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从南宋词到元散曲艺术审美风格的转变_第1页
论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从南宋词到元散曲艺术审美风格的转变_第2页
论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从南宋词到元散曲艺术审美风格的转变_第3页
论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从南宋词到元散曲艺术审美风格的转变_第4页
论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从南宋词到元散曲艺术审美风格的转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从南宋词到元散曲艺术审美风格的转变

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特别是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密切相关,并通过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与精神文化产生密切关系。同时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历史发展过程的差异,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因而各地的居民形成不同的文化集团,也就是不同的文化区。“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某种特殊文化的人在地表面所占有的空间。文化区一般分为两类,即形式文化区和机能文化区”。“形式文化区,就是指具有一种或多种共同文化特征的人所分布的地理范围”。每个文化区都有一个核心,这里是该文化特征表现最突出的地方。在核心以外,其代表性特征往往随着与核心的距离增加而逐渐减弱,直至到最后消失,在消失的地方,可以说就是该形式文化区的边界。边界往往很不明显,明显的形式文化区边界大多由于某种自然障碍和人为因素造成的。例如山脉和政治边界阻碍了两边人员的来往与文化交流,使某种文化特征到此截然中断。南宋稳定时期的疆域大致在今秦岭一淮河以南,以杭州为中心的南方文化兴盛。公元1234年蒙古人灭金,统一北方,到1276年灭南宋,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文化兴起,随之南方文化衰落。南宋词和元前期(以成宗时分界)散曲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烙印。南宋词和元散曲都是和乐歌唱的诗体,都属于诗歌的范畴。南宋词是具有南国情味,而元散曲则明显的具有北方文化的特点。文学就是人学,风格就是人。文学艺术风格的形成,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固然是一个极重要的因素,而不同地域人的气质与文化传统的形成有极为重要的关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淮河以南结出又大又甜的果实的柑树,移栽到淮河以北以后,只能结出又小又酸的枳。如果把文人比喻为树,人文地理就是土地,离开一定区域的人文地理这个自然和社会交汇的总体背景去谈文人文学,无异于缘木求鱼。除此之外长期的文化基因的传承和积淀也极大地影响了南北文人文学。一、南方文化人是南移的人靖康元年,金人南下攻破东京,俘徽宗、钦宗,北宋灭亡。南宋与金长期对峙。宋王朝的政治重心彻底南移。政治重心的南移引起的“连锁反应”是北方人口的南移。这是继永嘉之乱、安史之乱之后的第三次北方人口大迁移。据张家驹先生研究,整个南宋时期,人口迁移分三个阶段。一为靖康南渡之役,主要是黄河流域人口向长江流域迁徙;二为完颜亮南侵之役,主要是淮河流域人口向长江流域迁徙;三为蒙古南侵之役,主要是长江流域人口向珠江流域迁徙。“其中以第一阶段的规模为最大,对我国户口数的南北升降,以及经济文化的重心的转移,所起的作用尤大。”加上南方地区自东吴、东晋以来得到长期的开发所形成的雄厚的物质基础,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了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南宋时期,我国长江流域东南部地区完全成为我国传统经济发展的重心区。南宋时,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都不在版图之内。