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语文-《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语文-《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语文-《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语文-《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标分析教育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三学段(5~6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二)阅读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3.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感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8.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三)习作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常见应用文。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5.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四)口语交际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3.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5.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6.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五)综合性学习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根据《新课标》要求,我设计了本节课,教学时,应当引导学生找到相关的段落,体会作者写作文的写作特点,并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学情分析总体情况来看,女生的学习自觉性非常强,学习效率也很高。而男生学习习惯相对较差,多数男生在学习上都不甚操心,需要老师和家长随时提醒。在双基方面,大多数孩子能在基础部分掌握比较牢固,但在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方面,很多孩子只能运用工具书去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的能力没有形成;在阅读方面,也有部分孩子练习题和短文根本就对不上号,不知道两者结合起来,只阅读不思考,造成了读不懂文章的现象,更不用说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了;在习作方面,有孩子写的东西,言之无物,内容空洞,缺乏可读性,美感差;有的孩子事无巨细,一一罗列,缺乏一个鲜明的中心。2、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能自我调控好学习情绪。553、积极发表见解,能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述;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能主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回答具有自己的思想或创意。554、同学间能开展友好的合作;与老师交流语言得体,彬彬有礼。55教学效果达成目标,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学习过程中有满足、成功与喜悦等体验,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学生能力得到发展,师生与作者情感共鸣。1010教师素质教态自然亲切,尊重和关注每一个学生;教学的氛围平等宽松和谐;具有较扎实的语文教学基本功:课堂教学的语言、朗读课文的能力、使用教具的能力、板书水平等。1010总评分98教材分析《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课文。本文作者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民风民俗”。对于“民风民俗”的学习,学生虽然学习过一些:如二年级下册的《难忘的泼水节》等,但并不是主题的深入学习。本文是本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作为单元的开篇课文,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方法: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走进课文、阅读“阅读链接”的资料和搜集资料,了解一些关于北京的春节的传统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二是让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对比阅读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为以后的课文学习作好学习迁移的准备。效果分析这节课中,我抓住作者按时间的顺序记叙老北京过春节的表达顺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有目的的读走进北京人过春节的几个片段,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初读划出有关句子,再体会交流,在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的重点部分。