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的概念及内容_第1页
国学的概念及内容_第2页
国学的概念及内容_第3页
国学的概念及内容_第4页
国学的概念及内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國學的概念及內容“國學”的本義“國學”的概念“國學”概念的歷史(補充)一些關於“國學”的說法從國學教材看學國學要掌握的基礎知識從以“國學”命名的叢書看國學的內容1“國學”的本義原指國家設立的學校及制度。教育內容爲禮、樂、射、禦、書、數,合稱“六藝”。周禮春官宗伯樂師:“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禮記學記:“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2漢代稱太學,晉代稱國子學,北齊稱國子寺,隋代稱國子監,唐宋時則以國子監總管國子、太學、四門等學,元代設國子學,也叫國子監,明、清兩代僅設國子監,至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開始設學部,國子監遂廢止。3“國學”的概念來源:用以區別於西學

2、(西方體系的學術),史上曾用名:中學、舊學、國故學、國粹、國學借自日本:漢學、蘭學、國學(日本固有)。國學是學術而不是文化:國學屬於學術。國學也不是傳統文化:國學屬於傳統文化。國學還與其他一些事物相關,但並不相等:國學與讀經誦經、詩詞書畫、漢服古董有關聯,但這些並不是國學的全部。4從主體上限定:國學:中國的學術。兩種理解:一是中國人所從事的學術;二是關於中國的學術。第二種理解,非中國人所研究的學術,有專名(Sinology,通譯為“漢學”或“中國學”,而非“國學”),不屬於國學的范圍。從時間上限定:現代西學傳入之前。國學,即現代西學傳入之前古代中國人所從事的學術。5古代中國學術成果分為著作與文

3、章兩類,在形式上與現代學術成果有三個區別:使用古代中國語言中的文言撰寫而成;其著作與文章的形式與今天的學術著作和文章的形式不同;古代中國學術成果的分類與現代中國學術成果的分類不同。多以註釋的形式出現:傳、說、故、訓、記、注、解、箋、章句、集解、正義、疏類書、字書、韻書、小說、筆記、別集、總集、經傳注疏、方志、語錄、條辨考證6分類:劉向七略(六分法)、阮孝緒七錄(七分法)、隋書經籍志(四分法)。四部分類法:經部(易、書、詩、禮、春秋、孝經、五經總義、四書、樂、小學)、史部(正史、編年、紀事本末、雜史、別史、詔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类、目錄、史評)、 子部(儒家、兵家、法

4、家、农家、醫家、天文算法、術數、藝術、譜錄、雜家、類書、小說家、釋家、道家)、集部(楚辭、別集、總集、詞曲、詩文評) 7原國學、新國學與泛國學原國學:未受西學影響,保持本來形態。新國學:受了西方和現代的學術影響,按其學術理念、方法而從另一個側面所理解的國學。泛國學:對國學概念的泛用。胡適:現在有許多人自己不懂得國粹是什麼東西,卻偏要高談“保存國粹”這種人如何配談國粹?若要知道什麼是國粹,什麼是國渣,先須要用評判的態度、科學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國故的工夫。(新思潮的意義)8“國學”概念的歷史張之洞提倡:“新舊兼學。四書五經、中國史事、政書、地圖為舊學,西政、西藝、西史為新學。舊學為體,西學為用,

5、不使偏廢。”(勸學篇外篇設學第三)後來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指出:“所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者,張之洞最樂道之,而舉國以為至言。”相對於新學而言,國學指舊學;相對於西學,國學指中學,它是與西學不同的自具特色的文化體系。 91903年,奏定學堂章程學務綱要:“無識之徒喜新滅古,樂放縱而惡閑檢,唯恐經書一日不廢。”“中小學堂宜注重讀經以存聖教。”“以免拋棄中學根底。”1908年,董清駿四川提學使方旭敘永廳勸學所札提議設立國學研究所:“以保存國學冀一線之延,為將來發達之種,庶幾有光大之一日也。”101905年,黃節、鄧實、章太炎、劉師培等在上海成立國學保存會,發行國粹學報。復興古學。1906年,章太炎

