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论述课件整理_第1页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论述课件整理_第2页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论述课件整理_第3页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论述课件整理_第4页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论述课件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hapter2

Neo-classical

International

TradeTheory

Chapter2

Neo-classica

第一节赫—俄模型比较优势形成的根源在哪儿?两国为什么会存在生产的机会成本的差异?贸易对国内生产要素的收益影响如何?古典经济学家没有回答。赫克歇尔和俄林在此方面做出了解释。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也称新古典贸易理论。赫俄体系,可以概括为:“要素禀赋定理”、“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罗伯津斯基定理”。2第一节赫—俄模型一、相关概念1、要素禀赋(FactorEndowments)生产要素:生产活动中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必须投入的生产因素或者使用的生产手段。通常指土地、劳动和资本三要素,再加上企业家才能则成为四要素。新古典经济中,生产要素仅为前三个。要素禀赋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资源状况。判断一国要素禀赋状况,即认定它与某一贸易伙伴国相比,何种生产要素相对丰裕(RelativeAbundance),何种要素相对稀缺(RelativeScarcity)。3一、相关概念1、要素禀赋(FactorEndowments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差异指的是各种要素的相对数量的不同。

要素丰裕度,即指在一国生产要素禀赋中,某种要素所占的比例。可以衡量要素禀赋差异。要素丰裕度的计量方法有两种:一是实物定义法(PhysicalDefinition),如果两国资本—劳动的禀赋比例分别为K1/L1和K2/L2,且有K1/L1>K2/L2,则相对于乙国而言,甲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而相对甲国,乙国是劳动丰裕的国家。这是单从要素供给角度考虑的。4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差异指的是各种要素另一种是价格定义法(PriceDefinition),如果资本、劳动的价格分别为r、w,两国利率、工资之比r1/w1和r2/w2,且有r2/w2>r1/w1,则相对于乙国而言,甲国资本丰裕;而相对甲国,乙国劳动丰裕。

在生产技术和消费偏好相同时,两种计量方法结果一致。如果不同,则不一致。要素丰裕和要素稀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要素丰裕可以理解为一国生产要素禀赋中,某种要素所占的比例大于别国,也可以理解为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前者仅从供给角度考虑,后者同时考虑了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因此,价格法更为科学。5另一种是价格定义法(PriceDe2、要素密集度(FactorIntensity)指生产某种商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之比。这也是一个相对概念,与绝对投入量无关。一种要素投入比例大,则称该产品的该要素密集程度高。根据产品生产过程中投入比例最高的要素种类不同,可以将产品分为若干类型。如仅考虑劳动和资本两个要素,生产纺织产品的劳动投入比例最大,则称为劳动密集型;生产电子产品,资本投入比例最大,则称为资本密集型产品。62、要素密集度(FactorIntensity)二、赫—俄模型(H-O模型)的主要内容

赫—俄模型又称为要素禀赋定理、要素相对缺少定理。1、前提假设(1)2-2-2模型的分析方法。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技术)。(2)要素丰裕度假设。甲国劳动要素丰裕,乙国资本要素丰裕。(3)要素密集度假设。商品X为劳动密集型,Y为资本密集型。(4)技术相同假设。两国有相同的技术水平,即有相同的生产函数(Q=f(K,L)

):投入同样数量的生产要素,生产同样数量的某种商品。这样,两国有相同的等产量线。

7二、赫—俄模型(H-O模型)的主要内容赫—俄模型又称为LK0AB0LK甲国乙国左图:等产量线:Q=f(K,L)A点,B点:K、L不同。

蓝线斜率:K和L的相对价格:

w/r右图:等成本线:C=rK+wL直线斜率为相对价格w/r

,甲国斜率绝对值大,劳动价格高,资本相对丰裕。8LK0AB0LK甲国乙国左图:等产量线:右图:等成本线:C=两国分别如何确定在等产量线的A点、还是B点进行生产,即用劳动多点儿,还是资本多点儿?这取决于各国的要素价格。要素价格不同时,生产商品时,每个国家的生产者都会更多地使用相对便宜的要素以减少成本。结合前面2个图,甲国会在A点生产,乙国会在B点生产。9两国分别如何确定在等产量线的A点、还是B点进行生产,(5)要素流动假设。国内商品、要素市场都完全自由竞争,要素在国内自由流动,国际间不能流动。(6)规模收益不变假定。即f(tK,tL)=tf(K,L)。(7)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则两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的形状和位置都相同。(8)自由贸易假设。没有运输成本、关税以及其他限制贸易自由的障碍。这意味着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会一直进行到商品的相对价格在贸易双方取得一致为止。

