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先秦时期(远古至公元前221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起源与奠基 课件_第1页
第1讲 先秦时期(远古至公元前221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起源与奠基 课件_第2页
第1讲 先秦时期(远古至公元前221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起源与奠基 课件_第3页
第1讲 先秦时期(远古至公元前221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起源与奠基 课件_第4页
第1讲 先秦时期(远古至公元前221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起源与奠基 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通史纵横·概览第1讲先秦时期(远古至公元前221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起源与奠基主题重构·融通高考真题·品悟大题攻略·建模通史纵横·概览主题重构·融通主题融通一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起源任务驱动1.学习情境——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材料一(1)与图1相比,图2反映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分布有哪些变化?图1纲要上第1课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图2纲要上第1课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2023·全国新课标卷·T43)材料二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不间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融汇各地域文化的涓涓细流,内涵不断丰富,影响逐渐扩大,形成“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气象。(2)选择一个地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地域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要求:选择的地域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提示:(1)变化:从分布多元走向一体,逐渐集中于中原(黄河中下游地区)。(2)示例地域:黄河流域。观点: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论述:黄河流域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动植物资源丰富,中国先民很早在这里繁衍生息。旧石器时代有丁村人、蓝田人,在新石器时代出现了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代代先民繁衍生息、辛勤劳动,刻画出中华文明的成长轨迹。新石器时代,先民使用磨制石器工具,开创了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业,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农业工具,生活逐渐稳定,由此进入农耕文明。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孕育了中国的自然观、时间观、宇宙观乃至伦理观。农耕的发展促进了制陶等手工业的发展,产生了精美的陶器,代表有彩陶和黑陶,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奠定了中华文明精于工艺、善于创造的基因。生产的发展催生文字的出现,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表达了先民的需求和意愿,之后文字逐渐摆脱图形的束缚,接近我们熟悉的样貌。由于农耕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化随之出现。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礼器,阶级阶层分化明显,中国即将进入阶级社会的门槛,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传说中五帝之首的黄帝是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尊称为华夏始祖,成为中华民族的纽带和精神核心。五帝中最后两位尧、舜,尧禅让于贤能的舜的做法成为后世国家治理中任人唯贤的思想源泉。因此,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地位。2.社会情境——认识中华文明的演进材料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人类从事农耕和畜牧后,才可能比较稳定地获得丰富的食物来源,而且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并储存它。这就使人口得以较大的增长,并可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的交换,还使某些人有可能积聚财富。——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思考:根据材料,概述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的深远意义。提示:深远意义: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农业的出现使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加速了人口增长;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的交换;出现了剩余产品和贫富分化,进而产生了阶级和国家。史论阐释1.原始农业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2.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维度阐释基本特征——多元一体纵观中华文明形成的整个过程,各主要文化区整体上呈现出百花齐放、多元并进的局面,并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突出特征——兼收并蓄各主要史前文化区之间的交流日益深入,彼此吸收各自长处,这是各地区文明化进程加速的重要原因,这种开放性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产生重要促进作用典型特征——延绵不断(1)在中华文明内部,主导文化对其他文化兼收并蓄,不断丰富中华文明内涵,促进各地区一体化进程发展和文化认同感增强;(2)在与周边地区文明的交流和碰撞中,中华文明同样兼收并蓄、取长补短、与时俱进主题融通二家国同构——早期国家的形成及特征任务驱动1.学习情境——探究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材料纲要上第1课西周分封示意图选择性必修3第1课历史纵横:成熟的青铜文明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提示:(1)从政治上看,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王权借助神权巩固自己的统治;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最高执政集团还没有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2)从经济上看,农业和手工业发展,集体劳作;青铜铸造业发达。(3)从文化上看,汉字发展成熟,出现了甲骨文;崇尚祖先崇拜,敬天保民;形成礼乐文化。2.学术情境——认识早期国家与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关系材料殷周时代的国家,一方面还没能摆脱氏族纽带,呈现出了浓厚的“家国不分”色彩,另一方面又孕育着日趋集中化的权力和日趋复杂化的官员组织。到了战国时期,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已足以支撑起一个更复杂的文明了,变法运动遂应运而生。由此建立的官僚政治的基本特点,包括分科分层的官僚组织架构、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和充分利用文书档案,以及“选贤任能”,依赖职业文官而不是贵族来承担行政等方面。伴随着秦朝的统一,一种新的政治体制正式奠基,随后便是“汉承秦制”。——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围绕中国早期国家与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关系,自拟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提示:论题:商周时期是大一统国家多元一体发展格局的奠基阶段。