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评价,提升学生的认识,升华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课所写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其中许多情景如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孩子几乎没见过,但老舍先生对此描述的使人如身临其境,加之课前布置学生从网上搜集的资料,这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在教学的开始,在《新年歌》的热烈气氛里,将学生带入了学习的情境,同时对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有了初步的印象、对文本精美的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借此,我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在教学中,我还注意语言的过渡,教师的及时评价,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大胆交流,在这种对话中不断感悟,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课文教学的最后,引导学生模仿老舍先生写作的表达特点和语言特色写一写自己家乡过春节的风俗,起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执教者课题北京的春节解读理念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本文通过展示一幅幅北京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出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年龄相对比较高了。心理的想法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学生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还逐渐产生了逆返的心理。学生的独立性也增强了,班级里的很多事情自己能够处理,教师教给的任务也能很好的完成。在学习方面,学生的竞争意识很强,有一定的自尊心,大多数学生对待学习有端正的态度。教材分析内容标准1、引导学生感受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2、激起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3、学习按一定的顺序、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感受坐着的语言特点。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法;读议结合法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生字词,积累词语“翡翠”、“万象更新”等。正确流利的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我会详略得当的好处。教学资源课件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跟随坐着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方法解读教学方法读议结合法、小练笔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渲染氛围新年歌课前放“新年歌”渲染课堂气氛。黑板已经写好课题:北京的春节。学生准备好语文书和作文本等待上课。复习导入课前小练习指导语:同学们,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谁来说说?师:北京的春节为什么给你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呢?谁来说说?师:是啊!美好的事情总是能够让人印象深刻!师:现在我们来做一道练习题!谁会填?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师:其中略写了哪几个日子?师:同学们掌握得不错。从这道练习题中,你发现作者在写这篇课文时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师: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呢?谁知道?师:你真棒,回答得真好!师:让我们齐读这句话!师:课文重点描写了“腊八节、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这四个日子,其中你最喜欢哪个日子呢?教师小结:现在就请你好好研读喜欢的日子,了解一下北京人在这个日子里有哪些风俗习惯?并且还要划出其中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想想好在哪里?你能从这个句子中体会到什么?听清楚要求了么?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完成习题,给出正确答案。教授新课详写内容指导语:师:读书声渐渐小了下来,是不是已经学习好了?师:谁来说你喜欢的日子?师:北京人在“腊八节”这天有些什么风俗习惯呢?师:哦,原来北京人是这样过“腊八节”的呀!那知道为什么要熬“腊八粥”吗?师:你懂得可真多。不过,熬“腊八粥”主要是为了祭拜神佛。你是从课文中哪个句子知道“腊八”这天很冷的?师:这是个什么句子?师:在文章中引用俗语有什么好处呢?师:你真聪明!老舍先生很喜欢在文章中引用俗语,使自己的文章显得通俗易懂。后来“通俗易懂”也就成了老舍先生文章的一大语言特色了。腊八粥可以祛寒暖身,那么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呢?师:请你们从文中找到这个句子。老舍先生还是怎么介绍腊八粥的呢?师:现在让我们看到这个句子。你们认为这个句子写得好吗?师:好在哪里呢?师:哦~~~那么你能从“农业展览会”体会到什么?师:嗯,你体会得真好!那么农民获得大丰收时心情会怎么样呢?师:回答得非常好!农民最大的骄傲和自豪就是自己耕种的农作物获得大丰收。那么你们作为学生,最大的骄傲和自豪是什么呢?师:好!现在就让我们带着骄傲和自豪的心情来读读这个句子。师:似乎还不够自豪。谁能够比他读得自豪一些?师:嗯,有一点点自豪感了。谁还能够比他读得更自豪些?师:嗯,这回老师感受到了农民获得大丰收时那强烈的自豪感。读得真好,大家把掌声送给他。师:你还能从“农业展览会”体会到什么?师:他怎么幽默风趣了?师:你们说这到底是不是粥?师:明明是粥,可是老舍先生却说“这不是粥,而是一个小型的农业展览会”,真是太有意思了。由此我们感受到老舍先生不仅是位语言大师,而且还是位幽默大师呢!师:老舍先生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腊八粥。那么他又是怎么向我们介绍腊八蒜的呢?请你从书中找出相关句子。师:你认为这个句子写得好吗?师:好在哪呢?