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技术规范_第1页
供水技术规范_第2页
供水技术规范_第3页
供水技术规范_第4页
供水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供水技术规范

篇一:供水管井技术规范

供水管井技术规范

前言

本规范是根据国家计委计综合(1991)290号文的要求,由原

冶金工业部主编,具体由冶金工业部武汉勘察研究院会同中

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院、中国煤田地质总局、冶金工业

部勘察研究总院、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昆明勘察院和合

肥工业大学等单位组成修订组,对原《供水管井工程施工及

验收规范》GBJ13—66进行修订而成。由于规范增加了管井

设计的内容,故更名为《供水管井技术规范》,经建设部

1999年4月13日以建标[1999]101号文批准,并会同国家

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发布。

在修订过程中,修订组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针对原规范

在执行中发现的问题及生产中提出的新的要求,认真总结了

我国供水管井设计和施工的实践经验,并广泛征求了全国有

关单位和专家的意见,最后由原冶金工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审

查定稿。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关于术语与符号的规定;增加了管

井设计的要求;关于管井施工的技术要求等。

在执行本规范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和科学研

究,认真总结经验,注意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

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武汉市冶金大道177号冶金

部武汉勘察研究院《供水管井技术规范》国家标准管理组

[邮政编码430080,传真(027)],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

主编单位:冶金工业部武汉勘察研究院

参编单位: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院

中国煤田地质总局

冶金工业部勘察研究总院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昆明勘察院

合肥工业大学

主要起草人:胡琏张锡范叶贵钧李天成蒋本昌邱掌珠

1总则

1.0.1为统一供水管井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的技术要求,特

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管井工程的

设计、施工及验收。

1.0.3供水管井的设计与施工,应在取得现行国家标准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GBJ27规定的勘探阶段的水文地质资料后进行。当资料不能

满足管井的设计或施工时,应补

做相当于勘探阶段的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或按勘探开采井进

行。勘探开采井应同时遵守现行国家标准《供水水文地质勘

察规范》GBJ27和本规范的规定。

1.0.4供水管井所使用的材料,应采用具有出厂合格证的

产品,当无出厂合格证时,应经检查试验证明合格后,方可

使用。生活用供水管井及其有关材料,应采用无污染和无毒

性材料。

1.0.5供水管井必须经正式验收后,方可投入使用。

1.0.6供水管井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除应符合本规

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与符号

2.1术语

2.1.1勘探开采井exp1oration—productionwell

能满足供水勘察获得水文地质资料需要的供水管井。

2.1.2钻进工艺drillingtechnology

管井施工中形成井身过程的总称。

2.1.3探井wellmeasurement

探查井深与井径的工序。

2.1.4成井工艺wellpletiontechnology

探井、换浆、安装井管、填砾、封闭以及洗井、抽水试验、

采集水样等工序的总称。

2.1.5井身结构wellstructure

井径、井段和井深的总称。

2.1.6井径welldiameter

井身横断面的直径。

2.1.7开口井径top—of—welldiameter

井身上端横断面的直径。

2.1.8终止井径bottom—of—welldiameter

井身底端横断面的直径。

2.1.9安泵段井径diameterofpumpinstallation

sectionofwell

安装抽水设备井段的直径。

2.1.10开采段井径diameterofwateryielding

sectionofwell

采取地下水井段的直径。

2.1.11井壁管casingpipe

支撑和封闭井壁的无孔管。

2.1.12井管wellcasing

井壁管、过滤管和沉淀管的总称。

2.1.13沉淀管blankcasingslump

底部用以沉积井内砂粒和沉淀物的无孔管。

2.1.14冲洗介质flushingmedia

钻井时用于携带岩屑,清洗井底,冷却、润滑钻具和保护井

壁的物质。

2.1.15过滤器screenassembly

位于开采段,起滤水、挡砂和护壁作用的装置。

2.1.16骨架过滤器cage—typescreen

具有一层进水面的过滤器。

2.1.17过滤管screenpipe

缠丝过滤器和填砾过滤器的骨架管。单独使用时,亦称过滤

器。

2.1.18滤料gravelpack

充填于过滤管与井壁环状间隙中有一定规格要求的圆粒。

2.1.19填砾过滤器gravel-packedscreen

过滤管外周围充填某种规格滤料的过滤器。

2.1.20缠丝过滤器wire—woundscreen

缠绕某种规格线材,具有一定孔隙率的过滤器。

2.1.21过滤管进水面层有效孔隙率effectiveporosity

ofscreenedwell

过滤管安装在开采井段实际能够达到的孔隙率。

2.1.22井斜welldeflection

井深实际轴线偏离垂直线的水平位移。

2.1.23封闭seals

在井管外围用不同材料阻止水体渗入的工艺。

2.1.24允许井壁进水流速maximumallowableentrance

—velocitythroughwell-wall地下水从含水层进入井内的

最大允许进水速度。

2.1.25允许过滤管进水流速maximumallowable

entrance-velocitythroughwellscreens

地下水进入过滤管的最大允许进水速度。

2.2符号

Dg——过滤管外径

Dk—开采段井径

K—含水层渗透系数

L——过滤器长度或填砾?纬^?BR>N——过滤管进水面层

有效孔隙率Q—设计出水量

Qg-----过滤管的进水能力

Vg------允许过滤管进水流速

Vj——允许井壁进水流速

3设计要求

3.1一般规定

3.1.1设计管井时,应明确下列主要内容:

