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学课件_第1页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学课件_第2页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学课件_第3页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学课件_第4页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程标准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局限性。时空定位课前篇自主学习课堂篇

合作学习课后篇巩固练习素养篇合作学习

课时作业

一、戊戌维新运动1.背景(1)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晚清一批读书人逐渐认识到,唯有实行变法才能救亡图存。(2)维新思想很快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3)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

》,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的《变法通议》等文章,更是明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孔子改制考(4)公车上书①《马关条约》签订,激起清政府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②“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2.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令,此后的103天里,又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史称“百日维新”。3.失败(1)清政府中的守旧势力以种种理由阻止变法的开展。(2)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3)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等6人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4)改革措施,除

得以幸免外,全部被废止。京师大学堂4.影响:戊戌维新运动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5.败因:由于守旧势力仍很强大,而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二、义和团运动1.背景(1)《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2)是在反洋教的斗争中兴起的。(3)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德国强占

,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胶州湾2.过程(1)以“

”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2)山东巡抚毓贤、袁世凯等,对义和团采取先抚后剿的举措。(3)

年5月28日,英、美等八国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4)慈禧太后采用“招抚”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扶清灭洋19003.评价(1)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思想,也存在盲目的排外思想和行为。(2)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3)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外国列强认识到,“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三、八国联军侵华1.过程(1)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军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发,在

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顽强阻击,被迫退回天津。(2)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3)6月21日,慈禧太后向各国“宣战”,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陷。(4)出逃途中,慈禧太后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并指定奕劻与李鸿章与列强议和。廊坊2.影响(1)八国联军所到之处,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2)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

”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东南互保四、民族危机的加深——《辛丑条约》1.签订: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签订《

》。2.内容:惩办“首祸诸臣”;向各国赔款;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辛丑条约3.影响(1)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2)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3)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4)在北京设立的“

”,实际成为“国中之国”。(5)《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

完全形成。使馆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拓]

19世纪末清政府全面危机的表现(1)民族危机: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2)财政危机:举借外债、自然灾害使财政赤字越来越大。(3)政治危机: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史]布衣改制,事大骇人,顾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拓]康有为的政治发展观由酋长而渐至君主,由君主而渐至立宪,由立宪而渐至共和。——康有为《论语注》卷二►[辨]康有为是中国上层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他的思想是封建社会急剧崩溃和民族危机异常严重的现实反映,表达了这个阶层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同时,他借用传统的儒家思想也反映出其软弱、妥协的一面。►[评]戊戌政变的发生是必然的,这主要取决于守旧势力对自身根本利益的维护。戊戌变法的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变法在中国建立起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这是封建地主势力的代表慈禧太后所无法容忍的。►[辨]如何看待义和团运动的口号(1)“灭洋”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触及了时代救亡的主题,但也带有盲目排外的色彩。(2)“扶清”具有爱国主义色彩,但将“中国”和“朝廷”“清政府”等观念混同,对清政府的阶级本质认识不清,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联]西方侵略与中国反侵略的时间定位►[补]

《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评]

《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探究主题一康有为理想政治的探索史料一《春秋》《诗》皆言君主,惟尧典特发民主义。自钦若昊天后,即舍嗣而巽位,或四岳共和,或师锡在下,格文祖而集明堂,辟四门以开议院……故《尧典》为孔子之微言。素王之巨制,莫过于此。——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史料二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探究点一:结合史料一探究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的特点。这说明了什么?提示:特点:将变法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想的依据。说明:康有为对中国国情了解深刻,但也反映出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阶级特点。探究点二: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应如何认识康有为的政治思想?提示:进步性:体现了要求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局限性:反对顽固守旧思想,但不敢正面对抗,而是借用孔子名义,并企图把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结合起来,减轻变法阻力,反映了其阶级本质和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认识(1)特点:把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从传统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2)利弊①利: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②弊: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3)原因①历史原因: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分子,无论在政治上还在思想文化上,长期受封建主义正统思想的支配,压在他们头上的是一整套以孔子为偶像的正统的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②现实原因:进入近代以来,旧的一套已不能应付新局面。国家的危亡、时代的苦难,驱使人们去寻求思想上的新方向,从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中去寻求真理。但是,封建主义的经典不允许他们“离经叛道”,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又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于是,康有为不得不披上孔圣人的外衣,举起“托古改制”的大旗。③根本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导致的。有人说康有为不敢站着呐喊,而是跪着变法的,这充分体现出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使得资产阶级在探索过程中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探究主题二百日维新评价史料一在“百日维新”短短的103天内,光绪帝发布各种谕旨180条。光绪帝谕令合并衙门,裁汰冗员,“将现有各局所中冗员一律裁撤净尽……限一月办竣”。由于裁撤面较宽,在裁撤中又采取了一些强行封查的办法,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猝然失业,难以度日。光绪帝下令裁撤绿营,同时让旗人自谋生计。这些人多达100万,被突然中断生计后没能妥善安置,以致他们对新政怨声载道。9月5日,康有为连上两折,提出剪发辫,改穿西装,改元迁都,许多人认为这是改朝换代之举,难以接受。史料二光绪帝召见康有为,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生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谋国是。——《又一次的幻灭——昙花一现的“现代化”》探究点一:概括史料一中戊戌变法法令中的除旧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与弊端。这说明了什么?提示:措施:精简机构、裁汰冗员、裁撤绿营;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准其自谋生计。积极作用:打击了封建守旧势力,动摇了封建统治。弊端:改革操之过急,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未能稳步进行。说明:维新派在政治上还不够成熟。探究点二: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国君”与“秀才”共谋国是的结果是什么?“秀才”的哪些主张未被国君采纳?提示:颁布《定国是诏》,进行戊戌变法。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有为等人先前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1.百日维新的特点可以从维新变法的内容、性质、目的、作用等多个角度来把握,具体表现如下:(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下至经济基础,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2)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3)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4)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5)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6)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7)从推行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2.对百日维新的评价(1)进步性①经济上:制定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政治上:允许一定的言论自由,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③文化上:采取了一些打击旧学、提倡新学的措施,有利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