由于都城在浙江省内,浙江人得了地利,乃至于人和。据《浙江通志》载,仅鄞县考中进士的,在嘉定七年(1214年)有十七人,十年(1217年)20人,宝庆二年(1226年)达37人。当时,北方人不能过江南下,南宋的状元地理分布如下:浙江省20人,占南宋状元人数的40.8%。福建13人,江苏5人、江西5人,安徽3人、四川1人、湖南1人、广东1人。据张家驹先生的统计,南宋宰相共62人,其中北方只有3人,南方占59人,占总数95%。南方官僚士大夫地位的提高,对南方一般文人是一个极大的激励。据谭正璧《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所录,金宋文学家694人,其中南方占505人,为总数的73%。如果说,人口的多寡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经济的兴衰的话,那么文化人的多寡则可以反映一个地区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南方文化人地位的显著提高,文人的绝对数和比例都大幅度上升,仅此两点,足以说明我国文化重心的南移。巴尔扎克说:有四个主要的因素决定人类的生活和命运,这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地形。南宋时期,淮河以北领土被金人占领。南宋王朝偏安一隅,都城杭州所在的东南是温柔富贵之乡,花柳繁华之地,是水乡泽国。民国大学者刘申叔说“南方土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而南方水流纵横,山色清华,气候温暖湿润,云霞低垂轻灵,在这种情况下,人物的性情多柔婉、细腻、灵捷、浪漫、精明。老子说:万物莫柔于水,而莫能胜之。灵柔的水质,使得吴越江南成为鱼米之乡。稻米成了南方人的主食。南方人以稻米为食,所以有灵巧的心性,同时“水稻栽培往往促进分散的离心力”而不是合作的向心力(乔伊斯·怀特语),所以南方人散淡的漠视政治的个性较为突出。杭州是天堂,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宋柳永)“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宋苏轼)的西湖。处处是小桥流水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宋柳永)都市的繁华、生活的富足由此见;南方多是风流儒雅的文人骚客,“东南财赋地,江浙文人薮。”南方文化像清水一样灵秀、柔情、细腻,飘逸、梦幻,南方人意味着婉约的阴柔之美。南宋由于地理、政治的缘由与北方少有往来,南宋文人恰恰成了南方区域的人文地理深境中“民族精神最大印记”的一种充分体现,同时它进一步地修补和深化了人文环境的外部功能。“权贵南迁,也带来了腐败颓废的风气来,北方倒反干净。”偏安一隅的南宋文人,在山清水秀的南国,也是“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南宋林升)。“杭州是消磨人得意志的地方”(鲁迅语)。南宋词人陈人杰《沁园春》词序云:“东南妩媚,雌了男儿。”反映出南宋人的柔弱心态生成的原因。虽守着半壁江山,南宋君臣享乐成风,又给婉约的南方文化加上了浮靡的色彩。在南方文化的影响下,南宋文人嗜柔、趋婉的审美情趣,最终在词的艺术风格上呈现出来,形成以阴柔之美为主要的审美风格特点,具体表现如下:(一)传统词,风格显微,缺乏文本表达南渡后,文人词籍竟以“雅词”为名,总集有曾造的《乐府雅词》、恫阳居士《复雅歌词》、佚名《典雅词》;别集有张安国《紫薇雅词》、程垓《书舟雅词》、赵彦端《宝文雅词》。在理论上倡导“雅词”的就更多,反映了南宋初词风转变的一种新的趋向。尤其是《复雅歌词序》以“复雅”为号召,以便在南宋中兴的局面下,促使词的发展反本复出,归于骚雅。这个号召,在南宋词人中引起深远反响,对姜夔一派词起了起了显著的影响。白石道人姜夔是南宋前期跨越到后期的作家,对南宋中后期有巨大的影响。张炎在《词源》中评价姜夔“骚雅”,指他的词承《诗经》、《楚辞》的传统,能寓意见志、有比兴、有寄托。“清空”是指意念上的空灵含蓄,对事物的描写避免直接刻画,而是遗貌取神,虚处着笔,从侧面烘托出来。如[小重山令]“九疑云杳断魂啼,相思血,都沁绿筠枝”。这是见梅怀人之作,但作者不直接写人,却用典咏物,以湘妃之血泪染红了梅花枝条作比,来暗喻对情人的刻骨相思。这种技巧,张炎比之为“野云孤飞,去留无迹”。作者能把形象刻画、环境烘托、心理描写和比兴寄托熔于一炉,虚而不实地运用夸张、比喻、象征和联想等手法来渲染气氛,造成虽起伏跌宕而仍然含蓄隐曲的艺术效果。朱彝尊说:“词莫善于姜夔,宗之者张揖、卢祖皋、史达祖、吴文英、蒋捷、王沂孙、张炎、周密、陈允平、张翥、杨基,皆具姜一体”。