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认识负数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2〜4页例1、例2。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了解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一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感情和数学态度。教学重、难点:负数的意义。教学过程:一、谈话交流谈话:同学们,刚刚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X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剧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二、教学新知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1〕引入实例。谈话:如果沿着刚刚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出示〕。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1.8千克。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2〕尝试。怎样用数学方法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3〕展示交流。2.认识正、负数。〔1〕引入正、负数。谈话:刚刚,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2〕试一试。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写完后,交流、检查。3.联系实际,加深认识。〔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教学例2。〕〔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同桌交流。全班交流。依据学生发言板书。这样的正、负数能写完吗?〔板书: 〕强调指出:像过去我们熟悉的这些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正小数、正分数;在它们的前面添上负号,就成了负整数、负小数、负分数,统称负数。4.进一步认识“0〞。〔1〕看一看、读一读。谈话: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这是去年12月份某天,局部城市的气温情况〔课件出示〕。X:—15℃--3 X: —5℃-5℃ X: 12℃~23℃温度中有正数也有负数,请把负数读出来。〔2〕找一找、说一说。我们来看首都X当天的温度,“一5℃〃读作:“负五摄氏度〃或“负五度〃,表示零下5度;5℃又表示什么?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出这两个温度所在的刻度吗?〔课件出示温度计,没有刻度数〕为什么?现在你能很快找出来吗?〔给出温度计的刻度数,生到前面指。〕说一说,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课件配合演示:先找0℃,在它的下面找—5℃,在它的上面找5℃。〕你能很快找到12℃、—3℃吗?〔3〕提升认识。请学生观察温度计,说一说有什么觉察?在学生发言的根底上,强调: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或负数都表示零下温度,正数都表示零上温度。〕“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在学生发言的根底上,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4〕总结归纳。如果过去我们所认识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对“数〞进行重新分类:〔完善板书。〕5.练一练。读一读,填一填。〔练习一第1题。〕6.出示课题。同学们,想一想,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认识了哪位新朋友?你能为今天的数学课定一个课题吗?依据学生的答复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选择板书课题:认识负数。7.负数的历史。〔1〕介绍。其实,负数的产生和开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课件配音播放〕:“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运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21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对正数和负数就有了记载。魏朝数学家刘徽在该书的注文中则更进一步地概括了正、负数的意义:‘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古代用算筹表示数,这句话的意思是:‘两种得失相反的数,分别叫做正数和负数。’并且规定用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由于记录时换色不方便,到了十三世纪,数学家还制造了在数字上面画斜杠来表示负数的方法。国外对负数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并且也出现了各种表示负数的形式,直到20世纪初,才形成了现在的形式。但比中国晚了数百年!〞〔2〕交流。简单了解了负数的历史,你有什么感受?三、练习应用1、圆柱〔1〕圆柱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2页圆柱的认识,练习二的第1—4题.教学目标:1、借助一般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局部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肯定的空间想像能力。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教学难点:看懂圆柱的平面图。教学过程:一、复习1.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指名学生答复,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公式:C=2nr或C=nd〕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教师依次出示题目,然后指名学生答复,其他学生评判答案是否正确〕〔1〕半径是1米 〔2〕直径是3厘米〔3〕半径是2分米 〔4〕直径是5分米二、认识圆柱特征1.整体感知圆柱〔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美观、有用、平安、可滚动……〕〔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2.圆柱的外表〔1〕摸摸圆柱。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外表,说说觉察了什么?〔2〕指导看书: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么?〔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3.圆柱的高〔1〕课件显示:一根竖放的大针管中的药水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药水水柱的上下和水柱的什么有关?〔2〕引导小结:水柱的上下和水柱的高有关.〔3〕结合课本答复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4〕商量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①课件显示:装满牙签的塑料盒,问:这些牙签是圆柱的高吗?假设牙签细一些,再细一些,能装多少根?②初步感知:面对圆柱的高,你想说些什么?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③深化感知:面对这数不清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老师引导学生操作分析,得出测量圆柱边上的这条高最为简便,同时课件上的圆柱体闪烁边上的一条高.4.圆柱的侧面展开〔例2〕〔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翻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反响后商量: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长方形板书:沿高剪T 斜着剪:平行四边形L正方形强调:我们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2〕寻求觉察.