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高中数学:各章节必考知识点_第1页
高考高中数学:各章节必考知识点_第2页
高考高中数学:各章节必考知识点_第3页
高考高中数学:各章节必考知识点_第4页
高考高中数学:各章节必考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数学:各章节必考知识点汇总

第一部分集合................................................................2

第二部分函数与导数.........................................................2

第三部分三角函数、三角恒等变换与解三角形..................................7

第四部分立体几何...........................................................9

第五部分直线与圆..........................................................11

第六部分圆锥曲线..........................................................13

第七部分平面向量..........................................................14

第八部分数列...............................................................15

第九部分不等式............................................................17

第十部分复数...............................................................17

第十一部分概率............................................................18

第十二部分统计与统计案例..................................................18

第十三部分算法初步........................................................19

第十四部分常用逻辑用语与推理证明.........................................20

第十五部分推理与证明......................................................21

第一部分集合

1.N,Z,Q,R分别表示自然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

2.交集,4n3={x|xw4且XW8}.并集,4U8={xkw/或符号区分;

3.(1)含n个元素的集合的广集数为2、非空子集数为2n—k真子集数为21«—1:非空真f

集的数为2n-2:

(2)AcBoAr\B=A<=>A\jB=B;注意: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A=@的情况。

(3)Q(JU8)=(CjA)m(/Cl8)=(C4)UU/3);

4.。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第二部分函数与导数

1.定义域:①抽象函数;已知/[k(X)]定义域,求,/Ig(x)]定义域,攵(X)与g(x)值

域相同。(具体可以参考本节第4点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

②具体函数。分母不为0,偶次根号下不为负数,a°中a不为0,tan<9,logux中的

x为正数。@简单高中生

2.值域:①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②换元法:③分离参数法:

3.解析式:①配方法;②换元法:③待定系数和;④消去法。

4.复合函数的有关问题

(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

①若仅)的定义域为[a.b],则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ggx)Wb解出:

②若[gx)]的定义域为[a,b],求仅)的定义域,相当于x£[a,b]时,求gx)的值域。

(2)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判定:

①首先将原函数)=/[g(x)]分解为基本函数:内函数〃=g(x)与外函数歹=/(〃):

②分别研究内、外函数在各自定义域内的单调性;

③根据“同性则增,异性则减”来判断原函数在其定义域内的单调性。

注意:外函数y=f(u)的定义域是内函数〃=g(x)的值域。

5.函数的奇偶性

⑴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攀条件;

(2)是奇函数Oy(-x)=-/(x)<=>/(-x)+f(x)=0<=>———=-1

/(x)

⑶./(X)是偶函数of(-x)=f(x)<=>f(-x)-f(x)=0<=>—~~—=1;

/(x)

(4)奇函数/(x)在原点有定义,则/(0)=0:

(5)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单调区间内:奇函数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有相反的耳

6.函数的单调性

(1)单调性的定义:

①/(x)在区间M上是增函数u>VX],%e%当事<

/(3)一/(々)<°=(七-X2)-[/(Xl)-f(x2)]>0<=>>0

②/(x)在区间M上是减函数<=>Vx1,x2GM,当X]<

/3)一/(芍)

X

/(占)一)>。。(/一%2)•[/(1)-f(x2)]<o<=>

(2)单调性的判定@简单高中生

①定义法:一般要将式子/(3)-/(工2)化为几个因式作积或作商的形式,以

号;

②导数法(见导数部分);

7.函数的周期性

(1)周期性的定义:

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若有/(x+7)=/(x)(其中T为非零常数),则称函数

期函数,丁为它的一个周期。

所有正周期中最小的称为函数的最小正周期。如没有特别说明,遇到的周期都引

期。

(2)三角函数的周期@简单高中生

二sinx:T=2乃;②y=cosx:T=2不;③y=tanx:7=;r;

④y=4sin(oix+e),y=力cos(6«r+°):T=-----;(^)y=tantax:T=---

|^|

(3)与周期有关的结论

①/(x+a)=或f(x-2a)=f(x)(<7>0)=>/(x)的周期为2。;

②y二/⑴的图象关于点(。,0),(“0)中心对称=>f(x)周期为2,-可;

③歹二f(x)的图象关于直线x=x=6轴对称n/(x)周期为21"小

④》=/(x)的图象关于点(。,0)中心对称,直线x=6轴对称=>/(》)周期为z

8.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1)暴函数:y=xa(ae火);(2)指数函数:y=ax(a>0,a1);

(3)对数函数:>=logax(a>0,。w1);(4)正弦函数:y=sinx;

(5)余弦函数:y=cosx;(6)正切函数:j?=tanx;(7)一元二次函数:ax2+b

(8)其它常用函数:

吊正卜上捌南粉.”

