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力、物力、财力要素投入统计分析_第1页
企业人力、物力、财力要素投入统计分析_第2页
企业人力、物力、财力要素投入统计分析_第3页
企业人力、物力、财力要素投入统计分析_第4页
企业人力、物力、财力要素投入统计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企业人力、物力、财力要素投入统计分析 一、人力要素投入对生产成果及产品成本的影响 人力要素对企业来说,就是指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与其生产经营规模和特点相适应的劳动力资源或职工队伍。人力要素投入合理与否,对企业生产成果的好坏和产品成本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和极其重要的影响。 首先,任何企业都必须有足够数量的人力资源。为了适应企业设备能力的要求,实现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职工。如果职工数量不足,就不能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作用,使设备闲置起来,增加企业费用,甚至有可能因长期不用而损坏,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如果职工数量过多,造成劳动力的浪费,企业开支费用增多,成本增高,也会造成企业经济损失。 其

2、次,人力要素是指结构合理的职工队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仅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力,而且要求劳动力的构成与其生产经营需要相适应。由于企业是分工协作的整体,各岗位职责,技能要求不同,仅在劳动力总量上适应生产经营规模要求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不同人员类别上与之相适应,这样才能在分工协作条件下顺利完成生产经营任务。人力要素的结构合理,就会使企业以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果。反之,就会出现与之相反的结果。 第三,人力要素是指人员素质适应生产经营及其发展需要的职工队伍。企业的生产经营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具有先进技术开发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拥有一定数量的掌握先进的科学管理知识和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各生产经营岗位

3、,特别是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岗位,要配备思想作风好、责任心强、技术过硬的技术能手。这样,才能提供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从而为创造低成本,高效益的生产经营成果打下坚实基础。人力要素统计的内容,主要包括职工人数及其配置情况统计、劳动时间利 用情况统计、劳动生产率统计、职工劳动报酬统计等。下面,我们将从统计职业操作技术角度出发,对这些内容进行阐述。 二、企业从业人员及配置情况统计 (一)企业的从业人员:指在企业工作,取得工资或其他形式的劳动报酬的全部人员。包括在岗职工和其他从业人员,但不包括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这部分职工单独反映,如内部退养职工等。各企业的从业人员反映了各企业实际参

4、加生产或工作的全部劳动力。 在岗职工:指在本单位工作并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以及有工作岗位,但由于学习、病伤产假等原因暂未工作,仍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 其他从业人员:指企业聘用的离退休人员、聘用的港澳台和外籍人员等。 为了进行企业经济核算和避免企业间统计上的重复,企业职工统计原则上是“谁发工资谁统计”,因而一些虽未参与企业经济活动,但却由本企业支付工资的,如代培人员、借调人员、带工资学习人员、出国援外人员以及下放劳动锻炼人员,按“谁发工资谁统计”的原则进行统计;新增人员,则从其报到之日起,不论是否发放当月工资,即应算为企业劳动者。对于退职、退休、死亡、开除、参军、不带工资上学退出企业的人员,

5、从其离开之日起即不统计为企业职工。从企业领取原材料在自己家庭中进行生产的家庭工,经领导批准的停薪留职人员,参加企业生产劳动的军工和勤工俭学的在校学生,也均不统计为企 业职工。 (二)企业职工数量与构成统计 企业职工数量指标一般有两类,即期末人数和平均人数。 1期末人数 指报告期最后一天的实有人数。如月末、季末、年末人数,反映报告期末这一时点上实际可使用的职工数量,所以称为时点人数。具体包括从业人员期末人数、职工期末人数等。 平均人数 报告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职工人数。它表明报告期内占有职工的一般水平,是计算劳动生产率、平均工资以及其他有关指标的基础资料。其计算公式为: 报告期每天实有职工人数之和

6、平均人数= 报告期日历日数 人员增减变动不大的企业,平均人数可以用期初人数与期末人数相加之和除以2求得。开工不满全月的企业,其分母也应用报告月的日历日数,这样才能避免人数的重复计算,真正反映整个月的平均人数,若以开工日作算式的分母,则计算结果只能是开工日数的平均人数,而不是报告月的平均人数。例例3-1:某企业于:某企业于4月月15日开工,开工后每天的人数资料(见表日开工,开工后每天的人数资料(见表3-1)表3-1日期 1517 1820212227 282930人数200222休息232244休息则四月份平均人数为: 200 3+ 222 4+232 6+244 3平均人数= 30 =120(

7、人) 在企业中,不仅要准确计算职工的数量,还需按一定标志对企业职工进行分组,并考察各组人员在整个职工总数量中所占的比重。 1按工作岗位分组 按工作岗位分组,对于研究企业定员、合理安排各类人员比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的劳动力,按工作岗位可分为以下5组:工人和学徒,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其他人员。 2按工人在生产中的作用分组 在工业和建筑业等物质生产企业,常按工人在生产中的作用进行分组。例如,工业企业将生产工人分为基本生产工人与辅助生产工人;建筑业将生产工人分为建筑安装工人,附属、辅助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及其他生产工人。这种分组资料对于确定劳动组织的合

