盘和人体损伤的相应数据或通过模拟试验来验证。在发生事故前的瞬间,驾驶人已预见到撞车不可避免,用力紧抓、控制方向盘,车辆剧烈撞击,可导致腕部和前臂损伤,多见尺桡骨骨折,骨折远端向背侧、桡侧移位。此类损伤可称之为间接方向盘损伤。此外,实践中也有在虎口、甲沟处因方向盘扭转作用形成的撕裂伤。4.安全发生事件处理时范围可能发生“外化”见表1驾驶人位置的安全带自左肩向右下斜跨固定,如果驾驶人使用了安全带,发生事故时安全带可能在左肩部、胸腹部相应部位形成条片状皮下出血。在安全带上则可能形成擦蹭痕迹,严重者可引起安全带撕裂或安全带扣断裂。而副驾驶位置人员安全带佩戴方向与驾驶人正好相反。5.麻黄带皮骨折发生事故时,驾驶人足背、踝部、小腿等部位与离合器踏板、制动器踏板和油门踏板磕碰,形成擦伤或挫伤,重者可致上述部位的骨折。驾驶人反应性紧急制动,瞬间猛踩制动踏板,可致踝关节脱位或骨折、跟骨骨折等。鞋底遗留的踏板印痕、踏板印压的鞋底花纹,可以和脚踏板损伤相互印证。(五)闭环式证据链产机动车驾驶人鉴定中的排他性鉴别是指在证明嫌疑人发生事故时位于驾驶位置的同时,还要对嫌疑人不会处于其他位置或其他人员不会处于驾驶位置进行证明。经过有效的排他性鉴别,才能使驾驶人识别形成完整的闭环式证据链。如果不进行排他性鉴别,往往会造成错误认定或认定依据不充分。例如,踏板上遗留的鞋底花纹印痕与嫌疑驾驶人鞋底花纹一致,并不能证明该印痕是嫌疑人遗留,只有当排除该印痕不是车内其他人所留时,即该印痕与车内其他人员的鞋底印痕不一致时,才能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内作为证明嫌疑人是驾驶人的证据之一。再如,由于纤维、橡胶等微量物质鉴定属于种属鉴定,种属鉴定不具有同一认定性,但具有排他性,因此对在特定位置提取的纤维、橡胶等物质要与车内所有人的衣物进行比对,此时排除要优于认定。此外,对于人体的一些特征性损伤,除要证明在驾驶位置能够形成,也要证明在其他位置不能形成。(六).可疑情形的判定遇一方当事人指认另一方驾驶人有冒名顶替嫌疑、肇事逃逸后被查获或投案自首的驾驶人有冒名顶替嫌疑等情形,需要进一步确定实际驾驶人时,要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嫌疑人的体态特征与驾驶员位置是否相适宜;嫌疑人的体貌特征与监控录像中的驾驶人特征是否相符;嫌疑人衣着、鞋上的痕迹、物证与车内痕迹、物证是否对应;损伤与车内部件的痕迹是否对应等。必要时还可以采用测谎技术来排查。三、道路交通事故系统中驾驶人的规定两轮摩托车属于一种开放式的交通工具,虽然其驾驶方式与汽车不同,但是在鉴定两轮摩托车驾驶人时,同样要把驾驶人放在道路交通事故这一系统中去研究。(一)驾驶人正确状态发生事故首先摩托车的前叉与前轮变形,接着驾驶人和乘车人因惯性以贴饼子的形式向前滑动,驾驶人的下腹部先挂在手把上,此时驾驶人的下腹部和膝部受伤。然后,身体向前挤压手把,摩托车呈尾部后翘的状态。其后,驾驶人进一步接近轿车,膝部撞在轿车的前面,另外驾驶人前屈,脸部撞在轿车正面,驾驶人相应的身体部位受伤。乘车人由于两手搂抱驾驶人身体呈下蹲状态,碰撞中犹如柔道中被人过背摔一样,越过前屈的驾驶人的后背,向前旋转飞出,滚落在地上。此时乘车人头部被摔在地面上,大部分情况下会受伤。驾驶人在碰撞时,因被手把挂住而开始减速,其后,即使离开轿车被摔在地面上,其碰撞速度也要比未减速而被突然摔在地面上的乘车人的碰撞速度低得多。因此一般来说乘车人的摔伤更为严重。虽然实际发生的事故状态不会与实验结果完全一致,但是运动轨迹大致与此近似。(二)人车分离,驾驶人因持车被推进的距离短摩托车事故现场是判断摩托车驾驶人的基础。由于摩托车属于开放式交通工具,人车关系不紧密,发生事故时,常造成人车分离,驾驶人可以握持车把而被抛出的距离短,乘车人没有相应的抓握物,被抛出的距离较远。因此分析摩托车倒地划痕、人体挫滑痕迹,分析伤亡人员在现场的确切位置、姿势,血迹、头盔等在现场的分布,对判断摩托车运动轨迹、人员被抛出的轨迹,进而推断事故驾驶人显得尤为重要。(三)车辆1.