(2)局限性①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梁等人先前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②没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③没有深入群众,未与广大民众运动相结合。探究主题三20世纪初民族危机的加深史料一“庚子赔款”总额为关平银四亿五千万两。赔款年息为四厘,分三十九年还清,本息共计约九亿八千万两。四亿五千万两的数目是以当时中国人口估算值(4.5亿)为基础,相当于清政府12年的财政收入,以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史料二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即列强)仇敌之会,违者皆斩……上谕,以诸国人民遇害被虐,各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辛丑条约》第十款史料三探究点:依据史料一、二、三和所学知识归纳《辛丑条约》的特点。提示:史料一反映出赔款是中国人每人一两,表明惩罚对象主要是中国人民。史料二反映出列强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任何反帝性质的组织或活动,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史料三形象地反映出当时清政府已变成被外国侵略者任意摆布的工具。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1)对中国的影响①政治方面,《辛丑条约》的签订,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还损害了国家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华北大乱之际,东南各省督抚自行宣布中立,从此清中央政府权威低落,汉族权臣抬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客观上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②经济方面,《辛丑条约》规定,以海关税及盐税作抵押偿还赔款,但这两项税收为清朝政府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控制其就基本上能够左右中国财政。③文化方面,联军占领北京后,对北京城大肆抢掠,造成中国大量珍贵文物、文史资料典籍的失窃、破坏。

(2)对远东局势的影响: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它明显地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的本质。

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相当多的举人反对梁启超等“废八股取士之制”的建议,这说明科举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故选B项。答案:B1.资本输出的史料实证[史]1895—1913年一些国家在中国开办的企业(投资在10万元以上的)行业名称行业数量投资量的顺序矿业32家英国水电19家日本纺织16家德国食品39家俄国机器造船7家资金合计1.3亿元共计113家[识]甲午战后,《马关条约》签订,为列强在华资本输出提供了方便,近代中国的经济命脉逐步被列强控制。2.瓜分狂潮的史料实证[史]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简表国别割占和强迫租借的地区势力范围德国强迫租借胶州湾山东俄国强迫租借旅顺和大连地区长城以北和新疆法国强迫租借广州湾广东、广西和云南英国新界和威海卫长江流域、云南、广东日本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福建[识]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实质是将中国完全置于殖民地,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空前危机之下,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正是这种背景下的救亡图存探索尝试。3.道器之争隐含的价值观取向[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是一个最高的哲学范畴,是先天地而生的万物本原,或一切事物永恒规律的代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与“道”相对的是“器”,指各种派生的、有形的或具体的事物。“重道轻器”的思想长期占上风。要么强调要“以道御器”,要么强调“道本器末”,即“道”是根本,其他一切是“道”的外在表现,“器”是从属的东西。孔圣人就明确主张“君子谋道不谋食”,讲究“安贫乐道”。

[识](1)史料解释:道是治国的理念,器是各种如光学、化学、医学等具体学问。(2)立德树人:道是一种价值观追求与个人道德修养的境界,凸显个人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入世自律等优秀品质。(3)唯物史观:重道轻器观念导致理想与现实混同,理论脱离实际。

[随堂训练]题组1民族危机的加深1.下边漫画“龙的挑战”,实际上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对华的一次战争,其对应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从本题所示漫画可以看出,八位外国侵略者乘船撬开龙的大嘴,这应该是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对华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英、法、美、德、意、日等八国发动了对中国的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正确答案为D项。答案:D2.某举人在光绪二十七年(注:光绪元年为1875年)的日记中写道:“朝廷俯从和议,而输与洋夷金四百五十兆。山西起派八百万金,吾邑派十五万金。”材料中的“洋夷”指(

