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产业均衡结构的经济分析
一、产业结构均衡平衡是经济最基本的领域,它反映了经济对象和经济变量之间最一致的状态。在既定时期,国家或地区层面的产业结构同样存在均衡问题。比如,当前我国出现的产能过剩现象,实际上就体现了产业结构的非均衡;而所谓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是指产业结构从非均衡到均衡的演变或从低层次均衡向高层次均衡的跃迁。然而,综观现有文献,针对产业结构均衡的理论研究却很少。其中,姜涛认为,产业结构均衡化就是指一个产业结构系统中各个产业之间达到相互协调和谐的状态,并给出产业结构均衡化的五个标准。然而,这些标准之间缺乏内在联系,涵盖面过于宽泛。罗倩文等认为产业结构均衡即是产业间合理的比例关系,并运用我国改革后的数据验证了三次产业之间的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内涵界定和研究视角过于狭窄,缺少对产业结构均衡的理论研究。研究产业结构均衡势必需要测度产业结构,这样才能对产业结构是否均衡做出定性评价或定量分析。在产业结构测度问题上,高燕采用More值和产业结构年均变动值测定产业升级的速率,采用产业结构超前系数测定产业升级的方向。唐志鹏、王志标、祝坤福创建了一个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列标尺量模型,对中国1992~2002年间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动予以测定。虽然这些测度形式有所不同,但依据的皆是产业经济学传统的理论基础。再者,产业结构变动并不是一个严格规范的经济学术语。应该在分短期和长期情况下研究这一问题,前者是产业结构均衡问题;后者是产业结构升级问题。产业结构是以产业为主体从结构层面考察经济,既有的理论研究均未涉及宏观经济学所关注的就业、一般物价、经济周期与增长问题。就产业结构均衡的定义、状态、满足条件、经济表现以及如何度量的理论问题,目前产业理论也未能给出满意的回答。与已有的研究文献不同,本文从宏观经济学研究视角出发,基于一般均衡理论的分析框架,在假定只有两种产品的产业结构中,短期不存在技术进步和资源既定条件下,根据集中决策的均衡分析方法,尝试寻求生产、交换和消费的结构性安排以达到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以此确立产业结构均衡,研究它的实现条件、状态稳定性、及其经济表现,最后设计指标以测定产业结构均衡程度。这些也是本文的创新所在。二、生产消费部门的组成生产的最终目的在于满足消费,因此采用最终消费品作为划分产业结构的标准具有合理性。一个产业就是从最初投入到最终消费品完工的整个生产过程,等同于完全纵向一体化。由于生产不同产品所需要的资本品是专用的,所以一个产业包括了资本品生产部门和消费品生产部门。以此作为逻辑起点,基于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构建产业结构均衡的理论模型。(一)劳动力供给状况研究经济结构均衡是经济短期问题,所以经济资源总量假定不变,没有技术进步,生产技术系数固定,没有初始禀赋,没有储蓄和进出口,当年生产的产品全部用于消费。所有信息是完全的,以保证产品和要素交换是公平的。人口总量L已知,为L=˜LL=L˜。L中的每一个个体是社会人,所含有人力资本、偏好等自然属性是同质的,是统计学家凯特勒所说的“平均人”。为简单起见,社会只有两个产业,分别生产两种用于最终消费且相互独立的产品x、y,它们的劳动生产率或人均产出为x、y。设Lx、Ly分别是生产x、y的劳动力。从供给角度来说,生产x、y的劳动力总供给分别设为Lsxsx、Lsysy,在人均产出为x、y时,可得产品供给状况为Qsxsx=Lsxx,Qsysy=Lsyy(1)从消息角度来说,所有人口都是消费者,都对x、y产品都有消费需求,分别为xd、yd,但是考虑到产业结构性质,进一步地,设定x产业的个体劳动消费者对x、y的消费需求分别为xdxdx、ydxdx;同样,y产业的个体劳动消费者对x、y消费需求则分别为xdydy、ydydy,从向量上来看,个体消费状况为qd=(xd,yd)=((xdxdx,xdydy),(ydxdx,ydydy)),由此可知,社会对这两种产品的总需求量Qdxdx、Qdydy分