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内蒙古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课内及课标古诗词曲鉴赏43首梳理【专项训练】_第1页
2024内蒙古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课内及课标古诗词曲鉴赏43首梳理【专项训练】_第2页
2024内蒙古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课内及课标古诗词曲鉴赏43首梳理【专项训练】_第3页
2024内蒙古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课内及课标古诗词曲鉴赏43首梳理【专项训练】_第4页
2024内蒙古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课内及课标古诗词曲鉴赏43首梳理【专项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内蒙古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内及课标古诗词曲鉴赏43首梳理第1首观沧海东汉末·曹操原文鉴赏(严格依据教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内容: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直陈其事,显得很质朴。炼字:“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内容: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实景。手法:动静结合。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仍然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手法、炼字: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展现出博大的境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两句诗在《步出夏门行》各章末尾都有,应为诗歌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主旨】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奇特的想象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宏观景象,表现出诗人博大的胸怀,抒发了诗人渴望统一全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这首诗于苍凉中又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第2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原文鉴赏(严格依据教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内容、手法、情感:融情入景,景中见情,借“杨花”“子规”两种意象,点明时令(暮春),烘托凄凉悲惋的氛围,以寄寓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境。“五溪”是偏远之地,传达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悲伤的感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修辞:由写景言事转为抒情寄慨,运用拟人的修辞,将明月人格化,把它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友好使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之情。【主旨】本诗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以景传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同情和关切。第3首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原文鉴赏(严格依据教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修辞、内容:开头以对偶句发端点题。“客路”即驿道,是诗人的想象,暗含旅途奔波之意,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内容、炼字: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为“江春”一语做铺垫。“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修辞:运用对偶修辞,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表现出来(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了。象征了诗人对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心情乐观昂扬。“两岸阔”“一帆悬”是精整的对仗,意境开阔,情绪饱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炼字、修辞、哲理: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生”和“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日”和“春”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蕴含了旧事物中孕育新事物的哲理,揭示出新旧交替的变化规律,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内容、手法、情感:尾联紧承颈联,遥应首联,借用“雁足传书”的故事,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主旨】诗人借景抒情,描绘了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景致,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情感。第4首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原文鉴赏(严格依据教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内容:前三句均为写景,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抒情主人公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组成了一幅生动的秋景图。手法:动景与静景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画面:太阳落山了,常年漂泊在外的游子,仍然跋涉在苍凉的古道上,不知归向何处,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情感:“夕阳西下”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的氛围,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表现了异乡人浓重的乡愁。【主旨】这是一篇抒情作品,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第5首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原文鉴赏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内容、修辞:先叙事后写景。首句设问点题,“问归期”而“未有期”,包含着诗人的苦涩与无奈。次句借凄凉的秋夜雨景抒写客愁旅况,表达出诗人的孤独凄凉。炼字:“涨”字富于动态感,既写出了巴山雨水注入秋池的自然之景,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衬托出诗人深重绵远的愁思。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内容、手法:诗人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的凄苦想象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未来的欢乐中注入被时间过滤了的“昔日”之苦。【主旨】诗人用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通过时空的变化,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孤独凄凉和对团聚的期盼之情。第6首木兰诗《乐府诗集》原文鉴赏(严格依据教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内容: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手法:以“唧唧复唧唧”声开篇,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设置悬念。