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统计学_第1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统计学_第2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统计学_第3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统计学_第4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统计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 中文摘要 . 1 英文摘要 . 1 一、引言 . 2 二、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 . 2 (一)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 3 (二)福建省农村剩 余劳动力转移呈现的特点 . 4 三、影响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因素的定性分析 . 4 (一) 内部推力 . 5 (二) 外部推力 . 6 (三)内部阻力 . 7 (四)外部阻力 . 8 四、 影响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因素的定量分析 . 8 (一)模型形式和数据来源 . 9 (二) 变量择取 . 9 (三) 相关分析 . 10 (四) 回归分析 . 11 五、对策及建议 . 13 (一)积极推进城市化战略和城镇化建设 . 13 (二)深化体制和政策改革 . 14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 . 14 (四)加大对农民的培训 , 着力提高农民的素质 . 15 参考文献 . 16 附 表 . 17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1 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摘 要: 本文简要描述了目前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转以及呈现出的特点,并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动机”的角度 , 对影响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研究 。 文中运用主成分分析分析方法量化了制度因素指标 , 分别建立了计量经济学模型。通过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消除制度因素的阻滞、鼓励农业产业化发展、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提高农民收入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 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福建省, 实证分析 , 对策建议 of by to of by to to of by to to In to to to to is up of by to of 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2 一、引言 农村剩余劳动力专指中国农村中不充分就业的劳动力 , 所谓劳动力的不充分就业则是指每个单位农村劳动力每年有效工作的时数低于公认的单位农村充分就业劳动力年度有效工作时数标准的一种状态 1。中国目前农村过多的剩余劳动力严重影响着农业产业生产率的提高 ,因此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 , 加快城镇化建设和城市化进程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产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 转移,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刘易斯( 1954)创立的经典模型提出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是造成人口在城乡之间流动的主要原因,刘易斯模型是完全自由的、无摩擦的、无城市失业的理想模型 2。费景汉和拉尼斯 ( 1961) 对刘易斯的模型做了进一步研究 , 建立了费 拉尼斯模型 , 这个模型是直接从刘易斯模型中发展出来的 , 但把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清楚的揭示出来了 , 从而使得农业在工业化过程中的重要性突出出来了 3。托达罗 ( 1970) 修正了刘易斯模型 , 认为造成人口城乡转移的原因不是现实的城乡实际收入 , 而是预期收入差距和 城市的失业率 4。周天勇对托达罗模型进行了否定 , 周天勇 ( 2001) 认为 , 我国按照托达罗模型制定了一些发展农村的经济政策 , 这些政策产生了明显的副作用 , 导致人口过分增长 , 生态环境恶化 ,效率低下 , 成本昂贵 , 对土地的利用率低等 5。我国学者胡必亮 ( 1994) 也运用推拉理论建立了研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推拉理论模型 , 重点分析了在我国户籍制度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乡转移 6。另外 , 也还有很多经济研究者或经济爱好者从不同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 他们研究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城乡收入差异、城市化水平、户籍制度等 , 很 少对制度因素、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和人均可耕地面积等方面进行量化研究 ,本文 从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力量的角度 , 从推力和阻力两个方面定性定量地分析了影响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二、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突破传统小农经济的束缚,实现了从农业到非农业、从农村到城镇、从山区到沿海的转移,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促进了城乡经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3 济社会协调发展,开辟了农民增收新渠道,繁荣了农村经济。 (一)福建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在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福建省虽然已经转移了大批的农村 剩余劳动力,但是仍然有大量的劳动力滞留在农村。 2006 年末,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 人。其中21 人,占 31 人,占 农村劳动力资源中,小学文化程度 人,占 初中文化程度 人,占 高中文化程度 人,占 (见表 1) 表 1 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及构成 项 目 全 省 福州市 厦门市 莆田市 三明市 泉州市 漳州市 南平市 龙岩市 宁德市 农村劳 动力资 源总量 (万人 ) 龄 构成 2130 岁 140 岁 化 程度 中 学 中 料来源: 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006 年 第五号 ) 2006 年,农村从业人员 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 其中,在第一产业就业的占 第二产业占 第三产业占 人。