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榆林市新明楼与铜造像
桂林是秦汉时期的著名城市,是秦朝时期的一个县,唐朝属于银州。明正统二年筑榆林城,成化九年(1473年)延绥巡抚余子俊将延绥镇署自绥德迁至榆林,随后在成化、弘治、正德年间三拓其城,逐步形成现在的城市布局。康熙元年九月,清政府裁撤延绥巡抚,雍正九年设榆林府。1986年,榆林市(今榆林市榆阳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在榆林城内南大街中央,有一大型木构楼阁建筑——新明楼(又称星明楼)(图一)。楼高三层,十字歇山顶,各层腰檐设平座栏杆。底层楼基为四座石台,中央留有过道便于通行。底与二层面阔、进深均三间,三层则收为一间。楼顶及檐均覆盖绿色与黄色琉璃瓦,彩绘檐廊,歇山顶山花作博风、悬鱼,十字脊兽作四龙盘于脊端,昂头呈对望状。整个楼体造型别致,彩画精美,结构简明轻巧。传建于明代,为榆林市现存年代较早的木构阁建筑1。199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新明楼三层,有一尊大型铜造像(图二)。此像通高205厘米,下宽123厘米,垂足而坐,双手合拱。脸部圆胖,没有胡须,双耳肥大,眉心一珠;颈部环绕一件上圆下方,铜锁状物品;身披长袍,袍双肩部有四爪龙纹,衣袖边绣有折枝花卉;足踏云头鞋;膝部则錾刻有两只蹲坐对望的异兽。从现存痕迹看,此像原通体涂金。造像正后方台座已被砸毁,形成一个62×97厘米的方形大洞,铭文已无存。关于这件造像的身份性质,各有关新明楼的记载均十分简略,仅记载为明代佛像或简称造像。在榆林民间,还有“玉皇大帝”的说法。1998年,故宫博物院朱家氵晋等先生在观看造像后,提出了质疑,认为并非佛教或道教造像,有可能是明代延绥镇某位监军太监造像。2000年及2001年,陕西省文物鉴定组赴榆林进行馆藏文物鉴定时,我们两次对这尊铜造像进行了细致的考察,认为它其实并非一尊普通造像,而是明末大宦官魏忠贤的造像。由于造像体躯庞大,而新明楼楼梯窄小,仅可容一人上下,不可能用普通方法搬运至三层,因此,新明楼与铜造像关系密切,不可分割。在探讨铜造像身份时,不仅要研究造像本身,而且要研究新明楼的历史渊源。一、修明楼与铜造关于新明楼的历史源流,《陕西省志·文物志》、《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与《陕西古建筑》均有记载,其内容接近,依据可能来自于八十年代初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编《陕西名胜古迹》一书2。他们认为:据《榆林府志》记载,楼建于明代正德年间,清嘉庆、光绪年间均有修葺。经笔者与道光二十一年版《榆林府志》3及康熙十二年《延绥镇志》4相核校,均无该楼始建年代的记载,因此有必要对新明楼的历史重新加以考证5。新明楼于1984年、1991年两次由省文物局拨款进行了维修。据省文管会刘最长先生与原任榆林市榆阳区文管会主任戴志尚先生回忆,这两次维修主要任务为重新彩绘及对部分朽损的建筑构件进行更换。在修缮第三层时,采用了挪动造像更换楼板的方法。又据戴先生回忆,造像1949年前就已置放于此处。十年动乱期间,榆林文物遭到了重大破坏。较重要者有琉璃九龙壁、一尊8米高的古铜佛、数口大铜、铁钟等等,均遭毁坏6。新明楼时为公安局使用而幸免于难。清光绪元年(1875年),在刘厚基资助下,新明楼进行了维修。刘厚基,湖南耒阳人,追随左宗棠至陕甘,时任延榆绥镇提督。著有《图开胜绩》7一书,书中记载了当时的风土人情。在《图开胜绩》中,收录了榆郡商民撰《重修新明楼碑记》,介绍了维修情况。文曰:“榆城之楼著名者五,新明其一焉,建於前明。