8、理程度有重要意义。 3按工种和熟练程度分组 企业生产人员的工种指具有某种工作所要求的技能,即能够承担特定工作的能力。例如,机械工业企业的工人,可分为车工、刨工、铣工、钳工、电工、焊工、机修工等等。所谓熟练程度是指劳动力对其所从事的一定的工种或专业所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的掌握程度。工人的熟练程度一般以其所属工资等级表中一定技术等级来确定,一般分为8级。这种构成统计可以反映企业劳动力或工人的技术水平,是合理调配劳动力的依据。根据这种构成资料还可计算劳动力或工人的平均工资等级。这一指标可综合表明劳动者的现有技术水平,从而对企业内合理安排生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4按文化程度分组 所谓文化程度,

9、是职工所受教育的程度。通过这种分组资料,可以了解企业职工现有的文化素质,可以供提拔、调配及培养劳动力参考。按文化程度分组时,一般按职工的学历(或同等学历)进行划分。如划分为大专、高中、初中、小学、文盲。 5按用工期限分组职工按用工期限分组可分为:长期职工和临时职工。 (1)长期职工:指用工期限在一年以上(含一年)的职工。包括原固定职工、合同制职工、长期临时工以及国有企业使用的城镇集体企业的人员和其他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原计划外用工。 (2)临时职工:指用工期限不超过一年的职工。包括企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招用的,签订一年以内的劳动合同或使用期不超过一年的临时性、季节性用工。 (三)企业职工变动统计

10、 企业职工人数变动受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因素影响,总是经常处于增减变动中,一定时期企业职工的变动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期初人数+本期增加人数本期减少人数=期末人数 上式中,职工增加人数,是指在报告期内本企业招收、录用和调入的全部人员,具体可有:(1)农村招收的人员;(2)城镇招收的人员;(3)录用的复员、转业军人;(4)录用的大、中专院校及技工学校毕业生;(5)调入;(6)其它。职工减少人数,则是指报告期内离开本企业并不再由本企业支付工资的全部人员。具体有:(1)离休、退休、退职;(2)开除、除名、辞退;(3)终止、解除合同;(4)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5)调出;(6)其他。 从绝对

11、数上,反映职工的变动情况,可用上面的平衡式,这是职工变动统计的一方面,另一方面还可以从相对数角度统计职工人数的变动程度。 反映职工变动程度的指标有: 职工总数变动程度指标,是期内净增或净减职工人数与期初职工人数对比的百分数。计算公式为: 期末人数期初人数 期初人数 职工人数变动程度指标= 日 历 工 日 31100=3100工日 制度公休工日800工日 实际公休工 公休加 班 日770工日 工日30工日 公休加班 工 日30工日 公休加班 工 时240 实际工作工 时17114 加点工时 40 制 度 工 日3100-800=2300工日 出 勤 工 日出 勤 工 日2300-60=2240工

12、日 2300-60=2240 工日 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 全日 全日2240-30-36=2174工日 停工 非生产 工日 工日 30 36实际工作工日2174+30=2204工日制度内 非全 非全 非全实际工 日停 日缺 日非作工时 工工 勤工 生产 16834 时 时 工 时 13 2 240 186 非生产工日数。是指工人执行国家或社会义务,或经企业指定从事其它社会活动而未能从事本企业生产的工日数。非生产时间满一个轮班的为全日非生产时间,以工日计算。不满一个轮班者为非全日非生产时间,以工时计算。 (6)实际工作工日数。是指工人在报告期内实际参加生产的工日总数。一个工人在一个轮班内只要到班参

13、加生产,不管时间长短,即算作一个实际工作工日。 实际工作工日数等于每日实际参加生产的工人数之和。实际工作工日数中应包括公休日加班满一个轮班的工日数。公休日加班不满一个轮班的工时以及加点工时,不折算为实际工作日数,可按工时为单位计入“实际工作工时数”。 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是指工人在制度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实际参加生产的工日数,它等于实际工作工日数减去加班工日数。 (7)实际工作工时数。是指以工时为单位计算的工人在报告期内从事生产的时间总数。一个工人实际工作一小时,即为一实际工作工时,它包括加班(折算)工时和加点工时数, 不包括非全日的停工、缺勤、非生产等时间。它能比较精确地反映工人实际用于生产活

14、动上的劳动时间的总量。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是指工人在报告期制度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实际从事生产的工时总数。它等于实际工作工时数减去加班加点工时数。 例3-2 某车间七月份工人平均人数为100人,根据考勤和工时利用记录,制度公休工日800工日,缺勤60工日,非生产36工日,停工30工日,非全日缺勤240工时,非全日非生产186工时,非全日停工132工时,公休加班30工日,加点40工时,计算各种劳动时间。计算结果见图3-1。(二)劳动时间利用情况统计指标 1出勤率。是反映工人在制度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出勤的程度。由于考勤制度不同,出勤率指标有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按工日计算,它只反映全日缺勤工日对劳动时

15、间利用的影响;另一种是按工时计算,它不但反映全日缺勤工日对劳动时间利用的影响,而且也反映非全日缺勤的影响。其计算公式为: 制度内出勤工时(工日)数出勤率=;制度工时(工日)数根据图3-1资料计算工日工人出勤率(按工日计算) . 工日出勤工日数制度工作日长度非全日缺勤工人出勤率(按工时计算) 制度工作工日数制度工作日长度.2出勤工时(工日)利用率。出勤工时(工日)利用率是反映工人出勤后,劳动时间直接用于生产的情况。其计算公式为: 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工日)数出勤工时(工日)利用率 出勤工时(工日)数根据图3-1资料计算工日出勤工日利用率=.工日工时出勤工时利用率= .()出勤工时(工日)利用率表

