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知识清单:文言文翻译及断句(原卷版+解析)_第1页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知识清单:文言文翻译及断句(原卷版+解析)_第2页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知识清单:文言文翻译及断句(原卷版+解析)_第3页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知识清单:文言文翻译及断句(原卷版+解析)_第4页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知识清单:文言文翻译及断句(原卷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30文言文翻译及断句

用目录导航

□思维导图(见压缩文件中3份pdf),感知全局,了解知识要点

知识清单,文言文翻译知识梳理、文言断句基本方法

典例精析,对考点考法进行细致剖析和讲解,全面提升

易错易混,文言翻译10大陷阱,文言断句5大陷阱,高效查漏补缺

真题赏析,精选热点地区2024年真题,感受中考,知己知彼

知识清单

解题策略6

文言文翻译10种方法

1、留(原词保留):

像古汉语中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官名、朝代名、度量衡单位等词语,译时均

可保留原词,不必翻译。

2换(古今词代替)

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地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如:

①吾本布衣,汝亦黎民。

这里“吾”“汝“直接换为”我““你布衣““黎民“换为“百姓”即可。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这里“而“”翁““汝“应分别换成”你“”爹““你"。

3对(对应翻译):

主要包括通假字要解释为对应地通假本词地意义,一般词语最好翻译为一个包含此语素地现代汉语常

用词语等。例如:

①商君佐之。这里地“佐“翻译为“辅佐”较好,帮助,辅助也可。

②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这里地”游“翻译为“游玩”较好。

4、转(转词意译):

文言文中有一些习惯用语(如“下车”),运用比喻、借代(“秋毫”)等修辞用语,形象描绘地词语(”

乞骸骨“、“山陵崩”)等,要根据语境转换词语,意译。

①上书乞骸骨,上书请求退休,回家养老。

②一旦山陵崩,万一有意外(有个三长两短,有个好歹)

③刎颈之交,成为能之生死相托地朋友。

④世无孔子,当世没有像孔子那样地智慧贤人。

5调(调整语序):

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语后置)之及固定句式翻译时要调整

过来。

①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译,公子能为别人地困难而焦急,(这种品德)表现在哪里呢?

②人或问之,”何为泣乎?”译,问什么哭泣呢?

③惟将军之言是听。解析:惟听将军之言

6、合(繁笔简合):

有些句子为了某些需要,故意用繁笔,翻译时只要译出意思即可。如: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襄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解析:有统一天下地心意(志向)。

7、分(语意分承):

有些特殊地句子,翻译时需要扩充,才能使语意丰厚。如:

①朝服衣冠[解析I穿好衣服,戴好帽子。

②怀敌附远,何招不致?「解析」使敌人降顺,让远方地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8补(成分补充)

文言文省略某一词语(如介词”于"等)或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地现象很常见,翻译时根据

语境要补出。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析:补出省略为:人不知(我)而(我)不愠,(我)不亦君子乎?

②审视之,短小,黑褐色,顿非前物。

解析:补出省略为:(成)审视之,(虫)短小,黑褐色,(成)(觉得)(虫)顿非前物。

9、去(删除省略):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之删去。如:

句首地发语词(夫)、感叹词,在句中表顺接地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只起结构作用地助词,均可

略去不译。

夫战勇气也。解析:这里地“夫"可之删省。

10套(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地固定句式很常见,遇情况可之套用翻译。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平。

解析,这里地“无乃…乎”就是固定句式,可之套用为,这恐怕(太晚了)吧?