规模宏敞,八拄撑霄,四檐蔽日,巍然当道,信足以壮观瞻而增气象。历有年所势逐倾欹,行者危焉,居者尤甚。徘徊瞻顾,束手咨嗟,因工钜费糜,非有大力者拯之莫敢轻议。”直到甲戌二月(即光绪元年),在“镇宪福堂军门”支持下,工程方得以进行。“竟蒙慨许,刻日鸠集百工俱备,更令将官督饬之,期月告竣。神输鬼运,云灿星辉,使二百余年陈迹焕然一新。嗣因佛像剥蚀,捐廉市金,庄严修整,非大力奚能若是也。”从碑文上看,新明楼维修“期月告峻”,仅是一种局部的维修工作,不可能“落架重修”,书中还附有新明楼的图形,与现代所见区别不大。文中还提到了修整佛像的事,同在《图开胜绩》一书中,另有刘厚基本人撰《新明楼世尊装金记》一文,对此记载较详细:“新明楼者,近控市廛,高凌霄汉,屹然危立三百余年。上奉古佛三尊,金身丈六,建经久远,势渐欹斜,上则瓦坠楹颓,下则石残拄侧。僧俗募化,修整费钜而工难就,余助役焉,始获重新。公余阅视,焕然金碧,宛尔丹青,较之旧观,益增壮丽。既至礼佛,瞻仰而笑,宾从请示其意,告曰:今有人身居华屋之中,而衣饰黯澹,旁观者应哂为不类。释迦本无我相,固无须七宝庄严。但朴质无华,奚足以起人敬信,盍碾金以饰之?佥以赀绌为辞。”随后刘厚基又出资为佛像装金,“期月圆满,还在自身。”从文中可以推测,这“金身丈六”的“古佛”,形体高大,又有涂金,与现在所见的铜造像不谋而合。榆林地区位于农耕与游牧交汇之处,长期设为边关,人员复杂,俗信多神。往往一寺之中释、道、儒诸神并存,直至现代。如佳县白云山庙、神木二郎山、榆林青云山等均是如此,不足为奇。因此,将铜造像认定为佛像,是正常现象。笔者核对现代六种记载新明楼的文献,其中两种未提及,一种称“造像”,三种称“佛像”8。从新明楼建筑的体量看,“古佛三尊”不应当是同样高大的三尊造像,一主二从的可能性较大。其他两件现已无存。道光二十一年版《榆林府志》对新明楼记载为:“鼓楼二。一在南城大街,今废,改为新楼,一曰星明楼;一在中城大街……”由此可知,新明楼此时有鼓楼、新楼、星明楼等多种名称。康熙十二年版《延绥镇志》记载为:“南鼓楼:南城大街,高六丈。”在《延绥镇志》卷首所附榆林城图中,在相当于今新明楼的位置,有一楼阁图样,标为“新楼”。康熙八年,总兵韩应琦在《旗纛庙碑记》中称:“始知有所谓旗纛庙者,在於城南新楼之东……”9在清初,新明楼称为“南鼓楼”或“新楼”,称“新明楼”则是在较晚的时候。那么,新明楼究竟建于何时?首先,新明楼建设不可能晚于康熙初年。晚清时期的《重修新明楼碑记》记载称“榆城之楼著名者五,新明其一焉”。现代研究则指明为系榆林大街上“一线连缀文昌楼、万佛楼、新明楼、钟楼、凯歌楼、鼓楼及四座木牌坊”10等建筑。除凯歌楼建于明正德年间外,其他楼均建于清代。《榆林府志》记叙道:“文昌阁,在南城街,乾隆十九年建,嘉庆十五年邑举人叶沅等重修。”“万佛楼,在南城街,康熙二十七年建。”“(康熙)十年,总兵许占魁、副使高光祉、城堡同知潭吉璁修中城鼓楼,十一年修钟楼。”可见,自《延绥镇志》以来的史籍表述非常清楚,如果新明楼建于康熙之后则应有记载。其次,新明楼不可能早于正德十年。《榆林府志》记载:“宏(弘)治五年,巡抚熊绣展南城,周十三里三百十四步。正德十年,总制邓璋筑南城外城?即今南城?……”“按三拓榆城……嗣将南北展至凯歌楼为止,此楼即当年之南门。现在‘古怀德门’四字,后复展至现在之南门为止。”新明楼现址位于凯歌楼南方。正德十年前,新明楼位置尚不在榆林城范围内(图三)。其三,新明楼不可能建于明崇祯元年至清康熙初年之间。此项后文将详细论证。综上所述,新明楼(或称新楼、南鼓楼)只可能建于明正德十年至天启七年之间。即碑文所述的“建於前明”,“屹然危立三百余年”。此外,现代修撰的《榆林市志》中关于新明楼的一则引文也可印证上述观点:“嘉靖中,南城初辟,一刀(刁)斗不及,更漏稀闻。众议创楼一座,以为传警打更之所”。11它引自明万历35年郑汝璧、刘馀泽纂修的《延绥镇志》。