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州中学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1-3班)试卷广东省茂名市高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1-3班)试卷
(2024高一下·高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元画与宋画有极大不同。山水画的领导权和审美趣味落到元代的在野文人手中,“文人画"正式确立。尽管后人总爱把它的源头追溯到苏轼、米芾等人,南宋大概也确有一些已经失传的不同于院体画的文人画,但它作为一种体现时代精神的潮流出现在绘画艺术上,似仍应从元——并且是元四家算起。
“文人画”基本特征首先是文学趣味的异常突出。元文人画走到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极力强调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中国绘画中的“气韵生动"的美学基本原则,本是作为表达人的精神面貌的人物画的标准,从此,倒反而成了表达人的主观意兴情绪的山水画的标准。《艺苑卮言》说,“人物以形模为先,气韵超乎其表;山水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乎其中”,把“形模"放在非常次要地位。倪云林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这样一种美学指导思想,是宋画主流所没有的。
与文学趣味相平行,并具体体现这一趣味构成元画特色的是,对笔墨的突出强调。这是中国绘画艺术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元画也因此才获得了它所独有的审美成就。在文人画家看来,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而且在于或更在于描画本身的线条、色彩亦即所谓笔圣本身。这样,就把中国的线的艺术传统推上了它的最高阶段。自原始陶器纹饰、青铜礼器和金文小篆以来,线始终是中国造型艺术的主要审美因素;在人物画中有所谓“铁线描"莼菜描”“曹衣出水"带当风”……都是说的线条的美,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正是这种高度发达了的线条美。从元画开始,强调笔墨,重视书法趣味,成为一大特色。它表现了一种净化了的审美趣味和美的理想。线条自身的流动转折,墨色自身的浓淡、位置,它们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力量、意兴、气势、时空感,构成了重要的美的境界。这本身也正是一种净化了的“有意味的形式"。任何逼真的摄影所以不能替代绘画,其实正在于后者有笔墨本身的审美意义在。元代名画家名书家赵孟頫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画师、书家兼诗人,一身三任焉,自兹成为对中国山水画的一种基本要求和理想。
与此相辅而行,从元画大兴的另一中国画的独有现象,是画上题字作诗,以诗文来直接配合画面,相互补充和结合。这是唐、宋和外国都少有和不可能有的。宋人开始了写字题诗,但一般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影响对画面的欣赏。元人则大不同,画面上的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占据了很大画面,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整个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方面是使书、画两者以同样的线条美来彼此配合呼应,更重要的一面,是通过文字所明确表述的含义,来加重画面的文学趣味和诗情画意。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
中国传统山水画一直深受老庄哲学及禅宗哲学的影响,在一山一水、一景一物中使人的情感与性灵尽情显露,因此山水画作的“情"与“境”成为山水画品格高低的重要评价标准。
唐代王昌龄在诗论杂著《诗格》中最早提出了意境的概念。山水画从五代至宋元时期便开始接触到“意境"的问题,五代时期荆浩在《笔法记》中说“可忘笔墨,而有真景”,宋代画家郭熙《林泉高致》中有“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之语,这可视为山水画论意境说的发端。
至“元四家”黄公望、倪云林、王蒙、吴镇,意境说有了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画都明显地流露出了主观意象的表达,他们所创造的那种空间境象的真实更多地具备了"意造"的成分,有意识地以意造境,物象与思想达到了高度统一,使意境得以充分表现。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表现富春江一带的初秋景象。几十个峰峦,数十棵树木,笔墨苍健清润,雅洁淡逸。王蒙的《具区林屋图》用笔老辣朴质,树石杂生,波光粼粼,给人以置身世外的感觉。
《富春山居图》局部图
明清时期山水画的意境仍趋于主观。明代形成了以禅喻画的理论观点,山水画的意境表现上也有了一定的禅意。清代的石涛大力提倡"笔墨当随时代”,使意境的表现具有了多样性,对近、现代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历代文人、画家对“意境"的含义作了很多较为精辟的论述,如∶评价唐代王维的诗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北宋郭熙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四可”之境,清代笪重光的“实景、真景、神景"意境论等。近现代的理解更是多元,李可染说“意境”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和诗的境界。从以上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意境的实质就是一幅山水画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能引人入胜、情景交融、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意境营造是山水画创作的重要课题和最高追求,画家心中的“情"决定着创作的过程和结果,更决定着“境”的显现。移情于物、托物抒情,才能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
(摘编自王保安《山水画的“情"与“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代的文人画不注重审美客体的形似与写实,强调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气韵生动"这一人物画标准成了表达人的主观意兴情绪的山水画的标准。
B.线是中国造型艺术的主要审美因素,从原始陶器纹饰到青铜礼器纹饰,从中国人物画中的"铁线描"吴带当风"到中国的书法艺术,都体现了线条的美。
C.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了意境的概念,可见他是提出山水画论意境说的第一人;随后五代至宋元时期,荆浩、郭熙等也触及了山水画的意境问题。
D."情"和"境"是评价中国传统山水画品格的重要标准,是构成意境的要素,意境营造是山水画创作的最高追求,移情于物、托物抒情,才能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丰富,可分为人物、花鸟、山水等,文人画即山水画。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是人物画,元代画家王蒙的《具区林屋图》则为山水画。