③函数y=x+—(a>0);

x

9.二次函数:@简单高中生

(1)解析式:

①一般式:/'(X)=ax2+bx+c;

②顶点式:f(x)=a(x-h)2+k,(力,肩为顶点;

③零点式:/(x)=a(x-x1)(x-x2)o

(2)二次函数问题解决需考虑的因素:

①开口方向;②对称轴;③端点值;④与坐标轴交点;⑤判别式;⑥两根符号

(3)二次函数问题解决方法:①数形结合;②分类讨论。

10.函数图象:

(1)图象作法:①描点法(特别注意三角函数的五点作图)②图象变换法

(2)图象变换:

①平移变换:i)=/(x)-^y=f(x+a),(。>0)------左右

ii>=/(x)->歹=f(x)±k,(k>0)-----上“+”下

②伸缩变换:

i;;=/(x)->y=f(cox),(口>0)------纵坐标不变,横坐标伸长为原宠

ii歹二/(X)fy二Af(x),(A>0)-----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伸长为原来

①对称变换:i歹二/(x)(°。>/——/(—x);ii=/(x)—y=-

适V=f(x)y=/(-x);

②翻转变换:

11.函数图象(曲线)对称性的证明

(1)证明函数》=/(X)图像的对称性,即证明图像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用

仍在图像上;

(2)证明函数^=/*)与y=g(x)图象的对称性,即证明、=/(x)图象上任意点。

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在y=g(x)的图象上,反之亦然;

(注意上述两点的区别!)

注:

①曲线Ci:fx,y)=O关于点(a,b)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f2a—x,2b—y)=0;

②曲线Ci:fx,y)=O关于直线x=a的对称曲线Cz方程为:f2a—x,y)=0;

③曲线Ci:fx,y)=O,关于y=x+a或y=-x+a)的对称曲线Cz的方程为fy—a,x+a)=O或

—x+a)=O);

@fa+x)=fb—x)(xGR)---->y=仅)图像关于直线x=^一对称;

特别地:fa+x)=fa—x)(xGR)---->y=仪)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

⑤函数尸仅一a)与y=fb—x)的图像关于直线对称;

12.函数零点的求法:

(1)直接法(求/(x)=0的根);(2)图象法;.

13.导数@简单高中生

(1)导数定义:fx)在点X0处的导数记作M=/Go)=lim八±”+A)二△土;

IEo-

(2)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

①C二O;②(x")二〃x"i;③(sinx)=cosx;

@(cosx)=-sinx;⑤(成)=/lna;@(e')=ex;

(3)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v)'=u'±v';(〃v)'=u'v+uv';(—y=UV,W;

VV

(4)(理拗复合函数的导数:

(5)导数的应用:

①利用导数求切线:注意:i)所给点是切点吗?ii)所求的是“在”还是“过”该点的切线?

②利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

i/'(x)>On/(x)是增函数:ii/'(x)<0二>/(x)为减函数;

iii/'(x)三On/(x)为常数:

③利用导数求极值:i求导数/'(X):订求方程/'(x)=O的根:由列表得极值。

④利用导数最大值与最小值:i求的极值;ii求区间端点值(如果有);出得最值。

14.(理科)定积分@简单高中生

⑴定积分的定,义:Mf/'(X)公=lim工Zjb—•a/©)

Jon

⑵定积分的性质:①上外V)公=左,/(》)公(后常数);

fbfbpb

②£[fl(x)±八(x)M=]±£,/,(x)Jx:

③[f(x)dx=ff(x)dx-}-\f(x)dx(其中a<c<b)。

3a3aJc

(3)微积分基本定理(牛顿一莱布尼兹公式):[bf(x)dx=F(x)\^=F(b)-F(a)

Ja

(4)定积分的应用:

①求曲边梯形的面积:S=1|/(x)—g(x)|tZr;

②求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S=[;

fb

③求变力做功:W=\F\x)dx.