论述:从商朝的内外服制到西周的宗法分封制,中原对周边地区的统治力不断增强,为大一统国家的疆域奠定基础;西周通过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构建了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尊尚礼乐的文化认同,族群聚合加强,这使一个来源多样并由不同族群组成的王朝形成了天下一家的心理文化认同。同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促使家国同构的特色国家观念形成,影响深远。从多元的文明起源到中原地区为核心(一体)进入早期国家,此后中原地区文明不断向周边辐射扩散,成为此后大一统国家的核心凝聚地,发挥着核心引领的作用。文明起源既有多样性也有统一性。中国早期自身发展道路具有独特性,中华民族呈现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史论阐释1.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夏、商、周王制时代的“中国”认同(1)拥有天下共主地位与权威的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相继出现,均是纵向上传承和认同三皇五帝以来的历史文化传统,横向上获得天下各地邦国、诸部政治与文化认同的产物。(2)夏代的九州、五服、四海,商代的内服、外服,周代的王畿内外人民对夏、商、周王朝的政治与文化认同,是三代王朝在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得以维系天下共主政治地位的深层机制。(3)天下各地邦国与诸部对于三代王朝政治上、文化上的普遍认同,则是古代中国最终走向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道路的根本内在原因。(4)夏、商、周三代王朝对三皇五帝以来形成的历史文化传统的认同、赓续和发扬光大,是古代中华文明连续性发展的精神纽带和动力源泉。2.商周治国理念的变革:从“神本”到“民本”(1)殷商尊神敬祖重巫,有着强烈的“神本”文化特征。殷人迷信上天的权威具有绝对性,对天命只能顺从,一切唯神,一切在卜,在政治生活中,神权统治得到进一步加强。(2)西周治国思想体现出对人事的重视,逐渐向“民本”思想转变。①将重视神与人事结合起来。西周初期提倡天命观,后由重天命、鬼神到重人事、天命无常、敬德保民理念转变。②宗教与礼教(政治、道德、法律)逐渐分离。西周全面推行分封制,形成严密的等级结构,并通过“德”“刑”“政”“礼”等手段进行积极统治。主题融通三乱世之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任务驱动1.学习情境——探究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材料纲要上第2课探究与拓展:“问题探究”史料选择性必修2第4课历史纵横:刀耕火种与铁犁牛耕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战国变法运动兴起的必然性并指出其效果。提示:必然性: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了奴隶制人身依附关系,引起社会阶级关系变化;变法是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提出的要求,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解放生产力,进行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最有效途径;频繁的战争对各国提出变法革新的要求,为在战争中把握主动,各国致力于富国强兵,为达到目的,许多国家进行了改革;变法是法家思想推动的结果,百家争鸣中法家提倡顺应形势变法革新,主张以法治国,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为推行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效果:从政治、经济上沉重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加速了各国封建化的进程,使国力强盛,推动社会转型。2.学习情境——认识孔子的思想(2023·全国甲卷·T47)材料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在周游列国遭遇困窘的情况下,仍“讲诵弦歌不衰”。孔子曾向鲁国、齐国的音乐大师学习,并有深刻的领悟力和高超的演奏技巧。史载,孔子整理的《诗》305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强调“正音”“雅乐”,反对靡靡之音。他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又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在孔子看来,“乐教”不仅仅是声乐、器乐、歌舞等形式,而且是育人才、齐风俗,实现政治与社会理想的重要途径。“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据《史记》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提倡“乐教”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乐教”思想的影响。提示:(1)原因:分封制度的瓦解;礼崩乐坏局面的出现;“克己复礼”主张的提出;维护等级秩序的需要;乐教具有育人才、齐风俗的作用;是实现政治与社会理想的重要途径。(2)影响:有利于提升个人自我修养;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具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3.学术情境——理解先秦时期与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模式的关系材料渊源于先秦的大一统思想和理念,在秦汉以后转化为政治实践,形成了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这一体系既反映了先秦以来历史文化传承的某些因素,更深刻体现了战国以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国家治理体系上的政治诉求。我国历史上秦汉唐宋元明清所创造的文明高峰,都与这一治理体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不可分割。中华民族之所以产生并长期凝聚不散,也是这一治理体系延续不断的结果。——卜宪群《从历史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大一统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做出合理阐释。提示: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始祖,也被周边民族认同,推动了中华民族同源共祖意识的形成;西周建立了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的等级分封制国家结构,包含着大一统的制度萌芽;春秋战国时期是早期国家(以血缘传承为基础)向成熟国家(以地域划分为依据)转型的关键时期,集权制度随着局部统一而异军突起,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国家治理设计了一整套制度和治国方案,为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奠定基础。综上所述,大一统的制度、文化认同观念在先秦时期已经奠基,体现了大一统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史论阐释1.春秋战国时期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2.轴心时代中西方文明的比较维度春秋战国古希腊经济(1)铁农具、牛耕技术使用,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形成了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2)手工业、商业相对落后(1)工商业发达、对外贸易兴盛;(2)由于土地贫瘠,农业相对落后政治宗法分封制逐渐崩溃,逐渐形成了中央集权制度,国家权力不断上移,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雅典逐渐建立了直接民主制度,国家权力不断下移,促进了雅典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思想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和法家思想尤为兴盛,华夏认同观念产生人文主义思想成为希腊文化的主流,强调人的价值和意义,提倡个性的张扬和人性的合理性高考真题·品悟考点年份(2022-2024)备考策略先秦时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2024(1)全国新课标卷·T1