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内容:道出了木兰“叹息”的原因,即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手法、人物形象:这段从木兰的心理活动入手写从军的原因,在叙事的同时刻画人物性格,表现出木兰敢于挑重担、富有责任感的果断勇敢的女性形象。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内容: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修辞、手法:前四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后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受到紧张的战争氛围。“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内容、修辞:概写木兰的征战生活。前两句用夸张的修辞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中间两句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画面。最后两句用互文的手法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内容:木兰还朝辞官。“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表现了木兰对家园生活的眷念。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内容: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修辞、手法:运用重复排比的句式,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装束的喜爱,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火伴皆惊忙”用伙伴的吃惊反衬出木兰的无比自豪与得意,是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写出了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修辞: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主旨】这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乐府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塑造了木兰这一勤劳善良、坚毅勇敢、爱家爱国、不慕高官厚禄、热爱和平生活的巾帼英雄形象,颂扬了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品质。第7首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原文鉴赏(严格依据教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内容、情感:“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成为历史,后世自当有明君贤士的风云际会,却无缘相见。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跃然纸上。手法: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炼字:“独”指独自,诗中有孤独之意。纵观古今,寻遍天地,报国无门,怀才不遇,体现诗人理想破灭,孤寂郁闷的心情。内容、手法、情感:通过天地之“悠悠”与人之茕茕“独”影的对比,互为映照,诗人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下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主旨】这首诗通过登楼远眺,吊古伤今所引起的无限感慨,在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和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中,营造了空旷辽阔的意境,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诗人融理入情,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第8首望岳唐·杜甫原文鉴赏(严格依据教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内容、修辞:从远望的角度写泰山的高大与历史悠久。开篇以问答形式,表明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表现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从空间看,泰山横跨齐鲁;从时间说,泰山郁郁葱葱,千古常青。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内容、炼字、修辞: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钟”字用拟人的修辞,将大自然写的有情。“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内容:由静景转为动景,写细望之景。炼字:“决眦”将诗人极目仰望时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衬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令人震撼的力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内容、炼字:用众山的“低小”反衬泰山的“高大”。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凌”表现出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情感:借助想象表现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主旨】这首诗用“望”贯穿全篇,描写了泰山的雄伟气势和秀丽景色,表现了青年诗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及其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第9首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原文鉴赏(严格依据教参)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内容:诗的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第二句说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手法、情感:借用典来直抒胸臆,“浮云”在此用来借代奸邪小人,表现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衍生意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主旨】全诗将写景与抒情结合,借写登高望远的感受,以理入诗,蕴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表明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第10首游山西村南宋·陆游原文鉴赏(严格依据教参)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内容、手法:以劝说别人不要嫌弃农家腊酒浑的口吻,写农家在丰年殷勤待客的情谊,间接抒写了自己在山西村农家做客时的感受。炼字:“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内容: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哲理:诗人触景生情,表达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的人生思考,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内容:写热闹的乡俗民事。情感:表达了诗人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表现出诗人对古老淳朴的乡土风俗与热情好客的乡民的赞美。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情感:抒写了诗人的悠闲惬意之情。