其中 21占 31占 41占 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占 初中 文化程度占 见表 2)。 表 2 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总量及构成 项 目 全 省 福州市 厦门市 莆田市 三明市 泉州市 漳州市 南平市 龙岩市 宁德市 外出从业劳动 力总量 (万人 ) 龄 构成 21 1 化 程度 小 学 9 中 学 中 料来源: 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006 年 第五号 ) 农村劳动力外出从业中, 在乡外县内从业的劳动力占 ,在县外市内从业的劳动力占 在市外省内从业的劳动力占 去省外从业的劳动力占 外出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4 从业劳动力中,在第一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 在第二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 在第三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 见表 3)。 表 3 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 产业构成 产业构成 % 全 省 福州市 厦门市 莆田市 三明市 泉州市 漳州市 南平市 龙岩市 宁德市 第一产业 二产业 三产业 料来源: 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五号 ) (二)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的特点 市地区的高收入,较好的基础设施,高质量的生活服务都对农村劳动力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虽然由于自身竞争力不高的缘故,外出就业的农民一般都从事 “脏、累、差“的工作,并且还不能获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待遇,但总体上还是高于未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的收入。 中沿海地区基本以就地转移为主,内陆地区则以异地转移为主。 2006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本省内转移就业的比重达到了 随着大中城市第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沿海地区劳动力需求和条件均比山区地区优越。 2006年末,福州、厦门和泉州等闽东沿海地区有非农劳动力 比南平、三明、龙岩和漳州等以农为主的地区高出 移的方式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福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转移方式,最初是以人缘、地缘关系为主的,带有较强的自发性、无序性;随着这些初始人员站住了脚根之后,便利用各种关系相互联络,介绍亲朋好友到自己就业的单位 7。农民外出务工的有序性程度提高,同时各级地方政府逐渐重视农民外出务工工作,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切实加强农民进城务工的服务和管理工作,进一步增强了农民外出务工的有序性。 三、影响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因素的定性分析 目前对于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因素的研究,国内外一些学者也提出了许多建议。国外学者以城乡统一 的劳动力市场为前提,提出了三个经典的人口流动模型,即刘易斯模型,拉尼斯 国学者陈吉元等构建了我国农村剩余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5 劳动力转移的“推拉”模式 6。笔者借鉴陈吉元等提出的“推拉”模式对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通过内部推力、外部推力、内部阻力和外部阻力四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一) 内部推力 人和自然是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条件下,特定区域的人口容量应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8。笔者在此引入了 模型 8来 分析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由经济环境的容量不足而导致的,可以用以下两个指标来衡量经济环境对人口的承载力。 人口经济压力指数: 1 人口资源压力指数: 2 在式 1 中: P 为特点区域的人口数, E 为环境的经济人口压力,特指相应于一定自然环境内和一定经济发展水平下的人口数量,具体是指地区发展指标总量除以一定标准的人均经济指标后获得的人口数量 9。即: ( f 为指标权数) 在式 2 中, R 为环境的资源人口数量,指相应于一定自然环境内、一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下的人口容量,具体是指地区自然资源总量除以一定标准的人均自 然资源占有量后所得的人口数量 9。即: ( f 为指标权数) 若 1e ,表示此特定区域内经济承载力相对富足; 1e ,表示承载力不足。同理,1r ,表明区域内环境资源内的承载力的相对有余;而, 1r ,则表明资源不足以支撑当前数量的人口 9。 假定计算 E 所选取的指标分别是国内生产总值、农业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总值和服务业生产总值;计算 R 所用的指标分别为有灌溉面积、粮食产量和森林面积。为简化计算,假定各指标的权数相等。根据上述公式,依据福建省 1998算的本省人口压力指数(见表 4)。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6 表 4 福建省 1998 2007年人口压力指数 年份 e r 年份 e r 1998 003 999 004 000 005 001 006 002 007 据来源:由中经网各期数据计算而得 由表可知 福建省 在 1998 2007年的十年间,人口经济压力指数 e 下降了 人口资源压力指数 r 上升了 口经济 压力有所缓解,但人口资源压力却变得更加严峻。从表中仍能看出 , 两项指标均大于 1, 即 r e 1, 这说明福建省的经济承载能力和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相对不足 , 人口数量与经济环境容量未在合理范畴内。现实中大量的人口与现实相对不足的总量经济和脆弱的资源环境 , 出于自我生存与循环发展的需要 , 必然进行资源合理分配 , 从而在内在机制上 推动着剩余劳动力的外向转移。 (二) 外部推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 农民在经济上是理性的 , 其行为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城乡经济利益差的存在 , 必然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乡转移。 于我国长期实施城乡分治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 ,使得 城乡居民在社会地位、物质待遇上都不能享受同等待遇 , 致使本省二元经济结构差距明显。近几年 , 农村虽有发展,但速度远不及城镇发展速度 ,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直接拉动了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的转移 (见表 5)。 及周边省份与福建省人均收入差距产生拉力。东部及周边 省份较发达地区也是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流入地。 