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5_第1页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5_第2页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5_第3页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5_第4页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昭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

(2023七上·昭平期中)积累运用

回想此前和此后经历的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那天下午,阳光照射到我仰着的脸上。我的手指搓niǎn____着花叶,抚弄着花朵。未见到莎莉文老师之前,我曾在茫茫的大雾中航行,神情紧张,小心翼翼,唯恐意外发生。恰恰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我以不求甚解的方式学会了莎莉文老师教给我的很多单词。然而我却把“杯"和“水”两者混为一谈,莎莉文老师把我带到外面温暖的阳光里去,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她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那个晚上,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到来。

1.阅读以上两段文字,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混②niǎn

2.以上两段文字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的三个。

3.解释词语。

①激荡:___②企盼:

4.一位同学被荣获“时代楷模"称号的张玉滚老师的事迹打动,他想拟一副对联表达对张老师的敬意,请你从以下选项中选出合适的下联,并把下联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三尺讲台,守住乡村教师的初心②一句承诺,点燃大山深处的梦想

③不忘初心,造就了平凡中的伟大④无私奉献,十七年青春热血抛洒

上联:一根扁担,挑起山里孩子的希望

下联:_________

5.依据语段内容,对画线病句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昭平茶寿公园内绿化景观优美宜人、健身步道宽阔整洁,随处可见宣传茶寿文化的标语。它的建成让昭平人民在工作之余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茶寿公园的设计,处处突出了“梦境家园,长寿茶乡”的特点。通过游人的体验,可以了解昭平茶寿文化的许多神秘特点。

A.修改:通过游人的体验,可以感触昭平茶寿许多文化的神秘特点。

B.修改:通过体验,游人可以了解昭平茶寿许多文化的神秘特点。

C.修改:通过游人的体验,可以感触昭平茶寿文化的许多神秘特点。

D.修改:游人通过体验,可以了解昭平茶寿文化的许多神秘特点。

6.(2023七上·昭平期中)请根据下面表格要求整理诗句,填写相关内容。

作者题目批注诗句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点睛之笔,表现了漂泊天涯游子的愁思。①

②《观沧海》山岛上充满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其中有无限的生趣。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以乐景写哀情,既有感叹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③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江水似与两岸齐平,船上的视野也因之开阔。④___

壮阔高朗的景象与节令交替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⑤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孤独、凄凉。⑥______

(2023七上·昭平期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济南的冬天》节选

7.本段抓住“"字,按顺序写了山尖、、的景色。

8.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利于加深理解,增强语感。从以下的朗读设计中选择最适合本段的一项()

A.慷慨兴奋B.喜悦轻柔C.深情舒缓D.凝重低沉

9.仿照示例,从本段中摘抄一个你喜欢的句子并做批注,简单说说句子好在哪里。(从用词、修辞手法角度批注均可)

示例:我喜欢“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一句,句中的“镶"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蓝天与白雪在山顶相接的美丽情态。

(2023七上·昭平期中)现代文阅读Ⅱ,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世间最贵的书

崔相珍

①五六岁的时候,父亲教我认识了200多个汉字,还把他用过的第一册语文教材送给了我。母亲找出哥哥用旧了的蓝粗布书包,仔细地缝上了两个新补丁,又帮我把语文课本里的粉笔末儿抖搂干净,装进书包里。

②我如获至宝。跟着父亲去学校的时候,他的学生们在教室里大声读书,我坐在门槛上,捧着书小声咕哝。跟着母亲下地干活的时候,我背着书包,坐在细瘦的田埂上,读书给花听。碰到不认识的字,就飞快地跑到母亲身边求教。哥哥在大槐树下写作业的时候,我也找根小树枝,在平整的地面上歪歪扭扭地写字。在菜园子里忙活的父亲看着我笑,在大槐树下的柴灶边做饭的母亲也看着我笑。

③自从有了自己的书,我就知道我不是个笨孩子,在父亲母亲不断的表扬里,我简直是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读书,也不知道怎么就那么可爱呢,竟然让我爱到无法自拔。这本父亲送给我的旧书,一直翻来覆去地读了多少遍,我毫无察觉,直到上了小学一年级,老师给我发了新课本,我才把它放进了母亲的大木箱里。

④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去县城里培训学习的父亲,用一天的饭钱,给我换回来一本旧书——《在人间》。为了让我能够真正地读懂这本书,父亲给我讲了高尔基的故事。

⑤童年的高尔基,可怜又坚强的阿廖沙,都让我心疼不已。许多个安静的夜晚,躺在温暖的土炕上,我常常在心里对自己说:你有父慈母爱,可以无忧无虑地上学读书,真的是很幸福很快乐,你必须努力上学,好好读书。可是初中二年级第二学期刚刚开始,因为家里有些变故,一心想着考中专考大学的我无奈辍学了。

⑥在玉米拔节抽穗的初夏,我背着一个大编织袋,踏上了去城里的路。临行的前一天晚上,母亲连夜为我缝制了一个新书包,父亲把我刚发的语文、数学和英语课本装进书包,又把那本《在人间》也装进了书包。在轰隆隆的火车上,我的耳边一直回响着父亲的话:“兰,想家的时候,就读书吧!”

