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堂“思辨活动”实践路径_第1页
阅读课堂“思辨活动”实践路径_第2页
阅读课堂“思辨活动”实践路径_第3页
阅读课堂“思辨活动”实践路径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激活学生思辨活力的情境,探索学生参与思辨活动的路径,寻找适合学生进行思辨的抓手,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思辨的快乐,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文素养。一、在深入对话中渗透思辨活动在阅读教学中开展多元对话是教师的共识。对话的推进离不开思维的参与,对话的过程就是思维碰撞的过程。在思维碰撞中,思辨活动是最常见的情形。如教学《大象的耳朵》,课文讲的是大象的耳朵“像扇子似的耷拉着”,与多数动物竖着耳朵不一样,自然引起许多小动物的不解,甚至怀疑大象的耳朵有病;结果说的人多了,大象还真怀疑自己的耳朵有病,竟然“用两根竹竿把耳朵撑起来”,却招来了新的烦恼——小虫子经常飞进耳朵捣乱,最后大象还是让自己的耳朵恢复了耷拉的老样子。课文本身含有思辨的意味,教师如果直接问学生“大象为什么先要用竹竿撑起耷拉着的耳朵,后来又放下了耳朵就那么耷拉着呢”,学生就会按照文本故事发展的情形进行回答,这样的回答就难以体现思辨的意味。在教学时,教师让学生看看同伴的耳朵,再摸摸自己的耳朵,然后提出问题:“知道自己的耳朵为什么是竖着的吗?”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打开了学生思维的路径——竖着的耳朵与耷拉着的耳朵区别在哪里,各有什么好处呢?学生相互交流,比较竖着的耳朵与耷拉着的耳朵的利弊,初步弄清楚自己的耳朵竖着能够听得清楚,也很漂亮。这就是在对话中渗透思辨才获得的认知。二、在文本研读中开展思辨活动研读文本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开展对话的基础。教师指导学生研读文本,不是逐字逐句都要问个为什么就是思辨,而是在文本的关键内容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如教学《蜘蛛开店》,课文讲了一只蜘蛛开编织店时想卖那种看起来简单的编织物,如口罩、围巾、袜子等,但没想到来的顾客把它以为的简单的想法统统打破了,即卖口罩时来的是河马,改卖围巾来的是长颈鹿,再改卖袜子来的是蜈蚣。对于这样故事性强的课文,教师在教学时如果只着眼于情节提出问题,如“河马嘴巴的特点是什么,给河马织口罩难在哪里”,学生不用研读课文就能够轻松回答,课堂上就看不见思辨的影子。如何才能借助问题促进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呢?教师在学生初步阅读课文后,以课文中三次卖织物的共同结果为抓手进行提问:“从课文故事看,蜘蛛开编织店三次卖的织物口罩、围巾、袜子是不同的,但都没有获得成功,你认为造成蜘蛛开编织店失败的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样的问题指向了寻找根本性的原因,需要学生深入研读文本,抓住三次开店失败的关键,才能总结出具有说服力的观点。学生细读课文,发现蜘蛛在开店的出发点上出错是关键,它只想卖“简单”的织品,而且在选择卖品时,都只想到了一般对象的需要,没有重视特殊顾客的需求。特殊顾客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蜘蛛只卖“简单”织品的想法。对此,教师让学生为蜘蛛出主意:“怎样改一改招牌就能让蜘蛛把编织店开下去呢?”这样的问题同样需要学生研读文本,开展思辨活动,最后形成新的认识:在招牌上标注“特殊顾客价格面议”,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学生针对问题研读文本,不僅找到了蜘蛛开店失败的根源,而且轻松地帮助蜘蛛解决了问题,思辨效果很突出。三、在分析比较中发展思辨活动在阅读教学中开展思辨活动,教师可以抓住文本中一些关键语言进行辨别与辩论,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获得深入理解与感悟,促进思维的深度发展。如教学《落花生》,父亲在收获节上说花生的好处时,将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进行比较:“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由此,父亲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很显然,父亲的这些言语是《落花生》中最为关键的表达,但有人对此提出了异议:桃子、石榴、苹果也有很多值得称赞的好处,从营养价值来说更是有用的物品;言外之意是父亲的说法和观点都存在问题。如果真是这样,《落花生》就不值得学生学习了。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父亲的说法和观点呢?在具体语境中进行分析和比较就是有效的方法。所谓具体语境就是文本中父亲在尝花生的收获节上,从所吃的花生出发,对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在孩子们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后,父亲说出了那些话,不难看出,父亲的话是以花生为关注对象的,此其一;其二,父亲的话中,只强调了果实的呈现方式,也就是说父亲认为花生把果实埋在地里这种方式是最可贵的“好处”,否认的是桃子、石榴、苹果把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的方式,并不否认桃子、石榴、苹果自身的好处。经过这样的分析比较才能看清楚,《落花生》一课中,父亲在比较上是只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这样才能看出比较的意义与价值;如果什么都比,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形。有了上述分析比较,我们能够认清《落花生》中父亲的话本身就需要从思辨的角度去理解,对孩子们的教育具有永恒的意义,值得学生学习。四、在感悟意境中乐享思辨活动意境是指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所描写的景物,形成浑然一体的审美境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品析意境,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入与作者一同思考的境界中。如教学《惠崇春江晚景》,这是大诗人苏轼的一首题画诗,画早已失传,但苏轼的诗依然为无数读者所传诵,足见苏轼这首诗的魅力。诗的最后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时”,虽然不是画面内容,却营造出独特的意境美。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突发奇想,写了画面上没有的东西呢?原来,诗人在表达内容上的从有到无,暗合了画家在表达艺术上的追求——以有现无,更重要的是这种想象中的事物,正完美地体现了“春江水暖”的意境,河豚有没有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