【主旨】此诗写景中寓含哲理,诗人以明快、抒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赞扬了乡民的淳朴好客,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第11首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原文鉴赏(严格依据教参)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内容: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修辞:展开联想,用比喻手法,移情于物,借“落花”自喻,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情感: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自然而朴实地表现出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命运,不忘报国之志,表达了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主旨】这首诗寓理于景、借物抒情,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抒写诗人辞官南归时的离愁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表现出他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命运,不忘报国之志,表达了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第12首泊秦淮唐·杜牧原文鉴赏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内容、炼字、手法:首句两个“笼”字将烟、水、月和沙四个意象连接起来,描写了一幅朦胧的水色夜景,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气氛。“夜泊秦淮”揭示时间、地点,并巧妙点题,以“近酒家”引发思古之幽情。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内容:由一曲《后庭花》引发历史兴衰之感,借古讽今,仿佛已从“商女”那里听到亡国之音,其实是对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表示忧虑与愤慨,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主旨】本诗寓情于景,通过夜泊秦淮的所见所闻,将对历史的咏叹与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委婉深沉,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eq\x(八年级上册)第13首野望唐·王绩原文鉴赏(严格依据教参)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内容理解:“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思归之情)。情感:“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诗句,表现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内容理解、写作手法:颔联远景、静态描写,侧重宏观描绘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寓情于景,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颈联近景、动态描写,反衬诗人郁闷孤单的心境。情感:诗人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清冷的色彩。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写作手法、情感: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夕阳下景色的宁谧,农人们归家的喜悦,都冲淡不了诗人心头的忧郁,只好向先贤那里寻找慰藉,放声高歌,怀念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主旨】这首诗遣词造句朴素自然,意境清新恬淡,但从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忧郁,孤独的感情。第14首黄鹤楼唐·崔颢原文鉴赏(严格依据教参)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内容: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诗人先悬想“昔日”仙人费祎乘黄鹤经过这里的情景,再从遥远的古代回到现实,写现在的鹤去楼空。炼字:一个“空”字,似有无限感慨,仿佛看到诗人凭栏远眺,吊古伤今陷入无限沉思之中的形象。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内容:颔联是首联的延伸,诗人似在极目远望,试图追寻黄鹤的踪影,却杳然无得;看到的只有天际飘浮的白云。炼字:“千载”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而“空悠悠”则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时空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前两联两个“空”字,体现了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手法、情感:前两联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内容:颈联转写登楼所见的明丽景象,境界阔大,色彩鲜明。诗人也从怀古之思中回到现实来。手法: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画面: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中那一棵棵葱翠树木,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情感:以抒情作结。由景生情,形象鲜明,形象地刻画出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的鲜明形象。【主旨】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吊古怀乡之情。第15首使至塞上唐·王维原文鉴赏(严格依据教参)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内容: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第一句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单车”表现出诗人形单影只的情状。第二句写要经过辽远的边疆地区,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孤寂的心境。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内容:承接首联,直抒内心感受。手法:“征蓬”与“归雁”,“出汉塞”与“入胡天”,一“征”一“归”,一“出”一“入”,对比强烈,凄凉中蕴含悲壮。修辞、情感:运用比喻的修辞,以“征蓬”“归雁”自比,既言事,又写景,更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炼字、情感:“大”写出了沙漠的浩瀚,“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表现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直”二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笔力苍劲,意境雄浑,壮阔深邃,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内容: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用典:暗用“燕然山”的典故,既表现了边塞战争的胜利,又符合诗人出使劳军的目的,照应开头而作结。【主旨】全诗以行踪为线索写出使的所见所闻,表现了诗人由于受排挤而产生的孤寂、抑郁之情,以及在大漠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表现出诗人的达观。第16首渡荆门送别唐·李白原文鉴赏(严格依据教参)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主要内容: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作手法:从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诗人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炼字:“随”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渐变与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情感:反映了作者喜悦开朗的心境,表现出作者远游异乡、闯荡世界的兴奋心情。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主要内容:从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写朗月映照下的夜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写黄昏的风景,景色让人陶醉。