不同坡模式的生活方式无论是依据国家标准《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术语》(GB/T5359-2008),还是现实生活中,两轮摩托车和两轮轻便摩托车均有普通式和踏板式的区分。普通式采用骑式车架,踏板式采用坐式车架。两轮摩托车可分为公路越野摩托车、越野摩托车、公路赛车、越野赛车等类型。在识别驾驶人时应针对不同车型的特点分析事故演变、痕迹形成、损伤形成的机制。2.车辆降低驾驶人所受阻力由于摩托车驾驶人位于乘车人前方,因此在被甩出过程中可与仪表盘、风窗、反光镜、车把等部件接触并遗留附着物,而乘车人位于后方,甩出时受到驾驶人的阻挡一般不会与上述车辆部件发生接触,因此可以通过仪表盘、风窗、反光镜、车把等部件上的痕迹及附着物与衣着、损伤比对识别驾驶人。3.驾驶人被扭出时,先知识会在衣衣管内或驳岸上加磨驾驶普通式(骑式车架)两轮摩托车时,驾驶人双腿位于油箱两侧,摩托车碰撞减速时或驾驶人被甩出时,驾驶人裤管内侧或大衣前襟会与油箱有较大力度的擦蹭,在油箱表面形成擦蹭痕迹并可能附着衣服纤维,或者油箱表面油漆会附着在衣裤表面上。因此可以通过油箱表面擦蹭痕迹、附着纤维、当事人衣裤表面擦蹭痕迹、附着油漆之间的比对来识别驾驶人。4.护手臂的安装摩托车驾驶人双手握车把,发生事故时突然受力,手部可因碰撞或握把扭转而受伤出血,如果车辆安装有护手套,血迹会沾染在护手套内面。同时,驾驶人在被甩出时可能也会使护手套被撕扯损坏。(四)服务1.分析服装的颜色和风格对于有监控录像的摩托车事故,通过衣着颜色、款式区分驾驶人和乘车人更为重要。同时也可与证人证言相互印证。2.坡面质量特征驾驶人衣裤表面可能附着油箱表面油漆,摩托车上不同位置的人员所穿的鞋有可能因车辆不同部件挤压产生不同压痕,在人员被甩出时衣着可能与摩托车部件产生擦蹭痕迹等,可通过以上衣着痕迹特征与摩托车部件位置及特征的比对来确定不同人员的位置。3.分析头部配件头盔损坏情况及头盔内、外遗留血迹、附着毛发有助于识别头盔的使用人。(五)车把明显受力引起的摩擦伤性骨折摩托车驾驶人常见损伤如下:头面部可与反光镜、仪表盘和风窗发生磕碰造成面部皮肤裂伤及面颅骨折,在相应部件遗留有血痕;发生事故瞬间,车把突然受力,驾驶人双手紧握车把,碰撞后可致手部撕裂伤及掌骨骨折,双手虎口处可发生撕裂伤和掌指关节脱位;胸部与仪表盘、车把、后视镜接触,可造成有特征的较局限的擦挫伤;腹部、会阴部大腿上段内侧与油箱接触,造成上述部位擦挫伤,耻、坐骨骨折,耻骨联合分离,尿道断裂等;膝部、小腿前侧与摩托车护板或护杠接触,可形成相应部位擦挫伤、胫腓骨骨折等;小腿内侧与发动机接触形成相应有特征的损伤。四、案例应用(一)“私家车”半挂客车事故2009年1月24日0时50分,陈某、郑甲、郑乙共同驾乘“斯达-斯太尔”重型半挂牵引车由北向南行至某区110新线50km处时,车辆失控,撞到道路左侧护栏及前方一辆“江淮”牌中型普通货车左侧后,所载集装箱脱落于路面。郑甲、郑乙死亡,陈某受伤。要求鉴定重型半挂牵引车驾驶人。(二)事故发生与车辆分析1.基准线工程概况现场位于某区110新线50km处,该处为由北向南单向行驶的下坡路段,路面设有两条行车道及一条应急车道,宽为3.90m、3.90m、3.20m。现场以两条行车道中间的分道线为基准线,现场迤南50km标志为基准点。重型半挂牵引车头西北尾东南停于应急车道内,右前轮距基准线3.30m,挂车头西南尾东北停于两条行车道内,车上所载两个蓝色集装厢掉落;中型普通货车头南尾北停于应急车道内,左前轮距基准线5.10m,距基准点96.80m,左后轮距基准线4.60m;在基准点迤北196.10m处第一条行车道内,遗留有重型半挂牵引车轮胎压印,长31.00m,起点位于基准线上,止点止于道路东侧护栏,该处护栏受撞击损坏,面积为22.00m2菖0.50m2。2.车头顶部受撞击重型半挂牵引车车头右侧A柱断裂,车头右侧整体损坏变形,向后撕裂;前保险杠未损坏变形;车头顶部受撞击变形,受力方向为由前向后,与水平面呈一定的角度;详见图1~3。中型普通货车车厢后部左侧受撞击损坏变形,受力方向为由后向前;详见图4。车辆勘查发现副驾驶位置下方有一只被变形车体卡压的黑色皮鞋,鞋码为27C。3.