B.元代山水画的领导权和审美趣味落到了在野文人手中,“文人画”正式确立。因此,宋代苏轼表兄文与可在洋州任上所画的《赏篱谷偃竹》,应该不属于文人画。
C.“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瘤”为籀文,是一种汉字形体,“八法"即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的用笔法则;赵孟頫借此阐述了书画相通的观点。
D.中国画有画上题字作诗的现象,以诗文来直接配合画面,相互补充和结合。古人评价唐代王维的画是“画中有诗”,只是为了说明这样一种现象。
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先分析了中国文人画的确立时间,接着从三个方面横向展开对元代文人画特点的论述,每个特点的分析均以宋画为参照,于对比论证中得出结论。
B.材料二先提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评价标准,再阐述意境说的发展历程,后列举文人、画家的观点来说明"意境"的含义及实质,最后以意境的营造作结。
C.材料一引用《艺苑卮言》中的话语,论证了元代文人画强调主观的意兴心绪而不注重“形模"的特点,以“元四家”之一倪云林之语进一步强调了这一观点。
D.材料一阐明“文人画"确立时间,“大概”“似"等词,推测之中反见严谨;材料二论及意境说的进一步发展时,用“明显”“更多"与之呼应,逻辑严密。
4.根据材料一内容,谈谈你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笔墨”的理解。
5.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山水画《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在一次大型画展上,某博物馆展出了这幅价值连城的名画。请你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观点,以该博物馆讲解员的身份向观众作推介。
【答案】1.C
2.C
3.A
4.①笔墨是指绘画时所运用的线条和色彩,是用来描绘审美客体、表现审美主体情感的形式和技巧。②常借鉴书法艺术的表现方式。③它本身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不仅是种形式美、结构美,而且形式结构中能传达出人的主观精神境界、“气韵”“兴味"。④对笔墨的突出强调,是文人画的重要特点,是中国绘画艺术的一次创造性发展。
5.各位观众,大家好!你们现在有幸看到的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山水画《富春山居图》,它被誉为“画中之兰亭”,是我馆的镇馆之宝。下面我给大家隆重推介这幅传世名画。
①这幅画注重意境营造,是山水画上品:画作描绘了初秋时节富春江一带的山川景色,抒发出画家宁静淡泊的情怀,营造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②它的文学趣味浓厚,是文人画精品:画作不注重对山水实景的形模,而是强调画家的主观意兴心绪的表现,意在表达一种超然脱俗的精神。
③笔墨运用精美,是水墨画妙品:借线条的流动转折、墨色的浓淡位置绘山川美景,并传达情感意兴,笔墨苍健清润,雅洁淡逸,极具审美意义。
④画上题字作文,是中国画珍品:文和画直接配合,成为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书、画的线条美相得益彰,也加重了画面的文学趣味和诗情画意。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写作推介词,以博物馆讲解员的身份向观众介绍《富春山居图》。表达时注意体现《富春山居图》的特点,体现身份意识,表达要有条理性。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王昌龄“是提出山水画论意境说的第一人"于文无据,文中提到王昌龄在诗论杂著《诗格》中最早提出了意境的概念,王昌龄是从文学领域提出意境概念的。
故答案为: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文人画即山水画”错,文人画和山水画是两个概念,有的文人画是山水画。
B.“《筼筜谷偃竹》,应该不属于文人画"错,元代之前也有文人画,文与可在洋州任上所画的《筼筜谷偃竹》属于文人画。
D.“以诗文来直接配合画面,相互补充和结合,增加审美因素”错,“诗中有画"是评价诗歌生动形象,意境优美,如一幅美妙的图画;“画中有诗”是评价画有诗意,有意境。
故答案为: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每个特点的分析均以宋画为参照,于对比论证中得出结论"说法有误,第二个特点没有以宋画为参照进行对比论证。
故答案为: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第二段“极力强调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反而成了表达人的主观意兴情绪的山水画的标准";第三段“元画也因此才获得了它所独有的审美成就。在文人画家看来,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而且在于或更在于描画本身的线条、色彩亦即所谓笔墨本身”可概括出:它本身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不仅是种形式美、结构美,而且形式结构中能传达出人的主观精神境界、“气韵"兴味”。
结合材料一第三段“与文学趣味相平行,并具体体现这一趣味构成元画特色的是,对笔墨的突出强调。这是中国绘画艺术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可概括出:对笔墨的突出强调,是文人画的重要特点,是中国绘画艺术的一次创造性发展。
结合材料一第三段“在文人画家看来,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而且在于或更在于描画本身的线条、色彩亦即所谓笔墨本身”“线条自身的流动转折,墨色自身的浓淡、位置,它们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力量、意兴、气势、时空感,构成了重要的美的境界"可概括出:笔墨是指绘画时所运用的线条和色彩,是用来描绘审美客体、表现审美主体情感的形式和技巧。
结合材料一第三段“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正是这种高度发达了的线条美。从元画开始,强调笔墨,重视书法趣味,成为一大特色”可概括出:常借鉴书法艺术的表现方式。
故答案为:①笔墨是指绘画时所运用的线条和色彩,是用来描绘审美客体、表现审美主体情感的形式和技巧。②常借鉴书法艺术的表现方式。③它本身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不仅是种形式美、结构美,而且形式结构中能传达出人的主观精神境界、“气韵"兴味”。④对笔墨的突出强调,是文人画的重要特点,是中国绘画艺术的一次创造性发展。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写作推介词,以博物馆讲解员的身份向观众介绍《富春山居图》。表达时注意体现《富春山居图》的特点,体现身份意识,表达要有条理性。
结合题干“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山水画《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之兰亭’"价值连城的名画”可知,首先介绍《富春山居图》的作者和地位;
