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审美文化史全套教学课件_第1页
中国审美文化史全套教学课件_第2页
中国审美文化史全套教学课件_第3页
中国审美文化史全套教学课件_第4页
中国审美文化史全套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审美文化史全套可编辑PPT课件{1}--第1章绪论:文明与文化{2}--第2章艺术、审美、文化三题{3}--第3章史前时代{4}--第4章夏商巫史艺术{5}--第5章周代礼乐文化{6}--第6章战国激情{7}--第7章秦汉大美{8}--第8章魏晋南北朝{9}--第9章儒、释、道在中国艺术上的作用{10}--第10章唐代审美文化{11}--第11章宋代审美文化{12}--第12章元代审美文化{13}--第13章明代审美文化{14}--第14章清代审美文化“文明”与“文化”全套可编辑PPT课件什么是“文明”(civilization)?是指人类依靠科学、技术等手段来改造客观世界,通过法律、道德等制度来协调群体关系,借助宗教、艺术等形式来调节自身情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基本需要、实现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人类文明有着统一的价值标准。文明是一元的。全套可编辑PPT课件什么是“文化”(culture)?是指人在改造客观世界、在协调群体关系、在调节自身情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由于人类文明是由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域中分别发展起来的,因而必然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风格和样式。文化是多元的。全套可编辑PPT课件“文明”与“文化”的关系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文明的内在价值通过文化的外在形式得以实现,文化的外在形式借助文明的内在价值而有意义。“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一元”与“多元”的关系“文明”与“文化”:内容与形式

目的与手段

一元与多元“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强势文化”:包含文明价值较多的文化系统。“弱势文化”:包含文明价值较少的文化系统。

16世纪,英语还只是居住在英格兰岛上的几百万人的母语,而时至今日,世界上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口已达到3·75亿之多,全球有约3/4的邮件是用英语书写的,而国际互联网上的英语信息更是高达90%以上。不难想象,在英语成为世界语言的过程中,人类的交往获得了很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有多少个比云南纳西族更为不幸的民族文化连同它们的语言文字一同消亡了。东巴文字东巴文字“全球化”的两大结果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既是人类文化不断提高其内在的文明总量的过程。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也是人类文明不断减少其外在的文化差异的过程。罗伯特·路威的菜单四分之三原料都是从外地引进的:在哥伦布出世以前,欧洲的厨师们根本就没有见过番茄、土豆、四季豆、玉米和菠萝蜜,这些都是从美洲新大陆引进的。1500年前,欧洲人不知道什么叫做可可,什么叫做咖啡,什么叫做茶。前者是西班牙人从墨西哥带来的,中者最初只生长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后者则是从中国被运到欧洲去的。如此说来,如果没有对外的贸易或掠夺,没有文化的交流和渗透,欧洲人的餐桌上便只剩下三样东西:面包、白米布丁和牛奶。

我们的餐桌太极拳击跆拳道瑜伽日本的经验一方面,日本人不遗余力地引进西方文化;另一方面,日本人又在十分顽固地维护着自己的民族传统。于是,在这个太平洋的岛国上,随处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奇妙的文化景观:西式的摩天大厦与和式的木制建筑同时并存;西服、革履与和服、木屐并行不悖;既可以发现握手的场面,也可以看到鞠躬的情景;既有地球上速度最快的电气火车,又有世界上节奏最慢的茶道仪式;既可以观赏到标准的芭蕾舞、西洋歌剧,又可以欣赏到传统的能乐、狂言;不仅旅馆、饭店,就连厕所也能够分出“西式”与“和式”两种。真可谓是泾渭分明、并行不悖。说到底,文化只是文明的外在形式。因此,凡是具有文明价值的文化产品,无论东方西方,都可以兼收并蓄,为我所用。文化的行为服务于文化的环境文化的要素服务于文化的系统

文化具有“代偿”功能“文明的冲突”实为“文化的冲突”

谢谢!艺术、审美、文化三题老问题,新语境艺术、审美、文化当代语境:市场化、世俗化、全球化传统社会的文化元素发生功能性转换,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习以为常的定义范围,需要重新思考。一、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生产力三要素中,劳动者是最关键、最活跃、最具有支配地位的。作为生产力主体的劳动者,至少具备体力、智力、审美能力(包括情感和想象能力)三种与生产相关的主体能力。三种能力的逻辑性展开便成为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性呈现。前工业时代以农、林、牧、渔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人们要利用自身的肉体力量与外在自然进行直接的物质交换,即通过肩挑手挖的原始方式对自然界进行改造。在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的主要因素无疑是人的体力,因而人的体能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工业时代工业时代,机械发明与使用不是依据原始的肉体力量,而是依靠科学的发明与技术的创造。工业时代,人的脑力劳动渐渐显得比体力劳动重要,智力的优越者比体力的优越者受到重视。工业时代,人们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历史性主张。

后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以信息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后工业时代,人们消费的产品越来越具有精神的价值和成分,因而劳动者除体力、智力之外的审美能力便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后工业时代,艺术作为生产力要素也便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历史地位。

创意产业

英国人将广告、建筑、艺术、文物、工艺品、工业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文化经济学者凯夫斯认为

创意产业是指提供我们宽泛地与文化的、艺术的或仅仅是娱乐的价值相联系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书刊出版,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录音制品,电影电视,甚至时尚、玩具和游戏。

——精神消费美国电影史上单日票房纪录如下:

1.《蜘蛛侠》(首天)4141万美元;

2.《哈利·波特》(第二天)3351万美元;

3.《哈利·波特》(首天)3233万美元;

4.《盗墓迷城2》(第二天)2859万美元

5.《星战前传之魅影危机》(首天)2854万美元。

艺术附加值农民收获一斤棉花,在市场上可以卖几块钱;工人将其织成布,可以卖几十块钱;裁缝将其做成衣服,可以卖几百块钱;经过类似皮尔·卡丹式的艺术大师设计成时装,就可能卖到几千块、甚至上万块钱。眼球经济早在2002年,中国大陆的广告花费总额已达100亿美元。“因为中国广告市场保持着每年两位数的增长率,中国有望在2010年以前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广告市场”。