下穿车边侧倾角度由于重型半挂牵引车车头的高度要高于中型普通货车车厢后部,在正常状态下,重型半挂牵引车前部与中型普通货车后部相撞,重型半挂牵引车前保险杠应损坏变形,车头顶部不会与中型普通货车直接接触。因此,通过两车车体痕迹形态特征分析,重型半挂牵引车应在向右侧倾斜的状态下车头前部右侧与中型普通货车后部左侧接触,侧倾的角度与重型半挂牵引车车头顶部受力方向与水平面夹角互余,见附图5,6。根据现场路面及护栏痕迹分析,重型半挂牵引车由北向南行驶过程中左侧先与道路东侧护栏接触,接触后车辆向右侧倾斜,所载前集装箱掉落,重型半挂牵引车在向右侧倾斜状态下向南滑行,车头前部右侧与中型普通货车车厢后部左侧相撞;相撞后,重型半挂牵引车所载后集装箱掉落,两车最终停止于现场路面上。两车相撞后,重型半挂牵引车前排座椅与后排卧铺之间会形成一个三角形空间,见附图7;由于重型半挂牵引车右侧与中型普通货车后部左侧接触,且接触时车辆处于向右侧倾斜状态,因此,两车接触后,位于后排卧铺与前排副驾驶位置的人会先被抛出车外;驾驶人受到副驾驶与座椅的阻挡,且在发生事故后会出于本能抓紧方向盘,因此会较副驾驶位置及后排位置的人抛出车外晚,抛出位置距离重型半挂牵引车近,根据当事人在现场位置分析,发生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原来你是这样的鲁迅”红色教育(教学设计)粤教版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四章 第七节 两栖类和爬行类教学设计 (新版)冀教版
- Unit 9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Section A (1a-2c)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上册
- Unit 3 Clothes(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三起)英语五年级上册
- “追寻红色足迹,传承国庆精神”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 2023三年级数学上册 九 我当小厨师-分数的初步认识 我学会了吗教学设计 青岛版六三制
- 11《军神》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 2023七年级英语下册 Module 7 My past life Unit 3 Language in use第5课时教学设计 (新版)外研版
- 2024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3课 远古的传说教学设计3 新人教版
- 2024八年级英语下册 Unit 2 Plant a PlantLesson 11 Amazing Plants教学设计(新版)冀教版
- 创新创业案例分析-大疆
- 《园林微景观设计与制作》课件-项目三 微景观制作
- 2025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节能中心面向应届毕业生招聘工作人员3人历年自考难、易点模拟试卷(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衍纸简介课件
- 2025年全国国家版图知识测试竞赛题库(附答案)
- 2025年上海青浦新城发展(集团)限公司自主招聘9名自考难、易点模拟试卷(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玉盘二部合唱正谱
- 2025年官方策划标准离婚协议书(民政局版)
- 放射防护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度离婚协议书有子女抚养权及财产分割协议
-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乙英语试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