10(5)要素流动假设。国内商品、要素市场都完全自由竞争,要素里昂惕夫,对要素禀赋理论的适用性第一次进行了检验,引起广泛重视。第一节赫—俄模型俄林认为,国际贸易最重要的结果是各国更有效的利用各种生产要素。推理过程如下图所示:鲍德温验证了,在扣除自然资源密集型商品的贸易以后,1962年美国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程度之比可以从1.结果表明:2/3的生产要素在不到70%的情况下符合H-O模型的预测。里昂惕夫之谜,又称为里昂惕夫悖论。1948年,萨缪尔森用数学方法证明了自由贸易将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TheFactorPriceEqualizationTheorem),由于建立在要素禀赋理论上,就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H-O-S)。国际贸易:直接的商品交换间接的要素交换即f(tK,tL)=tf(K,L)。要素禀赋理论的意义:资料来源:《美国哲学学会会刊》(TheAmericanPhilosophicalSociety),一是实物定义法(PhysicalDefinition),如果两国资本—劳动的禀赋比例分别为K1/L1和K2/L2,且有K1/L1>K2/L2,则相对于乙国而言,甲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一旦资本要素相对丰裕的国家的消费者对资本密集品有超强的消费偏好,则该国市场上资本密集品的供给相对不足,价格就高。另一种是价格定义法(PriceDefinition),如果资本、劳动的价格分别为r、w,两国利率、工资之比r1/w1和r2/w2,且有r2/w2>r1/w1,则相对于乙国而言,甲国资本丰裕;H-O定理同样适用于国内贸易。人力资本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克拉维斯(IrvingKravis)、凯南(PeterKenen)等人。2006年世界各国生产性工人的小时工资率(美国=100)这也恰恰是为什么有人反对自由贸易的原因。如果在一国的出口商品生产中使用的人力资本要素大于该国进口商品中包含的人力资本要素,该国实际上是在出口人力资本密集型商品(HumanCapitalIntensiveGoods)。凡涅克指出两点:第一,在美国,有些自然资源是相对稀缺的,而美国对本国自然资源的“战略性保护”,使整体来说,美国自然资源相对稀缺。9%,或者说出口是进口的1.生产电子产品,资本投入比例最大,则称为资本密集型产品。2、推理过程与主要结论赫—俄模型,即要素禀赋理论为:各个国家之间生产要素自然禀赋的相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一国在相对密集地使用该国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的那种商品的生产上享有比较优势。国际贸易流向:推理过程如下图所示:某一要素丰裕的国家该要素缺乏的国家出口该要素密集型产品11里昂惕夫,对要素禀赋理论的适用性第一次进行了检验,引起广泛重

商品价格商品成本技术要素价格要素供给要素的引致需求商品的最终需求需求偏好收入分配12商品价格商品成本技术要素价格要素供单箭头表示假定不变的因素。

继承之处:商品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而价格差异由商品成本绝定。

创新点:技术水平不变时,商品成本差异由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同造成;而要素价格差异是由各国要素的相对丰裕度不同造成。

13单箭头表示假定不变的因素。13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结论:

1.一国某种要素越丰富,该国的此要素价格就越低。反之就高。

2.生产一种商品时使用最多的要素如果价格低,则该商品的价格就低,反之则贵;

3.相对价格的差异是影响贸易的主要原因,一国出口品的生产需投入大量相对丰富的要素,而进口品的生产需投入大量相对稀少的要素。14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结论:14要素禀赋理论的意义:

1.提出要素禀赋差异是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本原因。

2.说明国际贸易流向。3.H-O定理同样适用于国内贸易。俄林认为,国际贸易最重要的结果是各国更有效的利用各种生产要素。15要素禀赋理论的意义:153、要素禀赋理论的现代分析两国需求偏好同,所以无差异曲线相同。P甲<P乙,所以甲国在X上有优势。分工、交换后,B’C’=CE,C’E=BC

P甲P乙A’AⅠⅡⅡEB’B0XYY0X分工前分工后C’C163、要素禀赋理论的现代分析两国需求偏好同,所以无差异曲线相同第二节要素禀赋理论的拓展一、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1、定理的内容

商品贸易可以部分替代生产要素流动,从而各国的贸易使各国相同生产要素价格趋于一致。1948年,萨缪尔森用数学方法证明了自由贸易将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TheFactorPriceEqualizationTheorem),由于建立在要素禀赋理论上,就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H-O-S)。国际贸易:直接的商品交换间接的要素交换17第二节要素禀赋理论的拓展一、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2、现实检验

国家

美国

德国

日本

西班牙

韩国

葡萄牙

墨西哥

斯里兰卡

工资率

100155106674029103各国之间工资率差异如此之大,为什么?2006年世界各国生产性工人的小时工资率(美国=100)182、现实检验国家美国德国日本西班牙韩国葡萄牙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中三个假设在现实中不存在。(a)两国同时生产两种相同的产品(b)两国的技术水平相同。(c)贸易使两国的产品价格相等。自然壁垒(运输成本)和人为壁垒(关税、配额等),一定存在。

