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变化_第1页
第三章-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变化_第2页
第三章-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变化_第3页
第三章-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变化_第4页
第三章-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变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变化犯罪心理形成犯罪者不良个性的形成犯罪动机的形成犯罪行为的发生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案例分析强奸杀人犯曹某,18岁,身高一米八几,皮肤白哲,戴眼镜,外观文静。安徽省某市2000年应届高中毕业生,高考之后,于2000年9月28日被该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如果不是案发,此时的他,应该坐在大学教室里学习,他的高考成绩已进入高校的录取线。•1998年9月份曹某只有15周岁,就开始在夜间(大都利用晚上自习的时间)尾随单身妇女,在黑暗的居民楼楼道里猥亵妇女,并抢劫被害人财物的行为,持续两年,作案十多次,报案人不多。他说,除了性冲动不能自我控制外,每次作案后都没有什“事”;楼道里没有灯光,也没有哪家的人出来管“闲事”;有三次犯罪的过程中听到楼下有来人的脚步声后立即下楼逃走,都未遇到过什么“麻烦”。因此他内心总有警察抓不到的侥幸心理。•事情发展到后来,他已不满足猥亵和强奸,还残忍地在被害人的胸部用刀片刻了一个“干”字,他说“这样做是自己想的,是一种发泄和刺激。也知道这是犯罪,害怕被警察抓住,但控制不了自己。”•截止1999年11月,先后11次猥亵妇女,2000年1月和3月,又两次强奸妇女,并将被害人勒死。曹某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案例分析张某曾是某县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因家境贫困,不得不辍学在家。在家劳动的日子艰苦又枯燥,张某很快就厌倦了。一天,张某去镇上一位同学家里玩。已成大款的同学热情的接待了他,张某坐在沙发上,在沙发缝隙中无意触到了一样东西,打开一看,竟是一本有千元存款的活期存折,张某立即把它放回原处,心里还咚咚直跳。张和同学继续谈话,同学说起最近借钱还钱的人很多,他都记不清了,以后要建立专门账目,省得忘记。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张某一下想起了刚才摸到的存折,估计也是别人还的钱。“凭什么你那么富我那么穷”,“一千元我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挣得”,“不拿白不拿”,一连串的念头产生后,他竟坐不住了,手又鬼使神差的触到了那本存折,如此几次,他已无心说话。同学正好因故离开房间,张某终于痛下决心,拿了存折,告别同学走了。揣着存折象揣着一团火,一连几天,张某坐立不安,生怕被发现。结果却平安无事。张某终于到银行取出存款。一千元钱让他潇洒了一段时间,钱花完了,他又到同学家以同样方法窃得一条金项链。从此,张某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终于东窗事发,被捕入狱。根据材料分析以问题:张某是怎样走上盗窃道路的?犯罪心理是如何发展和变化?第一节犯罪心理形成一、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过程(一)人格缺陷的形成(二)犯罪意识的形成(三)犯罪心理的形成(四)犯罪心理的转化良性转化:放弃犯罪/中止犯罪/不再犯罪恶性转化:执意犯罪/加重犯罪/屡次犯罪二、犯罪心理形成的模式(一)有意识犯罪动机的的犯罪心理形成模式1.渐变模式:渐进性;渗透性;自觉性;预谋性原发型继发型2.突发模式:突发性;无预谋性;情境性;情绪性2001年7月发生在北京丰台的14岁男孩残忍杀害11岁女孩的案件。“今年7月29日下午,小冯路过同学何某家时,看到只有同学的妹妹小何一人在家,于是他顿起杀心。敲门进入何家后,他趁小何不备,从厨房取出杀猪刀猛扎小何的背部,又从院内取来铁锹、啤酒瓶砸她的头,用菜刀切、用电线勒小何的颈部,使小何最终窒息合并急性失血性休克死亡。小冯在法庭上交待,他要杀死小何的原因‘只是因她太讨厌’。11岁的小女孩为何令他讨厌呢?因他‘每次来何家,小何经常骂他,还在背后说他坏话,叫她哥哥不要和他来往。小何父母也曾找自己的家长告状使他挨了骂。’于是就起了要杀人的念头。杀人前,小冯到厨房拿凶器时还若无其事地自己倒了一杯水喝,杀人后,小冯不慌不忙地伪造了抢劫现场。并交代:‘杀人手段是从电视上学的。’法庭上,小冯轻描淡写地对法官说:‘我知道我错了,但我父母都是残疾人,赔不起,双方都互相谅解一下得了。’

