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针灸学各章重点总结
绪论
N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月俞穴、刺灸技术和治疗方法,探讨针灸防治疾
病规律,阐明针灸作用机理的一门学科。
最早的针刺工具一硬石拔罐又称“角法”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一绘制了五色“明堂三人图”、发现并取用阿是穴、创用
指寸法取穴定位。
北宋王惟一《铜人腌穴针灸图经》、354个经穴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361个经
穴
JD三大总结/里程碑:
1.第一次总结:战国末期《内经》一160多个月俞穴,是对战国以前的针灸学术的一次大
的总结,创立了针灸理论体系。
2.第二次总结:魏晋时期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一349个腌穴,是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
3.第三次总结: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一359个腌穴
第一章经络总论
N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络系统=经脉+络脉络脉=十五络脉+孙络+浮络(+血络)十二经脉=手足三阴阳经
经脉=十二经脉(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十二经别、经筋、皮部)
体位:两臂自然下垂、拇指向前
属络关系:阴经属脏络腑,ep.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手阳明
大肠经属大肠络肺,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
a.分布规律:手足阳经: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太阴在前,厥阴
在中,少阴在后。Special: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
阴在后。
b.循行走向总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
阴经从足走腹胸。
c.交接规律:1.相表里的阴阳经一手足末端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
端
2.同名阳经与阳经一头面部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接于鼻旁
3.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一胸中如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
总规律及气血流注:手太阴肺经一手阳明大肠经一足阳明胃经一足太阴脾经一手少阴心经
一手太阳小肠经一足太阳膀胱经一足少阴肾经一手厥阴心包经一手少阳三焦经一足少阳
三焦经一足少阳胆经一足厥阴肝经一手太阴肺经一。。。
N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任督冲带脉、阴阳维脉、阴阳跷脉。(不直接隶属于
十二脏腑,也无表里配合关系)
N一源三歧: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
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于一源三歧
阴脉之海一任脉阳脉之海一督脉冲脉一十二经之海/血海髓海一脑部气海一胸部
N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为十五络
脉。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
离入出合一一十二经别气街一头、胸、腹、胫部四海一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
海
N六合:十二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汇合成六组,故有“六合”之称,足太阳膀胱经,足少
阳胆经,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
N四根三结: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为结。
jp经络作用.
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经脉、经别与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
上达下,联系人体各脏腑组织;经筋、皮部联系肢体筋肉皮肤;浮络和孙络联系人体
各细微部分。
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充实于络脉,散布于全身而密
布于皮部。
N辩证归经:是指通过辨析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部委发生的病理变化,以确定疾病
的所在经脉。
JD经络学说的临床作用:
1.说明病理变化(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
2.指导辩证归经(前额痛-阳明经、两侧痛-少阳、后项痛-太阳、巅顶痛-督脉/足厥阴肝
经)
3.指导针灸治疗(《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第二章腌穴总论
N脸穴:是人体脏腑经脉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
术部位。
腌穴: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N十四经穴: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为止,且归属于十四静脉系统的胸穴。简称“经穴”,
是腌穴体系的主体
N奇穴:是指具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穴系统的
腌穴。又称“经外奇穴”
N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无一定数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局部或
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腌穴,又称“天应穴”、“压痛点”等。
DT腌穴的主治特点
LN近治作用:是指腌穴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症的作用。是一切
月俞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的和最基本的特点,是“月俞穴所在,主治所在”规律的体现。
如眼区周围的睛明、承泣等治疗眼疾;胃腕部周围的中院、建里、梁门等经穴均治疗
胃痛;膝关节周围的鹤顶、膝眼等奇穴均治疗膝关节疼痛;阿是穴均可治疗所在部位的病
痛等。
2.N远治作用:是指月俞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症的作用,是“经脉所
过,主治所及”规律。
如十四经穴中的合谷穴既可治疗手部局部病症,还能治疗本经所经过的颈部和头面部
病症。
3.N特殊作用:是指有些月俞穴具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不同的病理状态,有两种相反而有
效的治疗作用)和相对特异的治疗作用。
双向作用:如天枢治腹泻和便秘,内关治心动过速和行动过缓,足三里可减弱或加强
胃运动。特异作用:大椎穴退热,至阴穴矫正胎位,阑尾穴治疗阑尾炎等
月俞穴主治规律:分经主治规律(四肢部)、分部主治规律(头身部)