结论:要素价格均等化只是一种趋势,完全均等化是不可能的。19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中三个假设在现实中不存在。19贸易对收入的影响:贸易可以改变收入在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分配。国际贸易收入分配的一般结论:一个国家充裕要素的所有者从贸易中得利,稀缺要素的所有者从贸易中受损。

比如:中国人多,供大于求,劳动力价格低,现在参与到国际贸易中,进行国际分工,中国增加劳动密集品的生产,劳动的需求增加,价格增加,劳动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就增加了。

3、定理的延伸20贸易对收入的影响:贸易可以改变收入在1、基本内容H-O-S定理说明自由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从而对收入分配有影响。斯托尔珀和萨缪尔森又发现,在一国国内要素自由流动条件下,该国对其使用相对稀缺要素的生产部门进行关税保护,可以明显提高稀缺要素的收入。又称为S-S定理。国际贸易虽然能提高整个国家的福利水平,但是并不对每一个人有利,一部分人在收入增加的同时,另一部分人的收入却减少了。国际贸易会对一国要素收入分配格局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这也恰恰是为什么有人反对自由贸易的原因。二、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211、基本内容二、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21贸易理论经验验证(EmpiricalTest)1973年诺奖得主--瓦西里.里昂惕夫,对要素禀赋理论的适用性第一次进行了检验,引起广泛重视。一、里昂惕夫之谜(LeontiefParadox)的提出里昂惕夫之谜,又称为里昂惕夫悖论。

第三节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科学性22第三节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科学性22H-O理论:美国资本相对丰裕,应该用资本密集型产品从国外交换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加拿大的双边贸易:美国出口汽车、进口新闻纸根据美国1947年的官方统计数据,对美国每生产100万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品所需要的资本和劳动数量进行分析,并比较了2组商品的要素密集度。1、对美国的检验23H-O理论:美国资本相对丰裕,应该用资本密集型产品从国出口商品进口替代商品资本使用量(按1947年美元价格计算)劳动使用量(人年)2550780182.3133091339170.004表2-31947年美国每百万美元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商品对国内资本和劳动的需要量

资料来源:《美国哲学学会会刊》(TheAmericanPhilosophicalSociety),1953年9月,第97卷,第522页。

24出口商品进口替代商品资本使用量(按1947年美元价格计算)2如果用(K/L)x和(K/L)m分别表示美国价值100万美元的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商品中的“资本/劳动比率”,从里昂惕夫的验证结果看,(K/L)x为13991.21美元,(K/L)m为18183.92美元。(K/L)x仅相当于(K/L)m的76.9%,或者说出口是进口的1.3倍。见前表2-3:里昂惕夫的计算结果:美国进口商品中的“资本/劳动比率”大于出口替代商品,同要素禀赋理论相悖。25252、对其他国家的检验要素资本劳动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销售人员服务人员产业工人服务工人农业工人可耕地牧场森林准确率0.520.670.780.220.670.670.700.670.630.700.520.7结果表明:2/3的生产要素在不到70%的情况下符合H-O模型的预测。1988年哈里.伯文,爱德华.利默,里昂.斯威考斯卡斯利,用27个国家关于12个生产要素对H-O模型进行检验,发现悖论在更大范围内存在。262、对其他国家的检验要素资本劳动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销售人员服务1、要素密集度逆转FactorIntensityReversal

明哈斯(B.S.Minhas)注意到在不同的国家里,某种特定商品的要素密集性质并不一定一样。要素密集度逆转,指同一种产品在资本丰裕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在劳动丰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美国生产的“资本密集型”大米遇着了东南亚国家生产的“劳动密集型”大米的激烈竞争。二、列昂惕夫之谜的解释271、要素密集度逆转FactorIntensit

H-O模型假设各国需求偏好相同。拉范利斯—维尔(StefanValavanis—Vail)针对里昂惕夫的发现,提出了各国的消费偏好可能发生“逆转”的推论。一旦资本要素相对丰裕的国家的消费者对资本密集品有超强的消费偏好,则该国市场上资本密集品的供给相对不足,价格就高。于是,就出现了“资本丰裕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品以进口资本密集品”的反常现象。2、要素需求逆转28H-O模型假设各国需求偏好相同。赫—俄模型又称为要素禀赋定理、要素相对缺少定理。生产电子产品,资本投入比例最大,则称为资本密集型产品。第二,自然资源密集型商品(NaturalResourcesIntensiveGoods)同时也是资本密集型商品。商品X为劳动密集型,Y为资本密集型。(b)两国的技术水平相同。1948年,萨缪尔森用数学方法证明了自由贸易将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TheFactorPriceEqualizationTheorem),由于建立在要素禀赋理论上,就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H-O-S)。国际贸易收入分配的一般结论:一个国家充裕要素的所有者从贸易中得利,稀缺要素的所有者从贸易中受损。而要素价格差异是由各国要素的相对丰裕度不同造成。1988年哈里.赫俄体系,可以概括为:“要素禀赋定理”、“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罗伯津斯基定理”。(5)要素流动假设。Minhas)注意到在不同的国家里,某种特定商品的要素密集性质并不一定一样。两国分别如何确定在等产量线的A点、还是B点进行生产,即用劳动多点儿,还是资本多点儿?要素丰裕度的计量方法有两种:明哈斯(B.H-O-S定理说明自由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从而对收入分配有影响。赫—俄模型又称为要素禀赋定理、要素相对缺少定理。要素价格不同时,生产商品时,每个国家的生产者都会更多地使用相对便宜的要素以减少成本。共同点:都赞成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原理,希冀通过他们的研究将要素禀赋理论建立在更为科学的基础上;一国在相对密集地使用该国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的那种商品的生产上享有比较优势。结论:要素价格均等化只是一种趋势,完全均等化是不可能的。“林德命题”(LinderTheorem):从生产者的角度考察,一般规律是,生产者首先向国内市场供应产品,然后才向国际市场供应产品。现实中: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消费结构基本相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消费结构相差很大。

