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法导论》课件 第三章_第1页
《网络传播法导论》课件 第三章_第2页
《网络传播法导论》课件 第三章_第3页
《网络传播法导论》课件 第三章_第4页
《网络传播法导论》课件 第三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总共3节第三章

网络传播与社会

目录第一节网络谣言第二节网络色情第三节网络广告第四节网络犯罪CONTENTS第一节

网络谣言一是指称民间流传的歌谣,基本上是个中性词。另一层含义指称虚构不实的传闻中国古代谣言的含义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GordonW.Allport&LeoPostman)的谣言传播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将谣言这一概念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词典/辞典中的含义我国《现代汉语词典》,谣言有三种解释:其一指“没有事实存在而捏造的话”;其二指“没有公认的传说”;其三指“民间流传的评议时政的歌谣、谚语”。《韦伯斯特英文大辞典》将其解释为“一种缺乏真实依据,或未经证实、公众一时难以辨别真伪的闲话、传闻或舆论”造谣和传谣过程中的社会互动一、相关概念谣言是在模糊或危险情境下产生的未经证实却正在流传的工具性的说法,它能够帮助人们弄清事实并控制风险有关谣言网络谣言传播的动机事实寻求谣言的传播与不确定有着紧密联系,在某种情况下谣言的传播将以消除不定性为最终目标关系提升自我促销谣言可以成为和陌生人交往的敲门砖,即谈资,通过与朋友分享有价值的谣言,人们可以积累一定的声望人们乐于传播于己有利或者对于竞争对手有害的谣言,通过谣言来提升自我形象,实现自己的目标网络谣言的传播模式链状模式即口口相传,是谣言传播也是人类传播的基本模式放射状模式指谣言从信源像无数接收者发送。例如微博式的信息广场可以形成放射状传播漩涡型复式传播模式

即谣言在多个平台、线上线下媒介的交叉组合中传播

树状模式

增指从人传到几个人,再从几个人分别传给一定数量的人,形成一种几何倍数的传播人数长网络谣言常常是众多网民集体行为的结果,甚至很难预测谣言何时停止、何时扩散,这对当事人的损害无疑是巨大的在公共领域,网络谣言的传播甚至会危及社会公共秩序和国家安全有关网络谣言二、网络谣言的管控管控的三种手段法律手段我国台湾《社会秩序维护法》第63条我国的宪法、刑法、行政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都含有针对网络谣言的法律条款行政手段网络实名制

网络实名制是一种以用户实名为基础的互联网管理方式,其主要意义在于防止匿名在网上散布谣言,制造恐慌或侵害他人名誉等政府信息公开

在重大公共危机或重要公共事项上,主动向社会公开信息,有助于减少事件的模糊性,也有助于遏制不实谣言的传播行业自律优势:降低了法律或行政手段运用的成本,减少了政府对行业的干预问题:如何界定某则信息是否属于虚假的谣言,超出认知范围,没有足够的奖惩机制讨论:有关“抢盐风波”的思考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海岸地震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包括我国在内的周边国家陷入了核辐射恐慌之中。在此期间,网络和手机短信开始疯传如下信息:食盐中的碘可以防核辐射;受日本核辐射影响,国内盐产量将出现短缺。受此谣言影响,全国出现大规模的抢购行为,市场秩序一片混乱。面对网络谣言,政府、公众、个人该如何应对?采取法律手段是否存在公权滥用?第二节

网络色情一、基本概念

中国古代文学之性描写更是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极尽写作之能事

明清时期,明显加强了对色情文学的控制古代民国时期新中国时期色情内容的传播已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希腊和罗马的戏剧和诗歌