⑦在外打工的日子里,我一直牢记着父亲的话。累了,读书;苦了,读书;想家了,读书。在不断读书的过程中,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梦想,开始练习写作。16岁那年,我写了两篇文章投了出去。一个多月以后,我收到了编辑老师手写的退稿信。文章虽然被退稿了,我却因为那封退稿信高兴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把编辑老师的嘱咐和鼓励牢牢地记在了心里,不再投稿,而是踏踏实实地读书学习。只读书不投稿的日子,我一直坚持了30年。

⑧2016年底,我重新拾起最初的梦想,刚刚开始投稿的时候,屡次碰壁,但我没有放弃努力,当我的文章一篇篇在报刊上发表时,我开心得像个没有长大的孩子。

⑨当我捧着刚刚收到的、崭新的山东省作协会员证给父亲看时,满眶泪水的父亲,在卧室的床头柜里,拿出一本用红绸布包着的旧书,颤抖着双手递给了我。红绸布里包着的,是我只学到了第8页的“初中第四册历史课本"。课本的封面上,有我认认真真,一笔一划写下的名字。

⑩这本父亲精心保存了36年的旧书,定价虽然只有3角8分钱,可是在我的心里,却是这个世间最贵的书。

选自《时代邮刊》2020年第9期(有删改)

10.请你以“书”为线索,围绕“我"与父亲之间的故事,将文章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每空1分,共2分)

父亲送“我”他用过的第一册语文教材→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父亲拿出所珍藏的“我"的旧书

11.根据提示赏析句子。

①累了,读书;苦了,读书;想家了,读书。(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划线句子)

②自从有了自己的书,我就知道我不是个笨孩子,在父亲母亲不断的表扬里,我简直是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读书。(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2.第⑧段画线句“我开心得像个没有长大的孩子”中“开心"不仅是因为

①____________,更因为②_________。

13.本文最后一段与【链接材料】都写到了“书”,试分析两者情感表达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2023七上·昭平期中)古诗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给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4.下列诗句中与本诗描写的季节最接近的一项是()

A.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B.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C.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D.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15.有学生将“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作为毕业赠言送给同学,是否合适?请说明理由。

(2023七上·昭平期中)文言文阅读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①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②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③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④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⑤动静⑥,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绥:安抚②恣:任凭③孤:王侯自称④法:政法⑤周旋:谋划⑥动静:举止。

16.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②相委而去

③元方入门不顾④久而益敬

17.“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A法令,制度;B方法,做法;C效法,仿效;D标准,法则。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只写序号)。

18.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B.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C.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D.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19.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20.从【甲】文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中可以看出元方的性格特点,“入门不顾"的行动中看出元方的性格特点,从【乙】文元方回答袁公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元方___的性格特点。

(2023七上·昭平期中)名著阅读填空。

21.在括号中填入合适的内容。

鲁迅在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写了很多人物,根据下列人物描写的文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人物。

①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藐视。

②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③她生得黄胖而矮,说话时喜欢切切察察,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22.学校正开展主题为“交友之道”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活动一:全班同学分为《论语》、唐诗、成语等不同的小组,阅读、搜集、整理有关交友的名言警句、成语故事等,请你帮助完成。

从《论语》和唐诗《赠汪伦》中选择其一,写出关于友情的名句。

示例: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论语》)

___,___。(李白《赠汪伦》)

23.设计活动:成功的活动离不开设计合理的具体活动项目。班委会集思广益,设计了下面一个具体活动项目,请你紧扣本次综合性学习帮他们再设计两个具体活动项目。

活动项目一:畅谈交友之道;

活动项目二:;

活动项目三:。

24.在“讨论怎样交友"这一环节中,大家对“网上交友的利与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人赞成网上交友,有人反对网上交友,双方各执一词。你赞成哪一种观点?理由是什么?

25.(2023七上·昭平期中)进入七年级,我们在新的学习环境里,认识了很多新同学,交了不少新朋友,相信你对结识新同学、新朋友的过程还记忆犹新,朋友独特的性格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以“我就这样认识了▲(他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要求:

①任选一个性别,写在横线上,补全题目。

②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

③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④请回避真实的人名、班别名,严禁抄袭。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hùn;捻

2.截然不同|感慨万分|小心翼翼(不求甚解|混为一谈|恍然大悟)

3.因受冲击而动荡;盼望

4.三尺讲台,守住乡村教师的初心

5.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解释;对联;成分残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解答本题要靠平时的成语积累,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记成语的字形,重点词及成语的意思。

(3)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4)本题考查对联的补写。解答对联题,一般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先整体把握所给出的上联或下联的意思大致确定与之意思连贯、相对的内容;再认真推敲每个字词的含义、词性和词语的结构特征;最后从整体把握,进行微观的调整和修改。

(5)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1.“混”读作“hùn";“niǎn”写作“捻"