别为Qdxdx=Lxxdxdx+Lyxdydy,Qdydy=Lxydxdx+Lyydxdx(2)当产品的总需求一定时,可得出在市场出清下,生产该产品的劳动力总需求Ldxdx和Ldydy,分别为Ldx=Qdxx=Lxxdx+Lyxdyx‚Ldy=Qdyy=Lxydx+Lyydyy(3)当总供求结构一致时,存在(Qsx,Qsy)=(Qdx,Qdy),产品市场出清,由(1)、(2)式可得(Lsxx,Lsyy)=(Lxqdx+Lyqdy,Lxqdx+Lyqdy)(4)进一步地,根据(1)、(2)式,由(4)式可解出(Lsx,Lsy)=(Ldx,Ldy),表明总供求结构一致时,不仅产品市场出清,而且劳动力市场也出清。(二)y,ydy设定个体消费者h,具有理性偏好关系,消费集为R+2。经济是分工专业化生产的,只有经过交换配置后,产品才能进行消费,每个消费者的非负消费向量的分配是qd=((xdx,ydx),(xdy,ydy))。根据“平均人”的假定,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h的效用函数相同,就存在总的社会福利函数,所以全体个体效用的简单加总就可得出整个社会的经济福利,以产业为特征表示为U(qd)=Lxuh(xdx,ydx)+Lyuh(xdy,ydy)(5)又由于x,y产品是独立的,则个体h的效用函数可表示为uh(xd,yd)=uh(xd)+uh(yd)(6)那么,把(6)式带入(5)式,以产业为特征的社会总效用可表示为U=Lxuh(xdx)+Lxuh(ydx)+Lyuh(ydx)+Lyuh(ydy)(7)(三)从等式约束到产业结构均衡当生产技术、消费偏好及劳动力一定时,一个经济社会的消费量从根本上取决于该社会的生产能力,即技术进步和劳动力总人数。换言之,在短期技术既定下,最终消费量取决于市场的均衡机制能力和商品供给量,而商品供给量则是由就业人口生产的,而生产某一产品的实际就业人口取决于该产品的总需求,且又不能超过总就业人口。故由(3)式,建立以劳动力人口为约束的预算线,方程为L≥Ldx+Ldy=(Lxxdx+Lyxdy)/x+(Lxydx+Lyydy)/y(8)消费者有一个凸偏好,社会总效用函数为U(qd),预算约束为L;二维劳动生产率以x和y表示,它对消费者是外生的,不会因消费者购买消费行为变化而变化。在(8)式下,经济社会面临的问题是MAX∶US.T.Ldx+Ldy≤L(9)qd≥0由于qd>0,严格存在二次产业,角点解就不存在,即qd≥0中每个等式都不束紧,那么,不等式约束转化为等式约束。按等式约束最优值问题的标准解法,在R+k的内点可解出最优值的一阶必要条件是λ=uh′(xdx)1/x=uh′(xdy)1/x=uh′(ydx)1/y=uh′(ydy)1/y(10)其中,1/x表示生产一单位x产品需要多少劳动力,1/y也具有相应的解释。那么,一阶条件λ就意味着:当生产不同产品时,如果投入到每种产品的单位劳动力所创造的效用相同,则社会经济福利实现最大化。λ可被称为劳动的边际效用。同时,二阶条件为负,最优值就是最大值。在(10)式的一阶条件λ之中,则可得u′(xdx)=u′(xdy)和u′(ydx)=u′(ydy),基于“平均人”的假定,在均衡条件下,不同产业的人对同一种产品的消费是一样的。因此最优化的人均需求量qd的均衡解q*可设定为x*和y*。在结构均衡下,由(2)、(10)式,均衡的消费需求结构D*为D*=(Qd*x,Qd*y)=((Lxx*+Lyx*),(Lyy*+Lyy*))=(Lx*,Ly*)(11)由供给结构(1)和(11)式,根据供求均衡,(Lx*,Ly*)≡(Lxx,Lyy),进一步可得Lx*=Lxx,Ly*=Lyy(12)在(12)式中所包含的劳动力结构就是劳动力供求的均衡结构,为L*x=Lx*x‚L*y=Ly*y(13)由(1)和(13)式可得,均衡的总供给结构S*则为S*=(L*xx,L*yy)(14)至此,可以定义当社会总福利最大时的产业结构就是均衡的产业结构。(11)、(14)式是均衡的产业供求结构,(13)式则是均衡一致的劳动力供求结构。(四)y产品的市场价值价格从宏观层次看,需要利用国民收入核算对经济均衡结构作进一步的分析。各产业通过市场交换出售各自生产的产品来获得收入,再购买所需要的产品进行消费以获得效用,在这一过程中,价格确定。设定p1,p2分别为x,y的价格;第一、二产业的总收入和国民收入分别为Y1,Y2和Y;第一、二产业的消费支出分别为C1、C2。