此《延绥镇志》传世极少,国内仅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一残本。所述建楼时间,与笔者推断相合。从前文可以得知,新明楼是作为鼓楼而兴建的,但现代所见到新明楼的一些特征,显然超出了鼓楼的功效范围。新明楼覆盖着黄色及绿色琉璃瓦。黄色琉璃瓦,瓦色黄中泛橙,主要铺设在楼顶及二层东西方向的屋檐上,绿色的则在一层及二层南北方向层檐。2001年秋季,我们在新明楼实地考察时,发现黄色瓦釉面多有剥蚀,瓦也有所残损,而绿瓦保存较好,有明显的时代差异。据原维修者回忆:原来楼上已有黄色及绿色琉璃瓦,在八十年代维修新明楼时,残瓦均被绿色琉璃瓦所更换。在明代,黄色琉璃瓦仅使用于皇宫等处,其他人包括王公府邸,也不得使用。“亲王宫殿、门庑及城门楼皆覆以青色琉璃瓦”。12在陕西,至少有三处古建筑使用黄色琉璃瓦。他们是始建于元代的韩城禹王殿13,华山脚下的西岳庙灏灵殿、灏灵门,包括已毁的西安碑林文庙大成殿,均覆盖黄色琉璃瓦。其中,禹王殿祭祀大禹,灏灵殿祭祀西岳华山之神——少昊,文庙祭祀孔子。所祭之人,均为帝王或与帝王身份相似。新明楼使用黄色琉璃瓦,显示了它不同寻常的地位,要探讨它的缘由,还须进一步探讨新明楼上放置的铜造像。二、造天字冠,为明代早期建筑构造,设计了“龙细颈”的造型,并将其作为“天开”的早期造造布,这也和明代后期状况所见表3新明楼铜造像现在已无任何铭文。与常见造像相比,它有较多特殊之处,这些特点,成为判断造像身份的重要证据。首先,我们看造像的服饰特点。此像垂足而坐,双手中空合拱,持物已失。颈部佩挂的’铜锁状物”上圆下方,乃为重要礼仪服饰——“方心曲领”。“方心曲领”出现于宋代,一直沿用到明;长袍双肩錾刻有四爪龙纹,其等级低于五爪龙,显然系“蟒服”,在陈娟娟《明代丝绸艺术》一文中曾刊登一件“蟒服”,除两袖有四爪龙外,胸部正面尚有一龙14。新明楼造像胸部也有纹饰,只是被手及衣袖挡住,无法辨识;在膝部錾刻有两只异兽,它蹲坐于山石之上,呈对望状。它既不同于狮虎,也不同于麒麟,颇类似古代的异兽——“白泽”(图四)。最为奇特者,当数造像的冠帽(图五)。此冠下方为圆形,上为方折形,并呈“品”字状向内收。冠顶部平坦,已残,现存22.5×22厘米破洞一处。束发的带子,经耳部环绕面颊,束于颌下,在经耳孔处,有一管状物,穿于带上。冠上方有一穿孔,簪已失。从上述迹象看,此冠应为“冕”。其顶部平坦,当为置放冕板,而冕板现已毁无存。冕板的前后都应垂有用彩色丝线串联的珠串,称“旒”。耳孔处的管状物,应为“黄主纩”,又称“充耳”。冠上方的穿孔,称为“纽”,当头上戴冠时,玉簪经此穿过头髻,起固定作用。以上这些特征,均是冕冠专用物件。在冠上方前部,有三个长方形小型插孔,呈三角形分布。(图六)正前方插孔,长7.7厘米,宽1.1厘米;两边的长3.5厘米,同样宽1.1厘米。从方孔形状、位置及尺寸看,它应为插花孔。其次,看造像的时代特点。从前文所引的涉及到新明楼铜造像的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们虽对造像性质理解不同,但对造像系明代作品这一点并无疑议。明代大型铜造像,国内现存并不少见,在陕西亦存有多件佛教或道教造像。如咸阳北杜福昌寺铜佛像15、渭南下慧照寺铜佛像15、韩城铜城隍像等16。福昌寺系明万历年间太监杜茂出资修建,其中千佛塔为万历三十六年建造,铜佛像时代约与此同时,通高2.2米,现藏咸阳博物馆。慧照寺有五尊铜佛像,高约2米,万历九年铸。韩城铜城隍现藏韩城市博物馆,高1.8米,崇祯十五年铸造。这些造像与新明楼造像相比,在造型、铸造工艺甚至在衣饰上錾刻的折枝花卉上,均有相似或相同的特点,因此,各家认定系明代造像,这一点是可信的。“蟒服”上的龙纹,给我们提供了鉴别精确时代的依据。此龙细颈长身,周身围绕云及火焰纹,特别是龙腿及龙爪部分,是明代后期的典型风格。