第三部分三角函数、三角恒等变换与解三角形

1.(1)角度制与弧度制的互化:乃弧度=180°,1°=急弧度,1弧度=(13

(2)弧长公式:I=BR;扇形面积公式:3=,制2=!.火儿

22

2.三角函数定义:角a中边上任意一点P为(xj),设|0夕|二不则:

.yxV

sina二—,cosa=—,tana=—

rrx

3.三角函数符号规律:一全正,二正弦,三两切,四余弦;

4.诱导公式记忆规律:“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k冗+兀k兀_0

5.(l)y=4sin(w+0)对称轴:*=乃+20:对称中心:(----,0)(

coCO

,n

K7C4----(p

⑵y=4COS(GX+⑶对称轴:*_卜兀一中:对称中心:(-----?---,0)(左w

COCD

6.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sin2x+cos2x=l;^-=tanx;

COSX

7.三角函数的单调区间@简单高中生

TT7T

y=sinx的递增区间是[2〃万-~,2k7r+-](kGZ),递减区间是

Jr37r

[2左乃+-,2左左+——](kGZ);

y-cosx的递增区间是[2左万一肛2〃万](kGZ),递减区间是[2%乃,2左乃+

TTTT

y=tanx的递增区间是(ATT---,匕r+—)(左GZ)

y=cotx的递减区间是(br,br+))(左eZ)

8.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①sin(a±/7)=sinacos/?±cos(

tancr±tan/?

②cos(a±/?)=cosacos£不sinasin月;③tan(a±£)=

1+tan«tan/3

10.正、余弦定理:

(1)正弦定理:-^—=-^—=-^—=2R(2A是ZU8C外接圆直径)

sinAsinBsinC

注:①。::c=sin/:sin8:sinC*;②a=2/?sin力力=2Asin8,c=2火sinC;

-abca-\-h+c

③----=-----=-----=-------------------。

sinAsinBsinCsinA+sinB+sinC

t2.,2_2

(2)余弦定理:a?=〃+/-26ccos4等三个;注:cosJ=-----------------等三个。

2bc

11.几个公式:@简单高中生

(1)三角形面积公式:=;。力=gabsinC;

_c—-abc

(2)内切圆半径r=W'MK.;外接圆直径2R=~:~-=^—

a+b+csirvlsinosine

12.已知4,Z>,4时三角形解的个数的判定:其中h=bsinA⑴A为锐角时:①a<h时,无解:

②a=h时,一•解(直角):③h<a<b时,两解(•锐角,一钝角):④a2b时,一解(・锐角)。

(2)A为直角或钝角时:①aWb时,无解:②a>b时,-解(锐角)。

第四部分立体几何

1.三视图与直观图:注:原图形与直观图面积之比为2亚:1。

2.表(侧)面积与体积公式:

(1)柱体:①表面积:S=SW+2S«;②侧面积:Sw=2"〃;③体积:V=S&h

(2)锥体:①表面积:S=SW+Stt;②侧面积:S广加7;③体积:V=-Stth:

3

(3)台体:①表面积:S=SW+St«STK;②侧面积:S*="/•+r')/;

③体积:v=-(s+廊7+s')h;

3

4

(4)球体:①表面积:S=4成2:②体积:V=§成;o

3.位置关系的证明(主要方法):

(1)直线与直线平行:①公理4;②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③面面平行的性质定J

(2)直线与平面平行:①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②面面平行二*线面平行。

(3)平面与平面平行:①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推论;②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平

(4)直线与平面垂直:①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②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5)平面与平面垂直:①定义一两平面所成二面角为直角;②面面垂直的判定定

注:理科还可用向量法。@简单高中生

4.求角:(步骤——I。找或作角;Iio求角)

(1)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

①平移法:平移直线,构造三角形;

②补形法:补成正方体、平行六面体、长方体等,发现两条异面直线间的关系

注:理科还可用向量法,转化为两直线方向向量的夹角。

(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①直接法(利用线面角定义);②先求斜线上的点到平面距离h,与斜线段长度作艮

注:理科还可用向量法,转化为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法向量的夹角。

5.结论:

(1)长方体从一个顶点出发地三条棱长分别为a,b,c,则对角线长为,仁+治

面积为2ab+2bc+2ca;