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①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复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②学生再观察电脑演示上述过程.〔用色彩线条突出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转化成长方形长和宽的过程。〕③同学交流后说出自己的觉察: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3〕延伸觉察.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①商量:平行四边形能否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长方形?课件显示: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转变成长方形,再复原成圆柱侧面的动画过程。②想一想:当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③引导小结:不管侧面怎样剪,得到各种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别的长方形.三、稳固练习.做第11页“做一做〞的第2题。.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3题。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4题。板书:「长方形沿高剪T 斜着剪:平行四边形L正方形圆柱的底面周长T长方形的长圆柱的高一长方形的宽〔2〕圆柱的外表积教学内容:P13-14页例3—例4,完成“做一做〃及练习二的局部习题。教学目标:1、在初步认识圆柱的根底上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外表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外表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外表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2、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实践操作,在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外表的含义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探究意识。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侧面积和外表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2.口头答复下面问题.〔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米,周长是多少?〔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乂宽.二、新课1.圆柱的侧面积。〔1〕圆柱的侧面积,顾名思义,也就是圆柱侧面的面积。〔2〕出示圆柱的展开图: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观察很简单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3〕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引导学生依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了解: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X高〕2.侧面积练习:练习七第5题〔1〕学生审题,答复下面的问题:这两道题分别什么,求什么?计算结果要注意什么?〔2〕指定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师行间巡视,注意觉察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3〕小结: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必须了解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这两个条件,有时题里只给出直径或半径,底面周长这个条件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在解题前要注意看清题意再列式。.理解圆柱外表积的含义.〔1〕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外表由哪几个局部组成?〔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圆柱的外表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2〕圆柱的外表积是指圆柱外表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公式:圆柱的外表积=圆柱的侧面积十底面积X24.教学例4〔1〕出例如3。学生读题,明确条件〔圆柱的高和底面直径,求外表积〕〔2〕求的是厨师帽所用的材料,需要注意些什么?〔厨师帽没有下底面,说明它只有一个底面〕〔3〕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行间巡视,注意观察最后的得数是否计算正确。〔做完后,集体订正。指名学生答复自己在计算时,最后的得数是怎样取得的。由此指出:这道题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这道题要保存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①侧面积:3.14x20x28=1758.4〔平方厘米〕②底面积:3.14x〔20;2〕2=314〔平方厘米〕③外表积:1758.4+314=2072.42208(0平方厘米〕5.小结: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外表积,要依据实际情况计算各局部的面积.如计算烟筒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油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纳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三、稳固练习1.做第14页“做一做〞。〔求外表积包含哪些局部?〕练习七第6题。板书: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X高圆柱的外表积=圆柱的侧面积十底面积X2例4:①侧面积:3.14x20x28=1758.4〔平方厘米〕底面积:3.14x〔20;2〕2=314〔平方厘米〕外表积:1758.4+314=2072.4*2080〔平方厘米〕圆柱的外表积练习课教学内容:练习二余下的练习。教学目标:1、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外表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2、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1、圆柱的侧面积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X高〕2、圆柱的外表积怎么求?〔圆柱的外表积=圆柱的侧面积十底面积X2〕3、练习二第14题:依据条件求出圆柱的侧面积和外表积。〔第②题圆柱的底面周长,对于求侧面积较有利。但在求底面积时,要先应用C+n+2来求出圆柱的底面半径〕二、实际应用1、练习二第13题〔1〕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外表积公式:长方体的外表积=〔长X宽+长X高+宽X高〕X2正方体的外表积=棱长X棱长x6〔2〕学生独立完成第13题:计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外表积,并指名板演。2、练习二第7题〔1〕用教具辅助,引导学生思考:前轮转动一周,压路面的面积是指什么?〔通过圆柱教具的直观演示,使学生看到所压路面的面积就是前轮的侧面积〕〔2〕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集体订正。3、练习二第9题〔1〕学生通过读题理解题意,思考“抹水泥的局部〞是指哪几个面?〔侧面和下底面,也就是只有一个底面积〕〔2〕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4、练习二第16题〔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尝试独立解题。〔2〕集体评讲,让学生理解计算“制作中间的轴需要多大的硬纸板〞,就是计算硬纸轴的侧面积,卫生纸的宽度就是硬纸板的高度。5、练习二第19题〔1〕学生小组商量:可以漆色的面有哪些?〔2〕通过教具演示,使学生明白圆柱及长方体外表被遮住的局部刚好是圆柱的三个底面积。因此,计算油漆的面积就是计算长方体外表积与圆柱侧面积之和减去圆柱的一个底面积。〔3〕提示学生将计算结果化成以平方米为单位的数,并可依据实际情况保存近似数。