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巴金小说《家》中的高觉新形象 论文_第1页
论巴金小说《家》中的高觉新形象 论文_第2页
论巴金小说《家》中的高觉新形象 论文_第3页
论巴金小说《家》中的高觉新形象 论文_第4页
论巴金小说《家》中的高觉新形象 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巴金小说《家》中的高觉新形象摘要:在巴金的作品当中,《家》非常具有代表性,主要通过讲述高公馆家族这一封建大家庭之中高觉新、高觉民等人的命运发展,揭示和控诉封建制度对人的摧残,同时也歌颂年青一代人勇于抗争的精神以及民主意识的觉醒。在《家》当中,主人公之一高觉新命运的悲剧令人烯嘘。“我不是青年,我没有青春,我没有幸福,并且也永远不可能拥有幸福。”《家》里的高觉新,是个清晰地认识自己不幸命运但又怯于抵抗的人,旧礼制的侵害和新思潮的碰撞,构成其矛盾的性格,有理想、有才干,却一味地听从封建社会家长,导致其婚姻命运的不幸,其命运是那时候社会的一面镜子,其形象具备深远的社会意义。在巴金在长篇小说《家》中的高觉新是刻画最出色的、极具艺术张力的一个悲剧人物形象。高觉新这一个人物的塑造,最大程度地提高了这一部小说的悲剧力度,进而生动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家长制及旧礼制的虚假和残忍。关键词:《家》;高觉新;悲剧形象;觉醒引言

巴金在《家》中塑造的人物高觉新,在小说中的人物关系里处在枢纽的位置上。在家族体系中,做为长房长子,高觉新与荀延衰朽的封建衰败家族的所有人事密切相关,这也注定他煎熬的、繁杂的、困惑的、矛盾的一生。巴金创作《家》时,本身所处的时代背景就是民主主义革命期间,在这期间仍然存在封建势力,新思想还处于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的人物塑造因此也受到影响,《家》中高觉新的性格充满了矛盾,他性格的养成备受那个年代大环境与家庭原因的不良影响,高觉新形象就是那个时代的投射。巴金在塑造高觉新人物的过程当中,以自己的大哥为原型,基于某种情感,高觉新本应是以自杀为结局,但在最后高觉新选择了分家和续弦,这个人物的悲剧形象在最后则并没有显得那么令人悲伤,似乎也给人一种封建家长制等旧势力会过去,在新思想的冲击下黎明即将到来。一、高觉新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一)成年以前的高觉新

成年以前的高高觉新,绝对是个幸运的人,所有的一切都很美好,一切仿佛都刚刚好。少年的高觉新是个乖巧、聪明的孩子。他生得容貌俊俏,聪明听话。那时候社会比较稳定,家庭也殷实,高觉新貌似适逢其时。做为长房长子,少年的他深受长辈们欢喜。他学习勤奋,成绩优秀。他有自己的主见、理想。他爱着一起长大的梅表妹。此时的高觉新是个阳光少年,他的发展前景如阳光一般绚烂,如花般含苞欲放。但是,这一个阳光少年,并且还是个性鲜明的少年。家长制文化现已深切地影响了他。一个十分自我的小孩是不会获得家长制家族中长辈们的疼爱的。高觉新的听话,代表着他知礼,那么这礼最深的本质就是无原则的孝与顺。可以这么说少年的高觉新认同每件事应听从长辈们的意见,是认可家长制文化的。然而他此时还不能发觉封建礼教扼杀个性的可怕之处。 (二)幸福幻灭后的高觉新