不仅南宋词人效仿姜夔,而且一直影响到清代。清人汪森说:“鄱阳姜夔出,句琢字炼,归于醇雅”。姜派词人精通音律,擅长琢字炼句,使事用典,融化前人诗句入词。旨隐词微、迷离恍惚,比兴深婉。刘永济说:“南宋词家咏物之作最多,亦最工。美成咏柳、邦卿咏燕,已极精工。梦窗此类之作,亦多佳作。此外,如王圣与、周密、张炎皆有咏物佳作……此等词,词家多以寄托身世之感,或以抒羁旅离别之恨,大抵不出比兴之义,其描绘物态,以不粘不脱为妙。”咏物词为典雅词派的代表作,这些咏物之作大多托物言志,托物寄情,摄取事物的神理而遗其貌,因此,寄寓其中的情志带来了隐蔽性和模糊性,给后世的读者解读和体认造成歧异和争执。如姜夔的《暗香》、《疏影》,王国维说:“白石《暗香》、《疏影》,格调虽高,然无一语道着。”他的其他咏物词“虽格韵高绝,终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二)情感上的变化南方文人拙于政,勤于闲。他们多是江湖清客,不追求什么人生事业,社会功名,只求个体生活的清闲自在。于是“闲”成为许多词人共同追求的生活目标。“万事全将飞雪看,一闲且问苍天借”(赵希迈《满江红》)。“断国谋事非我事,抱孙弄子聊吾适”(李曾伯《满江红》),南宋词一般不直接反映社会生活,更与重大的政治题材无缘。词多是表现文人私生活中的心情和心境,抒发情感往往是闲适的、感伤的、缠绵的情感。即使号称“放翁”的陆游在词中也更多的表现了悲剧情怀。代表人物姜夔作为江湖游士,主要题材是咏物和恋情。写恋情则是苦恋,咏物又是如此伤感。姜词特别善用“清”“寒”“空”“清愁”“清苦”等等表现孤戚的情绪词语,用大量的衰落枯败、阴冷的意象群,来营造幽冷悲凉的词境。用冷色调处理柔情,如《踏莎行》并不是写艳遇的风情,而是忆恋,写的是魂梦牵绕,刻骨铭心。其中“淮南浩月冷千里”更创造了词史上少有的冷境。后期词人周密、刘辰翁、王沂孙、张炎、蒋捷的词中情调更加低沉,如“事有难事惟袖手,人无可语且看山”(《草窗韵语》)、“花自多情,看花人易老”(《草窗词》,这样的伤感之词;“往事夕阳红,故人江水东。”(《齐天乐》)那样的伤感之情。“玉骨西风,恨最恨、闲却新凉时节。”(《玉京秋》)感秋、怅别,悲凉的情调溢于言表。(三)陆表词,温李织物,清新自然南宋词人的语言多具有强烈的色彩感、装饰性和象征性。姜夔有很多冷艳异常的色彩词汇,如冷红、寒碧、冷香、冷云、冷月、冷枫、暗雨、暗柳等。吴文英的《莺啼序》多达二百四十字,色彩斑斓的词汇和叠叠重重的典故,人们称为“七宝楼台”眩人眼目。姜夔、吴文英、王沂孙、张炎等人所作的典雅词,不仅咏物寄怀,使“志之所之”归于雅正,同时又兼人工之巧,在字句音声,使事用典上,也极典雅之能事。填词袭用前人诗句,主要来源于唐诗。张炎指出,吴文英“善于炼字面,多于温庭筠、李长吉诗中来。”其实,吴文英采用温李诗句,不仅用作辞藻,而且善于采其意蕴融通于词。如《八声甘州·陪庾幕诸公游灵岩》,该词化用唐人诗句多处,如“宫里吴王沉醉”化用李白《乌栖曲》“吴王宫里醉西施”句。“秋与云平”,则化用王维《观猎》“千里暮云平”。其中最为显目的是用李贺的诗:“酸风射眼”从李贺“东关酸风射眸子”来,“染花腥”从李贺“溪女洗花染白云”中化出。在章法结构上,则按照类似于“意识流”的方式,把不同时空场景浓缩杂糅在同一时空中;或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联想,把实有的情事与虚幻的情境错综叠映,使意象扑朔迷离,意境朦胧复杂。二、北方文化的内涵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本世纪中国气象学的奠基者竺可桢指出:五千年来中国的气候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于古代中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两晋以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气候变得寒冷,北方大片草场南移,使得以放牧为生的游牧民族大量南迁。根据气象资料表明,中国五千年来,出现过四个气候寒冷期,其最低温度大体出现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1200年和1700年,恰好与北方游牧民族几次大规模南下中原的时间吻合。第一次是西周后期,北方狄族人大举进犯,第二次是魏晋时期的“五胡乱中华”,第三次是契丹、女真、蒙古人的连续南下。第四次是满州人的入关。“土地贫瘠,使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和适宜战争,土地不给予的东西,他们不得不以人力去获得。