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鉴赏古诗读懂始一、读标题1.把握标题信息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总之,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即时小练试读下面的诗题,看看能读出哪些重要信息。(1)《咏素蝶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交代了写作对象(素蝶)②点明了诗的类别(咏物诗)③暗示了写作手法(托物言志)(2)《鹊桥仙·七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交代了写作对象、内容(七夕)或写作缘由(因七夕而写)②暗示了写作内容和情感(写夫妻相思相聚)(3)《征人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交代了写作对象(征人)②揭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怨)③暗示了诗的类别(边塞诗)(4)《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交代了写作缘由和内容(竹窗闻风)②交代了写作目的(怀念远方之人)③暗示了诗的感情基调和类别(怀人诗)(5)《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交代了写作缘由(左迁)、地点(蓝关)和特定读者(侄孙湘)②暗示了诗的类别(贬谪诗)(6)《梦游天姥吟留别》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交代了写作内容(梦游天姥)②交代了写作目的(留别)③交代了诗的体裁(古体诗)④暗示了写作手法(浪漫主义手法)2.带着标题去读诗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涵着那么丰富、全方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给我们带来了猜想琢磨诗的内容的空间,使我们很容易较快地进一步到诗的内容中去。以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为例,通过这个标题,我们能够理解届时间是中夜(午夜),地点是西园,事情是中夜起来后望着西园的月亮。在掌握了这些信息后,我们不禁要猜想:作者为什么午夜的时候站在自己的房间里望着西园呢?他是不是听到了什么呢?我们在诗中就看到了首联“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点题)标题里有月,诗中颔联就有“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颈联是“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作者“望”时是如何的心情呢?于是尾联有交代“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作者的心情很寂寞。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寂寞呢?再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晓了。带着对标题的疑问,我们读懂了该诗。另外,古人尚有一种写作习惯,即普通在诗的开头一两句就破题、点题。这样,我们就能够懂得诗的开头句往往是扣住标题来写的,从而理解了开头的内容。二、看作者,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其实,许多诗所体现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与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关。我们要关注出名诗人的有关遭遇、境况,所处朝代国势、朝政……例:(09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6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答: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种“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种“又”字则波折第体现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三、从体式入手读懂古诗高考考察所选的诗体重要是近体诗和词,偶然涉及古体诗和散曲。近体诗和词在体式构造章法方面既同又异。抓住这“同”和“异”,能够协助我们读懂诗歌,甚至能够解答构造思路方面的题目。首先,懂得构造章法和基本特点①构造章法诗eq\b\lc\{\rc\(\a\vs4\al\co1(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近体诗\b\lc\{\rc\}(\a\vs4\al\co1(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x(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词eq\b\lc\{\rc\(\a\vs4\al\co1(上片\b\lc\{\rc\}(\a\vs4\al\co1(首句渲染氛围,主句写景,尾句过渡))写景次,下片:抒情主))②基本特点:情景结合a.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b.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有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明景衬暗情等。1.从“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入手,读懂思路层次、大致内容,协助解答某类试题。“起承转合”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照的构造章法。“起”即开篇,“承”是对“起”句的承接、拓展,“转”是诗意的跳宕转折,“合”是收束全诗。试以杜甫《春日忆李白》为例来看它对我们懂诗、解题的协助。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从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首联从赞美李白诗才超群“起”,颔联指出其清新俊逸的风格为“承”。颈联为转,开始由赞李白的诗才诗风转为写对李白的怀念:从空间阻隔写两人天各一方。尾联是“合”,是如何收束全诗的?既然天各一方,自然渴望相见,这是一层;渴望相见,见面干什么?对酌、切磋诗艺,又把首、颔两联的内容收在里面,这是又一层。明白了该诗的起承转合过程,自然很容易做“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题目了。即时小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列问题。春思(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杏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先写景,后抒情:先选用草色、柳色、桃花、杏花等典型春景体现春日之美,再用东风不消愁、春日惹恨长来点明春思。(或:先写春天的色彩;次写春天的繁花;接着写不解愁的春风;最后写春日惹恨,点明春思。)解析该诗首句从春草柳色写起,次句写桃花杏花,继续从色彩角度写生机盎然的春光,第三句转写诗人的愁恨,第四句以“春日”结景,以“恨长”结情。如果分阶梯、有侧重地把握这四个构造特点,不仅能够把握诗的具体内容、层次,更能够把握全诗的内容主旨及诗人的思想感情,为精确解题奠定基础。(1)“起”:在古诗词中,“起”句就是开头,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方式多样。其作用重要有两种:①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②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即时小练(·辽宁)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东坡①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貌。