长方体体对角线与过同一顶点的三条棱所成的角分别为a,九则:

cos2a+cos20+cos2y=1;sin2a+sin2p+sin2y=2

直线方程y=kx+bAx+By+C=।

平行直线系y=kx+mAxBy+m=

1

垂直直线系y=——x+mBx—Ay+m='

相交直线系

Axx+Bxy+G+A(A2X+B2y+C2)=0

5.几个公式

⑴设A(xi,yi)、Bx2,y2)>C(x3,y3),/ABC的重心G:心”乜乂+为+入

33

(2)点P(xo.yo)到直线Ax+By+C=O的距离:d=M+>(,+。;

>JA2+B2

(3)两条平行线Ax+By+Ci=O与Ax+By+C2=0的距离是[=卜-(3:

6.圆的方程:@简单高中生

⑴标准方程:®(x-a)2+(y-b)2=r2;(2)x2+y2=r2。

(2)一般方程:x2+y2+Dx+Ey+F=0(D2+E2-4F>0)

注:Ax2+Bxy+Cy2+Dx+Ey+F=O表示圆<=>A=C#O且B=0且D2+E2—4AF>0;

7.圆的方程的求法:(1)待定系数法;(2)几何法;(3)圆系法。

8.圆系:

22

⑴/+/++6+2(x+y+D2X+£2J;+F2)=0,(2^-1)

注:当4=-1时表示两圆交线。

(2)x2+y2+Dx+Ey+F+^Ax+By+C)=0,^^~^。

9.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主要掌握几何法)

①d=Ko相切;②4<Ru>相交:(直线与圆相交所得的弦长

\AB\=y/r2-d2)③d>Ro相离。

(3)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表示圆心距,尺r表示两圆半径,且R>r)

①]>/?+〃<=>相离;②d=H+外切;③R-r<d<R+r。相交;

④d=R-r。内切:⑤0<4<火一广。内含。

10.与圆有关的结论:@简单高中生

⑴过圆x2+y2=F上的点Mxo,yo)的切线方程为:xox+yoj^r2;

过圆x-a)2+y-b户寸上的点Mxo,yo)的切线方程为:xo-ajx-aj+yo-bjy-b^r2;

(2)以Ax”yz)、Bx2,yz)为直径的圆的方程:x—xi)x—x:)+y—yi)y-ya)=Oo

第六部分圆锥曲线

(此部分重点内容为三种圆锥曲线的方程、几何性质,下面所列可能是你会疏忽的一些内

容)

1.定义:

⑴椭圆:|MF\|+1MF21=2a,(2。>|FXF21);

(2)双曲线:||MI\\-\MF2||=2a,(la<|FXF2|);

(3)抛物线:|M目=4

2.结论

⑴焦半径:①椭圆:|尸用=°+用,|尸闻=a-%(e为离心率):(左"+”右

②抛物线/=2px:|尸尸|=%+勺〃>0)

22:

⑵弦长公式:|力用=Vl+k-|x2-x,|=yj(\+^)[(X]+x:)-4X(X2]

==,(1+、)](必+必)2-4必必]:

注:(I)抛物线焦点弦长:\AB\=X1+x2+p

(II)通径(最短弦):①椭圆、双曲线:组;②抛物线:2p。

a

(3)过两点的椭圆、双曲线标准方程可设为:mx2+ny2=\(加,〃同时大于0时表示椭

圆,加〃<0时表示双曲线);@简单高中生

(4)双曲线中的结论:

①双曲线匕=l(a>0,b>0)的渐近线:__匕=():

a2b2a2b2

②共渐进线y=±2x的双曲线标准方程为二—21="^为参数,2#));

aa2b2

③双曲线为等轴双曲线。e=J^o渐近线为^=±》。渐近线互相垂直;

3.直线与圆锥曲线问题解法:

(1)直接法(通法):联立直线与圆锥曲线方程,构造一元二次方程求解。

注意以下问题:

①联立的关于“x”还是关于“y”的一元二次方程?

②直线斜率不存在时考虑了吗?

③判别式验证了吗?

(2)设而不求(代点相减法或叫点差法):-----处理弦中点问题

步骤如下:①设点Ax】,y。、BX2,2);②作差得%48=之二……:③解决问题。

XL*?