故答案为:hùn;捻

2.“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在文中强调了“此前和此后经历的生活"有很大的差异,突出了莎莉文老师出现后给“我”带来的巨大变化。“感慨万分":因外界事物变化很大而引起许多感想、感触。文中“我”回想前后不同的生活,心中有很多感触,这个成语准确地表达了“我"的复杂情感。“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言行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大意。文中用来形容“我"在未见到莎莉文老师之前,在茫茫大雾中航行时紧张、谨慎的状态,生动地表现了“我”当时内心的不安和对未知的恐惧。“不求甚解":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文中写“我”以这种方式学会了莎莉文老师教的很多单词,体现了“我"在学习初期的一种状态。“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文中“我"把“杯”和“水"两者混淆,说明“我”在理解事物方面存在困难,也为后文莎莉文老师的教导做了铺垫。“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文中“我”在莎莉文老师的引导下,突然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这个成语生动地表现了“我"那一刻的顿悟和惊喜。

故答案为:截然不同;感慨万分;小心翼翼(不求甚解;混为一谈;恍然大悟)

3.本题考查词语的意思。“激荡”的意思是因受冲击而动荡。“企盼"的意思是盼望。

故答案为:因受冲击而动荡;盼望

4.本题考查对联的选择。上联“一根扁担,挑起山里孩子的希望”,“一根扁担"是张玉滚老师的重要工具,“挑起希望”体现了他的奉献与担当。下联“三尺讲台,守住乡村教师的初心”,“三尺讲台”是教师的象征,“守住初心"与上联的“挑起希望”相对应,共同展现了张玉滚老师作为乡村教师在艰苦环境中坚守岗位、为孩子付出的高尚品质。从内容和结构上看,该下联与上联最为匹配。

故答案为:三尺讲台,守住乡村教师的初心

5.通读语段,可知画线句子成分残缺,缺少主语,修改的方法是将“游人"调至“通过”的前面,并删去“游人"后面的“的”字。

故答案为:D

6.【答案】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曹操;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潮平两岸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潮、残、烽、霜

故答案为: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曹操;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潮平两岸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答案】7.雪;空间顺序;山坡;山腰

8.B

9.示例:我喜欢“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一点粉色"一句。此句采用拟人修辞,将没有生命的薄雪当作人来写,“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粉色"等描述赋予了薄雪人的姿态神情和动作,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薄雪的自然变化过程和雪景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薄雪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从用词、修辞角度批注均可)

【知识点】语速与语调;套用式仿写;空间顺序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说明文的顺序。说明的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分析说明的顺序可以从内容、找重点词句的角度入手。

(2)本题考查的是朗读设计。根据仿写示例,首先要了解句子的内容和情感,再仔细揣摩语气、重音、语速等读法,最后整体把握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7.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顺序。联系“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山尖全白了......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可知,“山上"山尖”“山坡上"山腰上”这些词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描写山色的。写作顺序是:空间顺序。

故答案为:雪;空间顺序;山坡;山腰

8.本题考查朗读设计。文章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济南雪后的山景,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可以用喜悦轻柔的语调。

故答案为:B

9.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在文中找出运用修辞的句子,进行赏析即可。如:“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树梢上有白雪的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矮松的形态,富有情趣,表达了作者对雪后山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示例:我喜欢“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一点粉色”一句。此句采用拟人修辞,将没有生命的薄雪当作人来写,“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粉色”等描述赋予了薄雪人的姿态神情和动作,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薄雪的自然变化过程和雪景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薄雪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从用词、修辞角度批注均可)

【答案】10.父亲给“我"买书并讲故事激励“我”;父亲将“我"的书装进书包,并鼓励“我”在逆境中继续读书

11.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牢记父亲的话并用读书充实自己。

②“无可救药"是贬词褒用,表现出自己对读书的痴迷程度。

12.(投稿屡次碰壁却没有放弃),努力付出直至作品一篇篇发表。坚持付出30年最终实现作家梦,没有辜负父亲对我的期望。

13.选文中只有3角8分钱的旧课本,却被父亲珍藏了36年,表现出父亲对女儿被迫失学的愧疚和对女儿重新读书所寄予的期望,突出了父爱的珍贵。链接材料中刻印粗糙的四本书,却被“我”视为最为心爱的宝书,表现出“我"对阿长的感激和思念之情,突出了阿长的仁厚善良。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4)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根据文章内容以及主旨思想作答。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结合“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去县城里培训学习的父亲,用一天的饭钱,给我换回来一本旧书—《在人间》。为了让我能够真正地读懂这本书,父亲给我讲了高尔基的故事”可概括为:父亲给“我"买书并讲故事激励“我”;联系“在玉米拔节抽穗的初夏时节,我背着一个大编织袋,踏上了去城里的路父亲把我刚发的语文、数学和英语课本装进书包,又把那本《在人间》也装进了书包。在轰隆隆的火车上,我的耳边一直回响着父亲的话:“兰,想家的时候,就读书吧“可概括出:父亲将“我"的书装进书包,并鼓励“我”在逆境中继续读书。

故答案为:父亲给“我"买书并讲故事激励“我”

11.本题考查词句理解赏析。①联系“累了,读书;苦了,读书;想家了、读书"可知,运用排比修辞,增强了文章的语言气势,强调“我”热爱读书,读起来朗朗上口,能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感彩。

②联系“自从有了自己的书、我就知道我不是个笨孩子、在父亲母亲不断的表扬里,我简直是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读书"可知,“无可救药”本意是病已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比喻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我"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读书,这个词语是贬词褒用,表现出自己对读书的痴迷程度。

