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教案模块二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教案模块二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教案模块二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教案模块二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教案模块二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eq\b\lc\|\rc\(\a\vs4\al\co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世界领先、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历史悠久,部门齐全,多种经营模式并存。明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古代中国商业不断发展。两宋时期,商人打破城市里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明清时期,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发达的古代农业eq\a\vs4\al(概念阐释——精耕细作)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其作用是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eq\a\vs4\al(轻巧识记——古代农业)eq\a\vs4\al(易误指正——正确区分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但自然经济却包含着更多的内容,如井田制下的奴隶制农业,也属于自然经济,但这是一种大规模的集体劳动,不是小农经济。[史论术语——填后背诵]①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的发祥地之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随着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断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在中国形成并日臻成熟。②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eq\a\vs4\al(古代手工业的进步)eq\a\vs4\al(轻巧识记——古代手工业)eq\a\vs4\al(概念阐释——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后期,在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手工工场,工场主为市场需要雇佣雇工进行生产,这种现象被称为“资本主义萌芽”。它是封建社会内部的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代表了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具有进步性。[史论术语——填后背诵]①中国古代素以手工业发达著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古代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中取得突出成就,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②各种手工业经营形式相结合:官营手工业发达,产品精美;民间手工业艰难发展,私营手工业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③中国的手工业长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始终是农业经济的附属存在,明清时期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受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中国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1.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A.原始农业 B.个体农耕C.千耦其耘 D.自然经济解析:选C早期农业生产出现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工具简陋,不得不集体劳作,千耦其耘就是奴隶集体耕种方式,故C项正确。2.《墨子·鲁问篇》记载:“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这一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B.自耕农经济在当时已经出现C.“礼崩乐坏”的现象向社会下层转移D.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自下而上的解析:选B材料中引文意思是,鲁国南边村野之地,有个叫吴虑的人,冬天做陶夏天耕田,逍遥自在好比古代的舜,可见,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已经出现,故B项正确。3.凯恩斯学派认为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A.官办工商业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B.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和小农经济的存在C.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的社会需求D.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固抵制解析:选B官办手工业不进入市场,只满足皇室和贵族的需求,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的特点,与市场联系较少,再加上重农抑商政策,使得中国的市场有效需求被扼杀,故B项正确;C、D两项说法片面,故排除。4.汉武帝时,“从事盐铁者由国家供给粮食费用及生产工具,但得由政府主持出卖。民间不得再私铸铁器及煮盐,如违将施以‘钛(脚镣)大趾’之刑。”这一经济措施()A.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B.开创了古代中国的工官制度C.与其宣扬的儒家伦理相悖D.完成了政府对手工业的垄断解析:选A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可知该经济措施是“盐铁官营”制度,该制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故A项正确;古代中国的工官制度最早开创于西周时期,故B项错误;“盐铁官营”政策与儒家伦理之间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盐铁官营”只能体现出政府对盐铁方面的垄断,不能代表对所有手工业的垄断,故D项错误。5.“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材料主要表明()A.家庭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 B.自然经济受到了明显冲击C.重农抑商的观念有所淡化 D.社会生产中出现雇佣关系解析:选A依据材料“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可知家庭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材料中没能体现自然经济的衰落表现,而且是以织助耕,不能体现自然经济受到明显冲击;材料中没有商业和农业关系的叙述;虽然布匹产量较大,但是材料中没有体现雇佣关系。主题一“你耕田来我织布”的田园风情——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史料一下图是某高三学生在学习研究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时使用的一幅示意图。[教你读史]史料一为图片史料,每幅图片代表一个时期的历史现象,从①处“春秋战国”到“汉代”再到“唐代”的时代变迁中体会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及其趋向。史料二体现了小农经济经营形态的特点。由②处“所食”“所衣”“所用”可以得出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史料三体现了政府官员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干预。③处从官员引导、改进技术等方面描述了官员对农业的重视,即“重农”思想。[史论形成]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使用牛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实行以地主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5)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情况看:一方面国家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在农业上征收的赋税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此外在赈灾、救灾方面,国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史料二(20世纪初)②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民国河北《元氏县志》史料三(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③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主题二“享誉世界”的名片——古代手工业史料一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官。