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程哲学_第1页
社会工程哲学_第2页
社会工程哲学_第3页
社会工程哲学_第4页
社会工程哲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社会工程哲学实践观是马克思哲学体系的基础和核心, 是马克思“发现” 唯物史观的理论枢纽, 是理解全部社会现象最终奥秘的钥匙。 然 而,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只有密切关注并准确 把握各个时代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实践特征, 才能真正把握现代社 会世界运动的本质和规律, 才能更好地建构和改造现代社会, 为 马克思视野中的“现实的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一、马克思实践观的本质及历史痕迹在马克思的视野中, 实践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 实践 是人所特有的物质或感性活动,区别于人类对世界的观念把握; 实践是人与世界全部关系的基础, 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 人与社 会世界的关系的基础都是实践

2、, 前者使人与自然世界进行物质交 换,后者则启示人们“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 人也 生产社会” (马克思语 ) ;实践是人类哲学思维的基本立足点。 很 自然,既然实践是人与世界全部关系的基础,那么,作为以人与 世界的关系为反思对象的哲学, 就应当从实践出发去解释人与世 界的关系,这里无需赘述。由于马克思所处的历史时代“实践本身”的限制, 在马克思 的著作中,我们尚找不到马克思关于“实践”范畴的明确定义。 但纵观马克思的“实践”观, 我们不难发现, 在马克思的诸多论 述中,他所指称的“实践”至少具有五大基本特征:第一,正如 古希腊思想家将实践与理论对立一样, 马克思首先把“实践”视 为

3、与理论思维活动相对应的人类物质性活动,具有高度的抽象 性。第二,马克思所处的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 使他所使用的“实 践”概念从一开始就把从事的生产活动看作是唯物史观的核心 概念。第三,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批判全部旧唯物主义的理论产 物,因此强调实践的物质基础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第四,马克思 指出了生产劳动在诸多实践形式中的基础地位, 但没有更深入地 分析生产劳动同一般的实践活动的相互关系, 也没有深入分析生 产劳动同其他具体社会活动的复杂关系, 更没有深入分析远离生 产活动的人类文化创造活动的性质。 第五, 马克思只是一般地讨 论了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而没有更深入地分析主体和 客体系统及

4、其要素在实践活动中的运动过程和环境等因素。但是,可以肯定的是, 马克思试图以实践一人与社会世界的 认识和改造关系为中心, 以物质资料生产实践为基础, 寻求社会 世界的存在样式、 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本源和基本原则是完全正 确的。同时,也为我们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继承者深入研究“实 践” (范围、性质、形态等 ) 留下广阔的可能眭空间。二、现代社会实践形态的演变及其工程属性 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创新, 使人 类的社会实践形式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主要体现在人与自 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的改造关系上。其一,在人与自然关系上, 当代社会实践不仅突出表现在人 类对自然开发的深度和广

5、度上发生了深刻变化, 而且表现为人口 膨胀、粮食短缺、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气候变暖、金融危机等 世界难题。从哲学视角观之,这些全球问题,一方面表明当代人 类作为一个整体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方面已经发展到了全球控制 的程度,这是“人猿相揖别”以来一直企盼而只有在当代才得以 实现的价值追求; 另一方面又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冲突已升 级到全球水平,并成为当代重大问题而受到人类关注的主要之 点。这种双重意蕴都源于当代技术的二重性一一人类借助于当代 技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招致了当代技术误用所造成的恶 果,使人类已经置身于巨大的生存与文化危机之中。换言之,人 已经陷入严重的生存悖论中: 人在生存与发展中

6、陷入主体性与客 体性错位、物质性与精神性失衡、个体性与主体问性矛盾、人与 自然断裂等一系列分歧、差异与矛盾之中。其二,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 当代社会实践既表现为“民族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世界历史的真正形成, 又表现 为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关系改革、调整的科学性、 技术性和工程 性。人类历史走向世界的进程, 肇始于近代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和 资本逻辑的世界性扩张, 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却是当代社会 实践条件下的产物。 正是借助于当代的各种信息技术、 传感技术 和通讯技术, 当代世界上的各个区域、 民族和国家的人们才真正 内在地、有机地、紧密地联成一体,形成了全球分工、全球协作 和全球互动等

7、经济、政治、文化联系。与这一重大历史转变相伴 随的则是各个区域、民族和国家的多样化的发展途径及其充斥着 传统与现代、正义与邪恶、和平与发展等各种“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较量,而且日益成为当代人类面临的严峻的经济、 社会、安全问题。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大都需要各国、各地区, 甚至各民族之间的协同、计划、设计、合作与和谐。其三,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当代社会实践中高新技术的应 用,有力地冲击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人性的实现产 生了深刻的影响,既促成了人的类特性的全球展示和实现,带来了人类主体性和人类本质力量的全球性强化,又以其多元化的方式导致当代人心态的失衡和个性的扭曲, 加剧了当代人的本质