故答案为: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牢记父亲的话并用读书充实自己。②“无可救药"是贬词褒用,表现出自己对读书的痴迷程度。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联系“我把编辑老师的嘱咐和鼓励牢牢地记在了心里,不再投稿,而是踏踏实实地读书学习。只读书不投稿的日子,我一直坚持了30年”“刚刚开始投稿的时候,屡次碰壁,但我没有放弃努力"可知,“我开心得像个没有长大的孩子”中“开心"不仅是因为投稿屡次碰壁却没有放弃,努力付出直至作品一篇篇发表;更因为坚持付出30年最终实现作家梦,没有辜负父亲对“我”的期望。

故答案为:(投稿屡次碰壁却没有放弃),努力付出直至作品一篇篇发表。坚持付出30年最终实现作家梦,没有辜负父亲对我的期望。

1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两段文字都提到“书”,但是涉及到的人物不同,情感也不同。选文最后一段提到的“书”是“我"初二那年被迫辍学时的初中第四册历史课本,这本书的定价只有3角8分钱,却被父亲珍藏了整整36年,父亲用红绸布包着这本I日书,放在了床头柜里,是因为对女儿被迫失学的愧疚和对女儿重新读书所寄寓的期望,突出了父爱的珍贵;而链接材料中提到的“书”是阿长送给“我"的《山海经》,鲁迅在散文中记述了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因此这四本书虽然,刻印粗拙的四本书,却被“我"视为“最为心爱的宝书”,表现出“我"对阿长的感激和思念之情,突出了阿长的仁厚、善良。

故答案为:选文中只有3角8分钱的旧课本,却被父亲珍藏了36年,表现出父亲对女儿被迫失学的愧疚和对女儿重新读书所寄予的期望,突出了父爱的珍贵。链接材料中刻印粗糙的四本书,却被“我”视为最为心爱的宝书,表现出“我"对阿长的感激和思念之情,突出了阿长的仁厚善良。

【答案】14.C

15.合适。这两句诗表达的是诗人与友人离别的牵挂、担忧、依依不舍之情,所以可以作为毕业季的赠诗送给同学,以表达和同学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14.本题考查理解诗句意思。本诗描写的季节是暮春。

A.是夏季之景。

B.是秋季之景。

C.是暮春之景。

D.是冬季之景。

故答案为:C

15.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含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寄情于景,表达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意思是,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光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借明月以抒发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所以此句适合为毕业赠诗送给同学。

故答案为:合适。这两句诗表达的是诗人与友人离别的牵挂、担忧、依依不舍之情,所以可以作为毕业季的赠诗送给同学,以表达和同学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答案】16.约定;丢下,放弃;回头看;更加

17.C

18.B

19.①(朋友)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②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20.懂礼识义;性格直率;镇定自若,聪明机智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3)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文言文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参考译文】

【甲】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访袁公。袁公问他:“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16.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①句意为: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②句意为:丢下我独自离开了。委:丢下,放弃。③句意为:元方头也不回地进门去了。顾:回头看。④句意为: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益:更加。

故答案为:约定;丢下,放弃;回头看;更加

17.本题考查词语释义,这句话的句意为: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法:效法,仿效。

故答案为:C

18.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句意为: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中,“强者”“弱者"分别是句子的主语,“绥之以德”“抚之以仁"是谓语部分。“绥之以德”即“以德绥之”,“以”是介词,“德"是介词宾语,“绥”是动词,正常语序应为“以德绥之”,此句是状语后置句;同理,“抚之以仁”即“以仁抚之”,也是状语后置句。这样的句式结构使得语句表达更加简洁有力,突出了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式的做法。“恣其所安”的主语承前省略,为陈元方的父亲,“恣"是动词,“其所安”是宾语,这句话表达了让人们能安于所处的状态。“久而益敬"中,“久”是时间状语,“而"表示顺承关系,“益敬”即“更加敬重"。

故答案为:B

19.本题考查翻译语句。①重点词语:引,拉;顾,回头看。②重点词语:师,学习。

故答案为:①(朋友)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②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20.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从【甲】文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乙】文陈元方面对长辈的问话,能对于父亲的功绩能做出客观的评价。对于袁公提出的令人难以解答的问题能运用类比的方法巧妙应对,可以看出他镇定自若,聪明机智的特点。

故答案为:懂礼识义;性格直率;镇定自若,聪明机智

【答案】21.范爱农;寿镜吾;长妈妈

2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3.诵读交友名言;讲述交友故事

24.示例一:我认为网络交友有利(我赞成网络交友),因为网上交友打破了空间限制,时间限制,可以广交四海朋友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可以学习到很多书本以外的知识;而且网上的朋友可以随心所欲地交流,不像与身边朋友交流总有所顾忌。示例二:我认为网络交友有弊(我反对网络交友),在虚拟的世界里不能做到相互了解,只能听其言,不能观其行。可能会因为年少无知,上当受骗;也可能使自己沉溺社交网络,影响学习。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活动设计;作品的人物形象;《朝花夕拾》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结合语言描写和故事的叙述,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3)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对于设计活动类型的题目,我们一般从平时掌握的几种常见的主题活动中做出选择即可。只是需要在表达时注意考题对于句子形式上的要求。

(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解答语言表达类的题目,要做到“准确、简明、连贯、得体"四个方面,同时还应掌握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用类文体的基本写作方法和技巧。