阿里斯托芬、卡塔卢斯、贺瑞斯、奥维德的个人的作品性描写和性描绘在西方一定程度上明显遭到禁止,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种禁止的力度也会发生变化步入19世纪,世界大多数地方对性爱写作、性爱作品印刷和性爱绘画比50年后显得更加宽容20世纪上半叶,我国处于被侵略与反抗、内战与动荡的艰难时期。即便如此,对于情色内容的渴求从未停止西方中国色情的历史1949年新中国成立,情色作品和各种闲情逸致一道被划为剥削阶级的标志,而遭到新政府的严厉禁止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的是社会风气的不断开化,加之政府管制的相对放宽,各等色情内容泛滥英国1868年,英国法官科伯恩判定淫秽的“希克林标准”,即系争内容是否会让那些易于获得这类出版物而且受到这种不道德影响的人堕落与腐化,无论该内容是否具有艺术或文学价值英国1959年《淫秽出版物法》强调淫秽作品必须“整体上试图使那些受到这种不道德影响的人堕落与腐化”美国1973年,美国最高法院“米勒标准”。该标准包括三部分:(a)根据当下的社区标准,普通人是否发现该作品整体上能够刺激淫欲;(b)该作品对性行为的描写是否具有明显的冒犯性,违反了所在州相关法律的特别规定;(c)该作品从整体上看是否缺乏严肃的文学、艺术、政治或科学价值中国《刑法》第367条规定:本法所称淫秽物品,是指具体描绘性行为或者露骨宣扬色情的诲淫性的书刊、影片、录像带、录音带、图片及其他淫秽物品新闻出版署将涉及淫秽、色情的出版物被分为三个层次,即淫秽出版物、色情出版物、夹杂淫秽内容的出版物色情的定义色情是淫秽、不雅、猥亵等概念的总称。如何对其进行界定,至今尚无共识,这也是困扰各国司法实践的关键问题有关色情的社会后果有三种基本假设,每一种均存在争议色情会提高强奸发生率但丹麦在20世纪60年后期的实验似乎反驳了这一点。当时丹麦废除了反色情法,废除该法之后性犯罪反而大幅度下降色情会引发更多的性骚扰与性歧视但波斯纳(RichardA.Posner)法官指出,色情会影响男性对妇女的态度,不符合丹麦、瑞典的色情去罪化的现实色情会引发道德败坏但至今并没有证据一致表明,消费色情会破坏婚姻。当今社会婚姻的不稳定,更有可能与妇女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变化有关色情的社会后果二、网络色情的规制1978年《儿童保护法》1981年《防止不雅展示法》1984年《电信法》1988年《刑事审判法》1994年《刑事审判和公共秩序法》《1959年防止淫秽出版法》英国规制网络色情的法律英国对淫秽内容的判断主要是看相关内容对受众产生的影响,即是否使其腐化和堕落,这是一个以受众为基点的判断角度案例一:英国诉吉布森案依据《1959年防止淫秽出版法》,当某一犯罪行为在本质上涉及相关资料是不是淫秽物品这一问题时,应依法对此种行为提起公诉。但在此案中,被告吉布森(RickGibson)在公共画廊展出了一对由冰冻人体干胚胎做成的耳环,此种物品并不具有使人堕落或腐化的倾向,或者说不符合1959法案所规定的淫秽物品的界定。案件背景法院裁判法院看来,此案不应机械套用1959年法案的相关规定,而应根据判例法中与侵蚀公共道德或侵犯公序良俗有关的规则进行起诉。依据侵犯公序良俗的判例规则,被告展示胚胎耳环的行为构成犯罪。评价即使相关资料不具有使人堕落、腐化的倾向,依然可以对公开此种资料的行为进行公诉。被告不能援引1959年法案所规定的公共利益原则进行辩护;在决定相关资料是否可能招致公众愤怒时,陪审团也不必对相关物品进行整体上的衡量与把握。