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醉翁亭记》的艺术特色_第1页
论《醉翁亭记》的艺术特色_第2页
论《醉翁亭记》的艺术特色_第3页
论《醉翁亭记》的艺术特色_第4页
论《醉翁亭记》的艺术特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醉翁亭记》的艺术特色

欧阳是一代作家和散文大师。他一生创作了五万余册散文,包括政治、历史、纪事、纪念、情感和笔记。这些散文,内容丰富而充实,气势充畅而旺盛,文笔委婉而自然,纡徐有致,结构严谨,形成了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风格,代表了宋代文创作的群体品格,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最能代表欧公散文风格的当属小品杂记散文。它善于将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融为一体,且形式活泼,篇幅短小,自成特色。这类散文或状物或写景,或叙事怀人,无不摇曳多姿,一唱三叹,形成委婉曲折、从容自得,具有阴柔之美的“六一风神”,给我们美的享受。一、素描素描的艺术特征“六位风格”(一)情感体验层面欧文独具抚今追昔、俯仰盛衰、沉吟哀乐的情韵意趣,构成了“六一风神”的审美核心,独具阴柔婉约之美的风格。而最能体现“六一风神”的代表就是《醉翁亭记》一文。它借描绘山水,将景与情融合为一。“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此乃并非“醉翁”含义自白,而是暂借山水之乐表达与民同乐的旷达胸怀,这才是它的底蕴。以“乐”为全文之目,具有排遣苦闷的悲和忧,其感情体验绝不是单一的。其实,乐与悲、今与昔、理与情、景与人,在他的内心世界中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它们既各自肯定,又相互否定,而时空的重叠、渗透,使他的感情始终受到理智的节制,因而始终保持一种纡徐有致、从容自得的感情色彩,徐缓平和的节律和恬淡俯仰的感情定势,这就是“六一风神”之精髓。读罢《醉翁亭记》,我们所感受到的是他那朴素真挚又生动活泼的感情色彩和恬淡平和的艺术境界融合为一的乐趣。此外如《菱溪石记》多今昔盛衰之叹的感情色彩,《有美堂记》的含蓄蕴藉的赞颂色彩,《岘山亭记》对人物真挚热烈的赞美之情和对人物委婉含蓄的讽谕之情。这类文章就像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在与家人谈心,如叙家常般娓娓道来,侃侃而谈,亲切自然,朴素真挚,显得生动活泼,倍感亲切。(二)委婉、含蓄、轻松、自然的语言风格欧文艺术上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委婉含蓄,平易自然的语言,它开创并确立了宋代散文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群体风格。1.咏叹构造语言特点南宋罗大经评价道:“韩柳犹用奇重字,欧苏惟用平常轻虚字,而妙丽古雅,自不可及。”如《醉翁亭记》一文以21个“也”字结尾,语气却各有差别,又多转折。且看“环滁皆山也”的“也”不同于“山间之朝暮也”的“也”。前句语气略轻、较委婉,而后句则语气较重、感叹语气较强烈。这里,作者正是通过浓重的咏叹语气,来加重文章的抒情性,才形成一唱三叹的吟咏情调,具有抒情诗的某种韵味而体现出音乐的韵律、节奏美的特点,从而显示出抑扬顿挫的语调特色。欧文除善用虚词“也”字外,还善用虚词“而”字。如《醉翁亭记》中“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往来而不绝者”等句。用一个“而”字连接,语气即变得徐缓自如多了,又具有音乐的韵律、节奏美的特点,与不用“而”字连接相比,语气果然大不一样。再如《相州昼锦堂记》中“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等句的“而”字的使用,与不用“而”字相比,语气差别果不一样。“任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读之有急促而喘不过气的感觉,而增添一个“而”字,语气就显得委婉而流畅,徐缓而从容,并富于咏叹节奏了。2.反讽式对偶句的大量运用欧文大量运用骈偶句、长短句、排比句和反诘句等多种句式,长短错落,生动活泼,加强文章的节奏感和抒情性,使文章显得摇曳多姿,妙语传神。欧公倡导平易自然的古文,但也绝非一味排斥骈文,这与宋代其他散文家不同。在他的散文中,也大量使用骈偶句,也写过有名的骈文,在此不作论述。在《醉翁亭记》中,以“日出而林霏开”对“云归而岩穴暝”;以“野芳发而幽香”对“佳木秀而繁阴”;以“朝而往”对“暮而归”。这些对偶句,长短不一,读来铿锵和鸣,抑扬顿挫,而基干则是散句。