高觉新跟他的梅原本是青梅竹马的一对儿,但是当他渴望爱情变为现实那时候,梅表妹的母亲竟由于在牌桌上跟高觉新现今母亲吵了一架,而放弃女儿的终身大事,居然以拒嫁来对付高家。祸从天降,他父亲这个时候竟也给他带来了一个晴天惊雷:“你爷爷期望有一个重孙子。”就此,他花一样的爱恋、阳光一般的前途一起破碎了!父亲拈间为他订婚。他“不提一句抵抗的话语,而且没有抵抗的观念。他只是点点头,表明乐意听从父亲的话”。因为他认为“他在这屋里是长子,在在这家族里更是长房的长孙。就因这一原因,在他出生之时,他的命运就被决定了。”“可后来他回到自己房内,关了门倒在了床上用被褥闷着头哭,这是为了他的破碎了的幻梦而伤心。”就此,他任凭爷爷与父亲依照他们的意向决定了他的人生,但这噩梦才刚刚开始。 “他不敢直视父亲的双眼”反映了他内心的纠结与痛苦。但他竟不曾想抵抗,这便是做为少年时的高觉新。封建家长制的专制文化这对他带来了深远影响,他从来没有想过要违反爷爷、父亲的想法。因为他认为反抗代表着不尊,代表着失礼。 这时的高觉新是个极度悲伤、无可奈何而失意的人。 (三)亲人去世后的高觉新

父亲的逝世让他的心里充斥着悲伤。长兄为父,他认可自己的这个角色,认为自己和觉慧、觉民有所不同。在母亲、五妹、父亲及大姐等家人相继去世后,他下定了决心“好好地使弟妹们长大成人,认真做事,替父母争一口气。”但这让他的遭遇变得更加艰辛而悲哀。他不去想,貌似忘却了一切,忘了他的父亲,忘了从前的任何事,甚至是忘了他美好的青春。他“心甘情愿”坦然地用他尚还很年轻的肩膀挑起了这个家族的重任。这时候的高觉新是个自我麻木却勇于承担责任的人。 (四)婚姻中的高觉新

“他获得了一个会温柔体贴的姑娘,她的容貌不比他那个表妹的差,他满足了,在短期内内他得到了他之前未曾料想到的诸多欢乐,在短期内内他忘了曾经的美好的幻梦,忘了另-个女孩,忘了他的前途。他满足了,他入迷了,沉醉在一个少女的爱情中,他的脸经常带着微笑,并且整日躲进房里陪伴他的年轻的妻子,

结婚后的他满足甚至是沉醉,旁人都很羡慕他的幸福生活,尤其是儿子诞生后,又给他增添了非常大的欢喜,他把全部的爱都用在了孩子身上。他期望由他的孩子为他实现他所想要做但没能做到的事。这样的实际、安逸的生活使他觉得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中,他的牺牲也不全是徒劳的。这样的心态也容易让人堕落在旧的环境当中,高觉新便不由自主的敷衍地面对生活。但他也有理智的自剖:“我也觉得自己是一个懦夫。不敢面对生活,我没胆量。只好让自己活得迷糊些,能够在忘却中过生活。”

婚姻中的高觉新是个拥有了爱与希望的人,但是又有一丝丝的纠结和困惑。 (五)复杂大家族中的高觉新

做为长房长子,处在繁杂的大家族人际交往关系枢纽位置,高觉新要尊上安下,斡旋四大家族。要事要务,零碎凡常,皆经他之手。大家族独特的人际交往关系,令他疲于应对,期盼平静。“不断地跟长辈们发生冲突没有任何好处昵?”他开始实行作揖主义,潦草立世。在高觉新认为,这“无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令他过着暂时安逸的生活。但是这两大主义却将他的妻子送上一条不归路,也把他的孩子拱手送给了死神。随后他也明白了,真正夺走他钟爱之人的不止是死神,而是这一个封建制度、礼教和迷信。这所有的一切在他年幼时就影响了他,一次次地夺走他的所有,他美好的青春、爱情、婚姻、儿子、前程。这是个时代的不幸,他是那个年代的一件牺牲品。他来自于封建衰败的家族,尽管看清了它的丑恶,但是他无法反抗,他的实力太柔弱,太浅薄,唯有“无抵抗”,唯有“作揖”。以致于这作揖成为一种习惯。他眼眼睁睁看着痛楚日益增长,并没有回头。他软弱,这软弱来源于那个年代,来源于他的封建家族。这时候的高觉新是个醒悟却一味忍让、委屈求全的懦夫。 (六)五四之后的高觉新