凡执技以事上者,①不贰事,不移官。——《礼记·王制》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②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荀子·王制》史料二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煕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③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许涤新、吴承明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史料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孟子·尽心上》[教你读史]史料一划线部分①表明周代手工业者受到严格控制,只能世代为官府服务;划线部分②表明各种工匠不敢私自在家制造统治者使用的产品,说明手工业生产由官府控制。史料二反映了古代三种手工业发展状况,划线部分③说明在手工业生产中已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史料三反映的是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史论形成]古代手工业各种经营形态的特点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及流通方式劳动力地位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工官”制度、大作坊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不在市场流通无偿调用各类匠户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私营主雇工明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农民自身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1.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史料]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时期内容备注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秦汉耧车提高播种效率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魏晋南北朝翻车《齐民要术》隋唐筒车、曲辕犁宋元踏犁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农桑辑要》元朝政府颁发的农业指导用书《十二气历》明清《农政全书》[探究]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史料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2.官营与民营手工业地位的变化[史料]长期以来官营作坊的工匠主要来自官府奴婢、刑徒和征调来无偿服役的民间工匠。在强制劳动、囚徒式管理下,工匠常常怠工、逃亡和起义。明清时期……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即商帮。万历年间,“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探究]根据上述史料分析长期占据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从明朝中叶开始为什么会被民营手工业超越。[提示]官营手工业自身的弊端;明清时期生产力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原料;市场扩大;经营方式变化);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提供劳动力。3.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史料]毅庵祖,家道中微,以酤酒为业……因罢酤酒业,购机一张,织诸色贮巾(帛),备极精工。每下一机,人争鬻之。计获利五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商贾所货者,常满屋外,尚不能应。自是家业大饶。——张瀚《松窗梦语》[探究]指出史料中毅庵祖的身份;其“家业大饶”的原因是什么?反映了明代中后期我国出现了怎样的经济现象?[提示](1)早期资本家。(2)转换行业,采用新技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3)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以工商业著称的城市在江南兴起。一、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因素1.特点(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交换少。(3)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但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4)脆弱性: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5)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2.影响因素(1)有利因素: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②农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③封建政府的扶持;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持小农经济。(2)不利因素:①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②由于自耕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③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二、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2)手工业技术先进。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国家。(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4)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私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5)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6)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7)明中叶后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题组一古代农业1.(2017·江苏高考)《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 B.礼器C.食具 D.货币解析:选B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大多是礼器,比如“鼎”就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故B项正确。商周时期,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故A项错误;食具不是权力的象征,故C项错误;货币是经济的象征,故D项错误。2.(2016·江苏高考)《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借助材料判断出这一工具是“翻车”。“翻车”又叫龙骨水车,木制,可用脚踏或手摇。它既能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行灌溉,也可以排涝,提高了农田的抗旱能力,B项正确。翻车使用的动力是人力,没有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排除A项;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和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夸大了翻车的作用,排除C、D两项。3.(2015·江苏高考)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解析:选B唐宋时期,淮北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地,但明清以来,淮北自然生态与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变化,自然有人为因素,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政府合理作为,故B项正确。A项与题干表达的淮北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的主题不符,排除。C项与题干材料意思相反。古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借助多种条件,D项说法过于绝对。4.