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园绿道建设的实践与探索_第1页
中国公园绿道建设的实践与探索_第2页
中国公园绿道建设的实践与探索_第3页
中国公园绿道建设的实践与探索_第4页
中国公园绿道建设的实践与探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公园绿道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现代绿道起源于美国和欧洲。从强调景观功能的遮荫通道到重视绿色生态网络功能的生态走廊,现代绿道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多世纪的发展。虽然现代绿道理论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但是中国的绿道思想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周代,一直是历代王朝与自然协调相处的重要思想。古代中国绿道主要从防风固沙和防止水土流失等保护自然环境的目标出发,注重线性景观单体,较少涉及现代绿道中的系统网络功能。我国最早涉及“绿道”研究的文章为1985年第2期《世界建筑》刊登的伊藤造园事务所设计的冈山市西川绿道公园,仅介绍了日本的西川绿道规划设计项目,未能深入介绍其背景和思想根源。可见,日本在中国之前已经开展了对国际上出现的“greenway”的相关研究。中国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介绍美国绿道是在1992年《国外城市规划》刊登的《美国绿道(AmericanGreenways)简介》,文中直接使用“绿道”作为“greenway”的翻译,分别从绿道的概念、益处、工程实践、经济效益和管理机构进行介绍,但并未深入解释绿道的本质。最早在中国推广这一概念是张文和范闻捷于2000年在《国外城市规划》上发表的《城市中的绿色通道及其功能》一文,对国际上很早就提出的“greenway”进行了介绍,此文将greenway翻译成绿色通道,国内后续研究普遍使用了“绿道”和“绿色通道”。由于“绿道”较为简单通俗和“绿色通道”的多义性,“绿道”的译法使用较为广泛。在绿道理论被系统引入之前,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1997)开始对国外景观生态学进行系统研究,详细介绍了如何将景观生态学的思想、基本原理、规划的总体模式等方面在城乡与区域规划中进行应用,并以中山市为例,分析了城市景观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为未来中山市城市景观格局的改进提出了初步方案。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俞教授提出以景观可达性作为评价城市绿地系统的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并研究了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与生物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城市生态基础设施(EI)概念和反规划途径,对国内绿道研究的兴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北京师范大学宗跃光教授(1999)以北京市区的实证研究为例,对我国大都市区廊道效应进行了研究,强调了城市景观规划中廊道的重要性。经过了十几年的相关研究,国内研究已逐渐成熟,《中国园林》学刊在2010年第3期,以城镇绿地生态构建与管控技术研究为主题,并以绿道为专题,共刊文7篇,将国内对“绿道”及其相关理论的研究推向了最高潮,这将进一步带动国内相关研究的发展。其中,刘滨谊结合其领衔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城镇绿地生态构建和管控技术研究与示范”,从绿地生态网络规划的角度切入,深入介绍了城镇绿地生态网络规划的演变历程、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前沿。刘颂等在此科技支撑计划下,以我国发达地区的城市空间增长过程为研究对象,对城市绿地空间与城市发展的耦合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李开然则将绿道视为绿道网络中的生态廊道,并结合国外4个典型案例论述了其功能和规划原则。余青等对美国风景道体系基金资助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为我国的相关实践提供了参考。另外3篇则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的绿地系统规划进行了思考。从国内对绿道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绿道的研究文章主要集中于3类,包括国外理论介绍、国外实践案例介绍和国内绿道理论与实践。根据文献资料分析,目前国内对绿道的研究主要有4个机构。