“‘五四爱国运动’出现了。报纸上如火如荼的信息与思想点燃了他被忘掉了的青春。他和他的两个兄弟一样如饥似渴的看着当地报纸上刊登的消息,及之后在海南和故乡两个地方五月底大罗市的报纸上又刊登了《新青年》和《每周评论》里的文章。于是乎他在本城往出新书报刊的‘华洋书报流通处’里购买了-本近期出版的《新青年》,还买了两两份《每周评论》。这此刊物里每一个字都燃起了他们弟兄的激情,每晚,他和两个兄弟轮番地读这份书报,连通讯栏也不愿轻易放过。” 在新旧文化的冲突中,高觉新在性格上流露出非常明显的双重性。他在封建思想的压制和自我新思想的矛盾中艰难地生活。他支持觉民拒婚,也支持觉慧离家出走。“我们这个家庭需要有叛徒。”他自言自语地说:“你们看着罢,家里头并不都是像我一样听从安排的人!”

可以这么说这时候的高觉新是个清醒而煎熬的双重性格的人,是个现已心生叛逆的人。 二、高觉新的整体悲剧人物形象及其愈义

纵览《家》里的高觉新,他是个为封建社会熏陶而丧失抗争性格的人,是个极为纠结繁杂的转型时期的代表者,他更是个悲剧人物。亚里士多德说过:“悲剧主角之所以会受到不幸,并不是其自身的罪孽或邪恶。”这样的话又因为什么原因昵? (一)罪孽的封建社会是高觉新悲剧的根本原因

高觉新是个封建家族里的长子长孙,在受到封建思想桎梏的封建社会,做为家族的传人,他需要严格遵从家族的最高领袖的指令。就像高老爷子所说“我说是对的,哪一个敢讲不对?我说要怎么做,便要怎么做!”在高家,老爷子的指令宛如“谕旨”。在《家》中,高老爷子残酷地让高觉新舍弃走念书科举之路,仅仅是为了尽早抱上重孙全然不顾高觉新的满腹经纶。他的自私自利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化和罪孽。此外,对生活在封建制度中的年轻人而言,他们没有婚姻自主的空间和主见,爱情与婚姻曲折连续不断,任人摆布。高觉新与梅表妹亲密无间、两不无猜,但是美好的故事却遭遇天折,后又经历妻死子亡,所有的一切元凶都来源于封建社会。罪孽的腐化的封建思想等观念对人的灵魂及人性的约束、扭曲是导致高觉新悲剧的主要原因。 高觉新所处的家庭环境为封建大家庭,在这个家庭中他作为长孙、长房,需要承担高家的重担。因此,高觉新也被剥夺了学业、剥夺了爱情,中学毕业的那天便和父亲指定的姑娘结婚。高觉新受过新思想的熏陶,虽然不满家庭的独裁专制,但因为长孙、长房的位置,做不到反抗,因而高觉新与家庭之间存在着矛盾冲突,从而也必然会导致高觉新的悲剧命运

从高觉新的家庭环境来看,高觉新的父母早逝,长辈当中继母周太太善良、懦弱,是典型封建社会的女性,高老太爷则是封建旧势力的集中,四叔和五叔又不成器,而其弟弟、妹妹也都受到过新思想的熏陶和影响,在这其中三叔和高觉新则成为了封建旧势力和新思想中间的桥梁。在这样的家庭结构当中,整个家庭又是封建大家庭,高觉新作为长孙、长房则必然要承担起封建势力与新思想的冲突和矛盾。因此,高觉新一方面要和封建势力周旋,另一方面要为觉慧、觉民等新思想影响下的“叛逆”行为买单。如此一来,高觉新本身所处的家庭环境,则使得其性格特征非常矛盾,这也为其悲剧命运做了铺垫。 (二)自身的懦弱是高觉新悲剧的主观原因