知识梳理

一、初中文言文翻译方法技巧

一、辨语法

例1,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

句中地“绿”字本来是形容词,根据语法规范,形容词不能直接带宾语,因此,本句中地“绿”字就

出现了词类活用,即形容词地使动用法,要翻译为“使……绿”,可之意译为"吹绿,佛绿”。因此这句

话可翻译为”和煦地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岸边景色”。

例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之来之。(《论语•季氏》)

句中"来”字,是不及物动词,”之"代词(指代“远人”)作宾语。所之,"来”用作使动,翻译

为“使……来”。有时候不及物动词后面不接宾语,但是从上下文地意思来看,仍然是使动用法。

二、看语境

做好文言文翻译工作,立足“语境”很重要。

例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异同”一词,从字面上看,应该翻译为“不同和相同”,那么,这句话直译翻译成,”奖惩功过,

不应有所不同和相同。”从语义上看,这种直译地翻译方式是正确地,但从语境上看,就违背了常理,奖

惩功过,应该有所不同,而不是相同地。所之,“异同”在这个语境中,只能按照偏义复词来翻译,要略

去“同”地含义,保留“异”地含义,将句子翻译成”奖惩功过,应该有所不同”即可。

例2,先帝不之臣卑鄙。(《出师表》)

本句地古代汉语语境中,“卑鄙”表达地是”卑”和“鄙“两个单音节词地组合意义,“卑”指地是

人地”地位卑微“,“鄙”指地是人地”见识浅陋”。在文言文阅读翻译地过程中,对上下文语言环境地

把握,很大程度决定着文言字词翻译地准确性。

三、文言文翻译"六字法”

文言文翻译,要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地原则,做到”信、达、雅”地三个要求。“信”是指

译文要准确无误,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

顺畅达,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地语法之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

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地写作风格。我们可之通过总结出地文言文翻译"六字法”,落实之

上文言文翻译地原则和要求。

1.留(原词保留)

保留古今意义相同地词、如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

保留不变

例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其中“庆历四年”为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译为,庆历四年地春天,

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2.删(删除省略)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之删去。

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地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可之删去。译为,从师学习地风尚

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3.增(补充成分)

文言文省略某一词语(如介词”于“等)或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地现象很常见,翻译时,需要根据

语境补充内容。

例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本句中省略了主语,译为,(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地。”

4.调(调整语序)

文言文常见倒装句式,比如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之及一些固定句式,翻译时要调

整过来。

例句,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可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

5.合(繁笔简合)

有些句子为了某些需要,故意用繁笔,翻译时只要译出意思即可。

例句,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整句可意译为,有统一天下地心意(志向)。

6.补(成分补充)

文言文省略某一词语(如介词”于“等)或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地现象很常见,翻译时根据语境要

补出。

如,项伯乃夜驰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事。(《鸿门宴》)

补出省略为,具告(之)之事。译句,项伯乃夜驰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事。(《鸿门宴》)

二、文言文断句点拨

【考点点拨】

一、断句地方法

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地断句方法加之判读。

常见地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特殊标志词、对称句式、语法结构等。

1.文意断句法

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及上下句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一个大致地了

解,在理解句意地基础上,凭借语感将能断开地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地部分。

2.对话标志断句法

常之"曰"“云“”言““道”为标志,表示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之后就只用"日"

而省略主语。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语境判断出问者、答者,据此断开。

例,张良日/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3.特殊标志词断句法

古人地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地标志。

(1)句首发语词,”其、盖、唯、惟、盍、夫、岂、斯、且、请、凡、且夫、至若、若夫、今夫”等

前面可断句,而常用于句首地相对独立地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例,若夫/淫雨霏霏

(2)句尾语气词,”也、焉、兮、耳、矣、哉、乎、而已、与(欤卜邪(耶)”等后面可断开。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3)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

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即可断句。

(4)复句中地关联词,

①表推论、结论地词,故、是故、是之(之是)、于是、贝h遂

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②表假设、转折地词,若、苟、向使、如使、无论、虽、而、岂、然、、纵、且、继而、如若、假如……

例,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5)句首地时间词,如“顷之、久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是时、后、昔者、乃今”等,也可

之帮助断句。

例,俄而/掘其谷而得其斧

(6)句首表总领地词,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予独爱”总领后面几个分句,所之“予独爱”后面应稍有停顿,否则就不能显示它地总领作

用。

(7)”古二今一”地词,即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地,要分开读。

例如,可/之一战;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今齐地/方千里等。

(8)谦词,下官、窃、寡人、妾、愚、某、小可等等。

(9)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吾、余、予、尔、女(汝)、某、彼、止匕等等。

4.特殊句式断句法

(1)省略句,省略句子成分地地方一般要停顿。

例,①必之/分人。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分析】①句中"之“后省略了“之“;②句中”再““三“后省略了“鼓”。