8、异 化、信仰危机、道德失范和举世关注的人权、人道等一系列政治 伦理和文化冲突。质言之,现代社会中,人丧失了人之为人的一 个基本维度,即否定和批判的维度,其后果是使现代社会日益丧 失了自我超越的内在驱动力, 人的基本生存已经由个人无法控制 的力量和机制所决定。毋庸讳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既改变了实践的形态和方式,又改变了实践的内容、手段和后果。很明显, 当代社会实践在当代人与世界关系上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本身都具有整体性、全局性、长远性,其中的每一个问题都包含着大量 复杂的因素,涉及到诸多方面。仅从人与世界关系的某一个层面 考察当代实践,难以把握社会实践的现代本质。 特别需要关注的

9、 是,当代社会实践所造成的各种问题也是内在相关的, 每一个问 题的形成、 发展或解决都与其他问题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实 际上,当代人类对自然的全球控制与世界历史的形成是同一, 个 问题的两个方而, 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在全球范围内对自然的改造 和利用, 必然以社会内部的全球组织和整体性协调为条件; 当代 人类对自然的全球控制 和当代人类世界历史的形成,则正是 人类本质力量的再现和拓展。 而当代人与其自身关系上发生的严 重的人性问题,则恰恰是当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矛盾、冲 突,在人性问题上的折射,致使人、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都陷 入了现代性焦虑之中。与之相联系, 人类的社会实践形态集中体现了

10、工程的一般特点计划性、没计性、规范性、创新性和未来性等。李伯聪先 生认为,“工程、生产、劳动、实践这几个术语是近义词。这几 个术语的含义和用法既有相同、 相通、相近、 相似、 相交的地方, 又有某些不同和相互区别之处”。 但“在现代社会中, 只有工程 化的生产活动才是最发达、 最典型的生产活动”。 按照这一逻辑, 我们是否可以说,现代社会中,“工程”是最典型 ( 从构成要素 看)、最科学 (从现代科学理性、技术理性的渗透看 )、最有力 (从 对当下社会支撑、推动作用看 ) 的实践活动。由此可见, “实践”是一个极具张力的哲学范畴, 就实践本 身而言, 可以解析为实践目的、 实践主体、 实践客体

11、、 实践过程、 实践力案、实践效果、实践环境等。就不同实践领域而言,可 以解析为政治领域实践、经济领域实践、文化领域实践等。就不 同的实践形式 ( 形态) 而言,可以解析为物质生产实践、 精神生产 实践,社会关系生产实践、人类自身生产实践等。巩固和发展 _ 马克思实践观, 继续把“解释哲学”向“改变哲学”, “理论哲 学”向“实践哲学”的历史转变推向前进, 关键在于对“实践” 范畴的深入和具体研究。 在当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条件下, 工 程已经成为实践的转化形式。 或者说, 实践在现代社会中主要采 取了工程的形式,以使人类适应、依赖、生产和改造自然界,进 而达到人类自身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门的。

12、三、社会工程是人类建构现代社会的实践活动过程 实践不仅是人类对自然世界的适应、依赖、,生产和改造, 而且是人类对社会世界的适应、依赖、生产和改造;生产不仅有 物质资料的乍产, 还仃社会关系的生产、 人类精神的生产和人类 自身的生产等。所以,作为实践 (生产) 转化形态、典型形念的工 程也自然就不能只是 ( 有)自然工程,还应当包括以适应、依赖、 建构和改造社会关系为价值取向的社会工程。 本来,实践 (生产) 自身蕴含着双重矛盾关系, 即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和人与社会世 界的关系,其中人与社会世界的关系是人与自然世界关系得以生 成、维系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说,实践 (生产) 不是简单的人与自 然的单

13、一的线性关系,即人与自然进行物质、能址、信息交换的 关系,而是受人与社会世界关系的状况、性质、水平的影响甚至 制约着实践 (生产)。实践 (生广)本身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既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又包括人与社会的关 系,以及这两种关系的关系。 既包括物际关系, 又包括人际关系, 还包括人与物的关系。 哪种关系不协调, 都会给实践 (生产 )带来 影响,甚至破坏这个实践 ( 生产) 系统的正常运行。所以,马克思 指出,“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响。他 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 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

14、 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 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 影响,才会有生产”。作为现实实践 (生产) 的充分条件,这些所 谓“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并不是抽象的概念, 在不同的社会形 态、社会阶段, 它们有其自己特定的实现方式和存在形式。 显然, 人与社会的关系 ( 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 ) 不是或不同于人与自然 的关系, 两者不是一个东西, 就两者共同存在并发挥作用于同一 实践(生产)系统中而言, 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实践方面或实践领 域。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在社会世界 ( 自然人化和人化自然 )系统 中,实践 (生产)是全面的,而不是单一、片面的实践 (生产 ),人 们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

15、”领域、 人的精神领域, 包括人类自 身繁衍领域等都是独立的实践 (生产) 领域,不能用其中的任何一 个领域取代另一个领域, 而且不同的领域的发展、 演化具有不同 的特点和规律。 与此相联系, 人类对世界的改造也不仅单单改造 自然世界, 单单改造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 而且还要改造社会世 界、精神世界,改造人与社会世界的关系,改造人与精神世界的关系,实现物质文明、社会文明、精神文明的和谐共建。因此, 工程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就必然包括社会工程等其他工程领域、 工程内容和工程形式。肇始于 20 世纪以来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大概无一不是把批 判的锋芒指向现代性, 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以及存在主义的马克 思