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氛围,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2)“承”:在古诗词中,“承”句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与“起”句自然衔接,是“起”的延伸、拓展。“承”的形式有总接、分承、明顺、暗接、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其重要作用是:①承上启下,②铺垫下文。即时小练(·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列问题。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出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即使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作了铺垫。解析“映地为天色”从“色”的方面写出山泉之清澈见底,“飞空作雨声”从“声”的方面写出山泉凌空而下水石相激的情形。另外,从上下文看,此联与前一联形成欲扬先抑之势,同时为最后两句的称赞作了铺垫。(3)“转”:古诗词中,“转”句在绝句里是第三句,在律诗中指颈联,在词曲中多指“过片”。“转”句十分核心,往往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由浅入深,从正到反,思路的转换体现诗意的跳宕转折。抓住这“转”句特点对解读诗意也很核心。即时小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下列问题。望湖楼晚景苏轼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第三句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说说它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4)“合”:在古诗词中,“合”是结句,全诗不管写景、抒情、叙事、阐理,“合”句水到渠成,往往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合”句的作用普通有三种:①呼应开篇或诗题,圆合首尾;②对比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③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古诗词“合”的方式诸多,但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直笔明接,即直接抒情、言志、阐理;二是曲笔收束,用折射、暗示、象征等办法波折体现作者的感情、寄托诗歌的主旨。即时小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碛中作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试赏析本诗末句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诗末句并不正面回答第三句的疑问,而是以景结情,描写明月照耀下的朦胧、沉寂、荒芜、荒无人烟的莽莽平沙,气象阔大,含蓄地暗示了戍边将士风餐露宿的艰辛生活,余味无穷。2.从情景关系入手读懂古诗的内容层次。古人云:作诗无他端,只“情”“景”二字。我们读诗、赏诗也同样,只要抓住了“情”“景”,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在正常状况下,旧体诗、词的基本章法是先写景,后抒情。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律诗的一、二两联,词的上片是写景的;绝句的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律诗的后两联(特别是尾联),词的下片是抒情部分。而词,又特别强调上下片间的过渡(过片)。固然,也有少数诗作是先抒情后写景的。即时小练(·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题竹石牧牛(并引)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故意态,戏咏。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依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注①伯时:宋出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即时小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列问题。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该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的大意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分为两层:前两联为一层,写孤舟夜泊河岸的图景;后两联为一层,抒发自伤漂泊之情。3.运用律诗中间两联对仗特点理解诗意,甚至艺术手法。对仗,就是对偶,只在律诗中称对仗。对仗,从内容角度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正对是指上下句从两个不同角度来阐明同一种道理。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两个时代的角度抒发人事代谢、怀古伤今之情。反对是指上下两句意义上互为对立。如高适《燕歌行》中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就是把军中战士和将帅的两种生活放置一起,构成反差,从而抒发忧愤之情。串对是指构成对偶的上下两句在语意上有承接、因果、假设等多个语法关系的一种对偶形式,亦称“流水对”或“走马对”。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两句说的是从四川出三峡而北上的行程,前后一贯,又有次序。分清对仗种类,能够理解诗的内容。另外,根据上下句词性相对、构造相似的形式特点还能够协助我们理解词句的意思。四、看意象,把握特定含意在诗歌中,总有某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如: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问:这首诗作者所要体现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体现这一情感的。答:离愁。首先,作者选用了大量象征离愁的景物:“杨柳”、“杨花”、“风笛”、“离亭”。末句直接体现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和南北异途的深长怀念。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下列问题。宣城①见杜鹃花李白蜀国曾闻子规②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③。注:①【宣城】今安徽宣城县。②【子规】一名杜鹃,相传为古蜀帝杜宇所化,暮春而鸣,相传子规鸟的叫声如蜀地方言:不如归去。此时杜鹃花亦盛开。③【三巴】东汉末年置巴郡、巴东、巴西,合称三巴。泛指蜀地。问:“子规鸟”在诗中起什么作用?体现了如何的思想情感?答:子规鸟是作者家乡“蜀国”的景物,由于作者在宣城看到杜鹃花,自然就联想到家乡的子规鸟,因此,子规鸟所起的作用是引发作者的思乡之情。五、从古诗语言特性入手读懂“诗家语”诗歌语言与其它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涵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体现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事实上,极少有人用日常说话的语言来作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重要体现为变化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重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发明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察的重点。理解了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快速进入诗歌的语境。1.变“性”——变化词性。