(2013·江苏高考)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解析:选B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目材料中所述发掘的铁农具反映了农业生产从耕地、平地到锄地的生产过程,此过程是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所必需的,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材料中“秦、魏等国”说明很多诸侯王国在生产铁农具,所以A项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题组二古代手工业5.(2012·江苏高考)《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解析:选C从题干的描述可以看出,当时木、金、皮生产及设色、刮摩、抟埴都有专业的、固定数量的工人负责,也就是说当时官营手工业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6.(2010·江苏高考)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A.灌溉 B.制瓷C.耕种 D.冶铁解析:选D本题考查水排的功用,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由“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和“铸为农器”等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杜诗发明水排主要应用于鼓风冶铁,故选D项。“课时检测(十三)”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东汉崔寔的《政论》记载:“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犁,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材料中描述的农具是()解析:选A从“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犁,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可知描述的农具是兼具开沟和播种功能的耧车,故A项正确;B项曲辕犁发明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C项是隋唐水利灌溉工具筒车,故C项错误;D项是东汉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故D项错误。2.(2018·盐城月考)晚唐诗人陆龟蒙在《耒耜经》中记载:“耒耜,农书之言也,民之习,通谓之犁。冶金而为之者曰犁镵,曰犁壁;斫木而为之者曰犁底,曰压镵,曰策额,曰犁箭,曰犁辕,曰犁梢,曰犁评,曰犁建,曰犁槃。”文中记载的生产工具()A.属于二牛三人耦犁农具 B.可以自由调节犁耕深浅C.魏晋时推广到江东地区 D.将开沟与播种紧密结合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此工具是曲辕犁,此工具可以根据需要调节深浅,故选B项;曲辕犁只需一人一牛,隋唐时期,出现在江东地区,故A、C两项错误;D项描述的是耧车。3.在原始社会末期黄河中下游一带的仰韶文化遗存中,有“大量的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匕)、骨梭等纺织工具……同时,各地都发现有许多的骨针,直径和针眼都很细小”。据此可知当时()A.纺织技术日臻完善 B.生产工具来源多样C.陶器制造十分发达 D.手工行业分工细致解析:选B材料中体现的是原始社会的生产工具,“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匕)、骨梭”等纺织工具说明来源比较丰富,故B项正确。4.我国古时以“春为岁首”,立春是开年元日。这一天,皇帝和皇后要携领京城文武百官举行“皇帝亲耕、皇后亲蚕”的仪式。各地州郡也要举办各种春祭庙会活动,传达朝廷旨谕,传播农桑新法。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古代社会以农为本 B.政府注重精耕细作C.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D.各地民俗趋向一致解析:选A材料中“‘皇帝亲耕、皇后亲蚕’的仪式”是用至高无上的皇权来“传播农桑”,故A项正确。5.(2018·苏锡常镇四市二模)《旧唐书》记载,唐朝初年,中原地区“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这说明当时()A.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江南B.北方地区仍没有得到有效开发C.北方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D.北方农业落后是由于人烟稀少解析:选C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故A项错误;北方地区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得到有效开发,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可以看出由于战乱,北民南迁导致北方的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故C项正确,D项错误。6.(2018·南京调研)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诗经》:“千耦其耘。”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材料反映了()A.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B.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C.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D.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解析:选C“协田”“千耦其耘”反映的是集体耕作的一种耕作形式,而“男耕女织”反映的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方式,故选C项。7.(2018·苏北四市期中)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家庭人口项目数量(单位:钱)5人收入粮食8500支出赋役2989日常开支7950A.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B.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C.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 D.小农经济的根基脆弱解析:选D表格中的支出总额超过了收入,说明了小农经济之下,农民的生活比较困顿,从根本上说明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D项正确。8.(2018·如东检测)古代冶炼时,在地面上挖出缶状炉缸,内层涂以耐火泥,上置顶盖,将生铁料烧成熔融或半熔融状态,鼓风吹炼并加搅拌,使成为熟铁,这一技术始于()A.西周 B.两汉C.南北朝 D.明朝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炒钢技术,始于两汉时期,B项正确。9.(2018·南师大附中月考)隋唐时期,造纸、冶铜、制棉等行业出现了行会,并有公推的长老,对内掌管行务,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这反映了隋唐时期手工业()A.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 B.突破了政府管理C.注重加强与市场联系 D.部门间联系减弱解析:选C由题干可知,手工业中的行会的作用是对外协调与其他行业之间以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说明行会注重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故C项正确。10.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A.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B.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D.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解析:选D汉代的官营手工业调集最优秀的工匠,采用大作坊生产,产品质量最好,效率很高,故A项错误;官营手工业官府出资,成本高(不计成本),故B项错误;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供皇室和贵族使用,产品不投放市场,故C项错误;材料中汉代漆杯,“六位不同工种工匠”说明生产专业细化,“七位监督人员”说明官府掌控,故D项正确。11.(2018·盐城调研)班固《汉书》卷五九《张安世传》中载:“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材料反映了当时()A.贵族官僚开始经营工商业B.已经出现雇佣关系C.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提高D.私营作坊颇具规模解析:选D材料没有体现经营工商业、也没有涉及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提高,排除A、C两项。雇佣关系出现在明中叶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信息“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体现出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D项正确。