十二经脉月俞穴主治及任督二脉腌穴主治P24
N特定穴: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腌穴,分为五输穴、原穴、
络穴、那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
N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一下的5个特定腌穴,即井、荥、输、经、合穴,
简称“五输”。
N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腌穴,又称“十二原”。多分布在
腕踝关节附近。
N络穴: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个脸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二十二经脉
络穴一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鸠尾一上腹部;督脉长强一尾舐部;脾之大络大包一胸胁
部。
N郑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阳维脉、阴阳跷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共16个,除胃
经的梁丘穴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N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腌穴。共12个,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第1侧线上。
N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腌穴。共12个,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
N下合穴:六腑之气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腌穴。共6个,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
小肠一胃经,三焦一膀胱经
N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汇聚于8个腌穴,称之为八会穴。脏、
腑、气、血、骨分散在躯干部;筋、脉、髓分散在四肢部。
N八脉交会穴: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通的8个腌穴。均位于腕踝部的上下。
N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腌穴。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
腌穴的穴位定位方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骨度折量定位法、指寸定位法(中指、拇指、
横指同身寸)、简便定位法。
N骨度折量定位法: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
用于月俞穴定位的方法。
骨度折量寸表P28(special9多选题)
N横指同身寸:被取穴者四指并拢,以其中指关节横纹为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四
指相并名曰“一夫”,用横指同身寸法量取腌穴,又名“一夫法”
第四章针灸技术总论
针灸体位: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
N壮:古代医家将用于灸法的艾柱数量的计数单位定位“壮”,即灸时每燃尽一个艾柱称为
“一壮”。
针灸距离一2~3cm针灸时间一10~15分
针灸消毒范围:针具器械、医者的双手、患者的施术部位、治疗室等。
通经活血功能的脸穴: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肩井、丰隆、十宣、十二井穴等,以
及下腹、腰舐部孕妇应禁行针刺。
第五章针灸技术各论
毫针构造: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规格31号直径0.30mm,规格1.5寸长度40mm
JD进针法:右手刺手、左手押手,分为单手(较短毫针的进针)、双手和针管进针法(儿
童和惧针者)。
JD双手进针法:是指刺手与押手相互配合,,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包括:指切(爪切)
一短针的进针、夹持(骈指)一长针的进针、舒张一皮肤松弛部位的腌穴、提捏进针法一
印堂等皮肉浅薄部位的腌穴、弹针速刺法一较短毫针的进针。
针刺角度:直刺90、斜刺45、平刺15。毫针的针身应该有部分露于皮肤之外。
针刺方向:依经脉循行、月俞穴部位特点、治疗需要定方向。
N行针:亦称运针。是指毫针刺入穴位后,为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
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包括基本和辅助手法两类。
JD基本手法:1.提插法:是指将毫针刺入腌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基本手法。指
力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钟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针身
垂直,不改变针刺方向、角度。
2.捻转法:是指将毫针刺入月俞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是针在月俞穴内
反复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指力均匀,角度适当,一般在180-360左右,不能单向捻转,
以免滞针。
辅助手法包括:循、弹、舌k摇、飞和震颤法。
N得气:古称“气至”,近称“针感二是指毫针刺入月俞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
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得气时,患者自觉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反应,医
者的刺手能体会到针下沉紧、滞涩或针体颤动等反应。“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
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毫针补泻手法包括:单式补泻手法,复式补泻手法。
N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拇指向前用力重,向后用力轻者为补法;拇指向后用力重,向
前用力轻者为泻法。
N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以下插用力为主者为补法;先深后浅,
轻插重提,以上提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N徐疾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复式补泻手法:烧山火一补法一顽麻冷痹、虚寒性疾病等。透天凉一泻法一热痹、急性痈
肿等实热性疾病。
DT影响针刺补泻效应的因素:1.患者的机能状态(主要因素)正虚状态时一扶正补虚,
虚脱状态一回阳固脱,邪盛状态一祛邪泻实。如针刺足三里可以缓解胃痛,实证患者一消
积导滞、行气止痛,虚证一补中益气、养胃止痛。
2.腌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补虚一关元、气海、命门、膏盲等能鼓舞人体正气,促使
功能旺盛,具有强壮作用;泻实一人中、委中、十宣等穴,能疏泄病邪,抑制人体功能亢