21.“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藐视”,这一描写符合范爱农的形象特点。范爱农在书中是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性格倔强耿直,对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充满不满,所以给人一种“看人总像在藐视"的感觉。“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此为寿镜吾先生的形象。寿镜吾是鲁迅的启蒙老师,他方正、质朴、博学,深受学生敬重。“她生得黄胖而矮,说话时喜欢切切察察,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这是长妈妈的典型特征。长妈妈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她虽然有一些小毛病,但心地善良,对鲁迅关爱有加。

故答案为:范爱农;寿镜吾;长妈妈

22.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潭、情

故答案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3.本题考查活动设计。解答时,要围绕“结交新朋友”来设计活动,且与示例形式一致。要考虑活动的可操作性。

故答案为:诵读交友名言;讲述交友故事

2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一:我认为网络交友有利(我赞成网络交友),因为网上交友打破了空间限制,时间限制,可以广交四海朋友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可以学习到很多书本以外的知识;而且网上的朋友可以随心所欲地交流,不像与身边朋友交流总有所顾忌。示例二:我认为网络交友有弊(我反对网络交友),在虚拟的世界里不能做到相互了解,只能听其言,不能观其行。可能会因为年少无知,上当受骗;也可能使自己沉溺社交网络,影响学习。

25.【答案】略

【知识点】记叙文;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中心话题为认识新同学、新朋友的过程以及朋友独特的性格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体裁为记叙文,要求通过具体的事件和细节描写展现认识新朋友的过程和其性格特点。

【题干分析】①题目“我就这样认识了▲(他/她)”,明确了写作对象的性别选择,“就这样认识了”强调认识的方式和过程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关键词包括“认识过程"新同学/新朋友”“性格印象"等。认识过程可以是偶然的相遇、共同的活动、一次帮助等;性格印象可以是开朗、勇敢、细心等。②写作思路上,开头可以设置一个引人入胜的场景,如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或者在某个特定的场合初次见到这位新同学/新朋友,引起读者的兴趣。中间部分详细叙述认识的过程,可以通过具体的事件来展现对方的性格特点,如在一次小组合作中,对方表现出的认真负责、乐于助人等品质。在叙述过程中,要注重细节描写,如对方的表情、动作、语言等,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结尾部分可以总结这次认识的收获和感受,如对友谊的新认识,或者表达对未来友谊的期待。要注意避免详略不当,重点应放在认识的过程和对方的性格特点上。学生容易出现的写作误区可能有:认识过程平淡无奇,缺乏吸引力;性格特点描写不具体,过于笼统;开头和结尾过于简单,不能很好地引出和总结全文。

【立意提取】

1.意外的相遇,深刻的印象:讲述在一次意外的情况下认识了新同学,通过一系列事件展现对方乐观开朗的性格,以及自己从中学到的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

2.共同的爱好,真挚的友谊:描述因为共同的爱好认识了新朋友,在追求爱好的过程中,发现对方的坚持和执着,从而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3.一次帮助,一生朋友:记叙在自己遇到困难时,新同学伸出援手,通过这次帮助认识了对方的善良和热心,从此成为好朋友。

例文:

我就这样认识了她

踏入七年级的大门,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面孔,让我既兴奋又有些忐忑。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幸运地认识了她——一个性格开朗、乐于助人的女孩。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学校组织新生进行校园参观。我独自一人漫步在校园的林荫道上,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一丝不安。就在我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时,一个清脆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沉思:“嗨,你也是新生吗?我是李悦,很高兴认识你!”我抬头一看,只见一个扎着马尾辫、笑容灿烂的女孩正站在我面前,她的眼睛里仿佛闪烁着星辰,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到亲近。

就这样,我们开始了交谈。李悦的热情和健谈让我很快放下了心中的戒备,我们边走边聊,从兴趣爱好到学习经历,无话不谈。我发现,她不仅性格开朗,而且非常乐于助人。每当有同学遇到困难或需要帮助时,她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用她的行动诠释着友谊的真谛。

有一次,我在数学课上遇到了难题,急得满头大汗。正当我准备放弃时,李悦主动走了过来,耐心地给我讲解解题思路,直到我完全明白为止。那一刻,我深深地被她的真诚和善良所打动。

如今,我们已经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在学习上,我们互相鼓励、共同进步;在生活中,我们相互关心、彼此照顾。李悦的出现,让我的初中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会携手前行,共同书写属于我们的青春篇章。

【点评】富有生活气息和青春感。以七年级新的学习环境为背景,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故事可写。强调独特性格与认识过程。既关注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又突出了认识新朋友的方式和过程,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角度和发挥空间。明确性别选择,增加了写作的针对性。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实际经历,选择“他"或“她”来进行创作,使文章更具个性化。

1/1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昭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

(2023七上·昭平期中)积累运用

回想此前和此后经历的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那天下午,阳光照射到我仰着的脸上。我的手指搓niǎn____着花叶,抚弄着花朵。未见到莎莉文老师之前,我曾在茫茫的大雾中航行,神情紧张,小心翼翼,唯恐意外发生。恰恰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我以不求甚解的方式学会了莎莉文老师教给我的很多单词。然而我却把“杯"和“水”两者混为一谈,莎莉文老师把我带到外面温暖的阳光里去,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她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那个晚上,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到来。

