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说课稿3篇_第1页
物理说课稿3篇_第2页
物理说课稿3篇_第3页
物理说课稿3篇_第4页
物理说课稿3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物理说课稿3篇物理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电与热》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四节的内容,用1课时进行教学。本节课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是电流的热效应跟哪些因素有关,二是电热的利用和防止。教材在学生学习了电能、电功率学问后准时地支配了本节课,既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此外教材在学生知道了在电流肯定时,导体产生热的功率跟电阻成正比后,准时地支配了电热的利用和防止的内容,充分表达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学以致用〞的新的教育理念。本节课也为下一节安全用电的教学做了某些学问预备,本节课在全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分析】

学问技能方面,学生在第七章中已学习了欧姆定律,通过本章前两节的教学,学生对电能、电功率学问已有了肯定的了解。对于一些探究性问题,学生已有了初步的探究意识,同时也具备了肯定的试验操作能力。心理方面,初二学生对许多科学问题总是有很浓的兴趣,很想探究这些问题,但却不知从何下手,试验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三维目标要求和本节课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个方面:

〔1〕学问与技能

a、知道电流的热效应

b、知道焦耳定律

c、知道在电流相同条件下,电能转化成热时的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等。

d、知道电热的利用和防止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试验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a、通过学习电热的利用和危害,学会辨正地看待问题。

b、通过商量和沟通培育合作学习地看法和意识。

【教学重点及难点】

依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教材的第一部分。即电流产生热效应跟什么因素有关,这是学问的重点,同时为了增添学生的过程意识、体验意识和实践意识,因此,我把学生的探究过程也列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如何让学生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如何进行探究试验设计,如何推导公式Q=I2Rt以及Q=W=Pt则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依据本节课教材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和新课程理念,本节课我主要实行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探究教学法

本节课探究的问题是:电流产生热效应跟什么因素有关,这里我将实行了探究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提出猜测或假设,设计试验,进行试验,得出结论等,教学中完全遵循科学探究的步骤,实行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首先是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学生很情愿针对自己的问题进行一系列探究,或者说这样能迎合学生心理,其次采纳探究教学法,教学具有肯定的开放性,教学总体思路明析。当然在探究教学中,也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而应有所侧重,提出问题和进行试验设计是本次探究试验应侧重的两个环节。

2.演示试验法

演示试验好处是形象、直观,能快速切入主题,深受学生欢迎。同时演示试验也可揭露事物的来龙去脉,引发学生思索等。电流的热效应学生是有生活体验的,教师若能把学生的生活体验搬到课堂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那么学生将产生深厚的兴趣,学习欲望将有所提高。此外,电流相同时,电流产生热的功率跟什么有关,这个本节课将要探究的问题假如要学生提出来,简直太难了,怎么办呢?要解决这个矛盾,最好的方法是借助试验演示。当然教师还要运用奇妙的语言进行启发和引导。

3.谈话教学法

谈话就是坦诚地面对面的沟通,本节课中,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需要谈话,试验探究需要谈话,学生自我展示需要说话,课堂探究需要谈话,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谈话教学法,能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民主的课堂气氛,符合新课程提倡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进展的教学理念。

三、说学法

1.主动探究法

科学探研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在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我在这里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比方提出问题、猜测、设计试验、进行试验、得出结论等都是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到达既定的教学目标。

2.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为完成共同任务,从而形成一种协作互助的学习方式。同时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培育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参加,学会倾听,学会敬重。

物理说课稿篇2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和试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把握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对四周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深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乐于制作弹簧测力计,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养成严谨的`科学看法.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

教学方法:试验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弹簧测力计、握力计、钩码、头发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见到或接触到一些好玩的物体.它们在被挤压后,样子或体积会发生改变,但一旦撤消挤压,它们就会恢复原来的样子;而一些物体即使撤消挤压后,它们也不能恢复原来的样子、样貌.

请同学们依据自己日常所见、所用,找找哪些物体能够恢复样子?哪些物

体不能恢复原貌?

学生沟通、商量、回答。

介绍弹性和塑性的概念,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二、新课教学

1.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在日常生活中,假如我想知道自己使出的力多大,或一个物理受到多大的重力,怎样才能测出来呢?可不行以利用一个物体受到力变长,不受力能够恢复原来样子即弹性去制作出一种工具来测量呢?

学生思索、商量发表自己的观点.

通过商量使学生对弹性有更进一步的理解,通过发表见解,培育学生语言表述能力。

表扬学生的商量,并鼓舞学生利用手上的器材,进行简洁的试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试验.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归纳结论.引导学生分析一个完好的弹簧测力计还需要些什么?

学生参考课本P53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内容使用测力计.

学生自己动手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记录数据.

学生依据自己的制作和使用过程,总结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并主动回答.

启发并引导学生指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教师指出市场上用的各种测力计及秤都是利用在弹性范围内,弹簧受的力越大,弹簧的伸长越长的原理制成的。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第一节弹力弹簧测力计

1.弹性和塑性

2.弹力的定义

3.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4.制作和使用弹簧测力计。

物理说课稿篇3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知道功率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培育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学问的学习兴趣,形成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功率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功率物理意义和利用功率公式解决综合题目

教学方法:提问商量法、讲演练习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播放多媒体素材,如1000块砖有三种不同的方法,比较哪一种方法更快?图中的情景说明了什么问题?类似的事例还有吗?(启发思索)

二、进行新课

向学生提供一组数据,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谁做功最快?说出比较的根据。

物体所做的功所用时间

A1000J5S

B1000J10S

C4000J1min

D6000J1min

学生结合阅读教材1、2自然段,然后商量以下问题:

1、完成相同的功,如何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呢?

2、假如做功的时间相同,如何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呢?

3、假如两物体做的功不同,做功的时间也不相同,如何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

在学生商量的基础上,教师指出:仿照速度的概念,我们用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来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

概念:单位时间里做的功叫做功率。

计算公式:功率=功/时间

假如用W表示功,t表示时间,P表示功率,上式可写作:

P=W/t

功率的单位:瓦特,简称瓦,符号W

1W=1J/s

1kW=103W1MW=106W

引导学生参看课本小数据图表中的资料,说出各物体功率所表示的意义。

例题:见书112面

该题是一道综合性的题目,为降低难度,教师可把此题分解为几个简洁的问题,请同学分步进行商量、演算。

1、0.7t的水泥板重是多少?

2、用一台起重机把它提升4米,需做多少功?

4、若完成这些功用15s,则这台起重机的功率是多少?

具体解答过程见书

三、练习:

1、某机器铭牌上标有“750W〞,它的物理意义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