进,具有祛邪作用。
3.针刺手法的选择和运用针刺补泻手法是促使机体虚实状态转化的主要手段,应
针对患者虚实的性质和手段,选择适宜的补泻手法。
留针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分为静留针和动留针。
针刺异常情况: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刺伤内脏、刺伤脑脊髓。
DT晕针:是指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昏厥现象。
原因:患者机能状态不适针刺,或体位不当,或手法过重。
表现: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
发冷,血压下降等现象。重者神志不清,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细微欲绝,
甚至昏厥。
处理:立即停止针刺,起针。让患者平卧,松开衣带,保暖。轻者仰卧片刻,饮温开
水或糖水。重者可选人中、内关、足三里等穴进针或指压,或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
若不省人事,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DT滞针:在行针或留针过程中,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患者疼
痛的现象。
原因:患者精神紧张,或体位不当,留针时间过长
表现:针在体内难以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时,患者疼痛难
忍。
处理:若患者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循按滞针腌穴
附近,或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缓解肌肉的紧张;若行针不当,或
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法、弹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缩,既可
消除滞针。
SX血肿:是指针刺部位皮下出血引起的肿痛。
原因:刺伤血管
表现: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继则皮肤呈现青紫色
处理:若是微量血肿,不处理,可自行消退。若叫剧,影响活动功能时,可先做冷敷
止血,24小时后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促使淤血消散吸收。
N灸法:主要是指借灸火的热力和药物的作用,对腌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温熨,达到
防止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JD灸法作用:温经散寒(灸火的温和热力具有温通经络、驱散寒邪的功用)、扶阳固脱(扶
助阳气、举陷固脱)、消淤散结(行气活血、消瘀散结)、防病保健(激发人体正气、增强
抗病能力)。
灸法种类:艾灸法一艾柱灸(直接、间接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非艾灸法一
灯火灸、天灸。艾条灸一悬起灸(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实按灸(太乙、雷火神针)
无瘢痕灸一当艾柱燃剩1/3左右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易炷再灸。
JD隔盐灸:鲜姜薄片直径2-3cm,厚度约0.3cm。中间针刺数孔,置于腌穴或患处,艾柱
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艾柱燃尽,易柱再灸,直至灸完应灸壮数。一般以局部皮肤出现红
晕而不起泡为度。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作用,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痹痛
等。
隔盐灸作用:回阳、救逆、固脱之功。用于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
N温针灸:毫针得气后留针时在针柄上置以艾绒或艾条段施灸的方法。用于既需要留针又
需要艾灸的病症。
N天灸:是将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使局部充血、起泡,犹如灸疮,
故名天灸,又称药物灸、发泡灸,常用中药有白芥子、细辛、大蒜、斑螫等
DX灸法注意事项P167
N拔罐法:也称吸筒疗法,古称角法,是一种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
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腌穴或体表的一定部位,使局部皮肤充血甚至淤血,以调整机
体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
罐的吸附方法:火罐法(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水罐法、抽气罐法
N闪火法:用止血钳或镶子夹住95%乙醇棉球,点燃后在火罐内旋绕数圈后抽出,迅速将
罐扣于应拔部位。安全,不受体位限制,是最常用的拔罐方法。
拔罐的应用方法:留罐法、走罐法、闪罐法、刺络拔罐法、留针拔罐法。
N走罐法:又名推罐法,即先在拟操作部位涂上凡士林等润滑剂,再用上述方法将罐吸住,
然后医生手握罐体,均匀用力,将罐沿着一定路线往返推动,直至走罐部位皮肤红润、充
血甚至淤血时,将罐起下。适于脊背、腰臀、大腿等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
N闪罐法:是将罐吸拔于所选部位,立即取下,再迅速吸拔、取下,如此反复,直至皮肤
潮红。动作要迅速、准确,手法要轻巧,吸附力要适中,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
能减退等疾患,尤其适用于不宜留罐的部位以及儿童患者。
拔罐作用:开泻膜理、祛风散寒、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瘀生新、消肿止痛等。
XZ拔罐的注意事项P171
特殊针具刺法:三掇针法、皮肤针法、火针法、皮内针法、针刀疗法
三棱针法针刺方法: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最广泛)和挑刺法
皮肤针法操作方法:循经叩刺、局部叩刺和穴位叩刺。
N皮肤针法:根据十二皮部理论,运用皮肤针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月俞穴,激发、调节脏腑
经络功能,以防止疾病的方法。
N电针法:是在毫针得气的基础上,应用电针仪输出脉冲电流,通过毫针作用于人体一定
部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电针法波型:连续波、疏密波、断续波(不易耐受)
疏密波作用:能克服单一波型易产生耐受现象的缺点,具有增强代谢,促进血液和淋巴循
环,改善组织营养,消除炎性水肿的作用。
DX电针法注意事项P181
DX穴位注射法注意事项P184
第三章经络胸穴各论
JD手太阴肺经经脉循行: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再返回沿胃上口,穿过
横膈,入属于肺。从肺系(气管喉咙部)向外横行至腋窝下,沿上臂内侧下行,循行与手
少阴与手厥阴经之前,下至肘中、沿着前臂内侧横骨尺侧缘下行,经寸口动脉搏动处,行
至大鱼际,再沿大鱼际侧缘循行直达拇指末端。其支脉,从手腕后分出,沿着食指横侧直
达食指末端。
JD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之尖端(税侧),沿食指槎侧,经过第1、2
