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当前的通货紧缩_第1页
论中国当前的通货紧缩_第2页
论中国当前的通货紧缩_第3页
论中国当前的通货紧缩_第4页
论中国当前的通货紧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中国当前的通货紧缩

一、学术界的争论近两年来,对于中国是否出现了通货紧缩,学术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主要有以下4种观点:①认为中国并未出现通货紧缩;②认为中国仅出现了通货紧缩的压力,或苗头、迹象;③认为出现了轻度通货紧缩;④认为出现了严重通货紧缩,并认为通货紧缩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敌”。之所以有这些不同的看法,首先是因为对“通货紧缩”一词的理解不同,或者说,各自使用了不同的定义或标准。归纳起来,主要有3种定义:①“三要素”定义。认为通货紧缩应包括价格水平、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率这三者共同的持续下降。但是持“三要素”定义的学者,对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却有两种不同的标准:一种认为,必须是绝对量的下降,即货币供应量的负增长和经济的负增长;另一种认为,不必是绝对量的下降,而可以是相对量的下降,即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的下降。②“两要素”定义。认为通货紧缩包括价格水平和货币供应量两者的持续下降。③“单要素”定义。认为通货紧缩就是指价格水平普遍的、持续的下降。但是,持“单要素”定义的学者又有不同的具体标准:第1种标准,认为价格水平持续下降半年以上即为通货紧缩;第2种标准,认为价格水平持续下降两年以上为通货紧缩;第3种标准,通货膨胀率由正变负为轻度通货紧缩,由正变负超过1年为中度通货紧缩,由正变负达到两年为严重通货紧缩;第4种标准,通货膨胀率低于1%,即为通货紧缩。二、怎样使用通货紧缩一词1.国际学术界也并不统一国内一些学者,在为自己所理解的通货紧缩一词寻找根据时,往往引用了一些国际上的有关文献。经笔者所查,国际上有的学者采用上述第1种定义,有的学者采用上述第2种定义,还有不少学者采用上述第3种定义。看来,国际学术界在使用通货紧缩一词时,也并不统一。但经笔者所查,得到这样一个印象:在国外,经济学教科书的普及版或大学低年级所用的初级教程,往往采用上述“单要素”定义。如美国经济学家希勒在其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中是这样定义的:“平均价格水平既可能上升亦可能下降”,“通货膨胀是指商品和服务的平均价格水平的上升”,“通货紧缩是指商品和服务的平均价格水平的下降”。并说:“尽管20世纪40年代以来我们还未曾经历过总体的通货紧缩,但是在此之前总体价格的下降是经常发生的。”(Schiller,1989,pp.149~150)再如,在美国极为流行的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的《经济学》这样定义道:“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总体水平的上升……与通货膨胀相反的是通货紧缩,它发生于价格总体水平的下降中。”(SamuelsonandNordhaus,1992,pp.587~588)还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在其《经济学》中这样写道:“在紧随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衰退时期,价格下降了15%以上,而在30年代大萧条时期,价格下降了30%以上。这似乎让人难以置信;但是正如今天通货膨胀似乎是一种无法摆脱的威胁一样,在19世纪末叶,人们对通货紧缩非常关注——通货紧缩表示价格水平的稳定下降。”(Stiglitz,中译本,1997,第11页)除教科书外,在国外一些权威的经济学大辞典中,对通货紧缩亦有采用“单要素”定义的。如著名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在“通货膨胀”辞条下写道:“中世纪发生过通货膨胀,但并不严重。而且存在着一种趋势,一段时间的价格上升和一段时间的价格跌落交替出现,这种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交替出现的格局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伊特韦尔、米尔盖特、纽曼,中译本,1992,第898页)此外,在国外一些论述经济长波的著作中,也往往把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下降称之为通货紧缩。如荷兰经济学家范·杜因在《经济长波与创新》一书中,给出了英国1668~1977年309年间价格升降变化的曲线图,他指出,该图“是对英国三个世纪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记录”。(VanDuijn,中译本,1993,第82页)从以上情况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作为一个普及性的、易于为大众所掌握的,且不失科学性的概念,通货紧缩不妨采用“单要素”定义,即价格水平普遍的、持续的下降。