1)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主要以俞孔坚教授为代表,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分析绿道的自然生态功能和从文化遗产保护角度分析绿道的历史文化保护功能;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风景科学与旅游系,主要以刘滨谊教授为代表,从城镇绿地系统和绿地生态网络介入,分析绿道在城镇中的生态作用和游憩功能;3)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要以吴必虎教授为代表,从环城游憩功能提出了环城游憩带(ReBAM)的概念;4)北京交通大学风景道与旅游规划研究所,主要以余青教授为代表,从风景道的角度,分析区域绿道中的旅游开发功能。1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张文和范闻捷(2000)从国内绿色通道研究的价值谈起,介绍了国外绿色通道的起源和发展历史、绿色通道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近年河流绿色通道的规划案例,并分析了绿色通道面临的挑战,是国内第一次从理论层面介绍国外绿道。王志芳等(2001)用具体实例介绍美国遗产廊道的概念、选择标准、保护的法律保障和管理体系以及遗产廊道保护规划应着重强调的内容,是国内首次介绍绿道的遗产保护功能。在研究初期,国内对Greenway的翻译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看法。车生泉(2001)、李团胜等(2001)和刘滨谊等(2001)以国外绿道研究的文献作为共同的研究基础,却分别用绿色廊道、绿道和绿道网络为主题,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对于Greenway的翻译还未统一。车生泉从景观生态学角度介绍了绿色廊道的规模、结构、网络形态。李团胜等则在介绍绿道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绿道的生态意义。刘滨谊等在介绍绿道概念、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深入介绍了新英格兰绿道网络规划。陈爽等(2003)在对国外绿色空间的思考中,将Greenway翻译成“绿径”,使得国外绿道理论的国内介绍显得更为复杂。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内开始对国外绿道进行更为全面的介绍,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孟亚凡(2004)详细介绍了绿色通道规划的目标、尺度、构成、网络结构和横向协调等。朱强等(2005)在对国外景观生态学有关生态廊道宽度相关研究成果的综述上,总结得出了2种类型的生态廊道适宜宽度值。周年兴等(2006)对国外绿道运动进行了详细介绍,探讨了绿道规划和设计的方法。朱强等(2006)从7个方面总结了国外绿色通道研究的进展,对国内的应用和发展提出了建议。李昌浩等(2007)详细介绍了北美、欧洲、亚洲等地绿道发展历史与趋势,总结了对我国的启示。王原等(2007)介绍了生态廊道的评价的综合指标,生态廊道网络的5种空间布局和生态廊道规划“七步法”,以适应绿地网络化的趋势。谭少华和赵万民(2007)以美国《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杂志3期绿道专刊的文章为主,对绿道规划的概念与术语、绿道的分类、绿道效应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回顾。这也是目前国内对绿道理论介绍较为全面的文章。2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在理论介绍的影响下,国内对国外案例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初期主要关注美国的绿道和英国的绿带政策。刘东云等(2001)实时介绍了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绿色通道规划,分析了整个规划所经历的各个时期的情况。金纪元(2002)详细介绍了奥姆斯特德和他设计的波士顿公园系统项目的背景、开发过程、开发管理和使用评价。韩西丽等(2004)回顾了伦敦1929—1991年城市开发空间规划中的绿道网络思想。贾俊等(2005)回顾了英国绿带政策的起源和发展,提出了绿带政策面临的挑战。王保忠等(2005)分析了美国自然风景园、公园运动、国家公园、开放空间规划、绿道等实践。王肖宇(2007)对美国黑石河峡谷遗产廊道的保护目标和方案做了介绍。学者们还将关注点放到了欧洲,并对各种绿道的思想和理论差异进行了对比。张云彬等(2007)对欧洲绿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提出了其与美国绿道的差异性,认为欧洲提出的生态稳定性原则十分值得关注。韩西丽(2008)对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市环城绿道的建设背景、景观设计、管理维护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对绿道详细设计方面与绿道的使用活动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丰富的照片资料展示了一个非常直观的绿道景观。杜钦等(2008)分析了国外绿地规划建设中蕴含的控制、连接、融合3种城乡绿色空间思想,为国内处于起步阶段的网络化绿地系统的研究提供借鉴。许浩(2009)介绍了美国的公园系统,指出其是由公园和开放绿地、公园路和绿道所组成的系统,并对美国公园系统的发展历程做了详细的介绍,认为美国公园系统具有线型绿道发达、系统性强的特点。