板书: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X高圆柱的外表积=圆柱的侧面积十底面积X2长方体的外表积=〔长X宽+长X高+宽X高〕X2正方体的外表积=棱长X棱长x6〔3〕圆柱的体积教学内容:P19—20页例5、例6及补充例题,完成‘做一做〃及练习三第1〜4题。教学目标: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过程:一、复习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X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X高〃,即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X高〕2、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外表各是什么,怎么求。3、复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二、新课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课件演示〕〔2〕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课件演示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长方体〕〔3〕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X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高,V=Sh〕2、教学补充例题〔1〕出示补充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2〕指名学生分别答复下面的问题:这道题什么?求什么?能不能依据公式直接计算?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计算时既要分析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3〕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推断哪个是正确的.①V=Sh50x2.1=105〔立方厘米〕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厘米。②2.1米=210厘米V=Sh50x210=10500〔立方厘米〕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③50平方厘米=0.5平方米V=Sh0.5x2.1=1.05〔立方米〕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米。④50平方厘米=0.005平方米V=Sh0.005x2.1=0.0105〔立方米〕答:它的体积是0.0105立方米。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答复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对不正确的第①、③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4〕做第20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3、引导思考:如果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V=nr2h〕4、教学例6〔1〕出例如5,并让学生思考:要了解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觉道什么?〔应先觉道杯子的容积〕〔2〕学生尝试完成例6。①杯子的底面积:3.14x〔8+2〕2=3.14x42=3.14x16=50.24〔cm2〕②杯子的容积:50.24x10=502.4〔cm3〕=502.4〔ml〕5、比较一下补充例题、例6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是都要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不同的是补充例题已给出底面积,可直接应用公式计算;例6只了解底面直径,要先求底面积,再求体积.〕三、稳固练习1、做第21页练习三的第1题.2、练习三的第2题.这两道题分别是底面半径〔或直径〕和高,求圆柱体积的习题.要求学生审题后,了解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高V=Sh或V=nr2h例6:①杯子的底面积:3.14x〔8+2〕2=3.14x42=3.14x16=50.24〔cm2〕②杯子的容积:50.24x10=502.4〔cm3〕=502.4〔ml〕2、圆锥〔1〕圆锥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P23-26的内容,P24“做一做〃,完成练习四的第1、2题。教学目标:1、认识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能依据实验材料正确制作圆锥。2、通过动手制作圆锥和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肯定的空间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圆锥的组成。教学过程:一、复习1、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二、新课1、圆锥的认识〔1〕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的,等等。〔2〕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0〕〔3〕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4〕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2、小结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3、测量圆锥的高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5、虚拟的圆锥〔1〕先让学生猜想: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那么将三角形制片绕着一条直角边旋转,会形成什么形状?〔2〕通过操作,使学生觉察转动出来的是圆锥,并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锥。三、课堂练习1、做第24页“做一做〞的题目。让学生拿出课前打算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2、练习四的第1题。〔1〕让学生自由地观察,只要是接近于圆柱、圆锥的都可以指出。〔2〕让学生说说自己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由圆柱、圆锥组成的。3.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四、总结关于圆锥你了解了些什么?你能向同学介绍你手中的圆锥吗?〔2〕圆锥的体积教学内容:第25〜26页,例2、例3及练习四的第3〜8题。教学目的:1、通过分小组倒水实验,使学生自主探究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简单问题。2、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3、通过小组活动,实验操作,巧妙设置探究障碍,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正确探究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1、圆锥有什么特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底面、侧面、高和顶点〕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指名学生答复,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高〃。二、新课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1〕回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2〕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3〕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通过演示,使学生觉察“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4〕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让学生注意观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教师让学生注意,记录几次,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倒3次正好把圆柱装满。