12.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成就辉煌。下列图片反映的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C.②④①③ D.④②①③解析:选C①水排出现在东汉,②后母戊鼎出现在商朝,③粉彩瓷器出现在明清时期,④素纱衣出现在西汉,因此这些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②④①③,选择C项符合题意。13.(2018·苏州中学月考)先秦典籍《周礼考工记》中载:“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发明)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手工业()A.有独特的工艺造物文化 B.推崇行业间的分工协作C.工匠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D.注重对生产工具的改进解析:选A材料体现了各主要手工业行业生产的专业性,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行业间的协作,故B项错误;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工匠地位低,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生产工具的改进,故D项错误。14.(2018·无锡期中)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这反映出当时江南地区()A.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B.家庭手工业注重面向市场C.世俗拜金主义之风盛行D.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迅速解析:选B材料涉及的是农村和城镇纺织业的发展,“尽逐绫绸之利”说明其目的在于追求利润,即产品面向市场,故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未体现。15.(2018·启东中学月考)据明朝万历《嘉定县志》记载:“邑之民业,首藉棉布,纺织之勤奋,比户相属,家之租庸、服食、器用、交际、养生、送死之费,胥(都)从此出。”这说明嘉定()①棉纺织业发达②家庭开支依赖于织布收入③小农经济瓦解④农业经济商品化态势显著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选B根据题干中“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可知嘉定地区的棉纺织业发达,故①正确;根据题干中“家之租庸、服食、器用、交际、养生、送死之费,胥从此出”可知其家庭开支依赖于织布收入,农业经济商品化态势显著,故②④正确;明代时期中国的小农经济在整个社会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故③错误,故B项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15分)16.(2018·江都中学月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国史概要》注:曲辕犁(又称江东犁),操作较为灵便,特别适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使用。材料二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愚见贫农之家,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注:铁搭:农具名。有4至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太湖地区农业史》(1)依据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并将两者联系起来,说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变化。(5分)(2)依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面变化的表现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10分)解析:第(1)问根据从东汉“二牛抬杠”(耦犁)到唐代曲辕犁回答农业的发展概况,可以联想到犁耕区域的不断扩大和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第(2)问需要紧贴材料,根据材料二理解说明耕作变化的表现和原因。“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要结合时代背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答案:(1)农耕技术逐步普及,耕作技术不断进步,犁的改进更适合区域土质特点和耕作的需要。(2)表现: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人力取代畜力。原因: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使用牛耕成本高。影响:耕作技术上出现倒退,农业难有突破;农业占用大量劳动力,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第14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古代商业的发展,eq\a\vs4\al(轻巧识记——1.商业发展的“三先”、“三后”)2.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eq\a\vs4\al(概念阐释——朝贡贸易)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重要地位。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史论术语——填后背诵]①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制之下。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繁盛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②两宋时期,中国商业发展突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发展到新的水平,对两宋文学、艺术的发展繁荣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③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繁荣经历了两大阶段:从周到唐的严格限制阶段和宋至明清的放松限制阶段。城市的发展与当时的商业是联系在一起的,商业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又相辅相成。④古代商业不断发展,两宋时期,商人打破城市里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eq\a\vs4\al(古代的经济政策)eq\a\vs4\al(辨析比较——1.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地主土地私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主要形式。其中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国有土地所有制的具体形式包括屯田制、均田制等。农民土地所有制广泛而分散地存在,但由于农民经济力量薄弱,土地往往被兼并。2.“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海禁”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主要是防内。闭关锁国是指明清时期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规定一切对外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主要是防外。eq\a\vs4\al(轻巧识记——1.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的关系)2.资本主义萌芽eq\a\vs4\al(概念阐释——广州十三行)十三行是清代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十三行反映了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对外国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也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与经济往来,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史论术语——填后背诵]①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所有制。从春秋战国起土地私有制逐渐取而代之,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②“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经济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都起过积极作用。