4.求轨迹的常用方法:@简单高中生

(1)定义法: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2)直接法(列等式);(3)代入法(相关点法或转移法):(4)

待定系数法:(5)参数法;(6)交轨法。

第七部分平面向量

⑴设a=xi,y)b=X2,y2),则:

©aZ^hb/OJOa=/lb(Ae7?)<=>xiy?—X2yi=():

②a_Lba、b*0)Oa・b=0OxiX2+yiy2=O

(2)a-b=|a||b|cos<a,b>=X2+yiy2;

注:①|a|cos<a,b>叫做a在b方向上的投影;|b|cos<a,b>叫做b在a方向上的投影;

②a,b的几何意义:ab等于|a|与|b|在a方向上的投影|b|cos<a,b>的乘积。

a-b

(4)t7=aa=a="==-Jx2+y2

(5)三点共线的充要条件@简单高中生

P,A,B三点共线=5?=x53+y35(且x+y=l);

附:(理科)P,A,B,C四点共面==+y砺+z5。(且x+y+z=l)。

第八部分数列

1.定义:

(1)等差数列{。"}<=>/.]一/=〃(〃为常数)。2%=。”+]+an)(w>2,/?e^*)

oan=kn+boSn=An。+Bn;

(2)等比数列{%}夕wO)=a;=anA-t7n+1(n>2,neN)

a

n

n

<=>an=cq"(c,夕均为不为0的常数)<=>Sn=k-kq(qw0,qWl,kw0);

2.等差、等比数列性质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通项公式[“=%+(〃-l)d%二%尸

1。=1时,S"=na;

前n项和s二心3迎心,x

“2,2

2.qw1时,Sn=

1-

a「a”q

二j

性质①an=am+(n—m)d,①an=amq“m

②m+n=p+q时am+an=aP+aq②m+n=p+q时aman=aPaq

③巢名.-SA.8-S2K••成AP③Sk』--S:

GP

④外,%+m,&+2m,…成APd=md④%,%+m,氏+2m,…成

GP,q'=qm

3.数列通项的求法:

(1)定义法(利用AP,GP的定义);

⑵累加法(%+1-%=。为型:

rSin=l)

(3)公式法:an=TSn-Sn-1n22)

(4)累乘法(&包二%型);

(5)变形构造法(。”+]=ka〃+b、an_x-an=^anan_x=>------匚=4等类型

4.前〃项和的求法:@简单高中生

/1M驯在+口十2土一/。\左位/**口)成、注一/八玄4丁币+日、酒、注一“、公如旭壬n、注

20“0

(1)(数列思想)或;(2)(函数思想)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40、N0,

第九部分不等式

3在一依1FTa+ba2+b2

1.均值不等式:yjab<-----<J-----------

2V2

注意:①一正二定三相等:②变形,ab<^-Y<^-~~

2.不等式的性质:

(l)tz>bob<a;

(2)a>b,b>ca>c;

(3)。>6<=>a+c>6+c:a>b,c>d=>a+c>b+d;

(4)tz>b,cac>bd:a>b,c=ac<be;a>b>0,

c>d>Unac>bd;

(5)a>方>0=a">bn>0(〃wN*);

(6)67>A>0=>y/a>y[b(ncN*)。

3.不等式等证明(主要)方法:@简单高中生

(1)比较法:作差或作比;(2)综合法;(3)分析法。

第十部分复数

1.概念:

(I)z=a+bieROb=0a,b^R)<=>z=zOz2>0;

(2)z=a+bi是虚数Ob#0a,b£R);

(3)z=a+bi是纯虚数Oa=0旦b#)a,bER)Oz+5=0(z/))Oz2<0;

(4)a+bi=c+diOa=c且c=da,b,c,deR);

注:①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为2:②常用的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有:抽签法;随机数法。

N

(2)系统抽样:当总体个数较多时,可将总体均衡的分成几个部分,然后按照预先制定的

规则,从每一个部分抽取一个个体,得到所需样本,这种抽样方法叫系统抽样。

注:步骤:①编号:②分段:③在第一段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确定其时个体编号/;

④按预先制定的规则抽取样本。

(3)分层抽样:当已知总体有差异比较明显的几部分组成时,为使样本更充分的反映总体的

情况,将总体分成几部分,然后按照各部分占总体的比例进行抽样,这种抽样叫分层抽样。

注:每个部分所抽取的样本个体数=该部分个体数x2

N

2.总体特征数的估计:

(1)样本平均数7=—(xl+x2+•••4-)=—V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