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经常变化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下马饮君酒”(《送别》)、“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等。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得鲜活生动,呼之欲出。就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润,怎不叫人垂涎!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悦”“空”“淡”“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使用方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体现力、感染力。2.变序——变化词序句序。 (1)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旷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仿佛是宾语,事实上却是被陈说的对象。(2)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动词的使动使用方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成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用他们二人来比方友人陈亮的,分别阐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另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3)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乎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4)定语的位置。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普通状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称灵活,往往能够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下面分别举例阐明。①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关。②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3.省略。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含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古诗省略重要有下列两个特点:(1)答话包孕问话如贾岛《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最少要六句才干完毕,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办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种意象接一种意象,一种画面接一种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读者、观众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本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2)意象组合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能够直接拼合,甚至能够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午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午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种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无视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朴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全用名词意象组合在一起,富有极大的包孕性,写出了两人友情的深厚。其它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更是如此,这里不必赘言了。即时小练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下列问题。[中吕]红绣鞋·客况宋方壶雨潇潇一帘风劲,昏惨惨半点灯明,地炉①无火拨残星。薄设设衾剩铁,孤另另枕如冰,我却是怎支吾②今夜冷。注①地炉:挖地为坑的火炉,坑中熏火以取暖。②支吾:也作“枝梧”,本义为“抵拒”,引申为“应付、挨过”。作者不说“半点灯明昏惨惨”,而说“昏惨惨半点灯明”,其体现效果有什么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通过语序倒装,强化了“半点灯明”的灰暗情景,与上句构成对仗,且押韵。解析考生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句用的是倒装的语言形式;另首先要分析倒装的作用,明确倒装重要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特性,特别是突出倒装部分事物的特性。六、挖掘暗示信息诗歌中有许多提示性、暗示性信息,如注释和题干等,这些信息很重要,有的还可能是解题的核心。1.注释的暗示高考所选诗歌的题材多个多样,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有时介绍疑难词语、地名,那是协助你读懂诗句;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主旨;有时介绍有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大凡提供“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注解的诗,必定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有关。即时小练请借助注释,理解下面这首诗的写作意图。赠花卿[注]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注花卿:名敬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课题申报参考:累积生态风险对农村妇女抑郁症状的作用机制及风险分级干预研究
- 科技助力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
- 探索未知领域科技前沿的创新与突破
- 宠物药品的宠物医疗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机会挖掘考核试卷
- 2024年广西公务员申论考试真题及答案-A卷
- 2025年沪教版高二数学上册月考试卷
- 2025年人教新起点选修1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5年粤教新版九年级地理上册月考试卷
- 2025年人教五四新版七年级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
- 2025年苏人新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有答案)
- 销售与销售目标管理制度
- 人教版(2025新版)七年级下册英语:寒假课内预习重点知识默写练习
- 2024年食品行业员工劳动合同标准文本
- 2025年第一次工地开工会议主要议程开工大吉模板
- 全屋整装售后保修合同模板
- 高中生物学科学推理能力测试
- GB/T 44423-2024近红外脑功能康复评估设备通用要求
- 2024-2030年中国减肥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运动技能学习
- 2024年中考英语专项复习:传统文化的魅力(阅读理解+完型填空+书面表达)(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