但是,封建社会后期,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③闭关锁国政策尽管曾起到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但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④由于清朝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禁海闭关政策,抑制和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直接导致了清王朝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迅速衰败,潜伏下近代前夜的危机。1.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A.官营手工业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加强了对市场的直接监管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解析:选B“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说明坊市制度已经瓦解,故B项正确。2.道光十二年(1832年),苏州盛泽镇“徽宁会馆”碑记:“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之地,而繁华过他郡。皖省徽州、宁国二郡之人,服贾于外者,所在尤多。”材料突出反映了当时()A.江南市镇商业繁荣 B.重农抑商政策废弃C.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D.徽商经营品种单一解析:选A材料反映了徽商赴江浙经商,“商贾辐辏”说明了江南商业的繁荣,故选A项。3.古代曾有人认为:“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据此可知,该人的观点是()A.实行法治,避免中央集权弱化B.解决流民问题以增强国力C.重新分配土地,缓和兼并现象D.打击商贾以加强农业生产解析:选D材料意思是:明君治理国家的政策,总是要使工商业者和游手好闲的人尽量减少,而且名位卑下,以免从事农耕的人少而致力于工商业的人多。由此可见,该人的观点是打击商贾以加强农业生产,D项正确。4.《新唐书》载,(太宗)谓房玄龄曰:“……工商杂流,假使技出等夷(等夷意指同行),正当厚给以财,不可假以官,与贤者比肩立、同坐食也。”这反映唐太宗的主张是()A.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B.严禁工商业者的技术发明C.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D.遏制商人对高利润的追求解析:选A题干材料“工商杂流”“不可假以官,与贤者比肩立、同坐食”反映唐太宗的主张是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故A项正确。5.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杆帆船。从此,船员只得在内地小船上当雇工,郑和的大船因搁置而烂掉。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明朝鼓励民间贸易 B.明朝禁绝朝贡贸易C.明朝实行“海禁”政策 D.明朝造船技术落后解析:选C“明朝……禁止建造远洋船只”应为开始于明初的“海禁”政策,故C项正确。eq\a\vs4\al(主题一“车如流水马如龙”——古代中国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史料一《估客乐》(唐)李白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时会琴客》(唐)王建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史料二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①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史料三富室之称雄者,②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明)谢肇淛《五杂俎》[教你读史]史料一为诗词史料,从李白诗可以看出唐代商业发展活跃,海外贸易发达;王建诗中“千灯”“高楼红袖”“笙歌彻晓闻”说明了娱乐业、酒店等行业发达。史料二体现了宋代交易媒介的变化情况。划线部分①说明随着商品贸易的扩大,纸币出现,说明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史料三表明明代出现了地域性商人群体。划线部分②反映了明代大江南北两大商帮经营范围的不同。[史论形成]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变化规律及其影响(1)变化规律:①商业活动场所、时间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是时间、地点固定,后时空限制被打破。②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转向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③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接着出现一般等价物——贝等货币,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北宋还出现纸币。④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商帮。⑤经营领域的变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相结合。(2)影响:①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②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③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变化。主题二“以末敛财,以本守之”——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史料一①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②持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史料二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③“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史料三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唯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清世宗实录》[教你读史]史料一反映了孟子和商鞅对商业的不同态度。据①可知孟子主张农商平等;据②可知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史料二反映了汉武帝抑商的措施。据③“初算缗钱”“告缗”可知汉武帝通过征收资产税和鼓励告发等手段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史料三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贯穿我国封建社会的始终。[史论形成]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原因、主要表现和影响(1)原因:①封建经济以农业为本,农业直接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兴衰存亡。②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与农耕经济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相矛盾。③法家强调抑商的主张。④“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⑤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产物,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2)主要表现:①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②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③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④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3)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行前期对古代农业发展有利,对农业文明的发展成就有一定影响,但后期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1.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史料]从商周开始,中国的城市主义就与国家的演进联系在一起。其城市的建设服务于国家的管理,大城市的规划要遵循“奉行天道”的原则。唐宋时期,中国的城市主义正在汲取新的营养,有了新的内容。唐代通过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促进了商业性的大都市日益繁荣,如扬州、益州;宋朝鼓励贸易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国际性商业大都市的发展,如广州、漳州、泉州……然而到了1600年左右,从漳州的码头和货栈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城市的活力开始消散。——摘编自《全球城市发展史》[探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提示]政府重视城市规划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放宽对商业的限制;海外贸易的发展。2.