《富春山居图》是一幅山水画,结合材料二“他们所创造的那种空间境象的真实更多地具备了‘意造’的成分,有意识地以意造境,物象与思想达到了高度统一,使意境得以充分表现"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表现富春江一带的初秋景象。几十个峰峦,数十棵树木,笔墨苍健清润,雅洁淡逸”可知,这幅画情景交融,注重意境营造,是山水画上品;
《富春山居图》也是文人画,作者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结合材料一“‘文人画’基本特征首先是文学趣味的异常突出"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极力强调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可知,这幅画文学趣味浓厚,是文人画精品;
《富春山居图》还是一幅水墨画,结合材料一“线条自身的流动转折,墨色自身的浓淡、位置,它们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力量、意兴、气势、时空感,构成了重要的美的境界"材料二“笔墨苍健清润,雅洁淡逸”可知,这幅画笔墨运用精美,是水墨画妙品;
《富春山居图》是一幅题画之作,结合材料一“以诗文来直接配合画面,相互补充和结合"使书、画两者以同样的线条美来彼此配合呼应,更重要的一面,是通过文字所明确表述的含义,来加重画面的文学趣味和诗情画意”可知,这幅画在画上题字作文,是中国画珍品。
故答案为:各位观众,大家好!你们现在有幸看到的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山水画《富春山居图》,它被誉为“画中之兰亭”,是我馆的镇馆之宝。下面我给大家隆重推介这幅传世名画。①这幅画注重意境营造,是山水画上品:画作描绘了初秋时节富春江一带的山川景色,抒发出画家宁静淡泊的情怀,营造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②它的文学趣味浓厚,是文人画精品:画作不注重对山水实景的形模,而是强调画家的主观意兴心绪的表现,意在表达一种超然脱俗的精神。
③笔墨运用精美,是水墨画妙品:借线条的流动转折、墨色的浓淡位置绘山川美景,并传达情感意兴,笔墨苍健清润,雅洁淡逸,极具审美意义。
④画上题字作文,是中国画珍品:文和画直接配合,成为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书、画的线条美相得益彰,也加重了画面的文学趣味和诗情画意。
(2024高一下·高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原上的日出
[英]多丽丝·莱辛
早晨四点半,分秒不差,他骄傲地按下将要响起的闹铃。男孩迅速起身穿衣,为了不吵醒父母,他只能赤脚出门了。现在可还是夜里啊:星星还在眨眼,树在身后静伫。他试图寻找天亮的迹象,可现在什么都没有。他在落满树叶的黑色小道上疾行……
第一只鸟在他脚边醒了过来,接着一群鸟冲向天空,尖叫着宣布新一天的开始。突然他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激情。他跳到那片天空下,发出狂野的、意义不明的喊叫,然后像头野兽似的狂奔起来,疯了一般全不似之前那样谨慎:正在清醒的疯狂中忘我地歌唱生命的愉悦和青春的奢华。他觉得自己将来的生命是一件伟大而神奇的东西,这东西完全是他自己的。血液在脑中升腾,他大声说道:“只要我愿意,我能改变世界上发生的一切。”
突然,好像传来一种陌生的回声!他侧耳倾听,迷惑不已,因为那不是他自己的声音。他狂乱地四下张望,接着低头看去。地上黑压压的全是蚂蚁,又大又壮,它们对他视而不见,急匆匆地向挣扎着的什么东西奔去,好像亮闪闪的黑水在草中流淌着。
之后,他屏住呼吸。怜悯和惊惧攫住了他,只见一只野兽倒在地上并停止了尖叫。此时此刻,他只听见一只鸟儿在鸣唱,以及行色匆匆的蚂蚁的沙沙声。
他抬头冲那只不住扭动、时而抽搐的黑色东西望去。它比刚才安静了。从那团微微扭动的东西尚能模糊看出是只小鹿。
他突然想到他可以开枪射击,让它结束痛苦:于是,他举起枪。然而,他又缓缓地放下了枪。那只鹿再不可能有什么感觉了,它的挣扎是神经的机械反射。但使他放下枪的并不仅仅是这个,而是一种在脑海里逐渐膨胀的愤怒、痛苦和抗拒感:如果我没来,它也会这样死去。我干吗要干涉呢?类似这样的事情灌木丛中随处可见:随时都在发生。活着的东西在极度痛苦中死去,这是生命的演变过程。我阻止不了,我也无法阻止。我无能为力。
此时,他脚下的蚂蚁们嘴里衔着粉红色的肉片正浩浩荡荡地返回。他的鼻子闻到了新鲜鹿肉的酸味。他极力控制着空胃徒劳地抽搐,然后提醒自己:这些蚂蚁也需要吃东西!
那东西已经小了。现在,它看上去已经难以辨别。他不晓得时间已经过去了多久,随后看见那个黑影渐渐变小,些许白色从中显露出来,在阳光中闪闪发亮。是的,是太阳刚刚升起来了,它照耀在岩石上。唉,整个事情不可能超过几分钟。
他跨步前行,信步踩碎了几只蚂蚁,直至他站到那具骨架前。它已经被剔净了肉。除了白骨上粉红色的碎肉块,仿佛它已经在那里躺了好多年。骨头四周,蚂蚁嘴里衔着肉,渐渐稀少。
那个男孩朝它们——又大又黑又丑的蚂蚁们望去。其中有几只站住,正用闪亮的小眼睛盯住他看。“滚!"他冷酷地对那些蚂蚁说,“我不喜欢你们!不管怎么样,都不喜欢。滚吧!”说完,他想像着那些蚂蚁转身离去的情景。
他在那些骨头边弯下腰,触摸头颅上的孔穴:那是眼睛所在的地方,他想到了鹿那水汪汪的黑眼睛,觉得这一切难以置信。
那天早上,也许一小时前这只小生灵还骄傲又自由地走在灌木丛中,感受着皮肤上的凉意,就像他自己感受到的那样,感到兴奋。它自豪地踩着大地,轻轻地甩动着漂亮的白尾巴,嗅着清晨寒冷的空气。它像国王和统治者们那样行走,自由漫步在这片灌木丛中。每片草叶为它而生长,闪亮纯净的河水供它饮用。
但是,接着——发生了什么事呢?谁会想到这样一只箭步如飞的动物会被一群蚂蚁困住呢?
(选自《现当代英国短篇小说集》,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男孩在清晨的草原上飞奔、喊叫,无拘无束,此刻他眼里尽是大自然的美好,加剧了他自以为“无所不能"的幻想。
B.小男孩最终放弃了以“开枪”来帮助小鹿“结束痛苦"的想法,仅是“愤怒、痛苦和抗拒感”这一系列主观情绪使然。
C.小鹿垂死挣扎暗示着小男孩内心的天真自负与现实的残酷无情之间的矛盾冲突,只能给他带来心灵成长上的痛苦和恐惧。
D.草原上“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一幕,展现了大自然的残酷无情,深刻揭示了人类应该与自然斗争,征服自然的道理。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草原是主人公生活与成长的背景,作者通过对外部典型环境的烘托渲染,使小男孩性格得以逐步发展和完善。
B.作者将小鹿行走的姿态形容成“国王和统治者们”,突出了小鹿作为一个鲜活生命体的自豪骄傲。
C.小说以两个问句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留下回味和想象的空间,同时可以引发读者关于生命哲理的思考。
D.本文辞藻华丽、用词精美,语言生动活泼,同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灵活运用记叙、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8.小说在叙述人称的变化上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9.“草原上的日出”有丰富意蕴,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6.A
7.D
8.①全文整体以第三人称叙述,男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则以第一人称叙述。②第三人称叙述更加客观真实,同时作者的叙述更加灵活多变,可在场景描绘和人物心理描写之间自由切换。③第一人称的运用能直观深刻的揭示人物心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男孩情感变化的过程。