案例二:英国诉皮科克案被告皮科克(MichaelPeacock)在Craiglist网站上作广告,销售色情光盘,其中含有男同性恋之间极端的性行为。这些性行为本身在英国并不违法,但销售含有此行为的光盘就有可能触犯《1959年防止淫秽出版法》,因为该色情内容被认为具有使人堕落和腐化的倾向。案件背景法院裁判在陪审团看来,涉案光盘主要的消费者是具有特殊性癖好的男同性,而这些特殊观众不太可能会因此而堕落或被腐化。在陪审团看来,涉案光盘主要的消费者是具有特殊性癖好的男同性,而这些特殊观众不太可能会因此而堕落或被腐化。最后认定被告无罪。评价这个判决显示了1959法案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重要挑战。反映了英国民众正在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看待色情。“米勒标准”1996年《通讯庄重法》1998年《儿童在线保护法》2000年《儿童互联网保护法》《美国法典》美国对网络色情的规制美国判断相关材料是否淫秽主要取决于米勒案所确立的社区标准,即该内容能否被当地社区所接受案例:合众国诉贺利案2004年3月,被告贺利(DwightWhorley)在弗吉尼亚州就业委员会提供的公共电脑上从本人的雅虎邮箱里下载儿童色情动漫。被告被指控犯有下列罪行:通过电脑故意接受20个日本动漫,这些卡通描绘了进行性暴露活动的未成年人,违反了《美国法典》第18节1462条款;作为有接受儿童色情物品前科的人,故意接受同样20幅儿童色情动漫,违反了《美国法典》第18节1466A(a)(1)条款;作为有接受儿童色情物品前科的人,故意接受14幅涉及儿童色情的数字图片,违反了《美国法典》第18节2252(a)(2)条款;故意发送或接受20封淫秽邮件,违反了《美国法典》第18节1462条款。联邦地区法院判处被告20年监禁。被该不服判决,上诉至美国联邦第四上诉巡回法院。案件背景法院裁判法院驳回了被告的上诉主张,认为1462条款惩罚的是具有淫秽物品的交易,“接受”在此种环境下有其独特的涵义。法院还认为,被告忽视了有关淫秽物品的传统定义,该定义并没有提到相关媒介的形式和性质。至于虚拟的未成年人色情,法院认为同描述真实的儿童色情一样构成犯罪。1987年《海关法》1991年《未成年人保护法》1997年《出版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2001年《电影管理条例》2000年《关于互联网安全的决定》《2004年解释》、《2010年解释》1979年《刑法》中国规制网络色情的法律法规我国《刑法》关于淫秽内容的界定略显粗躁,但后来相关立法对淫秽内容的判断也日益精确化案例:快播公司涉嫌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快播公司通过向互联网发布免费的QVOD媒体服务器安装程序和快播播放器软件的方式,为网络用户提供网络视频服务。2013年11月,执法机构在北京查获了快播公司的4台服务器,从中提取视频文件进行鉴定,认定其中21251个文件为淫秽视频。公诉人声称,被告以牟利为目的,在明知上述QVOD媒体服务器安装程序和快播播放器软件被网络用户用于发布、搜索、下载、播放淫秽视频的情况下仍予以放任,导致大量淫秽视频在互联网上传播。被告则从技术中立原则进行辩护,声称快播只是一个播放平台,负责给视频编码,快播的产品不具备传播属性,因此并不提供淫秽内容,且使用了很多方法监管淫秽视频。案件背景法院裁判快播公司被罚一千万元,公司主要负责人均犯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第三节