师:你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师:腊八蒜颜色很好看,味道怎么样呢?师:你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师:腊八蒜既好看又好吃,使人忍不住要……师:读到这里时,你眼前似乎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师:你想不想吃?师:作者把腊八蒜描写得这样形象生动好吃,让人浮想联翩,垂涎三尺!老舍先生很善于在平实通俗的叙述中加入这样生动形象的描写。这也形成了他文章的另一大语言特色:平中见奇。师:原来北京人是这样过腊八节的,那么他们的师:感觉大家都很忙,那给人总的印象是怎样的?师: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到“除夕真热闹!”这句话。你发现作者描写“除夕”的表达特点了么?师:你真聪明!课文先总写“除夕真热闹!”然后分述除夕究竟有多热闹。“除夕真热闹!”这个句子是本段的什么句?师:除夕真热闹!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热闹呢?我们一起到句子中去体会体会。(课件出示第一个句子: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这是一种怎样的热闹呢?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吗?师(课件出示:香甜红火):嗯,不错!你们看,老师用“香甜红火”这个词来形容这种热闹,行吗?师:这是一种香甜红火的热闹,齐读……师(课件出示第二个句子: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这又是一种怎样的热闹呢?谁来说说?师(课件出示“通宵达旦”一词):不错!老师用“通宵达旦”来形容这种热闹,行吗?师:这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男生齐读……师(课件出示第三个句子):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又是一种怎样的热闹呢?谁来说?师(课件出示“团团圆圆”这个词):你说得真好!这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女生齐读……师(课件出示第四个句子):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守岁”如何理解?师:为什么要守岁呢?知道它有什么象征意义吗?师:由此可见,这些年轻人都有一颗孝顺的心。孝顺乃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年轻人守岁的行为中体现出来了。那么这个句子体现了一种“拥有传统美德”的热闹!全班齐读……师:除夕是多么热闹啊!初一又会怎么样呢?谁喜欢初一的?来说说!师:怎么不同了?师:你能具体说说北京人都是怎么过初一这天的吗?师:比起除夕来的确显得悠闲而详宁一些。大家就是在这样一种温馨而详和的节日气氛中过了一个喜庆而美好的初一。初一过去,转眼到了正月十五,北京人又是怎么过元宵节的呢?谁来说说?师:作者侧重写了哪个方面?师:这再次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表达特点?师:你说得真好!老舍先生不但对整篇文章进行了有详有略的处理,而且在一个段里面也是详略得当的。这样使文章的重点显得尤其突出。元宵节这天,“观花灯”是一个重要内容,所以作者进行了详细描写。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写灯的这部分内容。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对灯进行描写的?师:文中哪些词体现了灯的数量多?哪些词体现了灯的种类多?师:你回答得真好!灯都有哪些种类呢?请同学们齐读相关句子。师:作者浓墨重彩地对灯进行了描写,这是为了突出什么呢?师:嗯,那找出这个句子来。师:“又”是什么意思?师:“又”字说明了什么?师:你真聪明。看似普通的一个“又”字,却包含着这样丰富的意义。这正体现了老舍先生“平中见奇”的语言特色。小组讨论师生互动多种朗读巩固与拓展模仿写法同学们,刚才我们仔细了解了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知道了北京的春节是“热闹,喜庆,祥和,团圆”的。现在,老师想来了解一下你们家乡是怎么过春节的。你能够仿照老舍先生的语言特色和表达特点来说说自己家乡过春节的。同学们,现在你们也模仿这种表达特点和语言特点来写写自己家乡过春节的习俗吧!要求只写一个小片断就写了。教师总结:这些习俗多有意思啊!这些传统习俗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往往是因为它包蕴着美好的象征意义。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还知道了老舍先生的语言特色和表达特点,并且学以致用,你们感觉收获怎么样?全班交流课上小练笔板书设计北京的春节 以时为序表达特点有详有略先总后分通俗易懂语言特色风趣幽默平中见奇【设计理念】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本文通过展示一幅幅北京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出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年龄相对比较高了。心理的想法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学生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还逐渐产生了逆返的心理。学生的独立性也增强了,班级里的很多事情自己能够处理,教师教给的任务也能很好的完成。在学习方面,学生的竞争意识很强,有一定的自尊心,大多数学生对待学习有端正的态度。【活动目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掌握本课生字词,积累词语“翡翠”、“万象更新”等。正确流利的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我会详略得当的好处。【教学方式】读议结合法、小练笔。【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课前放“新年歌”渲染课堂气氛。黑板已经写好课题:北京的春节。学生准备好语文书和作文本等待上课。2、师(点击课件,关掉音乐,出示对联!):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动地迎新春!同学们,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谁来说说?