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气象[史料](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成紬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苏州长阊门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甚繁,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次栉比。……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清)徐锡龄《熙朝新语》[探究]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提示]表现:区域间长途贩运业的较快发展,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商帮出现。3.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史料](顺治四年)户部议复两广总督佟养甲疏言:“佛朗西国人寓居濠镜澳,以其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盖已有年。后深入省会,至于激变,遂行禁止。今督臣以通商裕国为请,然前事可鉴,应请仍照前明崇祯十三年禁其入省之例,止令商载货下澳贸易可也。”——《清史稿·选举志》[探究]史料反映了清代经济政策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提示]清代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影响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限制了海内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一、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古代商业兴起于商周,繁荣于隋唐宋元,明清时期走向鼎盛,具体各阶段特征如下:发展阶段商人城市商路政策兴起商周春秋战国产生整齐划一、逐渐繁荣、经济功能不强国内商路重视鼓励私商重农抑商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丝绸之路全面控制中唐后有所松动繁荣隋唐宋元自由繁荣鼎盛明清商帮工商业市镇,经济功能为主清朝只保留广州十三行抑商锁国二、古代中国城市三个发展阶段的特点格局功能唐代及其以前市坊分离,唐代市坊布局整齐划一主要是政治、军事功能宋元时期打破市坊界限,出现了早市、夜市。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乡村庙会也日益兴盛三、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比较项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实施时期战国时期开始实行,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期目的相同点维护封建统治不同点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内容相同点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同点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影响相同点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同点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题组一古代商业的发展1.(2015·江苏高考)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解析:选D“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反映的是吴江一带商品经济的发展,宋朝时集市已不受时空限制,故A项错误。“罗绮走中原”是指丝绸,而非家庭纺织工,故B项错误。明清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C项。“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是“勤织作”的结果,可看出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D项正确。2.(2013·江苏高考)清前期《望江南百调》中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解析:选B本题考查清代前期的社会经济,意在考查考生对文字信息的解读能力。“半官场”“仕而商”说明了当时一些知识分子也经商,体现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变化,故B项正确。A项中“完全打破”的说法太绝对,C项材料未反映,D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3.(2012·江苏高考)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下图场景的是()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解析:选D《清明上河图》创作于北宋,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业繁盛景象。西汉时期设九市,市坊之间有严格界限,至宋代,市坊界限被打破,排除A项;草市是指乡村和城郊的集市,排除B项;图中场景没有反映夜市,排除C项。故D项正确。4.(2017·全国卷Ⅱ)如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解析:选A由图片可以看出,“陶”位于济水之滨,“曹鲁之间”水运交通便利,区域位置优越,促进了商贸的发展,A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争霸战争”,且争霸战争不利于经济的交往与商贸发展,B项错误。交通条件会影响地方经济状况,但不起决定作用,C项错误。“城市规模扩大”没有涉及,D项错误。题组二古代的经济政策5.(2014·江苏高考)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解析:选B材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奉旨允行”等信息说明明政府的“海禁”政策有所松动,实行有条件的开放,故本题选择B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C项说法明显错误,决策权在中央不在巡抚;D项在材料中没有提及,而明代朝贡贸易仍然存在。6.(2011·江苏高考)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A.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C.农工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解析:选C本题考查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下出现的经济思想,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张瀚认为农业和工业应该比重适当、协调发展,C项正确;由“农末适均”可知A、B两项错误;由“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可知D项错误。7.(2017·江苏高考)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徽州商人”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民间海外贸易兴起”“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等作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信息“商业很发达”“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等方面回答。答案:(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2)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3)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课时检测(十四)”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据东汉班固《西都赋》中载:“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东西)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自未央而连桂宫,北弥明光而亘长乐。”当代学者据考古发掘绘制了下面汉代长安城遗址图。如上述两则材料同时被用来研究汉代城市,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文学作品能够完整反映历史信息B.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考古的成果与文学作品互证历史解析:选D材料中《西都赋》中的“十二之通门”“(东西)九市开场”能与汉代长安城遗址图相互印证,从而说明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同时设问中要求图文同时被用来研究汉代城市,故答案选D项。文学作品容易夸张能够失真,不能够完整反映历史信息,所以A项是不准确的。“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不符合材料的设问,故B项错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历史记载不可能都由考古发现来证实,C项表述错误。