网络广告广告的含义:广告指的是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通过一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间接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服务的商业广告活动网络广告的含义:网络广告指的是通过图文或多媒体手段在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平台上发布的商业信息中国的广告管理一、广告管理概况依据现行《广告法》,广告内容必须恪守以下三个原则:(a)广告必须真实。(b)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能够使消费者辨明其为广告。(c)广告必须合法。对特殊商品的广告的详细限制广告活动主体包括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等市场主体广告监督管理的主体以及职责1982年《广告管理暂行条例》、1987年《广告管理条例》;1994年《广告法》;

2015年《广告法》(修订)日本的广告管理法律规制《禁止私人垄断及确保公正交易的有关法律》《不正当赠品及不正当表示防止法》《消费者保护基本法》《不正当竞争法》《药物法》、《食品卫生法》行业自律日本广告审查机构(JapanAdvertisingRevieworganization,简称JARO)行政监管公平交易委员会美国的广告管理法律规制商业广告一般受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但如果商业广告是虚假的或误导性的,或者推广非法产品,那么它完全不受宪法的保护最高法院测定广告管理是否合宪的四部分析法《拉纳姆法》(LanhamAct)行政监管联邦贸易委员会(FTC)行业自律全美广告评议委员会未成年人广告,也称儿童广告,指的是面向未成年人发布的广告、有未成年人参与演示的广告以及其他一切可能影响未成年人的广告美国1990年《儿童电视保护法》,《欧盟电视指令》,我国《广告法》未成年人广告隐性广告隐性广告是和显性广告相对而言的,区分两者的关键是广告是否具有识别性隐性广告的三种形式:1.软文广告,2.植入式广告,3.原生广告二、广告管理关键词虚假广告我国《广告法》第28条,广告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的,构成虚假广告美国FTC将虚假或欺骗性广告明确界定为“在一定情境下可能误导理性消费者的实质性信息的陈述或省漏”在线行为广告指的是通过收集和使用消费者在特定的计算机或设备上浏览网页的行为数据,来预测用户的偏好或利益,进而提供有针对性的商业信息的广告方法和行为在线行为广告竞价排名竞价排名指的是搜索引擎服务商向客户提供的以关键词付费高低为标准对购买同一关键词的客户的网站链接,在搜索结果中给予先后排序的一种网络营销服务三、网络广告之特殊议题网络广告主体之定位在主体定位不明确的情况下,新《广告法》有关各方权利和义务的规范就难以适用到网络广告上面,既难以有效遏制虚假和违法广告的出现,也难以进行事后救济垃圾短信/邮件垃圾短信/邮件泛滥已成为互联网负面效应的代名词,也是互联网法律规制的重点案例:中国首例网络虚假广告案2004年11月,原告浏览“人民网”时,看到了一则“深圳数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网络广告。出于对“人民网”的信任,决定在该公司购买一部数码相机,并向对方银行账户汇入8600元。由于该网站迟迟未发货,原告在向深圳消协投诉时才得知,原来“深圳数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注册地址等信息都是编造的。经调查了解,深圳数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网络广告是人民网的合作伙伴搜狐网所为,被告金报电子出版中心是人民网的所有者,被告搜狐公司是搜狐网的所有者,而该网络广告在人民网上的链接是搜狐网的代理商、被告新网公司做的。案件背景原告诉求三被告在发布广告时对广告客户提供的资料及广告的真实性,负有审查、核实的义务。被告未经审核就将该诈骗网链接到在全国范围内权威性、社会公信力极高的人民网上加以宣传,致使原告因误信人民网的权威性而导致8600元的损失。根据《广告法》的相关规定,发布虚假广告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失的,广告主承担民事责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明知或者应知广告虚假仍设计、制作、发布的,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责任,故诉至法院,请求判令三被告赔偿因虚假广告给原告造成的直接损失8600元。法院裁决原告诉称因浏览人民网上由搜狐公司、新网公司发布的虚假广告致被骗受损,至少需要举证证明三个事实:1、曾经在人民网上看到过相应的广告链接;2、该广告为虚假广告;3、自己因信赖该广告进行交易造成损失。对于三被告是否在人民网发布过原告所称的广告链接,金报出版中心表示无法查清,搜狐公司认为无法确定是否发布过,需要原告提供证据,新网公司表示没有代理过相应广告。原告未在条件具备时采用合适方法固定相应证据,现在所举证据也均不足以作为认定这一事实的依据,且原告起诉时距离其看到广告时已经过一年半,原告所主张的事实现已无法核查,原告对此应承担证明不能的不利后果。因此,原告现在主张因浏览三被告发布的虚假广告造成损失要求三被告承担责任,证据不足,从而缺乏相应的事实根据,最终法院依法驳回了原告周先生的全部诉讼请求。(接上页)讨论:网络视频广告之屏蔽事件

以乐视、爱奇艺为代表的视频网站盈利的主要方式便是在内容播放前插播广告。受众越多,那么广告盈利就越高。2014年5月,因认为“百度电视云”程序非法拦截乐视TV、乐视盒子等产品的商业广告,乐视网将百度以不正当竞争为由诉至法院。同年11月,因“极路由”屏蔽“爱奇艺”视频广告,爱奇艺公司以不正当竞争为由将极科极客公司诉至法院要求索赔。法院应当如何判决?第四节