(2)湖南选择考·T11.考查特点(1)高频考点:中华文明的起源、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百家争鸣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2)常规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2.备考指导(1)印证中华文明起源的文化遗存及特点,印证私有制、阶级、国家出现的文化遗存及其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仍是高考复习的主要内容,但同时也要注意商周时期原始民主、早期民族交融等内容(2)注意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引发的经济、政治、思想变动(3)关注商鞅变法的内容与影响(4)关注百家争鸣产生的背景,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主张及价值2023(1)天津等级考·T1

(2)福建选择考·T1(3)江苏选择考·T1

(4)湖南选择考·T2先秦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2024(1)浙江1月选考·T1

(2)浙江1月选考·T32023(1)全国新课标卷·T24

(2)山东等级考·T1(3)海南等级考·T12022全国乙卷·T24先秦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2024(1)山东等级考·T2

(2)广东选择考·T1(3)北京等级考·T12023全国新课标卷·T252022山东等级考·T1典题示例(2024·全国新课标卷·T1)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 (

)A.旧石器时代早期B.旧石器时代晚期C.新石器时代早期D.新石器时代晚期命题情境本题以某史前遗址发掘出的1300余座墓葬构建学习情境考教链接(1)考查主旨:新石器时代阶级的出现(2)教材题源:“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考古发现表明,这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关键能力【易错陷阱】概念不清:忽视题干中墓葬的差别和礼器,仅关注“石制、陶制”,就容易理解为已经出现石器和陶器,认识不到礼器所代表的阶级差别,结果错选C。·变式训练1.(变考向·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河洛地区的苏羊遗址出土的高等级遗物兽首石雕,其外形与半拉山遗址出土的一件红山文化石雕兽头相似度颇高。由此可知(

