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社会学讲义(用)_第1页
乡村社会学讲义(用)_第2页
乡村社会学讲义(用)_第3页
乡村社会学讲义(用)_第4页
乡村社会学讲义(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乡村社会学讲义

广宁电大绪论一、乡村社会学的涵义和研究对象(一)涵义(二)研究对象1乡村居民的社会生活2乡村居民的社会关系3乡村居民的社会行为4乡村居民的社会变迁(三)“三农”的概念与关系二、学习乡村社会学的意义(一)认识乡村的发展规律,为科学规划乡村发展服务(二)分析乡村社会问题,为制定政策服务(三)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三、乡村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一)乡村社会学的产生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1915年,加尔平《一个农业社会的解剖》是标志(二)在中国的发展1、1899.明恩溥《中国乡村生活——一个社会学的研究》最早2、1929杨开道《农业社会学》一书3、理论上贡献最大者——费孝通等4、实践:晏阳初、梁漱溟等人的乡村建设运动5、中国共产党的乡村调查6、社会学的中断与恢复四、现阶段中国乡村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1、农民的分化2、农民的社会流动3、乡村基层组织4、乡村家族问题

5、乡村婚姻家庭问题6、农民的生活方式问题7、农民的收入增长与农村贫困问题8、农民的利益保护问题9、乡镇企业的发展问题10、乡村城镇化问题第一章乡村社会与乡村居民一.乡村社会的特点与结构(一)涵义(二)特点1、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2、农民是主要的职业3、家庭是基本的生活单位4、质朴的文化(三)、社会结构1、经济结构2、政治结构3、社会关系结构二.乡村居民(一)乡村居民的结构(二)当代中国农民的基本特征1、以农业为主的劳动群体2、利义相糅的价值观念3、多元化的思想文化观念4、政治意识的特点三、个人社会化问题(一)个人社会化的涵义1、涵义2、基本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二)个人社会化的主要内容1、学习生活技能与谋生手段2、学习社会规范3、确定人生目标4、培养社会角色Δ社会角色的涵义Δ影响社会角色的因素——复式角色导致角色紧张——角色众多导致角色冲突四、乡村居民社会化的历程与特点(一)乡村居民社会化的历程1、家庭2、儿童游戏群体3、学校4、邻里5、生产群体6、政治组织7、社会环境(二)特点1、面对面交谈是主要形式2、家庭、邻里是主要场所3、模仿亲历是主要途径4、随着乡村的变迁社会化的模式也在变化第二章乡村初级社会群体一、社会群体的涵义与特征(一)涵义(二)特征1、群体成员交流具有社会性2、群体成员交流具有规范性3、群体成员交流具有经常性4、群体成员对群体具有归属感二、初级社会群体的内容特征和功能(一)涵义与内容(二)特征1、初级社会群体的规模小2、初级社会群体一般采用非正式控制3、初级社会群体采用直接的面对面交流,感情色彩浓厚4、成员之间多重角色5、初级社会群体把满足成员的需求放在首位(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1、是社会化的基本场所2、满足人的情感和其他需求的主要场所3、有利于社会控制的实现三、乡村家庭(一)家庭的涵义(二)家庭的特点1、家庭成员的目标一致内聚力强2、满足成员的需求功能最多3、以婚姻关系、血缘关系为基础(三)家庭的类型1、核心家庭2、主干家庭3、联合家庭4、其他家庭(四)乡村家庭的特点与功能1、特点——较城市家庭人口多——较城市家庭功能多功能强——其他特点2、功能——经济功能——生物功能——组织消费的功能——抚养、赡养功能——休息与娱乐功能四、乡村家族与邻里(一)乡村家族1、家族的涵义2、家族的特点——是一种历史现象——与人们的血缘地缘关系有关——总的来讲反映的守旧落后的社会关系3、家族的功能Δ积极功能——有助于学习社会规范——有助于培养组织观念和奋斗目标——有助于个人完成社会化Δ消极功能——对基层政权的消极影响——对乡村经济的消极影响——对法规的消极影响——婚姻关系的消极影响——对计生工作的消极影响——不利于个人的自由发展(二)邻里的涵义与功能第三章乡村社会组织

一、社会组织与社会组织管理(一)社会组织的涵义(二)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1、一定数量的成员2、特定的目标3、相对规范的规程4、职责权力的分层体系5、一定的物质设备(三)社会组织管理1、家长制(经验管理)2、泰罗制(科学管理)3、科层制理论(现代管理)——职位分层——权力分等——设置分科——各司其职二、乡村经济组织(一)乡村经济组织的历史变迁1、互助组2、初级社3、高级社4、人民公社(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组织发展1、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建立2、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三、乡村基层政权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一)乡村基层政权组织及其特点Δ乡村基层政权组织的结构1、乡镇党委2、乡村基层政权组织乡人代会3、乡村基层政权组织乡人民政府Δ乡村政权组织体系的特点1、地缘性政治组织2、科层制正式组织3、基础性国家权力组织(二)村民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1、产生与发展2、组织结构3、主要职责4、相关问题第四章乡村社区