网络犯罪网络犯罪的定义狭义的网络犯罪主要是指针对计算机网络的犯罪广义的网络犯罪既包括针对计算机网络的犯罪,也包括利用网络系统实施的犯罪本节有关网络犯罪的论述采取的是狭义说,即只讨论以计算机网络为对象的犯罪网络犯罪的成因网络犯罪的原因,有社会层面的,也有个人层面的在社会层面上讲,黑客文化对网络犯罪有明显影响在个人层面,大部分犯罪人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此年龄段的人不仅法制意识薄弱,而且有更强烈的好奇心和表现欲网络犯罪的特点犯罪成本低、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隐蔽性高、互动性强、取证困难社会危害大一、基本概念(接上页)网络犯罪给传统的犯罪惩治体系带来的挑战:

网络犯罪的高隐蔽性使得执法机构难以侦破网络的跨地域性使得案件的管辖权难以确定《刑法》《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1994年)《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1996)《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2000)《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2000)《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2012)相关司法解释我国惩治网络犯罪的法律法规二、我国网络犯罪之惩治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罪指行为人以破解计算机安全系统为手段,非法进入自己无权进入的计算机系统的行为本罪在主观方面是故意。过失侵入国家重要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不构成本罪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指违反国家规定,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以外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或者采用其他技术手段,获取该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情节严重行为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指提供专门用于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程序、工具,或者明知他人实施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违法犯罪行为而为其提供程序、工具,情节严重的行为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指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或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破坏,后果严重的行为我国现行《刑法》针对计算机网络的刑事犯罪(接上页)上述四类罪行是我国打击网络犯罪最重要的法律武器,但有论者指出,这个罪名体系尚存一些问题:

非法获取计算机数据罪、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将其保护对象限制在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以外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但这三类计算机信息系统本应受到更全面的《刑法》保护非法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等国家关键计算机信息系统,无论情节是否特别严重,都只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但非法侵入此三类系统以外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获取数据的,如果情节特别严重,可以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这种立法的结果,与立法的初衷显然是相悖的,也不符合保护国家关键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实际需要这些问题亟待在后来的相关立法中予以纠正三、《网络犯罪公约》——世界上第一部针对网络犯罪制订的国际公约《公约》的核心内容刑事实体法刑事程序法管辖权刑事实体法——旨在建立一套打击网络犯罪的最低共同标准3.数据干扰(datainterference)4.系统干扰(systeminterference)2.非法截取(illegalinterception)1.非法访问(illegalaccess)7.与计算机有关的诈骗罪(computer-relatedfraud)8.

与儿童色情有关的犯罪(officerelatedtochildpornography)6.与计算机相关的伪造罪(computer-relatedforgery)5.设备滥用(misuseofdevices)9.侵犯著作权和邻接权有关的犯罪(offencesrelatedtotheinfringementsofcopyrightandrelatedrights)这七类本质上是针对计算机网络的犯罪,即狭义层面的网络犯罪这两类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的犯罪,属于广义层面的网络犯罪刑事程序法3.特定计算机数据的提供令4.现存计算机数据的搜查和扣押2.现存计算机数据的快速保护1.一般性规定:公约的适用范围不仅包括上述九种犯罪,而且包括其他通过计算机系统实施的犯罪,以及任何犯罪的电子数据的收集5.计算据数据的实时收集管辖权具体规定为:缔约方应通过必要的立法和其他措施,对本公约第2-11条规定的犯罪行为实施管辖权,当这些犯罪:(a)发生在本国之内(b)发生在悬挂本国国旗的船舶上(c)发生在由本国注册的航空器上(d)或者由本国公民所为,且依照犯罪地法应受刑罚或该犯罪不在任何国家管辖权范围以内基本上采纳了传统的“属地优越权”原则和“属人优越权”原则鉴于管辖权问题的敏感性,《公约》允许缔约方对后三项加以全部或部分保留,并规定不排除任何根据国内法行使的刑事管辖权对《公约》的评价:

某种程度上,《公约》过多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