2005年 , 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387元 , 是福建省的 2006年广东浙江江苏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 17 216元 , 是本省农村人均纯收入的 相对于东部和周边省份的经济水平 , 福建省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虽迅速 , 但仍存在着差距。对理性的农民来说 , 外部较大的收益差是带动农村劳动力流出的主要原因 ,最终 形成了劳动力转移的拉力(见表 5)。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7 表 5 东部地区和福建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情况 单位:元 年 份 东部地 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本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本省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本省城镇与农村家庭收入比 东部地区城镇与本省农民收入比 东部地区与本省城镇居民收入比 1999 8643 6860 3091 1 1 1 2000 9342 7432 3230 1 1 1 2001 10279 8313 3381 1 1 1 2002 11014 9189 3539 1 1 1 2003 12314 10000 3734 1 1 1 2004 13741 11175 4089 1 1 1 2005 15387 12321 4450 1 1 1 2006 17216 13753 4835 1 1 1 2007 19437 15506 5467 1 1 1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统 计数据库 (中经网 )各期数据整理而得 (三)内部阻力 1、 经济阻力:市场经济条件下 , 农民离开土地而去务工经商 , 受到了与其经济利益相关的经济因素制约。 (1)迁移成本。包括劳动力迁移费用、劳动力培训及劳动力再配置费用。一方面农民外出务工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不一致,必须承受交通费用这一负担 ; 另一方面 外出务工的农民 为了参与竞争,而投入的教育费用以及找工作的各种再配置费用 , 如中介费、职业技能培训费等。这些费用对于转移的农民而言是较高的成本。 (2)社会附加成本。住房附加成本。农民通常在农村有自己的房屋 , 进城后必须从市场 购买或租赁房子,所以住房附加成本就等于购买房子或租房子的实际支出和放弃原有住房的机会成本。工作附加成本。农民进城寻找工作的难度远大于城镇居民 , 所从事工种多为劳动强度较大、工资待遇较低的工作。另外我国劳动合同、保险制度不健全和一些私营企业的风险道德问题 , 导致工资兑现、因工致伤的医疗及保障方面存在较大风险 , 使劳动力转移的风险成本增加。 民自身直接影响着其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 一般包括两方面内容 ;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1)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文化素质。尽 管福建省的文盲率已下降到 但目前其整体文化素质仍普通较低。科技素质。主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8 要反映在农民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数量、质量及运用于生产实践的熟练程度上。经营管理素质。目前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普遍较低 , 市场意识淡薄 , 信息接收与反馈能力不足 , 协调能力不强 , 这均不利于农民向城镇的转移。 (2)非智力心理因素,是指人们内部心理与外部行为的和谐、协调并适应社会准则和职业要求的程度 , 亦即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10。目前农民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弱点主要表现为 : 因循守旧 、满足 于现状的小农意识 ; 重农轻商 , 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 等 。 (四)外部阻力 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扩大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本,进而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在量上的转移和在配置上的合理性。现行户籍管理制度,虽然不能完全阻止农村劳动力进入成镇,但是农村居民由于身份不同,所有的地位及享受的权利和机会也不同,如进城务工的农民不能享受社会性住房、医疗、就业、劳保等福利待遇。因此户籍制度是成为农民进城务工及享有各种平等权利的最大障碍。 (1)本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增加及省外劳动力的大量涌入。福建省现 有农村劳动力 1300多万人,其中已有 600多万人通过各种渠道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约有 350万人,大都处在山区和贫困地区 11。同样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 2000年全省外来人口总数为 都来自江西、四川、安徽和湖北等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 (2)庞大的城镇下岗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2005年福建省城镇失业人数 2000年增加了 样 2005年全国大中专院校毕业生 建省占有 2007年福建省的毕业生人数上升到 国是 879多万人。就业市场上如此大量各类人员需要就业,就更加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 四、 影响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因素的定量分析 从上述的定性分析中可以看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一般受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 一是制度因素 ; 二是经济因素 ; 三是资源因素 ; 四是农民自身因素 ; 五是农村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9 发展状况 ; 六是城市状况。为了准确反映各个因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 笔者以福建省 20071978 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 ,对其 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一)模型形式和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多 元回归线性模型来研究影响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 : i 其中 , Y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总量 , 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的计算 , 本文采用陆学艺 2004 的计算方法 , 即城镇从业人数减去城镇职工人数得到进入城市就业的劳动力转移人数 , 乡村从业人员数减去农业就业人数得到农村中非农劳动力就业转移数量 , 二者之和就是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的总量 12。