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银行挤兑事件的回顾与反思_第1页
英国银行挤兑事件的回顾与反思_第2页
英国银行挤兑事件的回顾与反思_第3页
英国银行挤兑事件的回顾与反思_第4页
英国银行挤兑事件的回顾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英国银行挤兑事件的回顾与反思

与此同时,金融全球化也伴随着风险全球化。在美国的次级债危机中,英国诺森罗克银行受到的打击,以及储户分散和股权债务的衰落。目前,尚不清楚贷款和财政部的投资和担保是否可以挽救银行,但繁荣的银行汇率事件值得我们思考。近期,受美国次级债危机导致的全球信贷紧缩影响,英国第五大抵押贷款机构——诺森罗克银行(NorthernRock)发生储户挤兑事件。自9月14号全国范围的挤兑发生以来,截止到18号,仅仅几天的时间就有30多亿英镑从诺森罗克银行流出,占该行240多亿英镑存款总量的12%左右,其电话银行和网上银行业务一度出现崩溃。受此影响,几天来,诺森罗克银行股价下跌了将近70%,创下7年来新低,成为英国遭遇本次信贷危机以来的最大受害者。为防止系统性银行危机的出现,英国财政部、英格兰银行(英国央行)与金融管理局先后采取了注资以及存款账户担保等救助措施,至18号,诺森罗克银行的储户挤兑情况才有所缓解,各大银行的股价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银行体系的恐慌局面才得以控制。这就是英国银行挤兑事件的简单回顾,而其背后的缘由更值得我们去透视。英国:以行为本诺森罗克银行始建立于1850年,其早期只是一家住房贷款协会,1997年变成一家银行并上市。目前,该行是英国第五大抵押贷款机构,拥有150万储户,向80万购房者提供房贷,可谓规模庞大。今年上半年,诺森罗克银行新增的抵押贷款额占全国新增总量的18.9%,排名居英国第一。然而,曾经是房贷市场佼佼者的诺森罗克银行,缘何会陷入挤兑危机呢?除了上述英国经济金融环境的不利因素之外,这可能是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的:主要抵押贷款机构的资金来源与其他银行资金主要来自储户不同,尽管诺森罗克银行在1997年已经转变为一家上市银行,但是其大部分资金仍来源于金融机构。在诺森罗克银行的资金中,由零售存款业务所获的资金不足全部的1/4,而超过3/4的资金来自批发市场,即通过同业拆借、发行债券或卖出有资产抵押的证券来融资(见表1)。而75%的比例远远高于英国其他几大抵押贷款公司,表2中列出了几家主要抵押贷款机构资金中依靠批发市场来融资的比例。其中,英国最大的抵押贷款机构——HBOS的这一比例也仅为43%。鉴于零售存款融资的稳定性,资金绝大部分来源于批发市场的诺森罗克银行也就更容易受到市场上资金供求的影响。住房抵押贷款批发市场和住房贷款市场不同的定价机制,又加大了诺森罗克银行的利率缺口。无论是发行债券还是住房贷款的资产证券化,它们都是依据市场上3个月的Libor来定价的。然而,诺森罗克银行的住房抵押贷款则是按照英格兰银行的基准利率来发放。这种投融资的定价方式在货币市场利率大幅高于官方利率时会造成银行损失。在诺森罗克银行的资产中,发放给消费者的抵押贷款达967亿英镑,占总资产的85.2%(见表2)。据估计,在这960多亿英镑的抵押贷款中,有120亿英镑是直接暴露在这种利率缺口风险之下的。这也就是说,Libor每超过基准利率一个基点,诺森罗克银行每年将多支付1200万英镑。英国次级债市场的已开始关闭更糟糕的是,7月份以来,受美国次贷危机造成的全球货币市场流动性紧张的影响,主要靠批发市场来融资的诺森罗克银行已经很难再获得稳定的融资渠道。市场分析人士指出,为了达到年初预定的增长目标,在未来的12个月里诺森罗克银行需要筹资100亿英镑并再融资80亿英镑。这些资金只能通过抵押贷款资产的证券化来筹集,但现在的问题是,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投资者已经对抵押资产失去了兴趣。而且,即便是没有受到美国次级债务危机的影响,英国次级债市场上的恐慌也会逐渐暴露。事实上,英国投资者的流动性恐慌在西布朗明奇房贷协会(WestBromwichBuildingSociety)事件上已经表露无遗,后者近期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因为无人购买而不得不被取消。可以看出,英国信贷市场的大门已经开始关闭。而这对于主要依靠信贷市场来融资的诺森罗克银行来说是致命的打击。研究显示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果资产负债利率缺口的扩大以及因流动性不足导致的贷款业务放缓都降低了银行经营的收益,而引起储户挤兑的直接原因也许就是诺森罗克银行预期收益的下降。尽管上半年诺森罗克银行在抵押贷款市场上的份额大幅增加,从2006年下半年的14.5%上升到18.9%,总资产也比一年前增长了28%,但是其利润并没有显著地上升。2007年上半年,诺森罗克银行的税前利润不足3亿英镑,几乎与上年同期没什么变化。资产大幅增加,而赢利不增,足见银行的经营收益下降的事实。在9月14号,诺森罗克银行又发出盈利预警,指出:利率的升势出乎意料,信贷萎缩问题导致资产增长放缓,预计2007年的税前利润将比预计低20%左右。