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安麻线高句丽碑校订_第1页
集安麻线高句丽碑校订_第2页
集安麻线高句丽碑校订_第3页
集安麻线高句丽碑校订_第4页
集安麻线高句丽碑校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集安麻线高句丽碑校订

2012年7月,在集安市马线市的马线河上挖掘出的集安高程纪念碑是高程考古的重要发现。引起了中外学界的高度重视。但该碑长期处于河床中,因河水冲刷和沙石磨损,有相当部分的碑文字迹模糊,难以辨识。因而,对该碑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对碑文的审慎识读之上。我有幸在2012年11月5日参加集安市文物局就该碑组织召开的专家论证会,因而得见按隶书摹写的碑文156字(下文简称“会摹”),并有机会观摩原碑和多幅原拓本。但论证会的时间紧凑,并未专门就碑文文字进行讨论。2013年1月4日《中国文物报》第2版发布了《村民发现并报告文物部门吉林集安新见高句丽石碑》,首次公布了140个字的该碑释文(以下简称“报释”)。“会摹”中已释读的16字被认为不能确定而作缺释处理。集安市博物馆编著的《集安高句丽碑》于2013年1月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中对该碑的释文也是156字(以下简称“书释”)。与“会摹”不同的是,比“会摹”多释出第三行第18字“而”,把“会摹”第七行第15字“遣”字改为缺释,所以所释字数相等。但该书所发表的“碑文摹写”中(以下简称“书摹”),把第二行第13字的“蔽”改作“假”,却在文字部分未作任何说明。2月5日,张福有在长春找我和魏存成、蒋力华一起,就原大的碑文拓本专门讨论了文字释读问题。主要介绍了他所释出的“丁卯年刊石”等字。聚会之后他到我家,又在电脑上出示他为“戊申”的“申”字所摄照片,而且热情地把他在集安实地拍摄的各种拓本照片都提供给我。此后,我们就用电子邮箱反复讨论了不少释字的问题。该碑正面的拓本,最早由集安博物馆的周荣顺在2012年8月14日所作。其后周荣顺、孙仁杰、江化国和李光夫作过多次拓本(下文简称“孙拓”和“江拓”),这些拓本在《集安高句丽碑》中发表了不少。后来张福有带了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于丽群去集安博物馆,在2013年1月12日又作了几份拓本。《中国文物报》上发表的拓本,以及《集安高句丽碑》第14-39页所刊布的四字一组的放大碑文,都是周荣顺在2012年10月25日所拓(下文简称“定拓”)。其优点是墨色浓重,字迹明显。然而,大概是经过多次集体讨论,对不少字的笔画有了定见后,拓时有意突出所认定的笔画,而对于认为非笔画的泐痕作区别对待。有时会使细微的字迹线索被淹没。于丽群的拓本(以下简称“于拓”)较少有此弊病,举例来说,第2行第20字“胤”,“定拓”拓成左侧为“彳”,中间近“鬲”形。右侧似“攵”,如“书摹”所示。其实,“胤”字根本没有这样写的,估计是从上文为“继”而推定的。“于拓”则较客观反映石面的情况。若与魏晋碑刻的“胤”字比较,可以看出其字中部上方一短横应是泐痕,无关字形。中部实际作“肙”形,而且下部的月(即肉)旁左侧下端挑出明显可辨。右侧的“乚”也可以和泐痕相别。所以应该摹作左“彳”中“肙”右“乚”才对。因此,下文在对正面碑文的释文进行校订时,我主要是根据张福有所提供的于丽群的拓本照片,并参照其他各种拓本来进行的。该碑第1行“书释”作:□□□□世必授天道自承元王始祖鄒牟王之創基也所释无误。第2行“书释”作:□□□子河伯之孫神靈祐護蔽蔭開國辟土繼胤相承所释无误,但“书摹”第13字“蔽”被摹作“假”,误。