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灾难新闻报道的优化策略_第1页
论灾难新闻报道的优化策略_第2页
论灾难新闻报道的优化策略_第3页
论灾难新闻报道的优化策略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灾难新闻报道的优化策略

对灾难事件的客观、真实、全面的报道,不仅是媒体救灾的主要形式,也是媒体社会责任的一部分。优化灾难新闻报道的策略,对于进一步发挥媒体传递正能量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一、优化灾难新闻报道策略的目标所谓“灾难新闻报道策略”是指在救灾减灾原则指导下,新闻报道方法的选择和报道要素的优化组合。在比较选择的过程中寻求更优、更好的新闻报道方案和方法,尽可能地降低次生灾害的发生或将可能出现的灾害减少到最小,是优化灾难新闻报道策略的最终目标。灾难新闻报道策略的优化,对记者的新闻业务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建构与救灾工作相适应的知识结构,才能实现灾难新闻报道策略的优化,使受众既知道关于灾情的诸多信息,又了解到党和政府全力救灾抗灾的情况,从而最广泛地积聚抗灾救灾的正能量。二、新闻发布会的战略错误灾难新闻报道策略的不当,所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对现实环境的误判、对社会媒体灾难新闻报道策略的不当所形成的舆论引导,会影响公众避灾减灾意识的构建和防灾行为倾向的选择。具体体现在:(1)引发公众心理恐慌。学者宋立新曾指出“媒体在进行信息传播中所营造的媒介环境,有可能引发受众对现实环境的误判”。为此,灾难新闻报道策略的不当所传递出的不妥当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会诱发社会公众产生恐慌。如“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在余震不断之时,某都市报刊发的《汶川地震可能与天文因素有关——专家认为,6月3日、6月4日两个强天文潮汐值得地震工作者和相关部门注意》消息中,误用权威观点,特别突出强调“专家、时间和可能性”等要素,引发市民对现实环境误判,在该市及其相临地区引发了巨大的地震恐慌。(2)误导受众对灾害疏于防范。灾害发生后,公众急切想知道灾情、灾民、救灾抗灾以及防灾的诸多信息。如果此时媒体对灾难新闻报道的策略不当,偏离了公众的信息需求方向,便使受众疏于对灾害的防范。2.对受害者的伤害灾难新闻报道策略的不当,还容易产生“人为次生灾害”,主要表现为:(1)给灾难受害当事者造成“二次伤害”。一些媒体在报道灾难事件当事人受害的情况时,因策略不当使灾难事件当事者受到“二次伤害”。如在“5·12”汶川地震中,媒体不断地反复对“敬礼娃娃”郎铮进行报道,迫使郎铮不断地回忆起房倒屋塌的情景,致使原本开朗乐观的郎铮出现了恐惧、紧张、不愿说话,不愿接触陌生人等心理障碍问题,给刚刚受到地震伤害的郎铮再次带来了伤害。(2)对受难者家属形成“二次伤害”。部分媒体在陈述灾难新闻事实时,因策略不当而忽视了受害者家属的感受,从而给受害者家属造成了“二次伤害”。(3)对受众的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因某些报道中缺少对受害者和遇难者亲属的抚慰,而是冷漠地讲述灾难的新闻事实,因此给受众的心理造成了伤害。例如:某年某新闻期刊在报道“华航”空难时,这样报道:“本刊记者在空难停尸房目睹七八位罹难者的遗体,有的腿部像被利刃削过似的,肉向外翻了一尺多长;有的仅为身体的一‘段’,几乎所有成人直肠以下的部位都爆出体外,估计这是气压的作用。其中,最完整、最安详的是一具童尸,除了浑身青紫外,就像熟睡了一般。”这种对罹难者的惨状细致展现和细节的描写,既残酷又不人道,在刺痛受众神经的同时也给受众心理留下了不良影响。三、优化灾难新闻策略的方法1.强化灾难新闻报道行为规范建构与救灾工作相适应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1)树立强烈的防灾意识。“从事灾难事件报道的新闻从业人员虽然并不都是相关灾害领域的专家,但他们的新闻报道以及相关的言行会对受众产生相应的影响”,1因此防灾意识对于记者来说至关重要。在报道各种灾难事件时,无论是现场采访、报道,或者是写作、录制、编辑等,记者都应从灾害防范的角度审视和评价文稿、图片的使用,从减灾实效的层面评测灾难新闻报道的传播效应。在不断增强防灾责任的意识中,强化灾难新闻报道行为规范。(2)健全救灾知识体系。救灾知识应当成为新闻业务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记者既要具备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与业务知识,也要拥有从事灾难新闻报道所必需的防灾减灾的专业知识。