它腿部瘦劲有力,爪部不分层次,直接空勾而成,与明早期那种腿部粗壮丰腴,爪如鹰爪的龙纹迥然不同。在明后期的瓷器及玉器上,这种纹饰普遍存在。明代花插并不少见。河北民俗博物馆藏有一件嘉靖时期的青花鱼藻纹瓷花插,上方有圆形及方形插孔,其中方形插孔在造型比例上与造像冠上的插孔十分接近17。那么,新明楼造像究竟属于哪一类造像呢?将该造像服饰中所具有的冕、方心曲领、蟒服、异兽纹饰等表示身份的装饰,与造像制作的时代——明代服饰史相互参照研究,对于判断造像身分具有重要作用。一、冕。明代的冕旒使用于皇帝、皇太子、亲王、郡王等人,冠服基本类似,只是规格、等级有差。郡王以下的公侯等,则不使用冕旒。《明史·舆服志》记载,明代皇帝冕服,因使用范围的不同,分为衮冕、通天冠服、皮弁服、常服等。其中皇帝衮冕,洪武十六年定。冕,前圆后方,玄表里。前后各十二旒,旒用五彩珠玉组成。红丝组为缨,黄主纩充耳,用玉簪导。衮,玄衣黄裳,十二章,衣织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裳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蔽膝同裳色,绣龙、火、山文。洪武二十六年,又更定衮冕十二章。冕版宽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冠上有覆,玄表朱里,余如旧制。皇太子、亲王以下,依制递减。二、方心曲领。在明代,皇帝在郊庙、省牲,皇太子与诸王冠礼、成婚、醮戒时使用通天冠服,佩带方心曲领。在亲祀郊庙、社稷时,文武百官陪祀,服祭服,使用“方心曲领”。官员家祭时,三品以上除去方心曲领,四品以下,还要附去佩绶。三、蟒服。明人称“蟒衣如像龙之服,与至尊所御袍相肖,但减一爪耳”18。蟒服并非明代文武百官的公服,它专用于赏赐近贵之臣,以示荣宠。蟒服有单蟒与坐蟒之别,“单蟒面皆斜向,坐蟒则面正向,尤贵”19。在明代,内廷在皇帝身边的大宦官,特赏赐蟒服,外朝文武官员即使位至一品,也不易得到。“内阁赐蟒衣,自弘治中刘健、李东阳始”19。明史上一些位高权重的人物,如于谦、石亨、夏言、徐阶、张居正、叶向高、孙承宗、周延儒、袁崇焕等,都曾被特赐蟒服或“坐蟒”20。四、白泽。白泽明代作为一种神兽,使用于旗帜21。在公、侯、驸马、伯服装上,绣麒麟、白泽图案。另外,它也有可能是“十二章”中的“宗彝”图案。明代宗彝图案,亦为异兽,只是其外有一杯状物环绕。综合以上因素得知:冕旒使用于帝王,蟒服、白泽使用于公侯百官,方心曲领则两者通用。造像者身份应当是地位极高的官员(一品以上),同时具有帝王服饰的一些特点。以此我们来推断造像者的身份。首先,它与佛教造像有明显不同。在佛教发展史上没有任何时期的造像与此相同,此处不再详述。其次,与道教造像也有较多不同。此像在冠冕、袍服乃至坐姿上,与道教造像相似,特别是与道教尊神“四御”之玉皇太帝、北极紫微大帝、东极清华大帝、勾陈大帝等在外形上更为接近。他们均头戴冕,身穿冕服。区别在于:新明楼铜造像虽然也头戴冕旒,但服装却使用了等级较低的四爪蟒衣;眉心处的“白毫”与肥大的耳垂是佛教造像的特点。白毫是如来三十二相之一,道教造像甚为少见;另外,该造像没有胡须,与诸道教造像相异甚大。以上特点,在山西永乐宫元代壁画、河北石家庄卢寺明代壁画中明显可见22。其三,与明代帝王及百官服饰也多不同。如前文所述,明代皇帝冕服,使用衮冕十二章。皇太子、亲王、郡王冠服也采用,只是数量有差别。公侯及文武百官,不使用冕旒。该造像使用冕旒,身上却穿蟒服,与《明史·舆服志》中的记载显然不同。只有一类人的服饰与此造像颇有类似之处,他们便是明初功臣中山武宁王徐达、开平忠武王常遇春、岐阳武靖王李文忠、宁河武顺王邓愈、东瓯襄武王汤和、黔宁昭靖王沐英等六人。他们均生前已为国公,死后被追封为王。