由(14)式,按生产法计算的Y1、Y2以及Y分别为Y1=p1L*xx,Y2=p2L*yy,Y=Y1+Y2=p1L*xx+p2L*yy(15)另外,由于储蓄为0,由(11)式按支出法计算的第一、二产业的国民收入分别为Y1=p1L*xx*+p2L*xy*,Y2=p1L*xx*+p2L*yy*(16)对(15)、(16)式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在各产业的实际消费中,有一部分产品不是自己生产的,而是用自己生产的一部分产品与另一个产业进行交换而得来的。Lx用L*yx*和Ly的L*xy*相交换。根据等价交换的原则,二者货币化价值相等,即p1L*yx*=p2L*xy*(17)抛开货币的交换媒介作用,一种商品的价格实质上就是与另一种商品之间的交换比率。不妨将市场价格p1规范为1,或者把q1商品作为货币。在均衡条件下,由(17)式,y产品的市场价格p2为(L*yx*)/(L*xy*)。可见,均衡条件下,确定的商品价格是唯一的。同时,作为交换媒介,货币保持严格意义上的中性。交换后,由(16)式,x,y产业的总收入Y1,Y2各为Y1=C1=L*xx*+L*yx*L*xy*L*xy*(18)Y2=C2=L*yx*+L*yx*L*xy*L*yy*(19)设定l1,y1分别为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构成、收入构成,具体内容表示为l1=lx/(Lx+Ly)和y1=Y1/(Y1+Y2),其中,l1,y1≥0,把(18)、(19)式代入y1,可计算出y1=Y1/(Y1+Y2)=L*x/(L*x+L*y)=l1(20)从而可得第一产业相对劳动—收入比y1/l1=1。再设定l2、y2分别为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构成和收入构成,同样,第二产业的相对劳动—收入比l2/y2=1。联系(20)式可得y1/l1=y2/l2=1(21)由于社会总效用U单调递增,其解是唯一的。最后得出结论:在一定条件下,只有两种产业的经济中,经济均衡结构的实现条件是经济结构之间各产业的相对劳动—收入比相等且等于1是经济结构均衡的充要条件。推广可得,对于三次产业的经济中,产业均衡结构的充要条件是三次产业相对劳动-收入比都相等。(五)从经济结构均衡结构看效率在经济结构就达到了均衡时,经济具有以下一些特征。由于解的唯一性,当经济同时具备所有这些特征时,产业结构也必定是均衡的。1.供求结构一致,劳动力市场、产品市场都出清,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社会福利最大(见图1社会总福利无差异曲线I所示),说明经济总量达到最大值。2.实现了生产和交换的社会帕累托最优状态。由于资源充分利用,则生产状况落在最大边界上,而达到了生产的帕累托最优。均衡的总供给结构S*又形成了交换的埃奇沃思交换盒。由一阶条件λ可得出x产业消费者L*x消费x、y产品的边际替代率为u′(xdx)u′(ydx)=yx,同样,y产业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为u′(xdy)u′(ydy)=yx。二者相等说明经济的交换达到帕累托最优(见图1),二者的无差异曲线相切与E点。由于产出受劳动力的约束,就业人数不能超过总人口L。所以生产可能性边界方程为Ldx+Ldy≤L,可以进一步具体地表示为(Lxd)1x+(Lyd)1y≤L,可得经济的边际转换率d(Lyd)d(Lxd)为yx,等于交换的边际替代率,表现为两个产业无差异曲线相切的切线与生产边界线平行,说明当经济结构均衡时,经济就实现了生产和交换的社会帕累托最优。在E点,生产、交换都达到了帕累托最优。效用函数严格单调,所以,生产、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的点E是唯一的。换言之,经济均衡结构是唯一的,见图1。3.产业之间没有营业利润,收入公平。由于交换的信息完全且对称,三次产业在分割交换净利润时公平。经济学意义上的利润是指因为交换价格的高低,一方从另一方获得了更多的利益。所以,在产业之间存在的利润具有零和余数性质,当然就国民经济整体而言,不存在利润,但对于三次产业,结构均衡时相对劳动-收入比为1。这三点都落在洛伦兹曲线的45°直线上。按产业计算的基尼系数为零。显然,由此可知结构均衡时,产业间收入公平、没有利润。4.产业均衡结构具有稳定性。(10)式表述了产业结构达到均衡状态,这是关于产业均衡结构的“存在性问题”。