掌骨之间,上行至腕后两筋之间,沿前臂外侧前缘,至肘部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行
到肩部,经肩峰前,向上循行至背部,与诸阳交会于大椎穴,再向前行进入缺盆,络与肺,
下行穿过横膈,属于大肠。其支脉,从缺盆上行至颈部,经面颊进入下齿之中,又返回经
口角到上口唇,交会于人中(水沟穴),左脉右行,右脉左行,止于对侧鼻孔旁。
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末端,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过大趾本节后的
第一跖趾关节后面,上行至内踝前面,再沿小腿内侧胫骨后缘上行,至内踝上8寸处交于
足厥阴肝经之前,再沿膝股内侧前缘上行,进入腹部,属脾,联络胃;再经过横膈上行,
夹咽部两旁,联系舌根,分散于舌下。其支脉,从胃上膈,注心中。
募穴:肺为中府,大肠为天枢,脾为章门,胃为中脱
手太阴肺经11中府、少商
手阳明大肠经20商阳、对侧迎香穴
足阳明胃经45承泣、厉兑
足太阴脾经21隐白、大包
下合穴:足三里一胃、上巨虚一大肠
八会穴:章门一脏会穴、中院一腑会穴、膻中一气、血一膈腌、筋一阳陵泉、脉一太渊、
骨一大杼、髓一悬钟
郑穴:肺孔最大肠温溜、脾胃地机伴梁丘。
手太阴肺经一孔最、手阳明大肠经一温溜、足太阴脾经一地机、足阳明胃经一梁丘
十二经合穴:肺一尺泽、大肠一曲池、胃一足三里、脾一阴陵泉
原穴:胃一冲阳、脾一太白、大肠一合谷、肺一太渊
十二经五腌穴:
井荥输经合
手太阴肺经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
手阳明大肠商阳二间三间溪曲池
经
足太阴脾经隐白大都太H商丘阴陵泉
足阳明胃经厉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
手太阴肺经:11穴,中府一少商
中府:肺之募穴。在胸部,横平第一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六寸。下外斜
刺或平刺0.5~0.8寸,以免气胸
孔最:那穴。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尺泽与太渊连线上。主治咯血。
太渊:输穴;肺之原穴;八会穴之脉会。在腕前区,槎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
尺侧凹陷中。主治无脉证。
鱼际:荥穴;在手外侧,第一掌骨横侧中点赤白肉际处
少商:井穴;在手指,拇指末节槎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孕妇禁用。
尺泽:合穴
1.定位: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肌腱槎侧缘凹陷中。
2.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症;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
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3.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1.定位: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L5寸,拇短伸肌腱和拇长伸肌腱之间,拇长展肌
腱沟的凹陷中。食指交叉取穴。
2.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症;②偏正头痛、齿痛、项强痛、口眼歪斜
等头面部疾患;③手腕痛。
3.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
手阳明大肠经:20商阳一对侧迎香穴
商阳:井穴。在食指末节槎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
阳溪:经穴,在腕区,腕背侧远端横纹梯侧,梯骨茎突远端,解剖学“鼻烟窝”凹陷中。
手三里:在前臂,肘横纹下2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臂膈:在臂部,曲池上7寸,三角肌前缘处
肩鹘:在三角肌去,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取穴法:屈臂外展,肩
峰外侧缘呈现前后两个凹陷,前下方的凹陷即是本穴。
四关穴:合谷、太冲一平肝熄风
手阳明大肠经主治概要:
1.头面五官病齿痛,咽喉肿痛,鼻蜘,口眼歪斜,耳聋等。
2.热病,神志病热病昏迷,眩晕,癫狂等
3.肠胃病腹胀,腹痛,肠鸣,泄泻等
4.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手臂酸痛,半身不遂,手臂麻木等。
合谷:大肠之原穴
1.定位:在手背,第二掌骨梯侧的中点处。拇指之间关节横纹取穴
2.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蚓、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发热、
恶寒等外感病症;③热病无汗或多汗;④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症;⑤牙拔除术;⑥
甲状腺手术等口面五官及颈部手术针麻常用穴。
3.操作:直刺0.5~1寸,针刺时呈半握拳状,孕妇不宜针。
曲池:合穴
1.定位:在肘区,在尺泽与肱骨外上霞连线中点凹陷处。
2.主治: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症;②热病;③眩晕;④腹痛、吐泻等肠胃病
症;⑤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症;⑥隐疹、湿疹、爆痈等皮外科疾
患;⑦癫狂。
3.操作:直刺「1.5寸
足阳明胃经:45穴承泣、厉兑入上齿龈中
足阳明胃经主治概要:
1.胃肠病食欲不振,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等
2.头面五官病目赤痛痒,目翳,眼见喝动。
3.神志病:癫狂
4.热病
5.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下肢痿痹,转筋
天枢:大肠之募穴
1.定位: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2.主治:①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症;②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3.操作:直刺「1.5寸
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
1.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崎外1横指处,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2.主治:①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症;②下肢痿痹;⑤
癫狂等神志病;③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④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
3.操作:直刺广2寸,强壮保健常用温灸法。
上巨虚:大肠下合穴;犊鼻下6寸下巨虚:小肠下合穴;犊鼻下9寸
丰隆:络穴梁丘:郑穴内庭:荥穴
足太阴脾经:21穴隐白~大包
隐白:井穴
1.定位: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
2.主治:①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②便血、尿血等慢性出血证;③癫狂、多梦;④
惊风;⑤腹满、暴泻
3.操作:浅刺0.1寸
太白:输穴;脾之原穴在趾区,第一跖趾关节锦缎赤白肉际凹陷中
