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上册教案(15篇)_第1页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15篇)_第2页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15篇)_第3页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15篇)_第4页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1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初一数学上册教案(15篇)初一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的:

1.了解计算器的性能,并会操作和使用;

2.会用计算器求数的平方根;

重点: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的计算;

难点:乘方和开方运算;

教学过程:

1.计算器的使用介绍(科学计算器)

2.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

例1用计算器求以下各式的值.

(1)(-3.75)+(-22.5)(2)51.7(-7.2)

解(1)

(-3.75)+(-22.5)=-26.25

(2)

51.7(-7.2)=-372.24

说明输入数据时,按键挨次与写这个数据的挨次完全相同,但输入负数时,符号转换键要放在数据之后键入.

随堂练习

用计算器求值

1.9.23+10.22.(-2.35)×(-0.46)

答案1.37.82.1.081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了解并把握数据收集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在调查的过程中,要有仔细的看法,主动参加。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体会统计调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统计调查的基本方法。

难点:能依据实际状况合理地选择调查方法。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像前面提到的收集数据的活动中,全班同学是我们要考察的对象,我们采纳问卷对全体同学作了逐一调查,像这样对全体对象进行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

调查、试验如采纳普查可以收集到较全面、精确的数据,但普查的工作量比较大,有时受客观条件(人力、财力等)的限制难以进行,有时由于调查具有破坏性,不允许采纳。在这些状况下,经常采纳抽样调查(samplingsurvey),即从被考察的全体对象中抽出一部分对象进行考察的调查方式。

在一个统计问题中,我们把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population),其中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individual),从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sample),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samplesize)。

例如,在通过试验考察500只新工艺生产的灯泡的使用寿命时,从中抽取50只进行试验。这50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的全体是总体,其中每只灯泡的使用寿命是个体,抽取的5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是一个样本,50是这个样本的样本容量。

为了使抽取的50只灯泡能很好地反映500只灯泡的状况,抽取时要使每只灯泡逐一进行编号,再把编号写在小纸片上,将小纸片揉成团,放在一个不透亮的容器内,充分搅拌后,从中一个个地抽取50个号签。

上面抽取样本的过程中,总体中的各个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像这样的抽样方法是一种简洁随机抽样(simplerandomsampling)。

师:以“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为题在班级进行调查,请设计一张问卷调查表。

同学小组合作、商量,同学代表展现结果。

老师指导、评论。

师:除了问卷调查外,我们还有哪些方法收集到数据呢?

同学小组商量、沟通,同学代表回答。

师:收集数据的直接方法有访问、调查、观看、测量、试验等,间接方法有查阅资料、上网查询等。就以下统计的数据,你认为选择何种方法去收集比较合适?

(1)你班中的同学是如何支配周末时间的?

(2)我国面临灭亡的植物数量;

(3)某种玉米种子的发芽率;

(4)学校门口十字路口每天7:00~7:10时的车流量。

同学商量,并举手回答。

师:采纳何种方法肯定要结合实际问题来定。在解决问题(1)的过程中,不但要同学们动手调查,并且对全班全部同学都要调查,像这样对全体对象进行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普查)。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数据的收集需要全面调查吗?

同学商量,并回答。

生:如人口普查、本班同学的诞生年月、某班同学50米跑成果等。

师:很好!以下问题也适合采纳普查方式来收集数据吗?

(1)了解某批次炮弹的杀伤半径;

(2)某一天全国牛肉的平均价格;

(3)一批罐头产品的质量检查;

(4)对某条河的河水的污染状况的调查。

同学商量、分析,并举手回答。

师:普查可以收集到较全面、精确的数据,但普查的工作量比较大,有时受到客观条件(如人力、财力等)的限制难以进行,有时由于调查具有破坏性,不允许采纳。在这些状况下,常采纳抽样调查,即从被考察的全体对象中抽出一部分对象进行考察的调查方式。

二、例题讲解

【例】(1)电视台预备在某市调查一电视节目的收视率,需要对全部看电视的人进行全面调查吗?对一所中学同学的调查结果能否作为该节目的收视率?