如果产业结构不在均衡状态,经济能否自动回到均衡状态,这是产业均衡结构的稳定性问题。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如果部门间利润不一致,经济资源就从利润低的部门转移到利润高的部门,最后,达到一致的利润率时,转移就停止。此外,威廉·配第也指出,经济之间相对收入上的差距,是劳动力在产业间流动的重要原因。可见要素在产业间转移是产业结构均衡稳定性的机制,而要素转移依赖于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性。在信息对称和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对要素在产业间的均衡配置功能使得产业均衡结构是稳定的。作为价值形态的资本,在产业间无差异,可以迅速转移,所以回到均衡结构取决于劳动力的转移,由于劳动力所掌握的生产技术是专用而不是通用的,劳动力的转移就是重新掌握新技术的人力资本的提升过程,这一过程很复杂也很难,因而限制了劳动力的迅速转移。可见回到均衡结构的速度根本上取决于劳动力重新掌握新技术的速度。当产业结构不均衡时,均衡价格结构偏离,必然有一个产业的价格高于其均衡价格,从而有利润,其劳动-收入比大于1,同时,也必然有一个产业的价格低于其均衡价格,存在亏损,其劳动-收入比小于1,造成了产业间相对收入存在差距。这种差距就必然驱使劳动力从相对收入低的产业流向相对收入高的产业,产业结构最终趋于均衡。(六)产业结构不均衡的程度如果产业结构不均衡,那么产业结构均衡条件(10)式不成立,(9)式代表的国民收入不能达到最大化,最后各产业间的相对劳动-收入比不等于1。从图1还可知,如果经济结构不在均衡状态,偏离了经济均衡结构时,社会总经济福利则单调递减,且产业结构不均衡的偏离度越大,则总经济福利减少的越多,产业结构不均衡必然导致经济波动,而且不均衡的偏离度越大,经济波动越大。产业结构不均衡是经济波动的机制,二者一一对应。在图1中,如果经济结构偏离均衡状态程度越大,经济总量就越小,而存在经济波动。根据这种性质,产业结构偏离均衡的程度可以进行测定。如果社会有三个产业,以i=1,2,3表示,分别生产三种用于最终消费且相互独立的不同产品,那么经济社会的产业结构不均衡偏离程度的测定度为R=√3∑i=1(yili-1)2/3‚(R≥0)R为测定经济结构均衡的程度,i代表产业的次数。如果R=0,经济结构就达到均衡。如果R>0且其值越大,则经济结构越不均衡,国民收入将会减少,经济就越不稳定,周期性波动越大。三、中国经验(一)年代态变量与产业结构均衡性的回归分析对产业均衡结构做出的理论分析,还需要经济现实做出验证,以证实其有效性及现实性。如果说产业结构均衡测定度R值是以无规律地上下振荡,且无明显的收敛迹象,那就表明这种指标的设置是错误的,那么,前面所建立的关于解决结构理论,直至产业结构理论都不能成立。从图2可知,自1952年以来,虽然中国的产业结构一直是非均衡的(R>0),但除个别年份外,一直是递减的,说明我国产业结构愈加趋于均衡,其R值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不是以任意的方式出现的,这种规律能说明测定产业结构均衡性的指标有效。对1952至2009年之间的产业结构均衡度R值进行一元自回归得:R=2.06766-0.02737t(6.3840)(-3.2306)R2=0.8706,AdjustedR2=0.8658,F=181.7158式中的t是时间,从1952至2009年分别依次取值1至58,括号中的数字是t-统计量,回归结果非常严格。该式说明,我国自1952至2009年间系数R值是下降的,平均每年为-0.02737,由此就论证了文中理论的正确性,即产业结构虽然不均衡,但是经济的稳态性使得产业结构均衡系数R变小而趋于0,从而产业结构趋于均衡。从产业结构均衡度变动趋势上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均衡度变化分为三个阶段:1978~1984年,1985~2003年和2004年至今,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相适应。第一阶段,产业结构均衡收敛速度很快,主要原因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前的错误政策不断得到扭转,经济制度步入正轨,彰显了对产业结构的调节作用。