2.《宋会要辑稿》中记载宋高宗认为:“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上述材料最能说明当时的海外贸易()A.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 B.重视买卖船舶获利C.主要服务于皇室享乐 D.是国库最重要的财源解析:选A宋高宗发表此番言论说明海外贸易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买卖的物品是船舶,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海外贸易有助于国用而不是服务于皇室享乐,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海外贸易是南宋国库最重要的财源,故D项错误。3.《明太祖高皇帝实录》载,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且纳课于官。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材料主要反映了()A.朝廷保护商人正常商业活动B.商人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高C.明代通过减税政策发展商业D.政府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解析:选A材料中南雄商人的货物被官吏扣留缴税导致货物很长时间未能销售,而皇帝惩罚官吏并让其赔偿商人,说明朝廷保护商人正常商业活动,所以选A项。4.战国时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认为工商皆本。这些古代商业思想()A.与历代商业政策的调整基本一致B.都站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C.是古代经济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D.揭示了“本末”观念的长期存在解析:选D自商鞅变法后封建社会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因而尽管西汉时桑弘羊提出农商并重,但并未推广,所以到宋代仍有很多思想家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说明自商鞅变法后整个封建社会“本末”观念的长期存在,故D项正确。5.(2018·如皋调研)《木兰辞》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南北朝诗歌。其中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诗句。下列各项对这一时期“市”的解读,正确的是()A.南北朝时期固定的“市”已经广泛存在于城乡B.“市”的商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全国各阶层的需求C.商品品种繁多,北方地区的商品经济非常发达D.当时的商业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解析:选D遍布城乡的应是草市,故A项错误;B项中“各阶层”表述绝对化;南北朝时期国家政局动荡,严重破坏了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D项表述正确。6.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明清之际原为稻米之乡松江嘉定一带棉织业发展迅速,导致该地区“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中人之家,朝炊夕负米而入者,项背相望也。”材料表明该地区()A.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经济结构有所变动C.水陆交通十分发达 D.生活资料全赖市场解析:选B根据所学,自然经济于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明清之际松江嘉定地区,由原来农业为主,转为棉纺织业为主,故B项正确;C、D两项材料没有体现,错误。7.(2018·南京调研)《宋会要辑稿·食货·商税》:“沿江诸郡税场,今后商贾所载物货,如系茶盐米面铜钱,敢有违法收税者,许商贾越诉。”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A.政府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B.区域性长途贩运受到限制C.商税不再是政府主要财源D.商人合法利益受政府保护解析:选D材料信息表明商人的合法权益受政府保护,故D项正确。8.(2018·启东中学月考)汉代京师长安的商业区有九市,“九市开场,货别隧分”。洛阳的商业市场有三市,“金市在大城西,羊市在大城南,马市在大城东”。在当代不仅京师,一些名都和郡县也都设有市。下列关于汉代商业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②城市商业活动比较繁荣③政府开始鼓励商业发展④商品分区排列和出售A.②④ B.①②C.③④ D.①③解析:选A由材料“九市开场,货别隧分”和“金市在大城西,羊市在大城南,马市在大城东”,可见汉代商业活动没有突破空间限制,故①错误,④正确;材料反映汉代城市商业活动比较繁荣,故②正确;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③错误。9.山西柳林《杨氏家谱》认为:“天地生人,有一人莫不有一人之业。……寄迹田畴,则农为本业。置身曲艺,则工为本业,他如市尘贸易,鱼盐负贩,与挑担生理,些小买卖,皆为商贾,则商贾即其本业。”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体现农工商皆本的观念B.体现重农抑商观念C.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观念D.体现人生应有敬业观念解析:选B“寄迹田畴,则农为本业。置身曲艺,则工为本业……皆为商贾,则商贾即其本业”,表明农工商皆本的主张,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10.下图是汉代土地变更的部分统计。据图可知汉代()①法制相当健全②重视土地私有③土地兼并严重④买卖土地自由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选C从材料中看不出来当时法制相当健全,故①错误;从土地变更及土地券可以看出来当时重视土地私有,故②正确;土地买卖并不等于土地兼并严重,故③错误;材料中“券”说明出现了土地买卖,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11.(2018·如皋调研)雍正皇帝在山西巡抚刘与义上奏的折子上批道:“山西人,第一类是经商的,第二类是务农的,第三类是谋入营伍,至中材以下方便之读书入仕,其俗殊属可笑。”其反映的历史信息有()①当时山西人非常重视商业②当时山西人已经厌倦读书入仕③雍正皇帝信奉“重农抑商”政策A.① B.①②C.①③ D.①②③解析:选C材料反映了当时山西人非常重视商业,雍正皇帝信奉“重农抑商”政策,故①③正确。12.乾隆二十年,一些原在广州贸易的英国商船来浙江宁波贸易,乾隆批示“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材料表明()A.清初注意防范中外交往B.中外贸易冲击着原有的管理体制C.清初为了增加收入开放D.清朝时期闭关锁国政策已被打破解析:选B根据“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可知其目的是防内,故A项错误;根据“多增税额”可知国家根据对外贸易的情况在不断地调整政策,故B项正确;根据“照粤关之便”可知能够对外贸易的地方并不普遍,故没有打破既定的政策,故C、D两项错误。13.乾隆六十年(1795年)为浙江地方政府颁发执照,用来管理对日本贸易的中国船。上书:“如敢私行顶替,及夹带违禁……将该船户舵水一并拏送,以凭严究,解宪治罪,毋违。”材料可以佐证当时()A.政府严格管理海外贸易B.仅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C.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D.倭寇勾结沿海居民为患解析:选A根据题目中政府颁发的对日本贸易的执照,可以看出其严格管理海外贸易,故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仅限广州对外通商,故B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外商来华贸易的问题,故C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倭寇,故D项错误。14.(2018·苏州调研)洪武三年,沈秩受命前往浡泥国(今文莱),浡泥王称:“地瘠民贫,愧无奇珍以献。”沈秩竟然回答:“皇帝富有四海,岂有所求?但欲王之称藩,一示无外尔。”永乐三年(1405年)冬,浡泥国王麻那惹加那遣使贡献土产,明成祖封其为国王并赐印诰。对这种朝贡贸易理解正确的是()A.政治目的大于经济效益B.明清时期唯一的对外贸易方式C.加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D.成为近代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解析:选A朝贡贸易的主要目的是炫耀国威,体现的是其政治性的一面,故A项正确。15.(2018·如东检测)清代前期,杭、嘉、湖三府是蚕茧丝绸的集中产地,到18世纪末至19世纪二三十年代,珠江流域蚕桑业快速发展,赶上杭、嘉、湖三府。这一变化源于()A.棉纺织业成为杭嘉湖地区新兴产业B.区域间经济交流日益频繁C.珠江流域民营手工业技术发展迅速D.清政府厉行闭关锁国政策解析:选D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末至19世纪二三十年代,珠江流域蚕桑业快速发展,赶上杭、嘉、湖三府,主要是因为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只设立广州十三行,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5分)16.