(2)对本班级同学是否喜爱某电视节目调查的结果,能代表学校全体同学的看法吗?假如不适用,应如何改良调查方法?

解:(1)电视台不行能对每个看电视的人进行全面调查。对这?所中学同学的调查结果不能作为该节目的收视率,由于调查对象只有中同学,缺乏代表性;

(2)对本班级同学是否喜爱某电视节目的调查结果不能代表

《6。2普查与抽样调查》课时练习

2。以下大事中最适合使用普查方式收集数据的是()

A。为制作校服,了解某班同学的身高状况

B。了解全市初三同学的视力状况

C。了解一种节能灯的使用寿命

D。了解我省农夫的年人均收入状况

答案:A

解析:解答:A。人数不多,适合使用普查方式,所以A正确;

B。人数较多,结果的实际意义不大,因此不适用普查方式,所以B错误;

C。是具有破坏性的调查,因此不适用普查方式,所以C错误;

D。人数较多,结果的实际意义不大,因此不适用普查方式,所以D错误。

应选:A。

分析:由普查得到的调查结果比较精确,但所费人力、物力和时间较多,而抽样调查得到的调查结果比较近似。此题考查了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破坏性的调查、无法进行普查、普查的意义或价值不大时,应选择抽样调查,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选用普查。

《6。2普查与抽样调查》基础稳固

1、(学问点1)要调查某校九班级550名同学周日的睡眠时间,以下调查对象选取最合适的是()

A、选取该校一个班级的同学

B、选取该校50名男生

C、选取该校50名女生

D、随机选取该校50名九班级同学

2、(题型二)以下调查适合用抽样调查的是()

A、了解义乌电视台“同年哥讲新闻”栏目的收视率

B、了解禽流感H7N9确诊病人同机乘客的健康状况

C、了解某班每个同学家庭电脑的数量

D、“神七”载人飞船放射前对重要零部件的检查

3、(题型三)为了了解某市八班级男生的身高,有关部门预备对200名八班级男生的身高做调查,以下调查方案中比较合理的是()

A、查阅外地200名八班级男生的身高统计资料

B、测量该市一所中学200名八班级男生的身高

C、测量该市两所农村中学各100名八班级男生的身高

D、在该市市区任选两所中学,农村任选两所中学,每所中学用抽签的方法分别选出50名八班级男生,然后测量他们的身高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学问力量: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把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能够按要求对给定的有理数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培育同学正确的分类商量观点和分类力量。

情感、看法、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验胜利的喜悦,保持学好数学的信念。

教学重点:把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给定的数字将被填入它所属的集合中

教学方法:问题导向法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法

一、形势归纳

学校我们学了整数和分数,上节课我们学了正数和负数。谁能快速提出以下问题?

1.有以下数字:15,-1/9,-5,2/15,-13/8,0.1,-5.22,-80,0,123,2.33

(1)将以上数字填入以下两组:正整数集{}和负整数集{}。你填完了吗?

(2)将以上数字填入以下两个集合:整数集合{}和分数集合{}。你填完了吗?

称整数和分数为有理数。(指教题,板书)

二、自学指导

同学自学课本,依据课本查找自学的机会

提纲中问题的答案;老师先做必要的板书预备,再到同学中巡察指导,并了解把握同学自学状况,为展现归纳作预备。

附:自学提纲:

1.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称为整数,

2._______和_________统称为分数

3.__________统称为有理数,

4.在1、2、3、0、-1、-2、-3、1/2、0.1、-0.5、-5/2中,整数:、分数:;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三、展现归纳

1、找有问题的同学逐题展现自学提纲中的问题答案,同学说,老师板书;

2、发动同学进行评价、补充、完善,老师依据每个题目的展现状况进行必要的讲解和强调;

3、全部展现完毕后,老师对本段学问做系统梳理,关键点予以强调。

四、变式练习

逐题出示,先让同学完成,再请有问题的同学汇报结果,老师板书,并发动其他同学评价、补充并完善,最终老师依据需要进行重点强调。

1.整数可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分数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__.有理数按符号不同可分为正有理数,_______和________.