——尼尔森媒介研究中心亚太区董事长霍本德二、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

终极关怀的三种形式:一种是给多样的现实世界以统一之本体存在的哲学承诺,一种是给有限的个体生命以无限之价值意义的宗教承诺,一种是给异化的现实人生以多样之审美观照的艺术承诺。世俗社会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哲学之本体论和宗教之形而上学纷纷面临着学理上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艺术之文化形式便需要自觉地承担起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的历史使命。

艺术的多重价值艺术价值不在于认识内容的多少否则:徐悲鸿笔下那幅不太合乎解剖学规范的《奔马》便不会价值连城了。艺术价值不在于伦理成分的强弱否则:贝多芬谱写的那首不太具道德内容的《月光》便不会千古称颂了。艺术的根本价值

结论: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于认识,不在于教化,而在于给人以情感的慰藉,是对遭受异化痛苦的人们所进行的精神关怀。初级关怀PK终极关怀初级关怀:对人们生活情绪的放松、抚慰、宣泄,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恢复到健康状态。终极关怀:对人们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追问,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宽松和市民阶层的崛起,《锅碗瓢盆进行曲》重新闯入了艺术的殿堂,柴米油盐酱醋茶重新唤醒了人们的兴趣。于是才有了《渴望》、《空镜子》和《浪漫的事儿》。正像《顽主》中“三T公司”的“业务范围”一样,一向高雅而又神圣的文学艺术,已经变成了“替人解难、替人排忧、替人受过”的生活用品,实现着人们渴望的“初级关怀”。在中国大陆从政治社会向商业社会转变的宏观背景下,新时期以来的文学艺术面向“初级关怀”历史性转折不仅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值得肯定的。因为它不仅实现了市民阶层对世俗情感的归回,而且完成了对异化现实的反叛。然而,随着中国大陆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随着商品经济对文学艺术的侵袭和影响,这种形而下的文艺诉求愈演愈烈,从而陷入了一种新的危机。白居易《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精神慰藉文明的人类之所以陷入异化的痛苦,乃是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利刃斩断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原始纽带。艺术最常用的方式是将短暂的现实人生与永恒的自然存在联系起来,将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无限的族类生活联系起来。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中获得“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感悟;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境遇中释放“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悲情;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遗憾中寻找一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慰藉。精神慰藉准宗教无论是思乡还是怀旧,无论是友谊还是爱情,如果我们沿着这种世俗情感的延长线不断追索的话,总能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衔接处找到一种指向无限的生命意义。这一意义或许是永远也不能完全揭晓或彻底实现,但这种追索本身也便具有了“终极关怀”的功能与价值。经典艺术《俄狄浦斯王》绝望挣扎

《浮士德》顽强探索《哈姆雷特》沉痛反思

《等待戈多》麻木期待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浮士德等待戈多经典艺术《离骚》上下求索

《归去来兮》古今游荡《牡丹亭》生死之恋

《红楼梦》色空之迷

结论:古今中外凡是超越民族和地域从而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品,无不具有形而上的“终极关怀”。经典艺术三、文化也是一种资源什么“文明”(civilization)?是指人类依靠科学、技术等手段来改造客观世界,通过法律、道德等制度来协调群体关系,借助宗教、艺术等形式来调节自身情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基本需要、实现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人类文明有着统一的价值标准。文明是一元的。什么是“文化”(culture)?是指人在改造客观世界、在协调群体关系、在调节自身情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由于人类文明是由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域中分别发展起来的,因而必然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风格和样式。文化是多元的。“文明”与“文化”的关系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文明的内在价值通过文化的外在形式得以实现,文化的外在形式借助文明的内在价值而有意义。“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一元”与“多元”的关系“文明”与“文化”:内容与形式

目的与手段

一元与多元“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强势文化”:包含文明价值较多的文化系统。“弱势文化”:包含文明价值较少的文化系统。

16世纪,英语还只是居住在英格兰岛上的几百万人的母语,而时至今日,世界上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口已达到3·75亿之多,全球有约3/4的邮件是用英语书写的,而国际互联网上的英语信息更是高达90%以上。不难想象,在英语成为世界语言的过程中,人类的交往获得了很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有多少个比云南纳西族更为不幸的民族文化连同它们的语言文字一同消亡了。东巴文字东巴文字“全球化”的两大结果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既是人类文化不断提高其内在的文明总量的过程。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也是人类文明不断减少其外在的文化差异的过程。罗伯特·路威的菜单四分之三原料都是从外地引进的:在哥伦布出世以前,欧洲的厨师们根本就没有见过番茄、土豆、四季豆、玉米和菠萝蜜,这些都是从美洲新大陆引进的。1500年前,欧洲人不知道什么叫做可可,什么叫做咖啡,什么叫做茶。前者是西班牙人从墨西哥带来的,中者最初只生长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后者则是从中国被运到欧洲去的。如此说来,如果没有对外的贸易或掠夺,没有文化的交流和渗透,欧洲人的餐桌上便只剩下三样东西:面包、白米布丁和牛奶。

我们的餐桌日本的经验一方面,日本人不遗余力地引进西方文化;另一方面,日本人又在十分顽固地维护着自己的民族传统。于是,在这个太平洋的岛国上,随处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奇妙的文化景观:西式的摩天大厦与和式的木制建筑同时并存;西服、革履与和服、木屐并行不悖;既可以发现握手的场面,也可以看到鞠躬的情景;既有地球上速度最快的电气火车,又有世界上节奏最慢的茶道仪式;既可以观赏到标准的芭蕾舞、西洋歌剧,又可以欣赏到传统的能乐、狂言;不仅旅馆、饭店,就连厕所也能够分出“西式”与“和式”两种。真可谓是泾渭分明、并行不悖。说到底,文化只是文明的外在形式。因此,凡是具有文明价值的文化产品,无论东方西方,都可以兼收并蓄,为我所用。马科斯·韦伯的启示投资环境的选择文明的谱系酒神道家儒家日神体育

