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有志之士的文学精神
在43年的寒冷和2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路石创造了非凡的作家。正如《痛悼路遥》一文中所写的:“计算成功的方式是吃苦和受罪,他拼命工作,玩命写作,自我折磨式的付出,在文学创作这条艰辛寂寞的道路上,竭尽全力,一路血汗向高峰攀登”。正是这种“玩命写作”,耗损了他的生命,也才使得他在文学上,有了深深的造诣。他的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和《人生》相继获得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他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还没有写完就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并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尽管如此,他还是不能摆脱物质上的缺乏和精神上的无所寄托。在那辉煌而短暂的一生中,他尝遍了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饥饿的滋味,并以坚强的意志对抗了那揪心的饥饿。一、文学创作的艰难困苦生存问题是首要的问题,在这一点上,中外人士看法是一致的。马克思认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鲁迅也说过:“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纵观路遥的一生,物质的缺乏一直伴随着他。路遥小的时候,家庭十分贫穷:十几口人,只有一床被子,缺衣少食,完全是“叫化子”状态。七岁那年,亲生父母无奈地将他过继给了延川县的伯父,但伯父家也并不富裕。在伯父家,他在半饥饿的状态下,勉强地上完了小学。在六十年代初的困难时期,他常常独自跑到荒野地里,在收获过了的土地上,寻觅被遗留下的粒粒玉米来充饥。整个初中三年,是路遥人生中最困苦的三年。在学校,他吃的是最低等级的饭菜:黑窝头、稀饭、酸菜,而这还是要好的同学凑钱给他买的。过早品尝到的艰辛给路遥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创伤。正如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所讲的,作家童年受到的创伤,会在作家的内心沉淀,进入无意识状态,它将影响作家成年后的创作。由于对饥饿有了切身的体验,所以路遥在小说中对饥饿的描写才那样地真实。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路遥以细致的笔墨写出了对饥饿的痛苦记忆。在困难时期,马建强背着“百家姓”粮来到县城中学。面对现实生存的窘迫就是饥饿。他经常饿得头晕目眩,“胃囊在痛苦地痉挛着,饥饿像无数利爪在揪扯着五脏六腑”(P.114)。无奈之下,只好到自然中去寻觅“酸枣、野菜、草根”来充饥。生存之艰辛和求学之艰难没能阻挡住路遥前进的步伐,反而给了他很好的磨练。在艰难困苦中,他踏出了一条成功之路:文学创作,尽管这条路上也充满了艰辛。然而,成功并没有解决他的生存问题。在获得全国性的荣誉后,他仍然被饥饿困扰着。这是时代使然。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作家这一职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低廉的稿酬无法满足日益上涨的物价,使得大部分纯文学作家入不敷出。生活的窘迫打乱了作家的创作,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去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为较高的稿酬而被迫去写并非熟悉的题材。这种时代的烙印也深深地刻在了路遥的身上。在他生命的最后日子(1992年),他无奈地接受了一份企业形象宣传的任务。尽管这项任务有较高的酬劳(1000元),但仍不能解决其妻赴京调动工作、女儿上学等等的急用。上帝似乎和路遥开了一个玩笑,在他去世后,生活发生了新的转折。文学创作在市场的不断冲击下,渐渐步入了“物尽天择,适者生存”的新局面。名家与名作如同名牌商品,身价百倍。无疑,路遥是可以享受名家待遇的,可是,他带着种种遗憾与缺失离去了。路遥曾经说过,文学创作是勤奋者的事,一种不潇洒的劳动,在心理和精神上要时刻准备着,去流血,去流汗,或者会有更大的牺牲。所以面对物质上的缺乏,他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勇猛地前进了。