数据来源主要是根据福建省 20071993 年福建统计年鉴和福建农村调查以及中经网的各期数据整理而得(见表 6)。 表 6 1978 2007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总量及增长率 单位:万人 年 份 转移 总量 同比增 长 年 份 转移 总量 同比增 长 年 份 转移 总量 同比增 长 1978 988 998 979 989 999 980 990 000 981 991 001 982 992 002 983 993 003 984 994 004 985 995 005 986 996 006 987 997 007 料来源:福建省 20071993 年福建统计年鉴和福建农村调查年鉴以及中经网各期数据整理而得 (二) 变量择取 村劳动力转移总量 Y 。 (1)经济因素。本文用农民人均纯收入、第一产业的 总 重、农村工业化率、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四个指标来衡量 , 分别用 1X 、 2X 、3X、 4X 表示。其中农村工业化率可用农村非农就业人数除以农村社会总劳动力表示 ; 农村剩余劳动力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10 转移成本用客运量 /总人口来表示。 (2)资源因素。我们用人均经营耕地面积5 (3)农民自身因素。这里用农村初中文化以上人员比重6 (4)农村发展状况。我们用农村现代化水平来反映,用机械总动力7 (5)城市状况。用城市化率、城市失业率8X、9中城市化率可用城市人口与城镇人口之和除以总人口。 以上各影响因素的数据,通过查阅福建省 20071993 年福建统计年鉴和福建农村调查,以及中经网的各期数据,经过计算整理得到以下统计数据(见附表 1)。 (三) 相关分析 在 用 关分析得到以下结果(见表 7)。 表 7 相关性分析 指 标 经济因素 人均经营耕地面积 农民人均 纯收入 第一产业 总 比重 农村工业 化率 劳动力转移 成本 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 指 标 初中文化以上 人员比重 农用机械总动力 城市状况 城市化率 城市失业率 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 资料来源:根据 表 6及附表 1的数据计算而得 从表 7中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 , 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正相关 , 说明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 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比重将下降 , 转移的劳动力数量就越高 ; 第一产业 总 重、劳动力转移成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呈负相关 ,表明随着农业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的下降 , 农村转移劳动力数量在不断增加 , 而劳动力转移成本越大 , 转移数量就越少 ; 农村工业化水平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高度正相关 ,说明在农村发展非农产业 能够吸纳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 人均经营耕地面积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呈负相关 , 表明随着人均经营耕地面积的减少 , 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在上升 ; 初中文化以上人员比重、城市化水平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呈正相关 , 表明劳动力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11 素质提高和城镇容量变大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 农村机械总动力水平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呈高度相关 , 说明现阶段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较大 ; 城市失业率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呈弱负相关 , 说明城市就业状况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影响不大。 (四) 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考察上述各因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程 度 , 我们对上述 九 个变量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 ,运用软件 到如下结果(见图 1)。 C o e f f i c i e n t 3 3 2 . 3 9 9 1 0 . 8 5 5 . 0 0 0. 0 5 7 . 0 2 3 . 0 6 0 2 . 4 6 5 . 0 2 3- . 2 2 6 . 0 5 6 - . 0 7 7 - 4 . 0 5 1 . 0 0 1. 9 4 9 . 0 2 4 . 7 4 3 4 0 . 1 3 9 . 0 0 0- . 1 6 1 . 0 3 4 - . 0 5 3 - 4 . 7 3 6 . 0 0 0. 1 8 2 . 0 8 9 . 0 2 0 2 . 0 5 4 . 0 5 3- . 0 6 6 . 0 2 8 - . 0 1 9 - 2 . 3 6 6 . 0 2 8. 4 1 8 . 0 5 8 . 1 9 5 7 . 2 1 1 . 0 0 0. 0 2 2 . 0 4 5 . 0 0 8 . 4 8 2 . 6 3 5- . 0 5 0 . 0 1 7 - . 0 1 5 - 3 . 0 2 1 . 0 0 7( C o n s t a n t )农民人均纯收 入第一产业占 G D P 的比重农村工业化率劳动力转移成 本人均经营耕地 面积初中以上文化 从业人员比重农村机械总动 力城市化率城市失业率M o d e t d . E r r o rU n s t a n d a r d i z e dC o e f f i c i e n t sB e t aS t a n d a r d i z e dC o e f f i c i e n t i g .D e p e n d e n t V a r i a b l e : 农村劳动力转 移数量a . 图 1 多元线性回归回归结果 结果表明 : 农民人均纯收入、第一产业 总 比重、农村工业化水平、劳动力转移成本、农村初中文化以上人员比重、农用机械总动力、城市失业率 七 个解释变量通过 t 检验 , 而其他 两 个解释变量不能通过 t 检验 , 故舍去 ;然后应用线 性回归方法计算得到回归模型如下: 974321 0 6 n XL n XL n XL n XL n XL n R R 1 从上述结果中可以得出:整个模型 1 通过 F 检验 , 说明模型回归效果显著 ; 模型 1的拟合优度 R , 表明上述 六 个变量对被解释变量解释程度达到 %为了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12 进一步分析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 , 通过分析各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程度 , 对各变量进行逐步回归。第一步回归结果表明 , 农民人均纯收入这一变量对被解释变量解释程度达到 %第二步回归结果表明 , 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经营耕地面积这 两 个变量对被解释变量解释程度达到 %第三步回归结果表明 , 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工业化水平、城市化率 三 个变量对被解释变量解释程度达到 %这可以说明 , 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的首位原因。 