16、明出勤时间的利用程度,它受非生产工时(工日)和停工工时(工日)的影响。 3制度工时(工日)实际利用率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工日)数制度工时(工日)实际利用率制度工作工时(工日)数根据图3-1资料计算工日制度工日利用率.工日 工时 制度工时利用率.% ()工时 制度时间利用率与出勤时间利用率、出勤率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制度时间利用率=出勤时间利用率出勤率 从以上关系中可以看出,提高出勤工时利用率或提高出勤率,都能促进制度工时实际利用率的提高。4劳动日利用率。反映平均实际劳动日长度与标准劳动日长度的比重,说明标准劳动日长度被实际利用的程度。计算公式为: 制度内实际工时数制度工日数 劳动日利用率100

17、% 制度工时数制度工日数(三)劳动时间统计平衡表 劳动时间平衡表由劳动资源与劳动消耗两个部分组成,左边部分是劳动资源,它是以制度工时总数为基础,作为最大可能工作时间。右边部分是劳动消耗,除列出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外,对未使用的时间要加以分类,并按其发生的具体原因逐项列出。为了便于分析,还可计算出每个项目在制度工时中的比重。 基本表式列举以下: 表32 企业生产工人劳动时间统计平衡表利用劳动时间平衡表可进行下列分析:利用劳动时间平衡表可进行下列分析:1分析劳动时间未能充分利用的原因。可从各种未使用时间占制度工作工时的比重入手,一般地说,比重较大者即为主要原因。进行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对停工时间的分析

18、。因为停工时间是企业可利用而没有利用的劳动时间,是损失了的劳动时间。分析劳动时间未能充分利用而造成的损失。可通过以下两个指标来反映: 报告期末被利用工时数由于工时未能充分利用而损失的劳动力(人)= 报告期每一个工人制度工作工时由于工时未能充分利用而减少的产量(或产值)=每一实际工作工时平均产量(或产值) 未能利用工时数加班加点情况。可以计算加点强度指标和加班加点比重指标来反映。加班加点工时数加班加点强度指标= 实际工作工时数分析劳动时间未被利用的潜力。可与本企业历史较好水平的资料以及与同类型企业劳动时间平衡表资料进行对比研究,从中发现本企业的薄弱环节,查明原因,提出措施,以进一步提高劳动时间的

19、利用程度。劳动生产率指标受时间、产量、人员三因素的影响,因此将劳动生产率指标分为不同种类以满足不同分析目的的需要。具体有:1按不同人员范围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指标 在我国企业统计的实践中,比较常用的是工人劳动生产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 报告期企业劳动成果工人劳动生产率= 报告期工人平均人数报告期企业劳动成果全员劳动生产率= 报告期全部人员的平均人数工人劳动生产率与全员劳动生产率存在着下列关系: 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人劳动生产率工人在全部职工中所占的比重2按不同时间尺度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指标不同时间尺度的劳动生产率指标有:时劳动生产率、日劳动生产率和月(季、年)劳动生产率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报告期劳动

20、成果时劳动生产率= 报告期实际工作工时数 报告期劳动成果日劳动生产率= 报告期实际工作工日数报告月(季,年)劳动成果月(季、年)劳动生产率= 报告月(季,年)平均人数按不同时间尺度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指标之间,存在着下列关系: 日劳动生产率 (季、年)劳动生产率=日劳动生产率实际工作月(季、年)平均长度=时劳动生产率实际工作日平均长度实际工作月(季、年)平均长例3-3 仍以例3-2资料,又知,该车间该月生产产量为165000件,计算不同时间尺度的劳动生产率,并验证其关系。计算如下:实际工作日平均长度时劳动生产率报告期实际工作日数报告期实际工作工时数报告期实际工作工时数报告期产品产量生产工人平均人数

21、年季报告月实际工作日数年季报告月实际工作日数年季报告月产品产量年季报告月工时)件时劳动生产率/(64. 917114165000工日)(件日劳动生产率/839.742204165000工日)(工时平均实际工作日长度/76. 7220417114日劳动生产率=9.647.76=74.81(件/工日)工月)(件月劳动生产率/1650100165000工月)(工日平均实际工作月长度/04.221002204月劳动生产率=74.8122.04=1648.81(件/工日)3按不同劳动成果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指标按不同劳动成果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指标 劳动成果数量,根据研究任务的不同,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与

22、此相适应的,劳动生产率指标也有多种:()劳动生产率的实物指标=(2)劳动生产率的劳动量指标= (3)劳动生产率的价值指标= (二)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统计分析(二)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统计分析1企业劳动生产率动态分析企业劳动生产率动态分析 为了反映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动态变化,需要计算企业劳动生产率指数。企业平均劳动生产率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即受企业内各生产单位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影响,以及受劳动生产率水平不同的各单位劳动力人数占总人数比重的结构变动影响。因此,企业劳动生产率指数包括企业劳动生产率总指数(或称劳动生产率可变组成指数)、企业劳动生产率固定构成指数和企业劳动生产率结构影响指数。劳动消耗量产品实物量劳

23、动消耗量定额工时产量劳动消耗量企业产出的价值量2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分析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分析(1)劳动力结构变化对全员劳动生产率影响分析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数工人占全部人员比重指数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数工人占全部人员比重指数例3-4 某企业有关资料见表 表3-3 企业劳动生产率分析表由表3-3可知,报告期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比基期提高了15.5%,绝对量增加2.31万元/人-2万元/人=0.31万元/人。这是由于工人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工人占全部职工比重提高两个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其中,由于工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加(2.72-2.50)万元85%=0