1水的用途、需水量(或井数)及水质要求;

2拟建井区的范围;

3给水设计意图和建设进度;

4用户的其他要求等。

3.1.2管井设计前,应搜集建井地区的有关资料,并应进

行现场踏勘。

3.1.3管井设计应根据需水量、水质要求和建井地区的地

质及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并宜符合下列要求:

1靠近主要用水地区;

2井群布置合理,平均井间干扰系数宜为25%〜30%;

3井位与建(构)筑物应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3.1.4井群设计时,应留有备用管井。备用管井的数量宜

按设计水量的10%〜20%设置,并不得少于一口。

3.1.5井群设计时,应根据建井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和需

水量、水质要求,布置长期观测网,对地下水开采动态进行

监测。地下水长期观测网的布置和长期观测孔的设计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J27的规定。

3.1.6管井结构设计,宜包括下列内容:

1井身结构;

2井管配置及管材的选用;

3填砾位置及滤料规格;

4封闭位置及材料;

5井的附属设施。

3.1.7井径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开口井径;

2井段数量及变径;

3安泵段井径;

4开采段井径;

5终止井径。

3.1.8对已有不符合设计要求或不适用的管井,应提出回

填或处理方案。

3.2管井布置

3.2.1冲、洪积平原地区,井群宜垂直地下水流方向等距

离或梅花状布置,当有古河床时,宜沿古河床布置。

3.2.2大型冲、洪积扇地区,当地下水开采量接近天然补

给量时,井群宜垂直地下水流方向呈横排或扇形布置;当地

下水开采量小于天然补给量时,井群宜呈圆孤形布置;当开

采储存量用作调节时,井群宜近似方格网布置。

3.2.3傍河地区,井群宜平行河流单排或双排布置。

3.2.4大厚度含水层或多层含水层,且地下水补给充足地

区,可分段或分层布置取水井组。

3.2.5间歇河谷地区,井群宜在含水层厚度较大的地段布

置。

3.2.6碎屑岩类地区,井群应根据蓄水构造及地貌条件布

置,并宜符合下列要求:1侵入体接触带富水段,可沿此带

附近布置;

2断裂破碎带或背斜轴部富水段,可按线状布置;

3均质含水层,可按方格网、梅花状或圆弧形布置。

3.2.7碳酸盐岩类地区,井群应根据蓄水构造及地貌条件

布置。并宜符合下列要求:1向斜构造盆地富水段,宜沿向

斜轴布置;

2倾伏背斜轴部富水段,宜沿背斜轴布置;

3单斜构造深部富水段,宜垂直地下水流方向在径流或排泄

区布置;

4断裂破碎带富水段,宜沿带布置;

5当岩溶河谷是岩溶含水层的排泄基准面时,宜在岸边布

置;

6碳酸盐岩类与非碳酸盐岩类接触富水时,宜在碳酸盐岩一

侧布置。

3.2.8岩浆岩类地区,井群应根据其分布与裂隙发育程度

布置,并宜符合下列要求:1风化裂隙,宜按地形在富水地

段布置;

2构造裂隙,宜按构造部位在富水地段布置。

篇二:供水技术要求

二、技术要求

(-)系统配置及材质要求

1、配套水泵、阀门等附件均为不锈钢材质,并采用国内一线

品牌。

2、控制方式:设备应具有手动/自动控制功能。变频器采用

ABB品牌,可编程控制器采用三菱品牌,其他元件均采用国内

知名品牌。

3、钢板、封头、管道等要求全部采用SUS304不锈钢,厚度

不小于4mmo

4、所有的SUS304不锈钢要求提供材料供应商的产品质量检

测证明及无负压设备厂家提供的检验报告,以确保材料的真

实性,保证供水安全。

5、无负压供水系统应为全密闭补偿功能、小流量保压功能、

缺水保护功能;

6、设备启停控制功能,过压、欠压、过流、过载、缺相、短

路过热等自动保护功能,对可恢复的故障应能进行消除、恢

复正常运行。

7、控制系统具有各种运行状态指示。

(二)系统整体性能及技术要求

1、无负压供水设备必须由真空抑制技术、稳流自动补偿技术

来保证设备工作时对主管网不产生负压影响,对下游的供水

不产生影响,必须保证在高峰期正常供水的情况下对管网不

产生负压影响。稳流补偿器为最核心技术,要求厂家必须亲

自生产,要求厂家必须提供压力容器生产许可证,不得外

协。

2、无负压供水设备必须是采用预压式绝对与空气隔绝、无污

染的无

负压新技术。无负压管网增压稳流供水设备包括进出口阀门

及不锈钢管道。

3、无负压供水管网当供水量小于用户用水量时,无负压设备

需自动调节出口流量,使供水管网压力维持在最低服务压力

不再下降,对供水管网不产生负压。

4、出水口自动保持恒压供水,不用水时设备自动休眠,用水

时自动唤醒。

5、为防止水锤现象,设备应采用循环变频控制方式,主泵故

障备泵自动投入。

6、设备在下列环境条件下应能连续可靠地工作

压力调节精度:〈O.OIMPa环境温度:0〜+40oC

环境湿度:W90%(电控部分)