(二)无意识犯罪动机的犯罪心理形成模式

动机不明确的犯罪过剩犯罪移位犯罪睡眠状态或催眠状态的犯罪药物引起的异常意识状态下的犯罪三、犯罪心理形成的机制(一)内外化机制

从吸收客观外界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的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由犯罪心理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犯罪心理内外化机制1、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内化机制是以外界消极因素的学习和模仿为开端的,在具有倾向性和选择性的反映活动中形成不健全人格,经由不良行为的尝试,使此种行为习惯和态度定型化,进而萌生犯罪意向。认知的选择加工机制模仿学习机制角色扮演机制自我强化机制2、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

以主体具有的犯罪心理作为内因,在刺激和情景的诱发下,产生犯罪动机,确定犯罪目的,进入犯罪决意,实施犯罪行为。3、内外化机制的关系与运行

内外化机制是相互衔接、渗透和相互作用的。两种机制都以外部刺激和内部需要为动因,以不健全人格和犯罪意向为中介,以特定情景和机遇为条件,其间,经历若干心理环节和反馈作用,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犯罪心理,引发犯罪行为。

个体在无意识中,为了消除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焦虑,维持和恢复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1、攻击反应:直接/转向2、防卫反应(二)心理防御机制合理化:个体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来为自己的行为辩解,以摆脱精神上的痛苦和不安。犯罪人普遍采用这种防御机制,以推卸责任,减轻内心的罪恶感和内疚感。主要表现形式:否认责任;否认损害;攻击被害人;攻击第三者;归咎他人;援例榜样投射反应:个体将自己具有的不良人格品质、欲望、动机等强加到别人身上,以减轻内心的压力和不安。投射反应的实质是为自己的不良心理和行为寻找“替罪羊”。表现形式:利用投射将受害人假想为自愿受害;利用投射构成攻击被害人的理由;病态化投射。认同反应:个人出于一定的动机,把自己看成现实生活或想象中的某个人,力图模仿这个人的言行举止。(向偶像认同;向权威认同;向同伴认同)反向作用:当个人产生某些不能被社会或他人接受的欲望和冲动时,为了避免引起对自己的不利后果而故意做出相反的举动,以减轻焦虑和罪恶感。第二节犯罪者不良个性的形成一、个人社会化与犯罪者不良个性(一)个体社会化:生物个体通过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学会基本生产生活技能,遵从社会规范,形成社会人的过程。思考:犯罪者不良个性是如何形成的,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少年绑架者今年13岁的少年费小林是江苏省东海县曲阳乡曹庄村村民。由于其父母年迈,家庭贫困,自小就被父母娇纵的他,为了上网、吃喝玩乐,从6岁开始就经常偷拿家里的钱。小学六年级辍学后,更加无人管教,一步步滑向罪恶的泥潭。2004年8月中旬的一天,某电视台播放了一桩绑架勒索案,绑架者绑架并杀害一个有钱人家的孩子,敲诈勒索赎金19万美金。这则案例给费小林带来了“灵感”,为了搞钱,他开始盘算着如何绑架杀害同村的小伙伴小龙,向他的父母勒索赎金。同年9月6日,费小林用欺骗的手法将小龙骗到村西杨树林,用一根旧拉链绞勒小龙颈部致其窒息死亡,并就地挖坑埋尸,然后携带小龙的部分衣裤离开,准备伺机向小龙的父母实施敲诈。费小林在供述完自己的犯罪事实后,竟还念念不忘悬赏,一直问办案人员:“案子现在已经破了,我能拿到你们的2万元悬赏金吗?”(二)犯罪者的不良社会化不完全社会化:在一定年龄阶段和一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社会化程度未达到同龄人正常水平的情况。错误社会化: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受不良因素的影响,接收了与社会规范背道而驰的反社会观念,养成恶劣的生活习惯,形成反社会人格,以致同正常的社会生活格格不入,极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二、犯罪者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个性缺陷