6、在東京創立國學振興社,用一國固有之學問來弘揚民族精神。國學振興社廣告,謂國學講授內容爲:“一、諸子學;二、文史學;三、制度學;四、內典(即佛典)學;五、宋明理學;六、中國歷史。”1912年,高旭、高燮、柳亞子、李叔同、胡樸安等成立國學商兌會。111920年12月,由施省之、陸勤之等捐款創辦無錫國學專修館,近代國學大師唐文治任館長。1930年改名為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按當時大學要求辦學,實行學分制,學制3年。 1922年北京大學成立文科研究所國學門,後清華、廈門、燕京、齊魯和東南大學等校相繼組建國學研究所或國學院,輔仁、東北、西北、大夏、中國、齊魯、正風等院校成立國學系或國學專修科。12北京大學的

7、國學研究。1922年北大文科研究所設立國學門,由章氏弟子、著名訓詁學家沈兼士任主任。並出版國學季刊,由編輯部主任胡適寫了國學季刊發刊宣言,對推動國學研究産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清華大學的國學研究:1925年夏天,清華國學研究院成立,聘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爲導師,被稱爲“四大導師”。又聘李濟(字濟之)任講師。13最牛畢業證李鴻樾梅貽琦:“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14飲冰室主人梁啟超梁啓超 (18731929)是近代資産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康梁”。晚年在清華學校講學。其著作編爲飲冰室合集。有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國歷

8、史研究法等。清華校訓。15“教授中的教授”陳寅恪陳寅恪(18901969), 江西義甯(今修水縣)人。陳寶箴孫,陳三立子。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隋唐制度淵源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寒柳堂集、金明館叢稿、柳如是傳等。擅長考證。以詩證史。“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 16“南書房行走”王國維王國維(18771927),字靜安,號觀堂。浙江海寧人。治中國古代史、甲骨文。以西方哲學、美學、文學觀點研究中國古代文學。二重證據法。有人間詞話、觀堂集林等。“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17“中國語言學之父”趙元任趙元任(18921982),江蘇武進人。數學學士,哲學博

9、士。教授數學、物理學、中國音韻學、普通語言學、中國現代方言、中國樂譜樂調和西洋音樂欣賞等課程。精通多種方言和多國語言。著有國語新詩韻、現代吳語的研究、中國社會與語言各方面、趙元任語言學論文選等。18前國立中央研究院的歷史語言研究所(1928年)傅斯年(字孟真)任所長。第一組爲歷史組,研究歷史問題與古籍校勘整理。第二組爲語言組,研究漢語與國內少數民族語言。第三組爲考古組,研究中國史前史與考古學。第四組爲民族組,研究中國民族史。前中央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分專任和兼任及通信研究員,把全國許多著名學者的研究力量集中在一起。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是前中央研究院最重要的一份學術刊物,19一些關於國學的說法章太炎

10、: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聞處競爭之世,徒恃國學固不足以立國矣。而吾未聞國學不興而能自立者也。吾聞有國亡而國學不亡者矣,而吾未聞國學先亡而國仍立者。“全盤西化”論者關注的是民族政權的存亡,“國學立本”論者更看重的是民族文化傳統的存亡,具有強烈的愛國情結。201906年,鄧實國學講習記: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1919年,劉師培國故月刊發刊詞:以昌明中國固有之學術為宗旨。 1922年,章太炎國學概論:國學的名稱起於近代,近代以來,西學東漸,爲了區別於西學,于是稱中國本有的學術爲國學。清代學者論學術,將學分爲三類:一爲義理爲學,二爲考據之學,三爲詞章之學。211923年,胡适:國學季刊