这一消息的公布也直接引发了当日大范围内的储户挤兑。关于美国的抵押担保证券cdo事实上,诺森罗克银行在美国次级债券市场上的投资并不多,仅占其全部资产的0.24%,大约有2.75亿英镑,其中2亿英镑投资在美国的债务抵押债券(CDO),0.75亿投资于房产抵押担保证券(HEMBS)。而且这些有价证券的持续期小于两年,不会对2006年或2007年的放贷产生影响。尽管相对于总体的资产来说损失不大,但这在诺森罗克银行的有价证券投资中已占40%的份额,而这对市场上投资者的心理影响效应可能更大。根据英国政府的措施不筹资与“最后受益人”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英格兰银行采取了与欧央行和美联储截然不同的监管方式——无为而治,即不向银行注资,也没有降低贴现窗口利率。尽管英国的次级债务危机可能比美国更严重,但是在银行体系发生流动性危机之前,英国政府和英格兰银行似乎并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甚至在起初,这种无为而治的做法还得到了市场人士的一致好评。在8月中旬,为消除次级债危机带来的流动性紧张,包括美联储和欧央行在内的全球大部分央行都向其银行体系注资,美联储甚至一天三次向银行注资了380亿美元,而此时的英国却没有往银行体系注资。英格兰银行的行长墨文·金曾一再表示,不会仿效其他央行为银行注资,他认为,英国应避免给投资者造成“央行将为市场人士错误决策买单”的印象,注资可能会鼓励“过度冒险,为未来爆发金融危机埋下祸种”。对于不注资的行为,除了墨文·金惧怕注资引发金融市场上的“道德风险”这一顾虑外,另一原因可能是,英国当局认为国内住房抵押贷款的评估标准以及次级债市场的监管要严于美国,而且英国也没有出现像美国那样的房屋过度供给问题。在8月份,英国金融管理局的一位发言人就指出,“整体上来说,近来相对良好的经济状况使那些我们监管的金融机构都保持了相对充足的资本”。不仅政府当局对英国的次级债市场持有这一乐观观点,不少市场人士也持有相同的观点。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现在的情形表明,英格兰银行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危机爆发之前显得过于乐观和自信。此外,英格兰银行早期不注资行为还与其“最后贷款人”的制度有关。自1998年修订的《英格兰银行法》颁布实施以来,英格兰银行开始独立掌控执行货币政策的职能,但行使最后贷款人职能却成为英格兰银行非常罕见的行为,因为按照规定,英格兰银行在行使最后贷款人的职能时要事先同金融管理局协商。在本次危机之前,英格兰银行不愿意注资,而金融管理局则认为不必要注资,这就难怪会出现不注资的行为了。英国:注重调度与资金来源央行初步的注资。而随着英国银行间借贷市场的日益紧张,市场上对这种“无为而治”行为的批评声逐渐出现,英国央行不得不在本月5号宣布向金融市场注资44亿英镑。但是,这时注资已经不能改变市场上的紧张情绪,3个月Libor仍不断创出新高,9月7号至13号的3月期Libor—直高达6.85%。上周四(13号),诺森罗克银行出现流动性不足,部分分支机构发生挤兑,其被迫向央行提出紧急贷款申请。此时,英国政府部门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英国财政部、英格兰银行以及金融管理局于当晚就诺森罗克银行的申请召开紧急会议,第二天(14号),三部门发表联合声明指出,诺森罗克银行仍是具备清偿能力的,而且其资本充足率符合要求,贷款质量也不存在问题,目前的挤兑只是该行出现的暂时流动性困难,因此,财政部授权央行向诺森罗克银行提供一个附加惩罚性利率的资金支持。然而,这一声明通过媒体传出以后,加之诺森罗克银行当天又宣布了全年预期收益下降的不利消息,银行的股价当即跌去近四分之一,原本只是爆发在一些分支机构的小规模挤兑事件迅速蔓延到全国。随后的三天里,储户挤兑更为严重,致使几天的时间里诺森罗克银行的存款就减少了30多亿英镑。更糟糕的是,因为传言将成为下一个“诺森罗克银行”,英国另外两家银行Alliance&Leicester和Bradford&Bingley在17号股价也大幅下跌。财政部全额补偿承诺。17号晚上,为缓解诺森罗克银行的挤兑风潮、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爆发,英国财政部部长达琳不得不再次宣布:政府将保证该行现有储户存款的安全,政府保障将涵盖所有存款,不论数额多少,而且政府也将为与诺森罗克面临相同问题的其他银行提供账户担保。财政部这一全额担保的承诺是史无前例的,甚至是极端的,超出了英国服务补偿计划的规定。按照英国的金融补偿条例,英国服务补偿计划只是单纯的“付款箱”机制,因此,在这次银行挤兑危机中,补偿计划有限公司还没有介入。而按金融补偿条例规定,如果银行倒闭,存款数额少于2000英镑的储户可以获得全额补偿,超过2000英镑的存款将不会得到全额补偿。英国财政部的全额担保承诺等于给储户吃了一颗“定心丸”。央行再次注资。除了财政部部长做出的全额担保承诺外,英格兰银行也加大了向银行体系的注资。18号,英国央行承诺将再向银行体系注入低利率的资金44亿英镑,而19号又宣布,将于下周向3个月期的资本市场注入100亿英镑的资金,旨在应对银行间隔夜拆借市场在更长期限内存在的流动性不足问题。