1.阅读以上两段文字,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混②niǎn

2.以上两段文字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的三个。

3.解释词语。

①激荡:___②企盼:

4.一位同学被荣获“时代楷模"称号的张玉滚老师的事迹打动,他想拟一副对联表达对张老师的敬意,请你从以下选项中选出合适的下联,并把下联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三尺讲台,守住乡村教师的初心②一句承诺,点燃大山深处的梦想

③不忘初心,造就了平凡中的伟大④无私奉献,十七年青春热血抛洒

上联:一根扁担,挑起山里孩子的希望

下联:_________

5.依据语段内容,对画线病句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昭平茶寿公园内绿化景观优美宜人、健身步道宽阔整洁,随处可见宣传茶寿文化的标语。它的建成让昭平人民在工作之余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茶寿公园的设计,处处突出了“梦境家园,长寿茶乡”的特点。通过游人的体验,可以了解昭平茶寿文化的许多神秘特点。

A.修改:通过游人的体验,可以感触昭平茶寿许多文化的神秘特点。

B.修改:通过体验,游人可以了解昭平茶寿许多文化的神秘特点。

C.修改:通过游人的体验,可以感触昭平茶寿文化的许多神秘特点。

D.修改:游人通过体验,可以了解昭平茶寿文化的许多神秘特点。

【答案】1.hùn;捻

2.截然不同|感慨万分|小心翼翼(不求甚解|混为一谈|恍然大悟)

3.因受冲击而动荡;盼望

4.三尺讲台,守住乡村教师的初心

5.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解释;对联;成分残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解答本题要靠平时的成语积累,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记成语的字形,重点词及成语的意思。

(3)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4)本题考查对联的补写。解答对联题,一般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先整体把握所给出的上联或下联的意思大致确定与之意思连贯、相对的内容;再认真推敲每个字词的含义、词性和词语的结构特征;最后从整体把握,进行微观的调整和修改。

(5)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1.“混"读作“hùn”;“niǎn"写作“捻”

故答案为:hùn;捻

2.“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在文中强调了“此前和此后经历的生活”有很大的差异,突出了莎莉文老师出现后给“我"带来的巨大变化。“感慨万分”:因外界事物变化很大而引起许多感想、感触。文中“我"回想前后不同的生活,心中有很多感触,这个成语准确地表达了“我”的复杂情感。“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言行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大意。文中用来形容“我”在未见到莎莉文老师之前,在茫茫大雾中航行时紧张、谨慎的状态,生动地表现了“我"当时内心的不安和对未知的恐惧。“不求甚解”: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文中写“我"以这种方式学会了莎莉文老师教的很多单词,体现了“我”在学习初期的一种状态。“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文中“我”把“杯"和“水”两者混淆,说明“我"在理解事物方面存在困难,也为后文莎莉文老师的教导做了铺垫。“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文中“我"在莎莉文老师的引导下,突然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这个成语生动地表现了“我”那一刻的顿悟和惊喜。

故答案为:截然不同;感慨万分;小心翼翼(不求甚解;混为一谈;恍然大悟)

3.本题考查词语的意思。“激荡"的意思是因受冲击而动荡。“企盼”的意思是盼望。

故答案为:因受冲击而动荡;盼望

4.本题考查对联的选择。上联“一根扁担,挑起山里孩子的希望”,“一根扁担”是张玉滚老师的重要工具,“挑起希望"体现了他的奉献与担当。下联“三尺讲台,守住乡村教师的初心”,“三尺讲台"是教师的象征,“守住初心”与上联的“挑起希望"相对应,共同展现了张玉滚老师作为乡村教师在艰苦环境中坚守岗位、为孩子付出的高尚品质。从内容和结构上看,该下联与上联最为匹配。

故答案为:三尺讲台,守住乡村教师的初心

5.通读语段,可知画线句子成分残缺,缺少主语,修改的方法是将“游人”调至“通过"的前面,并删去“游人”后面的“的"字。

故答案为:D

6.(2023七上·昭平期中)请根据下面表格要求整理诗句,填写相关内容。

作者题目批注诗句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点睛之笔,表现了漂泊天涯游子的愁思。①

②《观沧海》山岛上充满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其中有无限的生趣。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以乐景写哀情,既有感叹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③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江水似与两岸齐平,船上的视野也因之开阔。④___

壮阔高朗的景象与节令交替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⑤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孤独、凄凉。⑥______

【答案】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曹操;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潮平两岸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潮、残、烽、霜

故答案为: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曹操;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潮平两岸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2023七上·昭平期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济南的冬天》节选

7.本段抓住“”字,按顺序写了山尖、、的景色。

8.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利于加深理解,增强语感。从以下的朗读设计中选择最适合本段的一项()

A.慷慨兴奋B.喜悦轻柔C.深情舒缓D.凝重低沉

9.仿照示例,从本段中摘抄一个你喜欢的句子并做批注,简单说说句子好在哪里。(从用词、修辞手法角度批注均可)

示例:我喜欢“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一句,句中的“镶”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蓝天与白雪在山顶相接的美丽情态。