(原因: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巨大。)“林德命题”(LinderTheorem):从生产者的角度考察,一般规律是,生产者首先向国内市场供应产品,然后才向国际市场供应产品。这就是说,无论何种要素相对丰裕的国家,厂商首先是生产在国内市场上存在现实需求的产品。“林德命题”可以解释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多集中地表现为它们之间的相互贸易的原因。29赫—俄模型又称为要素禀赋定理、要素相对缺少定理。代表人物:凡涅克(JaroslavVanek)和波斯特纳(HarryPostner)等。他们认为,里昂惕夫之“谜”所以产生,主要因为忽略了自然资源这一要素。凡涅克指出两点:第一,在美国,有些自然资源是相对稀缺的,而美国对本国自然资源的“战略性保护”,使整体来说,美国自然资源相对稀缺。第二,自然资源密集型商品(NaturalResourcesIntensiveGoods)同时也是资本密集型商品。

3、自然资源说30代表人物:凡涅克(JaroslavV美国进口中,初级产品占60%~70%,这些产品的自然资源密集度很高,应该被称为资源密集型商品,而如果把这些产品归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则就加大了美国进口成品的资本/劳动比率。如,美国每年进口大量的石油和石油制品。鲍德温验证了,在扣除自然资源密集型商品的贸易以后,1962年美国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程度之比可以从1.27降至1.04。从实证的角度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自然资源说的合理性。31美国进口中,初级产品占60%~70人力资本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克拉维斯(IrvingKravis)、凯南(PeterKenen)等人。他们认为,一个国家或某一个人为其未来的长远发展所进行的投资,并不仅仅局限于表现为企业、厂房、机器、设备、技术发明等物质形态,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表现为在教育、训练、医疗、保健、卫生、社区服务等各种人力资源开发(DevelopmentofHumanResources)上的投入。前者为物质形态的实物资本(PhysicalCapital),后者可以概括为人力资本(HumanCapital)。4、人力资本说32人力资本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克拉维斯(

如果在一国的出口商品生产中使用的人力资本要素大于该国进口商品中包含的人力资本要素,该国实际上是在出口人力资本密集型商品(HumanCapitalIntensiveGoods)。美国是一个人力资本要素相对丰裕的国家(Acountryrelativelyabundantinhumancapital)。把熟练劳动的收入高于简单劳动部分算作资本并与有形资本相加,计算资本劳动比率,则美国出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符合H-O模型。33如果在一国的出口商品生产中使用的人力资