艺术工艺科学自由伦理政策法律谢谢!神灵隐现的史前时代彩陶绘饰中的生殖意味

史前彩陶文化

陶器一、彩陶绘饰中的鱼蛙鸟

西安半坡遗址人面鱼纹彩陶盆鱼之灵临潼姜寨遗址人面鱼纹彩陶盆鱼纹彩陶盆

几何形图案“有意味的形式”(鱼鸟纹彩陶葫芦瓶)(鱼鸟纹蒜头瓶)甘肃马家窑文化遗址蛙纹彩陶瓮陕西华县泉护村彩陶钵绘鸟纹陕西临潼姜寨蛙鱼纹彩陶盆青海乐都柳湾彩陶瓮六肢蛙纹鱼、蛙、鸟,占据了整个彩陶文化的中心画面情感认同二、神话传说中的蛋卵意象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商颂·玄鸟》)

《诗经·大雅·生民》

厥初生民,时(是)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祓)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娠)载夙(孕),载生载育,时(是)为后稷。诞弥厥月,先生如达(羍)。不坼不副,无菑(灾)无害,以赫厥灵。……

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置之平林,会伐平林。诞置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吁,厥声载路。

高句丽人的始祖诞生故事女娲:抟土造人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絚于泥中,举以为人。(《风俗通义》)

《说文》:“抟,以手圜之也”。蛋卵与生殖的关系三、鱼、蛙、鸟与生殖崇拜农业种植家畜饲养鸡子、鸟蛋、鱼籽、蛙卵、种子……(庙底沟彩陶盆)(大河村彩陶盆)

万物有灵:

灵魂睡梦、疾病、幻觉→灵肉分离→灵魂人类学家泰勒《原始文化》物我不分→以己推物→万物有灵(江苏连云港将军崖稷神图)物我不分、交感巫术

(甘肃秦安大地湾: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生殖崇拜与图腾崇拜

图腾(totem),原是美洲印第安人的方言,意思是“他的亲族”。原始人基于万物有灵观念,往往认为自己的氏族和某种动物、植物乃至自然物之间有亲缘关系,认它们为自己的祖先和来源,这种动物、植物、自然物就是这个氏族的图腾。这个氏族便以这个图腾命名,作为氏族的标志。

(河南临汝阎村鹳衔鱼纹彩陶缸)感生神话

商周青铜艺术审美风尚的变迁

一、商器饕餮的“狞厉之美”妇好墓偶方彝饕餮夔象尊饕餮兽面形象

口中含着人头的凶兽

夔司(后)母戊鼎把手

妇好钺龙虎尊饕餮食人卣夔食人刀“狞厉”

《大武》舞二、周代器雕的文质彬彬装饰平和、素雅毛公鼎

铜器铭文

“郁郁乎文哉!”

规矩典雅(史墙盘)盠驹尊四虎钟朴拙写实,平和温顺

诗经

战国特有的学术氛围,首先带来的就是散文的繁荣。偏于记事的:《左传》、《国语》、《战国策》;偏于说理的:《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辞彩斐然,各具艺术特色1、《左传》:叙事曲尽其妙

作为编年体历史著作,注意运用前后呼应、倒叙、插叙等手法,以保证历史事件的完整性和对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的充分展示和交代。如“晋公子重耳之亡”记述他终于返国立为晋文公并开始励精图治的故事。十九年的坎坷经历,就是通过追叙得以集中展现。其中包括了“骊姬谗害群公子”、“蒲城脱险”、“别隗”、“过卫”、“醉遣”、“窥浴”、“退避三舍”、“赋诗言志”等丰富片段,成为一篇独立成章的叙事作品。《左传》还注意故事性、戏剧性,通过具体、曲折的叙述描写,有意追求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审美效果。如《宣公三年》“晋灵公不君”,记述了其和正卿赵盾你死我活的激烈冲突。2、《国语》:记言精彩隽永

《周语上》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于能几何?”道理深刻,发人深省,比喻贴切。《晋语》“叔向谏杀竖襄”是“寓庄于谐”的格调。平公射鷃不死,使竖襄捕捉未得,怒欲杀之,叔向:“君必杀之!昔我先君唐叔,射兕于图林,殪,以为大甲,以封于晋。今君嗣吾君唐叔,射鷃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者也!君其必速杀之,勿令逮闻!”于是“君忸怩,乃趣赦之。”獒咬赵盾画像石(东汉)河南南阳杨官寺出土舞蹈玉佩东晋南朝行书《兰亭序》谢灵运的山水诗“建构”、“解构”与“重构”