在《人生》推出后,他再次倾全部心血,要为这苦难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为那群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人们,写一部诗史般的巨著。他说“写这部书我已抱定吃苦牺牲的精神,……实行如此繁难的使命,不能对自己有丝毫的怜悯之心。要排斥舒适,斩断温柔。只有在暴风雨中才可能有豪迈的飞翔;只有用滴血的手指才有可能弹拨出绝响”(P33)。二、路遥的爱情悲剧:矛盾的文化心理在中国历史上,“饥饿”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生理现象,而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噩梦,是深藏在中国人骨髓里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并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上千万的中国人挣扎在物质的饥荒中。而到如今,尽管物质上的饥饿已经不复返了,但是我们心灵和精神上的“饥饿”状态却日甚一日。对路遥来说,物质上的饥饿咬咬牙就挺过去了,但精神上的饥饿却是揪心的。首先,亲情的缺失给路遥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路遥被过继给伯父后,亲生父母很少看望他、关心他,所以他对亲生父母的印象非常淡漠。尽管养父母对他很好,但他始终不能忘记被父亲抛弃的那一刻。由于没有充分享受母爱和兄妹之爱,路遥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创伤。他时常感到迷惘,成了一个性格内向、忧郁孤独的人。母爱的缺失在他的小说中的反映便是老一辈形象的单薄和新一代形象的丰满。路遥写德顺爷爷,写高玉德老两口,写高玉智,但他们只是作为一种符号(智慧、胆小或权力)。他没有将笔墨过多地放在老一辈身上,而是着力塑造“城乡交叉地带”的青年人。在他的小说里,路遥塑造了一批“路遥似的”年轻人形象。他们就像路遥一样,尽管缺少双亲的扶爱,但都有独立处世的能力。孙少平、金波(《平凡的世界》),薛峰、郑小芳(《你怎么也想不到》)等等,这是一群有血有肉的“城乡交叉地带”的青年人。他们按照自己的行为逻辑来生活,为自己的未来而把舵。母爱的缺失对路遥是个永远也无法弥补的创痛,以至于在他的生命弥留之际,他所说的完整的句子便是“爸爸妈妈可重要哩……爸爸妈妈可亲哩……”。这里面包含了多少人生的沧桑和无奈他的心灵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受到了怎样的苦闷,以至于他最后留下的竟是这样的呼喊其次,爱情的缺失给路遥及其创作带来了重大影响。作为黄土地之子,路遥在其成长过程中,对乡土文化的承袭与接受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是无条件的,非自觉的。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说:“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还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而这种“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个熟人的社会地方性知识陶冶了路遥的儒家思想内核,但是,在他的一生中,他又经常出入于城市的大街小巷。因此,乡土的“礼俗”与城市的“法理”常常在他的脑海里碰撞。城乡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给路遥带来的心理矛盾是相当深刻的。这种矛盾就像高加林提篮进城卖馍,进城运粪便时所体验的那种情绪一样:既羡慕城市人又仇恨城市人;既执着于自己的出身,又竭力想从土地上挣扎出去。正是这种矛盾的文化心理使得路遥在感情抉择上也充满了矛盾。一方面,低贱的出身限制了爱情的自由选择,另一方面却由此萌生出一种反抗情绪:打破“门第观念”。现实中路遥的爱情婚姻便是超越了“门第观念”的结果。路遥曾想找个陕北农村姑娘为伴侣;他也试图和城市姑娘谈恋爱,但最后毅然作罢。路遥最后和林达(北京一位华侨的女儿)结了婚,他曾为妻子是北京的知青而自豪过,但他们组建的家庭最终却走向了分裂。矛盾的文化心理及其现实的婚姻状况使得路遥在他的小说中构思了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城市姑娘争相青睐农村青年的故事情节。在《平凡的世界》中,城市姑娘田润叶不爱高干子弟李向前,却深爱着农民孙少安;省委书记的女儿、省报记者田晓霞,拒绝副市长的儿子高朗的热烈追求,深深恋着揽工汉孙少平。在小说中,路遥对超越“门第观念”的爱情故事进行了大量的描写。《人生》中的高加林和黄亚萍、《你怎么也想不到》中的薛峰和贺敏、《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和田润叶、孙少平和田晓霞等等。