9.“草原上的日出"有三层含义:①日出是草原上的自然现象,是新一天的开始。②日出是小男孩思想意识的革新,由“人类至上”的天真,转变为对自然规律有所顿悟的成熟。③“蚂蚁食鹿"的惨象之后“太阳照常升起”,大自然以一种“无情"的状态展现“适者生存”这一自然规律的客观和永恒。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外国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述人称及其作用的能力。文章主要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描写男孩的动作、行为和所见所闻时。
(4)此题考查标题含义的能力。答题时,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作答。答题时,可联系标题常用的双关、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从小说的文章主旨、思想情感、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仅是‘愤怒、痛苦和抗拒感’这一系列主观情绪使然"说法错误,根据后文可知小男孩通过理性的思考,知道了这一切是“生命的演变过程”,他“阻止不了"无能为力”。
C.“只能给他带来心灵成长的痛苦和恐惧"中“只能”说法错误,目睹这一事件最终给小男孩带来了思想的成熟,虽然过程是痛苦的。
D.“深刻揭示了人类应该与自然斗争,征服自然的道理"错,小男孩由认为自己可以掌控一切,到认识到人在自然面前的“无力”,揭示的是人不可能违背和战胜自然规律的道理。
故答案为:A。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本文辞藻华丽、用词精美"分析错误。小说语言简洁明了、生动活泼。
故答案为: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述人称及其作用的能力。
文章主要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描写男孩的动作、行为和所见所闻时。
而当他说话和产生心理活动时“只要我愿意,我能改变世界上发生的一切”“如果我没来,它也会这样死去。我干吗要干涉呢"我阻止不了,我也无法阻止。我无能为力”“我不喜欢你们!不管怎么样,都不喜欢”,则是以第一人称叙述。
第三人称的叙述是客观视角,显得真实而冷静,同时,也属于全知视角,可以更加全面地展现事情的经过,从而能详细地描绘场景和透视人物的心理。第一人称则直接揭露男孩的心理,能够拉近读者的距离,让读者能直接感受到男孩的心理和情感变化。
故答案为:①全文整体以第三人称叙述,男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则以第一人称叙述。②第三人称叙述更加客观真实,同时作者的叙述更加灵活多变,可在场景描绘和人物心理描写之间自由切换。③第一人称的运用能直观深刻的揭示人物心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男孩情感变化的过程。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能力。
小说的标题“草原上的日出”蕴含着多层意蕴,首先在表层含义上,是指草原上的日出现象,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新一天的起始。
而在深层含义上,“新的一天"往往也寓意着新的人生起点,新的人生领悟。对于男孩来说,他原来“觉得自己将来的生命是一件伟大而神奇的东西,这东西完全是他自己的。血液在脑中升腾,他大声说道:‘只要我愿意,我能改变世界上发生的一切’”,认为自己(人类)的生命是至高无上的,是可以掌控一切、改变一切的。但当他发现那只被蚂蚁围困分食的小鹿时,“在脑海里逐渐膨胀的愤怒、痛苦和抗拒感;如果我没来,它也会这样死去。我干吗要干涉呢?类似这样的事情灌木丛中随处可见,随时都在发生。活着的东西在极度痛苦中死去,这是生命的演变过程。我阻止不了,我也无法阻止”,他发现自然规律是自己无法抗衡、阻止和改变的,他的思想发生了革新。
在更深层含义上,这一标题揭示了自然规律,当小鹿这样美好的生命死去后,“些许白色从中显露出来,在阳光中闪闪发亮。是的,是太阳刚刚升起来了,它照耀在岩石上。唉,整个事情不可能超过几分钟”,大自然并没有为一个美丽健康的生命逝去而感伤,太阳照常升起,一切生命在自然规律面前都被一视同仁地对待,“日出"照常出现,大自然以一种“无情”的状态展现“适者生存"这一自然规律的客观和永恒。
故答案为:“草原上的日出”有三层含义:①日出是草原上的自然现象,是新一天的开始。②日出是小男孩思想意识的革新,由“人类至上"的天真,转变为对自然规律有所顿悟的成熟。③“蚂蚁食鹿”的惨象之后“太阳照常升起”,大自然以一种“无情”的状态展现“适者生存"这一自然规律的客观和永恒。
一、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4高一下·高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曾子弊衣而耕于鲁,鲁君闻之而致邑焉,曾子固辞不受。或曰:“非子之求,君自致之,奚固辞也?”曾子曰:“吾闻受人施者常畏人,与人者常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吾岂能勿畏乎?"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①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节选自《孔子家语·在厄》)
材料二
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今之新辩滥乎宰予,而世主之听眩乎仲尼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焉得无失乎?是以魏任孟卯之辩,而有华下之患;赵任马服之辩,而有长平之祸。此二者,任辩之失也。夫视锻锡②而察青黄,区冶③不能以必剑;水击鹄雁,陆断驹马,则臧获不疑钝利。发齿形容,伯乐不能以④必马;授车就驾,而观其末涂,则臧获不疑驽良。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节选自《韩非子·显学篇》)
[注]①埃墨:烟灰。②锻锡:古人锻炼金属时掺的锡。青黄:蓝黄色,冶炼金属时的火色。③区冶:区冶子,春秋时善于铸剑的人。④必:判断。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
而世主之听眩乎A仲尼B为悦C其言D因任E其身F则焉得G无失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给予,与《五石之瓠》“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中的“与”含义不同。
B.其,代词,与《论语十二章》“其恕乎"中的“其”用法不相同。
C.顾,回头看,泛指看,与成语“三顾茅庐"中的“顾”含义不同。
D.涂,通“途”,与《齐桓晋文之事》“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中的“涂"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生活贫困,面对鲁君的赏赐做了出人意料的选择,孔子对其所言大加赞赏,认为他可以保全名节。
B.孔子信任颜回,子贡告诉孔子颜回偷吃米饭后,孔子直接向颜回询问事情的原委,证实了自己的判断。
C.材料二认为华阳之战的惨败、长平之战的大祸,是由魏、赵两国任用能言善辩的孟卯与马服造成的。
D.材料二运用比喻说理,通过如何识别剑器的钝锈与锋利、马匹的低劣与优良,形象地阐释了识人之道。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曾子弊衣而耕于鲁,鲁君闻之而致邑焉,曾子固辞不受。
②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
14.材料二写孔子识人之失有何用意?