现存有传世徐达、李文忠等人的画像,徐达被封为魏国公,逝后被追封为中山王。此图徐达头戴冕旒,身披蟒衣,双手持圭,配挂“方心曲领”,符合其追封封号(图七)。李文忠画像与此类似,只是服装除了蟒以外,另有十二章中的山、华虫、火、宗彝等几个图案23。新明楼造像在以上方面与他们的形象相吻合,即身为臣子却使用帝王的冠冕。新明楼造像是否是以上诸人的造像?我们结合榆林历史上的祠庙状况进一步考察。《明史·礼志》记载,明代开国之初,即设立功臣庙,祭祀徐达、常遇春等二十一位功臣。其后,在通州祀常遇春,山海关祀徐达,榆林祀余子俊,云南祀沐英、沐晟等。各地祭祀均有定制,在榆林,有祭祀前任巡抚余子俊的祠庙,并无徐达、常遇春等人的祠庙场所。榆林城内外有大量的祠庙建筑,仅《榆林府志》中就记载了52所。其中有佛寺、道观,官府兴建的社稷、山川坛,以及文庙、关庙、城隍庙等,涉及历史人物的,则有名宦、乡贤等祠,还有范仲淹、余子俊及明宁夏总兵姜明汉的祠堂,没有提及明初功臣的祠庙。另外,新明楼铜造像脸部没有胡须,而前述六王中,即使是英年早逝的常遇春,也留有较长的胡须24。故造像当另有其人。只有一人体貌及服饰特征与新明楼造像相符,且在榆林有设祠祭祀的史实,他便是明末大宦官魏忠贤。三、天启年间的“家贤”宦官是明代政治活动中的一类特殊而重要的人物。在明代中后期,宦官多次独揽大权,干涉朝政,引起了社会剧烈动荡。明代宦官机构有十二监,加上另设的四司、八局,合计称为二十四衙门。其中能真正干预政事者,为司礼监。司礼监设掌印太监一员,秉笔太监提督东厂一员,另有秉笔太监、随堂太监数人。掌管御前内外奏章及内阁票拟“批朱”工作,权势极大,为众监之首。“凡内官司礼监掌印,权如外庭元辅;掌东厂,权如总宪。秉笔、随堂视众辅”25。明代宦官的服装,种类繁多。从明末司礼监太监刘若愚所著《酌中志》中,即可览其大概。“其巾帽服佩自有一定制度,其名色多非外廷所晓”26。服装主要贴里、曳撒等。明初时,没有文武百官那种标准服装,没有朝冠、幞头,也无祭服。此后,随着宦官权势逐渐增大,服饰僭越也逐渐增多。万历时,宦官戴进贤冠,穿祭服。到天启年间,魏忠贤自创“三帖里”、九梁冠、珍珠牌穗等26,更是登峰造极。明代出自于陕西的宦官有刘谨、田义27、杜茂28等人。以上诸人地望不合,故应与榆林无关。明代延绥镇守太监史籍多不详载,《明史》中仅记载成化年间秦刚等人,镇守太监在明代宦官中地位并不甚高,亦非常任职务,不能和司礼监宦官相比,不能享用“蟒服”,更谈不上“冕旒”,从文献中也未查出这些人有设祠祭祀于延绥的记载。因此,我们只能将目光投向权倾一时的大宦官魏忠贤。魏忠贤,河北肃宁人,少无赖,万历年间因负赌债,自宫后入宫。万历四十八年,明神宗逝世,太子朱常洛即位仅一月而悴死,年仅16岁的朱由校即位。由于魏忠贤与天启帝乳母客氏有“对食”的特殊关系,因此,目不识丁的他被提拔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天启三年执掌东厂,逐渐独揽大权,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阉党”集团。魏忠贤的所作所为,激起了持有正义感的“东林党”人的强烈反对,天启四年六月,左副都御史杨涟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因天启皇帝的维护,得以幸免。其后,魏忠贤将赵南星、高攀龙、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数十人罢斥,代之以“阉党”骨干。天启五年三月,魏忠贤将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六君子”下诏狱,随后迫害致死。天启六年二月,魏忠贤指使党羽诬告周起元、高攀龙、周顺昌等七人,三月,缇骑至苏州逮捕周顺昌,激起民变,后被镇压,为首者颜佩韦等五人被杀害。