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目的和前提(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1页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2页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3页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4页
读书目的和前提(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书:目的和前提黑塞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培根《论读书》1.了解黑塞的生平及创作风格,探讨阅读经典作用,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2.理清思路,了解层进式的论证结构,掌握文章严谨的逻辑顺序。3.了解随笔的相关知识,体会亲切自然的谈话风格,品味文中哲理性语句。学习目标《读书:目的和前提》:黑塞曾在神学院学习,而神学院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压抑和扼杀人性。1912年黑塞定居瑞士后不久,便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也深深地陷入了与德国民族主义冲突的境地。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促进了他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方面来探索人性,提倡通过读书来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为此他写下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本文就是一篇激励人们读书的名作。文中,作者赞扬了读书的作用,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创作背景赫尔曼·黑塞(HermannHesse,1877年7月2日~1962年8月9日),德国作家,诗人。出生在德国,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了解作者1877年7月2日黑塞出生于德国南部的施瓦本地区一个叫卡尔夫的小城。黑塞的家庭具有多国血统,黑塞本人也可以说混有德国、法国、瑞士和英国血统。这使黑塞从小就接受比较广泛的文化和开放的思想。从1895年起,黑塞大量阅读德国和外国的书籍,深入研究了18、19世纪的欧洲文学和哲学,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中国的老子、孔子、庄子都是黑塞崇拜的东方哲人。正是由于这一系列偶像的影响,黑塞形成了他独特的美学世界观。黑塞的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在轮下》、《悉达多》、《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了解作者

“读书:目的和前提”中“目的”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前提”是人们要用心研读世界文学,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题目解说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读书的目的:获得真正的修养。第二部分:(3-7)读书的前提:以个人的阅读兴趣为前提,同时还必须要以个性或人格作为前提。第三部分:(8)针对现实,提出读书建议。文章结构文本研读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是不是矛盾?这两句话并不矛盾。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完善“,而“具体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能力和本领固然重要,但这毕竟只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文本研读为什么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修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因为我们可以通过熟悉和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获得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财富。且据此获得的不是僵死的知识,而是有鲜活意识和理解的,使我们与整个人类建立起联系,使我们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文本研读从第三段看,作者反对怎样的阅读?倡导怎样的阅读?反对:①遵循固定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去阅读。

②根据作品的名气强迫自己去阅读。

③根据别人的称赞或鼓励、规劝去阅读。倡导:认识自己,凭自己的爱好去阅读。文本研读课文第四段意在说明什么?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所以读书不在于数量的多寡,而在于是否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文本研读阅读5-7段,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共通之处。谈自己的阅读经历。第5段:说明要根据自己的个性和人格去阅读。第6段:叙述自己在祖父的藏书室的阅读体验。第7段:叙述自己对中国经典作品的阅读和对中国精神的理解。文本研读联系全文看,第8段提到的“自己的价值”和“杰作的真正价值”分别指什么?①“自己的价值”就是对自我修养和教养的追求。②“杰作的真正价值”就是指杰作的伟大之处:杰作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等带给我们的精神享受,杰作揭示的生活意义。文本研读作者认为什么是“真正的修养”?

从修养的目的来看,“真正的修养”是“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是“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从修养的呈现形式看,“真正的修养”是“永远都在半道上”,即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一种动态过程。

从生活层面来看,“真正的修养”不是简单的求生存而是追求人的生存境界。文本研读作者少年时代的阅读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①在图书的海洋中,只要我们去寻找,就一定会发现我们钟爱的作品或能吸引我们的内容。②面对巨大的“藏书室”,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阅读。③阅读中会有很多意外的发现,这些发现会不断开拓我们的阅读视野,引领我们渐渐痴迷读书。文本研读作者对巴尔扎克作品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作者最初不喜欢甚至厌烦巴尔扎克的作品,很久之后才发现了巴尔扎克作品的魅力。这说明,随着阅历的增长和阅读的不断深入,读书的兴趣、爱好也会发生改变,对文学作品的认识也会发生变化。文本研读作者为什么强调要读杰作?读书学习,“读什么”是一个基本问题。作者认为阅读杰作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通过阅读作家和思想家的杰作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杰作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文学的顶峰。从获得教养的目的出发,必须阅读杰作。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所读的书注定会影响他的一生,对他的人文素养构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决定他一生的审美追求。所以,人应当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注意打好精神的“底子”,确立一生阅读的方向。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读书就要研读杰作,研读世界文学,前提是人的个性和人格。文章劝说人们用心研读世界文学,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文章主旨1.排列下面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②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也不会产生爱和生命。③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④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⑤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⑥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⑦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A.①⑦⑥⑤②④③B.⑥③④⑤①⑦②C.①⑥③④⑤②⑦D.⑥③①⑦②④⑤当堂检测答案:B解析:⑥③是说一类人,④⑤是说一类人,将两类人对比,推出①⑦②这个原因。当堂检测2.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比喻)B.可整天待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设问)C.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对比)D.(我)最先读的是格里尔(Grill)的译本。随后开始出版“中国丛书”,即卫礼贤(RichardWilhelm)翻译的中国经典著作。(引用)当堂检测答案:C解析:A项中的句子不是比喻,而是论证中的类比;B项不是设问,是反问;D项引号中的内容是专有名词,不属于引用。当堂检测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微阅读,是一种借短消息、网文和短文体生存的阅读方式。①————。口袋书、手机报、微博,都体现了这一特征。对很多人来说,微阅读就是浅阅读,就是浪费时间消费段子。②————,因为即便是微小,它也有自己存在的逻辑,不仅如此,微小,也能见证大干世界。一些阅读达人号召不要迷恋微阅读,说那是“伤不起的快餐文化”,这样的态度,背后隐藏的不是对阅读文化的不同理解,③————。当堂检测答案:①它所表现的形式是短小、迅捷②但其内涵却包罗万象,也有深度③而是对这个文化消费时代缺乏应有的见识解析:第①空,根据后句“体现了这一特征”,结合前句微阅读的阅读方式,应填微阅读的特点;第②空,依据后面的“因为”,应填一句与常人理解不同的转折句;第③空,前句有“不是……”,该处应填“而是……”,是对前句的否定,见解上要有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