11、發刊宣言: “國學在我們的心眼裏,只是國故學的縮寫。中國的一切過去的文化歷史,都是我們的國故;研究這一切過去的歷史文化的學問,就是國故學,省稱爲國學。國故這個名詞,最爲妥當;因爲他是一個中立的名詞,不含褒貶的意義。國故包含國粹;但他又包含國渣。我們若不了解國渣,如何懂得國粹?”221923年,陳獨秀寸鐵國學 :“國學是什麽,我們實在不太明白。當今所謂國學大家,胡適之所長是哲學史,章太炎所長是歷史和文字音韻學,羅叔蘊所長是金石考古學,王靜庵所長是文學。除這些學問外,我們實在不明白什麽是國學?” 國學”這一名詞,“就是再審訂一百年也未必能得到明確的觀念,因爲國學本是含混糊塗,不成一個名詞。”231

12、924年,鄭伯奇:國民文學論(下):“本來國學二字是很籠統的名辭,而國學運動云云更令人不易理解。是一種勸人研究古籍的運動呢?還是勸人研究一切中國的不論古今新陳,只要是中國的文化、思想、學術、文學歷史、地理、政治、經濟,乃至中國的國民性、各地方的風俗習慣的一種運動呢?前者頂好不過勸人用新眼光讀古書罷了。”1926年朱自清現代生活的學術價值:“我想國學這個名字,實在太含混,絕不便于實際的應用。”241931年,蔡尚思中國學術大綱 :“國是一國,學是學術,國學便是一國的學術。其在中國,就叫做中國的學術。既然叫做中國的學術,那就無所不包了。既然無所不包,那就無所偏畸了。乃今之學者,或以國學爲單指中華民

13、族之結晶思想(如曹聚仁),或以國學爲中國語言文字學(如吳文祺),還有以史學眼光去觀察一切的(如章學誠、章太炎等),以及誤認國學爲單指國文(其人甚多不易枚舉)與中國文學的(海上一般大學多以中國文學系爲國學系)。這些人皆僅得其一體,而尚未得其大全。在吾卻始終以爲,中國的固有文化,都不能出此國學二字範圍外。”25幾種應該避免的情況:將“國學”混同為傳統文化本身。將“國學”理解為中國史甚至是思想史。將“國學”等同於儒家,或加上佛學、道教。國學應該指研究傳統文化的學問和學術。所謂學問,側重于有關傳統文化知識體系的積累與梳理;所謂學術,側重于有關傳統文化研究方法的繼承與創新。26吳宓: “兹所謂國學者,乃

14、指中國學術文化之全體而言。”“今宓曉以本院所谓國學,乃取廣義,舉凡社會之方法,西人治漢學之成績,亦皆在國學正當之範圍以内,故如方言學、人種學、梵文等,悉國學也。” 張岱年:中國學術的簡稱曹伯韓:指西學輸入以前中國原有的全部學術。劉韶軍:現代西學傳入中國之前的古代中國人所從事的學術。27馮天瑜新國學讀本:“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爲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骈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爲中華民族所特有而完整的知識、文化、學術體系。近代以來運用現代和傳統學術方法對中國傳統文化(主要以經、史、子、集爲主)進行綜合性研究的學科。28廣義的

15、,即“大國學”概念 ,指中華民族的學術,包括漢、滿、蒙、回、藏等主要民族所研究的學問,也可稱爲“中學”。中義的,即“漢學”。指以漢族爲主、以儒釋道爲主幹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狹義的,即國故之學,主要指意識形態層面的傳統學術思想,它是國學的核心。如六經之學。29國學包括三個層面:它是一種知識體系,提供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知識它是一種思維智慧和行爲方式,形成中國人特有的思維和行爲它是一個價值系統,提供根本的價值理念和核心價值觀30袁濟喜:國學如果從完整的意義來說,乃是指運用現代立場與眼光來研究中國傳統學術的一門學問。它包含兩層意思,其一是傳統學術的內容;其二是用現代眼光來闡釋與創新傳統的學術。因而振