〕〔5〕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板书:圆锥的体积=X圆柱的体积=X底面积X高,字母公式:V=Sh2、教学练习四第3题〔1〕这道题什么?求什么?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应该怎样计算?〔2〕引导学生比照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代入数据,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3、稳固练习:完成练习四第4题。4、教学例3.〔1〕出例如3近似于圆锥形的沙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这堆沙堆的的体积。〔2〕要求沙堆的体积需要哪些条件?〔由于这堆沙堆近似圆锥形,所以可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来求,需先沙堆的底面积和高〕〔3〕题目的条件中不了解圆锥的底面积,应该怎么办?〔先算出沙堆的底面半径,再利用圆的面积公式算出麦堆的底面积,然后依据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出沙堆的体积〕〔4〕分析完后,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将计算步骤写在教科书第26页上.做完后集体订正。〔注意学生最后得数的取舍方法是否正确〕四、稳固练习1、做练习四的第7题。学生先独立推断这三句话是否正确,然后全般核对评讲。2、做练习四的第8题。〔1〕引导学生学生思考答复以下问题:这道题什么?求什么?求圆锥的体积必须了解什么?求出这堆煤的体积后,应该怎样计算这堆煤的重量?〔2〕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3、做练习四的第6题。〔1〕指名学生先后答复下面问题: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多少?圆柱的外表积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计算?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2〕学生把计算结果填写在教科书第28页的表格中,做完后集体订正。五、总结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是如何精确地记住圆锥的体积公式的?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高圆锥的体积=X圆柱的体积=X底面积X高字母公式:V=Sh3、整理和复习教学内容:P29页第1—3题,完成练习五。教学目的:1、复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圆柱外表积、体积,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2、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3、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圆柱、圆锥外表积、体积的计算教学难点:圆柱、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学过程:一、复习圆柱1、圆柱的特征〔1〕教师出示画有形状、大小以及摆放位置不同的几个圆柱的幻灯片.指名让学生答复:这些图形叫什么图形?〔圆柱〕有什么特点?〔圆柱是立体图形,圆柱有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侧面是一个曲面.〕〔2〕做第29页第1题:指出几个图形中哪些是圆柱。2、圆柱的侧面积和外表积〔1〕出示画有圆柱的外表展开图的投影片.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答复:圆柱的侧面是指哪一局部?它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底面的周长X高〕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因为: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长,高=长方形的宽〕〔2〕外表积是由哪几局部组成的?〔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3〕第29页第2题中求圆柱外表积的局部。3、圆柱的体积〔1〕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底面积X高〕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把圆柱切割开,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使圆柱体的体积转化为长方体的体积。依据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X高,推出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X高〕圆柱体的体积计算的字母公式是什么?〔V=Sh〕〔2〕做第29页第2题中关于圆柱体积的局部。4、学生独立完成第29页第3题。〔先思考“用多少布料〞求什么?“装多少水〞又是求什么?区分清所求的是圆柱的外表积或体积时再计算〕二、复习圆锥1.圆锥的特征〔1〕圆锥有哪几个局部?有什么特点?〔是立体图形,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锥的高。〕〔2〕做第91页第1题的下半题和第2题的第〔3〕小题.让学生将圆锥的特征自己用简单的词汇填写在表中.教师提示学生:“举例〞一栏要填写自己了解的形状是圆锥的实物.2.圆锥的体积.〔1〕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用底面积<高,再除以3〕计算圆锥体积的字母公式是什么?〔V=Sh〕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通过实验得到的,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2〕做第29页第2题中有关圆锥体积的局部。三、课堂练习1、做练习五的第1题。〔学生独立推断,并画出高,小组商量订正〕2、做练习五的第2题。〔1〕学生审题后思考:求用多少彩纸是求圆柱的什么?〔2〕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3、做练习五第5题。〔可建议学生用方程解答〕四、作业练习五的第3、4、6题。三、比例1、比例的意义和根本性质第一课时教学内容:P32〜34比例的意义和根本性质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根本性质,能正确推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2、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商量、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3、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开展的。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根本性质教学难点:应用比的根本性质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教学过程:一、回忆旧知,复习铺垫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局部的名称。2、我们了解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12:16 : 4.5:2.7 10:6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1、教学比例的意义。〔1〕出示P32例1。每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指名分别算出一面国旗长和宽的比。5: 2.4:1.660:40 15:10每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都相等〕5:=2.4:1.660:40=15:10 2.4:1.6=60:40象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比例也可以写成:= =〔2〕我们也学过不同的两个量也可以组成一个比,如: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时间〔时〕25路程〔千米〕80200指名学生读题。教师:这道题涉及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这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边问边填写表格。〕“你能依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教师依据学生的答复,板书: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2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5让学生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指名学生答复,教师板书:80:2=40,200:5=40。