所谓“不失科学性”是指,这一定义抓住了它所要反映的经济现象的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至于其他两个要素,即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率,涉及的是价格下降的成因或后果。由于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引起价格下降的成因和其所伴随的经济增长情况较为复杂,不同学派会有不同的解释,所以,在学术性、专业性的探讨中,不同作者按照自己的特定研究可对通货紧缩定义加上进一步的限定。在专业性的研究中,不必强求对通货紧缩定义的统一。2.借鉴中国对通货膨胀一词的使用过程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货膨胀现象亦曾作为一个新奇的事物而出现。起初,对于中国是否出现了通货膨胀,学术界也曾进行过热烈的讨论。一种意见认为,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水平普遍的、持续的上升;另一种反对意见则说,中国改革开放中所出现的物价上涨,是由转轨期的特殊国情所产生的,故不能称做通货膨胀。但后来,由于几度出现物价上涨现象,人们在讨论中也就逐渐统一使用了通货膨胀的最基本的定义——价格水平普遍、持续的上升,不再在通货膨胀的定义上去进行过多的讨论,而是在通货膨胀的基本定义下,进一步去探讨中国通货膨胀的具体成因及对策。今天,通货紧缩就像当初通货膨胀一样,作为一个“新事物”在中国出现了。从目前的讨论来看,大家所共同承认的和共同针对的是同一个基本的经济事实,即从1997年10月到1999年8月,中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已连续下降23个月。问题不在通货紧缩这一术语的使用上,而在对这一态势的严重程度的估计上及相应的对策建议上有着不同意见。所以,借鉴中国对通货膨胀一词的使用过程,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不一定要在通货紧缩的定义上去进行过多的讨论,应当把讨论的注意点放在对通货紧缩严重程度的估计上和相应的对策上。三、通货紧缩的分类1.要区分长期性通货紧缩与短期性通货紧缩如果我们在普及性且不失科学性的意义上采用通货紧缩的“单要素”定义的话,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要对通货紧缩进行分类。因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通货紧缩的现象比较复杂,如果不加分类的话,很容易引起一些混乱。分类可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我们先从通货紧缩的持续时间来分类,由此,可分为长期性通货紧缩与短期性通货紧缩。像英美两国1814~1849年长达35年的通货紧缩、美国1866~1896年长达30年的通货紧缩、英国1873~1896年长达23年的通货紧缩等均属长期性、趋势性的通货紧缩。如果我们不区分长期性与短期性的通货紧缩,而笼统地把通货膨胀率由正变负称为轻度通货紧缩,由正变负超过1年称为中度通货紧缩,由正变负达到两年称为严重通货紧缩,那么,按照这一标准,23年以上的通货紧缩,即超过两年10倍以上的通货紧缩,又该称为何种通货紧缩呢?所以,将“通货膨胀率由正变负为轻度、超过一年为中度,达到两年为严重”作为衡量通货紧缩的标准,是不准确的。从该标准出发,将中国当前持续23个月的通货紧缩判断为严重通货紧缩,也就不恰当了。2.通货紧缩并非全姓“恶”从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来分类,则有多种情况。现在,有些人不愿意使用通货紧缩这个词,以为凡是通货紧缩就都伴随着经济衰退或萧条,认为通货紧缩全姓“恶”。这也是由于对通货紧缩没有进行分类而造成的误解。就长期性通货紧缩来考察,有伴随经济增长率减缓的通货紧缩,亦有伴随经济增长率上升的通货紧缩。英国1814~1849年的通货紧缩是伴随经济增长率上升的,而1873~1896年的通货紧缩是伴随经济增长率减缓的。美国1814~1849年、1866~1896年的两次长期通货紧缩,均伴随着经济增长率的上升。再就短期性通货紧缩来考察,有伴随经济衰退即伴随经济负增长的通货紧缩;亦有不伴随经济衰退而伴随经济正增长,但经济增长率已减缓的通货紧缩;还有伴随经济增长率上升的通货紧缩。对短期性通货紧缩的考察,也就是把价格变动与经济增长变动放在短期波动中来考察。一般来说,在短期波动中,物价与经济增长是呈同方向变动的。经济上升,物价亦上升;反之,经济下降,物价亦下降。这属于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然而,由于现实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在短期波动中,物价与经济增长也可能呈现出反方向的变动,这涉及到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形问题。我们把美国1866~1896年长达30年的通货紧缩时期分解成短期波动来考察。这一时期,从1869年起,经济增长率的一上一下共出现7次波动。在经济增长率呈正增长且上升的12个年份中,除2个年份外,其余10个年份均对应着价格水平的下降。这表明,价格水平的下降并非仅伴随经济衰退或伴随经济增长率的下降,而可能伴随经济增长率的上升。另外,在这一时期中,其有4个年份出现经济的负增长,即经济衰退。