土地肥沃,使人因生活宽裕而柔弱懒惰,贪生怕死”(孟德斯鸠语)。宋元之际就是处在第三次游牧民族下中原、北方战事频繁时期。据胡兆量等编著的《中国文化地理概述》中统计,宋元时期全国战事105起,其中北方80起,以河南、河北为最多,南方25起。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在漠北统一各蒙古部落,建立大蒙古国,之后元世祖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元朝。长年的战乱对北方中原地区经济有很大破坏和影响,加之中国古老的传统农业文明对生态环境的依赖以及北方地区的过度垦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失衡,破坏和阻碍了中原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大量的蒙古百姓作为“国人”移居内地。他们把具有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特色的习俗带进内地。元统治者重视商业,所谓“元以功利诱天下”(方孝孺语),即与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崇义黜利的治国方针不同。工商业的发展使一些原有的和新兴的重要城市呈现空前的繁荣。大都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世界上著名的经济中心。早在十世纪中叶,契丹族的辽国,建都在北京。辽灭金兴,金亡元起,大都在三个世纪里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马可·波罗行纪》对元大都的繁华留下了充满羡慕的描绘。与这种经济形态中的新成分的增长相一致,社会思想也发生了某些重要的变化,儒家的独尊地位和它的思想统治力量比前代都受到了严重的削弱,造成思想界相对松动和活跃的局面。元王朝以征战起家,强于武治,弱于文治。元代无正常科举制便是最明显的表征:“士无入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作技巧贩鬻以为工匠商贾。”使得大批文化人失去了优越的社会地位和政治上的前途,成为平民的一部分,从而也就摆脱了对政治的依附,和民间艺人组织书会,成为书会中的才人。蒙古统治者在政治上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把国民分成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种等级,蒙古族包揽军政大权,汉族人不得染指;色目人包括西域各族和西夏人,如回族人善于经商理财,在朝中有很大势利,是蒙古贵族的得力助手。汉人包括金朝境内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南方人地位最低,元在统一北方四十五年后才征服南方,南方人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都受到压制。元代“台省要官皆北人为之,汉人南人万中无一二,其得为者不过州县卑秩,盖亦仅有而绝无者也”。南方文化倍受压制,南方文人文学受歧视。如虞集做官倍受打击。“大抵北方土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刘申叔语)北方辽阔的黄土地和黑土地,景色壮丽,气候干燥寒冷,天空高旷凄清,植被贫乏,在这种情况下,人物的性情多厚重、强悍、豪爽、严谨。北方人的主食是高粱、大豆、白面,所以培养出北方人魁伟和刚健的体魄,同时,这种作物的耕种需要人们的协作,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精神和政治意识就突出出来。感觉之中,北方文化像高山一样崇高、庄严、敦厚、朴实、壮阔,北方人意味着深沉的阳刚之美。“据我所见,北方人的优点是厚重,南方人的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也愚,机灵之弊也狡”。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差别是有历史渊源的。历史上的北方(燕赵)多慷慨悲壮之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柯是其代表人物。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使北方文化又有新的因素。元代蒙古人来自漠北,是马背上的民族,自古生长在大草原上,以畜牧、游猎为生。