要以科学的认知、规范的言行、恰当的新闻报道、对灾难事件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3)强化灾难新闻报道的能力建设。媒体应建立健全灾难新闻报道工作预案,通过加强对灾难新闻图片与文字资料的使用审查,重视灾难新闻传播效应评估等多种方式,促使记者不断提高自我认识和防范的能力,进而在整体上提高媒体参与救灾的新闻报道能力。2.“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是媒体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强化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应做到:一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新闻报道理念。灾难新闻报道的用语、文字处理、图片选择、资料引用、版面(画面)处理等都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出对人的尊重与关爱,要在彰显新闻人文关怀的过程中升华新闻报道的主题。二是以尊重人格和尊严的情感进行新闻采访。记者在采访和收集新闻报道素材时,一般都是直接面对受灾人员或身处灾难现场。记者在采访时应当注意采访提问的方式、方法。在事件和对象选择、报道角度确立、新闻制作技术处理、语言使用等方面都要考虑到灾难事件当事人(包括其家人)的感受,要在敬畏和有所忌讳的氛围中完成新闻素材的收集。3.提供基于受众心理的灾难报道记者应当明确灾难新闻报道的角色定位和职责所在,通过创新报道模式、报道手段和报道思路,提升新闻报道价值。一是思维方式多维化。记者应当以多向思维方式,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受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满足受众获取多方面信息的需要为己任,多层面、多角度地对发生的灾难事件进行准确、及时、全面的报道,从而最广泛地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在报道伤痛信息的同时,也向受众传播更多刻骨铭心的感动,使受众在全面获取灾难事件信息的过程中,不断积聚救灾的正能量。二是报道方式深度化。让受众获取有价值的、全面的灾难新闻信息,既是媒体对公众知情权的敬畏和尊重,也是媒体自身的价值选择。记者在报道灾难事件新闻时,不能仅停留在“何人、何时、何地、何因、为什么”等新闻基本要素的陈述,而应进一步对灾难事件新闻的产生背景、影响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对灾难作出较为详细的深度报道。多角度、多层面地向受众深度解读灾难事件新闻信息,让受众在知道灾难发生的同时,进一步了解灾难事件的详情及深层内涵,从而激发公众参与救灾的热情。三是细节披露适度化。灾难新闻报道应注意“度”的把握。灾难新闻的真实并不等于对灾难细节不加选择地传播。在对灾难具体细节的报道中,一定要做到适度、适当。切忌通过版面策划、报道规模、标题拟定、修辞手法及文学语言的使用等技术手段对细微环节进行夸大或渲染;切忌对血腥、痛苦、惨烈、恐慌的情节作刻意报道;切忌以过度的煽情和淋漓尽致的细节描写报道灾难新闻。4.新闻分析方法灾难新闻信息来源具有多源、多渠道、多途径的特点,记者应当以非线性的、多元互补的方法来思考灾难新闻报道的策略,在读图时代的今天,记者应当更加注重以图文互补的办法来丰富新闻报道的内容。力求以文字的丰富表达力,弥补图片画面形象的不足,以图片的直观、简洁,弥补文字冗长繁琐叙述的不足。用图文并茂的报道方式,让大众一目了然地知晓新闻信息。同时也可以使用新闻图表,直观地展示灾难信息。成功的新闻图表对整个版面不仅可以起到视觉协调的作用,有时还能成为和标题同等功能的点睛之笔。记者应充分运用多种新闻语言,对繁多的灾难事件信息进行整合、过滤,让抗灾救灾的情况通过图、表、数字、符号、文字、色彩等象征性符号的有机组合,以直观易懂的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深入具体地向大众告知更多的灾难事件信息。5.对灾难新闻报道进行优化抗灾救灾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媒体应当顺应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报道的重点,对救灾的新闻信息进行新的评价、选择、加工、配置。即“在更深层次上,反映媒体的价值取向和观念定位,”又“根据受众的需求,进行运筹和创意”2,使受众能客观真实全面地了解灾难发生、救灾、抗灾、减灾和防灾等多方面的信息。同时根据灾难的发生和救灾的推进,新闻报道的重点也由伤亡情况、紧急救援等逐渐向防范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