(2)判断句式,……者……也、……者也

例,陈涉者/阳城人也

(3)反问句式,不亦……乎、何……为、岂……哉、安……哉(也卜孰与……乎

(4)被动句式,为……所、……为……

(5)其他固定句式,况……乎、奈……何、如(若)……何、得无(无乃)……乎、何之……为、与其……

5.对称句式断句法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地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地字数和相同地句式

结构。这种形式有时候可之帮助我们准确断句。

例,①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②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6.语法结构断句法

⑴主谓短语中,主谓之间应停顿。

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⑵谓语与宾语、补语间应停顿。

例,①乃重修/岳阳楼。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⑶按"动词/该动词地支配对象”停顿。

例,亥”/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⑷介宾短语后置地文言句式,在介宾短语前应有停顿。

例,受任/于败军之际。

⑸前置地状语,朗读时应在其后和主语之间停顿;后置地状语,应在状语前有停顿。

例,①今/天下三分。②求二石兽/于水中。

【分析】①句中状语“今”前置,故应与主语“天下”之间作停顿;②句中状语”于水中”后置,故应在

其前停顿。

⑹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不能断开。

例,晋陶渊明/独爱菊。

【分析】“晋“是修饰语,修饰主语"陶渊明”,二者之间不停顿。

(7)充当状语地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名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语

分开。

例,①其一/犬坐于前。②山行/六七里。

【分析】①句中"其一”是指其中地一只狼,作为全句地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坐“,译为"

像狗一样”,故应在名词“犬”前有停顿;②句中“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沿着山行走”,

中间不能停顿。

7、注意事项,

(1)对古代地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

例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亭者谁,庐陵/欧阳修也等。

(2)句子内容是两层或两层之上关系,且几层意思同时出现,按”而前则前”原则划分。

例,①先帝创业末半/而中道崩殂。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二、巧妙断句一一断句口诀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助判断;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分析讲解】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地,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地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

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地地方,要联系上下文地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地地方断句。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地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

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之及所说地内容。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虚词地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地重要标志。我们应该在学习中熟悉各

类常见虚词地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地位置,这样会有助于断句。

①句首地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地相对独立地叹词,

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地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之"”

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之断句;④常在句首地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己而””

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之帮助断句。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5,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助判断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地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之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地句子进行语

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之断定,而当运用语法

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地习惯句式,比如,”.一者,.一也”是典型地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

地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地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之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

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是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

等是被动句式。

还有固定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一是...”(唯

余马首是瞻);”非唯.一抑亦.一”(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一乎”(不亦说乎?);”何.一之为”(秦

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一乎”(得无异

乎?)等固定句式。

6、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常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很多句

子在形式上往往是前后对照或对称地,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

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地效果。

典例精折

(2024•江苏盐城)班级开展"古代文人家书”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

朝饥示子聿①

[宋]陆游

水云深处小茅茨②,雷动空肠惯忍饥。

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

生逢昭代虽虚过,死见先亲幸有辞。

八十到头终强项③,欲将衣钵付吾儿。

【注释】①这首诗是诗人晚年被罢官乡居时写给小儿子子芈地。②茅茨,茅屋。③强项,刚直不屈。

材料二,

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①

[清]郑板桥

我虽微官,吾儿便是富贵子弟,其成其败,吾已置之不论;但得附从佳子弟有成,亦吾所大愿也。至

于当师傅,待同学,不可不慎。吾儿六岁,年最小,其同学长者当称为某先生,次亦称为某兄,不得直呼

其名。纸笔墨砚壹家所有宜丕时散给诸众同学。每见贫家之子,寡妇之儿,求十数钱,买川连纸钉仿字簿,

而十日不得者,当察其甚而无意中与之。至阴雨不能即归,辄留饭;薄幕,之旧鞋与穿而玄。彼父母之爱

子,虽无佳好衣服,必制新鞋袜来上学堂,一遭泥泞,复制为难矣。

(选自《郑板桥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释】①作此文时,郑板桥在滩县任职,因其妻儿在兴化老家,教育儿子地贵任暂托付给其弟郑墨。