2.推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有理数包括有整数和分数.

(2)0.3不是有理数.

(3)0不是有理数.

(4)一个有理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

(5)一个有理数不是整数就是分数

3.全部的正整数组成正整数集合,全部负整数组成负整数集合,依次类推有正数集合、负数集合、整数集合、分数集合等,把下面的有理数填入它属于的集合中(大括号内,将各数用逗号分开):

杨桂花:1.2.1有理数教学设计

正数集合:{…}负数集合:{…}

正整数集合:{…}负分数集合:{…}

4.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0是最小的正整数

B.0是最小的有理数

C.0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

D.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5、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1)整数就是正整数和负整数(2)零是整数,但不是自然数(3)分数包括正分数和负分数(4)正数和负数统称为有理数(5)一个有理数,它不是整数就是分数

五、总结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必做题:课本14页:1、9题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4

初一上册数学教案,欢迎各位老师和同学参考!

学习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肯定值和相反数的意义。

2、会求已知数的相反数和肯定值。

3、会用肯定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4、经受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重点:1.会用肯定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2.会求已知数的相反数和肯定值。

学习难点:理解有理数的肯定值和相反数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依据肯定值与相反数的意义填空:

1、

2、

-5的相反数是______,-10.5的相反数是______,的相反数是______;

3、|0|=______,0的相反数是______。

二、探究感悟

1、议一议

(1)任意说出一个数,说出它的肯定值、它的相反数。

(2)一个数的肯定值与这个数本身或它的相反数有什么关系?

2、想一想

(1)2与3哪个大?这两个数的肯定值哪个大?

(2)-1与-4哪个大?这两个数的肯定值哪个大?

(3)任意写出两个负数,并说出这两个负数哪个大?他们的肯定值哪个大?

(4)两个有理数的大小与这两个数的肯定值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三.例题精讲

例1.求以下各数的肯定值:

+9,-16,-0.2,0.

求一个数的肯定值,首先要分清这个数是正数、负数还是0,然后才能正确地写出它的肯定值。

议一议:(1)两个数比较大小,肯定值大的那个数肯定大吗?

(2)数轴上的点的大小是如何排列的?

例2比较-10.12与-5.2的大小。

例3.求6、-6、14、-14的肯定值。

小节与思索:

这节课你有何收获?

四.练习

1.填空:

⑴的符号是,肯定值是;

⑵10.5的符号是,肯定值是

⑶符号是+号,肯定值是的数是

⑷符号是-号,肯定值是9的数是;

⑸符号是-号,肯定值是0.37的数是.

2.正式足球竞赛时所用足球的质量有严格的规定,下表是6个足球的质量检测结果(用正数记超过规定质量的克数,用负数记缺乏规定质量的克数).

请指出哪个足球质量最好,为什么?

第1个第2个第3个第4个第5个第6个

-25-10+20+30+15-40

3.比较下面有理数的大小

(1)-0.7与-1.7(2)(3)(4)-5与0

五、布置作业:

P25习题2.35

家庭作业:《评价手册》《补充习题》

六、学后记/教后记

这篇初一上册数学教案就为大家共享到这里了。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5

一、学问要点

本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有理数的概念与有理数的运算两部分。有理数的概念可以利用数轴来熟悉、理解,同时,利用数轴又可以把这些概念串在一起。有理数的运算是全章的重点。在详细运算时,要留意四个方面,一是运算法则,二是运算律,三是运算挨次,四是近似计算。

基础学问:

1、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

2、在正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

3、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有理数(rationalnumber):正整数、负整数、0、正分数、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

5、数轴(numberaxis):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满意以下要求:

(1)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origin);

(2)通常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

(3)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

6、相反数(oppositenumber):肯定值相等,只有负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7、肯定值(absolutevalue)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肯定值。记做|a|。

由肯定值的定义可得:|a-b|表示数轴上a点到b点的距离。

一个正数的肯定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肯定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肯定值是0.