【答案】10.BDF
11.A
12.B
13.①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在鲁国种地,鲁国国君知道(听说)了这件事,送给他封地,曾子坚决推辞不接受。
②“用官职来试用他,考核他的功绩(工作成绩),那么平常(一般)的人也不会对他是愚蠢还是聪明感到疑惑了。
14.材料二写孔子识人之失,是为了证明认识事物或人,不能只看表面,要用实践来验证;进而提出选拔官员的见解。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曾子穿着破旧的衣裳在鲁国耕种,鲁国的国君知道后送给他封地,曾子坚决推辞没有接受。有人说:“先生不是有求于国君,是国君自己封赠给你的,为什么坚决不肯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过,接受了人家赠送的东西,就怕得罪人家,给人家东西的人免不了会骄横。纵然鲁君赠送我采邑,没有对我表现出骄横,我能不怕他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足以保全他的气节。”孔子受困于陈、蔡之地,跟随的人七天吃不上饭。子贡拿着携带的货物,偷偷跑出包围,请求村民让他换些米,得到一石米。颜回、仲由在一间土屋下煮饭,有块熏黑的灰土掉到饭中,颜回把弄脏的饭取出来吃了。子贡在井边望见了,很不高兴,以为颜回在偷吃。他进屋问孔子:“仁人廉士在困穷时也会改变节操吗?"孔子说:“改变节操还称得上仁人廉士吗?”子贡问:“像颜回这样的人,他不会改变节操吧?"孔子说:“是的。”子贡把颜回吃饭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仁德之人已经很久了,虽然你这样说,我还是不怀疑他,那样做或者一定有原因吧。你待在这里,我来问问他。"孔子把颜回叫进来说:“前几天我梦见了祖先,这难道是祖先在启发我们保佑我们吗?你做好饭赶快端上来,我要进献给祖先。”颜回说:“刚才有灰尘掉入饭中,如果留在饭中则不干净;假如扔掉,又很可惜。我就把它吃了,这饭不能用来祭祖了。"孔子说:“这样的话,我也会吃掉。”颜回出去后,孔子看着弟子们说:“我相信颜回,不是等到今天啊!"弟子们由此叹服颜回。
材料二:
澹台子羽有着君子的仪表,孔子信以为真君子,就收他为徒;同他相处时间长了,却发现他的品行和他的容貌很不相称。宰予说起话来非常文雅,孔子相信他是真文雅,同他相处时间一长,却发现他的智力远不及他的口才。因此孔子说:“按照容貌取人吧,在子羽身上行不通;按照言谈取人吧,在宰予身上行不通。”看来,即使凭借孔子那样的聪明,也还有看人失实的结论。现在流行起来的巧辩大大超过了宰予,而当代君主听起话来又比孔子还要眩惑;因为喜欢他的言论,就去任用他这个人,这怎么能不出差错呢?因此,魏国听信孟卯的花言巧语,结果带来了华阳之战的惨败;赵国听信赵括的纸上谈兵,结果造成了长平之战的大祸。这两件事,都是任用能说会道的人而铸成了大错。如果炼铜造剑时只看所掺的锡和火色,就是区冶也不能断定剑的好坏;可是用这把剑到水上砍死鹄雁,在陆上劈杀驹马,那么,就是卑贱的奴婢也不会把剑的利钝搞错。如果只是打开马口看牙齿,以及观察外形,就是伯乐也不能判断马的好坏;可是让马套上车,看马究竟能跑多远,就是卑贱的奴婢也不会把马的优劣搞错。如果只看一个人的相貌、服饰,只听他说话议论,就是孔子也不能断定这个人能力怎样;可是在官职上一试验,用办事成效一考察,就是庸人也不会怀疑他是愚蠢还是聪明了。所以,明主手下的官吏,宰相一定是从地方官中选拔上来的,猛将一定是从士兵队伍中挑选出来的。有功劳的人必定给予奖赏,那么俸禄越优厚他们就越受鼓励;不断地升官晋级,那么官职越高他们就越能办事;高官厚禄,公务大治,是称王天下的正道。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而当代君主听起话来又比孔子还要眩惑;因为喜欢他的言论,就去任用他这个人,这怎么能不出差错呢?
“乎"相当于介词“于”,“比"的意思,“乎仲尼”是后置状语,所以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尼"后面断开,即在B处断开;
“悦”的宾语为“其言”,所以应在“言”后面断开,即在D处断开;
“任"的宾语为“其身”,所以应在“身"后面断开,即在F处断开;并且“焉得……乎”为固定结构,中间不应断开。
故答案为:BDF。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错误。给予。句意:给人家东西的人免不了会骄横。/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给予他吧。
C.正确。回头看,泛指看;/访问,拜访。句意:孔子看着弟子们说。/三次到茅庐拜访诸葛亮。
D.正确。句意:看马究竟能跑多远。/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
故答案为:A。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B.“孔子直接向颜回询问事情的原委"错误。由原文“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可知,孔子并不是直接询问颜回,而是借用自己的梦境。
故答案为: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弊”,破旧的;“耕于鲁”,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鲁耕";“致”,送给;“固辞”,坚决推辞。
(2)“课”,考核;“不疑于愚智”,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愚智不疑”;“庸人”,平常(一般)的人。
故答案为:①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在鲁国种地,鲁国国君知道(听说)了这件事,送给他封地,曾子坚决推辞不接受。
②“用官职来试用他,考核他的功绩(工作成绩),那么平常(一般)的人也不会对他是愚蠢还是聪明感到疑惑了。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由原文“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是以魏任孟卯之辩,而有华下之患;赵任马服之辩,而有长平之祸。此二者,任辩之失也。夫视锻锡而察青黄?区冶不能以必剑;水击鹄雁,陆断驹马,则臧获不疑钝利。发齿形容,伯乐不能以必马;授车就驾,而观其末涂,则臧获不疑驽良。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可知,材料二写孔子识人之失,是为了证明认识事物或人,不能只看表面,要用实践来验证。
由原文“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可知,进而提出选拔官员的见解。
故答案为:材料二写孔子识人之失,是为了证明认识事物或人,不能只看表面,要用实践来验证;进而提出选拔官员的见解。
(2024高一下·高州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阮郎归
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①。
注①:归:一说“栖"
15.下列对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点明时序,仲春时节正是一年春光最美的时候,人们会在此时结伴游园、踏青。
B.上片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描写马长嘶,青梅结子,柳如眉,蝴蝶翩飞,好一幅春光图。
C.下片写暮色来临,花上露重欲滴,春草如烟;望人家重帷深下,词人顿觉困乏欲睡,百无聊赖。
D.全词文辞兼美,清秀典雅,读后余音袅袅,代表了欧阳修词作中清新、深婉的一面。
16.前人论此词,认为结尾句“画堂双燕归”将女主人公踏青时的心情“略予点泄”,对此应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
【答案】15.C
16.这一句写女主人公玩得尽兴,踏青归来,看到画堂上成双的燕子;成双的燕子反衬了主人公孤独的形象;(答触景生情、以景结情均可)此时才觉,主人公游春踏青不过是为了排遣孤独与相思之情,此句将情感表达得含蓄蕴藉。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词人顿觉困乏欲睡”错。“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是说抒情女主公荡罢秋千格外疲倦,轻解罗衣床上眠,伴她的只有梁上双燕,并不是说词人困乏欲睡。
故答案为: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结尾句“画堂双栖燕”,意为女主人公玩得很尽兴,踏春归来,突然发现伴她的只有梁上“双栖燕"。“双燕”实喻夫妻和谐相伴,此时女主人公看见燕子都是成双入对的,猛然觉醒到自己的孤单寂寞。所以,诗中“双栖燕"是作为主人公孤单形象的反衬出现的意象,抒发了女子的相思之情。