天启六年以后,魏忠贤权势达到了顶峰。九月,“以皇极殿工成,晋魏忠贤为上公,加恩三等”29。“当此之时,内外大权一归忠贤”30,深受天启帝的宠信。门下党羽众多,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不可胜数。“自内阁、六部至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所有奏章,均称“厂臣”而不名,所拟圣旨,必曰“朕与厂臣”,以至于民间称呼为“九千岁”。天启七年八月二十二日,天启帝病逝。二十四日,信王朱由检即位,改元崇祯。魏忠贤失去了政治靠山,罪行不断被揭露出来。十一月,魏忠贤被安置于凤阳,他自知不免,于六日自杀于途中。崇祯元年,开始反冤狱,追查奸党,二年三月,定魏忠贤逆案,“阉党”覆灭。在天启六年六月至天启七年八月间,“阉党”一伙演出了给魏忠贤建生祠的闹剧。首建生祠者,为浙江巡抚潘汝珍。天启六年闰六月,他上疏奏请在杭州西湖为魏忠贤建一所生祠,得到允许并赐名“普德”。同年十月,孝陵卫指挥李之才建祠南京。至天启七年,其风大盛。正月,宣大总督张朴等,建之宣府、大同,应天巡抚毛一鹭等,建之虎丘;二月,蓟辽总督阎鸣泰等,建之景忠山;三月,阎鸣泰与文焕,又建祠密云丫髻山;四月,阎鸣泰与袁崇焕,又建之宁前。其间,阎鸣泰共为魏忠贤建七所生祠。五月,通政司经历孙如洌、顺天府尹李春茂建祠宣武门外,巡抚朱童蒙建之延绥,河南巡抚郭增光、巡按鲍奇谟建祠开封;六月,总漕尚书郭尚友建之淮安;七月,淮阳巡按许其孝,陕西巡按庄谦,各建之所部;八月,总河李从心、总漕郭尚有、山东巡抚李精白、巡按黄宪卿、巡漕何可及,又建祠济宁。三边总督史永安、陕西巡抚胡廷宴、巡按庄谦、袁鲸,建祠固原太白山。以上计建祠四十余所,其下至贩夫走卒,更是不可计数。每座生祠,规模宏大,耗资不菲。多者数十万,少者数万,均为夺民财,侵挪公帑,砍伐树木无数。河南开封所建魏忠贤生祠,毁民居两千余间,“创宫殿九楹,仪如帝者”,而参政周锵、祥符知县季寓庸则更无所顾忌,在祠内为魏忠贤“设渗金像”。巡抚朱童蒙建祠延绥,“用琉璃瓦”。顺天巡抚刘诏建祠蓟州,“金像用冕旒”31。苏州、杭州所建生祠,“极壮丽庄严,不但朱户雕梁,甚有用琉璃黄瓦,几同宫殿;不但朝衣朝冠,甚且垂旒金像,几埒帝王”32。这些建祠者,“各曲意献媚,务穷工作之巧”,“其上食飨祀,一如王公”29。有的祠“像以沈香木为之,眼耳口鼻手足,宛转一如生人。腹中肺肠皆以金玉珠宝为之,衣服奇丽,髻上穴空其一,以簪四时香花”29。请建祠的奏章,文辞如颂圣,称以“尧天帝德,至圣至神”31。而“阉党”一伙,入祠则行五拜三叩首大礼。对于入祠不拜者,如遵化道耿如祀、蓟州道胡士容等,则矫旨逮捕,治以死罪。其中最甚者为监生陆万龄,将魏忠贤与孔子相并列,称“孔子作《春秋》,忠贤作《要典》。孔子诛少正卯,忠贤诛东林。宜建祠国学西,与先圣并尊”31。即使在天启帝去世时,建祠工程也未停止。淮阳巡按许其孝在扬州建生祠,将上梁之际,熹宗哀诏至,当哭拜完毕后,又改易吉服,相率拜魏忠贤。江西巡抚杨邦宪上疏建祠南昌,当奏章至京,熹宗已崩,崇祯看后,“且阅且笑”。此时,魏忠贤察觉不妙,上疏请求停建生祠,以窥测崇祯意图,崇祯立即同意。魏忠贤死后,凡建生祠者概入逆案,“其各处生祠,拆毁变价,解京助边”33。四、部分并没有推广发挥贤君表现1.魏忠贤在榆林建祠情况魏忠贤生祠涉及陕西者共三所。其中,三边总督史永安、陕西巡抚胡廷宴、巡按庄谦、袁鲸,建生祠于固原太白山,与榆林无关,故此处不论。另外两处,为延绥巡抚朱童蒙、陕西巡按庄谦所建立,均与榆林有关。庄谦所建生祠,《明史》记载简略,仅称“建之所部”,而《明史记事本末》则将此与朱童蒙所建生祠混为一谈,在《明熹宗实灵》天启七年七月下,记有“巡抚陕西御史庄谦疏请为魏忠贤建祠于延镇,许之”34。