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在第1跖骨底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
三阴交:(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1.定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2.主治:①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证;②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
等妇产科病症③;遗精、阳痿、遗尿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④心悸、失眠、高血压;
⑤下肢痿痹;⑥阴虚诸证
3.操作:直刺「1.5寸。孕妇禁针
地机:那穴主治痛经等在小腿内侧,阴陵泉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阴陵泉:合穴利湿要穴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镰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血海:在股前区,骸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主治血热性皮肤病
大横:在腹部,脐中旁开4寸
大包:脾之大络在胸外侧区,第6肋间隙,在腋中线上。
针灸学笔记
第一部分
一、针灸发展简史
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
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
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
灸大成》
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
6、最早的彩色经络脸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
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手三阴经:太厥少。
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
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
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3、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
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⑴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
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
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
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
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
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
⑵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
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
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髅)
⑶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
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
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
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
4、奇经八脉: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阳涩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加强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
补充十二经脉循行之不足。
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沟通腹部经气。
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
沟通背部经气。
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沟通全身经气。
6、十二经别:十二经别从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
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
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体表的阳经经脉(合)。
7、十二经筋: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行于
体表,不入内脏。
主要作用: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
足三阳经筋走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贲(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
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濡外上行结于角(头);
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膈内上行结于贲(胸)。
三、经络的作用
4.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5.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6.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四、腌穴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手太阴肺经n穴、
手厥阴心包经9穴、
手少阴心经9穴、
手阳明大肠经20穴、
手少阳三焦经23穴、
手太阳小肠经19穴、
足太阴脾经21穴、
足厥阴肝经14穴、
足少阴肾经27穴、
足阳明胃经45穴、
足少阳胆经44穴、
足太阳膀胱67穴。
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
顶及头后。
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足三
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五、腌穴的骨度定位方法
]、头部
前发际至后发际12
印堂至前发际3
第7颈椎至后发际3
眉间(印堂)至后发际正中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18
前额两发角(头维)9
耳后两乳突(完骨)9
2、胸腹胁部
胸骨上窝至胸剑9
胸剑(歧骨)至脐中8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5
两乳头之间8
腋窝顶点至第H肋12
3、背腰部