长短句的运用,于整齐中见错落之美,既生动流畅而又洒脱不羁,独具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情韵。再如《真州东园记》运用“台,吾望以拂云之亭;池,吾俯以澄虚之阁;水,吾泛以画舫之舟”等排比句式,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真州东园的台、池、水的秀美多姿。又如《戕竹记》中“且戕且桴,不竭不止”;“服上官为慢,齿王民为悖”。《养鱼记》中“不方不圆,任其地形”等骈偶句的大量使用,使其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浓烈的抒情性。此外,在《岘山亭记》中使用了“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思者远欤?”这两个反诘句,含蓄委婉地批评了羊祜和杜预二人汲汲追求身后名的可笑行为。作者还善于运用长句式,如《相州昼锦堂记》中的“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而莫敢仰视,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馀光者”,迫使人一气读下去,从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论辩气势。最值得一提的是《丰乐亭记》一文。本文在句式的运用上独具特色;它一反大量运用骈偶句的惯例,而通篇采用通俗雅洁的语句“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绘景抒情,生动传神,语言简洁清淡,平易自然而又极为传神。3.化用典型化用新解读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流传至今,为历代人民所喜爱,其中的韵味令人回味无穷。欧公不仅善用典故,而且能化用典故,翻出新意。如《伐树记》中的“樗、栎以不材终其天年,桂、漆以有用而见伤天”,这一典故出自《庄子.人世间》,以樗树、栎树同喻无用之材。《戕竹记》中“君子节用而爱人”语出《论语·学而》这表明作者希望为政者节约费用,爱护人民的观点,实属难能可贵。4.博喻手法的运用在欧公的《醉翁亭记》中,“环滁皆山也”一句突兀开端,破空而来,极为简括、凝炼。用五个字介绍滁州的环境,真是简练到不能再简练了。再如《真州东园记》中“吾望以拂云之亭”运用夸张手法夸亭极高。《非非堂记》中的“权衡之平物,动则轻重差,其于静也,锱铢不失。水之鉴物,动则不能有睹,其于静也,毫发可辨。在乎人,耳司听,目司视,动则乱于聪明……”以天平、水和人的耳目三个比喻开端,运用博喻手法,大大增强了文章一气呵成,豪健俊伟的气势。尤其是《丛翠亭记》更是综合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段。如“卑相附,高相摩”就运用了拟人和夸张手法,刻画出嵩阳诸峰的形态各异,联想丰富,形象生动逼真。又如“若奔若蹲,若斗若倚”一句将比喻、拟人手法巧妙融合,生动传神。再如“卑相附,高相摩;亭然起,蚺然止;来而向,去而背。”既是排比句,又是对偶句,一正一反;既简洁凝练,又生动传神。虽笔墨不多,而丛翠亭的妙趣却早已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三)山水之乐,景意境欧文还善于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将景与情融合为一,夹叙夹议,尤其突出宋代散文长于议论的特点,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同时,把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寓言寄托,创造出优美的意境。《醉翁亭记》以“乐”字贯穿全文。前半句或叙述或描写,后半句则就前半句说明或议论,然而,各句又有变化,不显雷同。写山水之乐,突出其“林壑尤美”“蔚然生秀”之特色;接着先闻水声,后见泉形,引人入胜;最后又采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手法,点出醉翁亭,发出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慨叹。将饮酒之乐换成山水之乐,将记“醉翁亭”偷换成“醉翁”,巧妙地将人事景物融合为一,不露痕迹。同时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夹叙夹议,情景交融,给人以诗意般的享受。《丰乐亭记》则采用夹叙夹议的艺术手法,先叙丰乐亭建造的经过,描绘甘泉周围的美景;再回忆赵匡胤在滁州的战绩而发出慨叹,自然引出作者的议论;最后由写四时游山之乐而引出“安不忘危”的思相,这才是丰乐亭命名的缘由。而《有美堂记》却又不同于其它“记”。此文起笔先写山水自然之美与都邑人工之美难以兼得;继而指出只有金陵、钱塘可以兼得;再指出只有钱塘才兼得;最后又指出只有钱塘的有美堂才能聚山水自然之美与都邑人工之美于一身。