)A.英国殖民者 B.英法联军C.日本侵略者 D.八国联军解析:本题是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考查,通过光绪二十七年计算出当时是:1875+27-1=1901年,或通过金四百五十兆也就是4.5亿,1901年签订,赔款4.5亿两白银的是《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故“洋夷”指八国联军。答案:D解析:依据课本所学,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C项符合题意。答案:C4.某校兴趣小组整理了以下历史信息,由此推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①虎门销烟②火烧圆明园③《马关条约》④义和团运动A.侵略与反抗 B.近代化的探索C.内战烽火 D.殖民扩张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义和团运动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①④属反抗。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占领天津,进逼北京,抢掠圆明园的奇珍异宝,又放火烧毁;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华的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故②③属侵略,A项符合题意。答案:A题组2维新变法与义和团运动5.制作学习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基本方法。下边这张学习卡片记录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C.公车上书 D.辛亥革命解析:根据题干所给的材料,抓住材料中的时间“1898年6月到9月”、人物“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和内容可知这一历史事件是戊戌变法,即百日维新,B项符合题意。答案:B6.下列维新变法的措施中,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和西方科学技术传播的是(

)A.训练新式军队B.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C.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D.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戊戌变法时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的措施,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故正确答案为B项。答案:B7.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1900年6月2日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这描写的是(

)A.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C.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D.国民革命军的北伐解析:从材料中提到的时间和地点,可知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在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帝爱国运动。1900年5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凶八国组织联军,在西摩尔的率领下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而发动侵华战争,因此,答案为C项。答案:C8.下列有关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口号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扶清”就是扶保清政府,没有任何积极意义B.“灭洋”就是反对外国侵略,不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反映C.“扶清灭洋”口号是在理性和科学思考下提出来的D.“扶清灭洋”口号是当时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反映解析:A项只看到“扶清”的表象,而没有看到这种表象背后所反映出的农民阶级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B项对中国近代社会两大主要矛盾认识不清;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答案:D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二三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五四运动(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过程(3)结果:北京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一二三(4)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5)意义①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②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一二三易错提醒(1)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尖锐,即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五四运动并未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五四运动只是取得阶段性胜利(或初步胜利),并未取得彻底胜利。一二三2.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1)开始:俄国十月革命后。(2)宣传中心:北京与上海。(3)表现①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1920年,李大钊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②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③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一二三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条件(1)内部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在上海、北京等地相继建立。(2)外部条件:共产国际派代表来到中国,先后与李大钊、陈独秀商议建党事宜。图示解史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

一二三2.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知识拓展中共一大选择在上海召开的原因(1)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工厂多,工人阶级队伍相对壮大。(2)上海有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3)上海是当时马克思主义宣传比较集中的地方之一,保守势力较弱。(4)上海交通便利,有利于人员往来。一二三3.意义(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3)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4)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一二三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易错提醒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既不是两党合并,也不是党外合作,而是党内合作,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政治、组织、思想上的独立性。

一二三2.国民革命(1)兴起: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2)发展: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通过两次东征消灭了陈炯明的势力。(3)高潮: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北伐,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4)失败①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②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失败。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

五四运动史料实证史料沪埠自青岛问题发生以后,学生二万余人全体罢课,以抵制日货取消密约为名义,开会演说,发布传单,纷扰业已多日……本日因北京学生被捕消息传沪,晨间学生结团出发,先在南市要求商号罢闭……于是俄顷之间,南市一律罢闭……(10日)有火车、轮船机工及钱业大司务均罢工之事,人心大慌。——据上海交通银行1919年6月5日、10日电函读史技巧史料通过上海交通银行的电函反映了五四运动的史实。通过“青岛问题”并结合时间“1919年6月5日、10日”可以判断出运动的原因。结合“抵制日货”“北京学生被捕”以及“罢课”“商号罢闭”“罢工”等信息可以确定运动的性质。互动探究根据史料,说明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及性质。提示导火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性质: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历史解释五四运动的“新”特点(1)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2)新的思想潮流——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成为先进中国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3)新的精神面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4)新的觉醒——民族意识觉醒。五四运动中,各阶层广泛参与,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强大力量。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典例剖析例题1五四运动被称为创造一种新的现代的文明以挽救中国。“新”的主要表现是(

)A.改变了社会风俗习惯B.激发了民族意识C.民主和科学得到弘扬D.宣传了马克思主义题目立意本题以五四运动为切入点,通过对五四运动的特点的考查,突出了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解题指导

答案D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史料实证史料我党纲领如下:(1)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2)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3)废除资本私有制……——中共一大纲领读史技巧纲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革命对象、革命方式。根据史料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