16、興國學不僅是指光大傳統,更主要是指激活國學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後者尤其是我們今天進行文化選擇時所要秉承的融合古今,會通中西的能力。31國學可分為:考據之學(考求文字真相、考求書籍真相、考求文物真相)義理之學(經學、諸子學、魏晉玄學、道教神仙之學、六朝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漢學、宋學、新儒學)經世之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應用科學)辭章之學(文學、藝術)32簡單總結一、國學,原是我國固有的一個詞語,早在周朝就使用了,是用來表示國家學校和教育制度的專用名詞。二、當我國國門被西方列強闖開,西學東漸,相對之下,我國固有的學術文化思想被稱爲中學,始有“中學爲體,西學爲用”之說。國學開始轉化爲中學的代

17、稱,國學就成了和國故學、國粹學很難分清關系的一門學問。33三、隨著對國學的研究,在西學的影響下,必然提出學科分類的問題,提出對國學研究方法論問題,也就必然出現守舊派和西化派的分化。守舊派視國學如珍寶,必欲弘揚光大;西化派則視之如垃圾,誓要全盤西化。這場思想論爭必然要在思想界和學術界持久地開展下去。34從國學教材看學國學要掌握的基礎知識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字枚叔,初名學乘。後改名绛,號太炎。浙江餘杭人。新方言、文始、小學答問國故論衡訄書章氏叢書35章太炎國學概論1、概論:國學的本體、治國學的方法2、國學的派別(一)經學的派別:今古文之分、南北之分、宋學與漢學、今古文的復歸與衰亡3

18、、國學的派別(二)哲學的派別:先秦諸子、漢至唐的演變、宋明理學、哲學總括4、國學的派別(三)文學之派別:無韻文、有韻文5、結論國學如何進步36章太炎章氏國學講習會章程課程二年,分四期:第一期:小學略說、經學略說、歷史學略說、諸子略說、文學略說第二期:說文、音學五書、詩經、書經、通鑒紀事本末、荀子、韓非子、經傳釋詞第三期:說文、爾雅、三禮、通鑒紀事本末、老子、莊子、金石例第四期:說文、易經、春秋、通鑒紀事本末、墨子、呂氏春秋、文心雕龍37錢穆國學概論錢穆(18951990),江蘇無錫人。先秦諸子繫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中國文化史導論中國歷史精神中國學術通義38錢穆國學概論1、孔子與六經2、

19、先秦諸子3、嬴家之焚書坑儒4、兩漢經生經今古文之爭5、晚漢之新思潮6、魏晉清談7、南北朝隋唐之經學注疏及佛典繙譯8、宋明理學9、清代考證學10、最近期之學術思想39曹伯韓國學常識第一章 概說:所謂國學、國學在清代、國學的分科、國學的派別、進步的方法與貧乏的內容、歐美學術的影響、 “五四”以後的國故整理、國學與世界學術、專門研究與基本知識、研究的態度及准備工作40第二章 語文: 研讀古籍的階梯、所謂小學、六書、字形的演變、字義的演變、訓估學、文法學的先驅及其發展、方言學、字音的變遷、語言和文字的分離、雙聲疊韻、反切、四聲、聲韻學、字母、韻部、古音之推定第三章 古物:金石之學、殷墟發掘、甲骨之學、

20、古物與社會學、無文字的古物、古物與考證學、古物與古書41第四章 書籍:傳寫本與刻本、版本之學、校讐之學、章句之學、目錄之學、圖書分類法、輯佚及辨僞、類書及叢書、考證學與讀書法、第五章 經學:五經、十三經、四書、易經、書經、詩經、三禮、春秋、論語、孝經、爾雅、孟子、經之傳授、今文經學與谶緯、古今文學派的鬥爭、漢以後的經學、清代的經學、經學的揚棄42第六章 史地:所謂正史、正史的內容、編年史、紀事本末、別史、政書、雜史傳記及其他、學術史、史評、地理、歷史哲學、新史學的産生、新史學的業績第七章 諸子:諸子的學術派別、儒家、道家、墨家、別墨及名家、法家、兵家及其他、王充之學、魏晉時代的玄學、子學之興起