由远及近,逐步缩写,最后将聚光点瞄准有美堂,自然点出有美堂。这中间,夹叙夹议,发出了王朝兴亡的感叹,在写景的同时,抒发作者兴亡之感。(四)极吞吐往复数字苏询说:“纡徐委备,往复百折”。清人魏禧说:“欧文之妙,只是说而不说,说而又说,是以极吞吐往复参差离合之致。”这些见解道出了欧文结构上回环曲折、吞吐掩抑的特点,这是欧文艺术上又一重要特点。1.聚山水之美,聚自然美与都邑人工美于一体在《醉翁亭记》中,文眼便是一“乐”字,以“乐”字贯穿全文,将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和太守之乐这三种“乐”,通过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方式交织在一起,而又密切相关,构成了人与自然的欢乐图。《有美堂记》的文眼则是一“美”字,以“美”字贯穿全文,由天下之美缩小到金陵、钱塘之美;再浓缩为只有钱塘美;最后凝聚到钱塘的有美堂,只有它才能聚山水自然美与都邑人工美于一体,兼济二美,无不使我们充分享受到自然美、人工美和生活艺术美的情韵意趣。足见欧公安排文眼独具匠心,使其形神兼备。2.渐近中心法+越界中心法第一,广泛采用渐近中心的结撰法。欧文最善于运用由远及近、迤逦而入,层层进逼,渐近中心的结撰法,这种结撰法最能体现欧公“六一风神”的特色,收到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如《醉翁亭记》由环滁皆山而引出琅琊山;继而引出醉翁亭;再引出醉翁;又由醉翁而引出山水之乐;由山水之乐引出滁人游山之乐和众宾客宴饮之乐;又由游人之乐引出山林禽鸟之乐;最后方引出太守之乐,点明作者与民同乐的崇高理想,揭示出文章的中心。由全景而近景,继而特写;结构上采用了由远到近,由大而小,逐层推进,迤逦而人,“力避本位的结撰法,这就是渐近中心法。此外,该文结构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善于运用虚词“也”字来划分层次:每下一个“也”字就是一层意思。随着“也”字的伸展,逐层脱卸。句句是记山水,却又句句是记亭,又句句是记太守。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此乃文章之创格。结构精妙而又错落有致,于整齐美中见出错落美。其它如《有美堂记》和《王彦章画像记》等大量的杂记散文均采用了渐近中心的结撰法。第二,不乏采用直奔中心的结撰法。欧文大量采用渐近中心法,以体现“六一风神”的回环曲折、吞吐掩抑的风格特色。同时,欧文也不乏采用开门见山,直奔中心的结撰法,这也是欧文结构上的一个特点。如唯一的记物散文《菱溪石记》就是运用直奔中心法。此文起笔即叙菱溪六石;接着对菱溪的名称进行考证;继而写溪石旧主刘金;再将大小二石竖于亭之两边;最后方点明主旨,颇多今昔盛衰之叹。同时,借伪吴贵将刘金之盛衰展开议论。清人浦田评“闲散收罗,最是小记高手,犹见柳州风格。”可见,这是一篇出色的记物散文。不过,欧公总是将渐近中心法和直奔中心法结合使用,往往前呼后应,首圆尾合,详略得当,极善剪裁,使其浑然一体,结构严谨完整而又极富变化。如《醉翁亭记》最能代表”六一风神”的神韵。它在结构上剪裁得体,铺排有序,略似惜墨如金,详如泼墨似水。如描写醉翁亭的句子仅“翼然临于泉上”六字而已,略得不能再略了。然对于与醉翁亭有关的人文方面的情况却极力加以渲染“作亭者谁?山之僧……而寓之酒也”。共花了六十九字,十数倍于对醉翁亭的客观描写,这是欧文结构上剪裁得体,详略得当的最好说明。又如在第二段结尾“而乐亦无穷也”一句与首段末句“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互相呼应,自然紧凑。再如全文的开端的山水之乐与结尾的太守与民同乐首尾圆合,浑然一体。二、盛游的文化风格“六一风神”是欧阳修的散文主体风格,而小品杂记最能体现“六一风神”。“六一风神”的审美核心,就是抚追今昔,俯仰盛衰、沉吟哀乐的情韵意趣。“六一风神”的精髓就是始终保持一种平和的节律和恬淡俯仰的感情定势。具体而言,对洛阳盛游的追思,对今昔盛哀悲剧性的人生体验,已成为形成他文体风格“六一风神”的切入口和契合点。具体表现在:抚追今昔、俯仰盛衰、语言上委婉含蓄、平易自然的风格;结构上回环曲折、吞吐掩抑的特点,崇尚“简古”、“完粹有法”,力忌“格弱字冗”。要探讨一个作家的风格的形成,离不开作家的人生经历。下面以欧阳修的人生经历来探讨欧阳修“六一风神”的形成。(一)重道更重文—古文创作初露锋芒(1031——1034)欧阳修的散文创作道路、散文特点的形成和成就的获得,跟北宋古文运动的发展直接关联,也跟北宋的整个政治环境和社会情势密不可分。也就是说,散文创作、古文运动和政治革新三者在他身上是交互影响、同步进行的。欧阳修(1007—1072),出生在四川绵阳,确切地说,他是江西吉州永丰(或吉水)县人。欧阳修四岁丧父,靠母亲郑氏教他用荻草在沙地上写字,即“荻画学书”的故事。母亲教育他遇事不要随声附和,随波逐流;要不惧患难,不避艰苦。这对形成欧阳修刚毅的性格,起了重要的作用。