但由于超前工业化进程,导致第二产业内部发展结构不合理,再加上市场制度培育在起步之中,故而产业结构偏离度较高。进入第二阶段,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在平稳波动中略有下降。从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十三大的“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逐步引入市场机制,但是改革处在摸索之中,社会主义市场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使得我国产业结构均衡性不强,并产生一定的波动。从2004年开始,产业结构均衡的收敛性趋势明显。主要原因是第二阶段后期,在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至“八五”期间经济体制改革取得若干重大而明显的进展后,社会主义市场制度完善的后发性作用得到体现。在此期间经济改革向纵深发展,关注“三农”问题、发展城镇化、基本建立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尤其是不断改革户籍制度,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更加迅速地转移,产业结构进一步向均衡方向发展。(二)年平均经济周期产业结构不均衡使得国民收入减少,经济产生波动,由此可见,除经济增长率外,产业结构偏离率波动也可以反映经济波动。这就意味着,同一经济波动下,经济增长率波动和产业结构偏离率波动应该是一致的,不论哪一个更准确,至少二者在反映经济波动度上不能差异过大,否则必有一个不能反映经济波动。对此,将予以验证。由于产业结构不均衡度值R是绝对值,经济增长率是相对数,二者没有可比性。为此,计算出R的逐年环比相对数作为产业结构偏离率和经济增长率进行比较。从原始数据看,波动非常频繁。采用3年移动平均,以消除短期,即3年以内时间序列的随机波动,如图3所示。考虑到经济对产业结构均衡的反映存在滞后效应,对经济增长率滞后一期,得出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离散图。由于产业结构偏离度和国民收入呈反向关系,在此使用经济增长率从谷到谷的方式和产业结构偏离率从峰到峰的方式反映同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在图3中,它们之间的波动周期在时间上对应较好,反方向变动与振幅较为一致的关系也较明显。从1952~2009年,我国GDP增长率和产业结构偏离率波动都有9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端产业人才助力泸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研究
- 婚姻登记工作规范
- 25年三月份度事业单位地理信息数据保密协议
- 幼儿园性教育
- 西湖吟趣图课件
- 行业协会会议
- 酒店转让协议合同范文
- 软件项目团队管理制度
- 长春保洁公司管理制度
- 运动器械车间管理制度
- 高速公路段工程施工安全专项风险评估报告
- 2025年美丽中国第六届全国国家版图知识竞赛测试题库(中小学组)
- 2025年早产儿培训试题及答案
- 江西省鹰潭市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数学期中试卷(含答案)
- 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食品药品检验赛项)考试题库(含答案)
- 化粪池清掏协议书范本
-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科书解读
- 奶龙小组汇报模板
- 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标准
- 2024年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小升初数学试卷
- 化工原理完整(天大版)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