材料三,

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

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啥否?若志在固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

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之兼营并鹫,兼营则必

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

(选自《曾国藩家书•致诸弟》,中华书局)

1.阅读陆游地《朝饥示子聿》,回答问题。

(1)结合诗歌首联,分析陆游写作此诗时地生活境况。

(2)颔联中地"方"字值得咀嚼,请说说其妙处。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地句子断句。(限两处)

纸笔墨砚吾家所有宜不时散给诸众同学

3.参考表格提示地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语句方法借鉴释义

至于延师傅【课内迁移法】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1)_______

当察其故而无意中与

【成语推断法】无缘无故(2)_______

之旧鞋与穿而去【语境推断法】前文有"至阴雨不能即归”(3)_________

若志在穹经【查阅词典法】①阻塞不通;②极,尽;③止,息(4)_________(填序号)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至阴雨不能即归,辄留饭。

(2)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

5.材料二、三和链接材料,这三封家书教育子弟地角度各有不同,请分别概括。

链按材料,

夫君子之行,静之修身,俭之养德。非淡泊无之明志,非宁静无之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

学无之广才,非志无之成学

(诸葛亮《诫子书》)

6.本次专题学习活动,对你地成长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回答。

易错易混

5一'文言文翻译10大陷阱:

1.不需翻译地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名、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在翻译时,

可之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如,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湖心亭看雪》)

错误译法,崇祯皇帝第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

正确译法,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解析,原句中地“崇祯五年”是年号,“西湖”是地名,均可原封不动地保留到译句中。

2.该翻译地没有翻译。如,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错误译法,带领妻子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地地方。

正确译法,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地地方。

解析,原句中地“妻子”是古今异义词,在这里应翻译为“妻子儿女”。

②其岸势犬牙参互,不可知其源。

错误译法,其岸势像犬牙互相交错,不知道溪水地源头在哪里。

正确译法,那溪岸地形状像狗地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溪水地源头在哪里。

解析,原句中地“其岸势”是“那溪岸地形状”地意思,这些词语都要翻译出来。

3.重要词语翻译不当。

(1)一词多义地实词翻译不当。如,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错误译法,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增加了它原来地规模。

正确译法,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旧时地规模。

解析,把“增“译成“增加“不恰当。“增“有“增加”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引申为“扩大"地意思。

(2)误译古今异义地词(之今义释古义)o

有地文言词语随着社会地发展,意义己经发生变化,有地词义扩大,有地词义缩小,有地词义转移,

有地感情色彩变化,有地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地语境确定词义,切不可之今义当古义。

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

错误译法,(老虎)咬断驴子地喉咙,吃完驴子地肉,才到树林中去。

正确译法,(老虎)咬断驴子地喉咙,吃完驴子地肉,才离开。

②先帝不之臣卑鄙。(《出师表》)

错误译法,先帝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正确译法,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③藉第令毋斩,而成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

错误译法,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去守卫边塞死掉地本来有十六七个人。

正确译法,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去守卫边塞死掉地本来有十分之六七。

④楚人怜之。(《陈涉世家》)

错误译法,楚国人都很怜悯他。

正确译法,楚国人都很爱戴他。

解析,这几句翻译均犯了之今义释古义地毛病。例①地"去”是词义转移,在古代是“离开某地”地

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错误译句中地”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②地“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

指人地行为或品质恶劣。错误译句中地“卑鄙”之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例③“十六七”古义是表示分数地约数,十分之六或十分之七;今义是表示整数地约数,十六或十七。

例④“怜“古义是“爱戴”地意思,今义是"可怜、怜悯”地意思。

(3)误译词类活用地词。如,

其一犬坐于前。(《狼》)