致误之由是该字之“敝”右侧的“攵”写成“殳”,这是魏晋隶书常见的异体字。摹写者因其字右侧作“殳”,遂误把左方一倾斜的泐痕和“敝”左下方的一竖误认为“亻”,才有释“假”之误会。如果知道魏晋隶书“敝”左下方的“小”形也可省为两短竖,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误会了(此字上部是否有草头,拓本上看不清楚,也有可能本来就是假借“敝”为“蔽”)。第3行“书释”作:□□□□□□烟户以此河流四时祭祀然而□偹长烟其中第18-20字应改释“萬世悠”。“悠”字实际各种拓本上字形都很清楚,“攸”左侧的“亻”改写为“彳”,是魏晋碑刻中常见的写法,“心”略偏在右下方,可与祀后土残碑比较。在“于拓”中“攸”旁中间的一竖跟上方的斜向泐痕区别明显,不像“定拓”那样拓成一个“亻”,容易引起误会。至于“书释”误释为“偹”可能是因为好太王碑中有左旁作“彳”而右旁作“备”形的“备”字。其实“悠”字右下的“心”无论如何也无法看成“田”。而且好太王碑所谓的“偹”字,周云台拓本的字形和李龙拓本不完全一样,并不十分可靠。而“备”字写成“偹”形可能要到宋代之后才流行。“悠”字上数第二字“书释”认为是“而”,与前一字连成“然而”。观察拓本字距,“然”和“而”之间距太大。所谓“而”字的笔画应是一个字的下半部才对。细察“于拓”该字,所谓“而”字上方一横画两端皆有上弯的迹象,和中央被竖画冲破结合起来看,像是“萬”字中间“田”形的下部,且萬字下方“厶”部的一斜点也约略可辨。再看其下的字,“定拓”所拓出的最上的一横,在“于拓”中并不明显,应属泐痕而非笔画,则其下的“世”字就很容易识出来。这样“万世悠长”四字就文从字顺,确定无疑了。此外,张福有认为本行第3、4两字,据“定拓”所见字迹即可判定为“各家”两字,可从。第4行“书释”作:□□□□烟户□□□□富足□轉賣□□守墓者以銘此行多字字迹模糊,只能缺释。第12字“足”字的“口”部呈“日”形,其下方也没有能证明是“足”字的痕迹,所以也应缺释为是。第5行“书释”作:□□□□□□□罡□太王□□□□王神□□舆东西此行也有多字字迹模糊,但细心寻绎,仍有可识读的字。要说明的是,我觉得先主观认定此碑每行满行都是22字是不对的。居中的第5-7三行碑文其实只有19字。因为碑的上端居中有较清晰而较大的“廿家”两字,竖着看,“廿家”两字占了三个字的位置,横着看,“廿家”及其左右两边占了三行的位置。所以,第5行第1-3字的位置很可能原本就没刻字。第4字的位置,才是真正的第1字。不过为了叙述方便,还是称其为第4字。本行第6字,从残存字迹来看可判定为“唯”字。它右旁表现较差。但左边的“口”在各种拓本上都可以看出来。从“于拓”中可以看出,右边最下方类似一横的,并非笔画。“于拓”和“孙拓”对照,可将“隹”的最上、最下横画看得很清楚,在“孙拓”中最下一横的燕尾都完全拓出来了。“于拓”和“江拓”对照,“隹”的头部也依稀可辨。而且,“唯某某某太王”的句式也很顺畅,故可以定为“唯”。“唯”字下“太王”以上的三个字,只有当中的一个字可辨为上“四”下“止”,是“罡”的异体。“罡”上的那个字,“于拓”表现四周的大方框最完整,只有左侧缺损较甚。“囗”内的笔画模糊难辨,但如拟为“或”,则左下的一横在“于拓”、“江拓”中比“定拓”更完整些,总体上和残存字迹亦无大啎。可暂定为“国”字。而“罡”下那字,似是“上”形而颇清晰,但所占位置太偏上。其下部在“于拓”中似另有笔划而无法确定,暂以存疑缺释为妥。第12-14字,在和张福有讨论中,他提出应是“號平安”三字。我觉得只有第13字和“平”字相近,但其最上方一笔不平而略斜。而且,在“定拓”中也可以看出竖笔不是笔直向下,而是带一个弯,这在《集安高句丽碑》一书第24页的放大照片上特别明显。