出于牧畜的需要,一年四季,皆逐水草而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他们的生活环境。所以,移动的车辆、毡帐等物,是生活的必需品。而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与北方汉族也不同。蒙古人“食肉而不粒。猎而得者,曰兔、曰鹿、曰野彘、曰顽羊、曰黄鼠、曰黄羊、曰野马、曰河源之鱼。”喝牛、马、羊乳。这些在植物性食料为主的汉族等农业民族的饮食习俗中是看不到的。寒冷的气候和游牧狩猎影响他们的服饰习俗,服饰质料多为家畜或野兽的皮毛。元蒙古人入主中原,把纯朴的草原文化带入北方,尚武力、重功利,使阳刚的北方文化添上粗犷色彩。林语堂说:北方的中国人,习惯于简单的思维和艰苦的生活,身材高大健壮,性格热情幽默,吃大葱,爱开玩笑。从各个方面来讲更像蒙古人。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文化成为强势文化。中国的诗历来与音乐联系在一起,“自金元入主中原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新声以媚之”(王世贞语)。这种新声,是在北方民间小曲的基础上发展,即俗谣俚曲,再加以胡乐蕃曲,北方音乐取代南方音乐。北京地区流行的语言逐渐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的语言相融合,形成新的语言体系。“壮伟狠戾”的马背之曲风盛行和北方语言的广泛运用,致使软音软语的南宋词随之衰落,以粗犷,阳刚为美的散曲逐渐兴起。具体表现是:(一)第四,价值意蕴传统文学所不屑一顾的世俗题材进入散曲,从而使散曲打破了传统诗歌的高雅格局。世俗生活在文人文学中第一次得到了丰富的展现和事实的肯定。关汉卿的《南吕·一支花·不伏老》就是一曲世俗生活的赞歌。散曲取材广而杂,从山川风月到一只破鞋,从高雅的文人到狡黠的鞋匠,从村中的游民到市井妇女,从饮酒作诗到玩赏指甲,甚至到蹩尿和赤裸裸的性事,无不囊括于散曲的题材之中。词以含蓄蕴藉为尚。宋代张炎就提出:“末句最当留意,有余不尽之意始佳”。主张比兴寄托,意内言外。而散曲以外露直呈为尚。常用第一人称现身说法,白描直说。如贯云石的《清江引》:“避风波走在安乐窝,就里乾坤大。醒了醉还醒,卧了重又卧,似这般得清闲的谁似我!”把个人的行动和思想直接明白的说出,暴露无遗。即使写爱情相思,也毫不掩饰。如马致远《寿阳曲》:“相思病,怎的医?只除是有情人调理。相偎相抱诊脉息,不服药自然圆备。”这种难以出口的心理也直爽道出,与词中欲吐不吐半含半露的写法完全不同。(二)见“二”:认定不同的滑语言散曲擅用滑稽诙谐的风味描写景态,调侃凡夫俗子,嘲弄畸人恶疾,以及咏玩琐屑之物。马致远的《借马》套曲,描写一个吝惜者的矛盾心态极有趣味,虽然其中并无深广的内容,但却是世俗众生相中极富有典型意义的一种。杜仁杰《庄家不识勾栏》套是他“善谑”最典型的体现。作者在曲中模拟一乡民形象,夸张其憨傻淳朴,虚构了一出“乡下人进城”的滑稽小品。全曲妙在以乡民声口述事,拟乡民心理观物,乡民所见所感又都“似是而非”,这就产生了双重的滑稽效果。这里,乡民是“写意化”的,其性格憨直淳朴,带有童稚般的天真和傻气,他不是现实中的人物,而是一种文学形象。在以前的文人诗歌中,如此世俗化的形象还没有过。作者以游戏之笔使人大笑而乐,乡民形象可爱而有趣。睢景臣的《般涉调·高祖还乡》以一个乡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写,把汉高祖的形象刻画的滑稽可笑,是一个披着尊贵的外衣的流氓无赖的形象。漫画式的描写体现了作家极俗成趣,面谐内庄的审美思想。散曲抒情要讲得透辟淋漓,直到极情尽致为止。任讷《散曲概论》中说“曲以说的急切透辟、极情尽致为尚。”关汉卿的《南吕·一支花·不伏老》的尾曲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通过一系列的排比、堆垛句式,把作者狂放不羁的生活和倔强的性格写的酣畅淋漓。如查德卿《寄生草·间别》“姻缘簿剪成鞋样,比翼鸟搏了翅翰。火烧残连理枝成炭,针签瞎比目鱼儿眼,手揉散并蒂莲花瓣。掷金钗撷断凤凰头,绕池塘摔碎鸳鸯弹”。全曲连用七个比喻,把情人决裂的决心写的极为坚定、强烈。散曲不隐蔽其意,不婉约其情,抒情显、趣、露、透、急,故其情有豪辣美。(三)为通俗的事物设喻散曲一改词的旧貌,用大量的口语、方言、俗语,使人耳目一新。如周文质《正宫·叨叨令》“叮叮当当铁马儿乞留玎琅闹,啾啾唧唧促织儿依柔依然叫,滴滴点点细雨儿淅零淅留哨,潇潇洒洒梧叶儿失流疏刺落。睡不着也麽哥,睡不着也麽哥,孤孤另另单枕上迷丢模登靠”,用四个摹声词形象描写秋夜思妇听到的声音,“铁马儿”叮叮当当响,“促织儿”如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