高觉新是个心地善良、柔弱又善解人意的长子,“责任”这一把沉重的枷锁使他在家庭里办事敷衍了事、妥协让步,在封建社会伦理及礼教影响下,他在拥有温和有礼、恪己谦让等美德驱动下,也不断加速、推动了自已的人生悲剧。因此,在某种意义上高觉新的妥协、软弱性格使他在对待封建制度时让步、屈从、逆来顺受,最后也将其踏入了悲剧的人生征途。高觉新的性格以及悲剧形象来源于其家庭,但是在对待爱情方面,其悲剧形象以及矛盾的性格更为突出。高觉新在毕业那天,接受父亲的安排不继续学业回家娶妻放弃了梅,这是高觉新对待自己第一段爱情的态度和选择。高觉新娶妻之后,幸运的是碰到了瑞钰,瑞钰可以说是青春、美好的象征。她能够与高觉新的弟弟妹妹相处地很好,并且对待高觉新以及弟弟妹妹们也是非常宽容和慈祥的。在婚后的相处当中,高觉新爱上了瑞钰,两个人琴瑟和谐。在爱情的滋润下,高觉新甚至认为和瑞钰之间的爱情是他向封建势力妥协的战利品,并且逐渐要忘记封建势力曾经带给他的痛苦。 (三)特殊的时代背景是高觉新悲剧的客观原因