——儒、释、道在中国艺术史上的作用

符号学视角儒、释、道三家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事情,然而从符号学的角度上探讨这三家的关系,却是一个新的命题。此前,我曾撰写过《儒家的“建构”与道家的“解构”》一文,现在又加入佛家的维度来探讨其三者的关系。一,儒家的“建构”人是一种符号的动物以“相礼”为职业的儒者,最初恰恰是这种文化符号的掌管者和操作者。“近代有学者认为,‘儒’的前身是古代专为贵族服务的巫、史、祝、卜;在春秋大动荡时期,‘儒’失去了原有的地位,由于他们熟悉贵族的礼仪,便以‘相礼’为谋生的职业。”“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以“仁”释“礼”孔子所开辟的儒学事业,绝不仅限于这种外在符号的掌管与操作,他要使职业的“儒”成为思想的“家”,就必须为外在的行为规范(符号形式)找到内在的伦理准则(价值观念)的支持,从而克服文化符号混乱无序的历史局面,以保持世人的文化品位。所谓“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即表明,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里,礼乐的复兴在孔子那里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符号形式,它本身就标志着人与非人的界限。双重意义从政治的意义上讲,只有遵循礼乐本身所规范的行为法则和等级制度,才能使人与人在进退俯仰之间保持一种行而有等、爱而有差的和谐而有度的社会秩序,即所谓“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颜渊》)从文化的意义上讲,只有掌握了礼乐本身所具备的有意味的符号形式,才能使人与人在温、良、恭、俭、让的社会交往中保持一种高于蒙昧和野蛮色彩的文明形象,即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卡西尔的观点“艺术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符号语言”,“美必然地,而且本质上是一种符号”;这类包含着艺术和美的“符号体系”,“在对可见、可触、可听的外观中给予我们以秩序”,“使我们看到的是人的灵魂最深沉和最多样化的运动”。《乐记》的观点“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乐者,通伦理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惟君子为能知乐。”在这里,声、音、乐三者的区别,标志着禽兽与人、野蛮的人与文明的人之重要区别。“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如果没有孔子在三代文化的基础上所恢复和奠定的这一套“郁郁乎文哉”的伦理规范和典章制度,古代人的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不仅会变得杂乱无章,而且会显得单调无趣。如果没有孔子及其儒家为建构礼乐文化所进行的历史性努力,以“礼仪之邦”而著称的中华民族,将会在很长时间内或很大程度上停留在蒙昧和野蛮的状态之中。符号体系的双重“异化”在形式上,由于后儒并未真正理解孔子“克己复礼”的深刻含义,因而不断地在“礼”的外在形式上大做文章,从而在《周礼》《仪礼》《礼记》等著作中为我们留下了一套举世罕见的繁文缛节,“乐”的形式也由简到繁,成堆砌雕琢之势。在内容上,由于“礼”的等级观念始终规范着“乐”的自由想象,致使艺术的形式发展得不到观念更新的配合与支持,以至于万变不离其宗,总是在“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情感模式中转圈子,由中庸而平庸。二,道家的“解构”由于老子生活的时代与孔子相同,因而他也面临着“礼崩乐坏”的局面;由于老子的年龄比孔子更老,所以《老子》一书中并未提及当时尚未产生学术影响的孔子。尽管老子也不满于“礼崩乐坏”的局面,但他立场和态度却与孔子却截然不同。老子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十八章》)解构外在的文饰老子主张放弃过多的感官享受和精神欲求,“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在简单而质朴的生活中体验纯洁而原始的生命乐趣,进入一种“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境界。庄子对那种雕琢和文饰的人为努力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真。”因而主张“人籁”不如“地籁”,“地籁”不如“天籁”,“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解构内在的法则老子认为,不应该以艺术为手段来限制和扭曲人的自然情感,而应让人的生活和艺术遵循自然的法则和规律,以进入一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境界。在这个境界里,艺术是朴素的、自然的、非功利的。庄子也认为“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一套“乘物以游心”的人生、艺术境界。解构符号体系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他看来,真正本体性的内容,是不可能用语言符号来加以表述的,一旦我们用有限的符号来形容“道”的时候,这个本体的无限意蕴便不可避免地被遮蔽起来,这就是所谓的“道隐无名”。庄子也看到了语言符号的局限性:“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因而主张“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儒道互补”的美学意义如果说儒家美学是强调“善”的,其极端性发展必然导致“伦理主义”;那么道家美学是追求“真”的,其极端性发展则难免导致“自然主义”。然而,“美”和“艺术”却恰恰处在“善”与“真”、“伦理主义”与“自然主义”之间。因此,正如儒家的“建构”需要道家的“解构”来加以不断地清洗以避免“异化”一样,道家的“解构”也需要儒家的“建构”来加以不断地补救以防止“虚无化”。事实上,正是在儒、道之间所形成的必要的张力的推动下,中国美学才可能显示出多彩的风格并得到健康的发展。三,佛家的“重构”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佛教在产生之初也是以一种解构和批判的姿态出现的,只是其解构和批判的对象不是代表宗法制度的儒家,而是代表种姓制度的婆罗门教。与原始的印度宗教崇拜相比,婆罗门教有三大不同。第一,它将原有杂乱无序的多神崇拜改造成为以梵为最高形态的多元而又统一的神学体系。第二,它有了专门的祭司阶层。第三,它的宗教教义和祭司活动更加体系化、规范化了。以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为三大纲领的婆罗门教,是对印度原始宗教原本杂乱无章的符号系统体系化、完备化的结果。

婆罗门教的“建构”与“异化”婆罗门教所制定的符号法则也像儒家的礼乐制度一样,具有非常明显的等级意义,甚至比后者还要苛刻。不同种姓的人不仅不能通婚、共食,而且在祭祀活动中所处的地位也明显不同。例如,婆罗门在妊娠后的第八年即可举行“入门式”,刹帝利要等到第十年,吠舍则要晚至第十二年。又如,婆罗门的木杖长达发端,刹帝利的木杖长至前额,吠舍的木杖则仅及鼻端……。

佛教的“解构”针对婆罗门教“吠陀天启”的学说,早期的佛教不仅不承认《吠陀》为经典,而且主张“诸法皆空”;针对婆罗门教“祭祀万能”的理论,早期的佛教主张以“八正道”;针对婆罗门教“婆罗门至上”的观点,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它没有庙宇,没有献祭,也就没有祭司的圣职”。

“解构文饰”:过一种简单、质朴、甚至贫穷的生活。

“解构法则”:不分种姓高低,仅以入教先后为序。

“解构语言符号体系”与婆罗门教神化《吠陀》经典、垄断宗教信仰的文化努力不同,佛经不仅有用当时“雅语”的梵文版本,而且有用当时“俗语”的巴利文版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那些文化程度较低的大众能够理解。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从来不歧视没有文化的大众,反而想方设法地为他们提供手转经筒、口念六字名号、吟诵六字大明咒等简便易行的方法,甚至到了“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地步