故答案为:这一句写女主人公玩得尽兴,踏青归来,看到画堂上成双的燕子;成双的燕子反衬了主人公孤独的形象;(答触景生情、以景结情均可)此时才觉,主人公游春踏青不过是为了排遣孤独与相思之情,此句将情感表达得含蓄蕴藉。
17.(2024高一下·高州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醒唐太宗:历代帝王中有好开局的很多,然而“”;这并非因为创业易而守业难,而是因为其人一旦得志“”,最终导致民心背离。
(2)杜甫《登岳阳楼》中逼真描画出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景象,可以和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相媲美的诗句是:“,。"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写作者考虑到司马光对自己的看重与厚待,不应该马虎回复书信的两句是:“___,___。”
(4)李白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写两地相隔,难以相从,而托月寄情,可随君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两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5)李白《将进酒》表现诗人对富贵生活的蔑视,同时又展现诗人在穷愁中狂放不羁的两句是“___,___。"
【答案】(1)能克终者盖寡;则纵情以傲物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3)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
(4)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5)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寡、坼、乾坤、反覆、卤莽。
故答案为:(1)能克终者盖寡则纵情以傲物(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3)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4)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5)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二、语言文字运用(16分)
(2024高一下·高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_________________。读,适合一个人欣赏品味;而诵,则可以使诗在公众场合传播。诗的可诵性降低了,也就影响诗的大众化。使诗加强可诵性,也是诗歌走出个人小天地,走向大众的重要途径。要朗诵好一首诗,朗诵者不仅需要对诗作本身有深入的把握,还需要有准确的声调、优美的音色的掌控。朗诵者不能进入诗的境界,②_____________,朗诵势必会停留在诗的表层,浅尝辄止,不能使诗深入听众的心。
朗诵好一首诗,③_________________。朗诵者对诗歌意象剖析得越深,体验也就越深,传达出来才更动人心弦。朗诵是表演艺术,需要具有一定的声音技巧和表情动作。如对诗歌意象不了解,那么你就可能用错声、表错情,甚至会南辕北辙。
比如诵读欧阳修的《阮郎归》中的诗句“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就要注意花露、草烟、帘幕意象的力均是下指的,情感是沉重的。诵读这几句诗声调应降低,目光要下垂,手势也是向下的,这样才能传达出诗中的沉重情怀。
18.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诵读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A.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B.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C.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D.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18.D
19.①诗可读、可诵。②或进入的层次很浅。③深入体验和欣赏它的意象。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朗诵方式的能力。朗诵时,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
(2)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18.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朗诵方式的能力。
原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朗读方式为:“要注意花露、草烟、帘幕意象的力均是下指的,情感是沉重的。诵读这几句诗声调应降低,目光要下垂,手势也是向下的,这样才能传达出诗中的沉重情怀”,即表达沉重的情感,用降低的声调、低垂的目光和向下的手势。
A.“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是以烟草、风絮、梅雨来比喻自己“闲愁”,情感沉重,应用与原文相似的诵读方式。
B.“霜风”“关河"残照”等景物显得萧条而荒凉,表达出游子羁旅他乡的凄凉感受,情感沉重,应用与原文相似的诵读方式。
C.“西风凋碧树”,景色凄凉,“独上高楼”,孤独寂寞,情感沉重,应用与原文相似的诵读方式。
D.本句中“凤箫"鱼龙舞”,描写的是元宵时热闹的景象,情感欢快,与原文不同。
故答案为:D。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分析文段结构可知横线所填的句子应是本段的总起句;根据后文“读,适合一个人欣赏品味;而诵,则可以使诗在公众场合传播”,可知诗可以读也可以诵。所以此处可填“诗可读、可诵”。
第二处,根据前文“朗诵者不能进入诗的境界"和后文“朗诵势必会停留在诗的表层,浅尝辄止,不能使诗深入听众的心”,可知不能进入诗的境界或停留在表层就不能使诗深入听众的心。所以此处可填“或进入的层次很浅"。
第三处,根据后文“朗诵者对诗歌意象剖析得越深,体验也就越深,传达出来才更动人心弦……如对诗歌意象不了解,那么你就可能用错声、表错情,甚至会南辕北辙”,可知只有深入剖析诗歌意象,才能有深刻地体验,才能传达出来才更动人心弦,这也是朗诵好一首诗的标准。所以此处可填“深入体验和欣赏它的意象"。
故答案为:①诗可读、可诵。②或进入的层次很浅。③深入体验和欣赏它的意象。
(2024高一下·高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乙)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20.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丹凤”与“三角”,“柳叶”与“吊梢"看似很不和谐;在语序上,“丹凤”“柳叶"在前,“三角”“吊梢"在后,绝非无意为之。请结合人物形象说说作者这样调遣词语的好处。
21.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20.丹凤眼、柳叶眉突出王熙凤外表的美丽妩媚,三角眼和吊梢眉突出王熙凤内心的刁钻狠毒。
21.①比喻: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将静处时的黛玉比作照水的娇花,行动时的黛玉比作扶风的弱柳,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黛玉的柔美和娇弱。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近义词辨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理解词语时,要特别注意联系语境理解;另外还要具备一定的辨析词语的能力,主要从词语的感彩、语体色彩、语意等几个方面考虑。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和我们传统写美人手法有点相同,但又有不同,“丹凤、柳叶"后多了“三角、吊梢”,“粉面、丹唇"却“威不露、笑先闻”。丹凤眼是一种很美的眼形,狭长,眼尾上扬,再配上同样上扬的“吊梢眉”,则整个眉目十分有神采,隐含英气。王熙凤是“柳叶吊梢眉”,足可看出王熙凤的性情强势、粗放。长着这样的眉眼的熙凤在美貌的背后就有可能藏有狡黠、狠毒、性巧、通变的个性。
丹凤眼、柳叶眉突出王熙凤外表的美丽妩媚,三角眼和吊梢眉突出王熙凤内心的刁钻狠毒。从外到内在,并不违和。非如此眼,非如此眉,不得为熙凤。眼一眉,一颦一笑都刻上了王熙凤的烙印。“丹凤"柳叶”在前,“三角"吊梢”在后,符合描写人物从形到神、从外到内的逻辑顺序。这部分外貌描写将王熙凤极有心机,善于做作的本质表现了出来。