一、社区的涵义特征与构成要素(一)社区的涵义(二)社区的五个基本特征1、社区是一个社会实体2、社区具备多种功能——组织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管理功能3、社区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场所4、社区以聚落为依托5、社区是变化发展的(三)社区的构成要素1、共同生活的人群2、一定的区域3、一定的生活设施4、一定的管理机构5、具备自己的社区文化6、具有一定的社区意识二、乡村社区(一)乡村社区的主要特征1、主要经济活动是农业2、人口密度低、人口聚居规模小3、社会结构相对简单4、家庭的地位作用更突出5、血缘、地缘关系在社区生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6、社会生活节奏较慢(二)主要类型1、村落2、集镇Δ具有以下特征:——是一、二、三产业混合的经济实体——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混合居住的社区——社会结构、社会关系比村落复杂——交通、通讯条件优于村落社区Δ集镇的作用——乡村社区的经济中心——乡村社区的政治中心——乡村社区的文化中心——乡村社区的信息中心——乡村社区的服务中心三、乡村城镇化(一)乡村城镇化的涵义(二)乡村城镇化必然性1、城镇工商业的比较优势的吸引力2、农业现代化的发展3、城市现代化文明的吸引力四、我国乡村城镇化的道路与实现途径(一)道路:大中城市为龙头、小城镇为主体(二)乡村城镇化的实现途径1、大力发展乡村二三产业、加速乡村工业化的进程2、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3、加强城镇基础建设4、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第五章乡村生活方式一、生活方式涵义与构成要素(一)涵义1、是一个主体范畴2、是各种生活活动形式的总和3、所强调的是活动方式4、是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的统一(二)构成要素与内容1、生活主体与生活条件是最基本的要素2、其内容包括消费方式、交流方式、文化娱乐方式、婚丧及劳动方式等二、决定影响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1、生产方式2、自然环境3、科学技术4、风俗习俗5、价值观念三、乡村生活方式的内容及其特点(一)乡村劳动方式1、农业为主兼营他业2、非农职业者日益增多3、手工劳动正向机械操作过渡4、劳动生活具有季节性(二)乡村消费方式1、饮食生活质量明显上升2、服饰消费日益商品化、多样化、中高档化3、居住水平和质量显著改善4、现代化耐用消费品正在普及(三)乡村的婚姻丧葬和娱乐方式1、乡村的婚姻方式——自由恋爱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包办买卖转换婚姻的现象——一般要经历择偶、订婚和举行婚礼三个阶段2、丧葬方式3、文化娱乐方式——继承了传统文化娱乐方式——现代文化娱乐成为主要方式——文化娱乐的支出大幅度上升四、乡村生活方式的发展目标和主要途径(一)发展目标:形成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二)主要特征1、是以从事二三产业主体的生活方式2、奠定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上的生活方式3、恩格尔系数在40%以下4、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5、我们所追求的生活方式具有中国特色(三)实现途径1、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2、建设精神文明、培养四有新人3、优化分配体制、促进共同富裕第六章乡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一、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一)社会分层的涵义标准与方法1、社会分层的涵义2、社会分层的标准(常用的)——收入——职业——教育程度——权力——家庭背景3、方法(三种)——主观法——客观法——声誉法(二)社会分化1、社会分化的涵义2、社会分化的一般原因是社会分工3、社会分化的两种形式——水平分化——垂直分化(三)社会流动的涵义、类型与功能1、涵义2、原因——工作、生活条件的差异——社会地位的差异——地区之间的差异3、社会流动的功能——能形成开放、动态的分层结构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能拓展各层次之间的接触面、加强社会的整合程度——能激发人的进取精神、促进社会进步二、乡村社会分层(一)旧中国乡村的阶级结构(二)当代乡村的阶层结构Δ八个阶层——农业劳动者——农民工——雇工——农民知识分子——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乡企管理者——乡村管理者(三)乡村阶层结构变动的原因1、经济结构的变动2、产业结构的变动3、市场因素的扩大(四)乡村阶层结构变动的特点1、不稳定并产生了边缘群体2、整体性与不平衡性3、形成了新的利益格局三、乡村社会流动(一)流动的原因和特点1、生产力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2、城镇化的加快3、市场经济的发展4、城乡差别的存在(二)乡村社会流动的特点1、经济因素为主2、出现了无序3、流动与城市化相一致4、向东南沿海流动、向城市流动(三)乡村社会流动的功能1、有利于形成新陈代谢机制形成2、有利于打破城乡二无结构3、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4、有利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5、有利于促进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6、有利于为农民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第七章乡村社会问题一、乡村社会问题的成因和解决的途径(一)社会问题的涵义与特点1、社会问题的涵义2、社会问题的特点——普遍性——差异性——多因性——关联性(二)乡村社会问题的成因1、落后的生产力2、传统伦理道德和价值观3、教科文落后4、行政行为失误(三)解决的一般途径1、大力发展生产力2、完善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