修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恰似“江天一色无纤尘”,写出江水与江上空气的澄净明澈。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炼字:“送”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故乡的水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情感: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主旨】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既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了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第17首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原文鉴赏(严格依据教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内容:首联点题,交代游踪。写诗人游西湖,从孤山寺北出发,到贾公亭以西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勾画出西湖早春的轮廓,是从大处落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内容:颔联写莺与燕,是禽鸟。炼字:“几处”说明早莺还少,“争暖树”说明尚是乍暖还寒时候,“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争”“啄”两个动词,描绘出一幅莺争暖树、燕啄春泥的动态场景,生动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内容:颈联写花和草,是植物。炼字:“乱”字描绘出早春时节春花初放,欣欣向荣的景象;“浅”字描绘出初春小草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渐欲”“才能”写出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没马蹄”形容嫩绿的浅草,正是眼前现成景色。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炼字、手法:“湖东”点明诗人行踪,与首联呼应,“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余兴未阑,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情感: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主旨】全诗紧扣“早春”着笔,寓情于景(最后一联直抒胸臆),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诗人喜悦的感情。第18首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原文鉴赏(严格依据教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内容:前四句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客体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情趣。修辞:运用设问修辞,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次句回答了“而无车马喧”的原因,即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就自然会偏僻安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内容:妙手偶得之笔,以景物衬托诗人悠闲自得、物我两忘的境界。炼字:“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诗人内心的自由和惬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内容:“飞鸟”既是眼前实景,同时又使人感到具有某种象征意味。使人感到它既是客体自然之物象,又是诗人作为隐逸之士的自我写照。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内容: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真意”指自然之趣,既表现为山水田园的具体“自然”,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抽象“自然”,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陶醉自然、物我两忘的境界。【主旨】这首诗融情入景,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超脱世俗的高雅追求。第19首春望唐·杜甫原文鉴赏(严格依据教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内容、情感:写望中所见,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炼字:“破”字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残败景象,“深”写出草木茂盛,体现战乱后的长安城乱草遍地,林木苍苍,借以反衬人烟稀少,渲染了一种悲凉气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内容: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手法、情感:以乐景写哀情,描写“花”“鸟”两种春日的美好景物,见花开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修辞:“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炼字、情感:“白头”是写实,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写出了诗人的苍老之态,“搔”字是对诗人想要排解忧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更短”可见愁的程度,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伤时、思家之情。【主旨】全诗围绕“望”字展开,融情于景,描述了诗人被困长安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第20首雁门太守行唐·李贺原文鉴赏(严格依据教参)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内容: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叙事,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次句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炼字、手法:“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也衬托出将士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内容: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手法:从侧面来表现战争的惨烈,用“角声满天”表现战争的规模,“燕脂”“夜紫”的色彩变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做铺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内容:写夜晚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先以“半卷红旗”写乘夜奔袭之状,“临易水”既表明地点正是燕、赵英雄慷慨悲歌之地,又暗示将士们具有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写苦战的场面:援军到来立即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鼓寒”的声音细节,使悲壮的气氛更浓了。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情感、用典:抒写全体官军将士的心愿。用燕昭王黄金台上延揽天下之士的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表现出忘身报国的情感。【主旨】这是一首以战争为背景和主题的抒情诗,诗人用极凝练的方式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高度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表达了全体将士报效朝廷的决心。