这个弯在“于拓”、“孙拓”和“江拓”中均有表现,因此应将此字定为“乎”字才对。至于其上、其下两个字,反复审视实在看不出和“號”、“安”有什么关系,因此不能同意张福有的释读。这两个字仍应缺释。第15-18字我主张释为“太王神武”。第15字从“于拓”看,“太”字的横、撇、点一笔不少,只有一捺被一个泐痕破坏,但末端仍可分辨。因而可以定为“太”字。第18字在“定拓”上看起来像“亡”,但太偏上。在“于拓”上和横画相交的一斜画约略可辨,使人想起曹全碑上篆书结构的“武”字的上部。如和“孙拓”、“江拓”参看,则“武”字下部的“止”也清晰可辨。看来该碑的“武”字和曹全碑一样,“戈”旁省略了右上角的一点。只是“戈”旁一撇的始末都不能看得很清楚而已。第19字磨泐严重,在“定拓”上尚存一“申”形的残迹,其他各种拓本也都如此。从其大小和位置来看,由此复原一个“車”字是合适的,且和下面的“舆”字也正好可组成并列复合词,所以可以定为“車”字。第6行“书释”作:□□□□□□追述先聖功勳弥高悠烈继古人之慷慨该行上端略偏右的地方,实际有相当清晰的两个较大的字“廿家”,因为“书释”作者有每行22字的定见,将其割裂为三个不完整的字,(见《集安高句丽碑》第25页左栏下方两字和第26页右栏头一字)因此未能辨识。现将这两个字完整的拓本展示如下:可以看出,在各家拓本上,一个很大的“廿”字都是清晰可辨的。“家”字则“宀”部不清晰,“豕”旁右侧的一撇一捺不很清楚,但以江拓表现得最好。我在“于拓”上用细线钩勒字口,在与各种拓本对照的情况下,我想不少读者都会同意“廿家”两字的存在的。这两个字的大小和其他碑文显然不同,笔画粗细均匀,不同于碑文所使用的隶体。而且这两个字位于该碑文字磨损最严重的部位,而大部分笔画仍得以存留,可以推想原来刻得比其他碑文更深些。所以是不应该和其他碑文连读的。由于碑文中可读部分有“铭其烟户头廿人名”,而碑阴正中一行文字可辨识出“守墓烟户合廿家”(见下文),可见这里的大字“廿家”可能是标识该碑的主要作用的,不可忽视。本行碑文第4-6字,磨损颇甚。在“定拓”中只有第6字可以看出整体轮廓,而在放大的照片上却连“囗”形的轮廓都看不出来了。在和张福有用电邮往复讨论中,他提出这三字是“巡故國”,经细审“于拓”和其他拓本,我认为是可信的。从“于拓”看,第6字“國”不仅外框基本完整,内部的“或”也约略可辨。只是“口”以下的一短横缺失。释“國”可以无疑。而第4字“巡”的“辶”相当清楚,只是越到收笔处越不清楚,其上的三个曲笔,越向右越细,在“定拓”中第三个曲笔就被拓没了。“故”字较难辨认。但其左侧的“古”有断续的细白线可辨。我猜想这是刻字时笔道的中线会刻得最深的缘故。而其右侧“攵”的笔画原在何处则不太好判定。“巡故国”和下文“追述先圣”文意相贯通。应该可以成立。第15字“书释”认为是从“灬”的攸,其实是生造字,不能成立。从“于拓”看,上部“亻”的右面应该是一个“木”而被一个大的泐痕破坏了。可辨“木”一撇的末端,并非是“攵”。“休烈”是古人称赞事业盛美的常用语。“烋”是休的异体,碑文中“功勳”的“功”因“勳”下有“灬”也加了“灬”,“休烈”的休写作“烋”是同一个道理。第7行“书释”作:□□□□□□□□自戊申定□教□发令其脩復各於该行第1-3字实际是不存在的。第4字才是该行的开头。张福有在2013年1月10日夜里识出第4-8字是“丁卯年刊石”,并于1月20日写成文稿。2月5日在和我讨论碑文释文时作了介绍,并出示摹本。我当时认为“卯”“刊”“石”三字释得对,但字形摹得不正确,把泐痕和笔画混淆了。“年”字不可靠,而“丁”字的位置不对。“刊”上之字,我在和张福有讨论中提出,从可辨字迹来看,释“歲”比释“年”更有依据。因为隶书“歲”字一般作“歳”,碑上字迹的左下部有“歳”的特征,他在后来的文章中采用了我的意见。