引导欧阳修走上古文写作之途的是韩愈。他在李尧辅家第一次得见韩愈的文集,韩文“深厚而雄博”、“浩然无涯”的美学特征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欧阳修十七岁应试时未果,但更具诱惑力的契机却是对韩文艺术特性、美学风范的钦羡和认同,预示着欧阳修的文论思想朝“重道更重文”的方向发展。天圣八年,他终于进士及第,次年三月到洛阳出任西京留守推官。这三年间,他积极参与了洛阳文人集团的诗文革新活动,是他古文创作的发轫期,并在文坛上崭露头角。欧阳修是在比较顺利的条件下跻身古文运动和从事古文写作的,他的困难和阻力要小得多,这也直接有助于他的中和之性、情韵之美的散文精神的形成。洛中三年对欧阳修的散文创作道路发生过一锤定音式的作用,古文成为他抒情述志、驰骋才华的理想领域,终生未渝。他崇尚“道”的实践性性格:强调“切于事实”,关心百事,关注社会现实,表现出贴近现实政治和实际生活的倾向。这一时期,孕育了他独特散文的萌芽,即崇尚“简古”、“完粹有法”,力忌“格弱字冗”,这是欧阳修散文风格的特点之一,也是他文论思想的一个要点,对洛阳文人集团的追念成为欧阳修巨大的精神财富,这对形成他散文主体风格(“六一风神”)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六一风神”的审美核心,就是抚追今昔、俯仰盛衰、沉吟哀乐的情韵意趣。对洛阳盛游的追思,对今昔盛衰悲剧性的人生体验,已成为形成他主体风格的切入口和契合点。这一时期,他的散文的显著特点,一是学韩;二是崇尚简古。这些文章大都篇幅较短,文字洗炼简洁,要言不烦。三是多骈偶句式。此时他已显露出构思运笔的较高才能和自己的独特风格。(二)融合了一个“道”与“文”从景祜元年到庆历五年,是欧阳修政治道路和文学道路上又一个重要时期。他经历了在朝——外贬——在朝的曲折过程。两次在朝,他积极参加了范仲淹等革新派和吕夷简、夏竦等守旧派的斗争,而第一次夷陵被贬对他的思想、性格和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欧阳修积极参与,成为新政的核心人物之一,这是他一生中政治上最为进取的时期。而宋代的古文运动一开始就是作为政治革新运动的一翼而出现的,因此具有鲜明的教化辅政的目的。欧阳修在文坛的地位也日益提高,终于成为公认的领袖。这时期,他强调“道”必须和实际生活中的“百事”相联系,突出“圣人之言”中的感情联系和交流,不使感情因素被强制性的行为规范所吞噬。这种具体的、实在的、充满情性内涵的“道”与他散文中“信实性”和“抒情性”的特点正复一致。他还强调了“文”的独立价值和作用,肯定“文采”对传之久远的重要作用。这时期的散文创作的特点是:第一,他写了不少有关政治革新的文章,词气严正,说理透辟,表现了一位政治家凛然的气节和不屈的斗争精神;第二,因文名卓著,他应请写了不少墓碑文,采取从虚处落笔的手法,或以交游聚散感叹著文,或从亲人口述笔录成篇,充满了缠绵呜咽的情韵;第三,他以精于诗文集序著称,开了此类书序的先河,已显出学韩能化的境界。(三)苏可及其人生哲学从庆历五年到至和元年,是欧阳修第二次被贬外任时期。滁州之贬是他人生思想转折变化的分界线,而他的散文主体风格却由此走向成熟。两次被贬,欧阳修的心态并不相同。他前次被贬夷陵,仍以“勿作戚戚之文”相戒,保持不畏诛死、慷慨刚直的献身精神,而庆历新政的失败促进了他对政局的深刻反思和忧苦,于是他由果敢进取转为畏祸徘徊,直至一再提前“致仕”、急流勇退的决绝态度。但这在他身上仅只是表面的、浅层的,其实他的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中有一以贯之的深刻的、内在的动因,他政治思想的核心是渐变而非突变,虽畏祸而不颓丧绝望。他的人生哲学是崇尚这种中和之性,沉稳平静,时刻保持心理的平衡。在前人对欧文主体风格的众多评论中,要数苏洵最早也最为确当。他在《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中说:“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执事(欧阳修)之文,纡徐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极,急言竭论,而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他正确地指出了从韩文到欧文审美旨趣的变化,即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的转变。“六一风神”是林纾提出来的,这是构成欧文风格的美学层次,也是它的核心,“六一风神”的精髓就是始终保持一种徐缓平和的节律和恬淡俯仰的感情定势。结构层次上是“纡余委备,往复百折,”即欧文结构上回环曲折、吞吐掩抑的特点。欧文从韩人、由韩出,从而表露出自家的本来面目。语言上以平易自然为其散文语言的特征。(四)以其为主导的嘉东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