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五下 《名校课堂》9 古诗三首_第1页
语文五下 《名校课堂》9 古诗三首_第2页
语文五下 《名校课堂》9 古诗三首_第3页
语文五下 《名校课堂》9 古诗三首_第4页
语文五下 《名校课堂》9 古诗三首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1.认识本课2个生字;会认会写“仞、岳、摩、遗”4个字。理解“行”“浥”“将晓”“五千仞岳”“摩天”“遗民”“胡尘”“王师”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理解诗词的意思。3.体会三首古诗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激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的良好习惯。体会古诗意境,丰富学生情感激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3课时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理解题意。1.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板书课题:从军行)2.理解题意。(1)《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2)作者简介。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等。二、初读诗句,提出学习要求。要求: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注意读准字音。2.指名读诗,注意停顿和节奏。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3.比一比,谁读得更正确、更流利。三、整体感知,初读诗句。1.对照文中注释,边读边说说诗意。并用自己的话把诗的意思讲给同桌听。课件出示:(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的事。(2)青海:指青海湖。(3)雪山:即今甘肃省的祁连山,山上终年积雪。(4)玉门关:古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唐时为凉州西境边塞要地。(5)黄沙:指战场。(6)穿:磨穿。(7)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8)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2.全班交流。四、朗读诗句,感悟诗情。1.课件出示: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边读诗边思考:(1)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青海湖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2)教师小结: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也是当时西北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3)带上感情再读一读这两句诗,你有何感受?(戍边将士艰苦、孤寂的生活,怀念家乡。)2.过渡语:尽管环境这样恶劣,乡情这样深切,守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呢?课件出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1)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2)教师小结:“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在此七字中概括了。“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3)多媒体出示古战场图。齐读这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将士们面对困难,报国壮志不但没有消磨,而且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是——为了让我们的子孙不再遭受战争伤痛,我们发誓——为了祖国的威严,我们发誓——)学生大声读出:不破楼兰终不还。五、体会意境,升华情感。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重新回到唐朝的西北边陲,再一次将所想到的、见到的、听到的,留在心中。让我们牢记戍边的将士,学习他们弃家入塞、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吧。音乐起。师生齐读,注重停顿和节奏。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六、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背诵、默写《从军行》。2.预习《送元二使安西》。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它具有独特的语言美、韵味美和意境美,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作者。)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一幅图画,聆听一段话语,体味一份感情。齐读课题。二、理解诗题。1.师简介诗人背景。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画成就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元二是王维的好朋友。有一年,他奉皇帝的旨意出使安西守卫边疆。王维是一位特别重感情的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为元二送行,于是就有了这首著名的送别诗。现在,谁能说一说题目的意思?(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2.我们对诗人有了一定的了解,清楚了题目的意思,这就完成了学习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解诗题。二、初读古诗。1.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听准字音。2.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圈出生字多读几遍;自己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可以向老师、同学请教。3.生字读音。渭(wèi)浥(yì)4.指名读古诗,同学评议读音。5.师生互动交流诗歌大意,可以先交流自己读懂的语句,也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共同交流探讨。(全诗大意:渭城早晨的细雨,湿润了路上轻微的浮尘;客舍旁边一片青翠,嫩柳色绿清新。请你再饮一杯酒吧;因为你向西出了阳关之后,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三、诵读悟情。1.从诗中选取的景物感受离别之情。(1)在王维和元二将要离别的时刻,王维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朝雨新柳图(出示朝雨视频),请看屏幕。同学们想想看,此时此刻,这从柳枝上悄然滑落的雨滴,这还是雨吗?这是王维的泪,是元二的泪,是两人离别的泪水。仿佛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流泪。(2)那么诗人为什么写柳呢?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与“留”谐音。(3)这仅仅是在写景吗?不,这是诗人在借景抒情,读出景中的情。学生练读,展示,师指导。(4)多美的景啊,多深的情啊!在这伤感别离的时刻,千言万语化作这一杯送别的酒,我就是诗人,来,让我们一起端起酒杯对好朋友元二说:劝君——(生接读)2.从两地的距离和环境的差异体味离别之情。(1)饮了这杯酒后,元二就要到安西去了。安西在现在的新疆,元二此去要走3000多公里,穿越大半个中国,中途要跋山涉水,穿越茫茫的戈壁沙漠,要用多半年的时间才能到达。而那里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2)多媒体出示两组词语对比,学生选择。春雨绵绵黄沙满天生机勃勃满目荒凉亲朋好友遍地举目无亲浓浓的家乡话乡音不再有(3)老师引读: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四、激情背诵。这首诗写出了每一个送别人的心情,后来它被谱上曲子,作为送别曲广为传唱。因为每次传唱的时候,都将这首诗唱三遍,所以它又叫《阳关三叠》。1.欣赏二胡曲《阳关三叠》。2.学生和乐诵读。五、拓展延伸。在古时候,由于交通和通讯的不便,送别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方式。送别的人不同,景不同,所表达的送别之情也有所不同。多媒体出示送别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学生齐读并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六、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背诵《从军行》《送元二使安西》。2.默写《送元二使安西》。3.预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第三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我们上一节学习了《从军行》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感受了戍边将士不惧艰苦,奋勇杀敌、许身报国的爱国精神,也目睹了朋友出使安西,清晨话别的感人场景。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同情百姓疾苦,盼望祖国统一的诗篇。(板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生齐读)。二、初读古诗,理解题意。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认识生字:仞(rèn)岳(yuè)摩(mó)遗(yí)2.指名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秋天的夜里,天快要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忽然对面吹来一阵凉风,心中产生一股伤感,于是写下此诗。3.介绍作者陆游及写作背景(课件出示)。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这首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感触颇深,遂成此诗。4.全班齐读古诗。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古诗大意。课件出示:(1)将晓:快要天亮。(2)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3)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4)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很长。(5)五千仞(rèn)岳:指华山。“五千仞”形容它很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6)摩天:碰到天,形容极高。(7)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8)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9)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10)王师:指宋朝朝廷的军队。2.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这首诗描写的意思。(全诗大意: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3.听音效,展开想象。(播放多媒体课件)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哀鸿遍野,生灵涂炭。老人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妇女在流泪,北宋的遗民在流泪啊!)4.过渡语: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凄凉、何等悲惨的生活呀!当你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请你怀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首诗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四、拓展延伸,升华感情。1.课件出示: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诗意:远处青山叠翠,近处楼台重重,西湖的歌舞何时才会停止?淫靡的香风陶醉了享乐的贵人们,简直是把偏安的杭州当作昔日的汴京!2.读后讨论交流: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自由选择,自由练笔。畅谈体会,随机点评。3.教师小结:这两首诗对比鲜明,《题临安邸》主要写南宋统治集团整天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极写北宋遗民的苦望,通过这样对比阅读,我们能很好地感悟到诗人那强烈的爱国情怀。五、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2.课下搜集并整理一些爱国诗句。从军行长云→边地之景:荒凉遥望→思归之情:深切百、穿→久戍之苦:残酷不破、不还→破敌之志:豪壮送元二使安西地点—渭城季节—春依依惜别送别—柳、酒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精尽报国泪尽山河壮丽五千仞南望忧国忧民《从军行》这节古诗教学课中,我旨在通过“暗”、“孤”体会写景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对“暗”字的理解,初读诗句的孩子们想到的一定是浓云遮住的阳光。因此,我进一步引导孩子想象边塞大漠的荒凉、战争的硝烟,让雪山暗了下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