佛教比道教解构得更彻底正如婆罗门教所导致的异化现象比儒家更严重一样,佛教解构文化符号的努力比道家更彻底。道家反抗文明的束缚,只是为了回归自然而已,其“道法自然”的思想毕竟有个归宿。而佛教超越人生的苦难,却要达到“涅槃”的境界,其“四大皆空”的思想根本就没有给感性生命留有任何余地。空“缘起说”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有条件的、相互依存的,没有“自性”的。早期佛教甚至不承认“灵魂”的存在。这种学说虽然对婆罗门的神学思想有着巨大的解构作用,但其解构的结果却使自身陷入了一种、幻、寂、灭的境界。当这种学说传入中土之后,尤其与中国传统的重生思想发生矛盾,于是在“解构”的同时又开始了一种“重构”的努力。佛家的“重构”这种“重构”的努力是多方面的,为了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佛家在追求“涅槃”的同时却又发扬了婆罗门教的“轮回”思想;为了给轮回的思想提供理论根据,佛家在否认“自性”的同时却又承认“佛性”的存在;为了能让人们能够在这个苦难的世界上活下去,佛家在倡导“无常”的同时却又承认“名色”的意义……。

佛家论“色”、“空”佛家所谓的“色”,泛指一切能够触及感官的经验世界,组成这个经验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形状、有功用的,但其形状、功用背后却没有一个恒昌不变的主宰,因而又是“空”的。所谓“空”,并不是在诸色之外有一个绝对空寂的存在,而恰恰是让人们在诸色之中领悟到它的存在。这就是所谓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既是空,空即是色”。《心经》中的这种思想在东土的影响很大,尤其是表现在佛教艺术方面。