无疑,这些爱情的结局都是悲剧,正如路遥自己的爱情故事一样(路遥在逝世的前三个月和妻子林达离了婚)。在小说中,路遥让恋爱的双方无法自拔,但双方最终却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生存境遇,而以悲剧告终。高加林和黄亚萍最终因为身份地位的差距而不得不分手,孙少安最终不得不选择离开田润叶。而面对孙少平和田晓霞这对分不开的恋人,路遥却以非常的手段安排了田晓霞的意外死亡。这样的描写反映了路遥清醒而又无奈的情绪。最后,友情的缺失也给路遥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伴随着物质缺乏的是极端的自尊和敏感。自幼家庭贫寒,这给求学路上的路遥带来了极大的精神负担。在中学里,在他那无知的生命天天受到饥饿威胁的同时,精神上也常常遭受异端的冷遇和歧视。这在路遥小说中同样得到了体现。在《在困难的日子里》,当寝室室友的一个玉米面馍不见了时,大家都向“我”(马建强)投来了“怀疑的目光”,“就连我自己也感觉到,我此刻这副样子在别人看来,大概也的确像个做贼心虚的小偷”;当生活干事吴亚玲提议让我去厨房帮忙时,引起了一阵轰笑。“随着全班‘轰’的一声笑,我全身的血也‘轰’地涌上头来,感到自己的意识和灵魂立刻就要脱离开身体,要向一个什么地方飞去”P111。最终,“我”还是去帮灶了,但是,却饿着肚子没有去享受那顿免费的晚餐。在这种没有物质保障的生活中,“我”不是奢望被人记住,而是希望被人遗忘。这样,“我”就能一心一意去对付饥饿,而没必要浪费精力去应付那些令人耻辱的讥笑。尽管饥饿时时折磨着可怜的马建强,但是,他仍然保持着他那独立的人格。在捡到粮票和钱时,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主动把它们交给了班主任。命运没有给路遥带来温饱和高贵,却使他体会到了黄土地里刨出一颗土豆是怎样的心情,并使他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艰辛和劳累。我们在惊诧他的顽强意志时,也不难发现,即使在再困难、再饥饿的环境下,中华民族最珍贵的道德精神也可贵地保留了下来,而也正是这种珍贵的道德精神激发了他对抗饥饿的勇气和力量。三、苦为乐的精神饥饿伴随着路遥的一生,但是,这个坚强的汉子却没有被饥饿打倒。在饥饿中,他苦苦地挣扎,探求着科学的高峰。饥饿和苦难,没使他悲天悯人,反而激起他强烈的生命意识,使他在生命力作用下,击退饥饿的围攻,在与命运搏斗的过程中,他找到了成功之路:文学创作。在追求和创作中,他的饥饿情结被释怀了。正像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所写的一段话:“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也受用不尽。……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痛苦难道是白忍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正是对生活的这种深刻理解,所以,当与生俱来的苦难岁月过早地把路遥引入与命运抗争的刀光剑影里,使他饱尝人间辛酸痛苦时,路遥勇敢地接受了这种考验,利用苦难磨练了自己的坚强意志和倔强性格,造就了以苦为乐的人生大境界。同时,在与苦难斗争的中还培养了他独立思考,敏锐细致地观察生活的能力。磨难使他懂得:劳动是摆脱苦难的义无反顾的唯一选择;不管老天怎样冷酷无情,都要认真耕耘生活的土地,而且,只求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付国外佣金合同范本
- 化妆品广告合同范本
- 丰田汽车合同范本
- 光伏运营合作合同范本
- 农户辣椒种植合同范本
- 优惠仓库租赁服务合同范本
- 冷冻海鲜销售合同范本
- 农村购买坟地合同范本
- 中石油员工业绩合同范本
- 会务定金合同范本
- 人教版高一下英语单词表
- 2025年中国远洋海运集团限公司中石化中海船舶燃料供应限公司招聘26人高频重点模拟试卷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幼儿教育政策与法规》教案-单元1 幼儿教育政策与法规
- 【语文】第23课《“蛟龙”探海》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2024年决战行测5000题言语理解与表达(培优b卷)
- 《现代企业管理学》本科教材
-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二十篇
- 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自动版)
- 经济管理学院吴明圣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幼儿园和小学入园(入学)新生结核病调查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