孙帅等(2009)翻译了查尔斯.A.弗林克撰写的迈阿密河绿道,描述了社会各界力量利用绿道理念,增加娱乐设施,使河流成为目的地景观,同时也对自然和文化遗产进行了保护。《景观设计学》杂志2009年第6期以线性景观为主题,对从事绿道的人士进行了专访,翻译了日本学者对新城绿道的发展情况的研究文献,深入对接国外线性景观的最新理论。在众多绿道案例介绍的基础上,国内对于绿道运动的来龙去脉已较为清晰,为国内绿道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实践经验基础。3绿地质及作用我国在受前苏联影响的绿地系统规划方法中,尽管以点、线、面的组合方式构筑城市绿地系统,但是线的要素往往由作为防护绿地的隔离带、作为附属绿地的道路绿地等构成。它们不属于公园绿地范畴,无法满足市民对游憩的使用要求。为了改善城市绿地系统,国内的思考与实践主要致力于3个方面,一是国外绿道理念与国内原有概念的融合;二是与绿道相关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念;三是借鉴国外绿道理念进行思考与实践。3.1城市带水性景观的结构评价研究在与城市绿地系统的融合方面,俞孔坚等(2001)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十大战略,其中维护和强化山水格局的连续性、维护与恢复河道及海岸的自然形态和建立社区无机动车绿色通道均与绿道理论及绿道建设息息相关。张庆费(2002)提出构建绿色网络,强化植被对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功能的作用,并提出了构建的框架。刘滨谊(2002)提出重新构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强化绿地结构和形态评价指标。周廷刚等(2004)提出了用景观引力场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的评价指标,并用GIS技术对宁波市的景观引力场进行了计算。胡志斌等(2005)利用GIS系统,建立城市绿地可达性模型,评价绿地景观格局与服务功能,并以沈阳市为例进行了演绎。王海珍等(2005)运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选用多种景观指数,评价了厦门本岛绿地系统的现状与已有规划,并用网络分析法构建了旨在优化生态网络的新方案。朱鹏等(2006)从景观生态规划角度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进行了探讨。马林兵等(2006)对城市公共绿地景观可达性评价的模型进行了优化,利用每个网格的道路密度来近似模拟交通成本的阻力,并考虑了人口分布、公共绿地景观服务力和交通成本等因素。秦佩恒(2006)以深圳宝安区为例,利用景观分类制图和DEM、道路等GIS数据,通过构建一个涵盖高程、道路和建设用地密度影响的综合可达性评估指数,研究了工作区内景观可达性动态特征及其对林地植被变化的影响。李小马等(2009)利用网络分析法对沈阳市公园的可达性和服务进行了分析。在与带状公园的融合方面,中国城市发展出现了滨水地带更新、古城墙保护和轨道线改造等不同形式的带状公园建设。这些单个项目的建设分别以绿道中的单个功能为主,可以认为是一种“类绿道”形式的线性景观。如合肥市非常合理地利用了环护城河的水系和沿城墙的林带等资源,提出了建设环城带状公园的想法,这一想法也得到了实施,为合肥市于1992年被评为我国的第一批国家园林城市作出了较大贡献。以“带状公园”作为题名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可以得到21篇除报纸、年鉴以外的研究论文。根据分析可以得出,在绿道理念引入之前,国内关于带状公园的研究文章均为城市滨水带状公园开发,缺乏对线性景观其他功能的研究。在绿道理论引入后,带状公园的研究开始借鉴绿道理念,李春涛(2004)开始将城市带状绿地与绿道理念结合分析。李素英在其博士论文(2006)中详细分析了城市带状公园绿地与国外绿道等理念的关系,在后续研究(2010)中,更是将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城市带状公园结构评价。张青云在硕士论文(2007)中结合古城墙的城市带状公园设计研究,提出以古城墙为依托的带状公园包括文化传承、塑造城市意象、游憩、审美和生态等功能,与绿道理念中的遗产廊道相似。3.2风景设计研究方法北京大学吴必虎教授在对旅游活动的系列研究中,于1998年提出了环城游憩带(ReBAM,Re-creationalBeltAroundMetropolis)的概念,并在以上海市为例的文章中深化了环城游憩带的概念,环城游憩带是指以“一夜游度假模式”的旅游地出现在环绕城市外围,以这些游憩设施和游憩土地利用构成的游憩活动空间。在对上海的实证研究中,对其ReBAM的区位、形成原因、用地特征和空间特性做了详细的数量分析。苏平、党宁和吴必虎(2004)以北京市14个区县235处旅游地为研究样本,运用旅游计量地理方法得出北京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的空间结构特征。环城游憩带与国外绿带理念相似,具有将环绕城市外围的自然和人工游憩点相连的性质,但国外的绿带强调城市空间管制,而国内的环城游憩带则更多地注重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在绿道理念完全引入中国之前,吴必虎(2001)在观察自驾车旅游的趋势后,开拓了国内对风景道的研究,规划设计了黑龙江伊春小兴安岭风景道和福建宁德滨海风景道。