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学生版)-【帮课堂】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学与练(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学生版)-【帮课堂】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学与练(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学生版)-【帮课堂】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学与练(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学生版)-【帮课堂】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学与练(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学生版)-【帮课堂】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学与练(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目标任务目标任务课程标准学习目标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争辩;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了解先秦到明清时期德治思想和法治思想的背景、内容和意义,培育同学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力量。【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生疏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深刻生疏儒家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礼法结合的特点,提高同学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力量。【历史解释】:引导同学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供应的有效信息,了解乡约直接面对底层百姓进行教化的意义,培育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学问的力量。【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同学生疏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是大势所趋,理解传统文化对社会治理的深远影响,培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宠爱。002预习导学一、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1.夏商西周时期的法治与德治(1)法治:《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________,周朝有________,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夏商时期,法律严酷。(2)德(礼)治:西周统治者建立起以________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________”的思想,有肯定的进步性。2.东周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1)叔向和子产之争起因:春秋时期,郑国的________“铸刑书”,把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________。概况:子产“铸刑书”,引发了一场辩论。邻国一位名叫叔向的官员写信给子产,反对他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罚适用于________,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留意________,而不顾________。这是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3)儒家与法家之争儒家法家主见人性善,主见。人性恶,主见法治。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孔子:提出统治者要“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商鞅:在秦国颁行法令,进行改革。孟子:建议统治者要“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韩非:主见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特点以礼为主(王道)。以刑为主(霸道)。影响儒家主见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但不适用于兼并战斗激烈的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心集权的封建国家。【概念阐释】敬天保民:敬天保民的思想是商周之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周初期统治的基本政治和治国方针,体现了周初统治者的新生疏: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而代之,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当“以德配天”。这从理论上为“武王伐纣,以周代商”的历史提出了合理的解释。【微点拨】法家的“法治”与“依法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是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中心集权,刑律成为镇压人民﹑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依法治国”是要实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否定任何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公平。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秦汉时期(1)律: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律的编纂。汉承秦制,制成《________》。(2)令: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2.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1)缘由:汉武帝以后________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学问分子以经注律。(2)措施:魏明帝在朝廷设置________,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3)量刑原则: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3.唐朝(1)法律。①表现:唐高宗修订颁布《永徽律》,后命人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②特点:礼法结合。(2)教化。①提倡礼治,颁行《大唐开元礼》。②基层教化:推广重视________的阅历,在社会层面强化基层教化。【概念阐释】中华法系:世界五大法系之一,其主要特征是:法律以君办法志为转移;以礼教为指导原则和理论基础;以刑为主。《唐律疏议》标志其确立,对后世及古代亚洲各国法典产生了重大影响【拓展延长】结合教材“历史纵横”,思考:史料反映了唐朝的法律体系有哪些特点?唐朝法律体系完备,包括律、令、格、式;中华法系至唐律臻于完备;礼、法结合,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殊重视。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法律(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2)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3)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________》,在司法实践中特殊重视“例”。(4)清朝: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________》。2.教化。(1)理学形成北宋代表人物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影响①程朱理学在________逐步建立统治地位。②程朱理学把握教育与________,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化族规、家训之中。③朱熹《家礼》和《________》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2)乡约①制造者:北宋________兄弟。②范本:《________》。③进展。明朝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并引用《________》解释六谕,具有强制力清朝宣讲康熙帝的“________”和雍正帝的《圣谕广训》,宣讲时经常引用《________》④特点:经政府利用和推广具有约束力;与________合流。【学思之窗】:阅读材料,想一想:从宋朝到清朝,乡约所讲内容有何变化?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礼法融合。【学问拓展】乡约制度形成的缘由封建士大夫的乐观推动;统治者挽救社会危机,加强基层管理的需要;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脆弱性;民间自治的传统;宗法性社会结构。 003探究提升深度学习一、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史料自战国、秦汉以来,随着官僚体制的不断完备以及皇权的加强,“以言代法,以言入法”的趋势也进一步加强。中国古代的法制始终是以家法为基础去构建国法,古代的法制名义上是公器,目的是彰显王者为政之信,布大信于天下,以期政通人和。学术界经常以“以礼入法”“以法入礼”来描述中国古代礼制与法律制度长期的杂糅并用、互为表里、相互促进的进展趋势,简称“礼法合流”。——摘编自赵旭《唐宋法律制度争辩》【问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及形成缘由。(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问深化】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1)从皇权动身,维护皇权:中国古代实行专制统治,奴隶社会的君主的“命”即法律,封建社会的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统治,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审判官。(2)礼法结合:在中国古代法律中,礼占有重要位置,“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与”,礼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法律规范。(3)法定特权:中国古代法律从维护等级制度动身,赐予贵族官僚各种特权。(4)诸法合体:中国古代法律最早表现为礼刑并用,之后形成诸法合体的封建法典。从战国李悝著《法经》始,至秦、汉、唐、宋、明、清诸律,都是以刑法为主,兼有诉讼、民事、行政等方面的内容。这种诸法合体的混合编纂形式,贯穿于封建社会各朝代。深度学习二中国古代的礼治与教化史料1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需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据杨开道的《中国乡约制度》整理史料2中国古代家训节选(表)三国·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唐·刘禹锡《名子说》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行斯须离也,岂候余易哉宋·袁采《袁氏世范》二:“日入之数,多于己出,此所以常有余……有不之悟者,何以支梧。古人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盖谓此耳。”明·姚舜牧《药言》士、农、工、商各居一艺,士为贵,农次之,工商又次之清·张英《恒产琐言》人家贵重两字,临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到底是耕读两字。史料3以下是清朝时期某地《刘氏族规》的节选:一、敦孝悌:孝悌为人之本,人惟孝悌为先。孝在养其身而顺而其心,悌在不藏怒而不宿怨……四、严家教:子弟一言一行俱要端庄。妇女声音不闻于外,性情正而品节明。五、笃宗族:族中我果有余,多方设法,分润族人,将见祖宗,默佑其衷……七、务本业:读书明理,自是有用,农工商贾亦自成一家。人必有业,务业须正……十、重名节:族中如有贞女节妇,孝父母、立节操,请旨旌奖,以培风化。【问题】(1)依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乐观作用。(2)依据史料2,概括中国古代家训的基本思想。(3)依据史料3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刘氏族规》的消灭与哪些因素有关。(4)综合以上史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家训、族规和乡约制度的乐观作用。【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问深化】史论1中国传统教化的特点教化理念德性化德教为先与道德至上这一核心理念贯穿中国古代教化思想。教化途径系统化层级教化与立体网络。传统教化系统既包括各级各类组织化的学校系统,也包括了乡约、族法、家规、祭祀礼仪、蒙学等自发的社会教化系统。教化手段多样化典范塑造与制度规约。典范塑造、榜样作用成为古代教化的重要方法。制度规约是传统教化活动的又一方法。教化内容综合化儒学经典教育与通俗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我国古代传统教化的显著特征是以儒学经典教育为主,并以通俗教育帮助之。0404体系构建005记忆清单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夏商西周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德治:西周统治者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肯定的进步性。(2)法治:《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2.东周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1)起因: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也引发了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2)体现:儒家与法家之争学派主见代表人物及观点儒家人性善,主见德治孔子统治者要“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法家人性恶,主见法治商鞅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爱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韩非①提倡以法、术、势驾驭臣下;②君主赏罚分明,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③主见“以法为教”“以吏为师”(3)选择①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斗激烈的战国时期,无助于国君实现他们的强国抱负。②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心集权的封建国家。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秦汉时期法律的进展: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此后,历朝法典多以“律”命名。汉朝制成《九章律》。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2.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是最重要的变化。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是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3.唐朝的法治和礼治(1)唐朝的法治表现①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②唐高宗又命人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评价①《唐律疏议》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阅历,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此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②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2)唐朝的教化①732年,唐朝政府颁行《大唐开元礼》,是一部体系浩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②社会层面,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阅历,强化基层教化。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朝代法律教化宋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的法律:《宋刑统》《天圣令》,多以唐律为蓝本(1)程朱理学逐步把握教育与科举,深化族规、家训之中,广泛传播(朱熹《家礼》《学校》)(2)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元放弃唐宋法律,实践援引唐律-明(1)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2)在司法实践中特殊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的“六谕”。六谕主劝谕,但也有禁约成分,使乡约渐渐带有强制力清法典沿袭《大明律》,制定了《大清律例》(1)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圣谕广训》(2)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00601强化训练单选题1.(2023春·湖南衡阳·高二校考阶段练习)战国时期,居住在秦国的墨子学派首领腹醇的独子杀了人,按法当死。秦惠王打算宽大处理,腹醇回答说,“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大王您“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但我“不行不行墨者之法”。腹醇的行为说明(