第21首赤壁唐·杜牧原文鉴赏(严格依据教参)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内容、手法:写兴感之由。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首句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认前朝”是诗人直接对历史结局提出自己的评判,进一步引发了诗人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两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内容:发议论,抒感慨,深刻警策。手法、情感:诗人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影响,而是反说其事,翻出新意。借“二乔”可能的命运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以小见大,含蓄、形象而又颇见风致。【主旨】诗人借相同的地名,引发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表达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第22首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宋·李清照原文鉴赏(严格依据教参)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内容:写梦中所见景象。开篇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景象极为壮丽。词人用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个似梦似幻、美妙神奇、富有浪漫色彩的境界。炼字:“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二字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内容:写词人梦中见到天帝。词人在梦中穿过云涛、晓雾、星河,来到天帝居住的宫殿,用一个“归”字,好像词人原来是从天上宫阙来到人间,经历了千辛万苦后又回到天帝身旁。最后一句饱含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内容:上句是词人回告天帝,下句是词人学习诗作。这一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感慨自己空有才华,但毕竟是个弱女子,能有什么作为呢?二是正值战乱年代,国难当头,诗词文章又有何用?这一句有怨嗟,有感慨,现实如此,只有把希望寄托于虚幻的想象。炼字、情感:“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以及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一个“嗟”字,生动地传达出词人对日暮途远的叹息,“谩”字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用典:“九万里风鹏正举”借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的形象,希望自己也能像大鹏一样高飞远走。情感:反映了词人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的理想抱负。【主旨】这首词通过记梦的特殊方式,展示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充满了浪漫幻想的气息,抒发词人内心的苦闷,也表现词人不为苦难所磨灭的追求与向往。第23首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北宋·晏殊原文鉴赏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炼字:“新”“旧”对比,表达了美景依旧而光阴流转、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惆怅。“几时回”三字折射出一种企盼其返而又知其难返的心态。手法、情感:“夕阳西下几时回”借景抒情,倾诉了词人满腔的沉郁,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以及对年华将逝的伤感,暗含了但愿美好事物重现的情怀。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炼字:“独”字道出了词人孤寂之深,伤感之重;“徘徊”是动作描写,反映了词人的心绪不宁。哲理:蕴含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谁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的哲理。【主旨】词作将瞬间的感受与久久的思考熔于一炉,既敏锐,又不乏深沉,自然流畅,婉转圆润。抒发了词人对光阴流转、物是人非的感慨和惆怅。eq\x(八年级下册)第24首关雎《诗经》原文鉴赏(严格依据教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内容:第一章四句,以水鸟和鸣起兴,引出对美丽贤淑的好姑娘的爱慕之情。写作手法:开篇即以关雎和鸣引出男女相思之情,比兴手法的运用切合诗意,自然流畅,显现了婉曲动人的艺术魅力。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内容:第二章八句,写小伙子对意中人的思念、追求,和因求之不得而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的情形。手法:运用了双声词(如“参差”)、叠韵词(如“窈窕”),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的生动性。炼字:两个“悠”字以感叹语气出之,着重表现了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内容:第三章八句,写小伙子想象中的与意中人热恋的美好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诗的格调一变而为轻松明快,与第二章的迂回低缓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以“琴瑟友之”表现恋爱生活的和谐美满,以“钟鼓乐之”来描绘婚礼的盛况。【主旨】本诗写一个青年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的过程,把青年男子的爱慕之情和相思之苦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大胆热烈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第25首蒹葭《诗经》原文鉴赏(严格依据教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内容:以“蒹葭”起兴,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图,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了萧索凄迷的氛围,烘托了主人公追寻伊人却不得的凄婉惆怅之情。每章的开头以景起兴,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更烘托了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手法、炼字、情感:用反复咏叹的手法,进一步写出了主人公追求伊人而不得的怅惘之情。“苍苍”“萋萋”“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萋青再到泛白,渲染出深秋凄凉的气氛,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处的清冷环境和寂寞心境。“为霜”“未晞”“未已”的变化,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方”“湄”“涘”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再到彼岸,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主旨】本诗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场景朦胧,意境含蓄,情感韵味浓郁。第26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原文鉴赏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炼字:“辅”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表现了送别之地的雄伟气势,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望”字把目光从镇控三秦的煌煌京城,移向风烟迷蒙的巴山蜀水,充满深情厚意。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情感: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借以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之中显现出诗人旷达的胸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修辞:运用对偶修辞,“海内”与“天涯”相对,对仗工整自然,写出情谊深厚的朋友,即使天各一方,也如近在咫尺,表现了友谊的超时空性。