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再提问:你们觉察了什么?〞〔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这两个比相等。〕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组成比例。〔板书:80:2=200:5〕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指着比例式4.5:2.7=10:6提问:“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引导学生观察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然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让学生齐读一遍。“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了解,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推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依据学生的答复,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推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例如推断10:12和35:42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先要算出10:12=,35:42=,所以10:12=35:42。〔以上举例边说边板书。〕〔3〕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了解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比照,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4〕稳固练习。①用手势推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能,就用张开拇指和食指表示;不能就用两手的食指交叉表示。〕6:3和12:635:7和45:9 20:5和16:8 0.8:0.4和0.3:0.6学生推断后,指名说出推断的依据。②做P33“做一做〃。让学生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③给出2、3、4、6四个数,让学生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举全〕。④P36练习六的第1〜2题。对于能组成比例的四个数,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第4小题,给出的四个数都是分数,在写比例式时,也要让学生写成分数形式。2、教学比例的根本性质〔1〕教学比例各局部的名称。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地推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局部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P34,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内项。〔2〕教学比例的根本性质。教师:我们了解了比例各局部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比例的根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80x5=400 两个内项的积是2x200=400“你觉察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80x5=2*200“是不是全部的比例都是这样的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推断过的比例式。通过计算,大家觉察全部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根本性质。“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根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80:2=200:5〕教师边问边改写成:=“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学生答复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根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3.稳固练习。前面要推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推断的。学过比例的根本性质以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根本性质来推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1〕应用比例的根本性质推断3:4和6:8能不能组成比例。〔2〕P34"做一做〃。三、稳固深化,拓展思维1、说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2、填空5:2=80:() 2:7=():5 1.2:2.5=〔 〕:43、先应用比例的意义,再应用比例的根本性质,推断下面那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1〕6:9和9:12 〔2〕1.4:2和7:10 〔3〕0.5:0.2和: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2、3、4和6第二课时教学内容:P35〜37解比例教学目的: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根本性质。2、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比例的根本性质解比例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依据比例的根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教学过程:一、回忆旧知,复习铺垫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根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根本性质可以做什么?2、推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为什么?6:3和8:4 :和: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1、什么叫解比例?我们了解比例共有四项,如果了解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其它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依据比例的根本性质来解。2、教学例2。〔1〕把未知项设为X。解:设这座模型的高是X米。〔2〕依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X:320=1:10〔3〕让学生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了解哪三项,求哪一项。依据比例的根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3x=8x15。这变成了什么?〔方程。〕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4〕学生说,教师板书解比例的过程。教师:从刚刚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依据比例的根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3、教学例3。出例如3:解比例=提问:“这个比例与例2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依据比例的根本性质,变成方程来求解吗?学生答复后,教师说明在写方程时,含有未知数的积通常写在等号的左边,然后板书:1.5X=2.5x6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出求解过程。解答后,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解的。4、总结解比例的过程。刚刚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依据比例的根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依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依据比例的根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5、P35“做一做〃。