16、主义等各种后现代主义思潮,都对现代性大加挞伐。然而,我 认为,解构的目的应当是建构。 社会工程是社会主体以社会科学 为理论基础, 以社会技术为中介, 改造社会主体、 调整社会关系、 控制社会运行的实践活动过程。 其核心词是“科学”、 “技术”、 “理性”和“过程”。 其根本目的是将社会主体的本真价值目的 嵌入改造社会世界的实际活动过程,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状态 ( 结构、制度、体制、机制 ) 。换言之,社会工程不是在社会机体 中自然“生长”出来的, 而是人为的建构的产物。 中国工程院院 士沈珠江教授认为,由于世界分为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工 程”合乎逻辑地可分为“自然工程”和“社会工程”。 前者

17、不妨 称为“硬工程”, 后者不妨称为“软工程”, 虽然工程的名称上 属于硬工程, 但把它推广到社会改造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如“知 识创新工程”、“希望工程”等。徐长福教授也认为,“从工程 哲学视角视之,工程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形的工程,一 类是无形的工程。所谓有形的工程,就是实物建构过程,它以自 然物质为材料, 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规定性, 可称为物质形态工程, 如土木工程、机械工程、采矿工程、水利工程等。这类工程可以 称为自然工程。所谓无形工程,就是关系建构、状态建构和符号 建构过程, 它虽然难以离开自然物质, 但其直接的建构材料则是 社会性或精神性要素: 关系建构工程, 如社会组织、 机

18、构、制度、 法规等建构;状态建构工程,如社会风气、人格境界等;符号建 构工程,如知识体系、信仰体系、艺术体系等。这类工程可以称 为社会工程。 甚至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 史,在一定意义说,就是社会工程史,社会建构史。诚然,人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多元的, 人们所要建构和改 造的世界也是多元, “社会革命”或者“社会改革”、 “社会变 革”是必然的, 不同的领域的变革 (改造、革命)方式是有区别的。 因此,工程作为实践 (生产) 的典型形态也必然是多元的、 有区别。 社会工程作为独立的哲学范畴的创立是合乎逻辑的。 诚然, 中外 社会发展史中的历次社会革命、 社会改革, 实际上都

19、是对人们的 “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或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全部或个别环 节的改革与调整, 都是非常浩大而复杂的社会工程。 正是这些社 会工程的创新与实施, 冲破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进而推动 社会向上、向前、向着更加文明的方向演进。四、社会工程是人类把握现代社会世界的基本方式研究表明, 把“实践”理解为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 并没有 也不可能是唯物史观的“终结”。 马克思视野巾的“实践”范畴 ( 理论 ) 构成了“工程”这个哲学范畴的理论来源和基础。 社会工 程是人类通应、 依赖和改造社会世界的现实实践活动过程, 或者 说人类改造现代社会世界的实践活动人都采取了社会工程的形 式或方式。社会工程是

20、现实的可以感知、可以经验、可以操作的 实践活动, 而不是纯粹的思想 (尽管思想本身也是活动 )本身,它 既不先验, 更不超验。 社会工程在“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即 社会工程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所以能够成为人类把握现代社 会世界的基本方式,主要因为社会工程是对现代社会运行特点、 规律的深刻把握与提炼。 “社会工程”的确立, 标志着马克思的 实践观不仅具有本体论和认识论价值,尤其实现了方法论转向。第一,现代社会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是人类历史从区域到整 体、从民族国家到全球社会,进而成为世界历史的过程,为社会 工程成为人类把握现代社会世界的基本方式提供了客观历史根 据。 19世纪 70年代,恩格斯

21、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 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 首先呈现在我们眼 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瓦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 面”。这种虽然原始、 朴素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古希腊的 世界观,在现代社会得到了证实。这充分说明,不仪民族国家内 部,而且全球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整体性, 为社会工程思维方式 的整体性、系统性奠定了历史和现实基础。第二,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革命和创新加快了人的现代化进 程,不仅使社会主体的本质力量得以充分展现, 更使人的本质力 鞋得到空前提升, 为社会工程成为把握现代社会世界的基本方式 提供了主体能力根据。 马克思曾经指出: “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 已经产

22、生的刈象性的存在, 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奉质力量的 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显然,在理解人的 本质问题上, 马克思选择了科学技术和工业的视角。 在马克思的 视野中,人在发现、发明、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即在 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 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提高着 自己的认知水平与实践能力。马克思明确指出,自由只能是:社 会化的人, 联合起来的生产者, 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 物质变换, 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 而不让它作为盲几的 力量来统治自己; 靠消耗最小的力量, 在最无愧丁和最适合于他 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马克思在这里强调 的是人类就其本性而言,应当和能够处理好人与人 ( 社会) 的关 系,认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