佛教的艺术贡献如果只承认“空”而不承认“色”,就不可能有辉煌的寺庙、优美的佛像、动人的壁画、妙曼的音乐;反之,如果只承认“色”而不承认“空”,这些艺术作品也就会流于感官的享受和刺激,从而失去佛教的内涵和意义。“色”与“空”之间的辩证关系,不仅造就了大量既不同于儒家又不同于道家的佛教艺术,而且指向了一种既不同于儒家之“写实”又不同于道家之“浪漫”的新的艺术追求——“意境”。佛家的“境界说”佛家将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称之为“六根”;将这“六根”所获得的色、声、香、味、触、法称之为“六境”;将这“六根”和“六境”所构成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称之为“六识”;又将“六根”、“六境”、“六识”总称为“十八境界”。这些“境界”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既是真实的、又是虚幻的,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这种人生“境界论”的思想,显然会对艺术“意境说”的理论有着直接的启发意义。佛家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是“凡夫之境”;第二种是“初悟之境”;第三种是“成佛之境”。具体说来,凡夫俗子的欲望太强,因而用观念性的“六识”去干扰原本清净的“六根”,从而无法保证“六境”的纯洁、完整;有所觉悟的人心性则比较平静,能够像一面镜子一样映照出较为清晰的周遭景致;而成佛得道的高僧则能够进一步因色悟空,从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中洞彻宇宙的本来面目。“在唯识宗看来,人对于外物之境,人对于其认取对象的执著有着极其强烈的、旺盛的欲求,所以,境也便成为唯识宗破除‘识’执的契机与入口。”从佛家的“境界论”到诗家的“意境说”与佛学“因色悟空”的路径不同,艺术家则要达到“思与境偕”(王昌龄)和“境与意会”(苏东坡)的目的,即通过有限的的“境”而获得无限的“思”、通过客观的“境”而启迪主观的“意”。在这里,艺术家虽然不指望通过“境”之“色”来破除“识”之“执”,但却同样需要采取一种超越功利的“静观”态度来审美。不仅如此,佛教的虚幻世界和艺术的虚拟世界也有着极为相似的内在联系。王昌龄的《诗格》“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作为“三境”中的最高形态,“意境”既包含了客观景象的外在模拟,又囊括了主观意志的内在抒写;与此同时,它既超越了外在的“物累”,又超越了内在的“情累”,从而真正达到了主客相融、内外统一的境界。四,儒、释、道比较儒家从维护文明秩序的角度出发,以“建构”的方式来装点逻辑化、秩序化、符号化的美学世界;道家从反抗异化现实的目的入手,以“解构”的方式寻求着一个非逻辑、非秩序、非符号的审美天地;佛家则从人生觉悟的高度出发,以“重构”的方式创造一种具有深度模式的审美意象。儒家的努力是一种从无到有、由简而繁的过程,其追求的是“充实之谓美”、“不纯不粹之不足以为美”的境界;道家的努力是一种删繁就简、去蔽澄明的过程,其追求的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境界;佛家的努力是一种外繁内简、似有实无的过程,其追求的是“明心见性”、“因色悟空”的境界。儒、释、道的艺术追求儒家是入世的,因而在艺术上以构建“实景”为主,充满了悉心描绘;道家是出世的,因而在艺术上以创造“虚景”为主,充满了想象、夸张;佛家是绝世的,因而在艺术上虚、实并举,注重在色、空之间重构双重的意象。儒、释、道与李、杜、王“诗圣”杜甫杜甫世代书香,常以“穷儒”自命。作为晋代名将兼宿儒杜预的后代,其家族具有“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传统,因而很容易使他产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入仕抱负和“麻衣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忠君情怀。因此,他的诗主要不是面向自然的,而是面向社会的;不是抒发个人理想的,而是描写时事苍生的。这也正是他被誉为“诗圣”的原因所在。“民本思想”和“忘我之境”杜甫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内容要远比李白和王维更为丰富,上至帝王、将相,中至文人、官吏,下至田父、船夫,都是他诗中的人物。社会的动荡,仕途的坎坷,使诗人在颠沛流离之中广泛接触到了下层生活,从而在《哀江头》、《悲陈陶》、《塞芦子》、《洗兵马》以及著名的“三吏”、“三别”中具体而微地反映了“安史之乱”期间民间的痛苦和不幸,使这些作品具有了“诗史”的意义。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那个“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时代里,他能够以一种真正的“仁者之心”将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化为自己的喜怒哀乐;在那个“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里,他能够以“民为本,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立场来痛斥人间的不平。“沉郁顿挫”的忧患意识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北征》)的描写,也有“请为老父歌,艰难愧深情”(《羌村三首》)的感伤;既有“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的叙述,也有“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无家别》)的喟叹;既有“朝廷虽无幽王祸,得不哀痛尘再蒙”(《冬狩行》)的劝谏,又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期望……读之令人下千秋热泪、断百转愁肠。“严谨整饬”形式特征(一)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抒怀》)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严谨整饬”形式特征(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秋兴》之一)“诗仙”李白李白不仅正式履行过入教仪式,成为受过符箓的道士,而且在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上也丝毫没有儒家的严谨和佛家的悲观,而是一派道家的洒脱、道教的狂放。他没有像大多数儒家学者那样,沿着寻常的科举道路,一科一试地寻求功名,而是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一路求仕、一路访仙、一路拜师、一路狎妓、一路吟诗、一路弹琴,因风流倜傥而受到了当时的道教大师司马承祯的高度评价,最终以罕见的文才而受到玄宗皇帝的破格召见。然而,这条“终南捷径”没走多远,他的生活道路便出现了坎坷,先是以“赐金放还”而再次飘泊,后又入“永王幕府”而获罪朝廷。“游仙色彩”和“有我之境”受道教的影响,李白的诗歌充满了大胆的想象和奇异的夸张,常常出语惊人、行文迭宕,其中一些作品带有明显的游仙色彩,显然受道教的直接影响。即使在反映世俗生活的诗歌中,李白的主体形象也是极为鲜明的。失意时,他大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得意时,他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既不似儒家的温柔敦厚,也不似佛教的空澈澄明。“自由而奔放”的形式特征(一)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蜀道难》)“自由而奔放”的形式特征(二)李白具有娴熟的律诗功底,但又善于在古体中大作文章,常常在稳定的结构中,有意加入一些不稳定的因素。这些诗虽然以七言为主要格式,但随着情感的起伏又不断打破这一格式,既以七言为主,而又长短不一。在用韵上,诗人也十分随便,仿佛一时兴起,冲口而出,时而一韵到底,时而频频换韵,不受约束,浑然天成。这样一来,李白诗给人的感受便不再是单纯的舒适和轻松的快感,还夹杂着动荡中引起的振奋,冲突中获得的高扬。这一切,在美学上便不再是优美,也不仅是壮美,而是接近于崇高了。“诗佛”王维王维的母亲一个笃信禅宗的佛教徒。王维本人也曾在六祖圆寂之后亲笔撰写《能禅师碑》,与佛教有很深的关系。因此,他既不像杜甫那样,破衣烂衫地追随着出逃的皇帝,说什么“涕泪授拾遗,流离主恩厚”;也不像李白那样,哭着喊着要去施展自己的才华,说什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在他的眼里,似乎有才没才,有用没用,有金没金,授不授官,并不是人生最为重要的事情,用不着为此而天天烦恼、愤愤不平。心中的“辋川别墅”(一)是王维天性木呐、生来如此吗?读过王诗的人都知道,王维其实是一个既具豪狭之气,又具儿女情长的人。倘非如此,他又怎么可能写出“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的游狭之诗呢?若非如此,他又怎么可能留下“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怀旧之作呢?心中的“辋川别墅”(二)是王维生活平淡、缺乏体验吗?读过王诗的人都知道,王维其实是一个经验丰富、经历复杂的人。若非如此,他又怎么可能写出“身为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这类壮怀激烈的文字呢?若非如此,他又如何能够留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类哙炙人口的诗篇呢?究其原因,是由于王维的内心深处始终潜藏着一汪清溪、一片净土、一块四大皆空的修为之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王维不仅诗文、书画、音律样样精通,而且早年有儒家的抱负、中年具道家的风采、晚年得佛家的精髓,很符合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入于儒,出于道,逃于佛”的人格理想。因此,如果说杜诗是将儒家的精神吟咏得沉郁顿挫,李诗是将道教情怀演绎得辉煌绚烂,那么王诗则是借助佛教的休养而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无我之境”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山,复照青苔上。(《鹿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无我之境”在这里,所有的怀疑彷惶、急躁紧张、焦虑烦恼都不见了,所有的功名利禄、是非恩怨、荣辱毁誉都消失了。从“人闲桂花落”到“深林人不知”,再从“空山不见人”到“涧户寂无人”,创作主体一步一步地退出了诗歌的境界,隐藏在大自然的春山明月、茂林修竹之中,伴花开花落而起舞,随碧涧红尘而飘荡。在这里,我们既看不到杜甫那种沉郁顿挫、大济苍生的“忘我之境”,也看不到李白那种遗世独立、愤世嫉俗的“有我之境”,而是一种身世两我、物我皆非的“无我之境”了。“诗境”与“禅境”在这里,我们无法深究“人闲”与“桂花落”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也无须深究“夜静”和“春山空”是一种什么样的关联。一切是那样的寂静,一切是那样的晶莹,仿佛那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蕴涵着一种神秘的、不可抗拒的美……。难怪胡应麟感到“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呢!难怪沈德潜称其“不用禅语,时得禅理”呢!原来,这便是“诗中有画”,这便是“画中有诗”;这便是“空”,这便是“寂”,这便是“禅”了。