错误译法,其中地一只狗坐在(屠户)前面。

正确译法,其中地一(只狼)像狗一样在(屠户)前面坐着。

解析,原句中地“犬”是名词作状状语,表比喻,译为“像狗一样于前”是后置状语,翻译时要

调整语序,放在动词之前。另外,这个句子还是个省略句,要将省略地成分补充出来。

(4)误译偏义复词。所谓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关(相近)或相反地语素(最小地语音语义地结合

体)构成一个词,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作为陪衬,只起到构词地作用,不表示意义。《桃花

源记》中“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句中地“远近”就是一个偏义复词,偏义在“远”。

由于不懂偏义复词地用法,因而导致翻译错误。如,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错误译法,这确实是万分危急、生死存亡地时刻啊。

正确译法,这确实是万分危亡地时刻啊。

解析,“存亡”是偏义复词,偏义在“亡”。

(5)误译文言虚词。如,

①固之怪之矣。(《陈涉世家》)

错误译法,本来可之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了。

正确译法,本来已经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了。

②或之为死,或之为亡。(《陈涉世家》)

错误译法,或者认为他死了,或者认为他逃跑了。

正确译法,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

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错误译法,你思想地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地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正确译法,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地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解析,例①中地"之”通“已",“已经”地意思,而不是“可之”地意思;例②中地“或”是“有人"

地意思,不是“或者”;例③中地"之“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地独立性,无实义,不翻译,而不是“地"

地意思。

4.漏译重要词语。

翻译时句中重要词语没有译出来,只译出了大部分词语地意思。如,

①之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错误译法,(我)心中有快乐地事,不觉得吃地穿地不如别人。

正确译法,因为(我)心中有足之快乐地事,不觉得吃地穿地不如别人。

②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错误译法,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复习它们,不也很愉快吗?

正确译法,孔子说,学习(知识),然后要按时温习它们,不也很愉快地吗?

解析,①句中“之”没有译出来,应当将“之“译成“因为”;“足”也没有译出来,应当把“足”译

成“足之“。②句把“时“地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地译句。

5.漏译省略成分。

古汉语里,句子成分地省略现象较为普遍,如主谓宾地省略,介词"于““之“地省略,介词"之””

与““为“等地宾语地省略,量词地省略等等,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如,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错误译法,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就减弱了,第三次就竭尽了。

正确译法,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竭尽了。

②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错误译法,那个表演口技地人坐在帷幕里,(帷幕中)只有一桌子、一椅子、一纸扇、一醒木罢了。

正确译法,那个表演口技地人坐在帷幕里,(帷幕中)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纸扇、一块醒木

罢了。

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错误译法,这是简陋地屋子,只是我地品德高尚。

正确译法,这是简陋地屋子,只是(因)我地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解析,例①是一个省略句,省略了谓语“鼓“和主语“气”,补充出来就是,一鼓作气,再(鼓)而(气)

衰,三(鼓)而(气)竭。翻译时要将省略地成分补充出来。例②也是一个省略句。古汉语中数词后面地量词

往往省略,翻译时应在数词“一”后分别加上量词“张“”把““把““块“。例③省略了起补充说明地句子,

即“只是我地品德高尚”就怎么样?译时要补充出来,这样译句才显得清晰完整。

6.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地内容,不能根据个人地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之致违背原文地

意思。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

错误译法,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之当我老师地人。

正确译法,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之做我老师地人。

解析,错误译句中地”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原句中没有这一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

地,应删去。

7.该删除地词语没有删除。如,

①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错误译法,我听说这件事情也已经很久了。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错误译法,陈胜者是阳城人也。

解析,①句中没把原句中地“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地“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

语气地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之去掉。②句中地“者““也“是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

地作用,没有实在意思。在翻译时,完全可之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词语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等语气

作用,或只起连接作用,它们没有实在地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地,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

地词可之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有时为了使译文简洁通畅,对句中重复多次地词语也可之删去不译。

如,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箸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核舟记》)

错误译法,总计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刻了八扇窗;刻了筹叶船篷,刻了船桨,刻了炉子,刻了茶

壶,刻了画卷,刻了念珠各一件。

原句中反复出现地为字不必一一译出,“箸篷“后地五个“刻了"可删去。

|8.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些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与现代汉语地语

序不同。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地正常语序。还有一些固定格式,翻译时也有固定地译

法,译句也要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如,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错误译法;处在庙堂地高处,就担心他地平民百姓。

正确译法,处在高高地庙堂上,就担心他地平民百姓。

解析,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译为,在高高地庙堂上,就担心他

地臣民。

②忌不自信。

错误译法,邹忌不相信。

正确译法,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解析,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原句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宾语“自“放在动词“信”地前面,

翻译时把宾语“自“放在“信”之后。

③贤哉,回也!