【答案】7.雪;空间顺序;山坡;山腰

8.B

9.示例:我喜欢“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一点粉色"一句。此句采用拟人修辞,将没有生命的薄雪当作人来写,“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粉色"等描述赋予了薄雪人的姿态神情和动作,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薄雪的自然变化过程和雪景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薄雪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从用词、修辞角度批注均可)

【知识点】语速与语调;套用式仿写;空间顺序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说明文的顺序。说明的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分析说明的顺序可以从内容、找重点词句的角度入手。

(2)本题考查的是朗读设计。根据仿写示例,首先要了解句子的内容和情感,再仔细揣摩语气、重音、语速等读法,最后整体把握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7.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顺序。联系“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山尖全白了......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可知,“山上"山尖”“山坡上"山腰上”这些词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描写山色的。写作顺序是:空间顺序。

故答案为:雪;空间顺序;山坡;山腰

8.本题考查朗读设计。文章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济南雪后的山景,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可以用喜悦轻柔的语调。

故答案为:B

9.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在文中找出运用修辞的句子,进行赏析即可。如:“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树梢上有白雪的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矮松的形态,富有情趣,表达了作者对雪后山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示例:我喜欢“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一点粉色”一句。此句采用拟人修辞,将没有生命的薄雪当作人来写,“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粉色”等描述赋予了薄雪人的姿态神情和动作,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薄雪的自然变化过程和雪景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薄雪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从用词、修辞角度批注均可)

(2023七上·昭平期中)现代文阅读Ⅱ,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世间最贵的书

崔相珍

①五六岁的时候,父亲教我认识了200多个汉字,还把他用过的第一册语文教材送给了我。母亲找出哥哥用旧了的蓝粗布书包,仔细地缝上了两个新补丁,又帮我把语文课本里的粉笔末儿抖搂干净,装进书包里。

②我如获至宝。跟着父亲去学校的时候,他的学生们在教室里大声读书,我坐在门槛上,捧着书小声咕哝。跟着母亲下地干活的时候,我背着书包,坐在细瘦的田埂上,读书给花听。碰到不认识的字,就飞快地跑到母亲身边求教。哥哥在大槐树下写作业的时候,我也找根小树枝,在平整的地面上歪歪扭扭地写字。在菜园子里忙活的父亲看着我笑,在大槐树下的柴灶边做饭的母亲也看着我笑。

③自从有了自己的书,我就知道我不是个笨孩子,在父亲母亲不断的表扬里,我简直是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读书,也不知道怎么就那么可爱呢,竟然让我爱到无法自拔。这本父亲送给我的旧书,一直翻来覆去地读了多少遍,我毫无察觉,直到上了小学一年级,老师给我发了新课本,我才把它放进了母亲的大木箱里。

④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去县城里培训学习的父亲,用一天的饭钱,给我换回来一本旧书——《在人间》。为了让我能够真正地读懂这本书,父亲给我讲了高尔基的故事。

⑤童年的高尔基,可怜又坚强的阿廖沙,都让我心疼不已。许多个安静的夜晚,躺在温暖的土炕上,我常常在心里对自己说:你有父慈母爱,可以无忧无虑地上学读书,真的是很幸福很快乐,你必须努力上学,好好读书。可是初中二年级第二学期刚刚开始,因为家里有些变故,一心想着考中专考大学的我无奈辍学了。

⑥在玉米拔节抽穗的初夏,我背着一个大编织袋,踏上了去城里的路。临行的前一天晚上,母亲连夜为我缝制了一个新书包,父亲把我刚发的语文、数学和英语课本装进书包,又把那本《在人间》也装进了书包。在轰隆隆的火车上,我的耳边一直回响着父亲的话:“兰,想家的时候,就读书吧!"

⑦在外打工的日子里,我一直牢记着父亲的话。累了,读书;苦了,读书;想家了,读书。在不断读书的过程中,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梦想,开始练习写作。16岁那年,我写了两篇文章投了出去。一个多月以后,我收到了编辑老师手写的退稿信。文章虽然被退稿了,我却因为那封退稿信高兴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把编辑老师的嘱咐和鼓励牢牢地记在了心里,不再投稿,而是踏踏实实地读书学习。只读书不投稿的日子,我一直坚持了30年。

⑧2016年底,我重新拾起最初的梦想,刚刚开始投稿的时候,屡次碰壁,但我没有放弃努力,当我的文章一篇篇在报刊上发表时,我开心得像个没有长大的孩子。

⑨当我捧着刚刚收到的、崭新的山东省作协会员证给父亲看时,满眶泪水的父亲,在卧室的床头柜里,拿出一本用红绸布包着的旧书,颤抖着双手递给了我。红绸布里包着的,是我只学到了第8页的“初中第四册历史课本”。课本的封面上,有我认认真真,一笔一划写下的名字。

⑩这本父亲精心保存了36年的旧书,定价虽然只有3角8分钱,可是在我的心里,却是这个世间最贵的书。

选自《时代邮刊》2020年第9期(有删改)

10.请你以“书"为线索,围绕“我”与父亲之间的故事,将文章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每空1分,共2分)

父亲送“我"他用过的第一册语文教材→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父亲拿出所珍藏的“我”的旧书

11.根据提示赏析句子。

①累了,读书;苦了,读书;想家了,读书。(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划线句子)