“谜”引发了对要素禀赋理论的广泛经验验证,使各国学者苦苦探寻“谜底”,对“谜”也赋予了不同的解释。共同点:都赞成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原理,希冀通过他们的研究将要素禀赋理论建立在更为科学的基础上;都强调了科学技术进步对国际贸易理论模型以及贸易结构和商品流向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这些经济学家们都是把曾经被赫克歇尔和俄林在建立要素禀赋理论体系时,作为假定前提抽象掉的某些条件,重新纳入了贸易理论研究的框架,丰富和发展了国际贸易理论。5、结论:H-O模型正确,但需改进34“谜”引发了对要素禀赋理论的广泛经现实中:“林德命题”(LinderTheorem):从生产者的角度考察,一般规律是,生产者首先向国内市场供应产品,然后才向国际市场供应产品。H-O定理同样适用于国内贸易。要素丰裕度,即指在一国生产要素禀赋中,某种要素所占的比例。共同点:都赞成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原理,希冀通过他们的研究将要素禀赋理论建立在更为科学的基础上;赫克歇尔和俄林在此方面做出了解释。比较优势形成的根源在哪儿?两国为什么会存在生产的机会成本的差异?贸易对国内生产要素的收益影响如何?古典经济学家没有回答。生产一种商品时使用最多的要素如果价格低,则该商品的价格就低,反之则贵;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消费结构基本相同;即f(tK,tL)=tf(K,L)。对国内资本和劳动的需要量推理过程如下图所示:即f(tK,tL)=tf(K,L)。美国加拿大的双边贸易:美国出口汽车、进口新闻纸斯托尔珀和萨缪尔森又发现,在一国国内要素自由流动条件下,该国对其使用相对稀缺要素的生产部门进行关税保护,可以明显提高稀缺要素的收入。里昂惕夫,对要素禀赋理论的适用性第一次进行了检验,引起广泛重视。这样,两国有相同的等产量线。这也恰恰是为什么有人反对自由贸易的原因。前者仅从供给角度考虑,后者同时考虑了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因此,价格法更为科学。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中三个假设在现实中不存在。根据美国1947年的官方统计数据,对美国每生产100万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品所需要的资本和劳动数量进行分析,并比较了2组商品的要素密集度。1、要素禀赋(FactorEndowments)要素价格不同时,生产商品时,每个国家的生产者都会更多地使用相对便宜的要素以减少成本。比较优势形成的根源在哪儿?两国为什么会存在生产的机会成本的差异?贸易对国内生产要素的收益影响如何?古典经济学家没有回答。(3)要素密集度假设。“林德命题”可以解释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多集中地表现为它们之间的相互贸易的原因。他们认为,里昂惕夫之“谜”所以产生,主要因为忽略了自然资源这一要素。二、列昂惕夫之谜的解释这取决于各国的要素价格。(6)规模收益不变假定。斯威考斯卡斯利,用27个国家关于12个生产要素对H-O模型进行检验,发现悖论在更大范围内存在。比较优势形成的根源在哪儿?两国为什么会存在生产的机会成本的差异?贸易对国内生产要素的收益影响如何?古典经济学家没有回答。如仅考虑劳动和资本两个要素,生产纺织产品的劳动投入比例最大,则称为劳动密集型;(Acountryrelativelyabundantinhumancapital)。1948年,萨缪尔森用数学方法证明了自由贸易将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TheFactorPriceEqualizationTheorem),由于建立在要素禀赋理论上,就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H-O-S)。要素丰裕度,即指在一国生产要素禀赋中,某种要素所占的比例。资本使用量(按1947年美元价格计算)H-O定理同样适用于国内贸易。一旦资本要素相对丰裕的国家的消费者对资本密集品有超强的消费偏好,则该国市场上资本密集品的供给相对不足,价格就高。

End

35现实中:前者仅从供给角度考虑,后者同时考虑了要素的供给和需求

Chapter2

Neo-classical

International

TradeTheory

Chapter2

Neo-classica

第一节赫—俄模型比较优势形成的根源在哪儿?两国为什么会存在生产的机会成本的差异?贸易对国内生产要素的收益影响如何?古典经济学家没有回答。赫克歇尔和俄林在此方面做出了解释。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也称新古典贸易理论。赫俄体系,可以概括为:“要素禀赋定理”、“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罗伯津斯基定理”。37第一节赫—俄模型一、相关概念1、要素禀赋(FactorEndowments)生产要素:生产活动中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必须投入的生产因素或者使用的生产手段。通常指土地、劳动和资本三要素,再加上企业家才能则成为四要素。新古典经济中,生产要素仅为前三个。要素禀赋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资源状况。判断一国要素禀赋状况,即认定它与某一贸易伙伴国相比,何种生产要素相对丰裕(RelativeAbundance),何种要素相对稀缺(RelativeScarcity)。38一、相关概念1、要素禀赋(FactorEndowments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差异指的是各种要素的相对数量的不同。

要素丰裕度,即指在一国生产要素禀赋中,某种要素所占的比例。可以衡量要素禀赋差异。要素丰裕度的计量方法有两种:一是实物定义法(PhysicalDefinition),如果两国资本—劳动的禀赋比例分别为K1/L1和K2/L2,且有K1/L1>K2/L2,则相对于乙国而言,甲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而相对甲国,乙国是劳动丰裕的国家。这是单从要素供给角度考虑的。39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差异指的是各种要素另一种是价格定义法(PriceDefinition),如果资本、劳动的价格分别为r、w,两国利率、工资之比r1/w1和r2/w2,且有r2/w2>r1/w1,则相对于乙国而言,甲国资本丰裕;而相对甲国,乙国劳动丰裕。

在生产技术和消费偏好相同时,两种计量方法结果一致。如果不同,则不一致。要素丰裕和要素稀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要素丰裕可以理解为一国生产要素禀赋中,某种要素所占的比例大于别国,也可以理解为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前者仅从供给角度考虑,后者同时考虑了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因此,价格法更为科学。40另一种是价格定义法(PriceDe2、要素密集度(FactorIntensity)指生产某种商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之比。这也是一个相对概念,与绝对投入量无关。一种要素投入比例大,则称该产品的该要素密集程度高。根据产品生产过程中投入比例最高的要素种类不同,可以将产品分为若干类型。如仅考虑劳动和资本两个要素,生产纺织产品的劳动投入比例最大,则称为劳动密集型;生产电子产品,资本投入比例最大,则称为资本密集型产品。412、要素密集度(FactorIntensity)二、赫—俄模型(H-O模型)的主要内容

