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爱》教学课件_第1页
《兼爱》教学课件_第2页
《兼爱》教学课件_第3页
《兼爱》教学课件_第4页
《兼爱》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兼爱伟大的平民圣人墨子中国传统文化兼爱(墨子)科

圣平民圣人苦行救世儒墨显学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逻辑学集大成者。

墨子出身卑微,是一个熟悉木工技巧的工匠,后来成为一位博通古代典籍的“士”。在当时“百家争鸣”中,是唯一代表劳动人民利益并为劳动人民呼喊奔波的思想家。墨子生活在文人气息浓厚的鲁国,他也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来因不满其烦琐的“礼”,另立新说,创立了墨家学派,聚徒讲学,与儒家抗衡,在当时影响很大,世称“儒墨显学”。

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韩非子·显学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理性高度对待数学问题的科学家。圆的定义:“圆,一中同长也。”关于物理学的研究涉及力学、光学、声学等分支。精通机械制造的大家,曾精心研制出一种能够飞行的木鸢(风筝)小孔成像实验、“墨子号”量子卫星科

圣平民圣人墨子在人类文明史上,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高度,他在哲学、教育、科学、逻辑、军事防御等许多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是一个伟大的平民圣人。民

——季羡林

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

——毛泽东墨子的思想墨子主张“兼爱”,以“兴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所以墨家的言论行动,皆以国家、百姓、人民利益为准绳。兼爱。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非攻。墨家反对发动不义之战。兼爱主张天下人互爱互利,这就必然要主张非攻。当时兼并战争剧烈,下层人民渴望安定,非攻也代表了他们要求停止战争的愿望。墨子的思想尚贤尚同。墨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下国君。尚同事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节用节葬。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反对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是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当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

墨子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编成了《墨子》一书,该书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该书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现存《墨子》一书,宋朝多散佚。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

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典型如《非攻》。语言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春秋战国时期,礼制崩塌、王权衰败、诸侯纷争,这时周天子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迅速的变更中。大国攻小国、大家篡小家、强凌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的问题较普遍。广大民众饱受战乱之苦,甚至出现下层人民被迫“易子而食”的惨状,广大民众极渴望安定太平的生活环境。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了积极关注与思考,坚决无情地揭露当时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背景探寻中国传统文化兼爱(墨子)圣人以治1天下为2事3者也4,必知乱之所自起5,焉6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5,则不能治。1.以……为:把……作为;2.治:治理;3.事:事务;4.……者也。(表示判断)5.所自起:兴起的原因;

自:从;

起:兴起,发生;所6.焉:于是。所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于是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中国传统文化兼爱(墨子)譬之1如医之2攻人之3疾者然,

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譬之如:把它比作,好比;之1:音节助词;攻:治疗;之2:主谓之间,取独;然:这样,一样;之3:结构助词,的。所自起:兴起的原因;

所焉:于是。攻:治疗;弗:不能。所

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中国传统文化兼爱(墨子)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何独:何尝然:这样

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类比论证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有人认为: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和文章开头的内容有所重复,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理解。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示范性特殊性普遍性一般性墨子在第一节论证的时候在句子排列上有什么特点?这样表达有何效果?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正面

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反面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正面

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反面正面

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反面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故”在文中的意思是“因此”,表示的是论证关系。“虽”在文中的意思是“即使”,在这一节中均和“亦”连用,表示“即使所说的对象有变化,结果也应如此。中国传统文化兼爱(墨子)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察:明察,考察当:同“尝”尝试

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事务的人,不可不探察混乱产生的根源。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起于人与人不相爱。中国传统文化兼爱(墨子)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说的混乱。儿子爱自己,不爱父亲,

因而使父亲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弟弟爱自己,不爱兄长,因而使兄长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臣下爱自己,不爱君上,因而使君主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这就是所谓的混乱。自爱:爱自己【宾语前置】】孝:孝敬亏:使受损失自利:使自己得利“乱”的根源一:臣子之不孝君父,此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臣自爱,不爱君。弟自爱,不爱兄。故亏父而自利故亏君而自利故亏兄而自利根源三种表现三结果中国传统文化兼爱(墨子)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反过来),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主不慈爱臣子,这也是天下所谓的混乱。父亲爱自己,不爱儿子,所以使儿子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兄长爱自己,不爱弟弟,所以使弟弟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君主爱自己,不爱臣子,所以使臣子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源于不相爱。虽:即使之: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慈:慈爱宾语前置句“乱”的根源二:虽父不慈子,兄不慈弟,君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乱也。父自爱,不爱子。君自爱,不爱臣兄自爱,不爱弟故亏子而自利故亏臣而自利故亏弟而自利根源三种表现三结果中国传统文化兼爱(墨子)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1爱其身,不爱人,故贼2人以利其身。使……得利此何也?皆起不相爱。即使是在天下做盗贼的人,也是这样。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劫夺别人以利自身。这是为什么呢?都起源于不相爱。虽至:即使是盗贼: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室:家窃:盗窃利:使……得利利贼1:劫夺财物者贼2:伤害利“乱”的根源三: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窃异室以利其室故贼人以利其身根源二种表现二结果中国传统文化兼爱(墨子)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各自的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所以侵扰别人的封地以利他自己的封地;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封国,不爱别人的封国,所以攻伐别人的封国以利他自己的封国。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部都在这里了。乱物:纷乱之事具全:全都在这里,具:完全家:卿大夫的封地国:诸侯的封地“乱”的根源四:虽至天下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乱异家以利其家故攻异国以利其国根源二种表现二结果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举例论证当察乱何自起?臣子之不孝君父子自爱,不爱父弟自爱,不爱兄臣自爱,不爱君父自爱,不爱子兄自爱,不爱弟君自爱,不爱臣盗爱其室,不爱异室贼爱其身,不爱人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大量事例层层深入因:起不相爱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乱”的根源二: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恶施不慈?犹有盗贼……谁贼?犹有大夫……谁攻?故不孝不慈亡。故盗贼有亡。故大夫之……亡。根源三种表现三结果中国传统文化兼爱(墨子)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察:明察,考察宾语前置句

探察它从哪里产生的?都起源于不相爱。中国传统文化兼爱(墨子)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若使:假使犹:还犹:还假使天下(的人)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人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主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子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爱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

视:看待

弟子:弟弟和子女

恶wū施:怎么实行

亡:同“无”,没有

中国传统文化兼爱(墨子)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还会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还会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还会劫夺财物?所以盗贼又没有了。

有:同“又”中国传统文化兼爱(墨子)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像还有大夫间相互侵扰封地,诸侯间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封地像自己的封地,谁还会侵犯呢?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谁还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的事又没有了。中国传统文化兼爱(墨子)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治:形容词,治理得好,安定太平假使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封国与封国不相互攻伐,封地与封地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治理好了。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这段话连用反问式进行假设论证,形成排比句式。反问句式加上排比句式,句式整用反问齐,朗朗上口,用反问做肯定的回答,肯定得更有力,目的是在于提倡“兼相爱”,强调“兼相爱”是治理社会混乱的良方。中国传统文化兼爱(墨子)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1wū得不禁恶2wù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3wù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恶”1:怎么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国家,相互憎恶就会使天下混乱。所以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这里啊。“恶”2

“恶”3

:动词,憎恨,讨厌子墨子: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劝:鼓励本段的结论是什么?第4段在上文分析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