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做的。三、稳固深化,拓展思维P37第7题。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第一课时教学内容:P39〜41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依据正比例的意义推断是不是成正比例。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推断能力。3、培养学生用开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推断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觉察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教学过程:一、四顾旧知,复习铺垫1、路程和时间,求速度2、总价和数量,求单价3、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求工作效率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1、教学例1:出示: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千米,2小时行驶180千米,3小时行驶270千米,4小时行驶360千米,5小时行驶450千米,6小时行驶540千米,7小时行驶630千米,8小时行驶720千米……〔1〕出示下表,填表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时间路程填表,思考:在填表中你觉察了什么?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个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依据计算,你觉察了什么?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肯定。用式子表示他们的关系是:路程/时间=速度(肯定)(板书)〔2〕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填表,交流,了解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即:路程/时间=速度〔肯定〕2、教学例2:〔1〕花布的米数和总价表数量1234567 总价8.216.424.632.841.049.257.4 〔2〕观察图表,觉察什么规律?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总价/米数=单价(肯定)3、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1〕比较例1、例2,思考并商量: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点?〔2〕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肯定,这两个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3〕看书P39,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4〕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肯定〕,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出来?x/y=k〔肯定〕〔5〕依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表示正比例的式子想一想: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4、看书P40例2。〔1〕题中有几种量?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2〕体积和高度的比的比值是多少?这个比值是什么?是不是肯定?〔3〕它们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4〕从图中你觉察了什么?〔5〕不计算,依据图像推断,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厘米,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225立方厘米的水有多高?三、课堂小结: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怎样推断成正比例的量?四、课堂练习:1、P41做一做2、P43〜44练习七第1〜5题。第二课时教学内容:P42成反比例的量教学目的: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依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推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2、通过引导学生商量探究,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开展变化的规律。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肯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教学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推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购置练习本的价钱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二、探究新知1、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2、教学P42例3。〔1〕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答复下面问题: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B、水的高度是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的?C、表中两个相对应的数的比值各是多少?肯定吗?两个相对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你能从中觉察什么规律吗?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2〕从中你觉察了什么?这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A、学生商量交流。B、引导学生答复:〔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因为水的体积肯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面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肯定,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肯定,反比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xy=k〔肯定〕三、稳固练习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2、推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1)路程肯定,速度和时间。(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3)平行四边形面积肯定,底和高。(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置的数量。(6)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2、使学生能正确推断正、反比例。3、开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难点: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教学重点:能推断正、反比例。教学过程:一、复习:推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1、单价肯定,数量和总价。2、路程肯定,速度和时间。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4、时间肯定,工效和工作总量。二、新知:1、出示课题:2、教学补充例题出示表1路程〔千米〕5102550100时间〔时〕1251020表2速度〔千米/时〕1005020105时间〔时〕1251020分组商量、交流:说一说怎样想的,同时填空。引导学生商量答复。