赫—俄模型又称为要素禀赋定理、要素相对缺少定理。1、前提假设(1)2-2-2模型的分析方法。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技术)。(2)要素丰裕度假设。甲国劳动要素丰裕,乙国资本要素丰裕。(3)要素密集度假设。商品X为劳动密集型,Y为资本密集型。(4)技术相同假设。两国有相同的技术水平,即有相同的生产函数(Q=f(K,L)

):投入同样数量的生产要素,生产同样数量的某种商品。这样,两国有相同的等产量线。

42二、赫—俄模型(H-O模型)的主要内容赫—俄模型又称为LK0AB0LK甲国乙国左图:等产量线:Q=f(K,L)A点,B点:K、L不同。

蓝线斜率:K和L的相对价格:

w/r右图:等成本线:C=rK+wL直线斜率为相对价格w/r

,甲国斜率绝对值大,劳动价格高,资本相对丰裕。43LK0AB0LK甲国乙国左图:等产量线:右图:等成本线:C=两国分别如何确定在等产量线的A点、还是B点进行生产,即用劳动多点儿,还是资本多点儿?这取决于各国的要素价格。要素价格不同时,生产商品时,每个国家的生产者都会更多地使用相对便宜的要素以减少成本。结合前面2个图,甲国会在A点生产,乙国会在B点生产。44两国分别如何确定在等产量线的A点、还是B点进行生产,(5)要素流动假设。国内商品、要素市场都完全自由竞争,要素在国内自由流动,国际间不能流动。(6)规模收益不变假定。即f(tK,tL)=tf(K,L)。(7)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则两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的形状和位置都相同。(8)自由贸易假设。没有运输成本、关税以及其他限制贸易自由的障碍。这意味着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会一直进行到商品的相对价格在贸易双方取得一致为止。

45(5)要素流动假设。国内商品、要素市场都完全自由竞争,要素里昂惕夫,对要素禀赋理论的适用性第一次进行了检验,引起广泛重视。第一节赫—俄模型俄林认为,国际贸易最重要的结果是各国更有效的利用各种生产要素。推理过程如下图所示:鲍德温验证了,在扣除自然资源密集型商品的贸易以后,1962年美国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程度之比可以从1.结果表明:2/3的生产要素在不到70%的情况下符合H-O模型的预测。里昂惕夫之谜,又称为里昂惕夫悖论。1948年,萨缪尔森用数学方法证明了自由贸易将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TheFactorPriceEqualizationTheorem),由于建立在要素禀赋理论上,就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H-O-S)。国际贸易:直接的商品交换间接的要素交换即f(tK,tL)=tf(K,L)。要素禀赋理论的意义:资料来源:《美国哲学学会会刊》(TheAmericanPhilosophicalSociety),一是实物定义法(PhysicalDefinition),如果两国资本—劳动的禀赋比例分别为K1/L1和K2/L2,且有K1/L1>K2/L2,则相对于乙国而言,甲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一旦资本要素相对丰裕的国家的消费者对资本密集品有超强的消费偏好,则该国市场上资本密集品的供给相对不足,价格就高。另一种是价格定义法(PriceDefinition),如果资本、劳动的价格分别为r、w,两国利率、工资之比r1/w1和r2/w2,且有r2/w2>r1/w1,则相对于乙国而言,甲国资本丰裕;H-O定理同样适用于国内贸易。人力资本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克拉维斯(IrvingKravis)、凯南(PeterKenen)等人。2006年世界各国生产性工人的小时工资率(美国=100)这也恰恰是为什么有人反对自由贸易的原因。如果在一国的出口商品生产中使用的人力资本要素大于该国进口商品中包含的人力资本要素,该国实际上是在出口人力资本密集型商品(HumanCapitalIntensiveGoods)。凡涅克指出两点:第一,在美国,有些自然资源是相对稀缺的,而美国对本国自然资源的“战略性保护”,使整体来说,美国自然资源相对稀缺。9%,或者说出口是进口的1.生产电子产品,资本投入比例最大,则称为资本密集型产品。2、推理过程与主要结论赫—俄模型,即要素禀赋理论为:各个国家之间生产要素自然禀赋的相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一国在相对密集地使用该国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的那种商品的生产上享有比较优势。国际贸易流向:推理过程如下图所示:某一要素丰裕的国家该要素缺乏的国家出口该要素密集型产品46里昂惕夫,对要素禀赋理论的适用性第一次进行了检验,引起广泛重