此处“延镇”即延绥镇。考虑到庄谦所建生祠,上疏较晚,距天启帝驾崩仅有一月,距魏忠贤倒台时间也不长,因此难以建成。事实上,与其同月上疏的淮阳巡按许其孝,所建生祠也仅是“上梁”。只有延绥巡抚朱童蒙所建生祠,与新明楼铜造像有密切关系。朱童蒙,山东莱芜人,万历庚戌(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35。天启初年任兵科给事中,因嫉恨东林人邹元标,便利用邹与冯从吾创建首善书院,聚众讲学之际,上书奏请禁止,未成而遭贬36。其后,由于魏忠贤提拔他为太仆少卿,遂成为“阉党”成员37。天启六年八月,朱童蒙任右佥都御史、延绥巡抚,成了封疆大吏38。在任延绥巡抚的一年多时间里,朱童蒙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蒙古人进犯延绥被击退,他上书称颂为魏忠贤的功劳,“皆赖厂臣魏忠贤筹划严明,转输接济”39。其二为魏忠贤建生祠。朱童蒙为魏忠贤建生祠情况,前文已述,唯请建生祠的奏章,则见于《明熹宗实录》天启七年五月条下:“巡抚延绥朱童蒙疏称:魏忠贤德茂格天,功高捧日。延镇京运久断,饥卒庚呼,幸发十万额镪,顿起三军菜色。公议于镇城之南建祠,以彰崇报。得旨:如议行。祠名与作祝恩。”在修建魏忠贤生祠时,朱童蒙母亲去世。按明代制度,此时应离职回乡奔丧,称为“丁忧”。而他却母丧不归,继续督建生祠。八月,天启逝世,崇祯即位。十月,崇祯令朱童蒙回籍守制,巡抚一职由岳和声代理40。十一月六日,魏忠贤于凤阳途中自杀。七日,朱童蒙被免职40。崇祯二年正月二十一日,崇祯帝诏定魏忠贤逆案。三月十五日,公布了附从魏忠贤、客氏的涉案人员,分为六等,朱童蒙与顾秉谦、冯铨、张瑞图等129人,以“交结近侍又次等”定罪,俱坐徒三年,赎为民41。在韩纩等撰《钦定逆案》一文中,称朱童蒙罪状为:“建祠佐逆,母死夺情。颂本有厂臣赤心报君,谟定国,俎豆兼军旅之学,衮衣治征讨之任等语。”2.魏忠贤生祠、造像的考证从前面的探讨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一、新明楼始建于明正德十年至天启七年之间,可能建于明嘉靖年间,原为南鼓楼;二、铜造像非宗教、帝王百官造像,应是一位地位非常高的宦官造像,时代应在明后期,魏忠贤可能性很大。那么,新明楼与铜造像是不是朱童蒙所建生祠——“祝恩祠”之物呢?结合史料,我们作进一步分析。首先谈铜造像:新明楼造像使用冕旒、体表涂金等状况,与史籍中所记载的魏忠贤像相合。尽管史籍对魏忠贤像着墨不多,但也记载了诸如“金像用冕旒”、“渗金像”、“仪如帝者”、“一如王公”及“垂旒金像,几埒帝王”等语。可见,魏忠贤像使用了冕旒、体表涂金,其造像规格如同帝王。魏忠贤在宫内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并执掌东厂等职,其地位已可以使用蟒服。天启六年九月,晋升为“上公”,随后魏忠贤即“改戴公侯伯爵簪缨,出班行礼致词”26。因而新明楼造像服装上使用代表公侯品级“白泽”的图案,则是符合其身份的。从以上记载看,制作魏忠贤像可能有一定规程,其规格类同于徐达、李文忠等人。文献上记载,有的魏忠贤像“髻上穴空其一,以簪四时香花。”新明楼造像冠冕上的三个方孔,应为插花孔。时人司礼监太监刘若愚称魏忠贤“笃好花木,夏则茉莉、栀子花簪戴满头,冬春则牡丹等花罗列满堂”42。今新明楼造像服装边饰使用荷花、牡丹等纹饰,或可成为又一旁证。魏忠贤平素“好僧敬佛”43,与多名僧人为友,香山碧云寺旁,有他为自己所营建的坟墓。新明楼造像头部模仿佛像的“白毫”、大耳垂,应是这种心态的写照。再谈新明楼:新明楼与朱童蒙所建魏忠贤生祠地望相合。前文已证实新明楼为明代建筑,位置在“南城大街”;而朱童蒙拟建的生祠,在“镇城之南”,其位置是一致的。