情感: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和与友人真挚深厚的友谊,道出了真挚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消除孤独和苦闷的哲理。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情感:“歧路”照应送别,以豪迈之语相送,以劝慰之言送别。诗人劝慰友人不要因为离别而伤心落泪,要心胸开阔,坦然面对。【主旨】诗人以全新的视角,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劝勉好友乐观面对离别,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第27首石壕吏唐·杜甫原文鉴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内容理解:首句“暮投石壕村”直叙其事,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暗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的背景,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炼字:“呼”与“啼”,“怒”与“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分别从正面和侧面揭露了差吏的凶狠残暴,百姓痛苦不堪。两个“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官吏的蛮横气势。情感:通过老妇叙说家中的不幸状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残酷环境,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表达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内容理解:照应开头,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差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主旨】这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第28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原文鉴赏(严格依据教参)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内容:以描述开篇,用写实手法,先写秋风威力,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炼字、修辞、手法:“怒”写出了秋风之狂,“风怒号”,以比拟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组成了一幅鲜明的秋风怒号图,渲染了凄苦的氛围,衬托出诗人的焦急和痛惜,为下文作铺垫。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内容:村童抢掠茅草而去,表现出诗人焦灼而又无可奈何的情绪。“老无力”“呼不得”“叹息”等词语写出了诗人的老态、愤懑和无奈,反映了诗人年迈穷困的现实,为后文中的悲惨遭遇埋下伏笔。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内容:写秋雨漏屋,生活简陋,表现出自我反思、自我哀怜的情感。手法:环境描写,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气氛;二是烘托出诗人黯淡愁惨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蓄势。修辞:“雨脚如麻未断绝”运用比喻的修辞,把“雨”比作“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秋雨的连绵细密,从侧面表现出诗人的生活十分凄苦。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内容:写广厦存寒士的人生理想,坦露出诗人不顾己身、“大庇天下”的广阔无私胸怀。手法: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的宽广胸怀。表明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和急切希望实现理想的强烈愿望。【主旨】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通过写诗人自己在一场暴风雨中的经历,推己及人,从个人遭遇联想到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以及博大宽广的胸怀。第29首卖炭翁唐·白居易原文鉴赏(严格依据教参)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内容、手法:第一节(“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写卖炭翁劳苦悲惨的生活。开头先概括交代卖炭翁的基本情况,继而对他的肖像做了精练传神的描绘。三四句写“两鬓苍苍”与“十指黑”,衬托出卖炭翁的年高与劳苦。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内容、修辞:运用设问。前两句一问一答,将老翁的命运与他所烧所卖的炭紧紧联系在一起,通过愿望的卑微表现生活的贫困。炼字:诗人先用“可怜”二字倾注了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无限同情,再以“忧”“愿”这一极度反常、扭曲的矛盾心理,真实地反映出老翁的悲惨境遇。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内容:写老翁赶车卖炭的情景。炼字:“辗”字既写出了雪天路难行,突出了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从侧面表现了卖炭翁早起驾车、踏雪碾冰的艰辛,生活的不易。“泥中歇”写出了老翁精疲力竭的情态。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内容:第二节(“翩翩……系向牛头充炭直”)写“宫使”对卖炭翁的掠夺。前四句描绘“宫使”横行霸道的丑恶行径。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炼字:“翩翩”写出宫使横冲直撞、趾高气扬的动作和神态,“手把”“口称”可见宫使仗势欺人、专横跋扈;“回”“叱”“牵”这一连串动作,则刻画出其蛮不讲理、霸道凶残的面目。表达了诗人对统治阶层的控诉。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内容:写被掠夺的结果。手法:“一车炭,千余斤”极言被掠夺的多,“惜不得”写出了老人的炭被夺走,体现了老人的无奈、悲愤与绝望。“半匹红纱一丈绫”数量极少,价值极低,与“一车炭,千余斤”二者构成强烈的对比,反衬出“宫使”掠夺的残酷。【主旨】这首叙事诗讲述了卖炭翁以伐薪烧炭艰难维持生计却横遭掠夺的悲惨故事,揭露了“宫使”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eq\x(九年级上册)第30首行路难(其一)唐·李白原文鉴赏(严格依据教参)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内容:开头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写“金樽清酒”“玉盘珍羞”,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三四句急转直下,强烈的反差,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炼字:“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反映了诗人感情的激荡变化,与“金”“清”“玉”“珍”形成强烈的反差,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悲苦。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手法:运用象征,用“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理想的追求,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传达出无限的惆怅和迷惘。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典:运用典故,借历史人物姜尚、伊尹受到重用的故事,表达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够得到明主赏识、施展才能抱负的强烈愿望。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内容、修辞:句式由七言转为三言,节奏短促、跳跃,运用反复的修辞,表现诗人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传达出诗人面对世事多艰,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用典:借用南朝宗悫的“乘长风破万里浪”来形容自己的抱负。