商品价格商品成本技术要素价格要素供给要素的引致需求商品的最终需求需求偏好收入分配47商品价格商品成本技术要素价格要素供单箭头表示假定不变的因素。

继承之处:商品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而价格差异由商品成本绝定。

创新点:技术水平不变时,商品成本差异由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同造成;而要素价格差异是由各国要素的相对丰裕度不同造成。

48单箭头表示假定不变的因素。13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结论:

1.一国某种要素越丰富,该国的此要素价格就越低。反之就高。

2.生产一种商品时使用最多的要素如果价格低,则该商品的价格就低,反之则贵;

3.相对价格的差异是影响贸易的主要原因,一国出口品的生产需投入大量相对丰富的要素,而进口品的生产需投入大量相对稀少的要素。49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结论:14要素禀赋理论的意义:

1.提出要素禀赋差异是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本原因。

2.说明国际贸易流向。3.H-O定理同样适用于国内贸易。俄林认为,国际贸易最重要的结果是各国更有效的利用各种生产要素。50要素禀赋理论的意义:153、要素禀赋理论的现代分析两国需求偏好同,所以无差异曲线相同。P甲<P乙,所以甲国在X上有优势。分工、交换后,B’C’=CE,C’E=BC

P甲P乙A’AⅠⅡⅡEB’B0XYY0X分工前分工后C’C513、要素禀赋理论的现代分析两国需求偏好同,所以无差异曲线相同第二节要素禀赋理论的拓展一、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1、定理的内容

商品贸易可以部分替代生产要素流动,从而各国的贸易使各国相同生产要素价格趋于一致。1948年,萨缪尔森用数学方法证明了自由贸易将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TheFactorPriceEqualizationTheorem),由于建立在要素禀赋理论上,就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H-O-S)。国际贸易:直接的商品交换间接的要素交换52第二节要素禀赋理论的拓展一、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2、现实检验

国家

美国

德国

日本

西班牙

韩国

葡萄牙

墨西哥

斯里兰卡

工资率

100155106674029103各国之间工资率差异如此之大,为什么?2006年世界各国生产性工人的小时工资率(美国=100)532、现实检验国家美国德国日本西班牙韩国葡萄牙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中三个假设在现实中不存在。(a)两国同时生产两种相同的产品(b)两国的技术水平相同。(c)贸易使两国的产品价格相等。自然壁垒(运输成本)和人为壁垒(关税、配额等),一定存在。

结论:要素价格均等化只是一种趋势,完全均等化是不可能的。54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中三个假设在现实中不存在。19贸易对收入的影响:贸易可以改变收入在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分配。国际贸易收入分配的一般结论:一个国家充裕要素的所有者从贸易中得利,稀缺要素的所有者从贸易中受损。

比如:中国人多,供大于求,劳动力价格低,现在参与到国际贸易中,进行国际分工,中国增加劳动密集品的生产,劳动的需求增加,价格增加,劳动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就增加了。

3、定理的延伸55贸易对收入的影响:贸易可以改变收入在1、基本内容H-O-S定理说明自由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从而对收入分配有影响。斯托尔珀和萨缪尔森又发现,在一国国内要素自由流动条件下,该国对其使用相对稀缺要素的生产部门进行关税保护,可以明显提高稀缺要素的收入。又称为S-S定理。国际贸易虽然能提高整个国家的福利水平,但是并不对每一个人有利,一部分人在收入增加的同时,另一部分人的收入却减少了。国际贸易会对一国要素收入分配格局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这也恰恰是为什么有人反对自由贸易的原因。二、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561、基本内容二、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21贸易理论经验验证(EmpiricalTest)1973年诺奖得主--瓦西里.里昂惕夫,对要素禀赋理论的适用性第一次进行了检验,引起广泛重视。一、里昂惕夫之谜(LeontiefParadox)的提出里昂惕夫之谜,又称为里昂惕夫悖论。

第三节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科学性57第三节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科学性22H-O理论:美国资本相对丰裕,应该用资本密集型产品从国外交换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加拿大的双边贸易:美国出口汽车、进口新闻纸根据美国1947年的官方统计数据,对美国每生产100万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品所需要的资本和劳动数量进行分析,并比较了2组商品的要素密集度。1、对美国的检验58H-O理论:美国资本相对丰裕,应该用资本密集型产品从国出口商品进口替代商品资本使用量(按1947年美元价格计算)劳动使用量(人年)2550780182.3133091339170.004表2-31947年美国每百万美元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商品对国内资本和劳动的需要量