肩峰缘至后正中线8
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3
4、上肢
腋前、后纹至肘横纹9
肘横纹至腕侧横纹12
5、下肢部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牌上缘18
胫骨内侧股下方到内踝尖13
股骨大转子至胭横纹19
胭横纹至外踝尖16
6、胸部:距正中线:旁开2寸->足少阴肾经;旁开4寸一足阳明胃经;旁开
6寸一足太阴脾经。
7、腹部:距正中线:旁开0.5寸一足少阴肾经;旁开2寸一足阳明胃经;旁
开4寸一足太阴脾经。
8、背部:距正中线:L5寸一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
3寸一足太阳膀胱经第二侧线
9、侧面:足少阳胆经
10、相距12寸:前发迹正中至后发迹正中,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章门),
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
11、相距9寸:前两额发角(头维)之间,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胸骨上
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岐骨),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
12、八会穴:筋会一阳陵泉;脉会一太渊;骨会一大杼;髓会一悬钟;脏会一
章门;腑会f中院;气会一膻中;血会一膈俞。
13、四海:髓海一脑;气海一膻中;水谷之海一胃;十二经之海一冲脉;
14、附近穴位:
⑴脐相平的腌穴:肓俞,天枢,大横,腰阳关,大肠俞,腰眼,第16椎的华
佗、夹脊穴。
⑵膻中相平的月俞穴:神封,天池,乳中。
⑶瞳孔之下的腌穴:承泣,四白,巨廖(骨),地仓。
⑷肘横纹附近6穴:①小海②天井③曲池④尺泽⑤曲泽⑥少海。
⑸腕横纹附近6穴:①阳谷②阳池③阳溪④太渊⑤大陵⑥神门
⑹与脑连:督脉,膀胱
⑺耳前穴位3个:听宫,听会,耳门
15、肩三针:肩中,肩鹘,肩髅
16、四关穴:合谷,太冲
17、七星台:肩贞,嚅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
18、四天穴:天窗,天容,天牖,天鼎
19、四弯穴:曲泽,委中
20、三小胆:耳门,听宫,听会
21、治疗中风后遗症:天柱,完骨,风池
22、治疗面神经麻痹:翳风,完骨,风池
23、孕妇禁穴:除小腹部诸穴还有三阴交,合谷,次修,中极,昆仑、至阴。
24三合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25、前发迹上0.5寸6穴:神庭,眉冲,头临泣,曲差,本神,头维
26、任脉上特定穴:(木)中极膀胱募穴,关元小肠募穴,气海肓之原穴,石
门三焦募穴,中脱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巨阙心募穴,膻中心包募穴八会穴之
气会,鸠尾络穴膏之原穴。
六、毫针刺法
1、提插捻转的补泻:
①捻转:补,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指向前、食指向后;泻,
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时间长、大指向后、食指向前。
②提插:补,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
泻,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以上提为主。
2、双手进针的种类:指切进针法,挟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
3、晕针表现及定义:是指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头晕目眩、面
色苍白、心慌气短、恶心欲吐、精神萎倦、四肢厥冷。
4、三棱针又称锋针;刺法4种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挑刺法;
5、豹纹刺:(散刺法)是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的一种方法
6、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月俞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
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7、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胸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又名针感。
8、侯气:将针留置于所刺腌穴之内,安静地较长时间的留针,也可间歇的运
针,施以提插、捻转等催气手法,直待气之所至之谓。
9、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
挫柄法、震颤法。
七、拔罐方法
几种火罐法(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架火法、滴酒法),水罐法,抽气罐
法
八、常用灸法
1、艾灸:⑴艾炷灸一直接灸一①瘢痕灸;②无瘢痕灸
f间接灸一①隔姜灸;②隔蒜灸;③隔盐灸;④隔附子饼
灸
⑵艾条灸:悬起灸一①温和灸;②雀啄灸;③回旋灸
实按灸一①太乙针灸;②雷火针灸
⑶温针灸:针和灸并用,不属于艾条灸
⑷温灸器灸
2、其他灸法:⑴灯火灸
⑵天灸一①白芥子灸;②蒜泥灸;③斑螯灸
隔蒜灸作用(不治呕):治疗肺结核、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疡等
太乙神针:雷火神针属实按灸
施灸注意事项:
4.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适宜灸疗
5.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节活动部位,一般不适宜用瘢痕灸
6.孕妇的腹部和腰舐部也不适宜施灸
第二部分
主要腌穴
一、手太阴肺经
肺系疾患,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中府(肺之募穴)
位于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等肺部病证;肩背痛。
2、尺泽(合穴)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槎侧凹陷处
主治:肺系实热病;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3、孔最(都穴)
位于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咳嗽、咳血、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肘臂挛痛。
4、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槎骨茎突上方,腕横纺上1.5寸
主治:肺系病证;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5、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腕掌侧横纹机侧,槎动脉的梳侧凹陷中
主治:肺系疾患;无脉症;腕臂痛。
6、鱼际(荥穴)
第1掌骨中点梯侧,赤折肉际处
主治:肺系热性病(失音);小儿疳积。
7、少商(井穴)
拇指楼侧指甲根解旁0.1寸
主治:肺系实热证(热病、昏迷);癫狂。
二、手阳明大肠经
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
证。
1、商阳(井穴)
食指槎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五官疾患;热病、昏迷等热证、急证。