(2018·镇江一模)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境内之民皆曰:“农战可避而官爵可得也。”是故豪杰皆可变(本)业……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者,其国必削。“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为国者,边利尽归于兵,市利尽归于农”,“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摘编自《商君书》材料二“民不外务当敌斩首,内不急力田疾作,民皆欲行货财、事富贵……不亡何待?”“故明主之治国也,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使民贫,则民喜农而乐战……适其时事以致财物,论其税以均贫富……此帝王之政也”。——摘编自《韩非子》材料三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人物,为维护秦国官僚政治体制及相应的军功爵制,极力主张国家对经济领域实行超经济干预政策,反对秦国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希望通过由国家全面控制、垄断经济资源的举措,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李禹阶《法家开启重本抑末先河》请回答:(1)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和韩非相同的经济思想。(5分)(2)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其经济思想产生的原因。(5分)(3)概括指出商鞅和韩非的经济思想在历史上的消极影响。(5分)解析:第(1)问据“反对秦国民间工商业的发展”“法家开启重本抑末”“由国家全面控制、垄断经济资源”“有道之国务在弱民”“使民贫”“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等关键信息归纳。第(2)问据材料一中“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和材料三中“为维护秦国官僚政治体制及相应的军功爵制”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该时期的军事、经济等角度分析。第(3)问据材料三中“反对秦国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得出重农抑商限制了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得出,富国弱民导致了社会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进步。答案:(1)相同思想:重本抑末(重农抑商);国家控制经济(国家干预经济);富国弱民。(2)原因:“民避农战,事商贾”;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封建小农经济的产生;官僚政治体制及相应的军功爵制的建立(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需要)。(3)影响:重农抑商限制了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富国弱民导致了社会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进步。(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18·扬州质检)《周易·系辞》记载:“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对该材料的解读不准确的是()A.说明了先民种植农作物的成功实践B.耒耜是小农经济时代的生产工具C.反映了“刀耕火种”原始耕作方式D.生产工具尚处于石器、木器时代解析:选B材料中“神农氏作”,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说明了先民种植农作物的成功实践,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出原始农业中已经出现耒耜,而小农经济时代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后,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原始农业实行“刀耕火种”原始耕作方式,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斫木为耜,揉木为耒”,用木头制作耒耜,生产工具尚处于石器、木器时代,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宋代陈旉的《农书》中提出:“土壤气脉,其类不一,肥沃硗埆,美恶不同,治之各有宜也。……虽土壤异宜,顾治之如何耳,治之得宜,皆可成就。”而治的关键在于用粪,当时人们把依据土壤的不同性质而用粪来加以治理称为“粪药”,意思就是用粪如同用药。由此可以看出()A.我国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技术发达B.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C.统治者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D.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放和利用解析:选A材料中“虽土壤异宜,顾治之如何耳,治之得宜,皆可成就”“粪药”表明农业生产技术精细,故A项正确。3.(2018·常州一模)《春秋谷梁传》记载:“初者,始也。……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文献中的记载说明()A.土地国有制度被废除 B.公田也要按亩收税C.法律上承认私田地位 D.只有私田按亩收税解析:选B根据材料“非公之去公田”说明土地国有制度并没有被废除,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及“而履亩十取一也”可知公田也要按亩收税,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初税亩并没有从法律上承认私田地位,只有到了商鞅变法时期才承认,故C项错误;无论公田私田都按亩收税,故D项错误。4.(2018·泰兴联考)谢灵运在其《山居赋》中说:“春秋有待,朝夕须资。既耕以饭,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这说明他的田庄()A.主要从事商品生产 B.生产分工明确,交换频繁C.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解析:选C题干材料中“既耕以饭,亦桑贸衣”意思是自己耕田种粮,种桑养蚕织衣,自给自足。再结合谢灵运为东晋人,田庄这些信息可判断应属于自然经济。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商品生产与交换,手工业生产也不是主要的。所以A、B、D三项均错误。5.(2018·海安中学)明朝初期的一首“竹枝词”说:“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征税)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A.政府压制棉纺织业的发展 B.出现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C.农民直接以棉纱抵税 D.棉布正逐渐取代麻布解析:选D材料描述了当时棉花的种植、加工与销售情况,反映了棉布正逐渐取代麻布。6.(2018·盐城模拟)唐代元稹在《织女词》中吟道:“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在中国古代,手工业者为了技术的世代传承,不惜牺牲儿女婚姻幸福,使民间技术的传承走向封闭。这一现象源于()A.手工业者为防止技术外流而采取的保护措施B.古代传统手工业没有产品交易的市场C.手工业工艺水平低下与社会生产力发展迟缓D.官营手工业服务对象和技术传承具有特殊性解析:选A古代手工业技术传承的封闭性主要指技术工艺的传承仅限于家庭内部,“传男不传女”,这种传习,主要由于手工业市场的狭小,手工业劳动者为了防止技术竞争而采取的自卫措施,故A项正确。7.(2018·如皋调研)《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①“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②“秋七月,初税亩”③“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④“庶人食力,工商食官”A.①②③ B.①②C.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选A①说明由于铁农具的使用,出现了私田,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积极劳作,生产积极性比井田制下的农民有了很大的提高,故选①;与此同时,政府对私田开始征收赋税,故选②;③说明由于铁农具的使用,人们开始使用牛耕,原来用于祭祀的牛用于耕地,故选③;④说明官府控制手工业,和铁农具的使用没有关系,故排除④。8.《史记·平准书》中载:“(汉兴)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余业,以稽市物,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材料反映了()A.汉高祖开始实行盐铁官营 B.汉代因势调整商业政策C.汉高祖废除秦朝经济政策 D.抑商导致汉代物价飞涨解析:选B材料中“约法省禁。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余业,以稽市物,物踊腾粜”表明投机导致物价飞涨,对此“高祖乃令”抑商,故B项正确。9.《中国经济史》认为:“战国时期已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