在政府这一系列大力干预之下,诺森罗克银行的挤兑风潮才有所平息,英国的金融恐慌才得到控制。回顾政府当局的行为,可以发现,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危机爆发之前,英国央行一直拒绝向银行体系注资,也没有降低贴现率,而金融管理局则乐观地认为不必要注资,这些是英国成为这次次贷危机“重灾区”的一个非常重要原因。在金融恐慌不断加剧的背景下,英国当局改变原来不作为的初衷,最终被迫地对银行施加金融援助和存款担保,金融体系的恐慌才得以控制。而之所采取注资、存款担保的方式来解决诺森罗克银行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监管当局始终认为诺森罗克银行仍具有偿付能力,基本面也良好,只是出现了暂时的流动性困难;另一方面是因为监管当局害怕诺森罗克银行的风险向整个金融体系扩散。然而,英国政府对诺森罗克银行的大力援助是否牵涉违反市场竞争原则的问题已引起欧盟官员的关注,尽管欧盟认为目前的援助还属于应急援助。克银行的应对措施作为整个挤兑事件的“主角”,诺森罗克银行在面对挤兑时都采取了都哪些应对措施?这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总结起来,诺森罗克银行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银行的信贷计划除了9月13号向英格兰银行申请紧急贷款来增加流动性之外,诺森罗克银行还通过资产出售、寻求重组来获得流动性。有消息称,陷入危机的诺森罗克银行打算分割出售其持有价值1000亿英镑的抵押贷款债权。而事实上,早在6、7月份诺森罗克银行就先后向LehmanCommercialMortgageConduitLimited(LCMCL)公司卖出了共计10多亿英镑的商业保险贷款。另一方面,诺森罗克银行的董事长也公开呼吁能有机构出手来收购银行。市场上也曾传言英国国内的劳埃德(LloydsTBS)银行以及众多国外银行都有收购诺森罗克银行的意图。诺森罗克银行发布面对市场上的恐慌心理,具有清偿能力的诺森罗克银行加大了其业务正常、并将力保客户资金安全的声明,以此来安抚储户的恐慌心理。9月16日之后,诺森罗克银行在其主页上发表了董事长的一封公开信,信中就提出公司将保证客户资金的安全。而且,诺森罗克银行也连续多天在英国的主要报章刊登全副广告,声明自己的业务正常。这些对于缓解客户的紧张心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针对资产证券化风险的不同应对策略英国的银行挤兑恐慌暂时得以平息,那么,这次危机给我们的警示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要严格监控房地产市场泡沫所带来的金融风险。这次英国版的次贷危机,除了受国际环境的影响外,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国内房地产市场的泡沫。随着英国房价不断攀升,抵押贷款公司发放了大量的住房抵押贷款,而且这些住房抵押贷款的审慎性评估又不足,结果是金融体系隐藏了大量的风险,一旦房价增长减缓或房价下跌,则难免形成大规模的坏账。我国国内房地产市场也存在增长过快的问题,因此要严格监控商业银行按揭贷款的风险,提高商业银行发放住房按揭贷款的审核标准。要密切关注金融创新过程中的金融风险。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是这次全球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尤其是那些次级贷款的证券化资产。然而,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前,贷款的证券化作为重要的金融创新产品一直被人们所称道,以致人们忽视了其存在的风险。在英国,不少银行和抵押贷款机构通过发放房贷——房贷的资产证券化——再发放房贷的方式来经营,但是,当房地产贷款的风险增加时,投资者也就对银行发行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失去兴趣,以此来经营的银行或抵押贷款机构也就会出现流动性的危机。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还处于发展初期,对于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所带来的风险要密切关注。要提高监管当局对金融风险的预见能力。在9月份之前,英国央行实施“无为而治”,一直拒绝向金融体系注入资金,即便是在全球的大部分央行都向银行注资的情况下也无动于衷。结果,当英国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危机造成恐慌时,英国当局才不得不采取措施甚至是极端的措施来干预,英国央行也不得不改变初衷,多次向银行体系注资。这不仅因错过最佳的干预时期而付出了更大的成本,而且央行的出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