故答案为:丹凤眼、柳叶眉突出王熙凤外表的美丽妩媚,三角眼和吊梢眉突出王熙凤内心的刁钻狠毒。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静处时的黛玉”比作“照水的娇花”,“行动时的黛玉”比作“扶风的弱柳”,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黛玉的柔美和娇弱,使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运用了衬托地手法,以比干衬托黛玉,突出黛玉的心思玲珑、聪明多慧;以西子衬托黛玉,突出黛玉的娇弱美丽、惹人怜爱。此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人物的外在姿态和内在性格特点,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故答案为:①比喻: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将静处时的黛玉比作照水的娇花,行动时的黛玉比作扶风的弱柳,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黛玉的柔美和娇弱。
三、写作(60分)
22.(2024高一下·高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一段路,都会留下印记。但路可回头看,不可回头走。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这是一道关于人生的材料作文题。
【题干分析】
题目给出了一段富有哲理的材料:“每一段路,都会留下印记。但路可回头看,不可回头走。"这段话引导考生对人生道路和经历进行深度思考。首先,“每一段路,都会留下印记”提示我们,无论是生活中的哪一个阶段,都会留下独特的痕迹和记忆。其次,“路可回头看"鼓励我们回顾过去,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最后,“不可回头走”则强调了我们不能停留在过去,必须勇往直前,继续前行。
在审题时,考生需要把握这几个关键词:“路"印记”“回头看"和“不可回头走”。这四个词共同构建了一个关于人生历程、回忆与前行选择的话题。考生需要思考如何在回顾过去的同时,坚守前行的决心和勇气,以及如何在过去的经验中找到前行的动力。
写作时可以按照层进式结构来写,首先肯定我们走过的路会留下印记,这些印记既是我们的回忆,也是我们的财富;我们可以回首望去,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但绝不可因为留恋过去而停滞不前。接着可以阐述“回头看"的意义,通过回顾这些印记,我们可以审视自己的过去,从中发现不足和错误,作为未来的借鉴;同时,我们也要坚信,未来是充满希望和机遇的,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能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最后综合分析,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诱惑和困难,但只要我们坚守初心,不忘为什么出发,就能始终保持前行的动力和方向;同时,我们也要学会从过去的经历中汲取经验,不断调整自己的步伐和策略,以确保能够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
【立意提取】
1.铭记过往,砥砺前行。
2.过往为鉴,未来可期。
3.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1广东省茂名市高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1-3班)试卷
(2024高一下·高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元画与宋画有极大不同。山水画的领导权和审美趣味落到元代的在野文人手中,“文人画”正式确立。尽管后人总爱把它的源头追溯到苏轼、米芾等人,南宋大概也确有一些已经失传的不同于院体画的文人画,但它作为一种体现时代精神的潮流出现在绘画艺术上,似仍应从元——并且是元四家算起。
“文人画"基本特征首先是文学趣味的异常突出。元文人画走到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极力强调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中国绘画中的“气韵生动”的美学基本原则,本是作为表达人的精神面貌的人物画的标准,从此,倒反而成了表达人的主观意兴情绪的山水画的标准。《艺苑卮言》说,“人物以形模为先,气韵超乎其表;山水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乎其中”,把“形模”放在非常次要地位。倪云林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这样一种美学指导思想,是宋画主流所没有的。
与文学趣味相平行,并具体体现这一趣味构成元画特色的是,对笔墨的突出强调。这是中国绘画艺术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元画也因此才获得了它所独有的审美成就。在文人画家看来,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而且在于或更在于描画本身的线条、色彩亦即所谓笔圣本身。这样,就把中国的线的艺术传统推上了它的最高阶段。自原始陶器纹饰、青铜礼器和金文小篆以来,线始终是中国造型艺术的主要审美因素;在人物画中有所谓“铁线描”“莼菜描"曹衣出水”“带当风"……都是说的线条的美,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正是这种高度发达了的线条美。从元画开始,强调笔墨,重视书法趣味,成为一大特色。它表现了一种净化了的审美趣味和美的理想。线条自身的流动转折,墨色自身的浓淡、位置,它们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力量、意兴、气势、时空感,构成了重要的美的境界。这本身也正是一种净化了的“有意味的形式”。任何逼真的摄影所以不能替代绘画,其实正在于后者有笔墨本身的审美意义在。元代名画家名书家赵孟頫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画师、书家兼诗人,一身三任焉,自兹成为对中国山水画的一种基本要求和理想。
与此相辅而行,从元画大兴的另一中国画的独有现象,是画上题字作诗,以诗文来直接配合画面,相互补充和结合。这是唐、宋和外国都少有和不可能有的。宋人开始了写字题诗,但一般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影响对画面的欣赏。元人则大不同,画面上的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占据了很大画面,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整个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方面是使书、画两者以同样的线条美来彼此配合呼应,更重要的一面,是通过文字所明确表述的含义,来加重画面的文学趣味和诗情画意。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
中国传统山水画一直深受老庄哲学及禅宗哲学的影响,在一山一水、一景一物中使人的情感与性灵尽情显露,因此山水画作的“情”与“境"成为山水画品格高低的重要评价标准。
唐代王昌龄在诗论杂著《诗格》中最早提出了意境的概念。山水画从五代至宋元时期便开始接触到“意境”的问题,五代时期荆浩在《笔法记》中说“可忘笔墨,而有真景”,宋代画家郭熙《林泉高致》中有“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之语,这可视为山水画论意境说的发端。
至“元四家"黄公望、倪云林、王蒙、吴镇,意境说有了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画都明显地流露出了主观意象的表达,他们所创造的那种空间境象的真实更多地具备了"意造"的成分,有意识地以意造境,物象与思想达到了高度统一,使意境得以充分表现。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表现富春江一带的初秋景象。几十个峰峦,数十棵树木,笔墨苍健清润,雅洁淡逸。王蒙的《具区林屋图》用笔老辣朴质,树石杂生,波光粼粼,给人以置身世外的感觉。
《富春山居图》局部图