至于“卯”上之字,张福有始终坚持“丁”字说。实际上他最初辨识出的“丁”,位置在第六行和第七行之间。和后来认出的“巡故国”的“巡”字靠得太近,显然不合适。我曾建议挪到“卯”字正上方(见下图虚线所示),但要把“丁”字上面的一横画向左延伸,却并无足够的证据。在这一水平位置,发现了左右对称的可视为“癸”字头部的特征性笔画,而我初时拟想的“丁”字一钩的末端,从它上方呈现的痕迹来看,也可以视为“癸”字的左足,虽然该字中部磨损过甚,无法判定原来笔画所在,但不寻常的“癸”字头的存在,毕竟是值得考虑的重要线索。释“丁”还是释“癸”对理解碑文会有重大差别。今由张福有建议,把他对“丁卯歳刊石”现时所作摹本也附在本文中,供读者参考比较。综上分析,我认为第14-18字定为“癸卯歲刊石”为是。第11字张福有认为根据他所拍的照片应释为“申”。从他的照片来看,所呈显的一个矩形凹陷部过大,如认为是申字的田形外框,未免和其他碑文的大小不相称。后来他看出如以中间一竖为中轴,此方框应向左方缩小,似亦有笔画痕迹可寻。如下面照片三所示的方框,比较合理。我也同意释“申”为是。第13字“会摹”、“报释”、“书释”一律认为是“律”,但所存笔画右旁很难和“聿”比较,建议暂时缺释较妥。第15字“会摹”摹写为“遣”,无据,以缺释为是。第8行“书释”作:□□□□立碑銘其烟户頭廿人名□示後世自今以後其中第15字释“以”并无根据,缺释为是。第9行“书释”作:守墓之民不得擅自更相轉賣雖富足之者亦不得其買所释无误。第10行“书释“作:賣如有違令者後世□嗣□□看其碑文与其罪過第2字释“如”不能成立,应缺释。第3字从“于拓”看,上部的草头比较清楚,应改释为“若”。其他缺释之字模糊难辨。第11字有可能是“之”,但不能肯定。综上,我认为碑文可读的字如下:1□□□□世必授天道自承元王始祖鄒牟王之創基也2□□□子河伯之孫神靈祐護蔽蔭開國辟土继胤相承3□□□□各家烟户以此河流四时祭祀然萬世悠長烟4□□□□烟户□□□□富□□轉賣□□守墓者以銘5□□唯國罡□太王□乎□太王神武車輿東西6廿家巡故國追述先聖功勳弥高烋烈继古人之慷慨7癸卯歲刊石自戊申定□教□發令其脩復各於8□□□□立碑銘其烟户頭廿人名□示後世自今以後9守墓之民不得擅自更相轉賣雖富足之者亦不得其買10賣□若違令者後世□嗣□□看其碑文与其罪過总计可读碑文172字,较“书释”新补释20字,把已释改为缺释4字,纠正旧释4字。比“书释”多释了16字。另外,该碑碑阴也有文字,但磨损更甚,正面碑文中提到的“铭其烟户头廿人名”想必是刻在碑阴的。但现在只有个别部位能约略见有字迹。唯正中有一竖行文字,还可分辨有“……守墓烟户合廿家……”等字。这对我们理解该碑的性质是很重要的。公元414年,高句丽长寿王为其父所立的好太王碑铭称:“自上祖先王以来,墓上不立石碑,致使守墓人烟户差错。惟国罡上广开土境好太王,尽为祖先王墓上立碑,铭其烟户,不令差错。又制:守墓人自今以后不得更相转卖,虽有富足之者,亦不得擅买。其有违令,卖者刑之,买人制令守墓之。”这段话对理解麻线高句丽碑的性质很有用。从已经解读的碑文可以看出,该碑的确是为某位先王墓“铭其烟户,不令差错”而立。这位先王,碑上写明是:“唯国罡□太王□乎□,太王神武,车舆东西,巡故国,追述先圣,功勋弥高,休烈继古人之慷慨。”不能因为这位先王被称为“太王”,就认为是“国罡上广开土境好太王”。因为在集安牟头娄墓墨书墓志的第11行中就提到“圣太王”,而武田幸男在他的《高句丽史与东亚》(岩波书店,1989)中,对第10行的末两字,根据部分笔划判读为“罡上”;而对倒数第三字推测为“国”字。