以榆林的特殊地理位置,新明楼可以作祠庙使用。榆林城东面为驼山,西面为榆溪河,地势狭小,不利发展,历史上均向南北方拓城。众多建筑位于大街正中,其中不少为祠庙建筑。在新明楼以南,有康熙二十七年建的万佛楼;以北原有明代所建的凯歌楼。凯歌楼原名大乙神宫,“明武宗幸此,改名凯歌楼”44。除此之外,大街上还有上帝庙、文昌阁等祠庙建筑。《明史》记载建生祠计四十余所,其中特别指出的有数处,朱童蒙所建生祠,便是其中之一,可见在当时影响之大,所指责的是使用琉璃瓦。如前文所述,新明楼使用了黄色琉璃瓦,而黄色琉璃瓦等级很高,仅用于皇宫等处。这可能就是朱童蒙受指责的原因。与此同时,苏杭等地所建魏忠贤生祠,也有“用琉璃黄瓦,几同宫殿”的现象。新明楼本体不应是朱童蒙所建。新明楼楼高20余米,为三层木构建筑,从朱童蒙请建生祠至魏忠贤倒台,其间不过数月时间,不可能建成如此高大的建筑。因此,利用南鼓楼改作生祠,便是可行之举。在期间完成铸造并搬运铜像、铺设琉璃瓦等工程,时间上还是比较从容的。通过以上史料及实物的判断,我们认为:榆林新明楼在明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至十一月间,曾被改制为魏忠贤生祠,祠名为“祝恩祠”。现存铜造像即当时所铸的魏忠贤像。这也是迄今唯一存世的魏忠贤造像。3.魏忠贤生祠及造像未毁的原因兴建魏忠贤生祠是明末历史中的一出闹剧。无论是当时或其后,都不可能允许它留存。新明楼及铜造像之所以经历数百年而能保存至今,完全是和当时榆林所处的历史背景有关。崇祯帝即位之后,很快就翦灭了魏忠贤,而真正清除了“阉党”,则是到了崇祯二年。对于魏忠贤生祠,崇祯下令:“不论在京在外,已发未发的,都着通行拆毁,变价助边。”同时又说,“建在国学,尤属无等,即刻拆毁,不准存留别改”45。显示有缓急之分。榆林本身处于边关,生祠又系南鼓楼改建,似不在“即刻拆毁,不准存留别改”之别。因此,在魏忠贤倒台之际,当地官员摧毁其造像上的冕旒、铭文及楼上“祝恩祠”的牌匾,以观望进一步的处理,则是有可能的。另外,有关魏忠贤的物品也并非全部毁掉,有的另作它用,“唯逆贤之服,奢僭更甚,及籍没,皆赏给钟鼓司,凡承应则穿之,光焰耀目”26。当然,部分损毁魏忠贤造像毕竟是短期内的措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学办公室装修协议书
- 租用办学协议书
- 职工劳动协议书
- 负债归属协议书
- 手机店入股合同协议书
- 自考保过协议书
- 夫妻按揭房约定协议书
- 股票账户协议书
- 签订工资协议书
- 赔偿修车协议书
- 国家开放大学《财务管理#》形考任务1参考答案
- 产程中人文关怀精选课件
- 人力资源工作时间节点表
- 2021年高考地理真题试卷(广东卷)含答案
- 19QAKE质量保证关键要素(Quality Assurance Key Elements)稽核手册
- 下土地岭滑坡稳定性分析及风险计算
- 【小升初】北师大版2022-2023学年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六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一)含解析
- 水文专业有偿服务收费管理试行办法(附收费标准)(共42页)
- 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 课件(19张幻灯片)
- 肺癌患者护理查房--ppt课件
- 《北京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管理办法》(2015年4月1日起实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