明清时期山水画的意境仍趋于主观。明代形成了以禅喻画的理论观点,山水画的意境表现上也有了一定的禅意。清代的石涛大力提倡"笔墨当随时代”,使意境的表现具有了多样性,对近、现代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历代文人、画家对“意境”的含义作了很多较为精辟的论述,如∶评价唐代王维的诗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北宋郭熙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四可"之境,清代笪重光的“实景、真景、神景”意境论等。近现代的理解更是多元,李可染说“意境"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和诗的境界。从以上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意境的实质就是一幅山水画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能引人入胜、情景交融、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意境营造是山水画创作的重要课题和最高追求,画家心中的“情”决定着创作的过程和结果,更决定着“境"的显现。移情于物、托物抒情,才能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
(摘编自王保安《山水画的“情”与“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代的文人画不注重审美客体的形似与写实,强调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气韵生动”这一人物画标准成了表达人的主观意兴情绪的山水画的标准。
B.线是中国造型艺术的主要审美因素,从原始陶器纹饰到青铜礼器纹饰,从中国人物画中的"铁线描"吴带当风"到中国的书法艺术,都体现了线条的美。
C.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了意境的概念,可见他是提出山水画论意境说的第一人;随后五代至宋元时期,荆浩、郭熙等也触及了山水画的意境问题。
D."情"和"境"是评价中国传统山水画品格的重要标准,是构成意境的要素,意境营造是山水画创作的最高追求,移情于物、托物抒情,才能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丰富,可分为人物、花鸟、山水等,文人画即山水画。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是人物画,元代画家王蒙的《具区林屋图》则为山水画。
B.元代山水画的领导权和审美趣味落到了在野文人手中,“文人画"正式确立。因此,宋代苏轼表兄文与可在洋州任上所画的《赏篱谷偃竹》,应该不属于文人画。
C.“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瘤"为籀文,是一种汉字形体,“八法”即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的用笔法则;赵孟頫借此阐述了书画相通的观点。
D.中国画有画上题字作诗的现象,以诗文来直接配合画面,相互补充和结合。古人评价唐代王维的画是“画中有诗”,只是为了说明这样一种现象。
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先分析了中国文人画的确立时间,接着从三个方面横向展开对元代文人画特点的论述,每个特点的分析均以宋画为参照,于对比论证中得出结论。
B.材料二先提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评价标准,再阐述意境说的发展历程,后列举文人、画家的观点来说明"意境"的含义及实质,最后以意境的营造作结。
C.材料一引用《艺苑卮言》中的话语,论证了元代文人画强调主观的意兴心绪而不注重“形模”的特点,以“元四家"之一倪云林之语进一步强调了这一观点。
D.材料一阐明“文人画”确立时间,“大概"似”等词,推测之中反见严谨;材料二论及意境说的进一步发展时,用“明显"更多”与之呼应,逻辑严密。
4.根据材料一内容,谈谈你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笔墨"的理解。
5.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山水画《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在一次大型画展上,某博物馆展出了这幅价值连城的名画。请你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观点,以该博物馆讲解员的身份向观众作推介。
(2024高一下·高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原上的日出
[英]多丽丝·莱辛
早晨四点半,分秒不差,他骄傲地按下将要响起的闹铃。男孩迅速起身穿衣,为了不吵醒父母,他只能赤脚出门了。现在可还是夜里啊:星星还在眨眼,树在身后静伫。他试图寻找天亮的迹象,可现在什么都没有。他在落满树叶的黑色小道上疾行……
第一只鸟在他脚边醒了过来,接着一群鸟冲向天空,尖叫着宣布新一天的开始。突然他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激情。他跳到那片天空下,发出狂野的、意义不明的喊叫,然后像头野兽似的狂奔起来,疯了一般全不似之前那样谨慎:正在清醒的疯狂中忘我地歌唱生命的愉悦和青春的奢华。他觉得自己将来的生命是一件伟大而神奇的东西,这东西完全是他自己的。血液在脑中升腾,他大声说道:“只要我愿意,我能改变世界上发生的一切。"
突然,好像传来一种陌生的回声!他侧耳倾听,迷惑不已,因为那不是他自己的声音。他狂乱地四下张望,接着低头看去。地上黑压压的全是蚂蚁,又大又壮,它们对他视而不见,急匆匆地向挣扎着的什么东西奔去,好像亮闪闪的黑水在草中流淌着。
之后,他屏住呼吸。怜悯和惊惧攫住了他,只见一只野兽倒在地上并停止了尖叫。此时此刻,他只听见一只鸟儿在鸣唱,以及行色匆匆的蚂蚁的沙沙声。
他抬头冲那只不住扭动、时而抽搐的黑色东西望去。它比刚才安静了。从那团微微扭动的东西尚能模糊看出是只小鹿。
他突然想到他可以开枪射击,让它结束痛苦:于是,他举起枪。然而,他又缓缓地放下了枪。那只鹿再不可能有什么感觉了,它的挣扎是神经的机械反射。但使他放下枪的并不仅仅是这个,而是一种在脑海里逐渐膨胀的愤怒、痛苦和抗拒感:如果我没来,它也会这样死去。我干吗要干涉呢?类似这样的事情灌木丛中随处可见:随时都在发生。活着的东西在极度痛苦中死去,这是生命的演变过程。我阻止不了,我也无法阻止。我无能为力。
此时,他脚下的蚂蚁们嘴里衔着粉红色的肉片正浩浩荡荡地返回。他的鼻子闻到了新鲜鹿肉的酸味。他极力控制着空胃徒劳地抽搐,然后提醒自己:这些蚂蚁也需要吃东西!
那东西已经小了。现在,它看上去已经难以辨别。他不晓得时间已经过去了多久,随后看见那个黑影渐渐变小,些许白色从中显露出来,在阳光中闪闪发亮。是的,是太阳刚刚升起来了,它照耀在岩石上。唉,整个事情不可能超过几分钟。
他跨步前行,信步踩碎了几只蚂蚁,直至他站到那具骨架前。它已经被剔净了肉。除了白骨上粉红色的碎肉块,仿佛它已经在那里躺了好多年。骨头四周,蚂蚁嘴里衔着肉,渐渐稀少。
那个男孩朝它们——又大又黑又丑的蚂蚁们望去。其中有几只站住,正用闪亮的小眼睛盯住他看。“滚!”他冷酷地对那些蚂蚁说,“我不喜欢你们!不管怎么样,都不喜欢。滚吧!"说完,他想像着那些蚂蚁转身离去的情景。
他在那些骨头边弯下腰,触摸头颅上的孔穴:那是眼睛所在的地方,他想到了鹿那水汪汪的黑眼睛,觉得这一切难以置信。
那天早上,也许一小时前这只小生灵还骄傲又自由地走在灌木丛中,感受着皮肤上的凉意,就像他自己感受到的那样,感到兴奋。它自豪地踩着大地,轻轻地甩动着漂亮的白尾巴,嗅着清晨寒冷的空气。它像国王和统治者们那样行走,自由漫步在这片灌木丛中。每片草叶为它而生长,闪亮纯净的河水供它饮用。
但是,接着——发生了什么事呢?谁会想到这样一只箭步如飞的动物会被一群蚂蚁困住呢?
(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软件代理合同完整版3篇
- 砖混结构房屋施工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知识产权许可与技术秘密保密协议
- 2024年度数据处理服务居间合同2篇
- 商业合作协议合同
- 甲方与乙方就2024年度版钢结构厂房项目的质量保修合同2篇
- 疼痛心理治疗
- 青年员工职业规划
- 员工培训制度规划方案
- 2024年度融资租赁设备担保规定合同3篇
- DB11T 2000-2022 建筑工程消防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课件 (共7张PPT)
- 2021小学语文《习作例文-风向袋的制作》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 外科学教学课件:周围神经损伤
- 杆塔分解组立
- JJG 861-2007 酶标分析仪检定规程-(高清现行)
- 13培智二年级语文上册《土木火》教案
- 中医气功学导论期末试卷附答案
-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探索
- 50Hz微电子相敏轨道电路课件
- 中考数学阅读理解型问题复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