(一)法律社会化缺陷*(二)道德发展的不完全社会化(三)社会文化的不完全社会化犯罪亚文化从一系列青少年团伙犯罪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成员对“犯罪亚文化”的“忠诚度”。2006年,为非作恶一年的广东“黑龙会”落网,检察机关的指控让人心惊肉跳: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故意伤害,抢劫,非法持有枪支……而这些少年被告人在庭审中依旧是一副嬉皮笑脸、与己无关的样子;2007年,横行海淀三年之久的“太子堂”被抓获,在“总堂主”的领导下,七八十个由“90后”中学生组成的社团报复仇家、随意行抢……俨然港台片中的黑社会。相信大多数成员都为“太子堂”总堂主张某描绘的“天堂”无限憧憬:“‘太子堂’是防止兄弟受欺负的地方,是兄弟感情得到安慰的地方,也是兄弟们一起成长挣钱的地方”;刚刚被抓获的“黑衣帮”的一14岁成员在与记者交谈中也讲道:“参加这个组织就有人罩着了,而且人多热闹,朋友也多,像亲兄弟一样。加上一起出去时都穿黑衣服,感觉很酷!所以大家都愿意加人。觉得人了这个组织别人就不敢欺负了。而且听说李某还和社会上一个很有势力的人是朋友,就想加人进来一定不会吃亏。”可见,绝大多数青少年犯罪团伙的成员深受犯罪亚文化的影响,陶醉在“帮会”营造的“亲情”、“安全”和“快乐”的虚拟氛围中不能自拔。(四)社会认知不良引起的不完全社会化家庭人际关系障碍学校生活不适应职业生活不适应网络传播信息(五)价值定向的蜕变功利主义;利己主义(六)自我意识的畸形发展本我;自我;超我第三节犯罪动机的形成一、犯罪动机的形成过程(一)犯罪动机的形成阶段萌发阶段(犯罪意向阶段)过渡阶段(明确动机阶段)定型阶段(犯罪决意阶段)消失阶段梅传强:犯罪动机形成三阶段论

犯罪意图形成阶段:当主体的某种需要或欲求被犯罪主体明确意识到,或者外在诱因的出现而激活犯罪主体的需要,且需要与抽象的犯罪手段和侵害目标相联系而形成故意犯罪的意向和想法时,就意味着犯罪意图的产生。犯罪决意形成阶段:当犯罪意图与具体的犯罪手段或侵害目标相结合,犯罪主体经过内心的动机斗争和冲突后下定决心要实施犯罪,犯罪意图就转化成犯罪目的,并进而形成犯罪决意。犯罪预备阶段(二)犯罪动机的形成条件

1.犯罪人不良需要的产生物质需要;性的需要;自我显示的需要;征服他人需要;爱的需要;报复需要等2.犯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人格缺陷3.情景因素是犯罪动机形成的必要条件科泽尔:人格成熟理论

科泽尔认为,下列具有成熟人格的人不容易犯罪:具有道德责任感和成熟的敏感性的人;十分关心别人的福利与得失的人;放弃了自己的敌视与怨恨的人;对现实没有大的偏差的人;有自知之明的人;人格中具有有助于处理危险状态的因素的人;能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承担责任的人,等等。具有不成熟人格的人更容易犯罪。不成熟人的人格特征有以下几点:残留着对双亲的依恋;由于胆小不愿意走向社会;留恋家庭是由于利已动机推动;缺乏独立性与自觉性;情绪不稳定,攻击性或者逃避性行为较多;没有责任感,对人不宽容;生活中往往图一时的快乐;劳动不认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世界;不能同别人建立亲切和睦的关系。下列人是人格极不成熟的人:有严重伤害别人的企图;怀有愤怒、怨恨和敌意;喜欢目睹别人的痛苦;对别人缺乏利他精神和同情心;把自己看成被害人而不是加害人;不满或者抵制权威;首先关心自己的舒适;不具有挫折耐受力;对自己的冲动缺乏控制力;对社会责任有不成熟的态度;根据自己的愿望或需求曲解对现实的认识。二、犯罪决意过程中的动机冲突