)A.秦国接受法家思想治理 B.其家庭管理蕴含法治思维C.墨家思想吸取法家思想 D.君主专制尚未完全形成2.(2023春·北京昌平·高二统考期末)据北魏律,对亲属相犯,拟罪之前,先查清相互间的亲疏尊卑长幼关系,再依据服制详定刑罚等差。凡是卑幼伤尊长,处分重于常人相杀;反之,尊长杀卑幼,刑事责任轻于杀常人。这表明(

)A.律是中华法系最重要的部分 B.北魏律有利于维护三纲五常C.皇帝有任凭增减刑罚的权力 D.政府利用家训强化基层教化3.(2023春·山东菏泽·高二山东省郓城第一中学校考期末)唐宋很多皇帝都提倡三教并重。唐玄宗亲自对《孝经》、《金刚经》和《道德经》三部书进行注释,并将注本颁行天下;南宋孝宗的《三教论》说:“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这说明唐宋时期(

)A.儒学已经丢失其正统地位 B.统治者留意宗教的有用功能C.理学的社会基础比较薄弱 D.三教合一成为传统文化主流4.(2023秋·江西南昌·高三统考阶段练习)武侯祠在清初得到了多次重建及修理(见如表)。清初修复成都武侯祠旨在表(

修建时间修复状况修建人康熙七年(1668年)修建了三绝碑碑亭和惠陵牌坊四川巡抚张德地康熙十至十一年(1671—1672年)全面修复武侯祠:这次大修转变了明代以来诸葛亮与刘、关、张同祀一殿的格局,将其分为前后两殿,前殿祀刘、关、张,后殿祀诸葛亮一家四川湖广总督蔡毓荣、四川巡抚罗森、四川布政使金俊、四川按察使宋可发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更换部分腐朽的梁柱和橡桷,修补墙垣四川巡抚于养志A.提升成都城市社会影响力 B.落实“尊儒重道”的文化政策C.强化中心对地方的把握力 D.突出官民忠君的道德认知5.(2023·广东深圳·深圳市建文外国语学校校考一模)明朝工匠吸取战国成书的《考工记》总结的阅历,接受初创于商周时期的陶范法,铸成了约46.5吨重的永乐大钟。钟体上“惟愿皇图万世隆”“惟愿人人尽忠孝”等铭文位置醒目。后从宫中移至万寿寺,“藉佛力以寓劝化”的功能扩大到民间。永乐大钟的铸造(

)A.体现稳固统治和教化人心的主旨B.说明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C.反映了中国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D.说明传统社会结构变动影响文化传播6.(2022秋·甘肃甘南·高二校考期中)有学者认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