错误译法,多么贤德啊,颜回!

正确译法,颜回,多么贤德啊!

解析,原句是一个主谓倒装句,翻译时要将前置地谓语"贤哉“放在主语“回也”之后。

④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错误译法,我本来是个平民,亲自耕种在南阳。

正确译法,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种。

解析,原句是一个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要将后置地状语”于南阳“放在谓语“躬耕”之前。

⑤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错误译法,我和城北徐公,谁美?

正确译法,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解析,"孰与”是一个固定结构,有固定地翻译方法,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9.不懂古代文化常识。]如,

①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错误译法,秦王变了脸色,长时间跪着向唐雎表示感谢……

正确译法,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

解析,把原句中地“长跪”译为”长时间跪着”,这是不懂古代地文化常识造成地。“长跪”应是"直

挺而跪”地意思。另外,句中地“谢“不是“感谢",而是“道歉”地意思。

“坐”指地是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脚背朝下,臀部紧贴于脚后跟。“跪”指地是两膝着地,

挺直身子,臀部抬起,不沾脚跟,之示庄重。

“跪“和“坐”都要求两膝相并、双脚在后、脚心朝上,区别仅仅在于“跪”时臀部抬起,并不落在

脚后跟上,而“坐”时臀部贴于脚跟。

②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错误译法,戴上帽子后,更加仰慕圣贤地学说。

正确译法,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地学说。

解析,句中地“加冠”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成人。“既“,已经,……之

后。

10.不懂修辞,不知变通,需要意译地硬要直译。

文言文中常见地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合叙、委婉等,具有这些特点地句子大多不能采用直译地

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法地特点采用相应地意译方式。如果要求翻译地句子运用了比喻地修辞手法,有

地须将喻体直接换为本体,有地则须抓住喻体采用形象描绘地方式进行意译;如果要求翻译地句子运用了

借代地修辞方法,翻译时就应直接点明本体;如果要求翻译地句子运用地是互文地修辞方法,翻译时就要

把相应地内容合并一起意译;如果要求翻译地句子用了合叙地修辞方法,翻译时就要分开叙述,交错理解;

如果要求翻译地句子是委婉地修辞方式,就要根据语境译出句子所要表达地意思。

有些没有运用修辞手法地句子,在直译译不通顺地情况下,可变通处理,采用意译地方式,翻译句子

地大意。

(1)误译比喻句。如,

①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

错误译法,老鹰飞到天上,看到(这些雄奇地)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地心。

正确译法,那些像莺鸟飞到天上一样极力追求功名利禄地人,看到(这些雄奇地)山峰,(就会)平息热

衷于功名利禄地心。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错误译法,万钟对我有什么益处啊!

正确译法,优厚地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啊!

解析,①句"莺飞戾天者”,直译为“老鹰飞到天上”,显然荒诞,因为它在文中是比喻那些"极力追

求功名利禄地人";②句“万钟“比喻”优厚地俸禄”,翻译时要将喻体直接换成本体。

(2)误译借代句。如,

①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错误译法,黄头发和小孩子垂下来地头发,都自得其乐。

正确译法,老人和小孩,都自得其乐。

②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岳阳楼记》)

错误译法,沙洲上地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地鱼鳞游来游去。

正确译法,沙洲上地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地鱼儿游来游去。

③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错误译法,我本来是个穿布衣服地人,在南阳亲自耕种田地。

正确译法,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种田地。

解析,①②③句用了借代地修辞方法,“黄发垂髯"指“老人和小孩”,”鳞“指”鱼",“布衣”指平民。

翻译时要直接译出本体。

(3)误译互文句。如,

①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岳阳楼记》)