24、.187万元/人;由于工人比重的提高使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加(85%-80%)2.5万元/人=0.125万元/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为:115.5%106.3%108.8%0.31万元/人0.187万元/人+0.125万元/人()劳动时间利用情况对企业劳动生产率影响的分析()劳动时间利用情况对企业劳动生产率影响的分析q=abc式中:式中:q:月劳动生产率:月劳动生产率 a:时劳动生产率:时劳动生产率 b:实际平均工作日长度:实际平均工作日长度 c:实际平均工作月长度:实际平均工作月长度这种关系在动态分析中相对数关系表现为这种关系在动态分析中相对数关系表现为绝对数关系上表现为绝对数关系上表现为00011

25、101cbacbaqq010101ccbbaa00011001110101)()()(bacccabbcbaaqq例3-5 某企业资料见表3-4所示 表3-4 企业劳动生产率分析表根据表3-4资料进行如下分析:相对关系相对关系137.3%=120%104%110%绝对关系绝对关系1030件/月750件/月=280件/月说明月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80件,其原因是: 1) 由于时劳动生产率提高而提高的月劳动生产率01010101ccbbaaqq20225 . 78 . 7567501030 (65)7.822=172件/月 2)由于工作日长度的增加而提高的月劳动生产率 (7.87.5)522=33件

26、/月 3)由于工作月长度的增加而提高的月劳动生产率 (2220)57.5=75件/月 三因素影响量合计:172+33+75=280件/月(3)劳动力的技术装备程度及其利用情况变动对劳动生产率影响分析表明劳动力技术装备程度一般用平均每一劳动者装备的固定资产数量(实物量、价值量、能力)表示,表明技术装备利用程度一般用固定资产利用效果(率)表示。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劳动生产率=劳动力技术装备率固定资产利用率 不难看出,在劳动力技术装备程度既定的情况下,固定资产利用率愈高,劳动生产率亦愈高。然而,固定资产利用率的高低,又受固定资产的技术效率和生产能力利用程度的影响。 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27、固定资产利用率=固定资产的技术效率生产能力利用率于是可以得出下列关系式:固定资产数量劳动成果活劳动消耗量固定资产数量活劳动消耗量劳动成果产品生产能力劳动成果固定资产数量产品生产能力固定资产数量劳动成果 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劳动力技术装备率固定资产的技术效率生产能力利用率劳动力技术装备率固定资产的技术效率生产能力利用率(三)企业劳动生产率变动对劳动成果及劳动力影响分析(三)企业劳动生产率变动对劳动成果及劳动力影响分析 1企业劳动率变动对劳动成果的影响分析(1)企业劳动成果=企业劳动力平均人数劳动生产率(2)企业劳动成果=时劳动生产率实际工作工时=日劳动生产率实际工作工日=时劳动生产率实际平均工

28、作日长度实际平均工作月长度平均人数 2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对劳动力数量影响分析若以Q表示劳动生产率,以T表示劳动力数量,则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而节约(+)或浪费(一)的劳动力数量为:(四)企业生产定额统计及其分析(四)企业生产定额统计及其分析 企业生产定额是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条件下,生产每件产品或完成每道工序计划企业生产定额是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条件下,生产每件产品或完成每道工序计划规定应达到的劳动效率,它是衡量车间班组和个人劳动成果的根据。每个班组或个人在单位时规定应达到的劳动效率,它是衡量车间班组和个人劳动成果的根据。每个班组或个人在单位时间规定应完成的产品数量,称为间规定应

29、完成的产品数量,称为“产量定额产量定额”;为生产单位产品或完成每道工序规定所消耗的;为生产单位产品或完成每道工序规定所消耗的劳动时间,称为劳动时间,称为“工时定额工时定额”。提高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减少单位产品消耗的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减少单位产品消耗的劳动时间,或提高单位时间内的产品数量。或提高单位时间内的产品数量。 1企业生产定额统计企业生产定额统计(1)基本工时定额和补充工时定额。基本工时定额指在企业正常劳动条件下对单位产品规定应消耗的工)基本工时定额和补充工时定额。基本工时定额指在企业正常劳动条件下对单位产品规定应消耗的工时。补充工时定额指由于企业实际生产条件不

30、正常而规定增加(在基本工时定额基础上)的定额工时。时。补充工时定额指由于企业实际生产条件不正常而规定增加(在基本工时定额基础上)的定额工时。1010TQQT(2)合格品产量和非工人过失的废品量。企业生产活动的有效成果应为合格品。由于生产工人本身的过失引起的废品,属于工人的责任;由于企业生产管理、劳动条件不正常所引起的废品,属于企业的责任,称为非工人过失的废品量。(3)用劳动时间统计。这方面统计的主要指标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耗用劳动时间构成图2企业生产定额分析企业生产定额分析企业生产定额主要可通过下列统计分析指标进行:(1). 生产定额完成率=(2)=合格品定额工时完成率+劳动