双趋势冲突

双避式冲突

趋避式冲突

三、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

犯罪动机的弱化犯罪动机的恶化四、犯罪动机、犯罪目的、犯罪行为的关系1.犯罪目的含义:行为人主观上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的结果犯罪动机—引起和推动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内部动力。对象性自觉性反社会与违法性以极端个人主义为基础与犯罪动机、犯罪手段紧密联系犯罪目的、犯罪动机、犯罪行为三者间的关系2.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一般情况下,犯罪动机、犯罪目的与犯罪行为呈一致性,构成因果关系。同一犯罪动机可导致不同犯罪行为。同一犯罪动机可导致不同犯罪目的。不同犯罪动机可导致同一犯罪目的。同一犯罪行为可出于不同犯罪动机。同一犯罪目的可采用不同犯罪行为。3.三者间的区别产生过程:意识水平:各自作用第四节犯罪行为的发生一、犯罪心理外化为犯罪行为的机制通过意志活动实现犯罪心理外化为犯罪行为。主动选择行为机制被动选择行为机制几个心理阶段:

犯罪需要的产生—犯罪意向的萌发—确立犯罪动机—犯罪决意冲突、明确作案目的—制定作案计划—进行作案准备—实施犯罪罪恶的邻居45岁的犯罪嫌疑人王某与丁某既是同学,也是多年的朋友,丁某因赌博输光了钱,还欠了一身的债。王某也因买卖亏本,手头十分拮据,便向丁某提出一起绑架他人勒索钱财。王某提议将家中有些积蓄并与自己关系甚好的邻居郝某的女儿小月作为绑架对象,二人一拍即合,当即制定了绑架计划,并购买了犯罪工具。二人在东丽区一偏僻处挖了一个土坑,预备掩埋小月的尸体。在掌握小月行踪的情况下,丁某潜入小区存车处,用锥子扎漏小月骑用的电动自行车胎。当小月准备上班时发现电动自行车胎没气,王某主动以送其上班为由将小月骗上汽车,与丁某一同坐在后排座上。途中,丁某用事先准备好的工具将小月捆绑、封嘴,拉至东丽区挖坑处附近,强迫小月喝下安眠药。丁某打通小月父亲的手机,告诉他小月已经被绑架,要求准备赎金。随后,丁某以用手掐脖子、用尼龙绳勒颈部的手段将小月杀害,并伙同王某将尸体埋入坑中。由于小月的父亲报了警,犯罪嫌疑人王某、丁某勒索赎金未果后准备外逃。王某找到自己的朋友陈某,告诉他自己的犯罪事实并且要潜逃外地。陈某在明知其有犯罪嫌疑的情况下,仍积极帮助联系外逃用的车辆,并故意隐瞒二人的去向不报。经公安机关侦查,三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归案。近日,河东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绑架罪、包庇罪,分别对三名犯罪嫌疑人批准逮捕。现此案正在进一步审理中。二、影响犯罪行为发生的其他机制—反应性行为机制

1.含义

犯罪人实施的犯罪不是出于预谋,也未经过明显的意志活动,而是个体在外部诱因刺激下产生的应答性反应。2.特点反应性行为引起的犯罪,是个体对外部刺激的应答性反应。刺激情景的出现是反应性行为产生的必要条件。反应性行为的出现,没有或只有短促的心理过程。3.表现形式

防卫反应和避险反应应激反应和激情反应习惯性犯罪行为变态反应4.反应性行为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