)A.当时区域经济文化交流频繁B.南北区域经济文化各具特色C.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特点D.早期文明发展呈现多元一体【解析】选D。据材料“河洛地区……红山文化石雕兽头相似度颇高”可知,位于黄河流域的苏羊遗址出土的兽首石雕与北方辽河流域半拉山遗址出土的红山文化石雕兽头相似度颇高,说明不同区域之间交流交融并呈现出一致性,中华早期文明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特点,D正确;当时不同区域之间经济文化有所交流,但“交流频繁”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A;南北区域经济文化各有特色,相互有交流有融合,但与材料主旨信息不符,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苏羊遗址、半拉山遗址出土文物具有相似性,不能由此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的特点,排除C。2.(变情境·陶寺遗址的陪葬品)在陶寺遗址早期墓地中,彩绘蟠龙纹陶盘只见于几座大型墓葬,且每座墓仅有一件。稍大的中型墓虽有绘朱彩的陶盘,但其上绝无蟠龙图像。作为古代王室、诸侯专用的鼍鼓、特磬也只见于陶寺遗址早期的几座大型墓葬。这说明当时 (

)A.多种文化交相辉映B.宗教观念趋于淡薄C.礼乐制度雏形出现D.已经进入阶级社会【解析】选C。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陶寺遗址出土的彩绘蟠龙纹陶盘的规格很高,蟠龙图像也似乎有特殊含义,而非一般纹饰,作为古代王室、诸侯专用的鼍鼓、特磬也只见于陶寺遗址早期的几座大型墓葬。这表明陶寺文化已经存在某种严格按照等级次序使用礼器的规制,C正确;根据题干材料看不出多种文化交相辉映,排除A;依据题干材料无法判断当时宗教观念是否趋于淡薄,排除B;夏朝建立,我国才开始进入阶级社会,排除D。真题体验知识点一先秦时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2023·天津等级考·T1)有学者把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将第一个阶段形容为“满天星斗”,第二个阶段为“月明星稀”,第三个阶段为“皓月凌空”。与“月明星稀”的形容相类似的是 (

)A.原始群落的分布形态B.部族林立的邦国形态C.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D.大一统国家典型形态【解析】选C。据材料“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并结合所学可知,“月明星稀”即以二里头文化为先导的中原夏商西周王朝时期,这一阶段中原出现了夏、商、西周早期国家,周边还有很多的方国部族,因此与“月明星稀”的形容相类似的是“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故选C;“满天星斗”形容的是不同文明如星斗散布于中国大地,与之相对应的是“原始群落的分布形态”或“部族林立的邦国形态”,排除A、B;“皓月凌空”是指秦汉以后,随着秦王朝的统一,中国历史进入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时代,多元文化融为一体,与之相对应的是“大一统国家典型形态”,排除D。2.(2023·福建选择考·T1)商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带着他的“子姓”分族巡行一方。所到之处,当地部族向其纳贡,获得赏赐,并派人加入商王的队伍。这种巡行(

)A.扩大了商朝的疆域范围B.形成了部族之间的血缘认同C.宣示了商王的统治权力D.加强了内服外服的商业联系【解析】选C。商王巡行地方时,当地部族向其纳贡,获得商王赏赐并派人加入商王的队伍,表示自己服从商王的统治,这也就宣示了商王的统治权力,故选C;向商王纳贡的部族能够获得商王的赏赐,说明它们就是商朝统治范围之内的部族,所以上述巡行并未扩大商朝的疆域范围,排除A;商王的巡行表明地方部族对其统治的认同,但由于商王巡行的部族与自己不属于同一部族,没有血缘关系,所以不会形成部族之间的血缘认同,排除B;题干所述体现的是商王和地方部族之间的一种政治联系,而不是商业联系,排除D。3.(2024·湖南选择考·T1)西周时期,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不过是更换宗主。这说明西周(