31、条件失常增耗工时占实际消耗工时的比重(3)(2). 日生产定额完成率=(4)(3)月生产定额完成率= (5)生产定额完成率指标的计算(6)(1)单一产品生产定额的计算。(7)在单一产品的条件下,生产定额完成率可按产量定额和工时定额两种方法计算。(8)生产定额完成率(%)= 100% (9)生产定额完成率(%)= 实际计件工时工时劳动条件失常状态下的合格品基本定额工时工时非全日停工、缺勤计时实际计件工时合格品基本定额工时时全日停工、缺勤计时工工时非全日停工、缺勤计时实际计件工时合格品基本定额工时单位时间产量定额单位时间平均实际产量%100单位产品平均实耗工时单位产品工时定额(2)多种产品生产定额

32、完成率的计算)多种产品生产定额完成率的计算由于不同产品的实物量不能直接相加,因此,要计算多种产品的生产定额的综合完成率只能采用工时定额,而无法采用产量定额。其计算公式如下:生产定额综合完成率(%)= 其中:Q1表示实际产品产量; t1表示生产单位产品实际消耗工时; tn表示表示产品工时定额; T1表示生产某种产品实际消耗工时。 公式中,分子是一定时期完成的定额工时数总和,分母是该时期实际消耗工时总数,两者之比,表明生产定额综合完成程度;两期实际消耗工时总数,两者之差表示实际消耗比定额规定所节约或超支的劳动时间数。 %100%100111111TTtttQtQnn 实有设备安装率。是指已安装设备

33、在实有设备中所占的比重。它反映实有设备的安装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已安装设备使用率。是指实际使用设备(即已安装设备使用数)在已安装设备中所占的比重。它反映已安装设备的利用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实有设备使用率。是指实际使用设备与实有设备之比。它反映实有设备的利用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使用设备完好率。是指完好设备与实际使用设备之比。它反映使用设备的完好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100实有设备数已安装设备数实有设备安装率%100已安装设备数量实际使用设备数量已安装设备使用率%100实有设备数量实际使用设备数量实有设备使用率%100实际使用设备数量完好设备数量使用设备完好率实有设备完好率。是指完好

34、设备与实有设备之比。它反映设备的技术状况,也反映企业设备管理工作的好坏。其计算公式如下: 实有设备 安装设备 使用设备 安 装 率 使 用 率 完 好 率 实有设备使用率使用设备完好率(2)生产设备的时间利用率。是指实际作业时间与最大可能工作时间之比,用以反映生产设备的利用程度,它是考核设备是否充分使用的重要指标,也是确定能否增加产量的依据。其计算公式如下:由于各种生产设备的作业特点不同,设备时间利用率的计算方法也不同。.连续作业生产设备的时间利用统计 连续作业生产设备是指一经开动便日夜连续进行生产作业的设备,其正常间断时间只是计划大修理时间。属于这类设备的主要是热力及化学设备,如冶金工业的高

35、炉、平炉,化学工业的硫酸塔、氨合成塔等。连续作业设备的可能工作时间大多是指日历时间,在日历时间内,包括设备实际作业时间、修理时间、临时故障及其它停产时间等;但也有些设备,如平炉、轧钢机等因其大修理时间较长,为确切反映设备时间利用程度,而采用日历工作时间,即日历时间减去计划大修理时间。因此,连续作业设备时间利用率的计算方法有两种:%100实有设备数量完好设备数量实有设备完好率%100最大可能工作时间实际开工时间生产设备的时间利用率%100日历时间实际作业时间设备日历时间利用率%100计划大修理时间日历时间实际作业时间率设备日历工作时间利用非连续作业设备时间利用率非连续作业设备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可以

36、间断作业的设备。属于这类设备的主要是机械设备。 设备时间构成见图3-3制度台时数。制度台时数。是报告期内设备可能利用的台时数。它表明设备在报告期内按制度规定应工作的时间。其计算公式为:制度台时数 = 报告期平均已安装设备台数 报告期制度工作日数 制度工作日长度 设备的制度工作日长度为一班制8小时,两班制15.5小时,三班制22.5小时。计划开动台时数。计划开动台时数。是指在报告期内按计划规定应开动的台时数。其计算公式为:计划开动台时数 = 制度台时 计划检修台时 计划停开台时 制度内实际开动台时。制度内实际开动台时。是指报告期内实际开动进行生产的台时数。其计算公式为: 制度内实际开动台时数 =

37、 计划开动台时数 计划外停开台时数 计划外停开台时包括缺劳动力、临时无任务、待工具、待图样、待料、事故、小修理、停电等。 非连续作业设备时间利用指标有: %100制度台时实际开动台时制度台时利用率%100计划开动台时实际开动台时计划台时利用率(3)生产设备能力利用率。除了从时间角度分析生产设备的利用情况外,还可从能力角度分析生产设备的利用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的单位时间理论(或潜在)产量可用查定能力或设计能力,或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的平均先进定额表示。设计能力是指设计任务书上规定的在一定条件下设备可能发挥的效能。查定能力是指在没有设计能力或原设计能力由于设备条件变化已不能反映实际

38、能力时,由企业对有关设备进行重新查定并经主管部门批准的生产能力。实质是修正了的设计能力。 上述公式中的分子所表示的“单位时间内的实际产量”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平均能力。其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4)生产设备综合利用率。以上我们从时间和能力角度计算了生产设备的利用指标,为了全面反映设备利用情况,可计算综合利用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生产设备时间利用率生产设备能力利用%100潜在)产量单位时间内的理论(或单位时间内的实际产量生产设备能力利用率%100同一期的实际作业时间某一时期的实际生产量平均实际能力%100最大可能生产总量实际生产总量生产设备综合利用率理论单位时间产量实际单位时间产量最大可能工作时间实