炼字:“破”“挂”两个动词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出作者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追求。情感:结尾在沉郁中振起,诗人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主旨】本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慨,但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虽情感大起大落,但基调豪放乐观,充满昂扬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对前途充满乐观的豪迈气概。第31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原文鉴赏(严格依据教参)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内容:概写自己“二十三年”的被贬遭遇。“凄凉地”和“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被贬谪的无限的辛酸和悲凉。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内容:写被贬归来的感触:当年参加政治改革的诸多友人多已离世,自己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恍若隔世,无限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用典:两句使用了两个典故。前一句引用向秀“闻笛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旧友的怀念之情;后一句引用王质“烂柯人”的典故,既暗示自己被贬时间之久,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情感:格调从沉郁中振起,抛开个人的悲苦,表达了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该句充满哲理意味,尽显慷慨激昂的气概。哲理:客观上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蕴含着旧事物必将被新事物取代,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的道理。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情感:点睛之笔,点明酬答之意,回应首联,扣住诗题,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表达了共勉之意。炼字:“长精神”三字,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主旨】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气,奔放中有哲思,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诗人借诗答谢友人,表现了诗人面对仕宦升沉和世事变迁时乐观豁达、进取向上、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第32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北宋·苏轼原文鉴赏(严格依据教参)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内容:点明作词时间及缘由。丙辰年,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内容:以问句开篇,把词人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写了出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最后两句飞天探月,出尘之思,表现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炼字:“恐”字表现了词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表达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炼字:“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明月的阴晴圆缺,表明人生不会完美无憾,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要有豁达的胸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词人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和乐观旷达的胸襟。【主旨】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全词充满形象的描绘和浪漫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议论和抒情,表达了词人乐观旷达的情怀和对亲人的美好祝愿。第33首无题唐·李商隐原文鉴赏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炼字:连用两个“难”字,突出强调了“别亦难”。第一个“难”指相见困难,第二个“难”指离别时及离别后二人心境的痛苦难堪。手法:第二句情景交融,以春风不再、百花凋零的景象,象征爱情的艰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修辞、内容:比喻、双关,以“春蚕”“蜡烛”自喻,写对爱情的至死不渝。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内容、情感:拟写对方的相思之情,从“晓镜”的青春易老,到“夜吟”的顾影自怜,道尽相思的悲苦与无奈。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内容、情感:借神话传说,表达惆怅而又伤感的思念之情。【主旨】本诗是一首思恋之歌,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托物寓意、借景言情。主要表现了与恋人离别时的忧伤和痛苦,抒发了诗人缠绵执着的相思之情。eq\x(九年级下册)第34首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原文鉴赏(严格依据教参)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内容、用典、手法:上片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开头一句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第二句借用“衡阳回雁峰”的典故,写出塞下天气极其寒冷;最后一句“闭”字,透露出边关战事紧张、防守任务重大的情形。“长烟落日”的空旷与孤城的紧闭,衬托出塞外的荒凉与寂寥,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炼字:“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为下文写西北边境肃杀、凄凉的秋景做铺垫。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内容、情感:下片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思乡之情。“羌管悠悠霜满地”表明这时已夜寒霜浓,又传来了悠悠羌笛之声,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最后一句悲怆含蓄地表达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还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用典:借用“勒石燕然”的典故,从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表达了词人既渴望杀敌报国又思亲念乡的复杂感情。【主旨】本词上片写塞外秋景,景中有情,下片抒发边关将士的愁情。全词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感情抑郁诚挚,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相结合,表现了边关将士的爱国和思乡之情,也表达了词人惆怅、伤感、自勉、悲慨等情感。第35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北宋·苏轼原文鉴赏(严格依据教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内容: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出词人有少年人的豪情。炼字:“狂”字,贯穿全篇,统领全词,奠定了全词纵情、豪迈的感情基调。