2、合谷(原穴)
在手背,第1、2掌骨之间,第2掌骨楼侧中点处。
主治:头面五官诸疾;外感;热病;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
3、阳溪(经穴)
位于腕背横纹槎侧端,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手腕痛;头痛、目赤肿痛、耳聋等头面五官疾患。
4、偏历(络穴)
屈肘,在阳溪穴和曲池穴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主治:耳鸣、鼻蜘等五官疾患;手臂酸痛;腹部胀满;水肿。
5、手三里
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主治:上肢病证;腹痛、腹泻;齿痛,颊肿。
6、曲池(合穴)
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牌连线中点
主治:上肢病证;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等胃肠病;五官热性病;
瘾疹,湿疹,壤疡等皮外科疾患。
7、臂膈
曲池与肩鹘连线,曲池上7寸,三角肌止点处
主治:肩臂疼痛不遂,颈项病;壕疡;目疾
8、肩鹘
位于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
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肩、上肢病证;瘾疹。
9、扶突
位于喉结旁开3寸,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主治:咽喉肿痛、暴喑等咽喉病证;瘦气、瘪疡;咳嗽、气喘;颈部手术针麻
用穴。
10,迎香
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
主治:鼻塞,鼻蚓,口眼歪斜;胆道蛔虫症。
三、足阳明胃经
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
1、承泣
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缘与眼球之间。
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目疾,夜盲等目疾;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2、四白
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
主治:目赤痛痒、眼睑瞬动、面痛、目翳等目疾;口眼歪斜、三叉神经痛、面
肌痉挛等面部病证;头痛、眩晕。
3、地仓
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局部病证
4、颊车
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
主治: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口歪等局部病
5、下关
耳屏前,下颌骨骸状突前方,闭口取穴。
主治:面口病;耳部疾病。
6、头维
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
7、人迎
喉结旁L5寸,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后。
主治:瘦气、嗦疡;咽喉肿痛;高血压;气喘。
8、梁门
位于脐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胃痛、呕吐、食欲不振等胃疾。
9、天枢(大肠之募穴)
脐中旁开2寸。
主治:腹痛,腹胀,便秘,泄泻,痢疾;妇科病。
10、水道
脐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等水液输布排泄失常疾患;疝气;痛经、不孕等妇
科疾患。
11、归来
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小腹痛,疝气;痛经、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等妇科病。
12、伏兔
在骼前上棘与骸骨底外缘连线上,骸骨外上缘上6寸。
主治:下肢萎痹、腰痛、膝冷等腰及下肢病证。
13、梁丘(那穴)
在骼前上棘与骸骨外缘连线上,骸骨外上缘上2寸。
主治:急性胃病,膝肿痛,下肢不遂等下肢病证;乳痈,乳痛等乳疾。
14、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
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棘外1横指。
主治:胃肠病;下肢痿痹;癫狂;乳痈肠痈;虚劳,为保健要穴。
15、上巨虚(大肠下合穴)
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
主治:肠鸣,腹痛,泄泻,便秘,肠痈;下肢痿痹。
16、条口
上巨虚穴下2寸
主治:下肢萎痹,转筋;肩臂痛;脱腹痛。
17、下巨虚(小肠下合穴)
位于上巨虚穴下3寸。
主治:腹泻、痢疾、小腹痛等胃肠疾病;下肢萎痹;乳痈。
18、丰隆(络穴)
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崎外2横指。
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痰饮病;腹胀,便秘;下肢痿痹。
19、解溪(经穴)
位于足背踝关节横纹的中央凹陷处,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主治:下肢萎痹,踝关节病、足下垂等下肢、踝关节疾患;头痛、眩晕;癫狂;
腹胀、便秘。
20、内庭(荥穴)
足背第2、3趾间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鼻蚓五官热性病;热病;吐酸,泄泻,痢疾,便秘;
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21、厉兑(井穴)
位于第2趾外侧趾甲角旁0.1寸。
主治:齿痛、鼻eI、咽喉肿痛等实热性五官病证;热病;多梦、癫狂等神志疾
患。
四、足太阴脾经
循腹正中线旁开4寸,胸正中线旁开6寸脾胃病,妇科,前阴病
1、隐白(井穴)
足大趾内侧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出血证;癫狂、多梦;慢惊风;腹满;暴泄
2、太白(输穴;原穴)
位于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腹胀、腹痛、泄泻、便秘、胃痛、呕吐等脾胃病证。
3、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
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脾胃肠腑病;心烦失眠,发狂等神志病;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
等冲脉病。
4、三阴交
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脾胃虚弱诸证;妇产科病;泌尿系统病;高血压;中风;下肢痿痹;阴
虚诸证。
5、地机(郑穴)
位于阴陵泉穴下3寸。
主治:痛经、崩漏、月经不调等妇科病;腹痛、腹泻等脾胃病证;小便不利、
水肿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
6、阴陵泉(合穴)
胫骨内侧踝下方凹陷处。
主治:水湿;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膝痛。
7、血海
在骸骨内上缘上2寸。
主治:月经病;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
8、大横
肚脐中旁开4寸。
主治:腹胀、腹痛、泄泻、便秘等脾胃病证。
9、大包(脾之大络)
位于侧胸腋中线上,第六肋间隙处
主治:气喘;胸胁痛;全身疼痛;岔气;四肢无力。
五、手少阴心经
心,胸病;神志病.