39、际作业时间(5)生产设备事故发生率。是指所发生的设备事故台次数与实际开动设备台数之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报告期发生的设备事故(或故障)台次数生 产设备 事 故发生率(次台) 报告期实际开动设备台数设备事故损失额。设备事故损失额包括设备修复费用、停工损失金额和因不能修复如初而造成的设备贬值等金额。(四)动力设备统计(四)动力设备统计 1企业动力设备的分类企业动力设备的分类现代化的企业生产,必须装备各种动力设备,没有先进的动力设备,就不可能实现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和电气化,也不可能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企业动力设备统计的主要任务就是准确核算动力设备的能力并研究其利用程度。动力设备是指把自然

40、界的各种能量转化为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动力,提供给生产和消费单位使用的各种设备总称,按照动力产生和转化过程中技术作用的不同。可将,动力设备分类如下:(1)第一次原动机(或称动力发生设备) 第一次原动机就是利用燃料、水力、风力和其他自然能以取得机械能的动力设备,它是最初提供动力的机械。若按能源的不同和利用方法的不同,可再进一步分为火力原动机、水利原动机,风力原动机及其他原动机。2动力设备能力统计动力设备能力统计 动力设备的能力一般用功率,即单位时间生产动力的数量或工作量表示。为便于计算动力机械总能力及对各种动力设备进行比较,除蒸汽锅炉以每小时生产的蒸汽数量(蒸发量吨小时),变压器以千伏安)(KVA

41、)为计量单位之外,其他动力设备均以千瓦(KW)作为其能力的计量单位,原以马力(HP)或千伏安为计量单位的,依照下式折算:1马力(公制)马力(公制)0.736千瓦千瓦1马力(英制)马力(英制)0.746千瓦千瓦1千伏安千伏安0.9千瓦千瓦 要正确计算企业用于生产的动力机械总能力,必须了解企业动力设备的配置,见图3-4 计算企业用于生产的动力设备的总能力,要遵循两个原则: 第一,凡是直接服务于企业生产的动力设备能力都应计算,包括直接作业的和企业运输工具中的第一次原动机产生的动能; 第二,要消除动能转化中的重复计算。 按照上述原则,用于生产中的动力设备总能力的计算公式为: N(N1N2)()(N3N

42、4) 式中:N表示企业用于生产的动力设备的总能力, N1表示用于生产的所有第一次原动机的能力, N2表示用于推动发电机的第一次原动机的能力, N3表示所有电动机的能力, N4表示所有电气器械的能力。 如果缺乏带动电动机的第一次原动机的能力,而只掌握发电机的能力(N5),则可根据发电机的一般 有效作业系数(90)来推算,即发电机的能力乘以1.11(9 . 01)来代替第一次原动机作用于发电机的能力(N21.11N5)。此时,用于生产的动力设备总能力的计算公式就改变为: N(N11.11N5)()(N3N4)如果企业没有自备发电机,完全使用外来电力,则总能力公式为NN1N3N4。没有第一次原动机,

43、总能力公式就是NN3N4。3动力设备动力统计动力设备动力统计动力设备的总能力是动力设备本身具有的能力,它是一种潜在的可能利用的能力。而动力设备的总动力则是指一定时期内生产过程所消耗的动力总和,它不仅取决于动力设备的能力,而且取决于动力设备的作业时间。具体地说,原动机发出的动力量(W),等于原动机的作业能力(N)乘以原动机的作业时间(t)。即: W= N t总动力的计量单位是“KWh”。用于生产过程的动力设备总动力的计算公式为:W=(W1W2)+(W3+W4) =(W11.11W5)+(W3+W4)式中:W表示企业用于生产的动力设备的总动力, W1表示用于生产的所有第一次原动机的动力, W2表示

44、用于推动发电机的第一次原动机的动力, W3表示所有电动机的动力, W4表示所有电气器械的动力 W5表示发电机发出的动力 4动力设备利用统计动力设备利用统计 动力设备利用统计与生产设备利用统计一样,也需要从数量、时间、能力、综合四个方面进行考察,其研究方法基本一致。但由于动力设备的能力与生产设备能力的表现形式有所差异,故在此主要介绍动力设备的能力利用与综合利用统计。动力设备总能力指标N表明服务于生产的动力设备所具备的能力,这个能力是潜在的,当设备开动以后,才有实际能力。它是以动力设备在工作过程中生产或消耗的动力数量来表示的。动力的计量单位是以1千瓦的能力工作一个小时即千瓦时计算。由于企业动力设备

45、在各个时期的实际能力可能不等,它所产生的动力就有不同,因此,要计算平均实际能力。平均实际能力是用作业时间加权计算的平均数,其公式如下: 以发电机为例: 如果所计算的是一个发电机组的平均实际能力,同样可用上式计算,只是上式分母的作业时间总数,是用报告期日历小时总数减去在该期内所有发电机都停开的小时数来确定。例如由3台发电机组成的动力设备在某一天内发电总量为207000千瓦时,该发电机组,只有在15 16时全部停开,所以这一发电机组的工作小时数是24123小时,其平均实际能力为: 作业时间作业时间)(实际能力平均实际能力小时)报告期作业时间总数(时)报告期发电总量(千瓦发电机的平均实际能力 千瓦发