然而,其中有两个年份价格水平非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现在进一步就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来考察,即在短期波动中,就经济上升、物价亦上升,经济下降、物价亦下降的一般情况来考察。就一般情况而论,为期一两年的一般的通货紧缩,不一定伴随经济衰退和萧条;而持续若干年的严重的通货紧缩,有可能伴随经济衰退和萧条。我们应将这两种情况区分开来。在中国当前的讨论中,有的学者未作这种区分而笼统地说通货紧缩“通常”或“经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和萧条。经查,这种说法可能引自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的《经济学》中文版:通货紧缩“这种现象通常与经济萧条联系在一起”(中译本,1996,第1075页)。经笔者细阅,在英文原版的这句话中,并无“通常”一词。该词是由译者自行添加上去的。在英文原版中,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先定义了一般的通货紧缩,然后又提出了持续若干年的严重的通货紧缩。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所说的与经济萧条联系在一起的是指严重的通货紧缩,而不是指一般的通货紧缩。综合上述,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来考察,不能将通货紧缩与经济衰退画等号,不能简单而笼统地将通货紧缩都视为“恶”。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说,物价下降23个月,还未达到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所说的那种“为期若干年”的持续下降的程度。而且,中国目前的物价下降也仅为-2~-3%程度上的下降,并对应着7%以上的经济增长率。中国的这种通货紧缩,只能说是轻度的通货紧缩。如果将这种通货紧缩归之为严重的通货紧缩,显然是不妥当的。3.要区分“通货紧缩”与“货币的紧缩”在英文中,“通货紧缩”与“货币的紧缩”是两个词。前者是deflation,后者是monetarytightening。前者是指普遍、持续的价格下降,后者是指货币当局(政府或央行)所采取的货币紧缩政策。由此,从成因来分类,通货紧缩可分为4种类型:第1种,由货币紧缩政策所导致的通货紧缩;第2种,在金本位制下,由黄金产量不足所导致的通货紧缩;第3种,由技术进步、实体经济增长、成本下降所导致的通货紧缩;第4种,由实体经济的增长下降(诸如供给相对过剩或需求相对不足等造成)所导致的通货紧缩。所以,并非一切通货紧缩都是由货币紧缩政策所造成的。即使是由货币紧缩政策所造成的通货紧缩,也并不一定导致经济衰退。比如,美国国内战争后1866~1896年的通货紧缩。在国内战争中,曾大量印发绿钞,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战后,政府强制性地恢复绿钞兑付黄金的战前水平,并收回一部分绿钞。这是强制性通货紧缩的一个典型例子。在美国国内战争后,随着工业化的迅速推进和技术进步,经济在迅速增长,价格呈现出长期性、趋势性的下降。这一时期的价格下降也与当时世界性的黄金供给增长低于商品交易增长有关。在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过程中,绿钞供应量也随之增加。可见,货币紧缩政策也并未导致经济衰退,而绿钞的扩张却伴随了通货紧缩。四、中国当前通货紧缩的特点及其政策含义根据以上分析,中国当前的通货紧缩具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从1991~1998年中国商品零售价格上涨率、广义货币M2增长率、GDP增长率这3个指标的波动曲线可看到,GDP增长率在1992年首先达到高峰,然后下降;广义货币增长率滞后于1993年达到高峰,然后下降;商品零售价格上涨率又滞后于1994年达到高峰,然后下降,从1995年起,这3个指标同步下降。这一情况表明,中国1997年10月以后所出现的通货紧缩,具有这样3个明显的特点:①波动的短期性。它不是长期性的通货紧缩,而是短期性的波动;就短期波动来说,其持续时间也还较短(年度下降尚未超过两年),且负增长的幅度亦较浅(-2~-3%)。②回落的矫正性。它是在对前期高通货膨胀率(1994年,21.7%)的矫正中出现的。③成因的综合性。它是由诸种因素的交织作用而形成的。这诸种因素首先导致了实体经济的增长下滑,并伴随着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下滑;由此,又最终导致了物价的负增长。这一通货紧缩的态势对应着经济增长率连续数年的下滑,然而,经济增长率虽处于连续数年的下滑之中,但仍处于较高的位势(1998年,7.8%)。归纳起来说,中国当前所出现的通货紧缩是短期性的、矫正性的、综合性的轻度通货紧缩。这些特点所指示出的政策含义是:对中国当前的通货紧缩形势既不能估计不足,亦不可估计过重。估计不足,措施不力,将会进一步恶化形势;估计过重,下药过猛,亦会带来更难治愈的后遗症。中国当前所出现的通货紧缩,其实质是实体经济增长的连续下滑在价格水平上的一种反映。因此,解决通货紧缩问题的根本,在于扭转经济的下滑趋势,促进经济的稳健回升。然而,在市场机制起作用的情况下,在经济增长率的波动中,向上转折与向下转折具有不对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