)A.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 B.血缘政治色彩浓厚C.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国人虽能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也只是更换宗主,这说明即使国君可能因国人的意见而被更换,但新立的国君依然是基于血缘关系的继承,维护了血缘政治的传统,说明血缘政治色彩浓厚,故选B;“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说法错误,国人虽能发表意见并产生一定影响,但最终决定权不在国人,排除A;材料中并未体现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排除C;材料表明宗法制度在当时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未遭到破坏,排除D。4.(2023·江苏选择考·T1)春秋时期,晋国在兼并虞国等同姓方国时,也与无终戎等北方诸戎和好,以免于在同楚国争霸过程中腹背受敌。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北方诸戎已融入华夏族B.政治权力下移至卿大夫C.楚国吴起变法成效显著D.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解析】选D。据材料“兼并虞国等同姓方国”“同楚国争霸”可知,春秋时期,同姓诸侯相互之间或者同姓诸侯与异姓诸侯之间都存在大规模战争,这说明当时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等级秩序已经遭到了严重破坏,故选D;“和好”只能说明北方诸戎与中原诸侯之间保持了相对和平的政治关系,并不代表北方诸戎融入了华夏族,排除A;晋国属于诸侯等级,反映了政治权力由天子下移至诸侯的趋势,排除B;楚国吴起变法是战国时期的改革运动,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C。5.(2023·湖南选择考·T2)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吕不韦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魏冉、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

)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解析】选A。与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为其宗族及国人不同,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多为关东六国人,而非宗族、秦人,这与秦国变法较六国彻底相关,可知秦国君主权力加强,官僚政治制度相对完善,故选A;“用人政策不断改变”偷换了概念,秦国任相来自不同国家,正是秦王执行广纳贤才这一用人政策的表现,排除B;关东六国有李悝变法、吴起变法等,只是没有商鞅变法彻底而已,也对各国的宗法制造成冲击,排除C;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法家在各国都较受欢迎,排除D。知识点二先秦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6.(2024·浙江1月选考·T1)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这一时期 (

)A.种植粟和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B.邦国林立,早期国家形成并发展C.先后出现精美玉器、青铜器和铁器D.氏族成员平等,未出现阶级分化【解析】选A。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仰韶文化时期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故选A;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与题干“新石器时代”不符合,排除B;新石器时代尚未出现铁器,此项说法错误,排除C;新石器时代晚期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排除D。7.(2023·山东等级考·T1)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下列与陶器相关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的是 (

)A.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B.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C.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D.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解析】选C。私有财产伴随着贫富分化、阶级分化等现象出现,“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说明此时已出现私有财产,故选C;“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仅能说明已经使用陶器,排除A;“多人合葬墓”也可能是民族集体墓葬或生活区域,无法确认其是否为私有财产,排除B;“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仅能说明出现了带有图案和纹样的陶器,排除D。8.(2022·全国乙卷·T24)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

)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解析】选C。依据所学可知,南方的铜矿冶炼成铜后被贩运到北方,促进了北方青铜冶铸业的繁荣,加强了南北方经济联系,C为正确答案。A主体不一致,题干主体是手工业,而非农业。B中的“依赖”太绝对。D不符合史实,题干呈现的铜矿有三处,其中有两处位于荆楚地区,这一地区并非商、西周直接统治区域。9.(2023·海南等级考·T1)《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军事理论的形成 B.生产方式的变革C.政治制度的演进 D.地形地势的利用【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个体劳动取代了集体劳动,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繁荣,促进了社会人口的增长,也助推了当时社会矛盾规模的扩大,故选B;军事理论只能影响作战的方式,对战争规模的影响有限,排除A;按照唯物史观的相关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时社会政治制度的演进也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繁荣的基础上,排除C;地形地势属于客观自然条件,短时期内很难发生明显变化,对当时人口规模和社会冲突的影响有限,排除D。10.(2024·浙江1月选考·T3)1896年,法国某考察团进入四川,留下了记载:“在彭山县进入了令人赞叹的成都平原——它遍地庄稼,人口稠密……繁荣富庶,令人难以置信,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当地人充分领悟、广泛使用的灌溉体系。”这一“灌溉体系”得益于 (