46、电机组平均实际能力900023207000 动力设备的能力利用指标,是用它们的平均实际能力与其最大长期有效能力相比计算的,如: 发电机的最大长期有效能力,是指设备能够长期工作的最大能力,这个能力往往在发电机的铭牌上标明,故又称“铭牌能力”。由于在报告期内发电设备发生增减变动,所以各发电机铭牌能力总和也会发生变化,为保持与发电机平均实际能力的可比性,发电机最大长期有效能力,也需计算一个期内平均数,即平均发电设备容量。设某发电厂6月初原有发电机2台,总设备容量(铭牌能力)为26000千瓦,于6月12日10时新增一台50000千瓦机组。则6月份平均发电设备容量为: 动力设备综合利用指标是综合说明动力

47、设备能力和工作时间利用情况,它是动力设备在报告期全部工作时间内生产(或消耗)的动力同报告期全部日历时间内充分利用最大有效能力而生产(消耗)的最大可能动力之比。如:力发电机最大长期有效能发电机平均实际能力约负荷率)发电机能力利用率(集 千瓦)(569722430142418(76000)102411(26000发电量报告期发电机最大可能报告期发电总量合负荷率)发电机综合利用率(综率)时间利用率(粗放负荷率)能力利用率(集约负荷日历小时数平均发电设备容量实际作业时间发电机平均实际能力(五)企业产品生产能力统计(五)企业产品生产能力统计 1产品生产能力的概念产品生产能力的概念 产品生产能力是指企业生

48、产某种产品的全部设备的综合平衡能力,即指企业生产某产品的全部设备(包括主要生产设备、辅助生产设备、起重运输设备、动力设备及有关的厂房和生产用建筑物等)在原材料、燃料动力供应充分 ,劳动力配备合理、技术组织条件确定,设备正常运转的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大年产量。在计算产品生产能力时须注意以下两点: (1)必须按全部设备进行综合平衡。产品生产能力是生产该种产品的全部设备协同工作的结果。因此,在计算各设备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首先要平衡各种主体设备的生产能力,然后将全部主体设备的生产能力与辅助设备的生产能力进行平衡,才能确定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的生产能力。一般说来,当主体设备能力完全配套时,可用主体设备的生产

49、能力作为该种产品的生产能力。 (2)计算产品生产能力时不应考虑原材料、燃料、动力的供应,劳动力的配备以及企业外部条件的影响。因为产品生产能力是指在正常条件(即原材料、燃料、劳力供应充分,劳动力配备合理)下可能达到的最大年产量。企业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的供应,劳动力配备和厂外运输等条件只影响企业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而不影响生产能力本身的高低。产品生产能力多用产品的生产量(实物量或折合量)表示,也有用原料处理量表示的。 2产品生产能力的计算产品生产能力的计算 在核算产品生产能力时,首先就各类设备分别计算,然后再综合平衡,某种设备生产能力的大小取决于设备的数量、有效的工作时间和设备的生产率。 (1)设

50、备数量是指已经安装好的设备。但不包括因严重损坏而不能修复的设备、生产方向改变而停用封存的设备、备用设备和正在科技改造尚未验收投产的设备等。 (2)设备的有效工作时间是指设备全年最大可能开动的时间。其计算公式如下: 全年连续生产设备有效工作时间(小时) =365天24小时计划大修理小时 非连续生产设备全年有效工作时间(小时) (365天全年节假天数 )设备开动班次 每班应开动的 小 时数 计划检修小时 季节性生产的企业,除了扣除节假天数外,还要扣除季节性停工的天数。 (3)设备生产率是指单位设备在单位时间内的生产量即产量定额和单件产品所耗时间即台时定额。在计算时,若设备的设计能力能反映实际能力,

51、则可用设计能力作为设备生产率;若设计能力不能反映实际能力,则应按正常情况下当年平均先进技术定额或按前三年平均先进技术定额计算。 根据上述三个因素,可计算设备的生产能力,一般计算公式如下: 某种设备的生某种设备的生 产能力产能力 = 该类设备数量该类设备数量 设备全年有效工作时间设备全年有效工作时间 设备生产率设备生产率3产品生产能力统计主要指标产品生产能力统计主要指标 (1)年初生产能力。是指企业在报告年年初生产某种产品的全部设备的综合平衡能力。在企业生产方向和产品品种结构无变化的情况下,年初生产能力一般等于上年年底生产能力;在生产方向已决定改变或品种构成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其年初生产能力应

52、按照本年的生产方向或产品的品种结构重新进行核算。 (2)本年新增的生产能力。是指企业在报告年内由于基本建设而新增的生产能力、更新改造而新增的生产能力以及从其他企业调入或租用设备而新增的生产能力等。 (3)本年减少的生产能力,是指企业在报告年内减少的生产能力。 (4)年未生产能力。是指企业在报告年年末生产某种产品的综合平衡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年末生产能力年末生产能力 年初生生产能力年初生生产能力 年内新增产能力年内新增产能力 年内减少生产能力年内减少生产能力 (5)全年平均生产能力。是指企业在报告年,某种产品生产能力的全年平均水平。它是研究生产能力利用程度的基础。其计算公式如下: 年平均年平均

53、 生产能力生产能力 年初生增生产能力年初生增生产能力 年内平均新产能力年内平均新产能力 年内平均减少生产能力年内平均减少生产能力其中: 当年内设备能力变化不大时,也可用年初年末能力的简单平均数计算。即:(6)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某种产品的实际生产量与全年平均生产能力之比。它是反映设备利用程度和效益的综合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12自新增到年底的月数年内新增生产能力年内平均新增生产能力 12自减少到年底的月数年内减少生产能力年内平均减少生产能力2年末生产能力年初生产能力全年平均生产能力%100力该产品全年平均生产能某种产品全年实际产量率某种产品生产能力利用例3-9 假设某炼铁厂年