儒、释、道与李、杜、王从创作过程来看,杜甫依靠的是勤奋,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李白仰仗的是天才,是“灵敏诗千首,飘零酒一杯”;王维则凭借的是悟性,是“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从创作结果来看,杜甫以功力胜,所谓“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李白以激情胜,所谓“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王维则以境界胜,所谓“白法调狂象,玄言问老龙”。李、杜、王的美学风格杜甫善凝聚、善浓缩,能够将包罗万象的世界汇集为只言片语,把错综复杂的情感表述得井然有序;李白善渲染、善夸张,能够把微小的事情搞得轰轰烈列,将些隐蔽的情感弄得沸沸扬扬;王维则善隐藏、善含蓄,既不像李诗的天马行空,也不像杜诗的力透纸背,而是要在天外行马、纸外写诗,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杜诗注重外界的物象,李诗注重自我的情怀,王诗则物我两忘了。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杜诗是曲香老酒,口感绵厚;白诗是高粱二锅头,提神醒脑;那么王诗呢,或许是一杯无色无味、晶莹剔透,而又不乏微量元素的矿泉水,同样上得了大席面。

谢谢批评!欢迎指教!唐代审美

文化

大唐概况生活百态

艺林万象

丝绸之路

唐朝(618~907年),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李渊于618年建立了唐朝,以长安为都,后来又设洛阳为东都。其鼎盛时期为公元7世纪时(中亚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

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因此华人也被称为“唐人”。

政治制度方面:

终结了家国一体和贵族门阀政治的国家体制,开启了皇帝—官僚政治体制——中书省和门下省走出内廷与尚书省并列,寺监则退居内廷。

唐朝各级官吏的任用都必须经过考试,官僚形态呈现出新的特征——改九品中正制为科举制,地方佐官改由中央仼免。

实行府兵制,征召扩大化,即兵农合一化,君主直辖化,即禁卫军化。

文化和宗教:

唐朝与当时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朝鲜、日本先后派留学生到长安学习。唐朝同阿拉伯地区商业往来频繁,使绿宝石、胡椒、伊斯兰教先后传入中国。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和雕塑有40%是唐代的作品。

唐朝前期的宗教政策比较宽容,中国传统两大宗教——佛教和道教都有较大发展。唐朝初年,高僧玄奘远赴天竺(现在的印度)取经657部,唐朝特此兴建了大雁塔来保存这些佛经。其他宗教如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和祆教也随着国际交流传入中国。

服饰朝服仕女装舞女装妇女生活服饰妆成仕女骑马俑

生活用度

鎏金酒杯砚台鎏金鹦鹉纹盘鎏金香囊与陀螺仪

丝绸之路,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盛于唐。丝绸之路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东段:从长安或洛阳到玉门关、阳关(汉代开辟)。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汉代开辟)。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唐代开辟)。

嘉峪关官驿精绝遗址楼兰古国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旁佛像

莫高窟外景二莫高窟外景一莫高窟飞天壁画莫高窟舞乐壁画莫高窟睡佛莫高窟菩萨骆驼乐舞俑骆驼载乐俑天王俑书法褚遂良书法颜真卿书法柳公权《神策将军碑》张旭古诗四首怀素食鱼帖绘画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吴道子《天王送子图》宋代的教育与审美文化

两宋概况书院之风艺林万象生活百态

朝(960~1279年)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今属河南),史称“北宋”,并于公元974年一统中原,结束了纷乱的时局。

在军事方面,宋太祖以“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大将对军队的控制,设立中央禁军。科举方面,以殿试的方式对考生进行最终考核,官僚队伍得到了壮大,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政治家,巩固了政权。神宗为使社会有所发展,公元1069年任用王安石为相,推行新法,但由于保守势力过于强大,以失败告终。公元1127年,金军又一次攻打开封,至此,北宋王朝宣告灭亡。以后,杭州建立的南宋政府又与北方女真族的金政府相对峙,持续了150多年的南北分裂时期。

生产力和科学技术

北宋年间,科技有了明显的进步,作为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活版印刷术以及罗盘的应用,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此外,由于战争的需要,在宋朝时火药被首次应用于军事。北宋年间沈括著有科学著作《梦溪笔谈》,记载了当时许多最新的科学发明。

文学艺术

宋代更是名人辈出。宋朝的科举制度使文人得到自由发展的空间,其中,著名文人有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人。而宋朝的诗文,尤其是词,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唐诗、宋词并为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瑰宝。绘画艺术有李成、范宽、李公麟、马远、张择端等人。书法艺术则有号称四大家的蔡襄、苏轼、米芾和黄庭坚。各个领域均产生了不少传世的佳作。

宋代雕版

印刷书籍活字印刷的模板字块

官服

服饰宋代服饰

直裰

仕女服饰(背子)

生活用度金步摇耳坠女子织锦屯溪宋代老街

仿宋代古街

清明上河图【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宋】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宋】张择端宋古城墙一宋古城墙二

建筑

宋徽州长庆寺塔观音像宋婺源彩虹桥仿宋代温州古船复原的南海一号船

宋代的教育

除各级官办学校以外,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私立书院开始出现。书院主要由民间出资兴办,延请海内名师担任主讲或山长,招收来自各地的学子。据统计,两宋书院共有700余所。宋代最有名的四大书院是: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和嵩阳书院。

宋代的理学

理学是一种新的哲学思潮,它建立在书院讲学的基础上。北宋中期有周敦颐的濂学、邵雍的象数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司马光的朔学,南宋时有朱熹的闽学。