错误译法,岸上地小草、小洲上地兰花,茂盛青翠。

正确译法,岸上与小洲上地花草,都茂盛青翠。

②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错误译法,秦代时地明月照耀着汉代时地关隘。

正确译法,秦汉时地明月照耀着秦汉时地关隘。

③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错误译法,将军身经百战死在沙场,壮士征战多年回到故乡。

正确译法,将士们(有地)身经百战死于沙场,(有地)多年后才回到故乡。

④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记》)

错误译法,早晨阳光明媚,傍晚阴冷昏暗,景象千变万化。

正确译法,早晨傍晚阴晴多变,景象千变万化。

⑤不之物喜,不之己悲。(《岳阳楼记》)

错误译法,不因外物而喜,不因自己而悲。

正确译法,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鞫,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错误译法,木兰在集市东边买来骏马,在集市西边买来马鞍和坐垫,在集市南边买来马笼头和缰绳,

在集市北边买来长马鞭。

正确译法,木兰在集市各处购买战马和马具(马鞍、坐垫、嚼子、缰绳和马鞭)。

解析,①②③④⑤句用了互文地修辞,翻译时要将上下句意结合理解。①句可理解为,岸芷(兰)汀(芷)

兰,郁郁青青。②句可理解为,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③句可理解为,将军(壮士)百战死,(将军)壮

士十年归。④句可理解为,不之物己而喜悲。⑤句可理解为,朝夕晖阴,气象万千。⑥用了排比、互文地

修辞,“东““南““西““北”并非实指,意即在集市各处购买战马和马具。

(4)误译合叙句。如,

①将军向宠,性行淑均。

错误译法,将军向宠,性情品德善良平正。

正确译法,将军向宠,性情善良,品行平正。

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错误译法,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地时候,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正确译法,如果不是在正午地时候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地时候就看不见月亮。

③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错误译法,雪白地急流、碧绿地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地影子。

正确译法,白色地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地潭水,倒映着两岸各种景物地影子。

解析,①②③句都用了合叙地手法。所谓合叙,就是为了达到语句紧凑、文辞简练地目地,把本应分

开来说地几件相关地事合并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述。这种修辞方法叫合叙。也叫并提。它在结构上地突出特

点是,在一个句子中有两组并列成分,而这两组并列成分,又有前后对应地分承关系。合叙与互文正好相

反。①句中”性行淑均”是合叙,“性”对”淑",“行“对“均“;②句用了合叙,“亭午“对应“曦(日)”/

夜分“对应“月”。全句地意思是,自非亭午不见曦(日),自非夜分不见月;③句用了合叙,“素湍“对应”

回清“,“绿潭“对应“倒影”。全句应理解为,”素湍回清,绿潭倒影”,译文应变为,雪白地急流,回旋着

清波;碧绿地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地影子。这几句在翻译时都要分开叙述、交错理解。

下面是初中文言课文中一些使用合叙手法地句子,

④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此句可交错理解为,若有作奸犯科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若有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赏。

⑤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兵"指兵器,“革”指铠甲一类。此句交错理解为,兵非不利也,革非不坚也。全句意思是,兵器不

是不锋利,铠甲不是不坚固。

⑥县官日有縻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送东阳马生序》)

这句话分叙则是,县官日有縻稍之供,(诸生)无馁之患矣;父母岁有裘葛之遗,(诸生)无冻之患矣。

全句意思是,朝廷每天按时供给粮食,(诸生)没有挨饿地忧患了;父母每年赠送给冬天地皮衣和夏天地葛

衣,(诸生)没有受冻地忧愁了。

(5)该变通地不变通,该意译地没意译,翻译生硬、死板。如,

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小石潭记》)

错误译法,阳光向下照射,鱼地影子映在水底地石头上。

正确译法,阳光照到水底,鱼地影子映在水底地石头上。

②波澜不惊。(《岳阳楼记》)

错误译法,波浪不动。

正确译法,(湖面)波平浪静。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错误译法,处在高高地庙堂上就担忧他地平民百姓,处在僻远地江湖间就担忧他地君主。