21、與消沉43第八章 佛學:初期的佛教、佛教的中國化、流傳中國諸宗派、小乘諸宗、傳自印度的大乘諸宗、中國獨創的大乘諸宗、佛學與儒學、因明學、唯識論中的心理學、現時佛學的趨勢第九章 理學:宋明理學的產生、周敦頤與邵雍、張載與二程、集宋學大成的朱熹、陸象山與楊慈湖、浙東學派、宋末至明初之理學、王陽明之學、清初各大師對於理學的批判、理學批判的最高發展、宋明理學的沒落與新理學的產生44第十章 詩賦詞曲:文學的範圍與類別、最早的詩總集、楚辭、賦、樂府、五言詩、陶淵明與南北朝詩、唐詩、李白、杜甫、唐以後的重要詩人、詞、重要詞人、散曲第十一章 散文和骈文:散文和駢文的分別、散文和駢文的分合、周秦漢的散文、六朝文

22、、唐宋八大古文家、明清兩代的古文家、所謂古文義法、駢文的標准化及其支流、八股文及對聯、文藝論評、文化體解放和文學觀念的變動45第十二章 新被重視的文學:戲曲的搖籃期、戲曲的成長期、唐以前的小說、宋元明的小說、清代的小說、寶卷、彈詞、鼓詞、中國文學與東方諸民族的相互影響、中國文學與西洋文學的關係第十三章 科學及藝術:自然科學在國學中的地位、天文學和曆法、數學、物理學及化學、醫學、應用技術、科學與迷信、藝術、繪畫及書法篆刻、音樂46劉兆祐等國學導讀第一篇 概 說: 國學的名義及其內涵、 研治國學的方法(熟讀基本要籍、 明了學術發展的途徑、具備基本的文化知識、善用工具書)研治國學的資料(圖書資料、非

23、圖書資料、研治國學所需修讀的基本學科(目錄學、版本學、校雠學)47第二篇 經部:概說、易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論語、孟子、孝經、爾雅)第三篇 史部: 概說(史的意義、史的分類、史家的“四長”)、紀傳(由來、體例、史書)、編年(由來、史書)、紀事本末(由來、史書)、 政書(由來、史書)、國別體史書、史評與史論(由來、史書)、目錄48第四篇 子部:概說(“子學”的定義、諸子的淵源、諸子的派別、“子學”中(中國哲學)的特質)、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法家先驅、韓非子)、名家(鄧析子、惠子、公孫龍子)、道家(老子思想、莊子)第五篇 集部:楚辭導讀、別集、總集、詩文評

24、論、詩學導讀(樂府、古體詩、近體詩、詞學導讀、曲學導讀)49朱維煥國學入門第一章 緒論:國學之名義、國學之範圍(分類)、典籍之刊印、藏書之災厄第二章 考據之學:目錄學、圖書舘學、版本學、校勘學、辨偽學、輯佚學、文字學、聲韻學、訓詁學50第三章 詞章之學:詩學、詞學、曲學、文章學、小說學第四章 義理之學:先秦經學、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考據學第五章 歷史之學:概說、紀傳體、編年體、紀事本末體、政制史、學術史51龔鵬程國學入門門徑篇第一章:名義:國學的興起與消亡、國學複興的意義第二章:材料:文獻及其保存、文獻的整理、文獻之學第三章:方法:由資料到系統性思維、由方法到

25、方法意識第四章:語言:音的演變、詞的特點、句的形態、語言與思維52第五章:文字:真正的文字、表意的體系、構造的原理、發明的歷程、思想的曆史第六章:訓詁:因言以明道、語言的分析、理解的迷失、反省的路途第七章:經:經典化、聖典崇拜、經學歷史、傳經體制、經典不死第八章:史:文字的書寫、史官的傳統、個人的著述、官史的發展、民史的現象53第九章:子:子學之變、先秦諸子、諸子之衰、研究諸子、解釋曆史、開放閱讀第十章:集:文集之興、總集、別集、全集、叢書第十一章:儒:儒家的起源、孔子的身份、儒學的分化、經生、文士與文吏、道學、經世與宗教、儒家型社會第十二章:道:道教的來曆、道教的性質、道教的研究、道教的資料