1、极泉
位于腋窝正中,腋动脉搏动处。
主治:心痛、心悸等心疾;肩臂疼痛、胁肋疼痛、臂神经损伤等痛证;嗦方;
腋臭;上肢针麻用穴。
2、少海(合穴)
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歌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心病,神志病;头项痛,腋胁部痛;嗦疡;肘臂病。
3、通里(络穴)
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梭侧缘。
主治:心悸、怔忡等心病;舌强不语,暴喑;腕臂痛。
4、阴那(郑穴)
腕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梯侧缘。
主治:心痛、惊悸等心病;骨蒸盗汗;吐血研血等血证。
5、神门(原穴,输穴)
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梯侧凹陷处。
主治:心与神志病;高血压;胸胁痛。
6、少府(荥穴)
在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与无名指指端之间。
主治:心悸、胸痛等心胸病;阴痒、阴痛;痈疡;小指挛痛。
7、少冲(井穴)
小指槎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热病;心及神志病;胸胁痛。
六、手太阳小肠经
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
1、少泽(井穴)
小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乳痈、乳汁少等乳疾;急症热证;头痛、目翳、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病。
2、后溪(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
第5掌指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主治:耳聋,目赤;癫狂痫;疟疾;头项强痛,腰背、手痛
3、腕骨(原穴)
位于第五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
主治:指挛腕痛、头项强痛;目翳;黄疸;热病、疟疾。
4、养老(郑穴)
尺骨茎突梯侧骨缝凹陷中。
主治:目视不明;肩背肘臂酸痛。
5、支正(络穴)
位于阳谷穴与小海穴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
主治:头痛、项强、肘臂酸捕;热病;癫狂;疣证。
6、肩贞
臂内收,腋后纹头上1寸。
主治:肩臂疼痛,上肢不遂;瘪疡。
7、天宗
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
主治:肩胛痛、肩背部损伤;气喘。
8、额髅
位于目外眦直下,额骨下缘凹陷中。
主治:口眼歪斜、眼睑瞬动、齿痛、三叉神经痛等面部病证。
9、听宫
耳屏前,下颌骨黑状突的后方,张口取穴。
主治:耳鸣,耳聋,脖耳;齿痛。
七、足太阳膀胱经
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神志病
5.睛明
目内眦角稍内上方凹陷处。
主治:目疾;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心动过速。
6.攒竹
眉头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
主治:眼部疾病;呃逆。
7.天柱
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
主治:后头痛,项强,肩背腰痛痹证;鼻塞;癫狂痫;热病
4、大杼(八会穴之骨穴)
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项强,肩背痛。
5、风门
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感冒、咳嗽、发热、头痛等表证;项强、胸背痛。
6、肺俞(肺之背俞穴)
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肺疾;盗汗,骨蒸潮热等阴虚病。
7、心俞(心之背俞穴)
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心与神志病;咳嗽,吐血;盗汗;遗精。
8、膈俞(八会穴之血会)
第7胸椎棘突下,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10 我能坚持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心理健康二年级苏科版
- 年度工作汇报:总结与展望
- 《第一单元 装扮美好生活 2 小小挂件展创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泰山版信息技术六年级下册
- ICU常用管道的用途和管理课件
- Unit 4 Plants around us Review(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7操场上(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 2023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七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7.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7.2.2 用坐标表示平移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 科研项目质量管理
- 2013-2014学年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探究四《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教学设计(2013版)(东湖中学)
- 财务安全主题班会
- 信息化系统项目初步验收方案
- 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英语教学应用
- 数学八年级下册专题16.8 二次根式章末测试卷(拔尖卷)(人教版)(学生版)
- 地下人防工程课件
- TY/T 1104-2023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参赛指引编制内容与评估指引
- 四渡赤水(课件)
- 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
- 2023年全国信息素养大赛图形化初赛试题
- 处方书写调剂发药服务质量督导检查记录
- 斜拉桥索塔钢锚箱安装施工工法
- 遥感科学与技术及其在国土资源中的应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