生A:热闹生B:喜庆生C:温馨生D:团圆生E:隆重生F:祥和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热闹喜庆团圆祥和):北京的春节为什么给你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呢?谁来说说?生A:因为它给人的感觉非常美好!师(边说边点击出示课件中的练习题):是啊!美好的事情总是能够让人印象深刻!师:现在我们来做一道练习题!谁会填?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生B:按时间顺序师:依次写了哪几个日子?生B:腊八节、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六、元宵节、正月十九。师:其中略写了哪几个日子?生C:腊月二十三、正月初六和正月十九。师:详写了哪几个日子呢?生C: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点击课件出示答案):同学们掌握得不错。从这道练习题中,你发现作者在写这篇课文时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特点?生D: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生E:有详有略。师(板书:表达特点以时为序有详有略):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呢?谁知道?生F:这样表达可以使文章重点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师(露出笑容,竖起大拇指):你真棒,回答得真好!师(点击课件,出示句子!):让我们齐读这句话!生(齐读):这样表达可以使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师:课文重点描写了“腊八节、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这四个日子,其中你最喜欢哪个日子呢?生G:我喜欢“正月初一”这天。生H:我喜欢“除夕”这天。生J:我喜欢“元宵节”这天。生K:我喜欢“腊八节”这天。二、新授师(点击课件出示研读要求):现在就请你好好研读喜欢的日子,了解一下北京人在这个日子里有哪些风俗习惯?并且还要划出其中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想想好在哪里?你能从这个句子中体会到什么?听清楚要求了么?生:听清楚了!师:那就赶紧打开书读课文吧!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自由出声读课文的同时,别忘了拿起你的笔把好的句子划下来,并在旁边作好批注哦!师:读书声渐渐小了下来,是不是已经学习好了?生:是的!师:谁来说你喜欢的日子?生A:我读了描写“腊八节”这段话。师:北京人在“腊八节”这天有些什么风俗习惯呢?生A: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师:哦,原来北京人是这样过“腊八节”的呀!那知道为什么要熬“腊八粥”吗?生A:因为“腊八”这天很冷,吃“腊八粥”可以驱寒!师:你懂得可真多。不过,熬“腊八粥”主要是为了祭拜神佛。你是从课文中哪个句子知道“腊八”这天很冷的?生A:我是从“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个句子知道的。师:这是个什么句子?生B:这是个俗语。师(板书:俗语):在文章中引用俗语有什么好处呢?生C:可以使文章意思通俗易懂。师:你真聪明!老舍先生很喜欢在文章中引用俗语,使自己的文章显得通俗易懂。后来“通俗易懂”也就成了老舍先生文章的一大语言特色了。(板书:语言特色通俗易懂)腊八粥可以祛寒暖身,那么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呢?生D: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和各种干果熬成的。师:请你们从文中找到这个句子。老舍先生还是怎么介绍腊八粥的呢?生E: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师(点击课件,出示句子。):现在让我们看到这个句子。你们认为这个句子写得好吗?生(齐答):好!师:好在哪里呢?生F:好在作者把腊八粥比作一个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师:哦~~~那么你能从“农业展览会”体会到什么?生F:我体会到熬腊八粥用的材料很多,多得就像在开展览会。我还体会到农民获得了大丰收。师:嗯,你体会得真好!那么农民获得大丰收时心情会怎么样呢?生F:他们的心情是喜悦的,也是骄傲和自豪的。师:回答得非常好!农民最大的骄傲和自豪就是自己耕种的农作物获得大丰收。那么你们作为学生,最大的骄傲和自豪是什么呢?生(齐答):考试获得一百分。师:好!现在就让我们带着骄傲和自豪的心情来读读这个句子。生G(读):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师:似乎还不够自豪。谁能够比他读得自豪一些?生H(读):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师:嗯,有一点点自豪感了。谁还能够比他读得更自豪些?生J(充满自豪感):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师:嗯,这回老师感受到了农民获得大丰收时那强烈的自豪感。读得真好,大家把掌声送给J同学。师:你还能从“农业展览会”体会到什么?生K:我还能体会到老舍先生是个幽默风趣的人。师:他怎么幽默风趣了?生K:他不直接说熬腊八粥的材料多,而是把腊八粥说成是“一个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让人感觉很有意思。师:你们说这到底是不是粥?生(齐答):是粥。师:明明是粥,可是老舍先生却说“这不是粥,而是一个小型的农业展览会”,真是太有意思了。由此我们感受到老舍先生不仅是位语言大师,而且还是位幽默大师呢!(在“语言特色”后面板书:幽默风趣)师:老舍先生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腊八粥。那么他又是怎么向我们介绍腊八蒜的呢?请你从书中找出相关句子。生L: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师(点击课件出示这个句子):你认为这个句子写得好吗?生L:好!师:好在哪呢?生L:好在它把腊八蒜的颜色写得很美。师:你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生L:我从“色如翡翠”这个词中体会到的。师:腊八蒜颜色很好看,味道怎么样呢?生L:味道也很美。