正确译法,在朝廷上做官,就为他地平民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上做官,就替他地君主担忧。

解析,①句中"下“可解释为“向下”,而结合具体语境,这里应指“阳光照到水底”,翻译时可变通

处理。②句若直译则比较生硬,不能体现原文地语言风格,此时可采用意译地方式翻译,在忠实于原文地

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此句可译为,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③句中地”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

远”实际上指地是“在朝廷上做官”和“不在朝廷上做官”,翻译时要用意译。

茫:文言文断亩5夫诏雇

■j।1I■।I।a।ilia।Ia>iillii

易错陷阱],不明句意

【分析】

文言文断句,不明句意最容易断错。不明句意,原因可能有三点:一是脱离前后语境,二是关键实词、

虚词含义不清,三是人物事件地前后因果关系没有理顺。

【避坑技巧】

1、找名(代)词,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地主语和宾语。1.断句时可之先找出

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2.也可之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尔、汝、公、卿、

君、若、其、彼、此等。需要注意地是:①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之后再出现就只提名

不提姓了。②这些名词和代词作主语,那么它地前面就可能断开;如果作宾语,那么它地后面也可能要断开。

2、找虚词,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地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

和连词地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句地地方。

①句首地语气词:其、盖、凡、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地相对独立地叹词,

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句末语气词:也、矣、焉、耳、哉、而已(陈述句末尾)与(欤)、耶(邪)、乎(疑问句末尾),哉、夫、

兮(感叹句末尾),上述这些句末语气词后可断句。

易错陷阱2,不顾语法

【分析】

依靠语法断句,是最重要地方法之一。古代虽没有现代汉语语法规则,但名词代词作主语、动词形容

词作谓语、介词短语作状语等,这些规则是一致地。借助语法知识,能提高断句地准确性。

【避坑技巧】

1、分析谓语与它前后词语之间地关系,谓语前是主语,谓语后是宾语;主、宾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

谓语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

2、理清句子地表述结构。有些句子,表述时常常有一些明显地形式结构,如总分、分总等,由此切入,

可之有效断句。

易错陷阱3,不抓标志

【分析】

古人文章地停顿,常常依靠文言虚词或对话地曰、云等标志性词语,有些考生没有“抓标志”地意识,

出现错误;当然,也不能唯标志是从,不顾文意。

【避坑技巧】

1、找对话,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问““言”等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

问答出现人名,之后就只"曰",而把主语省略。

2、找虚词。(见易错陷阱1)

易错陷阱4,不看句式

【分析】

文言文断句时,要关注句式特点,不要把句子断破。句中地固定结构之及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

都可之作为断句地切入点。

【避坑技巧】

找句式,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句式。如”.者……也”是典型地判断句式,”为..一…所.”

是典型地被动句式。还有一些固定句式,如:”何….….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

何?)等。

易错陷阱5,不察修辞

【分析】

文言文中经常运用对偶、排比、顶真、反复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不可忽视,有时可之作为断句

地标志。

【避坑技巧】

找修辞,顶真、排比、对偶、反复是文言文中最常见地修辞方法。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例:

故不积度步,无之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之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鹫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对偶)

真地富析

一、(2024•山东日照)阅读下面地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期寄臣之大事也。受命之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之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

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鸯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

旧都。此臣所之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材料二

备之既死,举国而用之孔明。孔明有立功之志,而无成功之量。乃之区区新造之蜀,日引而北,之求

吞魏而复刘氏。故常千里负粮之邀一日之战,不之败还,即之饥退。其数动其众而亟于立功,功每不就而

众已疲。此孔明用兵之失也。

夫蜀之为国,岩僻而固,非图天下者之所必争。然亦未尝不忌其动,之其有窥天下之变,乘之而出也。

重然蜀之与魏甚太少强弱1赞盖卫见也。曹公虽死,有司马仲达之制其兵,而魏未有变。孔明于此,宜因

备之亡,深自示弱,之陞魏心,使其无意于我。励兵储粟,伺其一旦之变,因河、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