②自从有了自己的书,我就知道我不是个笨孩子,在父亲母亲不断的表扬里,我简直是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读书。(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2.第⑧段画线句“我开心得像个没有长大的孩子"中“开心”不仅是因为

①____________,更因为②_________。

13.本文最后一段与【链接材料】都写到了“书”,试分析两者情感表达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答案】10.父亲给“我”买书并讲故事激励“我";父亲将“我”的书装进书包,并鼓励“我"在逆境中继续读书

11.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牢记父亲的话并用读书充实自己。

②“无可救药”是贬词褒用,表现出自己对读书的痴迷程度。

12.(投稿屡次碰壁却没有放弃),努力付出直至作品一篇篇发表。坚持付出30年最终实现作家梦,没有辜负父亲对我的期望。

13.选文中只有3角8分钱的旧课本,却被父亲珍藏了36年,表现出父亲对女儿被迫失学的愧疚和对女儿重新读书所寄予的期望,突出了父爱的珍贵。链接材料中刻印粗糙的四本书,却被“我"视为最为心爱的宝书,表现出“我”对阿长的感激和思念之情,突出了阿长的仁厚善良。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4)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根据文章内容以及主旨思想作答。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结合“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去县城里培训学习的父亲,用一天的饭钱,给我换回来一本旧书—《在人间》。为了让我能够真正地读懂这本书,父亲给我讲了高尔基的故事"可概括为:父亲给“我”买书并讲故事激励“我";联系“在玉米拔节抽穗的初夏时节,我背着一个大编织袋,踏上了去城里的路父亲把我刚发的语文、数学和英语课本装进书包,又把那本《在人间》也装进了书包。在轰隆隆的火车上,我的耳边一直回响着父亲的话:“兰,想家的时候,就读书吧“可概括出:父亲将“我”的书装进书包,并鼓励“我"在逆境中继续读书。

故答案为:父亲给“我”买书并讲故事激励“我"

11.本题考查词句理解赏析。①联系“累了,读书;苦了,读书;想家了、读书”可知,运用排比修辞,增强了文章的语言气势,强调“我"热爱读书,读起来朗朗上口,能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感彩。

②联系“自从有了自己的书、我就知道我不是个笨孩子、在父亲母亲不断的表扬里,我简直是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读书”可知,“无可救药"本意是病已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比喻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我”“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读书,这个词语是贬词褒用,表现出自己对读书的痴迷程度。

故答案为: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牢记父亲的话并用读书充实自己。②“无可救药”是贬词褒用,表现出自己对读书的痴迷程度。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联系“我把编辑老师的嘱咐和鼓励牢牢地记在了心里,不再投稿,而是踏踏实实地读书学习。只读书不投稿的日子,我一直坚持了30年"刚刚开始投稿的时候,屡次碰壁,但我没有放弃努力”可知,“我开心得像个没有长大的孩子"中“开心”不仅是因为投稿屡次碰壁却没有放弃,努力付出直至作品一篇篇发表;更因为坚持付出30年最终实现作家梦,没有辜负父亲对“我"的期望。

故答案为:(投稿屡次碰壁却没有放弃),努力付出直至作品一篇篇发表。坚持付出30年最终实现作家梦,没有辜负父亲对我的期望。

1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两段文字都提到“书”,但是涉及到的人物不同,情感也不同。选文最后一段提到的“书"是“我”初二那年被迫辍学时的初中第四册历史课本,这本书的定价只有3角8分钱,却被父亲珍藏了整整36年,父亲用红绸布包着这本I日书,放在了床头柜里,是因为对女儿被迫失学的愧疚和对女儿重新读书所寄寓的期望,突出了父爱的珍贵;而链接材料中提到的“书"是阿长送给“我”的《山海经》,鲁迅在散文中记述了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因此这四本书虽然,刻印粗拙的四本书,却被“我”视为“最为心爱的宝书”,表现出“我”对阿长的感激和思念之情,突出了阿长的仁厚、善良。

故答案为:选文中只有3角8分钱的旧课本,却被父亲珍藏了36年,表现出父亲对女儿被迫失学的愧疚和对女儿重新读书所寄予的期望,突出了父爱的珍贵。链接材料中刻印粗糙的四本书,却被“我"视为最为心爱的宝书,表现出“我”对阿长的感激和思念之情,突出了阿长的仁厚善良。

(2023七上·昭平期中)古诗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给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4.下列诗句中与本诗描写的季节最接近的一项是()

A.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B.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C.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D.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15.有学生将“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作为毕业赠言送给同学,是否合适?请说明理由。

【答案】14.C

15.合适。这两句诗表达的是诗人与友人离别的牵挂、担忧、依依不舍之情,所以可以作为毕业季的赠诗送给同学,以表达和同学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14.本题考查理解诗句意思。本诗描写的季节是暮春。

A.是夏季之景。

B.是秋季之景。

C.是暮春之景。

D.是冬季之景。

故答案为:C

15.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含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寄情于景,表达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意思是,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光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借明月以抒发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所以此句适合为毕业赠诗送给同学。

故答案为:合适。这两句诗表达的是诗人与友人离别的牵挂、担忧、依依不舍之情,所以可以作为毕业季的赠诗送给同学,以表达和同学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2023七上·昭平期中)文言文阅读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