54、初有1号、2号、3号高炉三座,每座年产生铁均为20万吨,其中1号高炉过于陈旧于5月1日拆毁,2号高炉从6月1日起进行技术改造,经过三个月的停产改造时间,使高炉能力从9月1日起提高到25万吨的水平。3号高炉因陈旧,于6月1日重新查定其能力,降为年产15万吨。此外,又新建一座高炉,从9月1日起投产,其能力为年产30万吨。该厂全年实际生产产量为45.375万吨。试计算各种生产能力指标。年初生产能力=203=60(万吨/年) 本年新增生产能力=5+30=35(万吨/年) 本年减少生产能力=20+5=25(万吨/年) 年底生产能力=60+3525=70(万吨/年) 或=25+15+30=70(万吨/年)

55、 全年平均生产能力= =50.417(万吨/年) 生铁生产能力利用程度= 1225512140601275320820124304560%90417.50375.45二、劳动对象要素投入统计二、劳动对象要素投入统计 (一)劳动对象要素投入对生产成果及产品成本的影响(一)劳动对象要素投入对生产成果及产品成本的影响 劳动对象就是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所作用的对象,它具体表现为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原材料。劳动对象是生产过程三要素之一,缺少它就不能进行生产,就不能提供人们生产和生活消费所需要的产品,社会再生产过程就会中断。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和社会生产的发展,整个生产过程,从生产手段,生产的组织方式到生产

56、对象,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因而,劳动对象要素本身的价值,劳动对象要素投入的时间、方式等,对生产成果和产品成本都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如果生产要素的质量、用途及其投入的时间、方式适应生产过程要求,就会以最低的生产成本,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生产成果。否则,将会出现相反的结果。由此可见,企业生产对象要素投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利用统计学方法研究生产对象要素的投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原材料统计(二)原材料统计 1原材料供应统计原材料供应统计 原材料供应主要涉及原材料的采购,原材料的收、支、存等问题。下面,我们就此进行阐述。 (1)原材料采购的统计决策。企业在作出原材料采购决策时,一

57、般要着重考虑下面三方面的因素:一是企业对原材料种类、质量、数量的要求;二是市场的可供资源,企业可支配的资金及企业的仓储能力;三是市场材料的需求类型,如连续需求或一次性需求等情况。在决策过程中最主要的是通过对企业所需材料的价值分析,对供货客商的信誉评估和采购批量的计算,作出采购哪一种原材料、向谁采购、采购多少的决策。原材料采购决策作出之前,对上述几方面的问题要作出评估,评估中采用下列指标: 原材料采购的价值工程系数。本指标是运用价值工程的分析方法,对原材料的功能F和成本C进行分析,力图以最低的成本,实现必要的功能,以提高采购的经济效益。价值工程系数VFC,V值越大说明采购这种原材料的效益越好。

58、原材料交货净值加成率。通过该指标可对不同供货厂商作出评价,从而决定取舍。该指标是通过企业在使用原材料过程中所追加的费用和对供货厂商所能提供服务的评价综合而成的。 交货净值加成率()质量成本比值交货成本比值服务成本比值交货净值加成率()质量成本比值交货成本比值服务成本比值 式中的质量成本比值是原材料质量成本与总交货净值对比的结果。原材料质量成本是根据供货厂商以往提供材料的质量决定的,包括确认原材料质量的化验费、进货验收费、退货处理费、由原材料质量问题引起的企业经营损失等各项费用等。总交货净值是企业过去所购买的该货厂商提供原材料的累计交货净植,是原材料进入企业前的全部价值,包括原材料本身的价值和运

59、杂费等。交货成本比值是将原材料采购成本和延迟交货成本合计,再与总交货净值对比的结果。原材料采购成本包括为采购原材料所支付洽谈费用、通讯费用、调整费用等;延迟交货成本是由供货厂商以往没有及时交货而造成企业经营损失和补救迟交货所支付的费用。服务成本比值是评价供货厂商所能提供服务的指标。狭义的服务指方便采购者措施和售后服务,广义的服务是采购者必须了解的供货厂商的生产能力、技术力量、成品储备能力、生产稳定性和管理水平等等。 最佳采购批量指标。采购批量指每次采购批量材料数量,如果年底需求的原材料总量集中一次采购,则采购批量等于年底需求量。最佳采购批量指在年底供应成本最小情况下,能够满足企业需求的原材料采

60、购批量。设企业年底某种原材料供应成本为TC,则最高等级分供货厂商所得分最高等级分服务成本比值)()(21IPHQOQDTC 式中:D为年度需求量,Q为每次采购批量,O为每次采购的采购业务成本,H为单位原材料年度储备成本,I为年利率,P为原材料单价,IP为单位原材料年度占有资金成本。从上式可以看出,如果年度需求量确定,每次采购量相同,各种单位成本相对稳定,原材料使用率不变,随着采购批量Q的变化,TC将发生变化。以Q为变量,用微分方法可以求出使供应成本最小的最佳采购批量指标Q* Q*= 这时的年度供应成本为: TC*= 实际上,企业原材料的供应和使用不可能完全均衡,而且Q*的确需要有若干假定条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