26、54第十三章:佛:中國的和世界的佛教、佛教的理論、佛教的歷史、佛教的資料、佛教之研究第十四章:余論登堂篇第一章:國學之書目:胡適與梁啓超第二章:國學的講說:康有為:口說、道教、佛教、西學、史地、天文、樂律、余論55第三章:國學的講說:章太炎:章太炎所說之國學、章太炎的佛家宗旨、章氏國學之商兌第四章:國學的講說:馬一浮:馬一浮的六藝之學、馬一浮學術之特點、馬一浮援佛論儒之風格、馬氏國學的宗儒旨趣第五章:國學的教育:以清華國學院為例56詹杭倫國學通論講義基礎編:導論、國學的基礎、國學的門徑經部編:經部通論+群經分論史部編:史部通論+史記、漢書、資治通鑒、史通子部編:子部通論+諸子分論集部編:集部通

27、論+楚辭、文心調龍分論57宗教文化編:佛教文化常識(起源、基本教義、傳人和演變、主要流派、禪宗、現代意義)、道教文化常識(形成與發展、內容和典籍、“道”的含義、神仙信仰、科儀與方術、道教與現代生活)天文曆法及社會習俗編:天文曆法(天干地支、十二時辰、陰陽五行、傳統曆法)、社會習俗(姓氏與名號、十二生肖、中國傳統節日)海外漢學編:國學與海外漢學、海外漢學家個案研究劉若愚及其比較詩學體系58劉韶軍國學基礎教程第1章 國學概說:爲“國學”正名、現代中國人如何講論國學第2章 經部之學上:經學的形成與發展、經學的類別第3章 經部之學下:三禮之學、四書之學、樂經之學、小學、經學的結束59第4章 史部之學:

28、“史”與“史學”、正史之學、編年之學、紀事本末之學、別史雜史之學第5章 子部之學上:從“道術”到“方術”、“天下一致而百慮”、諸子十家縱橫觀第6章 子部之學下:魏晉以後的子部之學、法家與兵家第7章 集部之學:集部的形成、發展及內容、別集和總集、詩文評60第8章 校勘學及其方法:校勘與校勘學、校勘的方法及依據、校勘學的發展史第9章 注釋學及其方法:古代註釋的發展、典籍註釋的名稱、典籍註釋的種類第10章 綜觀國學著作的門徑:目錄學:目錄學的作用與起源、目錄學的發展、目錄學發展的高峰第11章 考據之學及其方法:義理、章句與辭章、訓詁、考證61第12章 義理之學及其方法:經部之學的義理闡釋方法、史部之

29、學的義理闡釋方法、子部之學的義理闡釋方法、集部之學的義理闡釋方法第13章 歷代國學大師及其成就:漢唐國學大師及其成就、宋元國學大師及其成就、明清國學大師及其成就、研究國學的現代著名學者第14章 近現代以來的國學研究:“國粹學派”與“整理國故”運動、現代學者關於“國學”的見解、近現代國學觀和當前的國學熱62張恩富國學簡史前言經學:早期的經學、魏晉隋唐時期的經學、宋代經學、明代經學、清代經學、著名經學著作、當代人讀經詩學:詩經學、漢代詩經學的建立、宋以來的詩經學、楚辭學、唐詩學、宋詞學63史學:中國史學的發端、西漢時期的史學、魏晉南北朝史學、唐宋元明清史學、史學的嬗變子學:先秦子學、九流十家、漢代子學、清代子學、民國以來的子學蒙學:蒙學的起源和發展、中華蒙學探究書學:書學64畢寶魁國學知識講話前言第一講漢字的起源和發展第二講古代書籍制度第三講古代目錄學第四講版本學與校勘學第五講百家爭鳴第六講五經四書簡說第七講源遠流長的史學65第八講古代文學(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