总结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速度x时间=路程=速度=时间推断:〔1〕速度肯定,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2〕路程肯定,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3〕时间肯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3、比较正比例、反比例的关系正反比例的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不同点:正比例使变化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肯定,反比例是变化相反,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相对应的每两个量的积肯定。三、稳固练习1、做一做推断单价、数量和总价中的一种量肯定,其它两种量成什么关系。为什么?单价肯定,数量和总价—总价肯定,数量和单价—数量肯定,总价和单价—2.推断下面一些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1〕除数肯定,和成比例。被除数—定,和成比例。〔2〕前项肯定,和成比例。〔3〕后项肯定,和成比例。〔4〕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三总量,如果长是肯定的,宽和面积成正例关系。这三种量再什么条件下还能组成比例关系,是哪种比例关系。3.比例的应用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页的例4〜例6,练习二的第1题。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依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依据比例尺正确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教学难点:设未知数时长度单位的使用。教具打算:教师打算一些比例尺不同的地图或本校、本地的平面图。教学过程:一、复习1.复习提问: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及化聚方法。1米=()分米=()厘米=()毫米1千米=()米=()厘米2.什么叫做比?3.化简下面各比。 12:8 10厘米:100厘米2米:140厘米3米:15千米16厘米:90千米二、新课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长大约8米,宽大约6米。〕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假设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可能吗?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方法: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肯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扩大肯定的倍数,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1.教学比例尺的意义。〔1〕教学例4。
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上10米的距离。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让学生读题。指名答复:“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离。〕“要我们做什么?〞〔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图上距离了解吗?实际距离也了解吗?各是多少?〞继续板书如下: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0厘米: 10米“10厘米和10米的单位相同吗?能直接化简吗?〞教师说明:这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所以先要把它们化成相同单位,再化简。“是把厘米化作米,还是把米化作厘米?为什么?〞〔因为把米化作厘米后实际距离仍是整数,计算起来比较方便,所以要把米化作厘米。〕“10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答复后,教师把10米改写成1000厘米。“现在单位统一了,是多少比多少,怎样化简?〞教师边说边擦掉10和1000后面的单位“厘米〞,并加上“:〞,板书成如下形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0:1000请一名同学到黑板前化简这个比,别的同学在练习本上做。集体订正后,教师写出这道题的“答:…〞。然后说明: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就给它起一个名字叫做“比例尺〃。〔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有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也可似写成分数形式。〔板书:或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教师出示比例尺不同的地图和本地、本校的平面图给学生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最后教师指出: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②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肯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1O厘米:1O米,要把后项的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③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比方,例4中的比例尺通常写成:1:100=〔2〕稳固练习。让学生完成第6页的“做一做〞。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化成同级单位。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求出的比例尺的前项是不是“l〞。2.教学依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教师:了解了一幅图的比例尺,我们可以依据图上距离求出实际距离,或者依据实际距离求出图上距离。〔1〕教学例5。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X到X的距离是15厘米。X到X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告诉了比例尺,又告诉了X到X的图上距离,求X到X的实际距离。〕教师启发:因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要求实际距离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来求。“这道题的图上距离是多少?〞板书:15“实际距离不了解,怎么办?〃〔用X表示。〕在15的下面板书出X,并在它们中间画上分数线。“因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相同,所设的x应用什么单位?〃〔应用厘米。〕板书:解:设X到X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比例尺是多少?写成什么形式?〞〔写成分数形式。〕最后板书成下面的形式:15 1x 6000000指定一名学生到前面求X的值,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订正后,答复:“现在求出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题目要求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主动配电网无功优化
- 2024年度服务合同:服务商与客户2篇
- 私人建房包工包料合同
- 2024年度煤炭开采行业钢材需求合同2篇
- 委托保管人事档案合同
- 2024年度店铺经营:租赁合同与销售分成协议2篇
- 销售业务员聘用合同范本
- 解除劳动合同模板标准版3篇
- 二零二四年投资回报对赌合同4篇
- 个体户员工合同完整版
-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AAO)
- 最全公路资料目录整理
- 班组长绩效考核表
- 校园管制刀具排查记录表(共1页)
- 初二上学期家长会ppt课件
- 痢菌净与6种抗菌药对鸡大肠埃希菌的体外联合药敏试验研究
-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不等式教案(共5页)
- 危险性较大工程确认报审表.docx
- 医院手术部(室)管理规范试题及答案
- 宋太祖赵匡胤PPT
- 中职学校《金属加工与实训》全套电子教案(含教学进度计划)(配套教材:高教版中职统编)云天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