下面针对制度因素对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进行相关分析 ,本文在参考了袁洪泉在研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后,同时借鉴了樊刚、王小鲁等对我国市场化进程和制度变迁的测度方法 , 设定了以下四个指标来把影响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因素量化 , 更具体地反映福建省劳动力市场制度改革的过程:一是非国有部门就业率 1z , 即非国有部门就业人数占城镇总就业人数的比例 , 由于非国有经济部门是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去向 , 因此非国有部门就业率的高低反映不同性质的经济成分的变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二是城市化率 2z , 也就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三是市场化分配资源的比重 3z , 市场化发展程度越高 , 政府分配资源的程度就越低 , 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就越少 , 文中用 ( - 国家财政收入 ) /计算;四是劳动力自由流动度 4z , 本文用农村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劳动力占城镇新增劳动力的比重来表示 , 反映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的自由程度 13。 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 , 把非国有部门就业率、城市化率、市场化分配资源比重、劳动力自由流动度综合成为一个主成分指标 , 称其为制度因素指数 Z 。以上指标及测算结果见下表(见表 8)。 从表 6和表 8的测算数据,用表 6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同比增长率 Y 与制度因素指数 Z 建立了如下回归方程: )( 427,2 R 2 从模型 2 中制度因素指数的回归系数 ) 可以看出,制度因素与农村剩余劳动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13 力转移数量呈现出负相关关系,表明制度因素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起到阻碍作用。整个模型 2 通过了 F 检验 , 说明该模型的拟合效果显著 , 模型 2 的拟合优度 R ,表明福建省制度因素指数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程度达到 %可见制度因 素是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 表 8 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因素指数 年份 1z 2z 3z 4z Z 年份 1z 2z 3z 4z Z 1987 1997 1988 1998 1989 1999 1990 2000 1991 2001 1992 2002 1993 2003 1994 2004 1995 2005 1996 2006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库 (中经网 )各期数据整理而得 五、对策及建议 从上面相关分析中可知 , 影响福建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制度因素、农村工业化水平、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等。这些影响因素中,农民的收入水平和制度因素等都严重影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因此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可 以 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积极推进城市化战略和城镇化建设 城市化是工业化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 , 但城市化的发展也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大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佳 , 聚集功能强 ,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强 , 就业机会就会多 。 由于小城镇的人口过少 , 发展不了第三产业 , 创造不了就业机会 , 从而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因此福建省的城市化进程应打开农民进入地级市的大门 ,尤其是闽东南沿海地区的各市县, 为既愿意又有能力到城市安家的农民提供方便 。 就可以创造许多的消费需求 , 也会创造出许多的就业需求 , 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做出重大贡献 。 在鼓励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大中城市转移时,同时也应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建立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14 为广阔的空间,进一步发展壮大福州、厦门、泉州等中心城市和六个地级市增强大中城市的聚集和辐射功能,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就地就近转移。 (二)深化体制和政策改革 我国户籍制度一直是造成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首要因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 , 制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约束有所放松 。 但是由于客观存在的制度惯性和部门利益冲突 , 使得制度改革还是没有达 到预期的效果。而从福建省的市场经济发展角度看 , 消除制度因素对劳动力转移的阻滞作用 , 加快推进制度变革 、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 不仅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 , 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从长期来看,应该加强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需求的合理引导,为其提供不同的制度安排,将包括农民工在内的灵活就业整体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适合务工农民特点的大病医疗保障、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办法。切实解决进城农民的居住及其子女上学问题。同时要加强地方立法政策制度研究,维护民工的合法 权利,探索和建立民工法律保障制度,为外出民工提供司法援助,提高民工维权意识。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 就福建省的历史地理等实际因素来说。福建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十分突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可能全部进入城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