电源电压及频率:380VX(1+10%),50Hz+2Hz

7、设备在额定供水流量及压力条件下,连续运转不少于12h

后,各部件不应产生影响正常运行的故障,且水泵运转无杂

音和其他异常现象。

8、设备应具有过压、欠压、缺相、短路、过流等故障报警及

自动保护功能,对可恢复的故障应能自动或手动消除,恢复

正常运行。

9、设备应具有抗干扰能力,对于管网瞬时压力波动,系统能

进行识别,保证设备不频繁启动和停机。

篇三: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

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

SL310-20X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发布

20XX年11月11日发布20XX年2月1日起实施

前言

本规范是根据我国村镇供水工程建设和管理的需要,按照水

利部2002第30号水利技术标准编制合同和水利技术标准体

系建设的要求,在认真总结各地村镇供水实践经验、广泛调

查研究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

本规范以村镇供水工程设计为主,同时兼顾了规划、施工和

运行管理的基本要求,共12章292条。第1章为总则,第2

章为供水规划,第3〜9章为集中式供水工程设计,第10章

为集中式供水工程施工与验收,第11章为集中式供水工程运

行管理,第12章为分散式供水工程设计、施工与运行管理。

本规范由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和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负责

解释。

本规范主持单位:水利部农村水利司

本规范主编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本规范参编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清华大

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扬州大学,山

西省临汾市水利局,四川省巴中市水利局,福建省水利厅供

水公司,陕西省水利厅供水处,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察设计

研究院,山东省水科院,重庆市亚太环保工程技术设计研究

所,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刘文朝崔招女刘学功王永胜胡亚琼

李仰斌赵乐诗严家适杨广欣张敦强刘群昌丁昆仑周玉

文尚琪沙鲁生张健王维平刘

亨益窦以松张鸿涛吕俊蒋吉发康永滨张剑峰刘城鉴

目次

1总

贝』...................................................

...................1

2供水规

划...................................................

.................2

3集中式供水工程设计基本要

求...................................................3

3.1供水规模和用水量3

3.2供水水质和水压5

3.3水源5

3.4供水范围和供水方式6

3.5防洪和抗震6

4取水构筑物设

计...................................................

.........7

4.1地下水取水构筑物7

4.2地表水取水构筑物11

5泵站设

计...................................................

................13

6输配水设

计...................................................

..............17

7调节构筑物设

计...................................................

........18

8水厂总体设

计...................................................

............18

9净水设

计...................................................

................18

9.1一般规定18

9.2预沉18

9.3粗滤和慢滤18

9.4凝聚剂和助凝剂的选择与投配18

9.5混合18

9.6絮凝、沉淀和澄清18

9.7过滤18

9.8净水器18

9.9深度净化18

9.10地下水除铁和除镒18

9.11地下水除氟18

9.12电渗析18

9.13消毒18

10施工与验

收...................................................

.............18

10.1一般要求18

10.2土建工程18

10.3材料设备采购18

10.4管道、设备安装18

10.5试运行18

10.6竣工验收18

11运行管

理...................................................

...............18

11.1一般要求18

11.2水质检验18

11.3水源管理18

11.4净水厂管理18

11.5泵站管理18

11.6输配水管理18

12分散式供水工程建设和管

理.................................................

18

12.1一般要求18

12.2雨水集蓄供水工程18

12.3引蓄供水工程

12.4分散式供水井1818

规范用词说

明...................................................

.............18

1总则

1.0.1为规范我国村镇供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提高供水质

量,保障饮水安全,充分发挥工程效益,促进村镇社会和经

济的发展,特制订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建制镇、集镇、村庄供水工程的建设和

管理。

1.0.3村镇供水工程应分类进行建设和管理。村镇供水工程

可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两大类,其中集中式供水工程按供水

规模可分为表1.0.3中的五种类型。

表1.0.3集中式供水工程类型划分

1.0.4村镇供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合理利用水资源,有效保护供水水源;

2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的规定;

3与当地村镇总体规划相协调,以近期为主,近、远期结

合,设计年限宜为10〜15a,可分期实施;

4充分听取用户意见,因地制宜选择供水方式和供水技术,

在保证工程安全和供水质量的前提下,力求经济合理、运行

管理简便;

5积极采用适合当地条件并经工程实践和鉴定合格的新技

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

6充分利用现有水利工程;

7尽量避免洪涝、地质灾害的危害,或有抵御灾害的措施。

1.0.5村镇供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除应符合本规范规定

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供水规划

2.0.1发展村镇供水,应制定区域供水规划和供水工程规

划。

2.0.2区域供水规划应根据规划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