资料来源:《美国哲学学会会刊》(TheAmericanPhilosophicalSociety),1953年9月,第97卷,第522页。

59出口商品进口替代商品资本使用量(按1947年美元价格计算)2如果用(K/L)x和(K/L)m分别表示美国价值100万美元的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商品中的“资本/劳动比率”,从里昂惕夫的验证结果看,(K/L)x为13991.21美元,(K/L)m为18183.92美元。(K/L)x仅相当于(K/L)m的76.9%,或者说出口是进口的1.3倍。见前表2-3:里昂惕夫的计算结果:美国进口商品中的“资本/劳动比率”大于出口替代商品,同要素禀赋理论相悖。60252、对其他国家的检验要素资本劳动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销售人员服务人员产业工人服务工人农业工人可耕地牧场森林准确率0.520.670.780.220.670.670.700.670.630.700.520.7结果表明:2/3的生产要素在不到70%的情况下符合H-O模型的预测。1988年哈里.伯文,爱德华.利默,里昂.斯威考斯卡斯利,用27个国家关于12个生产要素对H-O模型进行检验,发现悖论在更大范围内存在。612、对其他国家的检验要素资本劳动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销售人员服务1、要素密集度逆转FactorIntensityReversal

明哈斯(B.S.Minhas)注意到在不同的国家里,某种特定商品的要素密集性质并不一定一样。要素密集度逆转,指同一种产品在资本丰裕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在劳动丰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美国生产的“资本密集型”大米遇着了东南亚国家生产的“劳动密集型”大米的激烈竞争。二、列昂惕夫之谜的解释621、要素密集度逆转FactorIntensit

H-O模型假设各国需求偏好相同。拉范利斯—维尔(StefanValavanis—Vail)针对里昂惕夫的发现,提出了各国的消费偏好可能发生“逆转”的推论。一旦资本要素相对丰裕的国家的消费者对资本密集品有超强的消费偏好,则该国市场上资本密集品的供给相对不足,价格就高。于是,就出现了“资本丰裕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品以进口资本密集品”的反常现象。2、要素需求逆转63H-O模型假设各国需求偏好相同。赫—俄模型又称为要素禀赋定理、要素相对缺少定理。生产电子产品,资本投入比例最大,则称为资本密集型产品。第二,自然资源密集型商品(NaturalResourcesIntensiveGoods)同时也是资本密集型商品。商品X为劳动密集型,Y为资本密集型。(b)两国的技术水平相同。1948年,萨缪尔森用数学方法证明了自由贸易将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TheFactorPriceEqualizationTheorem),由于建立在要素禀赋理论上,就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H-O-S)。国际贸易收入分配的一般结论:一个国家充裕要素的所有者从贸易中得利,稀缺要素的所有者从贸易中受损。而要素价格差异是由各国要素的相对丰裕度不同造成。1988年哈里.赫俄体系,可以概括为:“要素禀赋定理”、“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罗伯津斯基定理”。(5)要素流动假设。Minhas)注意到在不同的国家里,某种特定商品的要素密集性质并不一定一样。两国分别如何确定在等产量线的A点、还是B点进行生产,即用劳动多点儿,还是资本多点儿?要素丰裕度的计量方法有两种:明哈斯(B.H-O-S定理说明自由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从而对收入分配有影响。赫—俄模型又称为要素禀赋定理、要素相对缺少定理。要素价格不同时,生产商品时,每个国家的生产者都会更多地使用相对便宜的要素以减少成本。共同点:都赞成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原理,希冀通过他们的研究将要素禀赋理论建立在更为科学的基础上;一国在相对密集地使用该国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的那种商品的生产上享有比较优势。结论:要素价格均等化只是一种趋势,完全均等化是不可能的。“林德命题”(LinderTheorem):从生产者的角度考察,一般规律是,生产者首先向国内市场供应产品,然后才向国际市场供应产品。现实中: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消费结构基本相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消费结构相差很大。

(原因: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巨大。)“林德命题”(LinderTheorem):从生产者的角度考察,一般规律是,生产者首先向国内市场供应产品,然后才向国际市场供应产品。这就是说,无论何种要素相对丰裕的国家,厂商首先是生产在国内市场上存在现实需求的产品。“林德命题”可以解释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多集中地表现为它们之间的相互贸易的原因。64赫—俄模型又称为要素禀赋定理、要素相对缺少定理。代表人物:凡涅克(JaroslavVanek)和波斯特纳(HarryPostner)等。他们认为,里昂惕夫之“谜”所以产生,主要因为忽略了自然资源这一要素。凡涅克指出两点:第一,在美国,有些自然资源是相对稀缺的,而美国对本国自然资源的“战略性保护”,使整体来说,美国自然资源相对稀缺。第二,自然资源密集型商品(NaturalResourcesIntensiveGoods)同时也是资本密集型商品。

3、自然资源说65代表人物:凡涅克(JaroslavV美国进口中,初级产品占60%~70%,这些产品的自然资源密集度很高,应该被称为资源密集型商品,而如果把这些产品归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则就加大了美国进口成品的资本/劳动比率。如,美国每年进口大量的石油和石油制品。鲍德温验证了,在扣除自然资源密集型商品的贸易以后,1962年美国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程度之比可以从1.27降至1.04。从实证的角度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自然资源说的合理性。66美国进口中,初级产品占60%~7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