师:你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生L:我从“色味双美”这个词中体会到的。师:腊八蒜既好看又好吃,使人忍不住要……生(齐答):多吃几个饺子。师:读到这里时,你眼前似乎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生Z:我似乎看到了大家吃了一个又一个饺子,吃得很香很美味。师:你想不想吃?生Z:想!师:作者把腊八蒜描写得这样形象生动好吃,让人浮想联翩,垂涎三尺!老舍先生很善于在平实通俗的叙述中加入这样生动形象的描写。这也形成了他文章的另一大语言特色:平中见奇。(在“语言特色”后面板书:平中见奇。)师:原来北京人是这样过腊八节的,那么他们的生A:除夕这天北京人要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还要守岁!师:感觉大家都很忙,那给人总的印象是怎样的?生A:非常热闹!师: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到“除夕真热闹!”这句话。你发现作者描写“除夕”的表达特点了么?生C:作者运用了“先总后分”的表达方法。师:你真聪明!(在“表达特点”后面板书:先总后分)课文先总写“除夕真热闹!”然后分述除夕究竟有多热闹。“除夕真热闹!”这个句子是本段的什么句?生(齐答):中心句!师:除夕真热闹!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热闹呢?我们一起到句子中去体会体会。(点击课件,出示第一个句子: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这是一种怎样的热闹呢?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吗?生D:这是一种红红火火的热闹。师(点击课件出示:香甜红火):嗯,不错!你们看,老师用“香甜红火”这个词来形容这种热闹,行吗?生(齐答):行!师(引读这个句子):这是一种香甜红火的热闹,齐读……师(课件出示第二个句子: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这又是一种怎样的热闹呢?谁来说说?生E:这是一种鞭炮不断的热闹。师(课件出示“通宵达旦”一词):不错!老师用“通宵达旦”来形容这种热闹,行吗?生(齐答):行!师(引读第二个句子):这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男生齐读……师(课件出示第三个句子):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又是一种怎样的热闹呢?谁来说?生R:这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师(点击课件出示“团团圆圆”这个词):你说得真好!这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女生齐读……师(课件出示第四个句子):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守岁”如何理解?生A:守岁就是指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一直吃到深夜。师:为什么要守岁呢?知道它有什么象征意义吗?生A:老年人守岁是为了珍惜光阴,年轻人守岁是为了给老年人延寿!师:由此可见,这些年轻人都有一颗孝顺的心。孝顺乃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年轻人守岁的行为中体现出来了。那么这个句子体现了一种“拥有传统美德”的热闹!全班齐读……师:除夕是多么热闹啊!初一又会怎么样呢?谁喜欢初一的?来说说!生B:初一这天与除夕的光景截然不同。师:怎么不同了?生B:除夕非常热闹和忙碌,可是初一这天给人的感觉是宁静而悠闲的。师:你能具体说说北京人都是怎么过初一这天的吗?生B:初一这天,男人们都出去走亲访友进行拜年,女人们都在家接待客人,小孩子们去逛庙会。师:比起除夕来的确显得悠闲而详宁一些。大家就是在这样一种温馨而详和的节日气氛中过了一个喜庆而美好的初一。初一过去,转眼到了正月十五,北京人又是怎么过元宵节的呢?谁来说说?生C:元宵这天,北京人要观花灯,吃元宵。师:作者侧重写了哪个方面?生C:侧重写了“观花灯”。师:这再次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表达特点?生C:在详有略的表达特点。师:你说得真好!老舍先生不但对整篇文章进行了有详有略的处理,而且在一个段里面也是详略得当的。这样使文章的重点显得尤其突出。元宵节这天,“观花灯”是一个重要内容,所以作者进行了详细描写。(点击课件出示描写“灯”的内容。)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写灯的这部分内容。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对灯进行描写的?生D:作者是从灯的数量和灯的种类这两方面来对灯进行描写的。师:文中哪些词体现了灯的数量多?哪些词体现了灯的种类多?生D:“处处、几百盏”体现了灯的数量多,“各形各色、有的……有的……有的……有的……”体现了灯的种类多。师:你回答得真好!灯都有哪些种类呢?请同学们齐读相关句子。师:作者浓墨重彩地对灯进行了描写,这是为了突出什么呢?生E:是为了突出元宵节十分隆重。师:嗯,那找出这个句子来。生E: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师(点击课件,出示这个句子。):“又”是什么意思?生E:再一次的意思。师:“又”字说明了什么?生E:说明元宵节是继“除夕”和“初一”之后的第三个高潮,自然就非常隆重了。师:你真聪明。看似普通的一个“又”字,却包含着这样丰富的意义。这正体现了老舍先生“平中见奇”的语言特色。三、巩固与扩展师:(点击出示课件“我来说”)同学们,刚才我们仔细了解了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知道了北京的春节是“热闹,喜庆,祥和,团圆”的。现在,老师想来了解一下你们家乡是怎么过春节的。你能够仿照老舍先生的语言特色和表达特点来说说自己家乡过春节的生A:我的家乡在德州,家乡过春节小年最有意思。那天外出的人回家早上我们就要准备祭品来拜灶王爷,祈求灶王爷保佑我们全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快快乐乐。拜完灶王爷之后,就开始家家扫屋子、院子。师:嗯,说得真好!刚才你提到了拜灶王爷的习俗。这个习俗在很多地方都有流传,但时间和你家乡的不太一样,有的地方是在除夕这天。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啊!还有谁想来说说自己家乡过春节的习俗?生B:我的家乡在河北邯郸,我的家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