处在“五四爱国运动”时期的高觉新,在面对新时代的改革,他没把握住这个能改变自己悲剧命运的好机会;也没有凭借满腹经纶和聪明智慧接纳新的观念、新鲜的事物;更没有同他的兄弟般参加革命,做真实的自己,追寻自已的梦想和人生价值。处在新旧文化转型期,对文化的改革、忍让的高觉新,既想维系封建大家族旧文化制度的存在,又认可其兄弟的对新兴文化追寻的激进方式,这个让他摆脱不了的“长子”角色所产生的担子与责任,使他遭到了新旧两方文化的冲击。当新旧两方文化产生矛盾时,他一味地妥协,秉持“作揖主义”和“不抵抗主义”:对兄弟这支新力量进行劝诫,慎防其言谈出轨,变成卫道者;在抗争重要关头,又对兄弟的向往表示出完全的认同和理解,招来了旧文化对他狠毒的危胁,为此他默默承受。在这样的新旧文化不能协调的家庭纠纷中,高觉新内心剧烈的冲击为他增添了无法摆脱的煎熬。也许,传统孝道能让他变成封建制度的榜样;一肚子的才气能让他变成改革开放新时代的楷模,然而极大的时代巨变使他难以承受和融入,最后他变成了旧社会的牺牲品和新时代的替罪羊。众人皆知,高觉新人物原型是巴金的大哥,他们具有十分类似的人生经历。巴金的大哥尽管眷恋生活,但最终还是选了轻生。巴金在他大哥去世之后,写下:“然而我绝对不会轻易死的,我会好好活着,我要写,我会用我的这管笔写尽我所想要写的。这管笔……会令我每时每刻都叙说你,而且也会让你活过来,仔细看我怎么样跨过那一切骸骨奋勇前进。”巴金浓墨塑造悲剧人物高觉新,就是为了重点控告那一个人吃人的社会,鲜活的揭开封建家长制及封建思想的虚假和残暴。高觉新在少年时代,受到新思想的熏陶和影响,也是有新思想、有理想的青年,想要继续自己的学业,心怀一腔热血。但是,在现实背景之下,命运以及封建势力的摧残,高觉新放弃了梅,放弃了升学,承担起高家的重担,而后承受着瑞钰去世的痛苦,在家庭当中不能与封建旧势力抗争。命运是如此不公,在外在环境以及内在性格的双重作用下,高觉新承受着太多的苦难,甚至几乎快要被摧毁,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是那么虚伪和残酷。至始至终,高觉新都是悲剧形象的典型代表,但他同样也是非常具有责任感的青年代表。值得一提的是,高觉新原本的结局是自杀,但最后巴金先生还是改为高觉新以分家和续弦为结局,这样的结局好歹让人感受到,高觉新虽然命运悲惨,但是他始终是一个青年,正如觉慧说的“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结语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摧毁给别人看”。他的怯弱、盲目的听从是作者所抨击的,但高觉新身上展现出的真善美就是大家会为他悲剧倍感同情的根本原因。高觉新而貌俊俏、自小职慧、有理想、有志气,他心地善良、忠厚老实、怜悯“下等人”,老一代视他为左膀右臂和“祖产继承者”,疼爱他;晚辈把他当作可信赖的依靠,尊敬他。他曾也有自己的理想,也有自己对婚姻自由的向往,但是做为高家这一个封建大家族的“长房长孙”,高觉新命运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封建社会下的牺牲品。他担负起建设高家的重担,正如同他所讲的“高家非让我来撑场面”。因此,为了能肩负起这一个使命,高觉新给自己套上了封建制度的束缚,把封建道德观念视作自已的处事标准,唯封建家长之令是从,并借此律人。但是,高觉新的无助和绝望,其中滋味又有几个人能体会到呢?梅表妹是高觉新一生的遗憾。他的爱情、婚姻都成为了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在高家错综复杂人际交往关系中,高觉新只有被动的接受。很多事情都必须要他出面,有很多时候,不管他做的好或者错都是会冒犯他人,因此,他觉得“不断跟长辈们发生冲突有什么用呢?”因此变成了他的作揖理念,忽视自已的想法,任凭长辈们摆布。但是,“五四”运动的兴起,又深切影响了高觉新,点燃了被遗忘的激情。在这个巨大思想的震荡中,他备受兄弟的吸引,求知若渴读了《新青年》、《中国少年》等宣传独立意识、人人平等观念的改革报纸,高觉新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改变。表面上,他依旧是软弱妥协的高觉新,但其实内心时刻都在纠结。对高老爷子给觉民订的婚姻,他是听从的,但是想起是自己的弟弟,他又期望觉民可以自己让步。因此他经常劝觉慧叫觉民回家,连觉慧都骂他“真是一个懦夫”!高觉新的软弱伤透了很多人,但承担最大痛楚的也是他,由于陈姨太所谓的凶祸,他虽感觉欠妥,但是最终他选择了忍让,让瑞钎迁出住所,并且住在了城外,他的“作揖哲学”和“不抵抗主义”,使他连自己的爱人都庇护不了。 而且在瑞钎难产时,依然坚持着“不能进月房”的礼教。任凭妻子难过地哀嚎,他只是“拿手蒙上耳朵”,“疯狂地走向窗边伸长了脖颈去望”。高觉新深爱着自己的妻子,但这种爱却难以使软弱的他摆脱封建礼教的囚笼。对瑞钎,“他只有一个想法”,便是“我害了她”。他开始意识到,真正夺走自己妻子生命的是封建社会、礼教、迷信。但受多年来的封建制度桎梏,早已造就高觉新委曲求全的性格,他不可能会像觉慧那般,做个大胆的叛徒。 然而,有压迫的地方都一定会有斗争!高觉新的反抗虽说不非常明显,但它同样存在着。 自己的命运让高觉新不愿觉慧也步上自己的覆辙。残酷的经历,使他能理解弟弟现今境遇,也猜到了弟弟的痛楚,因此最后他选择支持觉民悔婚。在瑞钎悲剧发生后,高觉新决定协助觉慧离家出走,他拿出了与逝去的瑞钎一起为觉慧精心准备的盘缠,想要让觉慧走得顺利点,这能当做高觉新思想的一个转折点。在自己无助的时候,给觉慧,并且也给自己一个憧憬。他想“我们这个家庭需要一个叛徒。”他喃喃自语:“你们看着罢,家里头并不都是像我一样的人。”在说这些话的时候,高觉新的心已经叛逆了,再也不是曾经的他。 亦在谈续弦时,他说:“别的事他们能够逼我做,这件事情我无论如何也不同意。”这是曾经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