岳麓书院一岳麓书院二白鹿洞书院一白鹿洞书院二

嵩阳书院徽州紫阳书

院古紫阳书院宋代歙砚

宋代的青瓷以素雅、细腻、精致为特色,体现了宋人重视内蕴、不尚浮华的审美趣味。

定窑瓷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

定窑·牡丹纹·白瓷盘定窑·白瓷·孩儿枕龙泉窑·影青瓷·水理纹瓶

龙泉窑·梅子青·瓷盖钵龙泉窑瓷浙江·

龙泉·

哥窑瓷

玉壶春瓶鱼耳炉梅子青瓶

花纹尊哥窑瓷汝窑瓷钧窑·三足洗天青釉圆洗

瓷虎钧窑·三足洗钧窑·

海棠洗盆钧窑瓷宋人的山水画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文人画的方向发展,讲求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表达浓厚的诗意。北宋范宽雪景寒林图北宋郭熙早春图雪山行旅图南宋刘松年松湖钓隐图南宋李唐松柏楼阁

马远柏楼阁

马远雪堂客话图

宋夏圭宋词是继唐诗之后又一种在诗歌史上大放光彩的诗体,其表达的情感更加细腻、深入和私人化,大致上可分为婉约和豪放两大风格类型。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

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元代审美

文化

元代概况

生活百态

青花瓷器绘画戏剧

元朝(公元1271——1368年)忽必烈(元世祖)于1271建元,至1279年统一全国,定都于大都(今北京)。元朝将各族人民划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4个等级;地方实施行省制,行省是朝廷委派重臣到各地署事,行使中书省职权的派出机构,“行中书省”的简称。

元朝作为蒙古族建立的政权,经过对欧亚广大地区的征服后,在文化思想领域也吸收集合了多种文明长处。

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空前繁荣,不同地区、国家区间的经济文化双向交流加速。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传入阿拉伯和欧洲,推进了这些地区的文明进程。

同时,阿拉伯的医学、天文学、农业技术,欧洲的数学、金属工艺,南亚的雕塑艺术等也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思想文化观念:有两个特点是十分显著的:其一兼容,其二“不尚虚文”。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元朝的文化环境表现出兼容务实的特征。

元朝以及四大汗国等政权的产生,使13世纪之后的欧亚政治格局发生重大的变化,成就了从未有过的中西方大交流:

优惠的通商政策、通畅的商路、富庶的国度、美丽的传说,使元朝对西方和阿拉伯世界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上都、大都、杭州、泉州、广州已具有国际化都市的色彩,泉州港成为国际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旅行家、商人、传教士、政府使节和工匠,由陆路、海路来到中国,其中部分人长期旅居中国,有些人还担任政府官员。一些人记录了他们在中国的见闻。正是这些游记,使西方人第一次较全面地掌握了中国和东方的信息。马可波罗等人的著作对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元朝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经贸,往来的国家和地区由宋代的50多个增加到140多个。海路到达非洲海岸,陆路往来直抵西欧,新创制的青花瓷从此时开始传遍世界各地,统一的环境为国际间、地区间的交往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史称“适千里者,如在户庭;之万里者,如出邻家”。

服饰

蒙古服饰是草原民族审美态度的表现。其服饰有姑固冠、蒙古袍、靴子等。服饰官服蒙古袍、靴、帽蒙古半袖金纹罩袍姑固冠蒙古半袖仕女袄袍蒙古袍姑固冠

射柳枝、射圃、孛可(力士)

2、饮酒和舞蹈忽迷思(马奶酒)、雅乐(箫韶)、法曲、天魔舞、海青拿天鹅元人会客图

青花瓷

一种代表东方品格和神韵的瓷种。白底青花是素雅和热烈的综合体现,同时又是东方民族对生活美的理解和表达。青花瓷盘青花瓷瓶青花瓷罐一青花瓷罐二青花花鸟双耳壶龙纹青花瓶釉里红凤头流扁壶霁兰釉龙纹壶釉里红

文人画

元代的画家们,秉着雅、狷的审美精神,在绘画领域反俗尚雅,改变了传统作风,开创出中国文人画的一片崭新世界。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

吴镇《渔父图》吴镇《双桧平远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倪瓒六君子图王冕《墨梅图》

元杂剧

13世纪初诞生于中国北方的戏曲,中国最早的戏曲形式之一。关汉卿窦娥冤·滚绣球

关汉卿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的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西厢记

王实甫西厢记·端正好

王实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墙头马上

白朴明代审美

文化

明代概况生活百态郑和下西洋

艺林万象

时代新变

明(1368-1644年)

1368年,朱元璋称帝,年号洪武,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明朝初年国力强盛,北进蒙古,南征安南。商品经济得到不断发展,明中后期在历史上属于较发达的阶段。明朝早期君主集权强化,皇帝大权独揽。但是在明宣宗以后,皇权开始削弱,权力在内阁与宦官之间争夺。从明朝开始,西方伴随着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和宗教改革,在世界的地位逐渐与东方平起平坐。同时,西学也随着一批传教士来到中国,为东西文化的交流开辟了窗口与机会。

文化成就:

文学方面:汤显祖、袁宏道及徐渭等文学艺术家领一时风骚;前后七子派、唐宋派、公安派和竞陵派竞相争辉;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极为繁荣,小说成就辉煌,《三言二拍》及四大奇书(《三国演义》、

《水浒传》、《西游记》

、《金瓶梅》)名闻于史。科学方面: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李时珍《本草纲目》及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等都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当时,还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

八股制

明时的科举制相对于隋朝而言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即采取八股取士。这一取士体制亦为清朝所沿用。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又叫制艺、时文等(注:“股”与“比”是对偶的意思)

。它要求文章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总共包括八股,所以称八股文。八股文的特点:1.题目一律用《五经》、《四书》中的原文。2.内容必须以程朱学派的注释为准。3.体裁结构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部分组成。

江南经济的新变

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生产走向专业,分工明确,生产效率提高。李贽(1527—1602):

中国明代后期思想家。曾受教于王(王阳明)学的泰州学派,号卓吾,泉州(今属福建)人。其著作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李贽思想具有反理学的色彩,肯定人的生存欲望提出“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又提出著名的“童心说”。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生活用度地契银锭

服饰皇袍朝服朝冠镶金短衫纱帽黄玉板指玉带扣仕女罩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