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两个负数,肯定值大的反而小。

8、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肯定值相加。

(2)肯定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肯定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肯定值减去较小的肯定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加法交换律:有理数的加法中,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表达式:a+b=b+a。

加法结合律:有理数的加法中,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表达式:(a+b)+c=a+(b+c)

9、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表达式:a-b=a+(-b)

10、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肯定值相乘。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乘法交换律:一般地,有理数乘法中,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表达式:ab=ba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表达式:(ab)c=a(bc)

乘法安排律:一般地,一个数同两个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表达式:a(b+c)=ab+ac

11、倒数

1除以一个数(零除外)的商,叫做这个数的倒数。假如两个数互为倒数,那么这两个数的积等于1。

12、有理数除法法则:两数相除,同号得负,异号得正,并把肯定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13、有理数的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power)。an中,a叫做底数(basenumber),n叫做指数(exponent)。

依据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可以得出: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14、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挨次

(1)“先乘方,再乘除,最终加减”的挨次进行;

(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3)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15、科学技术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即0

16、近似数(approximatenumber):

17、有理数可以写成m/n(m、n是整数,n≠0)的形式。另一方面,形如m/n(m、n是整数,n≠0)的数都是有理数。所以有理数可以用m/n(m、n是整数,n≠0)表示。

拓展学问:

1、数集: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

一、(1)全部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

二、(2)全部的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

2、任何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表达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依据肯定值的几何意义知道:|a|≥0,即对任何有理数a,它的肯定值是非负数。

4、比较两个有理数大小的方法有:

(1)依据有理数在数轴上对应的点的位置直接比较;

(2)依据规定进行比较:两个正数;正数与零;负数与零;正数与负数;两个负数,表达了分类商量的'数学思想;

(3)做差法:a-b>0a>b;

(4)做商法:a/b>1,b>0a>b.

二、基础训练

选择题

1、以下运算中正确的选项是().

A.a2a3=a6B.=2C.|(3-π)|=-π-3D.32=-9

2、以下各推断句中错误的选项是()

A.数轴上原点的位置可以任意选定

B.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等于个单位的点有两个

C.与原点距离等于-2的点应当用原点左边第2个单位的点来表示

D.数轴上无论怎样靠近的两个表示有理数的点之间,肯定还存在着表示有理数的点。

3、、是有理数,若>且,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肯定是正数B.肯定是负数C.肯定是正数D.肯定是负数

4、两数相加,假如比每个加数都小,那么这两个数是()

A.同为正数B.同为负数C.一个正数,一个负数D.0和一个负数

5、两个非零有理数的和为零,则它们的商是()

A.0B.-1C.+1D.不能确定

6、一个数和它的倒数相等,则这个数是()

A.1B.-1C.±1D.±1和0

7、假如|a|=-a,以下成立的是()

A.a>0B.a1B.a≥1C.a”“<”“=”填空.

42+32________2×4×3;

(-3)2+12________2×ok3w_ads("s002");

《2.1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同步练习

5、小亮的爸爸在一家合资企业工作,月工资2500元,按规定:其中800元是免税的,其余部分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部分又要分为两部分,并按不同税率纳税,即不超过500元的部分按5%的税率;超过500元不超过20xx元的部分则按10%的税率,你能算出小亮的爸爸每月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道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能正确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2、会用计算器进行较繁杂的有理数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

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2、运用运算律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律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简便计算。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

也就是说,在进行含有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时,应根据运算级别从高到低进行,由于乘方是比乘除高一级的运算,所以像这样的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有以下运算挨次:

先乘方,再乘除,最终加减。假如有括号,先进行括号内的运算。

你会依据有理数的运算挨次计算上面的算式吗?