风景道的概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理念,其后余青教授延续了这方面的研究。北京交通大学余青教授等(2006)介绍美国风景道时,将遗产廊道(HeritageCorridors)、文化线路(CultureRoutes)和绿道(Greenways)等路旁或视域之内拥有风景、自然、文化、历史、游憩价值、考古学上值得保存和修复的景观道路统称为风景道(Parkway),但在其后一篇文章(2007)中则将风景道更正为ScenicByway。余青(2007)在深入研究美国风景道体系的基础上,利用风景道理念设计了鄂尔多斯风景道,指导硕士研究生宋悦(2008)、柳晓霞(2009)、王乐(2009)等对美国国家风景道体系评估标准、滨水型风景道、美国国家风景道投融资体系进行了研究,逐渐完善了对美国风景道研究的体系,并翻译了《Greenways:AGuidetoPlanning,Design,andDevelopment》,作为其出版的《风景道规划与管理丛书》系列之一。美国风景道与绿道之间有交叉部分,绿道通过申请可以成为国家风景道体系中的一员。但是绿道具有3个层次,区域层次的绿道可以与风景道部分交叉,而城市层次和社区层次的绿道则更加注重无机动车的要求,与风景道作为自驾游的载体不同。3.3国内外相关研究在对国内城市建设问题思考方面,韩西丽(2003)首次将国外绿道理论与国内城市发展背景相结合,在分析我国非机动车交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在我国城市社区中建设非机动车绿色通道的策略。郭美锋等(2004)也从生态廊道与非机动车通道结合的方向提出了建议。韩西丽(2004)还对北京市绿化隔离带规划建设进行了反思,北京市绿化隔离带缺乏生态学思考,是一个相对孤立的绿化环带,以此提出了向绿色通道转变的措施。李强等(2005)从绿带的政策绩效角度对比北京绿化隔离带和伦敦绿带,并分析了差异背后的规划权力结构制度性安排上的差异。张毅川等(2004)利用绿道理念对我国城市建设中的绿道设置问题提出了建议和解决方案,希望通过绿道建设加强生态网络建设,更好地发挥城市的生态功能。在借用遗产廊道对我国遗产保护进行思考方面,俞孔坚(2004)从世界遗产保护的概念对中国遗产保护的现状进行了反思,指出了我国文化认同危机不断加深与自然和人工遗产的保护意识不足有关。李伟等(2004)通过我国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提出建设遗产廊道是建设高效和前瞻性的生态基础设施的需要。俞孔坚等还以台州市为例,对遗产廊道的适应性分析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结合GIS技术的新方法。李伟和俞孔坚(2005)还对世界遗产保护领域的文化线路与美国绿道中的遗产廊道进行对比,认为借鉴两者的有关理念,对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区域规划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李春波等(2007)利用GIS作为分析工具,研究得出京杭大运河天津段遗产廊道的理想宽度应为单侧2~2.5km2。朱强在完成博士毕业论文《京杭大运河江南段工业遗产廊道构建》后,开始了他们在遗产廊道方面的后续研究,为我国遗产廊道框架的构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带动了国内遗产廊道的广泛研究与应用,主要包括京沈清文化遗产廊道、南京城市西部、丝绸之路宁夏固原段、晋商文化线路和漓江等遗产廊道。在利用绿道理论进行规划设计方面,徐文辉等(2004)在借鉴国外“绿道”理念对诸暨市入口段进行绿化景观规划设计,是国内单个建设项目中首次借鉴国外绿道理论。徐文辉(2005)对浙江生态省建设战略中的绿道网建设规划进行了介绍,提出了浙江省域范围内的绿道网络骨架,其中包括自然山脊型、滨河滨海保护型、区域交通型和旅游文化型4类。黄哲在其进行的生态旅游规划设计中,借鉴和运用绿道理念,提出了促进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功能分区科学化、游道设计生态化、游道景观的美学化、社区参与的普及化和对遗产保护的多元化的方法,并以湖南邵阳市遂宁黄桑地区生态旅游规划为例进行演绎分析。周睿(2006)对武汉市的滨江绿道网进行了思考。胡晶明等(2007)利用绿道理论原则对张家口市城市快速路景观进行了设计,探索了城市浅山区生态廊道景观规划的方法。黄艺等(2006)利用绿色廊道网络理论构建了东营市西城区的绿地廊道系统。谭晓鸽(2007)在总结绿道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天津市的绿地系统规划进行了评价,并利用网络分析法构建了中心城区绿道网络方案。张笑笑(2008)结合绿道和游憩的概念,提出了城市游憩型绿道的概念,并利用AHP法对上海市黄浦区、静安区和卢湾区进行了详细的绿道选线设计,演绎了游憩型绿道的选线方法。田逢军等(2009)对上海市游憩绿道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纵两横三环”的绿道格局,并对3种类型的绿道进行了设计。余雪琴则从景观格局和AHP法的结合入手,进一步深化了上海市区绿道规划。张春英等(2009)利用景观连接度的方法对福州市绿地景观绿道功能进行定量分析,针对福州市绿地景观连接性较弱的现状提出了规划建议。赵兵等(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