“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用典:最后一句写词人派人为他报知全城百姓随他狩猎,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马前射虎,突出表现了词人的“少年狂气”。“亲射虎”借用“孙权射虎”的典故,词人以孙权自喻,表示勇武可用。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内容:下片以抒情为主。词人酒酣之后,更觉胸宽胆壮。以“鬓微霜”的“何妨”衬托“少年狂”,表现了词人壮志未已的英雄本色。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用典:“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化用“冯唐出使”的典故,词人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新重用自己,含蓄地表现了词人企望重新受到朝廷重用,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修辞: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拉开的弓”比作“满月”,“射天狼”喻指打败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主旨】本词通过密州出猎时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突出词人的豪放、英勇,并借历史典故委婉地表达出词人期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以及驰骋疆场、杀敌报国、为国效力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情怀。第36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宋·辛弃疾原文鉴赏(严格依据教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内容:上片描述军旅生活。开头两句将镜头定在了军营之中,三至五句分别描写了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的雄豪、壮美行事,隐含着词人仍十分企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炼字:“秋”字点明季节,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用典:“八百里”出自《世说新语·汰侈篇》,用典贴切,烘托出一种热烈豪迈的气氛。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内容: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可怜白发生”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另一方面说明了词人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理想难以实现。此句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词人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修辞、手法:运用比喻的修辞,将“弓弦发声”比作“霹雳”,马快弦急说明战斗的激烈和顺利,从侧面衬托词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炼字:“马”“快”“弦”“惊”四个字,准确地刻画了杀敌报国、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表现了词人渴望率师北伐、统一南北的愿望。【主旨】本词虚实结合,追忆了梦境中雄壮豪迈的军旅生活,描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发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之情。第37首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原文鉴赏(严格依据教参)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内容:词的上片,从客居京华写起,点明时值中秋佳节。院落篱下,菊花盛开,成为节日最好的点缀和提示。北国的秋天,明净如洗。然而,美好的节日,明丽的秋景,都不能抹去国难心愁,乐景反增悲哀。最后两句既道出了命运的不公,也表现了词人与天命抗争、与传统决裂的勇气和决心。炼字:“又”字体现出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拭”字,写秋色澄明,十分传神。用典:“四面歌残终破楚”一句用《史记》中汉军破楚的故事喻指国破。写出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内容:下片抒情,格调高昂激越。前四句用三字短句,斩截有力,通过身与心的对比和反衬,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表现了“鉴湖女侠”的“竞雄”精神。第五句意在表明自己素有的济世情怀。最后几句感慨知音难遇,抱负难以施展。手法:“青衫湿”借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寄寓颇深。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主旨】本词反映了词人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蕴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第38首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原文鉴赏(严格依据教参)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内容:极言主人公从军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炼字:一个“始”字,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多年来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内容:表达了主人公对家人的关切,也反映了乡人见到几十年未见的归人时复杂心情。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内容:近景描写。写主人公回到家中,即目所见是荒凉的废墟,庭院、井台处到处长满了野生的谷子和葵菜。手法:运用白描手法,描写出一幅荒凉破败的景象。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内容:用野谷和野葵做饭,再次表明家园荒芜,没有粮食。“不知饴阿谁”表现了老兵的孤苦伶仃。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内容: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刻画了主人公内心对家人团聚的期盼与最终失望哀伤的心情。【主旨】本诗以白描手法勾勒了一个应征多年的老兵的回乡见闻,运用语言、动作描写,描绘出主人公家破人亡的凄惨遭遇,以哀景写哀情,流露出当时兵役制度给普通百姓带来的苦难,以及乱世中人们对战争的厌恶之情。第39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原文鉴赏(严格依据教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内容: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炼字:“卷”和“折”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北风之猛。“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表明雪下得大,下得早。“飞”字勾勒出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画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修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比喻新奇贴切,发挥联想,既写出诗人的欣喜之情,又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内容、手法:前两句从正面描写天气寒冷,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后两句从军旅生活方面写天气的寒冷,是侧面描写。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炼字:“愁”“惨”二字,写出了诗人对友人长途跋涉的担忧之情。修辞:运用了对偶的修辞,通过视觉表现雪中酷寒,勾勒出瑰奇壮丽的沙漠雪景,写出诗人的离愁别绪,也说明前途充满艰险。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手法:用“胡琴”“琵琶”“羌笛”等具有西域特色的乐器给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