这三字,为1994年曾入墓考察墨书墓志的耿铁华所肯定,见耿著《好太王碑一千五百八十年祭》第八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但武田幸男并不认为这个“国罡上圣太王”就是第44-45行的“国罡上广开土地好太圣王”,他根据在第23行出现的“慕容鲜卑”,论证了第10-11行提到的“国罡上圣太王”,应是在公元4世纪初年和慕容鲜卑发生过战事的故国原王(据《三国史记》公元331-370年在位)。在该书第十章“高句丽‘太王’的国际性”中还指出,牟头娄墓的“国罡上圣大王”如果有后代追称的可能,则好太王碑和中原高丽碑分别证实了广开土王和长寿王时期,“王”之可称为“太王”,而且还影响到新罗王也称“太王”,倭王也称“大王”。由此可见,“太王”并不是对某位“王”专用的尊称。武田幸男把牟头娄墓墓志中的“国罡上圣太王”论证为故国原王的意见,在赵俊杰的《再论高句丽“冉牟墓”的若干问题》(载《边疆考古研究》第11辑)中得到进一步申述。所以,我觉得麻线河出土的集安高句丽碑中提到的“国罡□太王”并非广开土王,很有可能也是《三国史记》所记“一云国冈上王”的故国原王。《三国史记》说故国原王“讳斯由,或云刘”。这个“刘”应该就是中国史书中提到的高句丽王“钊”。《魏书·高句丽列传》记载这个“钊”的事迹说:“烈帝(按:即拓跋翳槐)时与慕容氏相攻击。建国四年(341),慕容元真(按:即慕容皝)率众伐之,入自南陕,战于木底,大败钊军。乘胜长驱,遂入丸都。钊单马奔窜。元真掘钊父墓,载其尸,并掠其母妻、珍宝、男女五万余口,焚其宫室,毁丸都城而还。自后钊遣使来朝,阻隔寇仇,不能自达。钊后为百济所杀。”《晋书·载纪九·慕容皝》则记载:“其年(按:东晋咸康三年,公元338年皝伐高句丽,王钊乞盟而还。明年,钊遣其世子朝于皝……咸康七年(341)皝迁都龙城。率劲卒四万,入自南陕,以伐宇文、高句丽。又使翰及子垂为前锋,遣长史王寓勒众万五千,从北置而进。高句丽王钊谓皝军之从北路也,乃遣其弟武统精锐五万距北置。躬率弱卒防南陕。皝与钊战于木底大败之,乘胜遂入丸都。钊单马而遁。皝掘钊父利墓,载其尸并其母妻、珍宝,掠男妇五万余口,焚其宫室,毁丸都而归。明年,钊遣使称臣于皝,贡其方物,乃归其父尸。”而《三国史记》记载“燕王皝来侵”在故国原王九年(339),皝“入丸都”在故国原王十二年(342),均比《魏书》、《晋书》晚一年。但《资治通鉴》把“皝击高句丽,兵及新城。高句丽王乞盟”系于咸康五年(339),皝“迁都龙城”,“自将劲兵四万出南道……遂入丸都”系于咸康八年(342),与《三国史记》相同。《三国史记》所记事件的具体细节也同于《资治通鉴》。另外,《魏书·百济传》载“延兴二年(472)其王余庆始遣使上表曰:‘臣与高句丽源出夫余,先世之时笃崇旧款。其祖钊轻废邻好,亲率士众,陵践臣境。臣祖须整旅电迈,应机驰击,矢石暂交,枭斩钊首。’”则故国原王是在侵略百济时被杀的。和《三国史记》所记“三十九年秋九月,王以兵二万南伐百济,战于雉壤,败绩。四十一年冬十月,百济王率兵三万来攻平壤城。王出师拒之,为流矢所中。是月二十三日薨。”有所不同。不过从现存史料来看,故国原王虽然没有重大的武功,而且有过丢掉国都和父尸母妻的极度屈辱,却是一个常在战场上厮杀的国王。作为高句丽的一个统治年限达到41年的国王,称赞他是“大王神武,车舆东西”,也并非虚誉。他在即位初年即遭国破家亡的大变故,却仍能恢复先王的旧业,长期统治国家,也确实可以说是“休烈继古人之慷慨”了。如果我们能接受“癸卯岁刊石”的释读,则“癸卯”年正好同《三国史记》高句丽纪年的广开土王十三年(403)干支相合。因而可以认为该碑是广开土王“尽为祖先王墓上立碑”之一例。不过,好太王碑的铭文说得很明白,他所立的碑并非单单为记述先王事迹和功德的墓碑,目的主要在于“铭其烟户,不令差错”。现在发现的麻线高句丽碑,正是要起这样的作用的。所以除了要写明是哪位王的墓之外,主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