)A.都江堰的修建 B.芍陂的兴建C.郑国渠的兴修 D.灵渠的开凿【解析】选A。据材料“四川”“……成都平原……灌溉体系”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主持修建了都江堰,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故选A;芍陂是由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位于安徽省寿县南,排除B;郑国渠是战国时期秦国在关中地区兴建的一项大型灌溉工程,排除C;灵渠开凿于秦朝,位于广西,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排除D。知识点三先秦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11.(2023·全国新课标卷·T24)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

)A.公共墓地出现 B.农业的产生C.贫富分化加剧 D.文字的使用【解析】选C。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父系氏族社会,贫富分化出现,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故选C;A选项说法过于笼统,故A错误;新石器时代早期,原始农业产生,当时处在母系氏族社会,尚未出现贫富分化,排除B;目前我国已知最早的成熟的文字是甲骨文,排除D。12.(2024·山东等级考·T2)西周时期,诸侯国在奉行周礼的同时,多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变革礼制,移风易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诸侯国转变做法主要是为了 (

)A.重构统治秩序 B.限制贵族特权C.以德行教化民众

D.打破宗法血缘关系【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社会秩序相对稳定,诸侯国在奉行周礼的同时,尊重当地风俗。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诸侯争霸,各国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需要重构统治秩序以增强自身实力,变革礼制、移风易俗就是重要手段,通过这种方式来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建立起更有利于自己统治的秩序,A正确;限制贵族特权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从整体上构建有利于自身的统治秩序,排除B;以德行教化民众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不是主要出发点,排除C;宗法血缘关系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变革礼制,移风易俗并不能打破宗法血缘关系,排除D。13.(2024·广东选择考·T1)据研究,古代礼书上记载的春秋时期行礼所用饮酒器有爵、觚、觯、角、散五种,称为“五爵”,其名来自商、西周时期五种形制不同的青铜酒器名。实际上,春秋时期的五爵均为筒形漆木器,容量依次为一至五升。“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

)A.五爵形制趋同说明礼崩乐坏B.宗庙祭祀遵从天人合一理念C.采用漆木酒器彰显以人为本D.五爵以小为贵维系等级秩序【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的“五爵”作为礼器,其外形材质虽相同,使用时却以容量大小区分贵贱等级,容量越小越贵重,说明五爵以小为贵维系等级秩序,故选D。春秋时期的“五爵”形制趋同,但使用时仍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是维护等级秩序的体现,不能说明礼崩乐坏,排除A;天人合一通常指的是人类行为与自然规律或宇宙秩序的和谐统一,而题干主要讨论的是“五爵”的使用及其社会地位含义,排除B;以人为本强调重视人的价值和需求,而题干中的重点是等级制度,排除C。14.(2024·北京等级考·T1)古代玉器为礼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坚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刿(割),义也;垂之如队(坠),礼也。这一比喻寄托了 (

)A.隆礼重法的精神

B.无为而治的理想C.修身明德的追求 D.选贤任能的理念【解析】选C。据材料“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礼也”可知,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坚硬、有棱角而不伤人、垂落有序分别对应仁、智、义和礼,这体现了孔子赋予了玉丰富的道德内涵,体现了孔子对玉寄托了修身明德的追求,故选C;隆礼重法是荀子的主张,孔子在政治方面主张德治,并未提出“隆礼重法”,排除A;无为而治是老子的主张,排除B;墨子“尚贤”等主张体现了选贤任能的理念,孔子仁、智、义和礼等比喻与选贤关系不大,排除D。15.(2022·山东等级考·T1)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详”。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

)A.尚法存礼 B.尊法敬天C.崇德重法 D.外儒内法【解析】选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说明田齐法家主张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详”,说明田齐法家主张臣民需要用礼义来教育,不然则不详。上述材料观点体现田齐法家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用礼义来教育臣民的思想特点,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敬天,排除B;德是内在的道德情感,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材料强调的是法和礼,排除C;田齐法家主张以法为主,同时存礼,排除D。16.(2023·全国新课标卷·T25)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解析】选A。荀子提出隆礼重法、礼法并施等主张,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