2、8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同步练习

1、有依次排列的3个数:2,9,7,对任意相邻的两个数,都用右边的数减去左边的数,所得之差写在这两个数之间,可产生一个新数串:2,7,9,—2,7,这称为第一次操作。做其次次同样的操作后也可产生一个新数串:2,5,7,2,9,—11,—2,9,7,连续依次操作下去,问:从数串2,9,7开头操作第一百次以后所产生的那个新数串的全部数之和是。

《2、8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课后训练

1、兴盛肉联厂的冷藏库能使冷藏食品每小时降温3℃,每开库一次,库内温度上升4℃,现有12℃的肉放入冷藏库,2小时后开了一次库,再过3小时后又开了一次库,再关上库门4小时后,肉的温度是多少摄氏度?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

使同学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意义,学会合并同类项。

2.力量目标:

培育同学观看、分析、归纳和动手解决问题的力量,初步使同学了解数学的分类思想。

3.情感目标:

借助情感因素,营造亲切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激励全体同学主动参加教学活动。培育他们团结协作,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和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难点:合并同类项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观看下面的图片,并将这些图片分类:

你是根据什么来进行分类的呢?

生活中,我们经常为了需要把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归为一类。

2、对以下水果进行分类:

(二)新知探究1:

1、对以下八个单项式进行分类:

a,6x2,5,cd,-1,2x2,4a,-2cd

这些被归为同一类的项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2、揭示同类项的概念。

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另外,全部的常数项都是同类项。

《3.4合并同类项》同步练习

1.已知代数式2a3bn+1与-3am-2b2是同类项,则2m+3n=________.

2.若-4xay+x2yb=-3x2y,则a+b=_______.

3.下面运算正确的选项是()

A.3a+2b=5abB.3a2b-3ba2=0

C.3x2+2x3=5x5D.3y2-2y2=1

4.已知一个多项式与3x2+9x的和等于3x2+4x-1,则这个多项式是()

A.-5x-1B.5x+1

C.-13x-1D.13x+1

《3.4合并同类项》测试

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字母相同的项是同类项

B.指数相同的项是同类项

C.次数相同的项是同类项

D.只有系数不同的项是同类项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经受用数格子的方法探究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进展同学的合情推力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探究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进展同学的说理和简洁的推理的意识及力量。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洁的问题。

难点:勾股定理的发觉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同学的学习热忱,导入课题

出示投影1(章前的图文p1)老师道白: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讨论方面的奉献,并结合课本p5谈一谈,讲解并描述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介绍商高(三千多年前周期的数学家)在勾股定理方面的奉献。

出示投影2(书中的P2图1—2)并回答:

1、观看图1-2,正方形A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正方形B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正方形C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2、你是怎样得出上面的结果的?在同学沟通回答的基础上老师直接发问:

3、图1—2中,A,B,C之间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同学沟通后形成共识,老师板书,A+B=C,接着提出图1—1中的A.B,C的关系呢?

二、做一做

出示投影3(书中P3图1—4)提问:

1、图1—3中,A,B,C之间有什么关系?

2、图1—4中,A,B,C之间有什么关系?

3、从图1—1,1—2,1—3,1|—4中你发觉什么?

同学商量、沟通形成共识后,老师总结:

以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的正方形面积。

三、议一议

1、图1—1、1—2、1—3、1—4中,你能用三角形的边长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吗?

2、你能发觉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

在同学的沟通基础上,老师板书:

直角三角形边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就是的“勾股定理”

也就是说:假如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b,斜边为c

那么

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为勾,较长的为股,斜边为弦,这就是勾股定理的由来。

3、分别以5厘米和12厘米为直角边做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同学测量后回答斜边长为13)请大家想一想(2)中的规律,对这个三角形仍旧成立吗?(回答是确定的:成立)

四、想一想

这里的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